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池教学课件

时间:2023-01-24 03:59:37 作者:longlylee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onglyle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电解池教学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电解池教学课件,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电解池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能写出电解池中的电极反应和电解的总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氯碱工业、电镀工业、电冶金工业的化学原理。

教学重点 、难点:

1、电解原理

2、离子的放电顺序

3、电解原理的应用

教学工具:小烧杯、玻璃棒、碳棒、导线、电流表、直流电源。

课型及课时:新授课、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原电池正、负极判断?谁能举例说明原电池是怎样的能量转化装置?

〔学生〕学生回答:“两极一液成回路”;负极:相对活泼的金属,正极:相对不活泼

的金属或可导电的非金属;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导入新课〕那么电能能不能转化为化学能呢?这就是本节课的内容--电解池。

〔板书〕

第三节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和电解质溶液都能导电,金属的导电过程是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是否与金属的导电过程相同呢?

〔学生实验〕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4-2〕(将U型管改为小烧杯),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阴极:碳棒上逐渐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

阳极:生成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的气体。

〔教师引导〕请大家根据实验现象和氯化铜溶液的组成成分以及原有知识分析推断两极

生成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两极产物: 阴极--铜 阳极--氯气

〔教师提问〕氯化铜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为什么会生成Cu和Cl2呢?

〔教师讲解〕CuCl2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Cu2+和Cl-

〔板书〕 电解方程式: CuCl2 =Cu2++2Cl-

〔教师讲解〕通电前,Cu2+和Cl-在溶液里自由运动;通电后,在电场的作用下,带负电的Cl-移向阳极,并失去电子被氧化成氯原子,进而结合成Cl2放出,带正电的Cu2+移向阴极,并得到电子被还原成铜原子,覆盖在阴极上。

〔板书〕 阴极: Cu2++2e-=Cu (还原反应)

阳极: 2Cl--2e-=Cl2↑(氧化反应)

〔小结〕电解质溶液在导电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

〔板书〕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或电解槽。

〔教师〕让学生独立书写电解CuCl2溶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请1-3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

〔板书〕 CuCl2 Cu+Cl2↑

〔过渡〕下面我们再分析电解池的两个电极。

〔板书〕2、电解池的两极

〔讲述〕电解池的两极是由与之相连的.电源电极决定的。

〔板书〕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教师〕电解质溶液是如何将电路沟通的呢?

〔板书〕3、电解池中的电子的移动方向

〔学生〕请学生讨论、总结并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板书〕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讲述〕由上面分析可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必须有阴阳离子的参与,如果溶液中的离子不参加反应,电路就不能沟通,所以电解质溶液 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教师〕在上述分析过程中,我们始终回避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水的电离。

〔教师〕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哪些?

〔学生〕Cu2+、Cl-、OH-、H+

〔教师〕为什么电解时,只有Cu2+和Cl-放电呢?这要涉及到离子的放电顺序问题。

〔板书〕离子的放电顺序

〔教师讲解〕各种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因此,电解时离子放电难易也不同。

阳离子:Ag+>Hg2+>Cu2+>Fe2+>Zn2+>H+>Al3+>Na+>K+

阴离子:S2->I->Br->Cl->OH->含氧酸根

电解电解质溶液时,在阴阳两极上首先发生放电反应的离子分别是溶液里最容易放电的阳离子和最容易放电的阴离子。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解的原理,认识了电解池的功能,下面请同学们在总结本节知识以及回忆前面所学的原电池知识的前提下,填写课前所发放的表格,并注意比较。

【教师】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总结比较表:

内容原电池电解池

电极规定

电极反应

电子移动方向

能量转变

〔板书设计〕第一节 电解原理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CuCl2 =Cu2++2Cl-

阴极: Cu2++2e-=Cu (还原反应)

阳极: 2Cl--2e-=Cl2↑(氧化反应)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或电解槽。

CuCl2 Cu+Cl2↑

2、电解池的两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3、电解池中的电子的移动方向

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课堂练习]:

1.如下图所示两个装置中,溶液体积均为200 mL,开始时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均为0.1 mol·L-1,工作一段时间后,测得导线上通过0.02 mol电子,若不考虑盐水解和溶液体积的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产生气体的体积:①>②

B.电极上析出固体的质量:①>②

C.溶液的pH变化:①增大,②减小

D.电极反应式:①阳极:4OH--4e-===2H2O+O2↑②阴极:2H++2e-===H2↑

2.甲、乙两个电解池均以Pt为电极,且互相串联,甲池盛有AgNO3溶液,乙池中盛有一定量的某盐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测得甲池中电极质量增加2.16 g,乙池中电极上析出0.64 g金属,则乙池中溶质可能是

A、CuSO4 B、MgSO4 C.、Al(NO3)3 D、Na2SO4

3.用石墨电极电解100 mL H2SO4与CuSO4的混合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2.24 L气体(标准状况),则原混合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1 mol·L-1 B、2 mol·L-1 C、3 mol·L-1 D、4 mol·L-1

4.用惰性电极电解V L MSO4的水溶液,当阴极上有m g金属析出(阴极上无气体产生)时,阳极上产生X L气体(标准状况),同时溶液的pH由原来的6.5变为2.0(设电解前后溶液体积不变)。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式为

A、B、C、D、

〔作业〕教材习题P89 5、6

篇2:《电解池》教学反思

《电解池》教学反思

一、教学策略运用确当,电解氯化铜,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反应、电极反应式来学习的三重表征理论策略,让学生有一个由表及里,先浅后深的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经过这样的内化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良好;视觉、嗅觉、感觉等多种感官来观察、分析、归纳知识的多种感官学习策略能让学生把抽象变为具体。整节课老师积极引导,设疑,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小结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二、课堂教学流程科学流畅,以氯化铜溶液中通入电流时会不会也有化学反应为导入,引起学生的猜测,然后做实验观察现象说明问题。追问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通过设置问题猜测答案,再来观察电解氯化铜的模拟动画得出电解原理,包括电解、电解池的概念和组成,各种微粒的运动、放电顺序和电极反应等知识,最后通过习题巩固所学。在练习时利用比较学习的方法把电解池和原电池做比较,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整节课节奏紧凑,流程过渡自然,学生课堂气氛很好。

三、多媒体课件和探究实验辅助效果良好。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解过程更为形象直观,加深了学生对于电解原理的理解,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再由学生自己归纳知识总结规律,使学生学的主动轻松,记忆牢固,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基本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应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应结合学生实际经验和生活素材设计学习专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课过程中,我很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的时间和舞台还给学生,通过设置一环一环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问题的`引导下,加上适当点拨指导,水到渠成,在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练习中非常快乐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本节课中,我通过实验案例引入,激发学生趣,接着明确本节课的目的是在电解的原理,进而通过探究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来解决的问题,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小结出电解的过程、电解池的组成、电解原理。不断地抛给学生问题,让学生采取分析、讨论、评价交流等方式逐一解决,并适时归纳小结,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不足。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会出现啰嗦、重复现象,引导学生方面以及板书方面都应该加强规范训练;学生在实验过程还不是很理想,以后会在实验前做足恰当的引导,再放手实验;我将一如既往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更多的细节,让教学课堂更加高效。

篇3:化学电解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解池的形成条件,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及两极所发生反应的类型;能正确书写典型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操作和对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由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电解池的组成与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难点】

电解过程中微粒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复习导入】回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初步理解电池、电极、电解质溶液。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演示实验】浸入CuC12溶液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电源,学生观察两极现象。(一个碳棒覆盖有一层紫红色物质,另一个碳棒表面有小气泡生成,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气体是氯气。) 【得出结论】氯化铜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和氯气。 【小组讨论】(1)通电前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2)通电时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3)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总反应如何呢?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 【视频演示】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

【提出问题】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得出结论】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为电解池。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在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时,一般不直接电解蒸馏水,而是电解NaOH溶液或Na2SO4溶液,你知道为什么吗?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整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列成表格。

四、板书设计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以上为《电解》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4:化学电解池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电解原理

参赛单位:济宁市第二中学 参赛教师:胡政敏 2010-12-22 1 《电解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济宁市第二中学胡政敏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电解原理以及电解原理的应用。电解属于电化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电解质电离、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本节教材可分为两个部分:电解原理、电解原理的应用。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学情。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质溶液导电、氧化还原理论、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学习电解原理在分析问题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微观想象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过程与方法: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探究电解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化学家探究过程的艰辛,提升对科学家的敬仰,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揭开伪科学的面纱,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价值。

五、教学方法:

2 3 4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三节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阴极: cu2++2e-=cu (还原反应) 阳极: 2cl--2e-=cl2↑(氧化反应) cucl2 cu+cl2↑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2)两个电极(常用惰性电极:pt、au或碳棒) (3)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电解质 (4)闭合回路 3、电解池的两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 4、分析电解反应的一般思路

根据阳极氧化,阴极还原分析得出产物

篇5:电解池优质课教学设计

“电解池”的教学设计

闫云晶

(沈阳市第二中学

辽宁 沈阳 11001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式以及总反应方程式,了解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

2.能力目标:利用三个探究实验,层层递进来探究电解原理以及放电顺序。通过观察、实验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目标:

(1)学会在思考分析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体会到小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通过电解装置的改进以及对装置的评价深刻体会绿色化学的思想。

(3)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⑴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⑵离子放电顺序、非惰性电极作阳极时产物的判断

三、教学策略

本教学设计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设置了三个微型探究实验,首尾呼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离子放电顺序、非惰性电极作阳极时产物的判断。

四、教学过程

【引课】大家在物理中学过电能生磁,磁能生电,化学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相互转换!这是手机和笔记本中的电池,这种电池既能充电又能放电,放电时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原电池装置,而电能也能向化学能转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电解池! 【板书】电解池

【回顾】回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今天我们把水换成氯化铜溶液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由学生学过的高中物理知识引入,引导学生重视学科联系;回顾初中熟悉的电解水的实验,使之与探究实验1的实验结果形成鲜明对比。

【探究实验1】以石墨为电极,接通直流电源,电解CuCl2溶液,把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附近。如图

【教师】同学们在动手实验之前,先来看一下友情提示: 1.检验氯气时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置于侧面的出气口! 2.认真观察两极表面和试纸颜色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注意基本操作的规范性

4.当试纸和两极出现明显变化时再断开电源,并将塑料帽重新套回到出气口上。 【学生实验】学生连接仪器,动手实验。

【教师】好,同学们来说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电极反应式以及总反应式,引出电解池的定义。 【板书】

一、电解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阳极:2Cl- -2e-=Cl2 ↑(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总:CuCl2Cu+Cl2↑

【问题1】电子如何流动?通电后,溶液中的阴离子、阳离子如何移动? 【动画演示】微观动画演示电子的流动方向以及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使学生理解起来更直观更形象! 【问题2】CuCl2溶液中的离子: Cu2+、Cl-、H+、OH-,氯化铜溶液通电后,为什么没有生成氢气和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和有目的的设疑,引导学生得出得失电子能力,向学生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学生】经过思考、小组讨论得出:失电子能力:Cl->OH-;得电子能力:Cu2+>H+ 【教师】我们把在阴阳两极得失电子的过程称为放电。 【板书】

二、放电顺序:阳极:Cl->OH-

阴极:Cu2+>H+

【过渡】刚才我们电解了氯化铜溶液,现在我们来电解一下硫酸钠溶液。

【探究实验2】 在培养皿中放入pH试纸,用硫酸钠溶液润湿,以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 !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即得失电子能力的顺序,并由此向学生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问题1】你的实验现象是…..【学生】汇报实验现象:阳极试纸变红,阴极试纸变蓝。 【问题2】你的解释是…..

【学生】经过思考、小组讨论得出:阳极是水电离出来的OH-放电,阴极是水电离出来的H+放电,促进了水的电离平衡,导致阴阳两极的酸碱性不同。 【教师】所以电解硫酸钠溶液就是在电解水。

【板书】阳极:4OH- -4e-=O2↑+2H2O (氧化反应) 阴极:4H++4e-=2H2↑(还原反应) 总:2H2O2H2↑+O2↑

【问题3】你的结论是…..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失电子能力:OH->SO42-,得电子能力:H+>Na+ 【板书】阳极:Cl->OH->SO42-

阴极:Cu2+>H+>Na+

【教师】初中电解水时,我们检验了出来的氢气和氧气,而今天我们换一种方法,检验了剩下的离子!两种角度、两种方法!

【小组合作】请将以下简单离子,按放电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并说出你编排的理论基础或实验事实是什么?

Na+、OH-、Cl-、Br-、H+、SO42-、Cu2+、Ag+、I-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断离子放电顺序的一般规律:判断的理论依据是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以及实验事实;向学生渗透由个别到一般的思想。

【教师】下面根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我们把放电顺序补充完整: 阴极:Ag+>Fe3+>Cu2+>H+>Fe2+>Zn2+>H+水>Al3+>Mg2+>Na+

阳极: S2- >I- >Br ->Cl- >OH- >SO42-等含氧酸根 >F-

大家注意到了,当H+的浓度小到和水中的H+一样时,它的位置就从前面挪到了后面,说明什么呢?

【学生】得出结论: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和离子浓度共同影响离子的放电顺序!

【探究实验3】继续电解CuCl2溶液,当红色物质析出明显时将电源反接,注意观察电极上的变化、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1】你的实验现象是…..

【问题2】对照〈探究实验一 〉的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①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金属铜失电子的能力大于溶液中的Cl-,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②由金属铜扩展到所有的金属(除Pt、Au之外)失电子的能力大于溶液中的一切阴离子,再次向学生渗透由个别到一般的思想;③并为下一节课电解原理的应用—电镀作好铺垫。

【学生】得出结论:金属铜失电子的能力大于溶液中的Cl-

【教师引导】其实,所有的金属(除Pt、Au之外)失电子的能力大于溶液中的一切阴离子。那么完整的阳极放电顺序应该是:

阳极:金属(除Pt、Au外)>S2- >I- >Br ->Cl- >OH- >SO42-等含氧酸根 >F-

也就是说:离子浓度、电极材料、得失电子的能力是影响电极产物的三大因素!

【总结】这节课我们亲身体验了电能向化学能的转换,铜和氯气可以生成氯化铜,而氯化铜呢,在电解的条件下也能生成铜和氯气。所以说:电解是最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课后作业】我探究、我设计: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自行设计一套电解NaCl溶液的装置并进行电解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出下节课电解原理的应用—氯碱工业。

五、教学反思

1.微型实验的意义: 把电解实验改为微型实验,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简单物品代替专用的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分组实验,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动手做实验,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改进后的实验能够节约药品,减少污染,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使化学更加贴近生活,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创新理念。

2.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三个微型化学实验的设计

三个微型探究实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首尾呼应,最后完整的呈现了整个知识体系,很好的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每个实验设计后有目的地层层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能力,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使这节课的难点(即离子的放电顺序尤其是活性金属作阳极时产物的判断)通过实验设计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3.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重视学科间的联系: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两种情况:①关于电子流动方向和离子移动方向的判断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很快做出正确判断,而有些同学则百思不得其解!在学生中经过调查,我发现快速做出判断的同学是根据物理当中规定的电流方向做出的判断!

②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另外一种现象:电解液发热。大部分学生没有发现,或者有个别学生发现了却不会解释。暴露的问题:很多学生不会应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化学问题,使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在头脑中各成体系、相互独立,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打破

这种界限,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4.再谈电解水实验

初中的电解水实验和在PH试纸上电解硫酸钠溶液的实验,表面上看都是在电解同一种物质——水,但实际上后者的实验意义重大,它提供了氢气和氧气检验的另外一种方法!两个实验的检验角度不同,前者是检验出去的气体,而后者是检验电解后溶液中剩下的离子,所以说后者是前者的间接证明! 但电解硫酸钠溶液的实验设计是对水的电离平衡、溶液的酸碱性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篇6:电解池优质课教学设计

“济宁市化学教学能手评比”

参 评 教 案

课 题

: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

第一课时 电解原理

参赛单位:济宁市第二中学 参赛教师:胡政敏 2010-12-22 1 《电解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济宁市第二中学胡政敏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电解原理以及电解原理的应用。电解属于电化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电解质电离、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本节教材可分为两个部分:电解原理、电解原理的应用。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学情。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质溶液导电、氧化还原理论、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学习电解原理在分析问题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微观想象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过程与方法: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探究电解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化学家探究过程的艰辛,提升对科学家的敬仰,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揭开伪科学的面纱,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价值。

五、教学方法:

2 3 4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三节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阴极: cu2++2e-=cu (还原反应) 阳极: 2cl--2e-=cl2↑(氧化反应) cucl2 cu+cl2↑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2)两个电极(常用惰性电极:pt、au或碳棒) (3)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电解质 (4)闭合回路 3、电解池的两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 4、分析电解反应的一般思路

根据阳极氧化,阴极还原分析得出产物

篇7:电解池优质课教学设计

作者:姬世熙

来源:《学周刊·a》第10期

一、教材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第四章电化学第三节电解池的第1课时内容。本节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视屏播放电解水实验,建立电解池的装置模型; 2.学会分析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篇8:电解池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电解池是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和原电池一起构成电化学基础。在教材中,先学原电池,让学生对电极反应,电子、离子移动方向,能量转化有所了解之后,再学电解池,这样的教材编排顺序是非常合理的,它符合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电解池”内容教学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是电解池的基本原理和放电顺序;第二课时是电解池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电解总反应的书写;第三课时是活性电极和电解原理的应用;第四课时是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对比;第五课时是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即电化学的综合运用。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而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其中电解池的能量转化原理是最为基本的,因此,“电解池”第一课时在整个章节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重点应是让学生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阴阳两极的确定,阴阳离子、电子的移动方向,电极反应,电解过程中的现象分析,放电顺序等。其中难点:两极反应、电极总反应的书写,阴阳离子放电顺序的应用。

二、“电解池”第一课时常用的教学方法及缺点分析

1、教师演示电解CuCl2溶液实验,一般用U形管和大的碳棒,电源为16V的直流电源。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学生观察,如果让学生做随堂实验,则实验药品的用量会很多,且Cl2的毒性污染会很大。

2、分析放电顺序时,只限于阳离子的中的Cu2+、H+;阴离子中的OH-、CI-放电顺序比较,各离子的放电顺序主要还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然后学会应用。

3、由于整个一节课就一个演示实验,所以在后面(包括第二课时),在写电解NaCl溶液、CuSO4 溶液、NaSO4溶液的电极总反应时,就显得非常困难,需要教师反复分析、讲解、强调,而且死记硬背的成分也很大。

三、两个改进后的微型实验

总的优点是:①两人一组,易于操作,便于观察,节约环保;②使学生更易掌握电解的基本原理;③此实验装置也适用于第二课时,有助于分析四类电解反应阴阳两极的现象和产物,并且使部电极反应的书写也变得非常简单。具体改进措施为:

1、改电解CuCl2溶液的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

①用小的培养皿代替U形管,用小铁夹夹住小的铅笔芯做电极,电源可用实验室学生电源,也可以用两节干电池做电源,其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②在小培养皿中加入2mL的CuCl2溶液,将电源和电极插入溶液中,阳极立刻产生气泡,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时,会变蓝色;阴极半分钟之内也会出现红色固体。

③整个实验过程现象明显,除实验本人能闻到少许刺激性气味外,其他人基本没有感觉到有CI2放出。

④同时多媒体课件演示阴阳离子和电子的流动方向。

⑤这样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电解的基本原理,即接电源正极的一极叫阳极,阳极一般吸引阴离子,阴离子化合价一般处于低价,较易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接电源负极的一极叫阴极,阴极一般吸引阳离子,阳离子化合价一般处于高价,较易得电子,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板书为:阳极(失e-):吸引CI-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得e-):吸引Cu2+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2、设计一个既能应用、巩固前面得出的电解原理,又能探讨离子放电顺序的微型随堂实验。

具体的设计思路为:

(1)由第一个实验中阳离子有Cu2+、H+;阴离子有OH-、CI-,引出当溶液中有不同阴阳离子时,会有阴阳离子的先后放电顺序;

(2)让学生在另一块培养皿中加入NaI、NaCI混合溶液,于是阳离子就有Na+、H+;阴离子就有CI-、I-、OH-,引导学生猜测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并按如图3所示实验装置验证:

图3 (3)用淀粉溶液检验阳极产物,用酚酞检验阴极产物(显碱性,有利于总反应的分析和书写);

(4)根据实验现象,应用第一个实验已得出的电解原理,分析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和电极反应;

(5)探索阴阳离子放电顺序的规律及特点,由学生自己得出: 阳极(失e-):S2->I->Br->CI->OH->中心原子处最高价的含氧酸根; 阴极(得e-):Ag+>Hg2+>Cu2+>H+>Pb2+>Fe2+>Zn2+>AI3+>Mg2+>Na+ (6)根据现象分析电极总反应: 2KI+2H2O = 2KOH+H2↑+I2

(7)练习题:分析电解HCI溶液、NaCI溶液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巩固所学的内容,并对比两题电极反应和总反应的异同,得出它们的电极反应完全相同,但总反应差距却很大,让学生了解到书写电极总反应,关键是分析微粒的来源。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2(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电解池教学案例》大连二十高中 夏凯 【3】创新谈原电池的教学设计 李先栓

论文题目:也谈电解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湘潭县八中

作者:莫清平

联系电话:15197162710

时间:二0一三年十月

篇9:电解池优质课教学设计

《电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解池的形成条件,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及两极所发生反应的类型;能正确书写典型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操作和对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由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电解池的组成与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难点】

电解过程中微粒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复习导入】回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初步理解电池、电极、电解质溶液。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演示实验】浸入CuC12溶液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电源,学生观察两极现象。(一个碳棒覆盖有一层紫红色物质,另一个碳棒表面有小气泡生成,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气体是氯气。) 【得出结论】氯化铜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和氯气。 【小组讨论】(1)通电前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2)通电时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3)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总反应如何呢?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 【视频演示】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

【提出问题】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得出结论】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为电解池。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在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时,一般不直接电解蒸馏水,而是电解NaOH溶液或Na2SO4溶液,你知道为什么吗?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整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列成表格。

四、板书设计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以上为《电解》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篇10:电解池教案

电解池教案

电解池教案

课题:第三节电解池教者小熊

课时1授课班级

标知识与

技能理解电解原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方程式。初步了解溶液中的微粒放电顺序,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水和氯化铜的实验,探究电解原理。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学会在思考分析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通过电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感受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重点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电解的一般规律。

难点理解电解原理,惰性电极作阳极对电解产物的判断。

教学过程

[引入]氢能源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能源。氢气的制取、储存、运输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制取氢气的一种方法是电解水。本次课我们共同研究电解。

[板书]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设疑](课件展示)观察电解水的装置。接通电源电解一段时间后,分别在两电极附近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作出解释。

[学生总结]两极均有气泡产生,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滴加紫色石蕊后,与负极相连的电极溶液变蓝色,与正极相连的.电极溶液变红色。

[教师]很好,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我们记为a极,另一电极记为b极。a极附近生成氢气,能说明哪种离子发生了反应?发生什么反应?发生此类型反应的电极称为什么极?

[小组总结]水发生微弱电离,H+在a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电化学中将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称为阴极,那么a极就是阴极。b极是水电离的OH-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电化学中称此极为阳极。

[小结]很好,我们共同总结一下这套装置(课件展示)。

1、电解:将_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物质,在阴极和阳极上引起_反应的过程.

2、阳极:与电源_极相连,发生_反应。

阴极:与电源_极相连,发生_反应。

3、电解池:在外加电源的作用下,将_转变成_的装置。

[过渡](进行电解氯化铜实验)我们知道,水的导电能力微弱,为了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可以在水中加入电解质。在水中滴加CuCl2溶液,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质疑]老师,没有连接电源,不会有现象。(连接电源后继续,出现现象后迅速停止)

[设疑]似乎没有生成氢气和氧气,描述下现象吧。

[小组总结]阳极有气泡产生,阴极石墨上析出红色固体。

[教师]为什么呢?如何解释呢?

[猜想]阴极生成的是铜,阳极气体不能确定,可能是氧气,也可能是氯气。

[教师]如何解释呢?

[学生总结]通电时,铜离子和少量氢离子向阴极移动,氯离子和少量氢氧根向阳极移动。铜离子得电子能力比氢离子得电子能力强,所以阴极析出铜。

[教师]非常好,如何确定阳极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还是氯气呢?电极反应式如何书写呢?

[学生总结]将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阳极附近,若变蓝证明生成气体为氯气(重复试验验证)。

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

[讲述]加入氯化铜后,电解的不在是水,而是电解质氯化铜。说明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就是电解质电解的过程。而氯化铜分解是非自发的,在通电情况下可以发生,说明电解法是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

[结论](课件展示)

1、电解池组成

2、电解池中的电子移动方向

3、电解池中的离子移动方向

4、与原电池比较

装置类别原电池电解池

举例锌铜原电池电解氯化铜溶液

形成条件

电极名称

电极反应

离子流向

电子流向

能量转变

[教学回顾]:

[板书设计]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将_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物质,在阴极和阳极上引起_反应的过程.

2、阳极:与电源_极相连,发生_反应。

阴极:与电源_极相连,发生_反应。

3、电解池:在外加电源的作用下,将_转变成_的装置。

4、电解池组成

5、电解池中的电子移动方向

6、电解池中的离子移动方向

7、与原电池比较

更多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推荐

电子元件

电子器件

电子元器件

深圳电子展

我爱方案网

电子元件符号

篇11:原电池电解池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的一般规律。

??难点:理解电解原理,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对电解产物的判断,电解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在本章的第一节,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呢?

【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要有导线,形成闭合回路;

思考,回答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解池则相反。复习是为了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及电极反应,两极判断,为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做好对照。

【讲述】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电解池则相反,下面就来讨论有关电解池的问题。

【板书】一、电解原理

【实验4-2】(教师讲解,学生实验)

【讲述】在实验中规定: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叫阴极;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阳极。

【引导】1、实验观察要点:(1)阴极上的现象(2)阳极上的现象(3)阴极区溶液中的现象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应是学过的什么气体?

【总结】实验现象: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阴极石墨棒周围cucl2溶液绿色加深,阳极石墨棒周围的cucl2溶液绿色变浅;阴极石墨棒上覆盖了一层红色固体,阳极石墨棒上有气泡产生,同时看到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溶液里的cucl2发生了下列反应:

cu生成于阴极的石墨棒上,cl2生成于阳极的石墨棒上。

【设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讨论】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

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板书】

通电前:cucl2=cu2++2cl-

通电后:

阳极:2cl--2e-=cl2↑(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发生还原反应)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设问】在cucl2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cu2+、cl-、h+、oh-,为什么只有cu2+、cl-得失电子,而h+、oh-却不能在两极上得失电子呢?

【讲述】电解质溶液中各种离子在两极上得失电子是有一定顺序的,我们称之为放电顺序,放电顺序涉及到多种因素(故阴、阳离子在电极上的放电顺序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在中学阶段只要求掌握:

阳离子放电顺序: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越不活泼的金属,其阳离子越容易得电子(被还原)。

阴离子放电顺序: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

【讲述】cucl2溶液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在阴阳两极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电解。

【板书】电解:使电流通过电

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篇12:原电池电解池教案

学习目标

1.习巩固原电池及电解质的有关知识。

2.掌握电解的基本原理。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电解质是指在_____________能够导电的_______________。

2.电离是指电解质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状态下离解成____________过程。

3.电解质通电前在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作______________运动;在外电源的作用下,形成_________移动而导电。在导电的同时,在阳、阴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被电解,电离是__________的前题。

4.分析下图,哪个是原电池,哪个是电解池。研究两池的关系(结构、原理)。

(1)原电池由__________ _______组成。较活泼的金属是_____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是_______极。

(2)电解池由_____ _____ ______组成,其中与外电源的正极相连的极板叫____极,与外电源的负极相连的极板叫_____极。

(3)原电池是把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的装置。电解池是把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的装置。在能量转化过程中,都发生了__________反应。

3.右图的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依据是什么?并完成电极反应式

和总反应式。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电解。电离是电解的前提。电解质的导电过程即是被电解过程。

[评价]

1.下列说法或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B.把铜片插入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C.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速度加快

D.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电解槽的阴极

2.100mL浓度为2mol/L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适量的6mol/L的盐酸 B.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

C.加入适量蒸馏水 D.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3.用两支惰性电极插入500mLAgNO3 溶液中,通电电解。当电解液的PH从6.0变为3.0时(设电解时阴极没有氯气析出,且电解液在电解前后体积变化可以忽略),电极上析出银的质量大约是( )。

A.27mg B.54mg

C.108mg D.216mg.

4.A、B、C是三种金属,根据下列①、②两个实验,确定它们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 )。

① 当A与B浸在稀硫酸中用导线相连,A上有气泡逸出,B逐渐溶解。

② 电解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A、C盐溶液时,阴极上先析出C(使用惰性电极)。

A.A>B>C B.B>C>A

C. C>A>B D.B>A>C

第一节 电解原理(二)

学习目标

1.用电解原理,了解铜的精炼及电镀铜的基本方法。

2.掌握一定条件下的阴、阳离子放电(即微粒得失电子的能力)先后顺序。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填写下列空白:

⑴ 电解通电时,电子从电源的_____极沿导线流入电解池的_____极,在阴极区氧化性强的微粒先得电子,被_________。同时,电子又从电解池的________流出,沿导线流回电源的正极,即在阳极区还原性强的微粒(包括极板)先_______电子被_______。

⑵ 当极板材料(阳极)为 Pt 或C时,还原性非常弱,此条件不被氧化称为______电极。当极板材料(阳极)为Cu等金属(除了Pt和C),还原性强,易_______电子,易被氧化称为_______电极。

阴离子放电顺序: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F-

阳离子放电顺序:Ag+ >Hg 2+>Fe 3+>Cu 2+ >H+>Pb 2+ >Sn 2+ >Fe 2+ >Zn 2+>

Al 3+ >Mg 2+>Na+ >Ca 2+ >K+

1.当镀层金属作___极,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电解质为电解液,把待镀金属制品浸入电镀液为____极时的电解即为_________。电镀时,由于两极得失电子相同,所以理论上电解液的浓度保持_________。

2.为什么很多器件是镀铜的,镀层被破坏,结果会怎样?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1.电镀是电解的应用。电镀是以镀层金属为阳极,待镀金属制品为阴极,含镀层金属离子为电镀液。

2.电镀过程的特点:①牺牲阳极;②电镀液的浓度(严格说是镀层金属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③在电镀的条件下,水电离产生的H+、OH—一般不放电。

[评价]

1.用石墨作电极,电解1mol/L下列物质的溶液,溶液的PH值保持不变的是( )。

A.HCl B.NaOH C.Na2SO4 D.NaCl

2.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铜锌原电池中铜是正极

B.用电解法精炼粗铜时,铜作阳极

C.在镀件上电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阳极

D.电解稀硫酸制H2、O2时,铜作阳极

3.将两个铂电极插入500ml Cu SO4溶液中,进行电解。通电一定时间后,某一电极增重0.064g(设电解时该电极无氢气析出,且不考虑水解和溶液的体积变化),此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约为( )。

A.4×10-3 mol/L B.2×10-3 mol/L C.1×10-3 mol/L D.1×10-7 mol/L

4.氢镍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污染的铜镍电池。氢镍电池的总反应式是: H2 + 2 NiO(OH)2 2Ni(OH)2 根据此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池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OHˉ不断增大

B.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

B. 电池充电时,氢元素被还原

D.电池放电时,氢气是负极

5.在外界提供相同电量的条件,Cu2+或Ag+分别按Cu2++2e→Cu或Ag++e→Ag在电极上放电,若析出铜的质量为1.92g,则析出银的质量为( )。

A.1.62g B.6.48g C.3.24g D.12.96g

6.关于“电解氯化铜溶液的PH值变化”问题,化学界

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理论派”认为电解氯化铜溶液后溶液的PH值升高。

观点二:“实验派”经过反复、多次、精确的实验测定,

证明电解氯化铜溶液时PH值的变化如图所示曲线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前氯化铜溶液的PH处于A点位置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说明)

(2)“理论派”所持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3)“实验派”的结论是: ,他们所述“精确的实验”是通过 确定的。

(4)你持何种观点,你所持观点的理由是:

(从化学原理加以说明)

篇13:原电池电解池教案

1、电解饱和食盐水以制造烧碱、氯气和氢气

【科学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

【思考题】

1)通电前,饱和食盐水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怎样?

2)在电解装置中,可否选用铜作阴阳极的电极材料,为什么?

3)通电后,溶液中的离子运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4)溶液中的na+是否可能被还原为金属钠,为什么?

5)电解后,在阴极区和阳极区分别得到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讲述】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跟电解cucl2水溶液相同,食盐水中的naoh和h2o发生电离。

【演示】电解饱和食盐水

【学生回答,教师板演】

通电前:nacl=na++cl-

h2o?h++oh-

通电后:阴极(石墨):na+、h+移向阴极,h+优先放电:

2h++2e-=h2↑(还原反应)

阳极(石墨):cl-、oh-移向阳极,cl-优先放电:

2cl--2e-=cl2↑(氧化反应)

【小结】在阴极:由于:

2h++2e-=h2↑,h+不断被消耗,促进h2o?h++oh-向右移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c(oh-)的浓度相对地增大了,因此,在阴极附近形成了氢氧化钠溶液。

【提问】总的电解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板演】

【讲述】工业生产时,这个反应在电解槽中进行。

【过渡】电解cucl2溶液,用惰性材料做电极,(pt或c)电极本身不参加氧化还原反应。因此,两极上的反应只是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放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若将两个电极换成活泼材料的电极,情况将会怎样呢?

【板书】2、电镀

电镀是利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金属或合金的方法。(其中金属叫镀件,薄层叫镀层。)

【设问】如果想在fe板上镀铜,请分析镀件是什么?镀层金属是什么?电镀液应选用什么化合物?

【补充实验】铁钉上镀铜。

【思考与交流】铁钉上电镀铜与电解氯化铜溶液有什么不同?

电镀铜

电解氯化铜溶液

能量变化

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阳极材料

镀层金属(铜)

石墨

阴极材料

待镀件(如无锈铁钉)

石墨

阳极变化

铜溶解

溶液中cl-在阳极氧化为cl2

阴极变化

溶液中的cu2+在阴极析出

溶液中的cu2+在阴极析出

电解质溶液及其变化

cuso4溶液电镀过程中,溶液浓度不变。

cucl2溶液电解过程中,溶液浓度逐渐减小。

【小结、板书】电镀时应选用

阴极:镀件→待镀金属

阳极:镀层金属

电镀液: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

【讲述】电解原理还可以利用于金属的冶炼。

【板书】3、电冶金

【讲述】金属冶炼就是使金属离子获得电子,从它们的化合物中还原出来。由于电解是最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所以电解法是冶炼金属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冶炼象钠、钙、镁、铝这样的活泼金属,电解法几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板演】通电后:

阴极(石墨):na+移向阴极:

2na++2e-=2na(还原反应)

阳极(石墨):cl-移向阳极:

2cl--2e-=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

【练习,学生板演】工业上冶炼铝时,是电解纯净的氧化铝和冰晶石的熔融体(助熔剂),试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的化学方程式。

原电池电解池教案

篇14:高二化学电解池知识点

高中化学电解池知识点

一、电解的原理

1.电解定义

在电流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

2.能量转化形式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3.电解池

(1)构成条件

①有与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盐)。

③形成闭合回路。

4.分析电解过程的思维程序

(1)首先判断阴、阳极,分析阳极材料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泼电极。

(2)再分析电解质水溶液的组成,找全离子并分阴、阳两组(不要忘记水溶液中的H+和OH-)。

(3)然后排出阴、阳两极的放电顺序

阴极:阳离子放电顺序:

Ag+>Fe3+>Cu2+>H+(酸)>Fe2+>Zn2+>H+(水)>Al3+>Mg2+>Na+>Ca2+>K+。

阳极:

活泼电极>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

(4)分析电极反应,判断电极产物,写出电极反应式,要注意遵循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5)最后写出电解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二、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饱和食盐水

(1)电极反应

阳极反应式:2Cl--2e-=Cl2↑(氧化反应)

阴极反应式:2H++2e-=H2↑(还原反应)

(2)总反应方程式

2NaCl+2H2O2NaOH+H2↑+Cl2↑

离子反应方程式:2Cl-+2H2O

2OH-+H2↑+Cl2↑

(3)应用:氯碱工业制烧碱、氯气和氢气。

2.电镀

以金属表面镀银为例,

(1)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银作阳极。

(2)电解质溶液是AgNO3溶液等含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盐溶液。

(3)电极反应:

阳极:Ag-e-=Ag+;

阴极:Ag++e-=Ag。

(4)特点:阳极溶解,阴极沉积,电镀液的浓度不变。

3.电解精炼铜

(1)电极材料:阳极为粗铜;阴极为纯铜。

(2)电解质溶液:含Cu2+的盐溶液。

(3)电极反应:

阳极:

Zn-2e-=Zn2+

Fe-2e-=Fe2+

Ni-2e-=Ni2+

Cu-2e-=Cu2+;

阴极:

Cu2++2e-=Cu。

4.电冶金

利用电解熔融盐的方法来冶炼活泼金属Na、Ca、Mg、Al等。

(1)冶炼钠

2NaCl(熔融)电解2Na+Cl2↑

电极反应:

阳极:

2Cl--2e-=Cl2↑;

阴极:

2Na++2e-=2Na。

(2)冶炼铝

2Al2O3(熔融)4Al+3O2↑

电极反应:

阳极:6O2--12e-=3O2↑;

阴极:4Al3++12e-=4Al。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

1.金属腐蚀的本质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金属阳离子,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2.金属腐蚀的类型

(1)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

(2)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以钢铁的腐蚀为例进行分析

3.金属的防护

(1)电化学防护

①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原电池原理

a.负极:比被保护金属活泼的金属;

b.正极:被保护的金属设备。

②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电解原理

a.阴极:被保护的金属设备;

b.阳极:惰性金属或石墨。

(2)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如制成合金、不锈钢等。

(3)加防护层,如在金属表面喷油漆、涂油脂、电镀、喷镀或表面钝化等方法。

【注意点】

1.判断金属腐蚀快慢的规律

(1)对同一电解质溶液来说,腐蚀速率的快慢: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腐措施的腐蚀。

(2)对同一金属来说,在不同溶液中腐蚀速率的快慢:强电解质溶液中>弱电解质溶液中>非电解质溶液中。

(3)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活动性差别越大,腐蚀速率越快。

(4)对同一种电解质溶液来说,电解质浓度越大,金属腐蚀越快。

2.两种保护方法的比较

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保护效果大于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篇15:左右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3、用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关系。

教学重难点 :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左右

1、由上下楼引入教学

师:为了安全,避免我们上下楼时冲撞在一起,学校要求我们都要“靠右行走”。出示书13页图,问:靠右行我们该走哪边呢?

2、出示课题

师:只要我们认识了左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二、活动中感知,认识左与右

1、借助左右手认识左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举的是哪只手吗?对了,在举手发言时,我们通常都是举右手,老师现在要看看你们举的手是不是都是右手呢?

(1)做动作记右手。

拍一拍:让学生用右手轻轻拍一下桌子。

握握手:让学生伸出右手,相邻的两个同学握握手。

(2)认识左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右手,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快把左手举起来,看一看,这就是我们的左手,用左手把铅笔盒摆好。

(3)借助儿歌强化认识左、右手。

教师和学生一起听音乐边说边做动作。

我伸出左手去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4)借助左、右认识左、右面

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

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讲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

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

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2、各种方位介绍座位。

谈话:在你的位置上,谁能用前后左右来介绍介绍你周围的同学?(先请两个学生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

提问:在这些同学中有你的好朋友吗?你的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左边还是右边,让我们猜一猜好吗?

提问:你能用左边右边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说这间教室的摆设。

三、操作中辨别,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1、介绍文具的位置。

新学期开学,蓝猫商店进了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想去看看吗?有哪些学习用品呢?它们是怎样摆放的?

先自由说文具的位置,再集体交流。

2、提问:谁来说一说铅笔的摆放位置。引导:为什么铅笔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又在右边?(对于尺子来说铅笔在它的左边,对于笔盒来说铅笔在它的右边)。

3、设疑:第二个是什么文具?是尺子还是笔盒?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明确物体的位置是从右数还是从左数。

过渡:同学们用左右为我们介绍了蓝猫商店的文具,大家说的很好。下面咱们来轻松轻松。

(1)学生齐唱《健康歌》。

(2)喜欢这首歌的同学请举右手(学生举手),老师也非常喜欢(师举起右手),我举的是右手吗?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

明确:站立的方向不同,因此左右也就不同。

(3)同座位的同学握手,再次验证左右的相对性。

四、解决中运用,感受实用性

1、师:瞧,你们看见图上有什么?“上下楼梯请靠右行”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教师小结: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上下楼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和走路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在校园里同样,马路中咱们也该遵守交通规则。

2、练习书13页6题,用学过的上下、前后、左右说一说。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

篇16:左右教学课件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3左右。

二、教学准备:

1、课件、问题卡片。

2、在教室中间空出一条走廊。

3、要求学生准备好铅笔、尺子、小刀、橡皮、铅笔盒各一样。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材分析:《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左右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

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理解“左右”,

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策略选择:

本课以活动课的形式,以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四、教学流程

活动一:引出“左右”

1、学生活动:

①让两个小组的学生在教室中间的走廊里随意来回走动 →说说感受(很乱)→假设在马路上大家都这么走会怎样?(交通混乱,容易出事)→你来想办法解决。(有秩序走,靠右走)

②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动→说说感受。

2、引出课题:看来认识左右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活动二:感知“左右”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和右。

①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我们常常用左手和右手做什么?左右手是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大。

②找一找我们身上还有这样分左和右的好朋友吗?

③你怎样来记住左、右。

2、学生学做机器人,老师当遥控器,请机器人按遥控器的指令做动作。

伸出左手摆一摆,伸出右手摆一摆;

伸出左脚跺一跺,伸出右脚跺一跺;

拍拍左肩1、2、3,拍拍右肩1、2、3;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左眼眨一眨,右眼眨一眨。

3、显示课件(一个背对学生的小女孩),找出这个小女孩的左

右辫子、左右手、左右腿、左右身。

活动三:体验左边和右边。

1、按要求摆学具。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从矛盾冲突到解决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认识“左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因此教师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从而感知左和右,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从左往右依次为:铅笔、尺子、

小刀、橡皮、铅笔盒,并回答下列问题。

从左数尺子第( ),从右数尺子是第( );

尺子的左边有( ),右边有( );

尺子在( )的左边,在( )的右边。

2、请大家把学具打乱,再随便摆一次,然后再回答以上问题给同桌听。

3、观察你这排同学,回答以下问题。

从左数我是第( ),从右数我是第( );

我的左边有( ),右边有( );

紧靠我左边的是( ),右边是( );

我在( )的左边,在( )的右边。

活动四: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1、请你转个身,看看现在你的左右各是谁?

2、大家一齐来感受一下,我们来上回体育课,按老师的要求向左转或向右转,再看看这时你的左右各是谁?你有什么发现?(对回答最精彩的学生给予表扬,并与他握握手。)

3、与老师握手,你用哪一只手?老师用哪一只手?你有什么发现?(面对面,我们的右手不在同一边。)

4、出于礼貌我们都用右手与别人握手,请同桌握一握手,进一步体验。

5、我想请大家举右手,我也想举右手,你说我该举哪只手?你请老师做个什么动作,一眼就看出是左手还是右手。(转身)然后我们都举左手,你发现什么?(面对面,左手不在同一边。)

6、师生面对面,看着桌上的学具,请学生回答对方的左右边各

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掌握以“谁”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打乱后随便摆一摆”,打破了学生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转身、握手、找东西等活动,激起学生疑问,抓住学生注意,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其中的奥秘。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有什么?

教师把铅笔盒、小刀放在身体的左边,橡皮、尺子、铅笔盒放在身体的右边,问学生:现在我们面对面,请问我的左边有什么?我的右边有什么?

活动五:巩固左、右。

1、抢答: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正确的答案。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幸运52?李咏叔叔说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这是什么,现在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每组派一人进行抢答。

① 出示

师:它不在最左边,也不在最右边,它在桃子的右边,在樱桃的左边,请问它是( )。

(哪一个学生抢答成功,说明理由后老师就把这张可爱的问题卡片送给他。下同)

②出示一幅图,一个男孩面对大家,他的左边是儿童公园右边是图书馆,后面是超市。

师:星期天,妈妈带小明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小明的右边,请问他们要去哪?

③出示一幅图,三个动物三个家

师:小狗住小猫的右边,小兔紧挨着小猫的右边住,用线连一连,给动物们找到家。

2、辩论:老师和一个同学走楼梯,一人上,一个下,每人靠自己的右边走,请问我们会撞在一起吗?说明理由。

活动六:实践左和右。

P6生活中的数学。

组织有效的`抢答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去认识、去感悟、去体会,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

五、教学片段实录:

活动一:引出“左右”

师:我们教室的中间有一条走廊,现在请两个小组的小朋友在走廊里随意来回走动。

(两个小组的学生在走廊里来回随意走动。)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场内的):老师干吗要我们走来走去?

生2(场内的):老师这样走都会撞到。

生3(场外的):这样走很乱。

师:假如在马路上有许多车、许多人,也这样走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生1:会很危险。

生2:有可能会撞起来。

生3:会出车祸。

生4:这样走不好。

师:那你想个办法,怎样比较好?

生1:大家都靠一边走。

生2:大家都靠右边走。

生3:大家都靠左边走。

师: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规则,我国规定每个公民都靠自己的右边行走或行车。现在请同学们都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一走,有什么发现?不知道右边在哪可以请同学或老师帮忙。

(场内学生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动。)

师:现在有什么感受?

生1:好多了。

生2:不乱了。

生3:这样不会撞到。

师:看来认识左右很重要,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

活动五:巩固左和右。

1、抢答:

……

2、辩论:

师:老师和同学走楼梯,一人上,一个下,每人靠自己的右边走,请问我们会撞在一起吗?

生1:肯定会的,都走同一边肯定会撞起来。

生2:不对,一人上一人下,不会撞起来。

生3:对哪!面对面,两个人右边不在同一边,不会撞起来。

生4:都是右边怎么不会撞起来?

生5:不会的哪。

(教室里一大片声音说不会,一小片声音说会,很热闹)

师:谁能拿出有力的证据,说服对方。

生6:老师我们来表演一下,就是最好的证明。

师:好主意。

(师生面对面,各自靠右走,用事实证明不会相撞,全班一片欢呼声。)

……

六、教学反思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实践、丰富及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用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学“左右”一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受,但对其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情况,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为正确理解左右奠定了基础。另外,这节课也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创设了许多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比较、操作、交流、推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活动五中的抢答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没有念完题就知道答案,因为桃子的右边有菠萝和樱桃,它不是最右边,那肯定不是樱桃,只能是菠萝。在这老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推理解决问题,小小的一道练习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从更高要求看,本课在这一方面略显不足,教师可以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篇17:《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说课稿

《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是继原电池后电化学基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原电池知识的延续,更是研究其应用的基础。在中学化学基本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工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电解原理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知识的认识,发挥理论对工农业实践的指导作川,树立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

2.三维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解概念,认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本质区别;

(2)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电解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解的基本原理;电解质溶液、电极对电解的影响

教学难点:电解的基本原理

二、学情分析

知识角度,高二学生在必修1、必修2和选修4中已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同时物理学中电学知识也相当丰富,学习本节内容并不陌生,难度不大。能力角度,高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实验探究的热情高,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立足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通过身边的事情创设学习情景,提出问题。准备实验用品,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报告”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法”。本节课分组实验探究内容多,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即兴参与小组讨论,掌控课堂局面,及时加以调节。

同时充分利用广泛的网络信息资源,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信息容量,利用电脑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情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法指导

本堂课实验探究是主题,学生需要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活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大胆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实现从“做”中“学”。

篇18:皮影戏教学课件

皮影戏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对皮影艺术有初步的了解,掌握皮影制作的流程和工艺。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制作和参与表演,更加全面地体会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和感知皮影艺术的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了解皮影的艺术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皮影制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

皮影的传说与历史:“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 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皮影最早诞生于前,俗称“影子戏” ,是我国古老而神奇的戏曲艺术,因为它比电影出现的早,也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的鼻祖。

同学们很喜欢看电影动画片,那你有没有见过这种形式的?(欣赏教师准备的图片皮影戏资料)导入本课——多姿多彩的皮影。请同学们看我们组给大家搜集的有关皮影的美丽传说。

三. 讲授新课

1.皮影:课本上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物是用皮革作出来的.,叫皮影。皮影俗称灯影戏成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

2.介绍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源于2000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中国不少地区都有皮影,其中陕西皮影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

施色考究,堪称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3.我国著名几个皮影戏产地:河北皮影、陕西皮影、甘肃皮影、山东皮影、北京皮影。

4.学生欣赏课本,复习学过的知识。

5、皮影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1、景观设计 2、平面图案 3、舞蹈元素 4、影视作品等等

观赏作品《桃花源记》以皮影为元素的中国动漫

四. 课后小结

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皮影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些皮影都是精美的民间工艺,我们应该热爱我国的传统工艺。

五、作品评价,展示交流

1.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作品以及设计意图;选出好的作品集体欣赏交流;

2.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和补充,以鼓励为主。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回顾主要内容,强调重难点。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肯于动脑,能够发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交汇之处。

作业:搜集皮影戏的知识,下节课给同学们分享。

篇19:《不求甚解》教学课件

一、教学目的:

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中,_、_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二)解题: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三)解释词语:

会意:会心。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四)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1自然段)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这是本文议论的核心。

第二部分: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2--3)

一是全引全文,言之有据,认为它不好的原因的断章取义,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语气幽默,态度和平,被批评者都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证。首先,一定要好读书,好读书,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全在于会意。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解释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翻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扉。

第三部分: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彼此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4--9)

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就是结论。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三、五

教学课件模板

教学课件

水浒传教学课件

年月日教学课件

幼儿园教学课件

小班教学课件

音乐教学 课件

信息化教学课件

《但愿人长久》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ppt模板

电解池教学课件(通用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电解池教学课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