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xiaojx4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初二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初二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初二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它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关系: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种类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
(2)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基因多样性决定种类多样性,种
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三、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我国现已建成许多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护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发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2、人们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篇2:初二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
2、果实=种子+果皮;双子叶植物种子=种皮+胚 ; 单子叶植物种子=
种皮+胚+胚乳
3、一个子房可发育成一个果实;一个胚珠可发育成一个种子。如果一个子房内有多个胚珠,则果实中可有多个种子。
4、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花的结构(以桃花为例)
1、花的主要部分是花蕊(花蕊包括雌蕊和雄蕊),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2、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里面有花粉,花粉萌发能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内有两个精子。
3、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子房包括子房壁和胚珠,胚珠中有卵细胞和极核。
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
2、传粉的方式:
(1)昆虫传粉: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虫媒花一般具有鲜艳的花冠、芳香的气味、甜美的花蜜。
(2)风传粉:靠风传粉的花,叫风媒花。风媒花一般花粉多而轻盈,柱头常有分叉和粘液。
3、受精:花粉管内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一个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这个过程叫双受精。双受精作用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
篇3:初二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
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10千米,向下深入1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2)水圈的大部: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中。
(3)岩石圈的表面: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2、生物圈的概念: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收集和分析资料
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收集资料的途径: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
(2)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3)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发现探究的线索。
篇4:初二生物知识点重点
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 。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消化系统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淀粉有无变化?
(2)小肠的结构特点: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肠壁构造(由内向外):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1)最长; 2)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4)有各种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 收的营养物质。
唾液淀粉酶淀粉的消化(小肠):
淀粉(口腔)→麦芽糖(小肠)→ 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 氨基酸
胆汁(肝脏)不含消化酶,可以分解脂肪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碘遇到淀粉变蓝
糖类――口腔中初步消化――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被吸收
蛋白质――胃中初步消化―――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
脂肪――小肠初步消化―――最终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被吸收
4、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从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血液循环)吸收; 其他从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大肠: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5、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 按时进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2)食品安全 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
不吃有毒的食物(馊饭菜、发芽的马铃薯)
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
保持厨房和炊具的干净
篇5:初二生物知识点重点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1、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2、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4、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5、生命起源的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6、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7、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8、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①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与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类型。(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③蛋白质分子差异比较: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大。——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古生物学上的证据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形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生理功能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在适应古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都是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3、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过度繁殖(条件) 生存斗争(基础) 遗传变异(基础) 适者生存(结果)
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内因),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外因)。
5、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选择是人类有利的生物变异以形成新品种,这属于人工选择。
6、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内因),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外因)。
篇6:初二生物知识点重点
人体的呼吸
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呼吸道:鼻腔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2)结构: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功能:气体交换
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鼻腔内有鼻毛,可阻挡灰尘细菌,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分泌黏液,可粘住灰尘细菌,黏膜中还分布着毛细血管,可加热凉空气,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肺内有许多肺泡,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氧气由肺泡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里需透过二层细胞。
2、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是咽。吃饭时说笑,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遮住喉口,使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危险。
3、气管和支气管内壁上生有纤毛,向咽喉方向摆动,把灰尘、细菌和腺细胞分泌的黏液(其中有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一起送到咽部,经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痰形成的部位在气管和支气管。 4、哮喘是支气管感染的一种疾病,常由于吸入花粉、灰尘、兽毛等物质引起,病人呼吸困难。肺炎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
5、呼吸道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人一分钟呼吸的次数约为16次。测量胸围差时,受测者取自然站立的姿势,双手自然下垂,呼吸要均匀。测量时软尺在胸前下缘要与上缘平齐,在背侧将软尺固定在两肩胛骨的下角。软尺松紧要适宜,并且不要有折转。
6、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使胸腔容积扩大,肺便扩张,肺内气体压力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使胸腔容积缩小,肺便收缩,肺内气体压力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完成呼气。吸气和呼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7、人的呼出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8、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时,取样的方法是五点取样法。
空气的质量与健康
1)空气的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大气中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极大 有害物质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2)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当地空气污染的原因 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五点取样法)
篇7:初二生物重点知识点有哪些
空气污染、健康
35、空气污染会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并诱发肺癌、高血压等。
36、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来源:①工业废气;②汽车、船舶尾气;③秸秆焚烧;④地面扬尘。
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
37、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1)根本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如:
①减少煤、石油的直接燃烧;
②开发利用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③工业废气净化处理;
③汽车尾气净化处理;
④禁止焚烧秸秆、垃圾……)
(2)有效措施:植树造林。
38、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39、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
保持心情愉快(调节情绪)的方法:①转移注意力; ②合理宣泄烦恼; ③自我安慰。
40、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 包括:①合理营养,平衡膳食;②坚持体育锻炼;③按时作息;④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⑤合理安排上网、看电视时间;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41、吸烟有害健康。烟草燃烧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时还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
42、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43、几种生活方式病:①心脑血管病;②糖尿病;③恶性肿瘤。
篇8:初二生物重点知识点有哪些
免疫与计划免疫
54、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55、免疫的类型:①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②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
56、两类免疫的比较:
①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先天获得、人人都有、可以遗传;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具有非特异性(没有专一性);防御作用较弱。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抗菌作用;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②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后天获得、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或接种过某种疫苗的人才有、不可遗传;通常只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和异物起防御作用;具有特异性(专一性);防御作用较强。
57、免疫的功能:
①抵抗病原体侵入;
②监视、识别、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③清除衰老、受损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表现:过敏反应;排异反应;体内细胞癌变;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8、人体的三道防线:
⑴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和粘膜。 功能:阻挡、杀菌、清扫异物。
⑵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唾液、汗液、泪液、消化液、血浆)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细胞)。功能:溶解病菌、吞噬病原体。
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可以遗传,人人都有,非特异性。
⑶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白细胞的一种)。 功能:产生抗体,清除抗原。 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有特异性。
59、抗原----指侵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等异物。 对人体来说,病原体、异体组织、疫苗都是抗原物质。
抗体----指在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能抵抗该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一定的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清除抗原后,抗体仍留在体内起特异性免疫作用。
60、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叫做计划免疫。
意义: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后代子孙。
61、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属于抗原)。
62、目前纳入国家计划免疫的疫苗(有5种疫苗、预防7种传染病):
①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②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③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
④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⑤麻疹疫苗---预防麻疹。 (牛痘----预防天花)
篇9:初二生物重点知识点有哪些
病毒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
44、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45、传染病的特征: ①传染性 ②流行性
46、病原体:也叫病原生物,是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如:引起肺结核的结核杆菌、引起艾滋病的艾滋病病毒,引起蛔虫病的蛔虫。
47、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流行不起来。
48、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49、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或动物的途径。通常有:
①空气、飞沫传播(流感、腮腺炎、肺结核)
②饮食、水传播(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蛔虫病)
③生物媒介(蚊、蝇、蚤、鼠、蟑螂)传播(流行性脑炎、疟疾)
④接触传播(狂犬病、破伤风、沙眼、疥疮)。
50、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未出过麻疹的人,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5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1)控制传染源:
①对传染病病人早发现、早报告;
②隔离、治疗传染病病人;
③杀死、掩埋、焚烧处理患传染病动物;
④对疫区进行封闭控制。
(2)切断传播途径:
①讲究个人、环境卫生;
②对传染病人用过的器 具进行消毒处理;
③消灭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蚊、蝇、蚤、鼠、蟑螂;
④戴口罩。
(3)保护易感人群:
①接种疫苗;
②加强体育锻炼;
③避免接触传染病病人。
52、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的血液、精液或乳汁、唾液、泪液、尿液中.
传染源是: 艾滋病患者或HIV携带者。 易感人群是: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源的人。
传播途径是:
①性传播(不安全的性行为);
②血液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未消毒的艾滋病病人用过的注射器;)
③母婴传播。
与艾滋病人一般接触(如握手)不会传染艾滋病。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篇10:初二生物知识点怎么总结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惜。
2、有性生殖一般是指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 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3、无性生殖一般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4、在花的结构中,雌蕊和雄蕊是进行生殖的主要部分,将来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5、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6、在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常见的方法有扦插、嫁接等营养繁殖方式,嫁接由接穗、砧木两部分组成,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嫁接后所长的果实表现接穗的性状。
7、有性生殖使生物进化速度大大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而无性生殖则短期内可获得性状一致的植株,这是因为其繁殖速度快,后代的性状较为一致。
8、蝗虫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三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这样的发育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一生中要经过5次蜕皮,属于此种发育方式的还有蟋蟀、蝼蛄 、螳螂、蜻蜓等动物。
9、人们设法利用家蚕的幼虫时期,使其多产蚕丝,为美化人们生活服务。
10、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类群。
11、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像这样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方式称为完全变态发育,菜粉蝶 、蜜蜂、蚊、蝇等发育方式与此相同。
12、蝗虫与家蚕生殖发育相同点是有性生殖,变态发育。
13、青蛙的发育离不开水,幼体在水中生活,经过变态发育,可以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肤是裸露的,能够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从其生殖和发育的特征看,两栖动物是由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类型。
14、常见的两栖动物有蟾蜍、大鲵、蝾螈等,它们的生殖方式大都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必须在水中完成。
15、鸟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的动物,它的生殖和发育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等繁殖行为
16、鸟卵气室内贮存空气,为胚胎发育提供所需氧气。
(1)卵细胞是由卵黄膜、卵黄、胚盘几部分构成的。
(2)胚胎发育的养料和水分是由卵黄和卵白供给的。在观察鸡蛋结构的演示实验中,按要求将卵壳膜剪破,把其中的内容物倒到培养皿内,你可以看到:
(3)有很多透明的凝胶状物体,这是卵白,它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4)有一个黄色球状的凝胶物体,这是卵黄,其内贮存有供胚胎发育用的营养物质。
(5)在黄色球状的疑胶物体上,有一个白色的小点,这是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鸡蛋的受精卵在产出前已经开始进行发育。
篇11: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种子中的胚→新一代植株。)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种子→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3.扦插: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使其长成一个新个体。
4.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牙接两种。
嫁接成活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5.植物的扦插(如薄荷的扦插P.7)
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c.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保留部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一般说在节的部位居间分生组织发达,此处较易生根。去掉叶片时,叶柄在节上留下伤痕,伤口处较容易产生愈伤组织,也就容易生根。)
6.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7.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的意义
(1)无性生殖新个体内所含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后代在性状上与亲代保持一致。优点:后代能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
(2)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备两个亲代的遗传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进化是很有意义的。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举例:家蚕、蜜蜂、菜粉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称为若虫,蝗虫的若虫能够跳跃,又称为跳蝻。
3.昆虫生殖发育特点: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P12练习]
3.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虫卵中的营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同时用赤眼蜂杀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4.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这就是蝉蜕。
动物的行为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概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又叫本能行为。
2)特点:1所有动物都具有先天性行为,2是动物出生后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应。
3)举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哺乳动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后天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意义: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3)特点:
1、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2、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当同一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该动物对这一刺激的反应就逐渐减弱直到消失。
篇12:高二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精选
1.(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基础知识
⑴.什么是加酶洗衣粉?
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
⑵.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哪些?
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
⑶.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哪些酶制剂?
有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⑷.碱性蛋白酶有什么作用?
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肽,使污迹从衣物上
脱落。
⑸.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酶制剂的活性,使加酶洗衣粉失效?怎样解决这一难题?
温度、酸碱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耐酸碱、耐高温耐受表面活性剂的酶,并用特殊化学物质将酶包裹。
小资料:普通洗衣粉与加酶洗衣粉的区别
普通洗衣粉含磷,含磷污水可能导致微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污染;
加酶洗衣粉减少了表面活性剂和三聚磷酸钠的用量,使洗涤剂朝低磷方向发展,减少对环境
的污染。
2.(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设计
⑴.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包括哪些问题?
一是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是在什么样的温度下使用加酶洗衣粉效果?
三是添加不同种类的酶的洗衣粉,其洗涤效果有哪些区别?
⑵.如何有效地控制变量?
尽管实验有所不同,但是控制变量的思路是一致的。
①.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实验中
自变量是洗衣粉的种类(即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
控制变量是衣物的材质、污物的种类、污物的面积、污物的存留时间、洗衣粉的用量、
水温、PH、洗涤时间等都要相同;
②.探究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最是温度实验中
自变量是温度;
控制变量是衣物的材质、污物的种类、污物的面积、污物的存留时间、洗衣粉的用量、PH、
洗涤时间等都要相同;
③.探究添加不同种类的酶的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实验中
自变量是加酶的种类;
控制变量是衣物的材质、污物的种类、污物的面积、污物的存留时间、洗衣粉的用量、PH、
洗涤时间等都要相同;
⑶.(如何)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
①.考虑洗涤效果;
②.考虑衣物的承受能力、洗涤成本。
篇13:高二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精选
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⑴、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
①、不同人的体温不同
②、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
③、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
④、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差幅不超过1OC)
⑵、变化原因:新陈代谢
2、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5、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⑴、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
⑵、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二、应会知识点
1、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⑴、口腔:36.7—37.7OC(平均:37.2OC)
⑵、腋窝:36.0—37.4OC(平均:36.8OC)
⑶、直肠:36.9—37.9OC(平均:37.5O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临床上多测定腋下或口腔温度。
体温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OC;
2、体温恒定的意义:
恒定的体温能够保证酶的活性适合于新陈代谢的需要,从而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3、内环境稳态的具体内容:PH、温度、渗透压、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
如:血钙、磷含量降低会影响骨自主的钙化,导致儿童患佝偻病、成人患软骨病。
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初二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推荐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