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要找到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中汉语说课稿,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中汉语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 目录
篇1:高中汉语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很重要》,下面我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汉语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汉语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思维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朗读,注重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理解,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材
《我很重要》是高中汉语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从亲情、友情、事业等方面反复强调“我很重要”,提出要“珍视自己、珍爱生命”的人生观。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自古就认为“谦虚是美德”,在谦虚传统的影响下,我们经常一味地强调别人的重要,而忽视了自己,所以,把握本文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结合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程标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的深刻内涵。
3、正确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自读自悟。
2、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
3、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珍爱自己。
2、树立勇于直面人生的信心和决心。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的深刻内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正确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异同。
本课的设计我努力体现阅读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的教学新理念:一是变“讲课文”为“学语言”。二是变“读课文”为“学阅读”。三是变“悟课文”为“学表达”。力求做到“朴素的课堂,有效的教学。”
三、说学生
我本次出课的班级是延边一中高2.15班。这是一个文科班,学生素质较好,能够看出他们平时特别注重生字词的训练。可能是因为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朝语的语言环境中,所以汉语水平相对于朝语来说,基础不是特别好。因此,要让学生能够品味语言,首先要让学生熟读、理解中的重点词语,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谈品味语言,体会内容。
在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学生已经解决了词语上的疑问,并且熟读,理清了的内容,明确了,毕淑敏写《我很重要》是通过对自然、对父母、对伴侣、对孩童、对朋友和密友、对工作和事业这些方面的描写,来说“我很重要”的。学生明确了的题材、的欲扬先抑的手法的细节上的问题,为第二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通过课前测试重新检测自己是否掌握了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在解决品味语言这一环节和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一点难能可贵。对于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第二语言必须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脱离汉语教学的根本。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汉语作为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我制订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熟读课文,了解内容。
2、掌握中的生字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
第二课时:
1、通过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的主旨。
2、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异同。
五、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采用了引导法,范读法,引读法。引导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面对疑难豁然开朗。本文有一些感情浓厚而又难读的内容,学生的认识比较浅薄,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是引领,可以使学生对相关内容理解得更深刻,从而读得更有滋味。其实,引读不是适合每篇,但对于本文的最后三段,学生在老师的引读下反复齐读,可以增强感染力,形成旋律美,培养短时高效记忆力,使背诵最后三段的目标在课堂上相机完成,可谓一举多得。
一直很欣赏著名特级教师的肺腑之言,他说:“语言课,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写写改改,改改写写。把课文读好,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这就是学语言。”对于本课,我引导学生以品读为主,自读自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潜心文本,从语言文字中去体验和感悟,感受作者的人生体验,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理解、发现;让学生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老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我还注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好的写法,产生的独特想法在自己的习作当中体现出来,做到学以致用。
六、说教学过程(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目标导入。(用目标导入可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让学生学习起来目标明确。)
(二)生字词测试。(汉语是第二语言,无论学习哪一门语言,词语是必须掌握的工具,只有词语扎实了,才能在品味语言、领会主旨时降低理解的难度。而且,第二语言的学习,工具性是第一位的。)
(三)通过有感情地练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谈谈自己喜欢它的理由,进而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中语言的哲理美、修辞美等,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哲理、能够引起学生审美个体的情感共鸣等去品味语言,进而体会“我很重要”的深刻内涵。)
(四)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异同。(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只是引导者,学生通过讨论举实例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也体现了汉语言的工具性,体现了汉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基本要求。)
七、说板书设计
由于汉语是第二语言,所以学生必须对内容十分熟悉,才能够谈得上去品味语言。因此设计了这样的板书,通过品味语言,帮助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同时通过辨析词语,理解准确用词的重要性。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引出对“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辨析。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既体现了这节课的重点,也体现了这节课的难点,使这节课的思路更加清晰。
八、说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能够以亲切的教学语言对待学生,能够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脱离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不脱离第二语言的特点教学,努力以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过程,简便的教学媒介,简单的教学方法,体现扎实、厚实的教学效果,正所谓“简简单单教汉语,扎扎实实促发展。”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如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锻炼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在面对学生生成性问题时还不够灵活,对板书重视不够,对整个课堂时间的调配还不够灵活。
我的说课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包涵,多提宝贵的建议,你们的中肯建议是对我最好的帮助。我的课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2: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很重要》,下面我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汉语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汉语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思维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朗读,注重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理解,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材
《我很重要》是高中汉语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从亲情、友情、事业等方面反复强调“我很重要”,提出要“珍视自己、珍爱生命”的人生观。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自古就认为“谦虚是美德”,在谦虚传统的影响下,我们经常一味地强调别人的重要,而忽视了自己,所以,把握本文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结合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程标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3、正确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自读自悟。
2、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
3、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珍爱自己。
2、树立勇于直面人生的信心和决心。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正确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异同。
本课的设计我努力体现阅读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的教学新理念:一是变“讲课文”为“学语言”,
二是变“读课文”为“学阅读”。三是变“悟课文”为“学表达”。力求做到“朴素的课堂,有效的教学。”
三、说学生
我本次出课的班级是延边一中高2.15班。这是一个文科班,学生素质较好,能够看出他们平时特别注重生字词的训练。可能是因为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朝语的语言环境中,所以汉语水平相对于朝语来说,基础不是特别好。因此,要让学生能够品味语言,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谈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内容。
在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学生已经解决了词语上的疑问,并且熟读文章,理清了文章的内容,明确了,毕淑敏写《我很重要》是通过对自然、对父母、对伴侣、对孩童、对朋友和密友、对工作和事业这些方面的`描写,来说“我很重要”的。学生明确了文章的题材、文章的欲扬先抑的手法的细节上的问题,为第二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通过课前测试重新检测自己是否掌握了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在解决品味语言这一环节和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一点难能可贵。对于少数民族学校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第二语言必须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脱离汉语教学的根本。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汉语作为少数民族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我制订了下面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2、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第二课时:1、通过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2、辨析“我很重要”和“我最重要”的异同。
五、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采用了引导法,范读法,引读法。引导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面对疑难豁然开朗。本文有一些感情浓厚而又难读的内容,学生的认识比较浅薄,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是引领,可以使学生对相关内容理解得更深刻,从而读得更有滋味。其实,引读不是适合每篇文章,但对于本文的最后三段,学生在老师的引读下反复齐读,可以增强感染力,形成旋律美,培养短时高效记忆力,使背诵最后三段的目标在课堂上相机完成,可谓一举多得。
一直很欣赏著名特级教师的肺腑之言,他说:“语言课,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写写改改,改改写写。把课文读好,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这就是学语言。”对于本课,我引导学生以品读为主,自读自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潜心文本,从语言文字中去体验和感悟,感受作者的人生体验,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理解、发现;让学生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老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我还注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好的写法,产生的独特想法在自己的习作当中体现出来,做到学以致用。
六、说教学过程(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篇3:怎么学汉语高中议论文
怎么学汉语高中议论文
每个人在生活中离不开汉语,有人的地方便有汉语,汉语的影响力在全国各地无孔不入,甚至跨出国界,发展出中华文化圈。要知道东边的,北边的,南边的邻国都是其文化圈的一份子。从这一点可以窥见汉语的魅力永不褐色,独领风骚!
汉语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追溯可到仓颉造字,如果有人能够乘坐时间机器穿越到仓颉造字的时代,看看仓颉创造汉语的第一个字是什么?可惜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经过几千年的使用,汉语演变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样子,最近一次演变是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变化。但是,汉语大大方便正常人的日常使用,只要这个人生下来就能看能听,然后在汉语氛围浓厚的环境下成长,自然而然地能用汉语,再辛苦学习就可以很快写好一篇作文,正常人学汉语,什么都快,仿佛是汉语的宠儿。
世界上总是公平的,汉语也不例外,虽然正常人学汉语有如神助,还是未曾涉足过汉语的神圣领域,写出好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由此可见汉语不会厚爱正常人。不论是聋人还是聋哑人或是其他人,若想写好一篇,哪怕只有一句话,能写得通顺就是最大的成功。
汉语真的不喜欢聋人吗?为什么每位聋人写总有一二句话是不通顺的?为什么每位聋人写总是毫无头绪?为什么每位聋人写总是那么平淡无奇?这一切不是汉语的.错误,而是聋人未曾想过汉语的存在,更何况是用汉语呢。聋人应该承认自己在学汉语的方面远远落后于正常人,但是一定要奋起直追,笨鸟先飞,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汉语水平与日俱增。
不要一再轻蔑汉语,假如你的汉语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将来进社会与他人打交道难免会发生演讲,写作等等,到了这时候才会显现出来汉语的重要性,由于汉语水平不够,演讲过程毫无看点,引不起听众的任何兴趣,这才是失败的演讲。先不说演讲,汉语是否好还会影响到人生,足够决定一个人是混得有滋有味还是混得不怎么样,在街上随便抓一个成功人士,会发现他是一位善于运用汉语的人,要是让他去做语文老师,肯定是教得有模有样呀!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得出来,汉语非常重要,就像行走于世界必会英语一样。聋人想学好汉语,请问汉语的基础是什么?不用问也能明白,当然是。这该会有人问,的基础是什么?不用想也能明白,当然是词语。先一边积累词语一边看书一边鞋子,孔子说过的一句名言正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书时多观察作者是怎么写的,光观察不做是不行的,假如达尔文光顾着观察生物而不去做,就不会有后来进化论的横空出世。观察后自己去写,多看多写,长此以往下来会发现自己的汉语水平慢慢地提高了,提高了有条件多看世界著名作家的书,多借鉴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提炼为自己所用的知识粮食。到了这一步,算是初窥汉语的本质。
学习汉语一开始会很难,正如万事开头难,只要成功熬过了这一关,接下来学习得容易多了,但是随着不断深入汉语,深入到一定程度才会遇到瓶颈,瓶颈比开头难更难,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断挑战,一次次失败,瓶颈迟早会被突破,突破了瓶颈才会发现自己的汉语水平有了一个新的境界。因为汉语是潜力无穷的,所以请不要放弃!
篇4:汉语词典高中作文
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我十分欣赏这一修订版的包容性与雅俗共赏,但应指出的是,作为一部权威工具书,修订时不仅要雅俗共赏也应注重内涵。
汉语素来以其广博精深、内涵丰富闻名,《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的权威汉语工具书理应体现汉语的这一特点。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词典应做到能够恰当阐释中华文化、体现汉语特色。收录词语时,就应当考虑该词是否能体现汉语内涵丰富、含章蕴曜的特点。“给力”、“神马”、“有木有”这样的词语,虽然近年来多为人们所接受,但其语言平庸乏味、内容贫瘠,虽然能传意却缺少了汉语传神的部分能力。只因其简明、流行,就不对其内涵加以甄别地收入词典,未免有些贻笑大方。
既能雅俗共赏、又有深刻内涵,这应成为我们选择词典所收录的词语的标准。如果一个词语含有深刻意义,却过分晦涩难懂,是不可能得到广泛使用更不可能起到传播中华文明之火的作用的。而如果一个词意思简便明白,却如“有木有”等词一样肤浅粗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内涵,也只能盛行一时而难登大雅之堂。权威汉语工具书,是汉语学习的标杆、汉语标准的制定者,如果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的权威工具书都丢失了这条原则,国人怎能学好规范的汉语?
如果我们的权威汉语工具书丢失了雅俗共赏、内涵丰富这两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其结果都将是颠覆性的。例如二十世纪初期“五四”运动掀起了使用白话文、摒弃文言文的浪潮,就是因为在当时,人们平常交际往来、日常口头用语皆为白话,做文章、写信时却要使用冠冕堂皇的文言。之乎者也矣焉哉,繁琐不堪,不仅不便于使用,而且阻碍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步伐,因此遭到抛弃。反观今日,“有木有”、“蓝瘦香菇”等无聊、无谓的新潮词语席卷网络、大行其道。遍地皆是因其恶搞性、娱乐性流行起来的热词,令诸多中年、老年人感叹“看不懂年轻人的世界”。仿佛凡事娱乐至上、内涵反为下品,谬矣!
雅俗共赏,是汉语能永葆活力、流传至今的秘诀;内涵丰富,则是汉语成为世界语言之林中一朵奇卉的原因。要传承汉语、光大中华文化,我们二者都不能丢。
篇5:汉语词典高中作文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当今,诚然,《现代汉语词典》的变化合乎情理,也更符合时下年轻人的口味,看似合理。然而,新潮热词能否真正融入中国人的话语体系还有待商榷,收录改版不可操之过急。
网络用语、潮词大多来自年轻人的戏谑玩笑,本身并非传统传承的汉语本身,很多词仅仅一时流行便很快被边缘化。而将这一时兴起的词语标准化,加入词典,一来形如鸡肋,二来对许多年龄稍长的人而言,理解这些潮词是十分困难的。不接触网络等新媒体的他们,恐怕难以知道所谓“给力”、“神马”究竟指代什么。这种信息不对称,将使人们难以融入同一话语体系。那么作为汉字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就不应将未达成共识、将仅仅停留在年轻人嘴边的词化为普遍标准。况且潮语有极强时新性,少有新词能够真正流传。
收录词语的界限模糊,也使热词的收录变得困难。纵使此事也并非没有先例——牛津词典中便存在简缩语与网络用语的收录。然而互联网传媒在欧美存在已久,这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见证由网络用语或潮词转向日常用语的过程。而纵观中国此次收录词语,有许多已然过气,早已被人弃置不用,那么这种好似顺应时代的行为,实际上有极大盲目性,以至于许多人对其标准存疑。价值观与语言系统的个体差异,使潮词这一新生事物难以成为普遍准则。
《现代汉语词典》试图吸纳新生词语一举固然不错,这也是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下的必然趋势。然而在今日操刀恐怕操之过急,在新生语言尚未成为普遍接受的定则之前,就先放慢紧随时新的步伐。人们对收录的质疑,恰恰反映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价值判断的不同。基于不同阶层的不同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形成同一语言习惯,则潮词的标准化是需要时间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作为整体的人类,在我们之前从未露出过像魔鬼一样狰狞的面孔,也从未建树过奇迹一般的成就。”在日新月异如万花筒般不断变化的时代里,让文化传承放慢步伐,沉淀下岁月的精华。尤其对于语言这一文化的基石,我们更应审慎对待。唯有在时光流逝的洗涤下,真正成为精华的,方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篇6:汉语词典高中作文
20xx年修订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大量新潮热词因而备受关注,有人认为反映社会变迁,有人认为体现汉语活力,也有舆论质疑标准失当。我以为,汉语词典收录热词,承认热词,是对全方位社会变迁的反映。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权威工具书收录新潮热词,代表社会和学术界对新潮热词的承认。此前这些词语已被广泛使用。融入生活,通过网络流传,汉语词典与时俱进的更新是对语言发展变迁的反映,更是对全方位社会变迁的反映。
语言本身就是描述社会世界的工具。语言是人用于表述想法而创作的发明,是对人思想的体现。杨丽萍认为人生来就是为了观察世界:“看一朵花怎样绽开,云怎样飘,河水如何流动。”人的思想是对世界观察之后产生的,又用语言表述。因而语言来自于对自然对社会的观察,语言的变迁便反映了社会的变迁,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
再者,新潮热词的出现源自网络科技的发展,词汇的丰富和新旧融合体现了社会科技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刘慈欣《三体》中描绘过一个幻想出的未来:“中英等各种文字随世界发展,一体化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形成一种全新的语言。”语言丰富,对新文化、陌生文化的接纳是观念的变迁,加入词典的接纳和承认是最隆重的赞美。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热词也源于其对生活的尊重。不拘泥于古制和规范,将生活中发展出的热词收入权威,是学术与生活的结合。周国平曾说:“一切的不平凡,最终都要回归平凡来衡量其价值。”热词出现在平凡的日常对白之中,而被权威所承认,足见其对生活的忠实反映。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有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词汇语言文字这些由远古陪伴人类至今的东西,自然也与生活息息相关。它们从古来的过去踽踽而来,自然也是要向着那高远未来去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惟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镜子,与生活相伴同行。毕竟从“古老的过去”款款走来的语言本身,就已经是社会变迁的反映。
词典修订反映语言变化,语言变化反映社会变迁,一路走来,从未离开。
篇7:汉语词典高中作文
20xx年7月发行了最新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汉字读音、使用方法、释义等的权威工具书,这一版《现代汉语词典》因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而备受关注。我认为词为时所用,典为时所修,《现代汉语词典》正应突出它“现代”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许多新潮热词能展示出中国近年来全方面的变迁。中国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语言的传播极为广泛和迅速,信息量也十分庞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可能没有新词产生,若新词产生却不被收录,《现代汉语词典》似乎会失去其“现代”的意味。收录新潮热词的《现代汉语词典》每段时间版本的更新不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写照吗?每一个词语都有它的背景,蕴含着一类人在特定时间内的思想或生活。多年以后,人们翻阅这本词典,看着这些词语,仿佛能体会到现在人们的处境。现在的新潮热词将会成为历史的印证,展示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此外,这一修订反映了汉语超强的吸纳力和活力。新潮热词被收录,说明这些词汇已经被专家认可。它们因此加入汉语词汇,被记录在词典中流传。新词的加入给汉语充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事实上,把新潮热词纳入词典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几年前中国式英语“人山人海”,和现在流行的“大妈”都被美国纳入了官方词库中。这些举动反映出美国的包容与开放。作为善于学习的中华民族,我们是否也应该借鉴他们呢?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上个世纪从国外传来了许多词语,现已被广泛使用。如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坦克”、“巧克力”,从日本传入的“公务员”等。对这些词语的接纳反映了汉语超强的吸纳力,那以同样的心态面对新潮热词,有何不可?
当然被专家认可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的词语必定是经过审慎考虑能登大雅之堂的。“宅男”、“宅女”、“给力”等词都是中性词甚至具有积极意义。与此相比没有收录的“神马”、“有木有”只是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进行谐音,不仅不是全新的概念,还容易造成用词不规范,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虽然有许多新潮热词,但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新潮热词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它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词典也应符合时宜,为后人展示现在人们的生活。
篇8:汉语词典高中作文
尊敬的校部编辑:
您好!
校报“争鸣”栏目发现您正在征集同学们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网络热词的看法,并对此十分感兴趣,附上一些浅陋见解。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有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物体,都逐渐会被取代,泯灭在时代浪潮中。因此,《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当下热词,我认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进步。
作为一种认识汉字,了解汉字的权威工具书,在继承古老中国流传千年的文化的同时,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准确反映当今时代特征,实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宅男”,“宅女”等新兴热词正体现了当今社会人的生活状态,而且对比起“踏实一个不爱出门,终日蹲在家里玩的人”这样冗长的解释,用一个略显俏皮揶揄的“宅女”形容,更加精确和形象。这不也是正体现了汉字千年不朽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吗?但同时,字典作为“规范读音,使用方法,释义”的工具书,也并不是所有热词都能收录其中。正好比“神马”和“有木有”,其实是“什么”和“有没有”的谐音,若进行收录便违反了“规范”这一基本标准,而且极易对汉字初学者造成误解,便没收录。收录新词为字典注入新生活力,有原则,坚守收录标准则为继承汉字文化,如此结合,汉字才得以真正延续生命,为人所用。
字典是汉字的载体,汉字又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勇于吸收新成分,才真正反映了该文化超强的吸纳力和活力。其实不只是字典,许多传统文化都在接纳新文化后,焕发了生命活力。梅兰芳大师的儿子梅葆玖先生在京剧传承中采用3D舞台效果等先进技术,新京剧上映后广受人们欢迎。试想,若今天京剧仍是咿咿呀呀地唱曲,传统文化固然得意完整保存,但无人问津的文化又如何能继承下去?怕是不过百年便无迹可寻。字典亦是,若一味故步自封,儿孙们拿着它便如我们手捧《康熙字典》般四顾茫然,那它除了躺进博物馆冰冷的展板上令人惊叹一声便抛之脑后,又有何处可去?
字典收录新词更是一种时代变迁的见证。将当今热词收录其中,或许便是我们曾经鲜活得存在过的证据了。热词是我们这一代生活的真实反映。
以上便是我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热词这一现象的些许看法。若有疏误之处,恳请您指正!
此致
敬礼
篇9:汉语词典高中作文
对于《现代汉语词典》的最新修订版中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一事,有人认为这是汉语超强的吸纳力与活力的体现,也有人质疑词典收录词语的标准失当。事实上,从这件事情能够引起轩然大波之势中本身就可以看出人们对如今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位或是对汉语本身的思考,而我认为汉语的优美与生命力,自不在于容纳量之广,而在于能够传承下来之精。
新潮热词的出现本是一时之势,不足与千年语系共列入词典。词典本该是作为规范汉字读音、使用方法、释义等的权威工具书,可谓是汉语体系的度量尺度与标准;而新潮热词的流行往往只是汉语史上千年的日月更替中的一朝一夕,其生命力与传承度之于汉语词典的权威性,恍若朝菌之于大椿、蜉蝣之于天地、粟粒之于沧海,又将以何刊入词典?况新潮热词朝夕更替,流行程度仅在万千网民一念之间,仅以流行程度作为词条的收录标准,不是有失妥当?更何况同样流行的其他流行之词却没被收录,此实为有失标准。
汉语词典的内容往往是经历时间沉淀后的产物,而新潮热词无法展现汉语的沉淀之美。汉语词典中的内容,是经过锤炼打磨的,是历经海水洗刷的珍珠,是熬过漫漫冬夜的初春,给人以明确的方向。它应该是经典的,经得住推敲的。正如英语词典的权威——牛津词典曾因收录了极度中式的用语而遭受热议一样,该用法本身是错误的,却由于使用者基数过大,而被列入了正确语法的范围。然而,追溯到源头上,它本身是一个错误的表达方式。由此观之,流行的未必是正确的,而新潮热词,更无法承载词典的重量。
其实,当我们在表达对汉语词典收录新潮热词的质疑时,并没有对新潮热词的出现表达不满,毕竟,这本身是当今时代的形势下、当今价值观与生活态度的影响下发展出的一系列词语,如表示线下生活丰富的“现充”、表示慵懒姿态的“葛优瘫”等。然而,这毕竟是现下极短时间内人们口头的惯用语,与汉语本身已形成的体系相比,还是不足为词典收录也。
因此,汉语的美不在于广纳万字万词,而在于沉淀之精、传承之力。
篇10:汉语词典高中作文
亲爱的编辑:
你好!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大量新潮热词”的事件,在此我想表达我的看法。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汉字的权威应保持其权威性,但权威不代表高高在上,不应该“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其融入生活,贴近生活。就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而言,我是持认可态度的。这体现了汉语的超强吸纳力和活力,这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的体现,应当给予赞同。
现代汉语的革新提升了汉语的活力。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板一眼的文学用语如同方便面中沉浮着的未剥壳的鸡蛋,在快餐化、碎片化流行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将“长时间待在家中的人”转换为“宅男”“宅女”,更简单明快。而对于这种“创词”的现象,我们不应该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而是应该感慨现在人非凡的创造力又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添一丝点缀,激发了汉语的活力。汉语流传了五千年,而如今却依然生意盎然,这是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
现代汉语的革新与世界潮流同行。英国人欣然接受“中式英语”,“longtimenosee”等词汇更是被英国国民直接使用。语言本就是劳动的产物,使人们为了便于生产生活而发明创造的交流方式。既然是创造的产物,不是更应该在使用的过程中增添与时俱进的元素吗?语言革新是世界的潮流,我们就不应该固步自封,而是以吸纳性,包容性,接受新事物。“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将文化发展如汉语发展等推上一个新高度。
现代汉语的革新也要注重现实意义。胡适先生有云:“语言须言之有物”。“宅男”“宅女”等词具有现实性意义,即它们的的确确指代一个具体的事物;东北方言“嘚瑟”之类的词汇既具体指一个状态,也体现了民族大融和的理念;而“神马”“有木有”之类的热词仅仅只是从“什么”“有没有”等词汇进行读音上的扭曲,这不仅无意义,而且与词典规范汉字读音的功用是背道而驰的。
汉语文化的发展要顺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变迁,切莫固步自封或“逆流而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一百年前鲁迅、胡适先生提倡的白话文运动的经验,发展新文化,引领新思潮,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特征是中华儿女的责任。我们更应该借着汉语权威词典收录热词的东风,发挥创造力为中华文化“造血”,激发中华文化、汉语文化的活力、吸纳力和包容性。
★ 高中诗歌说课稿
★ 高中美术说课稿
★ 高中音乐说课稿
★ 高中体育说课稿
★ 生物说课稿高中
★ 雷雨高中说课稿
★ 高中弹力说课稿
高中汉语说课稿(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