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Fagdhfhbryshs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说“屏”》说课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说“屏”》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说“屏”》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应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渎,如有疑难,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采用自读,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对于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直观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我们学习《故宫博物院》时,许多同学都被金銮殿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雕龙宝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细心的同学还注意到了宝座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它点缀着整个金銮殿,更增加了宝座的庄重肃穆,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中还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我觉得这样的复习导入,不只是温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屏风图片,并猜想它们的用途,辅以简单的介绍,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这是训练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屏风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屏”。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辨字这环节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是训练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筛选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两个思考题: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说其作用。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谈体会。
本环节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组观点,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介绍屏的分类时展示不同种类屏的图片,让学生再次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四)品味语言赏析阅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本环节主要探究文中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浓浓的诗意,(重点指导句子通过多媒体展示)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品味语言,在探讨语言之后,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结束语的设计: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作用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能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资料,写“屏”的古诗词及“屏”的图片,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在自习课上,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交流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教堂内外的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篇2:《说“屏”》的说课稿
《说“屏”》的说课稿
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作者怀着对传统文化浓厚的感情,凭借古建筑专家深厚的学养向读者介绍了“屏风”的有关知识。文章从情感经历的角度赞赏屏风的功能与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体讲述屏风的作用、类别,还有设置屏风的技巧等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我们在惊叹“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的同时,心底油然而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将其发扬光大的决心。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总体评价屏风。作者先从童年时听母亲背诵咏屏风的唐诗说起,表达对屏风的喜爱之情,以“很有诗意”、“微妙”、“巧”等文字形容屏风的绝妙,最后以“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一句作结,让人感受到屏风作为国粹的魅力与价值。第二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具体介绍过去时代屏风的实际功用与观赏(美感)价值,与屏风相关的文化知识,最后顺势介绍屏风的种类。第四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介绍使用屏风的一些常识,即“因地制宜,大小由人”。分析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忽视屏风的美感价值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第五自然段为第四部分,照应开头,流露出对屏无穷的爱惜之情,对当今社会的建筑师、家具师在屏风上艺术创新寄以厚望。
屏是富有诗意的。可是,屏已淡出了大众的生活。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屏是比较陌生的,不知其为何物,更不知怎样去鉴赏它。因而,在讲述与之相关的知识时更要讲求方法。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特色:1、精当地引用古代诗文、戏曲中与屏相关的名句,既介绍了屏风的有关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文章一开头就借母亲的口引用了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并说“其情景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这样突出了屏风的地位,给全文“造势”,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三自然段引用《牡丹亭》“游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承上启下,既介绍了屏“缓冲一下视线的作用”,又顺势介绍了屏风因建造材与装饰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各种种类。第五自然段中“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这两处引用,在肯定屏风“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的同时,照应开头,强调屏风“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绝妙特色。2、注意从民俗的角度、文化背静的角度去介绍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一切艺术总是在与人们的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繁盛起来的,屏风也不例外。把屏风的作用、种类、风格、胜衰放到我们的先人的生活环境中去解释,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继承的主题下去讲述,是最具说服力与感染力的'。3、语言雅俗结合、简洁传神。由于作者介绍的对象是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遥远的且弥漫着古色古香的情调的“屏”,适当地使用一些文言字句,文章的风格更显得典雅、凝重、意味悠长,有书卷气。古人精神世界里的一些掌故、一种情怀,有时不用文言不能准确传达出其中的韵致与情趣。简洁的文言与通俗的口语相结合,雅而能俗,读来顿生亲切之感。
说明文是最容易写得枯燥乏味的,因为说明文最容易写得缺乏情趣。而《说屏》的卓绝之处,正在于其字里行间荡漾着真挚的感情。作者不是生硬地向我们介绍一种物件,而是深情地向我们讲述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的一种文化休憩的方式,一种集功能与美感于一体的绝活,一种构思精巧品种繁多、无论皇家宫廷还是民间馆舍都不难寻觅的国粹。稍加体味即可感受到文中充溢着自豪感、怀旧感与失落感责任感。屏风是中国独有外邦绝无的集建筑与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外国人都齐声称道,作为中国人自然无比自豪,说起屏风的有关知识来也就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了。这种自豪的感情贯穿了全文的始终。在讲到屏的摆放的“因地制宜大小由人”的特点后,字里行间流露出怀旧感与失落感。正如课前提示所说:“屏风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留在古诗文中的各种身影,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屏风与其大放异彩的时代一起离我们远去,屏风已成为明日黄花,怎不让作者怅惘低回,生出些许失落与感伤:“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绝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正如文章开头所云,屏的制作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是一种综合艺术。而“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屏已经不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屏”了。为此,作者耐心的解释说:“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陈从周先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屏亦有深刻的研究,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神圣的责任感。读完文章的最后一段,我们除了对屏满怀热爱外,对作者也充满敬意,感谢作者用饱蘸激情的笔把屏这一艺术讲解得如此真切动人。我们深信众多的青少年在读过《说屏》这篇引人入胜的文章后,在自己年轻的心田里会种下热爱传统文化、弘扬中华国粹的种子。
篇3:说屏教学说课稿
说屏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说“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在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几个精华,包括园林建筑,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说“屏”》 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教学拟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 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文章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说明已有一段时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说明文的知识,掌握了简单的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说“屏”》是一篇语言优美,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但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和“读——赏——移”三步教学法。
学法: 自读法、自主探究法和讨论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情境导入、学习新课、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四个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要求我们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口技》中的句子引出屏的作用。要求学生说说屏的作用,初步感知屏。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进入下一板块——新课学习。
第二板块:学习新课,了解“屏”
这一板块主要由我是记录员,我是解说员,我是评论员,我是收藏家四部分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我是记录员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课文作者,解决文中的疑难字词。
1.介绍作者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
2.解决字词
字词注音,根据意思写词语。(多媒体展示)
环节二:我是解说员
这是本课的重点,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
1. 感知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 成果展示
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大家讲解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屏”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但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回答还不够全面,其余学生交流、补充,然后明确。教师归纳,展示板书内容。
环节三:我是评论员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环节四:我是收藏家
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屏的诗句,教师补充。
第三板块:拓展延伸、学习民族文化
我是推销员
如果你是一名推销员,要想推销自己的商品,你认为需要抓住哪些特点,运用什么方法,怎样说才能快速地售出你的商品?(扇子或灯笼)
在这一板块,我先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和“屏“类似的物品,并为这件物品做最简单的介绍。这样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并能将所学的内容加以拓展,体会其中联系,从而实现知识迁移。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1.结合文章内容,为“屏”设计一段解说词。
2.从多媒体显示的图片中任选一种,写一篇小的说明文。(要求把握物品的特征,用途及历史文化意义)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突出了这节课的重、难点,起到了归纳、小结的作用。
说“屏”
说明内容: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分类别、引用、举例子
表达情感:向往、喜爱、赞美
篇4:初中语文《说屏》说课稿设计
一.说教材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重点: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2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应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渎,如有疑难,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采用自读,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对于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直观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我们学习《故宫博物院》时,许多同学都被金銮殿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雕龙宝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细心的同学还注意到了宝座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它点缀着整个金銮殿,更增加了宝座的庄重肃穆,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中还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我觉得这样的复习导入,不只是温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辨字这环节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是训练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筛选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两个思考题: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说其作用。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谈体会。
本环节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组观点,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介绍屏的分类时展示不同种类屏的图片,让学生再次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结束语的设计: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作用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能重新大放异彩。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篇5:初二语文《说屏》说课稿
【序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基于这一理念,我申报了温州市名师课题《新课程下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这篇说课稿就是根据校极公开课改编而成的,从中可见本人践行课题的历程。
【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2)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2、《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
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面小屏风,由此导入:
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工艺品、屏风)谁能用几句话说明一下。
(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它有四扇组成,每扇长12cm,高31cm。屏风雕有“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四处西湖胜景。)
大家回忆一下在哪一篇学过的课文中提到“屏”?
(《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2、除老师拿的屏风外,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学生自由谈论,并继续展示不同形状的屏风(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让学生简单评述。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3、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音。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美感史诗驻足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自主回答:(多媒体展示)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由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实物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限3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四)品味赏析拓展延伸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学生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4)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述自己的方法。然后派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
③合作的时间要有定量。
④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⑤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
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开展讨论,可借助影视媒体中的某些片断加以重现,将使课堂更生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4)“…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1、拓展延伸
(6)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多媒体展示)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7)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六)布置作业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设置
巧
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为下节课领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做好准备。
多做激励性评价
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紧紧围绕“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
该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人文底蕴,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因时间的原因,本节课无法完成,可布置学生课后探究。
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作业布置应分层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篇6:初二语文《说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2)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2、《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掌握常用说明方法的运用。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阅读鉴赏能力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理解本文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讨课文的重点段落,参与说话,让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
师生活动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由于上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口技》中提到过屏这种家具,因此由《口技》导入。
2、观赏几幅屏风的精彩图片感受屏文化的内涵。(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几幅不同色彩、风格的屏风图片,并让学生谈谈这些图片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从而初步感知屏文化。)
(二) 明确目标、检查预习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堂课学习任务。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大家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课文的复习引入新课,既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为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由精彩的屏风工艺品画面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明确学习任务,同时也检验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
限时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四)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1、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文章语言上有何特点?
(五)品味赏析 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那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六)布置作业,经验存储
1、美读课文三遍。
2、从课堂上所说的其它那些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的器物中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整理好,写在周记本上。
篇7:初二语文《说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说“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在其悠久历史,丰富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几个精华,包括园林建筑,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 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文章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说明已有一段时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说明文的知识,掌握了简单的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说“屏”》是一篇语言优美,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但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和“读――赏――移”三步教学法。
学法: 自读法、自主探究法和讨论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情境导入、学习新课、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四个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要求我们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口技》中的句子引出屏的作用。要求学生说说屏的作用,初步感知屏。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进入下一板块――新课学习。
第二板块:学习新课,了解“屏”
这一板块主要由我是记录员,我是解说员,我是评论员,我是收藏家四部分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我是记录员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课文作者,解决文中的疑难字词。
1.介绍作者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
2.解决字词
字词注音,根据意思写词语。(多媒体展示)
环节二:我是解说员
这是本课的重点,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
1. 感知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 成果展示
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大家讲解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屏”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但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回答还不够全面,其余学生交流、补充,然后明确。教师归纳,展示板书内容。
环节三:我是评论员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环节四:我是收藏家
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屏的诗句,教师补充。
第三板块:拓展延伸、学习民族文化
我是推销员
如果你是一名推销员,要想推销自己的商品,你认为需要抓住哪些特点,运用什么方法,怎样说才能快速地售出你的商品?(扇子或灯笼)
在这一板块,我先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和“屏“类似的物品,并为这件物品做最简单的介绍。这样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并能将所学的内容加以拓展,体会其中联系,从而实现知识迁移。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1.结合文章内容,为“屏”设计一段解说词。
2.从多媒体显示的图片中任选一种,写一篇小的说明文。(要求把握物品的特征,用途及历史文化意义)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突出了这节课的重、难点,起到了归纳、小结的作用。
说“屏”
说明内容: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分类别、引用、举例子
表达情感:向往、喜爱、赞美
篇8:初二语文《说屏》说课稿
初二语文《说屏》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重点: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2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应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渎,如有疑难,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采用自读,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对于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直观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我们学习《故宫博物院》时,许多同学都被金銮殿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雕龙宝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细心的同学还注意到了宝座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它点缀着整个金銮殿,更增加了宝座的庄重肃穆,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中还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我觉得这样的复习导入,不只是温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屏风图片,并猜想它们的用途,辅以简单的介绍,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这是训练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屏风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屏”。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辨字这环节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是训练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筛选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两个思考题: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说其作用。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谈体会。
本环节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组观点,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介绍屏的分类时展示不同种类屏的图片,让学生再次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四)品味语言赏析阅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本环节主要探究文中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浓浓的诗意,(重点指导句子通过多媒体展示)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品味语言,在探讨语言之后,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结束语的设计: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作用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能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资料,写“屏”的古诗词及“屏”的图片,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在自习课上,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交流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教堂内外的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初二语文说课稿说屏范文,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篇9:《说“屏”》课堂实录
说“屏”<?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临泽县平川中学 杜 艳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在他们心中已经拥有自己的尚未诉诸文字的读后感受),所以课堂可以直接进入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等多个维度要展开的。因为我力求进行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展开的教学,形成对主题的“临时性共识”,所以在上此课前没有进行过试教,课堂对话带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演能力等。
5、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三)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实录
一、导入 新课
(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
师: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听完了朗读,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生:课文中介绍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还写了作者对屏风装饰的期盼。
师:概括的真好。
师:谁能再具体地说一说?
生:在介绍屏的特点时,作者引用了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对屏风的向往之情,并概括说屏的特点关键在一个“巧”字上。
生: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还可以缓冲视线,这些都是屏的作用。在说明这一点时,作者还列举了两个事例。
生:“屏者,障也。”这一句是在给屏下定义,然后写了屏的分类,按照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语言清楚明了。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
师:实际上屏风离我们非常的遥远,在生活中见的也很少,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些屏风图片,可以看看,这些屏风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属于哪一类屏风。
(教师出示一些屏风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三、活动----“屏风推销会”
师:屏风的世界的确让人留恋忘返,接下来我们开一个屏风推销会,让大家初次尝试做一名推销员。
(教师准备了锦屏、石屏和竹屏的图片,分发给各组。分组准备,小组是提前分好的,全班共分6组,三组推销员,另外三组是相对应的顾客)
师:屏风推销会正式开始,首先有请我们的锦屏推销员。
(上来了两位同学)
推销员(男):我们推销的屏风叫做“锦上添花”,它选用了上等的丝绸为主要建造材料,并配有徐悲鸿的马、苏东坡的诗、郑板桥的画等做装饰,边框是用檀香做的,丝丝如扣。
推销员(女):我们的屏风制作精美,如若摆放在家中,一定会显示出主人高贵典雅的气质,相信我们,你的选择不会有错,我们的底价是2000元,热忱欢迎大家购买我们的屏风,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顾客:你们的屏风的确能显示主人的雍荣典雅,如若安放在家中日积月累一定会沾上尘土,如果这样就不容易清除污渍,它岂不是不能长久使用?
推销员(男):我们在制作屏风时所选择的材料为了起到双层保护作用,特意在它的上面涂了一层保护膜,可以用清水轻轻擦洗,我们相信,它的主人一定会非常爱惜的,因为他是一个文化经济水平相当高的人。(掌声)
顾客:如若长期折叠,会不会留下痕迹呢?
推销员(女):当然会的,但并不影响屏风的美观。
……
顾客:既然如此,我们就买了。
师:“锦上添花”最终以2000元的价钱成交。
师:下面,我们有请石屏推销员上台推销他们的屏风。
推销员(男):大家好!我们是石屏公司的推销员,我们推销的屏风叫“事事如意”。看,它的结构是多么的坚固,造型是多么的奇特,上面的狮子头像是多么的形象啊!这样的屏风摆在您家里,既美观又大方,而且经久耐用。
推销员(女):我们的屏风是用上等的岩石制作的,它最大的优点是坚固耐用,不易破损,您可以把它摆放在室外,显示出主人的尊贵。各位顾客,这么好的东西赶紧购买吧,不要错失良机,我们的底价是3000元。
顾客:说的再好也没有意义,这么笨重的东西搬动多麻烦呀,和锦屏相比太笨重了。
推销员(男):正因为它重,所以才坚固耐用。
顾客:看,上面的图案做工多粗糙,而且装饰也不够精美。
推销员(女):没关系的,这只是一个样品,如果你真心想要,我们会按照你的要求打造,一定会让你满意的。
推销员(男):这位先生一看就是个有眼光的人,相信你绝对不会错过这次机会的,这样的屏风也只有你这样的人才相配,绝不辱您尊贵的身份。(大笑)
顾客:好吧,你能把价钱再降一降吗?
推销员(男):价钱好说,只要你真心想要,你说个价吧!
顾客:2000元。
推销员(女):先生,你也太狠心了吧,如果这个价卖给你,我们都会被炒鱿鱼的。(笑)
推销员(男):这样吧,你再加点!
顾客:2500,这可是一口价。
(推销员相互商量)
推销员(男):好吧,2500卖给你。
(掌声)
师:非常精彩,下面我们有请竹屏推销员上台。
推销员(男):大家好!我叫刘云飞,我们推销的屏风叫“胸有成竹”。你看这做工是多么精巧,用手摸摸,多么光滑,加上这生命的颜色“绿”色,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
推销员(女):可以把它摆放在卧室,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我们的屏风是你理想的家居装饰,我们的底价是2000元。
顾客:你能说说它的质地吗?
推销员(男):当然可以,它是选用百年竹子,经工匠们精心打造而成的,它可花费了不少工匠师的心血呀!
顾客:做工确实精美,但是色彩过于单一,不够明快。
推销员(女):没关系,这只是样品,我们还有各种竹屏,不知你想要什么样的?
顾客:我比较喜欢粉色。
推销员(男):没问题。
顾客:上面的图案装饰有没有其他的?
推销员(女):当然,我们会满足你的一切要求的。
……
顾客:这样吧,2000元我买了,你们得给我重新换一种屏风。
推销员:没问题。
师:很好,我们的推销员都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推销任务,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
(集体鼓掌)
师:通过本次活动,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谈一谈。
生:我懂得了如何向别人介绍一件产品,可以介绍它的质地、特点、作用,也可以和同类事物作比较说明。
生:我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观察,发现事物的优缺点,这样在购买东西时才不会上当受骗。
师:谈得很好。我们应该知道,语文学习与生活是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语文无处不在,我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方面积累,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诗词欣赏
师: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有关屏风的诗句,老师摘录了一些,供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南 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师:请大家随着音乐轻声朗读。
篇10:《说“屏”》 1
《说“屏”》 1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点难点]
2、3、4
[教具.课件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 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三) 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四)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五)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 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 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六) 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 研读赏析
篇11:说屏读后感
说屏读后感
《说屏》的卓绝之处,正在于其字里行间荡漾着真挚的感情。作者不是生硬地向我们介绍一种物件,而是深情地向我们讲述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的一种文化休憩的方式,一种集功能与美感于一体的绝活,一种构思精巧品种繁多、无论皇家宫廷还是民间馆舍都不难寻觅的国粹。稍加体味即可感受到文中充溢着自豪感、怀旧感与失落感责任感。屏风是中国独有外邦绝无的集建筑与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外国人都齐声称道,作为中国人自然无比自豪,说起屏风的有关知识来也就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了。这种自豪的感情贯穿了全文的始终。在讲到屏的摆放的因地制宜大小由人的特点后,字里行间流露出怀旧感与失落感。正如课前提示所说:屏风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留在古诗文中的各种身影,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屏风与其大放异彩的时代一起离我们远去,屏风已成为明日黄花,怎不让作者怅惘低回,生出些许失落与感伤: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绝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正如文章开头所云,屏的制作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是一种综合艺术。而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屏已经不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屏了。为此,作者耐心的解释说: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陈从周先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屏亦有深刻的研究,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神圣的责任感。读完文章的最后一段,我们除了对屏满怀热爱外,对作者也充满敬意,感谢作者用饱蘸激-情的笔把屏这一艺术讲解得如此真切动人。我们深信众多的青少年在读过《说屏》这篇引人入胜的文章后,在自己年轻的心田里会种下热爱传统文化、弘扬中华国粹的种子。()
篇12:说“屏”读后感
这篇文艺性说明文,从情感经历的角度赞赏屏风的功能与独特的美学价值,具述其作用、类别及设置技巧等知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作者怀着对传统文化浓厚的感情,凭借古建筑专家深厚的学养,着眼于屏风的利用直抒己见,意欲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全文共五段,可看做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引出说明对象,总体评价屏风。一面表现对屏风的感情,一面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从童年听母亲诵咏唐诗说起,表达对屏风的喜爱,以“很有诗意”、“微妙”、“巧”等形容屏风的绝妙,再以“怪不得……都齐声称道”一句作结,让人感受到屏风作为国粹的魅力与价值。
第二部分(2――4段),介绍屏风知识,提起相关注意。第2、3段具体介绍在室内外安置屏风的实际功用与观赏价值。2段道白院子或天井中的屏风多有好处:①避免从门外直望到厅室;②上有书画,是种艺术点缀;③可挡风;④空间仍是流动的。对于室内安置屏风,说“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3段说从前女子的房中,屏风“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由此顺势按建材及装饰的华丽程度将屏分类。室内外的屏风在材料和样式上有所不同,但所起作用大同小异。第4段介绍使用屏风的一些常识,即“因地制宜,大小由人”,分析现实中人们忽视屏风美感价值之因,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第三部分(5段),强调屏风作用,点明写作意图。照应开头,流露对屏无穷爱惜之情,屏是很吸引人的,所以热望建筑师和家具师们能在其使用上推陈出新。
本文的写法也颇具特色:①精当地引用古诗文、戏曲中与屏相关的名句,既介绍屏风的知识,又开阔读者的视野,提高读者的文学素养。②注意从民俗与文化背景的角度介绍屏风的作用、种类。③语言雅俗结合,简洁传神。
篇13:说“屏”读后感
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作者怀着对传统文化浓厚的感情,凭借古建筑专家深厚的学养向读者介绍了“屏风”的有关知识。文章从情感经历的角度赞赏屏风的功能与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体讲述屏风的作用、类别,还有设置屏风的技巧等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我们在惊叹“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的同时,心底油然而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将其发扬光大的决心。
屏是富有诗意的。可是,屏已淡出了大众的生活。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屏是比较陌生的,不知其为何物,更不知怎样去鉴赏它。因而,在讲述与之相关的知识时更要讲求方法。在写法上有以下特色:1、精当地引用古代诗文、戏曲中与屏相关的名句,既介绍了屏风的有关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文章一开头就借母亲的口引用了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并说“其情景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这样突出了屏风的地位,给全文“造势”,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三自然段引用《牡丹亭》“游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承上启下,既介绍了屏“缓冲一下视线的作用”,又顺势介绍了屏风因建造材与装饰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各种种类。第五自然段中“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这两处引用,在肯定屏风“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的同时,照应开头,强调屏风“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绝妙特色。2、注意从民俗的角度、文化背静的角度去介绍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一切艺术总是在与人们的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繁盛起来的,屏风也不例外。把屏风的作用、种类、风格、胜衰放到我们的先人的生活环境中去解释,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继承的主题下去讲述,是最具说服力与感染力的。3、语言雅俗结合、简洁传神。由于作者介绍的对象是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遥远的且弥漫着古色古香的情调的“屏”,适当地使用一些文言字句,文章的风格更显得典雅、凝重、意味悠长,有书卷气。古人精神世界里的一些掌故、一种情怀,有时不用文言不能准确传达出其中的韵致与情趣。简洁的文言与通俗的口语相结合,雅而能俗,读来顿生亲切之感。()
说明文是最容易写得枯燥乏味的,因为说明文最容易写得缺乏情趣。而《说屏》的卓绝之处,正在于其字里行间荡漾着真挚的感情。作者不是生硬地向我们介绍一种物件,而是深情地向我们讲述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的一种文化休憩的方式,一种集功能与美感于一体的绝活,一种构思精巧品种繁多、无论皇家宫廷还是民间馆舍都不难寻觅的国粹。稍加体味即可感受到文中充溢着自豪感、怀旧感与失落感责任感。屏风是中国独有外邦绝无的集建筑与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外国人都齐声称道,作为中国人自然无比自豪,说起屏风的有关知识来也就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了。这种自豪的感情贯穿了全文的始终。在讲到屏的摆放的“因地制宜大小由人”的特点后,字里行间流露出怀旧感与失落感。正如课前提示所说:“屏风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留在古诗文中的各种身影,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屏风与其大放异彩的时代一起离我们远去,屏风已成为明日黄花,怎不让作者怅惘低回,生出些许失落与感伤:“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绝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正如文章开头所云,屏的制作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是一种综合艺术。而“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屏已经不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屏”了。为此,作者耐心的解释说:“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陈从周先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屏亦有深刻的研究,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神圣的责任感。读完文章的最后一段,我们除了对屏满怀热爱外,对作者也充满敬意,感谢作者用饱蘸激-情的笔把屏这一艺术讲解得如此真切动人。我们深信众多的青少年在读过《说屏》这篇引人入胜的文章后,在自己年轻的心田里会种下热爱传统文化、弘扬中华国粹的种子。
篇14:说屏教案设计
说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3.尝试说明文阅读的新方法――比较阅读。
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目标2、3、4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学生配乐(《高山流水》)欣赏并就此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入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正音:出示重点拼音,全班齐读两遍,深化印象。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要求:特别注意文中的长句,注意其中没有标点时的正确停顿。读后教师点评。若句读不对(估计是《牡丹亭》那一句),可让学生自己先琢磨,然后再以正确的停顿齐读这一句。
3.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找出文中给屏下定义的句子。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下定义的特征:一个点出事物根本特征的判断句。然后请学生思考寻找。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教师可借此回顾强调文言文中“……者……也”的判断句。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3)合作(同桌)讨论 :找出文中介绍这三方面知识的最主要语句。然后全班交流。注:讨论视情况需要而定。
教师可穿插以下内容:
①《口技》中“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的语句涉及到其中的哪方面知识?
② 同样是介绍屏的作用,“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为什么放在第三段?有什么用?(明确:过渡句,与下文关系更密切,所以放在第三段)
⑷教师:说明文的目的是给人知识,所以语言要求简明扼要。我们已经找到了文中介绍知识的最主要语句,为了语言的简明扼要,我们把这些最主要语句串联成文,并取代课文。可以吗?为什么?要求以删去的某一句为依据具体说明理由。
先全班齐读修改后的语段,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最后小结:
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补充解释,使文章更易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引用戏剧台词和古诗,使文字生动有趣,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美。
⑸其实,古人写到屏风,往往写得很美,你课外有过这样的阅读经历吗?能回顾其中一些吗?
教师介绍其中两首: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请全班齐读,教师建议:课外可再找一找读一读,充分体会屏的美。
⑹但本文屏的美不仅因为语言,更因为作者对屏倾注了深厚的感情。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预计学生速读后能找出“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等语句。从而明确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⑺小结:①作者按照总分的顺序,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
②学习说明文的一种方法: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筛去次要信息,抓住主要内容。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写法、布局。
三.拓展:小小设计家――运用学到的知识,考虑屏的主人的身份,选择以下一种,发挥想象,小组讨论,设计一道屏,并说明其图案、材质及设计理由。
1.读书人家的书房
2.千金小姐的.闺房
3.官宦人家的客厅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可补充,可反对,可争论……预计气氛热烈。
反思:在这堂课中,我能够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养成,比如长句子的朗读节奏这一环节;同时注意始终关注文本,课堂上的所有环节都来自文本又回归文本,做到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而不是仅仅拿文本做一个跳板;此外也尽量做到适度拓展,本课的拓展材料,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思维方面,都能紧扣文章内容,立足文本;还注意追求课堂活动的实效性,比如“合作(同桌)讨论 :找出文中介绍这三方面知识的最主要语句。然后全班交流。注:讨论视情况需要而定”的这个环节,最后看到学生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经完成就不再讨论;还尝试了说明文教学的一种新方法,实践证明它还是有一定收效的;而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也有一定的补充。总的来看,这堂课的感觉还算成功吧。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读的问题,总体感觉读得太少,应该还有许多时候可以穿插读的环节,比如屏的定义可齐读深化印象,最主要的语句连接成文后也可齐读使比较阅读更有效,不仅是这堂课,其实大多数时候如果课文较长往往读得不多,这个问题以后要特别引起重视。另一个则是最后“小小设计家”的环节,我原本觉得屏是古代很有诗意的一样物品,希望借此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知识并能运用。但课后教研员曹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提出来,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道屏会更贴近生活。细想想非常有道理,现在的学生对古代的知识知之甚少更不能熟练和正确的运用,平行班情况尤其是这样,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道屏,应该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 说屏教案
★ 说屏读后感字
★ 说勤奋 说课稿
★ 马说说课稿精选
★ 马说的说课稿
《说“屏”》说课稿(精选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