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鬼夜行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数学课件:《在哪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数学课件:《在哪里》,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篇1:数学课件:《在哪里》
数学课件:《在哪里》
设计意图:
空间方位的认识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其更具直观形象性,我们教师通常采用直观的图片通过让孩子观察,帮助孩子理解并构建相关知识。而针对小班幼儿集中注意力时间短,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简单的观察、提问在教学实践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此理念的引导下,我对此教学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要组织好本次活动,作为教师我认为关键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清楚幼儿空间的认知发展规律,二是要抓住幼儿的兴趣。因此,在分析目标之后,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区分上、下方位,难点定为:以不同的客体感知区分上、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游戏形式,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让孩子置身于游戏情景中,快乐的体验,积累相关经验。教学环节设计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区分上、下空间方位。
2、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
活动准备:
1、皮球人手1个。
2、音乐《皮球在哪里》。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自身为中心感知上、下。
1、导入: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要和小皮球来做个游戏,请跟着老师一起来,好吗?(教师边说边做相应动作,幼儿模仿)
2、师:小皮球,滚一滚,一滚滚到×××(动作)(幼儿观察皮球的位置)。教师引导:我的皮球滚到了我的头顶上,你的呢?(通过游戏引导幼儿说出皮球滚到了我的头顶上)
3、小皮球还可以滚到哪里呢?(幼儿通过自主游戏引导幼儿说出皮球滚到我的脚丫下、屁股下、手心上、肚皮上、鼻子上……)
(设计思路:幼儿感知方位的规律首先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因此,我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小皮球展开游戏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通过皮球在自己身体上滚动变换位置来感知方位上、下,并准确的表达)
二、以客体为中心感知上、下。
1、设疑:小朋友,我的小皮球不见了,它去哪里了?(皮球滚到了桌子的下面)教师引导幼儿以客体为中心认识上、下方位。
2、游戏:皮球在哪里?幼儿听音乐滚动皮球,当音乐停止时把皮球放好,然后说出自己皮球放的位置(还可以拓展方位词如:在……里)
(设计思路:以客体为中心辨别上下对于小班幼儿来讲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本环节中,为了让孩子能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应,我将幼儿置身于生活活动的空间,通过幼儿主动参与游戏活动来感知物体位置的相对变化,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经验。)
三、感知两个物体间的相对上下关系。
1、导语:小朋友们,小动物看见大家玩的这么开心,也想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你们想知道这些小动屋是谁吗?
2、课件:《小动物的家》
教师提问:乌龟住在哪里?(最下面)
谁在它的上面?(小兔)
小兔的上面是谁呢?(小鸟)
看课件教师运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在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说出谁住在谁的上面或下面,进一步理解上下的相对关系。
(设计思路:幼儿通过游戏积累了初步的相关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采用直观形象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并将教学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运用提问引导的方法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四、活动结束:
和小动物一起做游戏,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活动。
五、活动延伸:
《布置娃娃家》
材料投放:提供上下两层的玩具柜、桌子、椅子。各类娃娃、玩具。
活动目标:请幼儿将物品摆放整齐,并说出摆放的位置。
设计思路:幼儿建构的知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得以灵活地运用,才能真正体现其教育价值所在,这也正是我们《纲要》中所提出的: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应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构建相关经验。
篇2:力在哪里课件
力在哪里课件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游戏,谁能坐在凳子上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自己抬起来呢,谁就能得到一枚“大力士”的'奖章!有没有信心?(生答:有)
师:音乐停时间到。好了,预备,开始!(1分钟)
师:能搬动吗?
生:不能。
师:好,请问你刚才用到了什么来搬动自己呢?
生:力气
师:对了,我们今天就来到找找力在哪里。(板书:力在哪里)
师:你们的科学书在哪里?拿给老师看。
生举起科学书齐说:在这。
师:你们的文具盒在哪里,拿给老师看。
生举起文具盒。
师:好的,准备的很充分,我们今天学习《力在哪里》这一课(板书),哪位同学拿给老师看,力在哪里?
(生顿时茫然。)
篇3:春天在哪里课件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熟悉歌曲的旋律的基础上,学会表演。
2、在舞蹈活动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活动准备: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织布》、《金瓶似的小山》
2、练声:《小鸟醒来了》、《山谷回音真好听》
二、基本部分
1、复习歌曲名称。
(1)引导幼儿回忆歌曲名称。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首什么歌曲吗?
(2)要求幼儿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一遍。
师: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唱一遍。.
2、引导幼儿学习用合适的手部动作表现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1) 教师引导幼儿逐句按歌词内容创编舞蹈的手部动作。
师:如果用手的动作告诉大家《嘀哩嘀哩》,可以做哪些动作呢?这些动作可以表示歌曲里的哪句?
(2)教师帮助幼儿归纳提炼已创编动作,幼儿坐在位置上听音乐完整练习2—3遍。
3、引导幼儿回忆已学过的`各种舞步,并能综合运用各种舞步。
(1)帮助幼儿回忆学过的各种舞步。
(2)教师帮助幼儿按歌曲内容提炼舞步,并带领幼儿听音乐练习。
4、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匹配手和脚部的动作,进行完整的舞蹈表演。
(1)教师:现在我们试一试把手和脚的动作合起来跳。
(2)教师针对幼儿的练习情况,进行重点练习。
(3)教师带领幼儿完整表演舞蹈2—3遍。
三、完整练习表演。
1、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跑跳步。
师:小朋友想不想边听乐曲编配上好看的动作呢,可你们会做跑跳步的动作吗?那今天谢老师先教你们简单的跑跳步动作。先看老师做一遍。(师示范)
2、教师讲解动作:跑跳步一拍一步,前半拍左脚向前轻跳,同时右脚屈膝自然提起,脚尖向下;后半拍右脚向前落地。右脚动作同左脚,方向相反。左右交换连续做就是跑跳步行进。
3、教师:我们来试一试,看看谁和老师跳的一模一样。(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演。)
4、引导幼儿反复练习,并配上音乐做动作。
5、教师讲评幼儿表演的情况。
师:我们唱累了,该跟春天里青翠的山林、湖水的倒影、红花、绿草、小黄鹂说再见了。
四、结束部分。
复习歌曲《礼貌歌》,结束本活动。
篇4:幼儿园风在哪里课件
幼儿园风在哪里课件
《风在哪里》这首诗歌非常优美,它用拟人的手法以树儿,花儿,草儿的口吻告诉幼儿“风在哪里”,给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赋予了有形的生命。
活动目标:
1、理解学习朗读诗歌,知道风与树、花、草和四季的关系。
2、丰富词汇“翩翩起舞、频频点头”。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围绕“风”进行谈话,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发出“呼呼”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刮风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事物有什么变化?
鼓励幼儿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表达。
当风来临的时候,植物会左右摇摆、草会动起来,有些东西还会飘起来!
二、欣赏诗歌《风在哪里》,理解并感受散文优美的意境。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幼儿一边观看一边欣赏教师朗诵诗歌。
今天钟老师给你们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叫《风在哪里》请小朋友仔细听听,诗歌里都说了什么?
2、提问:诗歌的名字叫什么?诗歌里说,风在哪里呢?
3、幼儿再次欣赏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我们再来听听诗歌里还说了风在哪里?
4、提问:
(1)风在哪里?树儿是怎么说的?
树儿说:我的枝叶翩翩起舞。为什么树的枝叶会翩翩起舞?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呢?
风吹动了树的枝叶,被风吹动的叶子就像轻快地跳起了舞一样。
(2)风在哪里?花儿是怎么说的?
为什么当我的花朵频频点头,那是风在经过。原来是风吹动了花朵。
(3)风在哪里?草儿是怎么说的'?
草儿说:当我的身体轻轻晃动,那是风在吹过。
(4)风在哪里?为什么风就在我们身边?(帮助幼儿理解风和四季的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5、进一步感受散文诗优美的意境。
教师:你喜欢这首诗歌吗?为什么?(鼓励幼儿用诗歌中的语言进行回答,通过画面及语言感受诗歌的美。)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朗诵诗歌呢?(轻柔、优美)
三、学习朗诵诗歌。
1、请幼儿轻轻地跟着老师朗诵这首诗歌。
2、请小朋友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反思
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多渠道的想办法,让幼儿利用简单的工具,大胆地尝试,幼儿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幼儿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动去尝试,取得效果较好.
篇5:中班数学:朋友在哪里
中班数学:朋友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能用简单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
2.练习说完整话。
3.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图片积木
活动过程:
一.认识朋友
教师伸出手指,“这是几”。幼:“1”。教师伸出手指,“这是几”。
幼:“非常6+1”师:那好参加非常6+1的宝宝们看这是什么,幼:苹果。师:这个苹果没有颜色,哪个宝宝能告诉我你都见到过什么颜色的苹果。幼:我见过红色的苹果。师:红红的。谁还见到过其他颜色的苹果。幼:我见过绿色的苹果。师:嗯,那这个颜色是红红的,这个是绿绿的,你们说这个颜色是什么样的?幼:黄黄的。宝贝们我们和他们
交个朋友好不好,幼:好。师:来,说红红的朋友好,红苹果也向小朋友们打招呼。绿苹果和黄苹果也是一样。
二.交朋友
宝宝们老师这里有红红的朋友.绿绿的朋友还有黄黄的朋友。一边出示一边说把你们也变成这样的朋友好不好。幼:宝宝们你们看,(给小朋友带上卡片)孙老师你是什么样的朋友,孙:红红的朋友。谁是红红的朋友。孙:我是红红的.朋友。师:孙老师你是什么样的朋友?孙:我是红红的朋友。×××你是什么样的朋友,幼:我是绿绿的朋友。孙老师
到这来,我要和孙老师做游戏。游戏《找朋友》边游戏边介绍游戏规则。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相互介绍一下自己是红红的朋友。绿绿的朋友。黄黄的朋友。)
三.找朋友
玩具城里红红的朋友,绿绿的朋友和黄黄的朋友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想不想玩玩具。幼:想。师:那我要把你们分成三组。当我喊红红的朋友在哪里的时候,你要看看自己的卡片,如果你是红红的朋友,你就喊红红的朋友在这里,一边喊一边跑到老师这来。那你是黄黄的朋友能来吗?幼:不能。师喊幼答)
四.玩积木
教师巡回指导,(积木里有红黄绿三种颜色)。师:你这是由什么朋友组成的?(根据幼儿拼出的图形)。
篇6:小班数学活动:在哪里
日期 活动名称 计算:在哪里 执教者 活动目标 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区分数字6和9,理解6和9的不同含义,发展幼儿的分辨能力。 环境创设 操作练习材料、数字卡片 重点与
难点 区分数字6和9,理解6和9的不同含义 活动过程:
一、比比
请幼儿将手中的数字卡片按顺序排队从1到10
1、许多数字小宝宝,他们分别是谁?
2、10个数字小宝宝中哪几个长得很像呀?
3、6和9长的很像,它俩长的一样吗?
4、6像哨子,它的圆圈在下面,9像勺子,它的圆圈在上面。
二、连连
幼儿各自练习
用红笔沿“△○△○△○……”,用绿笔沿“□○□○□○……”
连线,看看分别是什么数字,各有几个?
三、总结
虽然,数字6和9长的有点像,但是,难不倒我们小朋友,只要我们认真的分辨,一定能分辨数字6和9. 价值分析:
第一环节是引导分辨6和9,引导幼儿指导6的圆圈在下面,9的圆圈在上面。
第二环节是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根据图形连线后,引导幼儿分辨6和9,并数数有几个。
第三环节是总结,鼓励幼儿在分辨6和9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看仔细、反思与调整:
篇7:在哪里
在哪里正文:
在哪里
在哪里
河北省石家庄市 裕华路小学 三年级四班 朱竞高
・・白天时,黑夜在哪里?
・・夏天时,冬季在哪里?
・・太阳出来时,月亮在那里?
・・河水平静时,波浪在哪里?
・・我们温暖时,凉爽在哪里?
・・我们失败时,成功在哪里?
・・我们哭泣时,微笑在哪里?
・・出生以前,我们又在哪里?
・・心里有千万个为什么,
・・我真想探个究竟!
指导教师:朱玉峰
简评:想想看,还不知道哪些“在那里”。
投稿:20xx-1-30 11:33:00
篇8: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件设计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件设计
一、观影激趣,引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歌曲吗?(放课件: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你们知道为什么把雷锋当成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读读课文后面的小资料《我知道》。)
2、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到哪里寻找他呢?(板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认识生字:雷、锋
二、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1、播放课件,看画像听录音,学习朗读这首诗《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提出自学要求:
①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能准确认读。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字词后,向组员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③能顺利地朗读课文。
3、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习效果,评选识字“小博士”。
5、选小老师教大家认字。(出示课件生字,请生教大家认读。)
6、小老师教我们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再来学写几个字。
7、范写“雷”(出示课件),让生观察它的部首变化。(生:“雨”字头的竖变成了点横折钩变成了横钩。)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同学们在书中写“雷、需”两个字(生在书中写生字。)
8、出示写得好的,学生评价。
三、学习课文
1、师:我们认了字,又写了“需、雷”,现在我来听听大家读课文读得怎样?(生齐读课文一遍。)
2、学生自己练读课文。
3、找生读课文。(学生比赛读课文,请生评一评谁读得更好。)
生:覃丽娜读课文时声音洪亮,字音准确、流利、有感情。
师1:读课文时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她做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想想雷锋叔叔到底在哪里呢?
生2:他在小溪边把迷路的孩子送回家(板书:雷锋、小溪、抱小孩)
师:你从诗中哪一节知道的?
生2:我是从诗中第二节知道的。
师:请女同学齐读第二节,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帮助解答。
生3:为什么要说迷路的孩子?
生4:因为孩子迷路了,正需要别人的帮助,这时雷锋叔叔看见了,就主动的把他抱着送回家了。
师:他说得真好。雷锋叔叔还到过哪里做过好事呢?
生5:他在小路边背着年迈的大娘回家。(板书:小路、背大娘)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5:我是从第4节知道的。
师:请学生读读这一节,想一想,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6:为什么要说雷锋叔叔背着年迈的大娘,洒下了晶莹的汗滴呢?
生7:因为他背着年迈的大娘很累,很吃力,但是他不放弃,他愿意为别人献出爱心。
师:你真会动脑筋,雷锋叔叔是一个乐于奉献爱心的人,我们要向他学习。齐读第五节,读后提出不懂的问题,会解答的举手示意。
生8:最后一句“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9:小溪边迷路的孩子需要别人的帮助,雷锋叔叔就把(他)她送回家了。
生10:小路边年迈的大娘需要别人的帮助,雷锋叔叔就把她背回家了
生11:我身边也有像雷锋叔叔一样的人,有一天,我和部鑫从科技楼的风雨操场走出来,看见一位小同学满脸都是血,他鼻子里边还在流血,部鑫看见了,连忙跑过去掏出卫生纸把小同学脸上的血擦干净,还给他鼻孔堵住。我觉得部鑫就是我身边的小雷锋。
师:是的,实际上雷锋就在我们身边,因为我们身边有千千万万个雷锋在成长,我们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好吗?
生:好。(放录音,生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愿我们也像雷锋叔叔那样,哪里需要献出爱心,我们就伸出援助之手,好吗?
生:好。(师将板书连成一颗爱心,结束新课。)
反思: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很多老师害怕上这样一些伟人、名人的文章,像二册的.《邓小平植树》、《吃水不忘挖井人》,觉得跟孩子们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相差太大,有的甚至觉得没必要选入教材中。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偶然间我发现我们班孩子模仿“奥特曼”的游戏,很多男生谈到长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奥特曼,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喜欢它呢——那是因为“奥特曼”是他们心中的英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诚善良、易受熏陶感染的特点,把我们文章中的“雷锋、邓小平、毛泽东”等名人也成为孩子心中模仿的英雄呢?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英雄故事,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孩子在课堂上是否动情了是上好这类文章的关键。如何让孩子动情呢?
一是树立形象,在导入课文时教师要非常庄严、神圣地介绍人物,如生平、事迹、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为人物人格震撼这样一种情味感和学习的强烈欲望。
二是深化形象,就是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怎样让孩子对人物粗浅的认识走向人物内心世界,体察人物的内涵呢?在这篇文章中我采用把诗歌内容让学生编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把雷锋冒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体化、鲜明化,在此练习中,学生对雷锋的感动不再肤浅,体验深刻了,学生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才会有神情并茂的倾诉。
三是情感的延伸,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表层意思,哪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通过我们班里也有很多小雷锋,快来夸一夸吧。用句式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我们的世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将会变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篇9:中班数学梯形在哪里教案
中班数学梯形在哪里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发现环境中与梯形相似的物体。
2、具有初步的观察力、想象力。
3、能按活动规则独立进行操作,愿意讲述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已认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物质准备
教具:房子图一张;生活中含有梯形元素的图片若干。
学具:给图形宝宝涂色一组、正方形、长方形白纸若干、剪刀若干、蜡笔一盒、不同形状的卡片若干、铅笔若干,印尼2份、操作单若干、夹子每人一个。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活动过程:
1.有趣的房子。
(1)巩固认识长方形。
教师出示房子图:这是什么?房子的墙是什么形状的?
(2)认识梯形。
①教师:房顶是什么形状的?这个图形和长方形一样吗?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后回答。
②引导幼儿比较梯形和长方形的外形特征,说出两个图形的异同: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有两条边是平平的;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是一样长的,梯形的四条边事不一样长的。
③教师出示多种图形,引导幼儿找出梯形。
教师:这些图形里哪些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儿尝试找出梯形并说出其基本特征。
2.梯形在哪里。
(1)教师:“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像梯形?”
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2)教师:“仔细看看这些东西像不像梯形?”
教师出示梯子、台灯(底座是梯形)等图片,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3.小组操作活动
(1)给梯形宝宝涂色
活动规则:能在很多图形中找出梯形,并给他涂上颜色。
教师:梯形宝宝在跟我们捉迷藏呢,他躲在了这张卡片上,请你们找到梯形宝宝,给他涂上一种颜色。
(2)图形变变变
活动规则:用正方形或长方形进行折、剪出梯形来。
教师:我这有张什么形状的纸?我要变魔术了,看我把正方形纸折一下,它就成了什么形状?我这还有剪刀,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用剪刀把这张纸变成梯形。桌子上还有很多纸,等一会请你们用折或剪的方法,把白纸宝宝变成梯形。
(3)有趣的拼搭
活动规则:用不同的'形状拼搭物体,一定要用到梯形,拼完之后数一数用到了几个梯形。用到了几个梯形就用铅笔在操作单上点几个点
教师:我这有几幅图片,都是用不同的形状拼出来的,但是里面都用到了梯形,你找到了吗?我也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的不同形状的卡片,请你们也来拼一拼,你拼的图形里一定要用到梯形,拼完之后数一数用到了几个梯形,用了几个梯形就请你用铅笔点上几个点。
4、集中交流,展示和讨论。
(1)出示幼儿活动一、二的操作单和活动三的照片进行集体评价。
(2)鼓励幼儿跟着老师到教室外去寻找梯形宝宝。
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常见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1)让幼儿在活动室周围张贴的图片中,寻找梯形宝宝,先请一名幼儿找找、说说。
(2)鼓励全体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梯形,跟同伴和老师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篇10:数学课件
关于人教版数学课件
(一)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篇11:数学课件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上次阿福去裁缝店做了一件新上衣,结果满意吗?为什么?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如果你是阿福,现在你会有什么样的疑问?
生1:1米=1oo厘米吗?
生2: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1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师画线段)比划一下。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米究竟有多长?
生:想
师:想一想,用米尺来量1米的长度时,为了保证精确,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把米尺拉直,手要握住住两端,不能握住太多。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
(1) 每个小朋友手中有一个米尺,请你轻轻的拉齐米尺的两端,(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手臂不要动,手指轻轻一松,放掉米尺,看一看,你两臂伸开的距离就是米。再试一试,同桌合作,一个比量,一个用尺子量。
(2)测量几步为1米。
(3)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生:手臂,3步的长了来表示
(二)感知一米的高度。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竖着放,从地面到墙上的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请大家估计一下,从老师脚底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呢? 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质疑:为什么都是1米的高度,都是从脚底量起,到老师的腰这里的高度是1米,而到这位同学下巴的高度是1米?
生:一米的高度是相同的
(三)联系生活。
师: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屏幕的宽,黑板的宽,门的宽,桌子的宽,课桌的`宽等)
师:我们量一量自己估计得准不准。(请两名代表分别量一量)
(四)联系估测。
师: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天天带着米尺,如果身边没有米尺,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呢?
生:手臂伸开的长度差不多是1米,量一量就能估计出来了,我们刚才步测3歩大约1米,我们可以走一走,看大约有几个3步,就有多少米。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都非常好,这样看来,我们身上又多了好几把尺子呢。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尺子来帮忙测量一下吧!可以怎样测量,请在空格内打对号。
师:通过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手测量,估计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步测更合适。
(五)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软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软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出示课件。
(1)领生观察,课件出示刻度:0、10、20 ……100cm
100cm(1米)
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 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2)认读刻度。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课件出示:0—30cm
0—42cm
20—40cm
三。自主应用。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现在看看谁的反应快。我说长度,你打手势。
2。穿越隧道。
迷惑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 比1米少得多
铅笔的长 比1米多得多
教室的长 比1米多一些
信心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 28米
铅笔的长 10厘米
教室的长 1米30厘米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12:数学课件
苏教版数学课件
苏教版数学课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会找公倍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流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
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四、全课小结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篇13:数学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案: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过程与方法: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学难点:
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学教法:
问题教学法 学法 探究法
教学教具:
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案: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
相关数据资料,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2页底1题。
2、教材第12页第2题。
3、教材第12页第3题。
五、思维训练
括号里能填几?
49( )835≈50万 49( )835≈49万
★ 春天在哪里作文
★ 作文 幸福在哪里
★ 颜色在哪里?教案
★ 绿色在哪里说明文
★ 安全在哪里-作文
★ 你在哪里-诗歌
★ 春天在哪里教案
★ 现实表现在哪里开
数学课件:《在哪里》(通用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