【导语】“xuebor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秋分养生知识总结,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秋分养生知识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
- 目录
篇1:秋分养生知识
1、酸味食物
如果说到秋天,大家都会用金秋来形容,在秋天的时候适合养肺了,那么养肺还是以酸性物质为主,辛味发散泻肺。所以说在秋分时节应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等酸味食物,减少吃葱姜等辛味食物。这样才是正确的秋分养生法。
2、润肺食物
秋天,天气变得越来越凉爽了,但是却开始变得干燥起来,所以秋天特别容易引起大便干燥、便秘,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情况,这都是因为秋燥的原因,那么如何去燥呢,想要滋阴润燥,不妨就多吃一点银耳、百合、淮山、芝麻、鸭肉等食物。
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花生生鱼汤、无花果白鲫汤等汤类,可以很好地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
3、养胃食物
秋天虽然是秋高气爽的但同时也是胃肠病高发的季节。所以在这个紧要关头尽量要少吃生冷、辛辣、烧烤等刺激性的食品,反而要多吃一些比较温和的食品。还可以喝一些红茶,以达到暖胃的功效。除此之外,还可以养神。
秋分适合吃什么
1、梨
梨,因为本身的鲜嫩多汁,被称为“天然矿泉水”。梨,能够清热解毒,清心降火,生津润肺,适合作为秋季润燥的食物。
除了生吃之外,我们还可以榨汁享用。或加澎大海、冬瓜子、冰糖少许,煮饮,对天气亢燥、体质火旺、喉炎干涩、声音不扬者,具有滋润喉头、补充津液的功效。
2、西兰花
西兰花90%的成分都是水,它所含的异硫氰酸盐也具有防癌效果。西兰花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能增强皮肤的抗损伤能力,还有助于提高皮肤弹性。
水、空气、热量都会破坏维生素C,所以烹饪西兰花时要特别注意,好不要用水煮,而采取炒、烤或微波炉烹饪的方式。
可以用西兰花煮汤,即使维生素C溶入汤中,我们也可以喝到。确保维生素A不流失的方法就是使用植物油烹饪。
3、鲜枣
与其他秋季水果相比,鲜枣多项营养素含量均居首位,如维生素C、钾、镁、铁、锌等。维生素C可软化血管、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和动脉硬化,钾对控制血压有利,镁有助于对抗压力等。
需要提醒的是,枣偏热,痰多、便秘、胃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都不宜多吃。
篇2:秋分养生知识
1、调饮食防秋燥
秋分已至,阴气渐盛,阳气渐收,要注意预防秋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也缺少水分,故需要补充水分,但喝白开水并不能抵御秋燥带来缺水效应。古人对付秋燥早有良方即“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也就是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这样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良方。并宜多食梨,梨既能润肺,又能化痰止咳,为秋季养生佳果,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还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2、适当“秋冻”防感冒
俗语云:春捂秋冻,为什么要秋冻,我们中医讲人与天地统一,人与天地的变化协调一致,秋分以后天气转凉,草木逐渐枯萎,天地之气逐渐收敛,人气亦宜收敛,秋季适当少穿些,实际上有助于帮助秋季的收敛。
从现代医学角度,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及时增减衣物,能够预防感冒。
秋季养生,应以“收”为主。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还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和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总之既达到锻炼身体目的,又不宜大量出汗。平时可适当用冷水洗脸对预防伤风感冒有一定效果。
篇3:秋分养生知识
秋分养生知识大全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在秋分前后,朋友们就要做好养生保健,迎接深秋的到来。秋分养生首先从饮食下手,下面为您介绍二十四节气之秋分饮食攻略,做到这些细节就能健康饮食度过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饮食攻略
一、多食水果防干燥
秋分时节天气干燥,要多吃水果。水果中以梨、甘蔗为首选,其次,像荸荠、香蕉等也是良好的润燥之物。
生梨具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宜于冬春季节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尤其是对肺热咳嗽、小儿风热、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症较为适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生梨还有降低血压、清热镇静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如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者,经常吃梨,可减轻症状。生梨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对于肝炎、肝硬化的患者来说,作为食品经常食用很有好处。但是因为梨性寒冷,对于那些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和产后血虚的人,不可多食。
甘蔗具有滋补清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作为清凉的补剂,对于低血糖、大便干结、小便不利、反胃呕吐、虚热咳嗽和高热烦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劳累过度或饥饿、头晕的人,只要吃上两节甘蔗,就会使精神重新振作起来。但是由于甘蔗性寒,对于脾胃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此外,适于秋冬季节吃的水果还有苹果、桔子、香蕉、山楂等。
秋分养生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以免造成肠胃积滞。需要注意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还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白色蔬菜养阴生津
秋分养生要多吃白色食物。白色蔬菜可养阴生津,如萝卜、花菜、百合、山药等。夏天津液损耗严重,入秋后,要多吃些养阴生津的蔬菜。而白色蔬菜一般津液比较浓。
因白色食物与肺部对应,与肺同系统的器官有大肠、皮肤、喉咙、支气管等,为了防范秋燥对人体的影响,饮食方面应以“滋阴润燥”为原则,以防秋燥伤阴。所以平日容易感冒,或是肺与支气管常不舒服、易咳嗽的人,平时肠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以及肤色不佳的.人,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例如白萝卜、白菜、高丽菜、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中药材有杏仁、山药、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银耳等等。
菜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物质,每200克新鲜菜花可为成年人提供一天所需维生素A的75%以上。其维生素C的含量更为突出,每百克可达80毫克,比常见的大白菜、黄豆芽菜含量要高3-4倍,比柑桔的含量要多出2倍。中医素来有“色白入肺”之说。秋天是呼吸道感染疾患多发季节,洁白的菜花无疑是一种适时的保健蔬菜。
白萝卜有杀菌、增进食欲、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萝卜中含有的大量膳食纤维和丰富的淀粉分解酶等消化酶,能够有效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除此之外,萝卜还含有大量维生素C,尤其是萝卜皮中的维生素C含量是萝卜心的两倍。萝卜叶中含有比萝卜中更多的维生素C及大量维生素A,另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钙、钠、磷和铁等成分。
三、多喝汤滋润肺腑
经过一整个夏日高温“煎熬”,终于迎来了秋高气爽的秋季了。所谓“秋无病三分虚”,秋季干燥气候容易使人的水分蒸发加快,从而使人有不同程度“干燥感”,中医认为燥易伤肺,津亏液少。因此,秋天适当喝些保健汤水既滋阴润肺又可及时补充水分。下面为您介绍秋季适合用来煲汤的食物。
土豆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吃后可刺激肠道蠕动,能缓解便秘。新鲜土豆煮后在水中仍能保持块状,吃起来口感很面,所以适合做汤。最常见的就是西餐中的红菜汤,也叫罗宋汤,把土豆、胡萝卜、紫菜头、洋葱、牛肉一起煲煮,酸甜开胃。此外,土豆牛肉汤也是最经典的搭配之一,其鲜味十足,还能健脾养胃。
山药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益心安神等保健作用。山药适合跟肉类一起煲汤,不但能使肉汤营养加倍,还有利于肉汤中营养素的吸收。常跟山药搭配的肉类有排骨、牛肉、鸭肉、羊肉等。
中医认为,生藕性寒,有清热除烦之功,煮熟后由凉变温,有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功效。莲藕与芸豆熬汤,可改善睡眠质量,和排骨一起煲汤能健脾开胃,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滋补养生。需要提醒的是,长时间炖莲藕,最好选用陶瓷或不锈钢的器皿,避免用铁锅,也尽量别用铁刀切莲藕,以避免其氧化变黑。
四、早晨喝粥最养胃
肠胃在经历了一个夏天的“冷饮轰炸”后,脾胃功能就会减弱,再加上秋天多风、气候干燥,稍不注意就会被感冒发烧盯上,这时应该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滋补食物,让身体机能能够顺利适应从夏热至秋凉的过程,粥就具备了这个功能。每天早上空腹胃虚,喝上一大碗热粥,不但让肠胃得到滋养,减少消化系统的负担,还能补充营养,为一天的工作养精蓄锐。
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干咳无痰等燥热现象。适当喝粥,则能和胃健脾,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在煮粥时,加入梨、萝卜、芝麻等药食俱佳的食物,更具有益肺润燥的功效。中老年人早上可以喝点杂粮粥,能提神养气;养胃的话,山药粥最好。晚上喝点甜粥能镇静安神,如百合粥;黑豆粥补肾效果最佳。
现在的南瓜正是营养最佳的时候,南瓜粥现在也是当前应季最适合市民秋补的粥类。南瓜粥属于温性粥,与皮蛋瘦肉粥等凉性的粥类相比,温和的南瓜粥则更容易适宜秋季人体胃肠温补的需要。从中医角度看,南瓜粥中性偏温,常喝南瓜粥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还能平喘、消肿,对于改善秋燥症状大有裨益。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将菊花煎汤,取汁加米煮成粥。菊花粥具有散风热、清肝火、明眼目等作用,适用于秋季风热型感冒、心烦咽燥、目赤肿痛等病症,对心血管疾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喝粥时,很多人往往把咸菜当做粥伴侣,这样会增加盐的摄入,会增加高血压的危险。从健康角度出发,少吃或不吃咸菜!可以配上凉拌蔬菜。
五、去火去燥多喝茶
专家表示,喝茶讲究四季有别,即: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秋季天气凉爽,风霜高洁,气候干燥,余热未消,人体津液未完全恢复平衡,容易让人产生秋燥及秋乏。此时,饮用乌龙茶一类的青茶为好。此茶性味介于红、绿之间,不寒不热,既能消除余热又能恢复津液。
茶叶既助消化又去油腻。韩国女性白皙而光滑的皮肤,除气候因素外,与常饮茶有很大关系。而其中乌龙茶是其中珍品,乌龙茶也叫青茶,是一种不寒不热的半发酵茶。青茶富含铁、钙等矿物质和茶多酚。秋季常喝乌龙茶,具有消食去腻、消除疲乏、生津利尿、解毒防病和减肥健美等功效。除此之外,乌龙茶还有降血脂和抗衰老的作用。而秋分前后正值乌龙茶铁观音秋茶上市时间,铁观音秋茶品质最佳,茶香、口感都是最好的。
秋分喝茶养生还推荐桔红茶。桔红3-6克、绿茶5克。用开水冲泡再放锅内隔水蒸20分钟后服用。每日1剂随时饮用,有润肺消痰;理气止咳之功,适用于秋令咳嗽痰多、粘而咳痰不爽之症。此茶以桔红宣中理气,消痰止咳。茶叶有抗菌消炎作用,以此二味配制,对咳嗽痰多、粘而难以咯出者疗效较好。
萝卜养生茶能清肺热、化痰湿,加少许食盐既可调味,又可清肺消炎。主要选用白萝卜100克、茶叶5克,先将白萝卜洗净切片煮烂,稍微加点食盐调味,再将茶叶冲泡5分钟后倒入萝卜汁内服用,每天2次。
六、吃鸭肉去秋燥
鸭和鸡同为禽类,功效却大不相同。鸡尤其适合的冬季进补,民间素有“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说法。而鸭属于水禽,元朝的御医忽思慧在《饮善正要》里说,鸭肉味甘、冷、无毒,补内虚,消毒热,利水道。可用于头痛、阴虚失眠、肺热咳嗽、肾炎水肿、小便不利、低热等症。“经常食用鸭肉对体弱阴虚、水肿食少、大便干燥、低热者最为有益。”专家表示,因此,夏秋的燥热季节最适合吃鸭。相比之下,猪牛羊等其他肉类就稍逊一筹。
鸭肉富含维生素B2,对人体新陈代谢及神经,心脏,消化和视觉的维护都有良好的作用;维生素E能帮助人体清除多余自由基,抗衰老。鸭肉中的脂肪化学成分近似橄榄油,也具有降低胆固醇的效果。中医认为,鸭肉可以滋阴养血,有利消肿,益胃生津的效果,也有益于咳嗽水肿,小便不利,大便干燥,食欲不佳的人。
此外,鸭肉对心脏也有好处。100克鸭肉里面大概含有300毫克的钾,钾跟心脏节律有关,而且钾高了能够对抗钠。盐吃多了钠高了是造成高血压的原因,所以,日常生活多吃点鸭肉取代其他的肉菜,是非常健康的。
鸭肉不宜食用过量,过量的动物蛋白质会导致动脉硬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宜食用过量油炸鸭肉。体质虚寒,腹部冷痛,腰痛,经痛者都不宜过食寒性的鸭肉。胆囊炎患者,外科化脓溃疡者都不能食用鸭肉。
篇4:关于秋分如何养生知识
秋分如何养生知识
1、秋分可药补
在秋分节气的养生中要注重对肺脾肾三脏养护,适当选用一些中草药煎服是很有效的办法。党参、芡实、白术、苍术、茯苓能补脾祛湿止泻;芡实可防病延年;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固涩止带,养心安神;莲子和人参黄芪大枣茯苓同用,可补脾益气;莲子、芡实、酸枣仁、五味子有益肾气,宁心安神治失眠;百合性偏凉,胃肠功能差者应少吃。
另外,秋季进补也不可乱补,无病就不需要进补,进补时则要对症服药,否则将适得其反。
2、适当“秋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有“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不过对于体质虚弱者或老人儿童,夜间入睡后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受凉,诱发各种疾病。
3、常笑宣肺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
4、运动以登山为最宜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登山、慢跑、散步、打球……特别是登山,可以改善人体的循环系统,增加肺活量,激发快乐和活力。登山还可以配合呼吸,这样可以加强肺部循环功能,更能加速人体代谢过程。
5、运动“三防”免伤身
秋季运动,必须注意“三防”。
一防受凉感冒。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二防运动损伤。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调控能力下降,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三防运动过度。秋天是锻炼的大好时机,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秋分养生吃什么水果
1、葡萄
葡萄其色美、气香,鲜食酸甜可口,开胃消食,是人们很喜爱的一种水果,同时葡萄从表皮、果肉到种子,蕴含满满的养分,不仅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外,还包含氨基酸、维生素C、钙、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其中多种多酚类化合物,如原花青素、花青素等更具有极佳的抗氧化,比维生素C高出18倍,保护人体不受自由基侵袭造成老化、维持肌肤弹性,修复紫外线伤害。
2、荸荠
荸荠又叫马蹄,有“地下雪梨”的美誉。荸荠性味甘寒,有清肺利咽、化湿祛痰等功效,对预防秋燥咳嗽、咽喉不适、口干欲饮等症有一定效果。除了生吃外,也可煮、炒、烧、煨。但荸荠不易消化,脾胃虚寒、消化功能较差者及儿童、老人不宜多吃。
3、柠檬
中医认为,柠檬味酸、微甘,性微寒,入肺、胃经。而营养学认为,柠檬含糖类、柠檬酸、苹果酸、枸橼酸、橙皮苷、柚皮苷、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钙、磷、铁等。柠檬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化痰止咳。
4、梨
雪梨是寒性水果,有润燥降火之功效。秋燥之时,吃梨是上佳之选。梨素有“百果之宗”的美誉。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感口鼻干燥、皮肤瘙痒,容易产生干咳少痰等不适,此时每天吃一两个梨则可以有效缓解秋燥,有益身体健康。
5、甘蔗
甘蔗性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解毒透疹的功效,秋季阴虚肺燥导致咳嗽,吃点甘蔗最适合不过。甘蔗浆汁甜美,为果中佳品,据分析,甘蔗的果汁约占70%,其中糖含量可达17%,因而有“糖水仓库”之誉,其所含的糖大部分是蔗糖,其次是葡萄糖和果糖。
秋分养生注意事项
1、秋分过后,气温速降,添衣防感冒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空气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会产生降雨,但降水量不会很大。
2、秋分前后,养生重保持阴阳平衡
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
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
3、秋分后,饮食宜阴平阳秘,忌辛辣油腻
在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4、秋分过后,情绪宜乐观
秋分代表着我们已经真正的进入到了秋季。秋季是一个万物沉寂的季节,所以在这个季节中我们很容易会出现伤感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悲秋。所以在这个节气中,我们应该尽量乐观一点,多去想想开心的事情,把烦恼抛在脑后,多走进大自然,保持心情平和。
篇5:2020秋分养生知识总结
2020秋分养生知识总结
1、多睡1小时。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身体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秋乏”。此时,就应该相应地调整起居,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睡,不仅可以让人保持精神,还能在冬季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2、避免过早地添加衣物。初秋,暑热尚未退尽,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用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然而,“秋冻”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则应及时增减衣服。“适温”最重要。尤其在关节、腰部、咽喉、颈部等地方需要做好保暖工作。
3、多喝蜂蜜水。蜂蜜润肺、养肺,秋天经常服用,既可以防秋燥,又能抗衰老。有些人说,这个时候生姜要少吃,其实也不一定。生姜性偏温,对于小感冒发发汗还是比较管用的。
4、贴秋膘要循序渐进。进入初秋,夏天里比较差的食欲逐渐好转,但这个时节人的肠胃功能比较弱,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肠胃功能。
5、喝粥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和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医生提醒,调理保养身体应该从秋天开始,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能增强抵抗力。
6、多喝水去秋燥。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7、多吃清热安神食物。比如银耳、百合、糯米、莲子、豆类及奶类,但不可一次进食太多,少食多餐。
8、少吹空调风扇。初秋早晚温差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容易发作,经常吹空调、吹风扇,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等,要少受“冷刺激”。
9、避免脐部、胃部受凉。天气渐凉,肚脐部位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要及时增添衣物。睡觉时盖好腹部,关好门窗。
10、轻松运动。饭后两小时,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如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
11、精神调养防悲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初秋,天气万物由春夏的勃勃生机转向萧条冷落,加上干燥,人们出现心情波动甚至情绪低落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应注意收敛情绪、维持心性平稳。
秋分养生吃什么
1、宜吃酸味食物
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分节气,应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等酸味食物,少吃一些葱姜等辛味食物。
2、宜吃养胃食物
秋季,也是胃肠病高发的季节。所以,要少吃生冷、辛辣、烧烤等刺激性的食品,多吃一些比较温和的食品。还可以喝一些红茶,以达到暖胃的功效。除此之外,还可以养神。
3、宜吃润肺食物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诱发秋燥,大便干燥、便秘,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所以,应该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淮山、芝麻、鸭肉等等。
篇6:秋分的养生知识
秋分养生知识
随着秋分节气的到来,气温降低的速度将明显加快,要准备好换季的秋装,以防着凉感冒。
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清润、温润的食物。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温水、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等,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比如雪梨就是对付秋燥的一种非常好的水果,但是对于一小部分体质虚寒的人,直接吃雪梨容易产生腹胀、腹泻等问题,则可以采用雪梨炖冰糖的方式,达到去寒滋润的效果。
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秋分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秋分时节,养生保健也有讲究,首要原则是顺应节气,与大自然保持一致,应当收敛神气,保持平和心态。即在精神情志方面要收敛各种嗜好、欲望,保持宁和的心境,“使志安宁”,顺应秋之“容平”。
秋分古诗词
《 点绛唇·金气秋分》 宋 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
吹彻昭华管。
《晚晴》 唐 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中秋对月》 唐 李频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秋分简介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在秋分前后,朋友们就要做好养生保健,迎接深秋的到来。秋分养生首先从饮食下手,下面为您介绍二十四节气之秋分饮食攻略,做到这些细节就能健康饮食度过秋分!
篇7:秋分饮食养生知识
秋分饮食养生知识分享
1、秋分节气饮食原则
平衡营养:营养学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样化才能提供给人体全面的营养。如谷类,主要供给热能和维生素B1;豆及豆制品,主要供给植物蛋白质;蔬菜水果,主要供给维生素C,无机盐和食物纤维等。秋季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性,营养的平衡,才能补充夏季因气候炎热、食欲下降而导致的营养不足,特别应多吃耐嚼、富于纤维的食物。 秋季的饮食养生原则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甘、淡、酸、滋润的食物的进食,但不可太过。进食时,应细嚼慢咽,既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完全吸收,又能通过纤维食物保持肠道的水分的作用和咀嚼,以生津润燥,达到防治秋季咽喉干燥、肠燥便秘等不良反应的目的。
少辛增酸:所谓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剩肺气之侵入。根据中医营养学这一原则,在秋季这6节气期间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中医养生学家还提倡在秋季6节气期间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阴阳平衡:秋分时节昼夜均等,所以我们养生也要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使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衡”是中医的说法,其实这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营养,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七天营养素”的平衡摄入。所谓“七大营养素”,是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水这七种营养素。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食欲大多有所下降,很容易缺乏营养,因此到了秋天,要保证营养的充足和平衡。另外,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也很要,要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适当调配。吃东西时,切忌狼吞虎咽,一定要细嚼慢咽,这样才能使肠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而且还有利于保持肠道内的水分,起到生津润燥的作用。
2、秋分时节饮食宜忌
在饮食上特别要注意预防秋燥。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胜品。在秋分时节,可适当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撑,以免造成肠胃积滞。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还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秋分时节进补也不可太过。首先,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比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还会引起发胖。此外,血液中胆固醇增多,还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其次,忌慕名进补。盲目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就越能补益身体,但事实上,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甚至引起鼻孔流血等。
3、生活作息小贴士
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哪怕比以往早10分钟,也是进步。尤其是女性朋友,更要注意早睡早起。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 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秋分饮食禁忌
1、痰湿质人忌食肥甘油腻。
2、禁寒饮,如各种生冷瓜果、冰淇淋、冰冻饮料等。这类冷食有碍脾胃,对水湿运化不利。胃寒的人更应忌食生冷的食物。
3、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忌食大热大补之品。
4、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不宜过分进补。
5、热证病人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
6、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忌食虾、蟹等海产品。
每个季节适宜和禁忌的食物都不一样,可能有些食物在其他节气具有养生功效的,但是并不能代表它们在其他季节也具有养生的功效,所以我们在饮食养生的时候一定要适应节气。
篇8:秋分养生知识和习俗
秋分养生知识
1、秋分养生:防秋凉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开始天气转凉。秋分早晚温差大,幅度甚至高于10℃以上,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需及时添衣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此外,夜越深,寒气越重,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注意呵护脚、背、腰部,防止寒气入体,埋下健康隐患。
2、秋分养生:防秋燥
秋分时节,降水减少,天气干燥,身体易缺水而出现口干咽痛、长痘便秘等“秋燥”症状。日常饮食建议少吃葱姜等辛辣食物,多吃一些清润、温润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莲藕等。秋季干燥,平时要注意补水,多喝水、淡茶、豆浆、牛奶、饮料等。
3、秋分养生:防秋乏
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在秋天,人较容易出现秋乏的现象,这与夜晚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好有关。想要缓解秋乏,可以多做伸展运动,有助于加强血液循环,舒展身体、收敛心神,防止劳累疲乏。头部有多个穴位,经常梳理头发能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经常扣齿不仅有固齿的作用,也能消除疲劳。
4、秋分养生:防悲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万物枯败,一片昏黄,人易受到感染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想要预防悲秋,首先要加强日照和光照,多接受日光浴可以让心情也明朗起来。此外,还可以多穿艳丽色彩的衣服、多补充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都有助于改善消极情绪,增强兴奋性。
秋分习俗
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后来因为秋分这天不一定都有圆月,于是就移到了农历八月十五,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岭南地区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送秋牛
在古代,秋分时会在二开红纸或黄纸上印全年农历节气,再印上农夫耕田图样,挨家挨户去送,名曰“秋牛图”。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会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煮好数十个,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竖蛋
“秋分到,蛋儿俏”。每年春分或秋分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有不少人“立蛋”。挑选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把它在桌子上竖起来。
品秋蟹
秋分时节,蟹肉肥美,正是吃螃蟹的好时候。但螃蟹性寒,切勿大量食用。
吃桂花鸭
在南京,秋分时节则流行吃“桂花鸭”,用普通的盐水鸭,以桂花卤入味。“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上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放风筝
秋分期间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大人小孩齐上阵,放飞的不只是风筝,还有满满的快乐……
篇9:秋分节气养生小知识
秋分养生小知识
饮食以清润温润为主
入秋后,天干物燥渐现,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以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多走走赶走抑郁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出汗不多的项目,如散步、跳舞等。如此既可以得到锻炼,又可以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
宜早睡早起
秋季昼夜温差大,易邪气入体,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秋季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常笑宣肺
秋分养生起居调摄也很重要。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
秋季穿衣要冻也要捂
添衣也不要过多过快,以使人体有抗御寒冷的能力,所谓“春捂秋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儿童和老年人体质较弱,不同于青壮年人,对冷的敏感性较高,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衣服的增减,早、晚应多穿些衣服,避免受凉感冒。特别要注意让脚保暖,别让脚部仍处于夏天中——光脚穿凉鞋,这样很容易着凉,引起肠胃不适,甚至由此招来感冒。除了白天让脚暖和外,晚上回来用热水泡一会儿脚也很不错。
防病
夏秋交替,“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正是因为中午热,早晚凉,早晚温差大,贪凉的人纷纷中招,医院感冒发烧、肠胃病、呼吸道疾病等开始增多。进入白露节气后,秋病也进入高发期,尤以气管病、胃肠病、过敏病最为多见。
与此同时,随着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心脑血管疾病也赶来凑热闹。过敏也是秋季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过敏性鼻炎多发。
秋分吃什么
1、秋菜:岭南地区有秋分吃秋菜的风俗习惯,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秋分时,人们都会去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与鱼片一起做成汤,名曰“秋汤”。
2、汤圆: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还会把汤圆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
3、鸡蛋:民间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春分、秋分时都有竖蛋的习俗,竖蛋之后当然少不了吃蛋。
4、芋饼:老北京有秋分吃芋饼的习惯,因为芋头这种高热量食品温软易消化,适宜秋天食用。
秋分是什么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秋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每年公历的9月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分。
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秋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还有说:“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意思是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篇10:2022秋分养生知识有哪些
秋分养生小知识
饮食以清润温润为主
入秋后,天干物燥渐现,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以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多走走赶走抑郁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出汗不多的项目,如散步、跳舞等。如此既可以得到锻炼,又可以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
宜早睡早起
秋季昼夜温差大,易邪气入体,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秋季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常笑宣肺
秋分养生起居调摄也很重要。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
秋季穿衣要冻也要捂
添衣也不要过多过快,以使人体有抗御寒冷的能力,所谓“春捂秋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儿童和老年人体质较弱,不同于青壮年人,对冷的敏感性较高,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衣服的增减,早、晚应多穿些衣服,避免受凉感冒。特别要注意让脚保暖,别让脚部仍处于夏天中——光脚穿凉鞋,这样很容易着凉,引起肠胃不适,甚至由此招来感冒。除了白天让脚暖和外,晚上回来用热水泡一会儿脚也很不错。
防病
夏秋交替,“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正是因为中午热,早晚凉,早晚温差大,贪凉的人纷纷中招,医院感冒发烧、肠胃病、呼吸道疾病等开始增多。进入白露节气后,秋病也进入高发期,尤以气管病、胃肠病、过敏病最为多见。
与此同时,随着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心脑血管疾病也赶来凑热闹。过敏也是秋季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过敏性鼻炎多发。
秋分吃什么传统食物
吃螃蟹
秋分时节,是蟹肉最肥美、也最滋补的时候。螃蟹属上等名贵水产,肉嫩味美。不仅如此,螃蟹还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鱼肉都要高出好几倍,而且含有丰富的钙、磷、铁以及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
螃蟹的种类很多,我国蟹的种类就有600种左右,螃蟹可分为淡水和海水两大类。淡水蟹最有名的属“大闸蟹”,俗称河蟹、毛蟹、清水蟹,一般在9—10月成熟,正值每年的秋分时节。
市场上常见的梭子蟹、花蟹等都是海水蟹,由于海蟹分布广泛,各地海蟹的成熟季节不同,一般从南到北,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渤海湾辽东半岛4~5月产量较多。吃蟹要选对季节,秋分正是蟹成熟的季节,吃起来蟹肥味香;其他季节瘦而无味。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癌作用。炒野苋菜具有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润肤美容。适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痈、痔疮等病症。
吃萝卜
秋分养生可适当多食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萝卜要分生熟,中医认为,生者味辛、甘,性凉;熟者味甘,性平,入肺、胃经。
萝卜生鲜状态下食用具有良好的食疗养生效果,即使晒干了也是万能药物。萝卜干中依然含有大量维生素B1、钙和铁,可为人体补充食物纤维和矿物质。生吃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
建议:脾胃虚寒者不要吃生萝卜,而可以煮熟吃,可以治脾胃失和、腹痛作胀、痢疾或腹泻、饮食不消、反胃呕吐。
煮汤圆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嘴儿。煮好十多只实心的汤圆,放在盘子里晾着。从竹林里砍来带叶的竹子,各家的孩童把一只只汤圆戳在竹竿的顶端,扛到地里,再一根根插在自家的田埂上。希望糯米做的汤圆,能粘住偷食的雀儿的嘴巴,让它受个教训,今后不再敢来。
吃鸡蛋
鸡蛋“秋分到,蛋儿俏”。每年的秋分节气,民间也有“竖蛋”的习俗,很多地方都要在这天举行“竖蛋”的趣味游戏或比赛。“竖蛋”后当然少不了吃蛋,鸡蛋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少量欧米伽3脂肪酸,大量卵磷脂、叶黄素等保健成分。秋分吃蛋,益处多多。
吃鸭肉
秋分时节气温降低,很多人食欲渐增,偏爱吃肉。专家说:“过量吃肉不好,但是从营养学上来讲,放弃肉食也并非养生之道,膳食平衡才是我们提倡的。”肉的口味营养不同,适宜的人群也各异,所以要根据体质、气候,选择最适合的肉类。
鸭子富含营养,不仅享有“京师美馔,莫妙于鸭”、“无鸭不成席”之美誉,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食疗首选鸭。
燥热季节最适合吃鸭。相比之下,猪牛羊等其他肉类就稍逊一筹。鸭肉的脂肪最健康。鸭肉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其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和低碳饱和脂肪酸,易于消化。
秋分简介以及寓意
在古代的秋分时令,是丰收的季节,人们会有祭月的习俗,后来因为怕看不到圆月,所以挪到固定的八月十五中秋去了,但是秋分依旧是重要的收货之际,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北极附近也即将迎来一年中连续6个月的漫漫长夜与连续6个月不灭的星空。在气候上,温度有了明显的转凉,早晚不再如夏季般炎热,早上和傍晚还会感到丝丝凉意。
篇11:2020秋分养生小知识
秋分养生小知识
1.饮食宜忌
在饮食上特别要注意预防秋燥。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胜品。在秋分时节,可适当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撑,以免造成肠胃积滞。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还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2.生活作息
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哪怕比以往早10分钟,也是进步。尤其是女性朋友,更要注意早睡早起。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 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3.秋分运动
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还必须注意四防:一防受凉感冒。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还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二防运动损伤。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三防运动过度。秋天是锻炼的大好时机,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4.秋分灸施用注意事项
秋分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此时艾灸可以扶助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虚寒性胃肠病、虚寒性腰腿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冻疮等患者艾灸更为有效。如果居家秋分灸,一般在秋分节气当天以及前7天、后7 天,共15天,每天操作,不要有间隔,这样疗效比较好。
秋分习俗
一、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这天是赏月的最佳时期。
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先民认为,日属阳之精,月属阴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二、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
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实际上,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
三、送秋牛
古时秋分,会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古人很重视秋分节气,也因此形成了很多习俗流传下来。
“秋牛图”是把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再印上农夫耕田。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在这一天,主人家开门以后,艺人们会说些祝贺丰收的吉祥话,有时还会结合当时的情景进行即兴创作,以讨主人家的欢喜,得到赏钱。
四、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五、放风筝
秋分是第十六个节气,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此时正是秋高气爽,历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
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而在秋天,想必都要秋游放风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六、竖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游戏,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把它竖起来。
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篇12:秋分养生小知识2021
秋分养生小知识
饮食以清润温润为主
入秋后,天干物燥渐现,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以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多走走赶走抑郁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出汗不多的项目,如散步、跳舞等。如此既可以得到锻炼,又可以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
宜早睡早起
秋季昼夜温差大,易邪气入体,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秋季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常笑宣肺
秋分养生起居调摄也很重要。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
秋季穿衣要冻也要捂
添衣也不要过多过快,以使人体有抗御寒冷的能力,所谓“春捂秋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儿童和老年人体质较弱,不同于青壮年人,对冷的敏感性较高,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衣服的增减,早、晚应多穿些衣服,避免受凉感冒。特别要注意让脚保暖,别让脚部仍处于夏天中——光脚穿凉鞋,这样很容易着凉,引起肠胃不适,甚至由此招来感冒。除了白天让脚暖和外,晚上回来用热水泡一会儿脚也很不错。
防病
夏秋交替,“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正是因为中午热,早晚凉,早晚温差大,贪凉的人纷纷中招,医院感冒发烧、肠胃病、呼吸道疾病等开始增多。进入白露节气后,秋病也进入高发期,尤以气管病、胃肠病、过敏病最为多见。
与此同时,随着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心脑血管疾病也赶来凑热闹。过敏也是秋季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过敏性鼻炎多发。
秋分是什么意思
昼夜平分
日夜时间均等,并由日长夜短逐步日短夜长。因为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将会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一样长的,也就是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都是12个小时。等到秋分节气以后,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在北半球就开始出现昼短夜长,一天之内白昼的时间开始短于黑夜;而在南半球则正好相反,白天的时间长于黑夜。
秋色平分
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因为古人把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称为四季的划分,也就是立秋到了秋天就到了。而每个节气之间是15天的时间,一个季节有6个节气,秋分节气正好是秋季的第4个节气,秋分日这天刚好把秋季平分了。
气候平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日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时间均等,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北极附近也即将迎来一年中连续6个月的漫漫长夜与连续6个月不灭的星空。
从春分日到夏至日的过程中,北半球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百。南半球夜越来越长,昼越来越短。夏至到秋分,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但依然是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地区有极昼现度象,但是极昼的范围知逐渐从极圈开始向极点缩小。
冬至时,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当中的最小值,黑夜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夜的范围道也达到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全部是极夜。冬至到春分,昼又开始变长,夜开始变短,但依然是昼短夜长回;北极圈以北地区依然有极夜现象,但是极夜的范围逐渐从极圈开始向极点缩小。
到春分时,再次变为昼夜等长。南半球和北半球相反。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篇13:秋分节气小知识_秋分养生小知识
更多秋分相关内容推荐
秋分养生知识
1、起居要早睡早起
秋季尤其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哪怕比以往早10分钟,也是进步。尤其是女性朋友,更要注意早睡早起。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
2、饮食须清润温润为主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后,气温骤降,气候干燥,不少人难以避免地出现鼻干、咽干、咽痒、皮肤干燥、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泻等问题。在饮食上特别要注意预防秋燥。秋分时节最重要的当数充足补水。这个补水应该是全方位的,既有正常的喝水,也有皮肤的保湿,总之从头到脚,尽量让身体感觉润泽舒服。
3、运动以轻松平缓项目为主
秋高气爽,也是锻炼的好季节。但由于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4、情志调理要多走走赶走抑郁惆怅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
秋分养生注意事项
秋分养生
1、要润肺
“燥”为秋季主气,中医称为“秋燥”。秋燥会导致人体出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流鼻血、咳嗽等症状。由于秋燥容易损伤肺,所以秋分养生应“润其燥”,可以多吃些清润食物,如雪梨、莲藕、萝卜等。
2、要滋阴
秋季气候日渐干燥,气血损耗大,养生应注意补血滋阴。尤其是阴虚体质者,常表现为面部有燥热感、舌少苔、口干咽燥、手足心潮热等症状,可吃些山药、百合、无花果等滋阴食物。
3、要健脾
人们在夏季偏食凉性食物,寒气、湿气困住脾胃,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所以秋分养生要健脾。可以通过食补的方式促进脾胃功能恢复,如茯苓饼、豇豆、小米等。此外,要少吃寒凉食物和反季节性的凉性水果,如西瓜、哈密瓜等。
4、要补肾
秋季是哮喘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肾脏有纳气的功能,而哮喘病是由于肾脏功能虚弱而引起的喘息气短、呼多吸少的症状。所以秋分要补肾,黑芝麻、核桃、枸杞、莲子等都是很好的补肾食物。
秋分节气小知识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unar calendar divides the year into 24 solar terms. Autumn Equinox, (Chinese: 秋分), the 16th solar term of the year, begins this year on Sept 23 and ends on Oct 8.
中国传统农历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今年的秋分节气始于9月23日,止于10月8日。
Autumn Equinox lies at the midpoint of autumn, dividing autumn into two equal parts. After that day, the location of direct sunlight moves to the south, making days shorter and nights long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秋分这天,正在秋季的中间,将秋天分成了两半。秋分之后,阳光直射位置继续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Here are 8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Autumn Equinox.
以下是有关秋分你应当知道的8个小知识:
Cool autumn
一、秋渐凉
As it is said in the ancient book, The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BC), “It is on the Autumn Equinox day that the Yin and Yang are in a balance of power. Thus the day and night are of equal length, and so are the cold and hot weather.”
据古书《春秋繁露》(公元前770到476年)记载: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Since the Autumn Equinox, most of the areas in China have entered the cool autumn. When the cold air southward meets the declining warm and wet air, precipitation is the result. The temperature also drops frequently.
秋分以后,中国大部地区进入凉秋。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降雨。气温也频频下降。
Season for eating crab
二、蟹肥美
In this season, crab is delicious. It helps nourish the marrow and clear the heat inside the body.
秋分时节,正是螃黄肥美之时。吃螃蟹可补骨添髓,清热解毒。
Eating Qiucai
三、吃秋菜
In South China, there is a custom popularly known as “having Qiucai (autumn vegetable) on the Autumn Equinox day”. Qiucai is a kind of wild amaranth. Every Autumn Equinox day, all the villagers go to pick Qiucai in the wild. Qiucai is verdant in the field, thin, and about 20 cm in length.
中国南方,逢秋分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每到秋分这天,全村人都去野外采摘秋菜,这时田野里的青菜碧绿纤瘦,约20公分高。
Qiucai is taken back and made into soup with fish, named “Qiutang” (autumn soup). There is a verse about the soup: “Drink the soup to clear the liver and intestines, thus the whole family will be safe and healthy”.
秋菜采回家,与鱼片煮汤,名曰:秋汤。关于秋汤,还有一首打油诗: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Season for eating various plants
四、作物熟
In the Autumn Equinox time, olives, pears, papaya, chestnut, bean, and other plants enter their phase of maturation. It is time to pick and eat them.
秋分时节,橄榄、香梨、木瓜、栗子、大豆等食物相继进入成熟期。正是采摘品尝之际。
Season for enjoying osmanthus
五、品桂香
The Autumn Equinox is the time for smelling the fragrance of osmanthug. At this time, it is hot in the day and cool in the night in South China, so people have to wear a single layer when it is hot, and lined clothing when it is cool. This period is named “Guihuazheng” in Chinese, which means osmanthus mugginess.
秋分,桂花飘香,闻芳美时。这个时候的南方,日暖夜凉,因此白天穿单衣,晚间就得加件衣裳。这个时期,也谓之为“桂花蒸”,意为桂花绽放之时,出现的闷热天气。
Season for enjoying chrysanthemums
六、赏菊花
It is also a good season to enjoy chrysanthemums in full blossom around Autumn Equinox.
秋分前后,正是菊花盛放时,赏菊品香好时节。
Standing eggs on end
七、竖鸡蛋
On Autumn Equinox day, there are thousands of people in the world trying to make eggs stand on end. This Chinese custom has become the world’s game.
秋分这天,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种中国习俗已成为世界游戏。
According to experts, on the Spring Equinox and Autumn Equinox, the day and night are of equal time both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hemispheres. The earth’s axis, on its 66.5 degree tilt, is in a relative balance of power with the earth’s orbit around the sun. Thus it is a very conducive time for standing eggs on end.
据专家介绍,春分、秋分当日,南、北半球日夜均等。呈66.5度倾斜的地轴与地球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因此,有助于鸡蛋竖立起来。
But some also say that standing the egg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ti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shift the egg‘s center of gravity to the lowest part of the egg. In this way, the trick is holding the egg until the yolk sinks as much as possible. For this, you’re better off choosing an egg that’s about 4 or 5 days old, whose yolk is inclined to sink down.
但也有人认为能否竖蛋与秋分无关。最关键的是要把鸡蛋重心下移。如此一来,只有蛋黄尽可能下沉,才能完成这个恶作剧了。竖蛋时候,最好选择刚出生4、5天的鸡蛋,这样的鸡蛋蛋黄下沉,重心下降,更有利于竖蛋的成功。
Sacrificing to the moon
八、祭秋月
Originally, the festival of sacrificing to the moon was set on the Autumnal Equinox day.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as early as the Zhou Dynasty (c. 11th century-256BC), the ancient kings by custom sacrificed to the sun on the Spring Equinox, and to the moon on the Autumn Equinox.
原本祭月节是设定在秋分这天的。据史实记载,早在周朝(公元前11世纪至256年),古代君王便依照习俗于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But since it is not a fixed day in lunar August, there might be no full moon on the Autumnal Equinox. During the festival, if there was no moon to make sacrifices to, it would spoil the fun. Thus, the day was changed to the Mid-Autumn Day.
但因每年农历八月,这一天并不固定,秋分当日并不一定都出现圆月,而祭月若无月,则大煞风景,故而,将祭月节由秋分改为中秋举行。
秋分养生要做好“三防”
防秋凉
注意添加衣物,饮食上可以适当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和辛辣食物。
防秋乏
多晒太阳、多运动,促进生物钟尽快跟上季节变化。
防秋燥
多喝水以及多吃一些富含水分的蔬果,减少用取暖设备的时长,或者配合加湿器使用。
不过要提醒一下大家,千万别去靠喝酒暖身。虽然当时会感觉到很暖和,但那其实是酒精刺激了血液循环,让体内的热量都散发到了体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身体反而会感觉到非常冷。
秋分时节晚间比较凉爽
适宜睡觉
应尽量早睡早起
少刷手机
篇14:秋分的养生知识及传统习俗
饮食以清润温润为主
入秋后,天干物燥渐现,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以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多走走赶走抑郁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出汗不多的项目,如散步、跳舞等。如此既可以得到锻炼,又可以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
宜早睡早起
秋季昼夜温差大,易邪气入体,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秋季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常笑宣肺
秋分养生起居调摄也很重要。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
秋季穿衣要冻也要捂
添衣也不要过多过快,以使人体有抗御寒冷的能力,所谓“春捂秋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儿童和老年人体质较弱,不同于青壮年人,对冷的敏感性较高,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衣服的增减,早、晚应多穿些衣服,避免受凉感冒。特别要注意让脚保暖,别让脚部仍处于夏天中——光脚穿凉鞋,这样很容易着凉,引起肠胃不适,甚至由此招来感冒。除了白天让脚暖和外,晚上回来用热水泡一会儿脚也很不错。
防病
夏秋交替,“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正是因为中午热,早晚凉,早晚温差大,贪凉的人纷纷中招,医院感冒发烧、肠胃病、呼吸道疾病等开始增多。进入白露节气后,秋病也进入高发期,尤以气管病、胃肠病、过敏病最为多见。
与此同时,随着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心脑血管疾病也赶来凑热闹。过敏也是秋季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过敏性鼻炎多发。
篇15:二十四节气秋分养生小知识
更多秋分相关内容推荐
秋分养生小知识
饮食以清润温润为主
入秋后,天干物燥渐现,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以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多走走赶走抑郁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出汗不多的项目,如散步、跳舞等。如此既可以得到锻炼,又可以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
宜早睡早起
秋季昼夜温差大,易邪气入体,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秋季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常笑宣肺
秋分养生起居调摄也很重要。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
秋季穿衣要冻也要捂
添衣也不要过多过快,以使人体有抗御寒冷的能力,所谓“春捂秋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儿童和老年人体质较弱,不同于青壮年人,对冷的敏感性较高,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衣服的增减,早、晚应多穿些衣服,避免受凉感冒。特别要注意让脚保暖,别让脚部仍处于夏天中——光脚穿凉鞋,这样很容易着凉,引起肠胃不适,甚至由此招来感冒。除了白天让脚暖和外,晚上回来用热水泡一会儿脚也很不错。
防病
夏秋交替,“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正是因为中午热,早晚凉,早晚温差大,贪凉的人纷纷中招,医院感冒发烧、肠胃病、呼吸道疾病等开始增多。进入白露节气后,秋病也进入高发期,尤以气管病、胃肠病、过敏病最为多见。
与此同时,随着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心脑血管疾病也赶来凑热闹。过敏也是秋季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过敏性鼻炎多发。
秋分节气的含义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地球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在北极点(北纬90°)与南极点(南纬90°)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在地平线上转圈”的特殊现象。
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一日中白昼短于黑夜),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节气,不但北方,连南方大部分地区也开始进入秋天,暑热迅速消退。所谓“阴阳相半也,”是指秋分时节天地之气阴盛阳衰,正到势均力敌的程度。与繁茂的夏季比起来,这时花木凋零、草枯叶落,人的情绪也容易产生凄凉、抑郁之感。这种“秋季抑郁症”心态最典型的代表,是战国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
秋分的三侯
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蛰虫坯户:一些春分出土活动的小虫,在秋分过后也会陆陆续续回到土里,准备过冬。
水始涸:水气也不像夏天时那么充沛,将开始逐渐干涸,因此我们会觉得空气越来越干燥了。
篇16:秋分的养生知识及传统习俗
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竖蛋
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候南极
古时把南极星的出现看成是祥瑞的象征。因而历代皇帝会在秋分这日早晨,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极星。
因为我国生活在北半球,因而南极星(也称“南极仙翁或老人星”)南极仙翁一年内只有在秋分之后才能见到,且一闪而逝,极难见到,春分过后,更是完全看不到。
南极仙翁又称南极真君,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为元始天尊座下大弟子。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秋分节气遇到秋乏怎么办
多睡觉
秋困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是人体自我修复和储备能量的一个过程,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很有必要的。睡眠一定要早,勿过十一时。十一时,为子时,属肾,子时肾生一阳上升于心,对应坎卦,此时熬夜,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
另外,秋季每天最好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来完成新陈代谢,肃降浊气,使肺气清,这样有助于养肺和顺应天时升起人体阳气,使人一天阳气充足,精神饱满。最好有半小时的午休。午时,即上午十一点至一点,为阴生之时,属心,此时如不能睡,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多补水
秋分时节燥邪旺盛,最易伤津耗液,因此人们更应该多补水。人体每天大概需要2500毫升水来弥补新陈代谢损失的水分。食物应多吃富含水分的瓜果蔬菜为宜,如百合、山药、莴笋、莲藕、平菇、番茄、卷心菜、草莓、黄瓜、西瓜等。
喝茶是中国人最好的补水方式,秋分时节可以多尝试。各种茶水不仅能改善口感,提高风味,更能增加保健养生的功效,如蜂蜜茶滋阴润肺,菊花茶清肝明目,山楂茶健脾消食,决明子茶润肠通便,西洋参茶益气养阴等。
多运动
运动是保证人体代谢旺盛的重要因素。运动可以促进经络通畅,气血运行,但运动不可过于激烈,以避免伤津耗液,总以遍身微汗为佳,因为出汗表示人体营卫通畅,当这些小络脉都能通畅无阻时,表明人体经络周流畅通,全身气血津液循环良好。
秋分时节的运动方式以散步、慢跑步、太极拳、瑜伽等轻柔运动为宜,总之不宜太剧烈。另外,通经活络的方式也并非只有运动一种方式,很多中医传统的保健方法如刮痧、推拿、按摩、导引、拔罐等都可以达到祛邪通络、行气活血的效果。
另外,脑为元神之府,五指梳头是一种很好的头部保健方法,头部穴位多,通过用双手指梳理头部,可对穴位起到按摩、刺激作用,疏通头部气血,消除大脑疲劳,提高思维能力。
篇17:2022秋分养生小知识
秋分养生小知识
饮食以清润温润为主
入秋后,天干物燥渐现,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以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多走走赶走抑郁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出汗不多的项目,如散步、跳舞等。如此既可以得到锻炼,又可以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
宜早睡早起
秋季昼夜温差大,易邪气入体,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秋季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常笑宣肺
秋分养生起居调摄也很重要。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
秋季穿衣要冻也要捂
添衣也不要过多过快,以使人体有抗御寒冷的能力,所谓“春捂秋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儿童和老年人体质较弱,不同于青壮年人,对冷的敏感性较高,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衣服的增减,早、晚应多穿些衣服,避免受凉感冒。特别要注意让脚保暖,别让脚部仍处于夏天中——光脚穿凉鞋,这样很容易着凉,引起肠胃不适,甚至由此招来感冒。除了白天让脚暖和外,晚上回来用热水泡一会儿脚也很不错。
防病
夏秋交替,“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正是因为中午热,早晚凉,早晚温差大,贪凉的人纷纷中招,医院感冒发烧、肠胃病、呼吸道疾病等开始增多。进入白露节气后,秋病也进入高发期,尤以气管病、胃肠病、过敏病最为多见。
与此同时,随着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心脑血管疾病也赶来凑热闹。过敏也是秋季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过敏性鼻炎多发。
关于秋分节气的农谚
秋分有雨来年丰
秋分有雨来年丰的意思是说秋分节气的时候若下雨,第二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民间这样的俗语有很多,都是经过历年大家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因上口好记而流传至今。
相反如果秋分节气这天没有下雨,那么第二年的收成就不怎么好。这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农村的老人都是比较相信的。
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从俗语字面的意思是说在秋分前后如果是大晴天,或者是秋分没有降雨,那么接下来就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会降雨,也就是说会是在冬季出现旱情。
这个时候天气开始转凉,降雨量也不太大,秋分的时候如果是晴天的话,那么很久的时间都会是干旱,所以后边万物可能不生。
这一句农村俗语就是针对农作物收获的,说的也是过去人们没有天气预报,根据一些经历总结而得出的一些生活经验,也蕴含着一些生物地理的知识。
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
例如“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意思是说在秋分节气是宜雨不宜晴的,如果秋分节气这天下雨了,那预示着这一年的年景很好。
另外还有“秋分半晴又半阴,来年米价不相因(米不贵)”,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秋分节气如果是阴雨天,那么来年的粮食就会大丰收,自然米价也就不贵了。
其实古人期盼在秋分节气的时候下雨,并不是说来年就一定会是风调雨顺了,这不过是把秋分节气下雨当作是一个好兆头,表达了农民对于丰收的渴望。
秋分出雾,三九前有雪
这句俗语就是说如果在秋分之时就下起了雾,那么大家就要提前注意了,天气会急剧变凉,冷天会到来早很多,而且三九之前就有可能会下雪。
所以在秋分之时,有起雾的地方,就需要提前留意了,说明会高当年的冬天会来的早,在三九之前就开始进入严冬,提醒人们注意御寒,而且要预防感冒。
秋分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多
这同样是一句很简单的民谚,不过主要是在山西地区流传。其意思是说在秋分的时候降雨又有雷电,那么在冬季的时候一般雨雪天气不会太多。
秋分响雷,遍地生贼
有些地区的人应该都听到这么一句农谚“八月响雷,遍地生贼”说的是农历八月如是巨雷大雨,不是好兆头。而“秋分响雷,遍地生贼”的道理估计也是寓意不好的意思。
秋分西北风,腊月冬不净
“秋分西北风,腊月冬不净”说的就是秋分日的天气状况对以后的天气的影响很重大。这里的“腊月冬不净”指的是腊月会出现多雪的天气,冬腊月下雪多是好兆头,在西南地区,人们皆开年小麦收成好。
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
这是在南方地区流传很广的一句谚语,在过去南方种植水稻都是双季的,即早稻和晚稻。在秋分的时候正是南方的双季晚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时刻,而早来的低温阴雨很容易形成“秋分寒”天气,这也是晚稻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如果在秋分的时候还没有抽穗扬花,那注定当年的水稻产量也不高,很难有收成。
秋分节气的由来
“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80度,阳历时间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秋分是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9月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是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
篇18:秋分养生知识及保健方法
秋分养生小常识
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大法,寒凉调配为主要。
1、防秋“燥”,护阴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
2、调养起居
调养从清晨开始。秋季气候干燥,但清晨却多是天高气爽,空气清新,一日当中为舒适的时候。早睡早起是好习惯,利于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保持充沛的活力。此外,据有关专家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此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而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秋季的适当早起,可缩短或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也是有一定意义的秋季昼热夜凉温差较大,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止秋凉感冒。
3、调气养生
秋冬季寒风萧瑟,多少使人触景生情,尤其年老之人,垂暮之感使得情绪低落。忧郁、烦躁的情绪变化会对身体的健康产生不少的影响。
摆脱气候带来的情绪变换,应该调整好自身的精神状态,振作精神,调整状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4、静情绪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秋分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5、早起早睡
秋天容易感到困乏,每到周末的时候,不少人可能会选择睡懒觉,但专家认为,秋天更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也是养生的一种方法。所谓天人相应也就是人与天地相顺应,最有效的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就是随四季的变化而调整作息规律了。
6、适度饮水
秋季应多喝开水、淡茶等,以养阴润燥,弥补身体损失的津液,尤其应定时、主动多喝白开水,即使不渴也要喝。喝水时,要少量频饮,而不要一口气喝得太多。研究发现,此法既可使人体津液得以补偿,对内脏也没有损害。而一次大量饮水,反而会损伤肠胃功能,导致消化吸收紊乱。
秋分养生保健食物
1、萝卜
初秋容易肠胃不适,由于季节的转换,食物的转变容易削弱肠胃的功能,让细菌有机可趁,引起肠胃疾病。而吃萝卜,可以借助萝卜中的芥子油促进肠胃的蠕动,对食物进行完整地消化,同时还能刺激人们的食欲,避免秋季食欲不振的问题。
萝卜中含有的辣味成分可抑制细胞的异常分裂,进而预防癌症发作,萝卜还有杀菌、增进食欲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萝卜中含有的大量膳食纤维和丰富的淀粉分解酶等消化酶,能够有效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除此之外,萝卜还含有大量维生素C,尤其是萝卜皮中的维生素C含量是萝卜心的两倍。
2、百合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说,秋季属金,对应白色,多吃白色的食物能够补肺金,达到养阴润肺、润燥去燥的效果,而百合正是秋季养阴的好食材之一。百合味甘微寒,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对秋燥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百合含有亮氨酸、天冬氨酸等17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很高,有增强食欲、辅助消化等功效,富含无机盐和钾,对机体新陈代谢起重要作用。所含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增强体质、改善脏器功能的作用。百合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鲜百合具有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对病后虚弱的人非常有益。
百合干宜挑选干燥、无杂质、肉厚的。食用百合味不苦、叶片阔而薄者为佳。百合可煮粥、煮糖水、蒸和炒,百合银耳粥具有滋阴润肺、健脾生津的作用。
3、大枣
俗话说:“一日三枣,健康到老”,大红枣能够健脾益胃、补气养血、养血安神,而且价格较其他补品也便宜,应当是秋天里很好的滋补营养品。大枣具有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除腥祛味,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压、骨质疏松和贫血,是老年人秋季的补养佳品。
专家认为,鲜枣生吃最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干枣则适合煮粥或煲汤,能使其中的营养成分很好地释放出来。干枣具有补血、养颜的效果,一般认为比较适合女性食用;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选择干枣补血效果更佳。
从事脑力劳动者及神经衰弱者用红枣煮汤代茶饮,能安心守神,增进食欲;失眠者饱受辗转不眠之苦,若每晚以红枣煎汤服,有助安眠;刚入秋天气乍寒乍暖,在红枣中加几片桑叶煎汤代茶饮,可预防伤风感冒;红枣汤加生姜红糖,可祛寒暖胃,预防秋雨带来的寒凉。
秋分养生保健方法
保护胃肠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是胃肠疾病的多发季节。因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因此,腰腹部保暖很重要。容易腹泻的人可以选用肚脐贴、暖宝,每天晚上用热水烫脚、按摩足心都有一定作用。
调整情绪
秋分以后,日照时间明显变短,气温下降,秋风萧瑟,人们见景生情,容易产生一些抑郁的情绪,尤其是病人、老年人,周围的人要尽可能多的给他们些关爱,多鼓励他们出门,多跟他们交流。
上班族要尽可能在午休时间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学会转移工作压力,避免负面情绪影响生活。
运动最当时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无论是散步、慢跑、登山、打球、游泳,还是打太极拳、练五禽戏、做八段锦、练健身操都能起到增强体质、抗病消灾的目的。在运动的同时,要配合呼吸训练,尤其是在室外多做深呼吸,既能提高肺活量、还能让呼吸道尽早适应冷空气,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最佳时蔬
秋分之后,也是根茎类蔬菜收获的季节,这些蔬菜大多有滋阴润燥、清肺和胃之功,大家可以酌情选择。
茭白
茭白主要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微量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等。其中的豆甾醇能清除体内活性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从而阻止黑色素生成,它还能软化皮肤表面的角质层,使皮肤润滑细腻,是美容佳品啊!
中医认为茭白能清湿热、解毒、催乳汁、美容生肌,炒食、做汤均可。
★ 养生经典语句总结
秋分养生知识总结(合集1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