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跳跃猫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音乐教案 手腕花 (小班),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音乐教案 手腕花 (小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小班音乐活动手腕转动教案
小班音乐活动手腕转动教案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学习有节奏的左手腕转动的动作。
2.在教师语言提示下,学习手腕由内向外翻转,并创编不同方位的手腕转动的动作。
3.在边做手腕转动边做踏点步的舞蹈动作时,注意调整自己与同伴的距离,避免碰撞他人。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新疆帽一顶。
2.录音机,《娃哈哈》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学习手腕转动。
(1)教师(头戴新疆帽):今天我要为你们跳一段新疆舞,请小朋友注意看我手上作了什么样的动作?在我表演的时候,请小朋友为我拍手伴奏好吗?
(2)教师跟随音乐表演,突出手腕转动的动作。幼儿观察教师动作,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作要点。
教师:请你们说说,我跳新疆舞时手腕是怎样动的?你们做给我看看!
(3)教师归纳幼儿的回答,并以游戏的方式示范手腕转动的动作。
教师:我们用手心当镜子,并自己照一照,再转过去给别人照一照。注意手心有里向外翻出去。
(4)教师和幼儿共同听音乐,完整地做手腕转动。教师可用照镜子的游戏语言提示幼儿。
2.引导幼儿创编不同方位的手腕转动动作。
(1)教师引导幼儿做不同方向手腕转动的动作。
教师:我们除了可以在胸前做手腕转动,还可以在什么位置上做手腕转动呢?
(2)教师不断反馈幼儿创编的动作,并及时带幼儿集体练习。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小朋友创编的动作。
3.引导幼儿将踏点步与手腕转动结合起来。
(1)幼儿起立,教师边唱曲谱边带幼儿做踏点步和手挽转动的动作。
教师:现在我们时时把手腕转动和踏点步结合起来做。踏步的时候拍手,点步的时候手腕转动。
(2)幼儿散点站位,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便踏点步边做手腕转动。
(3)教师检验幼儿是否有意识的调整了自己与他人的距离。
活动反思
通过这节活动我吸取了一些经验,但在活动中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幼儿学唱歌的这个环节,老师说的太多了应放在身体上的节奏更多一些,这样对有儿童来说可能会更容易些。
幼儿在运用体态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可能还不够,导致在找朋友的时候动作有点僵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注意动作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且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往,让幼儿能够体验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篇2:小班音乐活动手腕转动教案
小班音乐活动手腕转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
2、在幼儿熟悉旋律的基础上按节奏学会做手腕转动。
活动准备:歌曲《手腕转动》
活动过程:
一、律动练声,,《我们大家做得好》《学做解放军》《小鸟醒来了》《下雨了》《我上幼儿园》
二、导入活动
1、游戏:《小手拍拍》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小手拍拍这个游戏,让幼儿按老师的指令用自己的小手做出动作。
2、教师让幼儿练习用手做举起来、转起来、拍一拍等动作。
3、教师:我们的小手真能干,那小朋友们还可以用自己能干的小手做些什么动作呢?(教师引导幼儿做一些别的动作。)
4、教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学一个新的动作,叫转手腕。
教师带领幼儿练习转手腕的动作,并且告知幼儿手腕的.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
三、幼儿倾听歌曲旋律,感觉歌曲的节奏
1、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做得都非常的棒,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首好听的曲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然后边跟着音乐的节奏来拍手打节奏。
2、教师弹奏歌曲旋律,请幼儿倾听。
3、再次弹奏歌曲,并请幼儿跟着歌曲的节奏来进行拍手。(带领每小节拍手两次)
4、教师介绍首歌曲的名字:《手腕转动》。
四、初步学习表演歌曲
1、教师:我们今天就要请小朋友来根据歌曲节奏来做手腕转动的动作。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样做呢?
2、教师先请小朋友们边听歌曲边做出转手腕的动作。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按着节奏,每一小节拍一次手转一下手腕。
4、教师带领幼儿表演歌曲!结束活动。
篇3:手腕转动儿园小班音乐教案
1、教基本动作《手腕转动》,学习合着音乐节拍转动手腕。
2、增强音乐节奏感。
活动准备
儿童
材料
录音机、磁带
重点 学习基本动作:手腕转动
分析与反思
难点能合着音乐节拍转动手腕
活动过程
(引导策略与有效 指导)
一、教师弹《手腕转动》的音乐,请小朋友在座位上拍手,要求一拍一次。
二、教基本动作《手腕转动》
1、教师边哼乐曲边转动手腕。老师在干什么?老师的手指是怎么样的?手腕是怎么做的?小朋友学做。
2、放录音,教师示范动作三遍:高、底手转动;左右手平举转动;头上方转动。
3、放录音,教师再次示范提问:教师先拍手几下?再转动几下?分别在什么地方转动?
4、小朋友听音乐和老师一起做手腕转动。
三、分组练习。
1、分男、女进行练习。
2、个别小朋友练习。(教师纠正个别小朋友的动作)
3、集体练习。
4、在音乐声中自由走出教室。
篇4:手腕转动儿园小班音乐教案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学习有节奏的左手腕转动的动作。
2.在教师语言提示下,学习手腕由内向外翻转,并创编不同方位的手腕转动的动作。
3.在边做手腕转动边做踏点步的舞蹈动作时,注意调整自己与同伴的距离,避免碰撞他人。
活动准备
1.新疆帽一顶。
2.录音机,《娃哈哈》音乐磁带。
过程
1.学习手腕转动。
(1)教师(头戴新疆帽):今天我要为你们跳一段新疆舞,请小朋友注意看我手上作了什么样的动作?在我表演的'时候,请小朋友为我拍手伴奏好吗?
(2)教师跟随音乐表演,突出手腕转动的动作。幼儿观察教师动作,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作要点。
教师:请你们说说,我跳新疆舞时手腕是怎样动的?你们做给我看看!
(3)教师归纳幼儿的回答,并以游戏的方式示范手腕转动的动作。
教师:我们用手心当镜子,并自己照一照,再转过去给别人照一照。注意手心有里向外翻出去。
(4)教师和幼儿共同听音乐,完整地做手腕转动。教师可用照镜子的游戏语言提示幼儿。
2.引导幼儿创编不同方位的手腕转动动作。
(1)教师引导幼儿做不同方向手腕转动的动作。
教师:我们除了可以在胸前做手腕转动,还可以在什么位置上做手腕转动呢?
(2)教师不断反馈幼儿创编的动作,并及时带幼儿集体练习。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小朋友创编的动作。
3.引导幼儿将踏点步与手腕转动结合起来。
(1)幼儿起立,教师边唱曲谱边带幼儿做踏点步和手挽转动的动作。
教师:现在我们时时把手腕转动和踏点步结合起来做。踏步的时候拍手,点步的时候手腕转动。
(2)幼儿散点站位,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便踏点步边做手腕转动。
(3)教师检验幼儿是否有意识的调整了自己与他人的距离。
篇5:《花》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搓、团圆、压扁等技能组合表现平面的花。
2、乐意积极动手塑造,体验成功的快乐。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感受作品的美感。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橡皮泥、泥工板、花朵图片、教师示范示意卡片。
活动过程:
1、欣赏花朵图片,感受花朵的美丽
“你喜欢这些花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复习花的构造
“每一朵花都是一家人,有花蕊妈妈,花瓣宝宝,和叶子爸爸。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排队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初步出示花的各部分并拼接。
3、教师示范塑造花朵
引导幼儿软说说“花蕊妈妈可以用什么样的形状?花瓣宝宝要怎样围住花蕊妈妈?叶子爸爸的手要牵在哪里?”
步骤:1揉一揉,把泥揉软,再搓一搓,变成长条形
2一小团,揉一揉,团一团变圆形,再压一压变成“花蕊妈妈”
3剩下的分成几部分,分别揉一揉,搓一搓、压一压,变成自己想要的“花瓣宝宝”的造型,然后一一围在“花蕊妈妈”旁边。
4绿色的橡皮泥,揉一揉,团一团,压一压,变成“叶子爸爸”。
4、幼儿创作,教师提醒幼儿要先把橡皮泥揉软了,再进行创作,要注意把橡皮泥团光滑了。鼓励幼儿创作出不同造型的花。
5、欣赏评价
重点引导幼儿欣赏花朵的造型,教师重点评价幼儿技能与创作表现。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篇6:《花》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欣赏童话,感受竹篱笆和牵牛花情绪转变的原因。学习词语:“孤零零、”“寂寞”。
2.通过看图和讨论,感知、理解故事内容。
3.理解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
活动准备
1.课件:《竹篱笆和牵牛花》。
2.图片:竹篱笆、牵牛花。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1.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竹篱笆吗?幼儿讨论。
2.教师手拿牵牛花的图片提问引出活动。
教师:这是什么?它今天有些不高兴,怎么办呢?
2.幼儿合理猜想,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关于竹篱笆和牵牛花的故事。
二、欣赏《竹篱笆和牵牛花》的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边放课件边讲述一遍故事。
2.教师:牵牛花开始时为什么哭?是谁帮助了它?竹篱笆是怎么帮助它的?牵牛花的愿望实现了吗?
三、利用课件再次欣赏故事,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利用课件再次欣赏故事。
2.教师:竹篱笆一开始高兴吗?为什么?为什么是孤零零,什么是“寂寞”?
3.教师:后来竹篱笆为什么会高兴起来?
四、组织幼儿在已有的基础上讨论,感受故事中表达的情感。
1.教师:为什么竹篱笆后来感到幸福及了?它是怎么说的?
2.幼儿讨论:一个人什么时候会高兴,什么时候会难过?怎样帮助别人才能使大家感到高兴?
3.找出故事中有关篱笆和牵牛花不高兴和高兴的词语,引导幼儿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五、活动延伸:
情景表演《竹篱笆和牵牛花》。分别请幼儿扮演竹篱笆、牵牛花、蝴蝶、蜜蜂、小朋友。帮助幼儿用故事里的词语表演。巩固对故事的理解,从而体验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
中班语言《竹篱笆和牵牛花》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谈话对竹篱笆和牵牛花的认识来导入的,幼儿比较感兴趣,他们能大胆说出对竹篱笆和牵牛花的认识。用自己的大胆想象猜测牵牛花之所以伤心的原因,然后通过完整欣赏故事,本次活动,我把重点放在对故事的理解,感受竹篱笆和牵牛花情绪转变的原因。让幼儿观察牵牛花的表情,让幼儿大胆猜测牵牛花之所以伤心的原因。接着出示难过的竹篱笆小图片,让幼儿猜测他们之间出现了什么事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开展讨论,帮助幼儿提升:帮助自己就是帮助别人,分角色表演。这样层层递进,充分激发了幼儿阅读的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特别是在表演的环节,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愉快的状态,参与性极强。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幼儿回答问题时,有的很积极,有的不但不发言,还不会倾听。还有少数的.人不在随着老师一起讲。对于活动中的 “找出故事中有关篱笆和牵牛花不高兴和高兴的词语。”是本活动中的难点。虽然能讲出“孤零零、寂寞”等词,但故事中语句没有说出,感觉有点难度就放弃了。今后在表演区域中有待巩固。
篇7:《花》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探索、发现生活中花手绢的特征。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难点:能较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彩笔、画有图案的画纸、手绢折成的玩具多件、手绢多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手绢展览室:看一看“糖”、“小船”、“老鼠”等玩具是用什么折叠的?漂亮的手绢是用那些材料制成的?引起幼儿认识手绢的兴趣,激发幼儿自己东说制作手绢的愿望。
(二) 展开部分 教师给幼儿发放粘贴纸、彩笔等,教师先示范,教幼儿对手绢进行“装饰”。
(三)结束部分 手绢展览会 让小朋友讲一讲自己的手绢。 例如:我有一天黄手绢。 我有一条蓝手绢,上面有水,水里游着小金鱼,还有水草。 我的手绢可以擦鼻涕。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小班的讲述活动,因为这时候的幼儿都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心也很大,所以一开始我就带领小朋友先参观手绢搜集幼儿对手绢的简单认识,激发幼儿对这节课的兴趣。让幼儿能自由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改进的地方:这节课在教幼儿对手绢进“装饰”时,粘贴画制作的太小,幼儿不便拿、粘。幼儿在讲述时太随意,教师应给予指导,让幼儿学会倾听别人讲话。
小百科:手绢通常用于清理人的脸部、手部等,有时候也用于浴后擦身等。
篇8:《花》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玩色的快乐。
2 、认识黄色,知道小鸡的基本特征 。
3、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活动准备:
棉花棒、大小 棉花球 每人一份;调色盘;画纸;范画。
过程:
一、出示范画,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小朋友欣赏 。画上有什么?你们喜欢画上的小动物吗?(小鸡)
二、认识黄色,知道小鸡的基本特征 。
师;小朋友说得真棒!谁来告诉老师小鸡是 什么颜色的?
生: ?
师: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小鸡是黄色的 。你们看,小鸡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身体,尖尖 的嘴巴尖尖。可爱极了。
三、示范印画步骤,幼儿 学习印画。
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棉花球印画的本领,你们高兴吗?
1、在印画之前,我们要看看小鸡的基本特征:“圆圆的脑袋 是小圆,我们用小的棉花球印,圆圆的身体是大圆,我们用大的棉花球印。
2、印好两个圆后,我们用棉花棒在小圆上画眼睛和尖尖的嘴巴,在大圆的下面画两只脚。一只可爱的小鸡就印好了。
3、我们用 这样的方法再多画几只小鸡,一幅画就完成了 。
四、幼儿印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印画,协助能力稍弱的幼儿完成印画。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欣赏作品。
篇9:《花》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让幼儿喜欢上简笔画。
能大胆的点评出来好与坏。
活动准备
荷花的图片。
画画本、铅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花图片
1、看这是什么啊?美丽的荷花你们喜欢吗?
2、荷花都有什么颜色啊?那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啊?
3、原来大家知道这么多那!老师想知道你们绘画荷花吗?
4、看这么美丽的荷花,荷花的颜色还有这么多,你们想不想用画画的方式来把荷花的美丽记录下来啊?
二、学画荷花
1、那老师来教你们画荷花好不好啊?那我们是不先要拿出画画本和铅笔做准备啊!
2、大家都准备好了吗?老师先教大家画荷花的花瓣,荷花的好不好看主要也是花瓣。
3、用花瓣画出花朵的形状,再来画荷花的茎部,细长的茎上还有小刺,现在看看还差什么没有画了?
4、茎的下面画上一片椭圆的荷叶,荷叶上还有叶脉,一朵美丽的荷花画好了。
三、小结
1、我们用油画棒把荷花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吧!我们来评一评看谁涂地好?
2、让幼儿能说出来什么地方涂地好?什么地方涂地不好?
活动结束
篇10:小班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大胆续编歌曲,感受歌曲的规律性与变化性。
2.愿意参与互动音乐游戏,体验分享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4.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二、教学准备:
1.动物图片若干(小象、企鹅等)
2.蛋糕卷操作材料若干。
3.幼儿已经学会歌曲第一段。
4.歌曲MP3和电脑。
三、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复习歌曲。
(1)出示图片,简述故事。
(2)边操作图片,边带动幼儿复习歌曲。
(3)提出要求再次练唱。
2.情节推进,仿编歌曲。
(1)出示图片,推进故事情节。
(2)提问:小兔子来了,你们觉得企鹅会怎么做?怎么唱呢?
(3)个别幼儿尝试讲述与演唱。
(4)集体练唱。
3.学唱歌曲最后一段。
(1)出示图片,推进故事情节
(2)提问:现在又来了小老鼠和小青蛙,现在蛋糕卷该怎么分呢?
(3)个别幼儿尝试简述与演唱。
(3)欣赏歌曲最后一部分,鼓励幼儿跟唱。
4.完整演唱歌曲。
5.歌表演《你一半,我一半》
(1)小组表演
(2)全体幼儿歌表演《你一半,我一半》
6.分享糖果,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一.幼儿音乐活动的组织要求:幼儿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应该通过让幼儿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去体验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使幼儿在充满童趣的、平等和谐自由的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中的美,提高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从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
二.教材分析:《大猫和小猫》表现了声音的强弱,但是声音的强弱对于小班年龄的幼儿来说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用幼儿喜欢的小动物、幅度不同的动作、不同音色的乐器(铃鼓和沙锤)来表现歌曲的力度差异。
三.活动过程:
1.在学唱这首歌曲时,我们采用多种形式,比如用发出不同声响的动作配合演唱,分角色学习看指挥演唱,让幼儿在“玩”中学会演唱这首歌曲,而不是单一的老师教唱,幼儿学唱。
2.在给歌曲伴奏时我们选择了两种乐器,并启发幼儿用什么乐器来表现大猫和小猫,这些都是建立在幼儿对乐器的音色的了解以及对音乐感受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判断来重新组合,发展思辩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3.创编环节,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创编。这使幼儿享受到了表现自我的乐趣,发展了语言,也提高了演唱的兴趣,同时得到了快乐的情绪体验。
篇11:小班音乐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五官的作用,爱护自己的五官。
2、学习歌曲,并且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准备:
教学ppt准备。
活动过程:
1、练声《小动物的叫声》
2、谈话引出课题:请幼儿说一说人的五官长在那里?应怎样保护好自己的五官?
3、学习歌曲《五官歌》。
(1)欣赏《五官歌》2~3遍,提出要求:认真倾听,歌曲唱的五官是什么?
(2)告诉幼儿这首歌的名称。
(3)教幼儿念一遍歌词。
(4)教师完整地教幼儿唱歌曲《五官歌》1~2遍。
(5)教师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边唱边做动作正确的指出五官。
4、复习歌曲《办家家》。
篇12:小班音乐教案
活动目标: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小小鸡和鸡妈妈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小鸡一群,供幼儿观看。
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欣赏歌曲的旋律。
创设在游戏中学习的氛围。
鸡妈妈头饰一个,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看小鸡、听节奏、做小鸡。
1、幼儿看小鸡,听歌曲的旋律。(听觉感觉)
2、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学做小小鸡。(动作感受)
二、听歌曲、表情感、讲规则
1、老师表演小小鸡。(老师边唱边带“小小鸡”去草地)
2、幼儿听歌曲用动作模仿小小鸡。(背小包、戴小帽等动作体验)
3、老师表演鸡妈妈找小鸡。(初步感知游戏规则)
4、告诉幼儿这是一个音乐游戏,游戏是有规则的。
三、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1、分弟弟、妹妹做游戏。(体验游戏规则)
2、听音乐跟唱歌曲。(喜欢跟音乐唱歌,唱清歌词)
3、边唱边做音乐游戏。(再次激发幼儿爱小鸡的情感,强化游戏规则)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在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很大的情绪性。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过程,不关心活动结果。因此,小班的教学活动更注重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玩中学,玩中获发展。
《小小鸡》是根据外国乐曲创编的一首幼儿歌曲。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小鸡。在唱唱玩玩中,反复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在看小鸡、做小鸡,一直到唱小鸡的.整个过程中,幼儿自然地产生了爱小小鸡、爱鸡妈妈的情感。幼儿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了玩中乐,玩中学。
篇13:小班音乐教案
游戏目标:
1、感受2/4拍音乐节奏,学着按节奏走步。
2、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情感。
3、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4、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游戏准备:
1、录音磁带《朋友碰一碰》。
2、木偶娃娃两个。
游戏过程:
1.听辨旋律:
(1)“我们都有很多好朋友,请你找一位好朋友。”
(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边拍手边走步(一拍一步)。
2、学唱歌曲:
(1)“好朋友见面可高兴啦,怎样表示呢?”
(2)幼儿与相邻的好朋友互相做友好动作。
(3)出示木偶娃娃并进行表演。
“两个娃娃在干什么?”(握手、拥抱等动作)
(4)教师边唱边表演木偶戏,演示歌曲中好朋友相碰的部位。
(5)幼儿学唱歌曲。
3、音乐游戏《朋友碰一碰》
(1)游戏过程:幼儿边唱边走步找朋友,音乐终止时,教师说出好朋友相碰的部位,幼儿按指令找朋友碰一碰。
(2)幼儿游戏若干次。
活动反思:
由于活动是根据小班幼儿歌曲改编的音乐游戏,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而且由于采取边唱边和幼儿一起跳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和动作。在启发幼儿创编动作时,由于教师的提问与提示均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而,幼儿表现得更开心;因为没有了老师的限制,他们尽可能地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随心所欲的去创编想做的动作,特别投入,有些动作是成人也不易想到的,如耳朵碰耳朵、小肚皮碰小肚皮等,样子特别天真可爱。这使目标中“启发幼儿能随着音乐创编相互触摸的不同动作,并初步体验自我表现及与他人合作游戏的快乐”得到充分体现,并证明了目标的合理性,符合幼儿的需要。在活动中,“猪宝宝”都特别希望能找到“猪妈妈”去碰一碰,这一点从幼儿的表情中的幸福与满足就可以看出。其间,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加者,能够真正做到师幼的有效互动。活动在高潮中结束,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最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自始至终都十分投入,特别快乐。
★ 音乐小班教案
★ 音乐教案小班
★ 小小班音乐教案
★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
音乐教案 手腕花 (小班)(整理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