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全国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3-05-27 03:38:14 作者:jialuowa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jialuow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乙烯全国公开课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乙烯全国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乙烯全国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乙烯是一种很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学习洗头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教材的第X章已经介绍了烷烃,在引出烯烃使得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学习

【学情分析】

高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烈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前一章的学习再来学习乙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便于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特点。

2.掌握乙烯的典型化学性质,掌握加成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使学生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烯的化学性质

难点:乙烯的分子结构、乙烯的加成反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已经简单的学习过了烯烃的特点,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烯烃有双键。 【板书】第二节

烯烃——乙烯

【教师】到底乙烯是怎样的物质呢?我们以前讲过乙烷还记得乙烷有几个碳么?那么乙烯呢几个碳呢? 【学生】记得,乙烷有两个碳。乙烯也有两个碳。

【教师】乙烯有两个碳,我们知道烃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每个碳上面可以连接4个氢原子,但是乙烯中间已经有个双键了,那么一个碳上还可以连接几个氢呢? 【学生】两个。

篇2:乙烯全国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石油的组成;了解石油的分馏原理及分馏产品及用途;了解石油的裂化和裂解。

2.知道乙烯是石油的炼制的主要产物。 能力目标:

了解乙烯组成及其结构特点;认识乙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相关资料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2.通过启发、诱导、设疑、自学讨论等方法使学生了解石油的炼制措施和原理通过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学化学、爱化学的自觉性。 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教学重点:乙烯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加成反应原理的理解

1 教法与学法:

自学预习提纲——观看实验录象——提出问题——自由讨论——重点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媒体:现代媒体、传统媒体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中东地区爆发了名为“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盟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了严厉的军事打击;另一方面美国和沙特两国保持特殊的“友好”关系;直到现在美国在中东地区仍驻扎着大量的军队,牢牢地控制着海湾的局势。为什么美国会投入大量的兵力把持中东的局势呢?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即将学习的主题之一——石油。

师:石油是怎样形成的?石油中有哪些元素?

生:各种有机物特别是低等动植物如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的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下,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板书:一.石油的炼制 1. 组成:主要由分子中含不同数目碳原子的组成

含C、H,还含少量S、N、O等元素

师:其实直接从矿井开采出来的应该叫原油,除了含有机物外,还含有无机物水、盐等,先要脱水、脱盐,但原油直接利用的价值不高,为了提高其利用率,必须将石油中各成分进行一定程度分离,使它们各尽其用因为石油是由不遄碳原子数烃组成,碳原子数不同,结构不同,其沸点均不同。所以可以根据石油中烃类混合物的各种成分的沸点不同这一特点来分离他们。加热他们,沸点低的烃(即分子数碳原子数少)的烃先汽化,其蒸气经冷凝后变为液体首先分离出来。这种方法叫蒸馏。随着温度升高,沸点较高的烃再汽化,经冷凝也分离出来。像这样,通过加热和冷凝,把汽油分成不同沸点的产物,这种方

2 法叫分馏。

问:分馏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物理变化。 板书: 2.石油的炼制

(1)分馏:利用各组分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物变)

师:工业分馏石油的主要设备叫做分馏塔,大家看到课本P67图3-2-5,工业分馏产物主要有石油气—C4以下;汽油—C5—C10;煤油—C11-C

16、柴油C15—C

18、重油——C20以上,它们仍是混合物。

师:汽油、煤油、柴油等产量较高点占1/4左右,而社会需求量大的正是这些轻质油,那如何得到,更多轻质油,工业上怎样充分利用重油?

师:工业上主要通过裂化和裂解重油来实现,裂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

板书:

催化剂M小(化变) (2)裂化:P67 M大 催化剂C8H18+C8H16 C16H34 主要原料:重油

目的:提高轻质液体燃料的产量和质量。

师:而有些裂化产物还可以继续分解,生成饱和的不饱和的小分子气态烃,这种方法叫做裂解,其实就是更深度的裂化。

催化剂M小(化变) 板书:(3)裂解:P67 M大 主要原料:石油分馏产品(包括石油气) 目的:得到气态短链烃——主要是乙烯

师:刚才我们说了乙烯是石油炼制的重要产物之一。目前,世界上已将乙

3 烯的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以乙烯为原料制取的化工产品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如P68图3-2-6所示,可以制杀虫剂、塑料、布料、酒精等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乙烯的性质及作用。

板书:

二、乙烯

师:乙烯分子式为C2H4,能否根据其分子式写出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板书: 1.组成与结构

结构式H—C—C—H

结构简工:CH3—CH3

空间结构:饱和烃、烷烃)CnH2n+2)平面结构,6原子处于同一平面,键角120°(双键不能旋转) 不饱和烃:烯烃(CnH2n,n≥2)

师:把青桔子、熟苹时放在同一个塑料袋里,系紧袋口,这样一段时间后青桔子就可以变黄,成熟。这是因为熟苹果不断释放放出催熟剂,催熟桔子,而这种催熟剂就C2H4。

那大家能从熟苹果上看见什么有色物质挥发出来吗? 生:没有。 板书:

2.物性:P68无色,稍有气味,难溶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ρ≈ρ空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可用排水法。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烷烃,知道烷烃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酸碱、盐、强

4 氧化剂等反应,比如乙烷,那乙烯与乙烷一样都具有2个碳原子,但是一个是碳碳双键,一个是复键,其化学性质会有差异吗?

[观察·思考] P68 师:因为制备C2H4时间较长,所以这些实验我们留到下次实验室去做。我们先来说下它们的现象。

板书: 3.化性 (1)氧化反应

点燃a. 燃烧:CH2=CH2+3O2 2CO2+2H2O 师:乙烯在空气中爆炸极限是3.4%--34$,故点燃之前须同H

2、CH4一样验纯)

乙烯燃烧时,火焰比甲烷燃烧更明亮,并伴有黑烟,这是因为乙烯中碳质量分数更高,不完全燃烧有炭黑。甲烷中含碳量75%,而乙烯的约占86%。

b. 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KMnO4CO2 C2H4 师:若在无机反应中,该反应的反应类型应该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在有机化学反应中,我们只说有机物的反应类型。比如,乙烯燃烧乙烯发生了氧化反应,所以我们就说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以此类推乙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是氧化反应。

师:乙烯可以使KMnO4溶液褪色,也可以使溴水褪色,原理一样的? 生:不是。

师:我们来看下乙烯与溴水反应的机理

Br Br H—C—C—H+Br—Br → H—C—C—H(1,2-二溴乙烷)

H H

H H

5 板书:(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成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化合物的反应。

CH2=CH2+Br2 → CH2Br—CH2Br 问:加成反应与前面学的烷烃的取代反应有何不同?

生:加成反应比较像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比较像置换反应,但都所不同。 [迁移应用] P72写出C2H4与HCl、H

2、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乙烯易发生加成生应,除与溴水外,还可以与Cl

2、HCl、H

2、H2O等许多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加成)。

一定条件CH3—CH3 如:CH2=CH2+H2 一定条件CH3—CH2Cl CH2=CH2+HCl 一定条件CH3—CH2OH CH2=CH2+H2O 练习:

1.鉴别乙烯与甲烷,可用什么办法:①用溴水;②用酸性KMnO4溶液。 2.除甲烷中的C2H4

KMnO4CO2,引入新杂质。 ①用溴水;CH2=CH2 注:不能用KMnO4溶液。

3.制备较纯净一氯乙烷,可用什么方法?

①CH3CH3与Cl2发生取代,但是连锁以应,氯化物不只一种,制得CH3CH2Cl不纯。

②C2H4与HCl一定条件下加成。 板书:

4、用途

4.如何验证CH3CH3与Cl2是发生取代,CH2=CH2与Cl2是加成?(注意Cl2的量)

板书:

4、用途

6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石油的炼制和乙烯的性质及用途。 板书设计:

一、石油的炼制 1.组成 2.炼制

二、乙烯 1.组成与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教学反思:通过相关资料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责任感;通过启发、诱导、设疑、自学讨论等方法使学生了解石油的炼制措施和原理通过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学化学、爱化学的自觉性。

篇3:乙烯全国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特点。

2.掌握乙烯的典型化学性质,掌握加成反应。

3.了解乙烯的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从实验现象到乙烯结构的推理,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使学生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使学生领悟到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科学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烯的化学性质

难点:乙烯的分子结构、乙烯的加成反应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常说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从煤和石油不仅可以得到多种常用燃料,而且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基本化工原料。那么从煤和石油中都能获得哪些重要的化工原料呢?

【板书】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 【思考】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投影】资料卡片——《乙烯装置简介》 【教师】到底乙烯是怎样的物质呢?能否从石油中得到乙烯?从石油分馏中得到的石蜡油进一步加热会得到什么呢?

【探究实验】投影教材P67石蜡油的分解实验,将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分别观察现象

【观察与思考】1.实验中看到哪些现象? 2.石蜡油分解实验中生成的物质与甲烷的性质比较有什么异同? 3.由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教师】石蜡油分解得到的产物中含有与烷烃性质不同的烃——烯烃

【学与问】投影乙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写出乙烯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板书】

一、乙烯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C2H4,电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2=CH2

【思考与交流】乙烯分子的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 【投影】乙烯分子的空间结构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回答,由教师补充 【板书】乙烯分子的空间结构的特点: 1. 碳原子之间以双键结合,其中一根键不稳定。

2.原子之间的夹角均为120° 3.乙烯分子为平面型结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 【教师】乙烯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投影】乙烯的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

篇4:乙烯全国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乙烯是石油裂化产物,苯是从煤中提练出来的产品。 2.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

3.利用模型了解乙烯的结构,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这一基本原理。

4.认识乙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我国乙烯工业近几年的发展势态。通过结构决定性质认识到本质决定表象,表象是本质的体现这一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重点难点

从乙烯的结构认识烯烃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石蜡高温裂化生成乙烯和烷烃的混合物,乙烯属于最简单的烯烃。

一、乙烯的结构

乙烯的球辊模型(立体图) 分子式: C2H4

结构简式: CH2=CH2 结构式: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空间构型:平面型

二、乙烯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乙烯是无色气体,稍有气味,密度是1.25 g/L,比空气略轻(分子量28),难溶于水。 2. 乙烯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可燃性-----甲烷的燃烧

实验现象:产生黑烟,火焰明亮。 ②被氧化剂氧化-----乙烯使高锰酸钾褪色

由于乙烯的不饱和结构,容易被氧化剂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2)加成反应-----乙烯使溴水褪色 乙烯与溴单质的加成历程

(3)加聚反应

3、乙烯的用途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乙烯的性质,重点讲解了它的化学性质。由于乙烯具有C=C,使得它的性质不同其他的饱和烃。这也是烷烃和烯烃性质上最大的区别。 课后作业

1. 根据乙烯的化学性质,鉴别乙烷和乙烯两种气体有几种方法? 2. 制取一氯乙烷的最好方法是( ) A. 乙烷和氯气反应 B. 乙烯和氯气反应 C. 乙烯和氯化氢反应 D. 乙烷和氢化气反应

篇5:乙烯全国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掌握乙烯典型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实验现象到乙烯结构的推理,体会研究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乙烯的分子结构,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乙烯的加成反应。

【难点】

乙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播放图片】刚摘下不久的香蕉和成熟的香蕉,掺在一起放置几天,香蕉已经全部变黄。

【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回答】①成熟的香蕉能够散发某种物质,催熟刚摘下的香蕉;②细菌的作用……

【教师引导】其实是因为成熟的水果会散发出一种物质——乙烯,具有催熟作用。除此之外,乙烯还具有哪些性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石蜡油分解实验

【教师讲授】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从煤和石油中可以得到多种化工产品。乙烯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也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乙烯的产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提出问题】乙烯到底具有怎样的物质,如何从石油中得到乙烯呢?从石油分馏中得到的石蜡油进一步加热会得到什么?

【播放视频】石蜡油分解实验。

【提出问题】请观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两种溶液均褪色。

【提出问题】烷烃能够发生类似的反应吗,这样的实验现象说明石蜡油分解产生的气体中含有的物质与烷烃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对比之前有关甲烷性质的学习,烷烃并不能产生类似的现象,说明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中有不同于烷烃的物质,可以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其褪色。

【教师讲述】研究表明,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中含有烯烃和烷烃。烯烃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篇6:乙烯的物理性质教案

乙烯

1. 乙烯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电子式: 结构式:结构简式:最简式:

构型:平面型

2. 乙烯的物理性质:

无色气体,稍有气味, 溶于水, 溶于有机溶剂。

3. 乙烯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燃烧:(验纯)

②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产物是CO2)

(2)加成反应:

①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溴水反应:

②与氢气加成:

③与氯化氢加成:

④与水加成

(3)加聚反应:

4. 用途: 衡量国家石油化工的发展水平,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工原料。

思考:

乙烯使溴水退色和使酸性高锰酸钾退色的原理是否相同?

怎样除甲烷中的乙烯?

1mol乙烯与氯化氢完全加成后再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消耗氯气多少mol? 制取一氯乙烷最好的方法

烯烃:

概念:分子中含有 的不饱和烃

单烯烃的通式:二烯烃的通式:

化学性质:与乙烯类似,可发生加成、氧化、加聚反应

思考:聚乙烯能使溴水退色吗?

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化学方程式:

??C2H2↑+H2O C2H5OH

分子内脱水, 浓硫酸:催化剂、脱水剂

T<140℃ 难反应

T≈140 乙醚(分子间脱水)

T:140~170 混合物 乙醚与乙烯

T≈170 乙烯

T>170 二氧化碳 浓硫酸,170℃

篇7:乙烯的物理性质教案

乙烯的性质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化学,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XXXXXX》。 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乙烯的性质》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乙烯》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继烷烃之后,向学生介绍不饱和烃和烯烃的概念,乙烯的分子结构、实验室制法和乙烯的化学性质。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中,又介绍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烷烃之后,已初步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的情况下学习的又一类烃,在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能源、药物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乙烯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乙烯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加聚反应),了解乙烯的主要用途①使学生掌握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重要的化学性质和用途。②使学生学会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和收集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对学生进行科学抽象能力的指导。

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乙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乙烯的加成反应。

五、教学程序

【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乙烯的结构,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讲述】我们知道,乙烯具有平面结构,六个原子在一个平面内,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第二,键角为120°;第三,碳与碳之间以双键的形式存在。

一、乙烯的物理性质(学生阅读课本)

乙烯是没有颜色、稍有气味的气体,密度为1.25g/L,比空气密度略小,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讲述】好,这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乙烯的结构。我们知道,乙烯的双键是不稳定的,它的一根键容易断裂,那么,这种结构会对乙烯的性质产生怎样一个影响呢?会不会使得它与甲烷的性质不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烯的化学性质。

二、乙烯的化学性质

【讲述】乙烯的化学性质第一个体现是氧化性。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看乙烯能否与氧气反应。

1、氧化反应

看视频:[实验1] 点燃纯净的乙烯,观察其燃烧时的现象

【提问】好,实验就看到这里,现在请位同学来为大家说说,本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同学,你在观看视频时有发现什么现象吗?

【点评】刚才**同学为我们说出了他看到的实验现象,观察得挺细心。

【解释】老师来总结一下**同学刚才看到的现象。首先,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是明亮的,而且伴有黑烟的生成。然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我们学过有什么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呢?

没错,CO2和SO2。那么,根据我们的反应物,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气体最有可能是什么?

没错,因为反应物中根本不存在硫元素,所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

【提问】这条方程式写对了吗?

对,这里还需注明“点燃”。

[实验1] 点燃纯净的乙烯,观察其燃烧时的现象 [总结]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中介实验现象: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解释] * 乙烯在空气中燃烧,说明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

* 有黑烟,说明乙烯没有充分燃烧,即乙烯中碳的质量分数较高。

【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甲烷的化学性质,它在空气中点燃后的产物是什么?

没错,也是生成了CO2和H2O。这说明了乙烯和甲烷点燃条件下具有相似性。

[实验2] 把乙烯气体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中,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总结]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中介实验现象: 通入乙烯后,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很快退去。

[解释] 说明乙烯被强氧化剂KMnO4氧化了,此性质不同于烷烃,可用于鉴别甲烷与乙烯。

【讲述】乙烯另一个氧化性的体现,是和酸性高锰酸钾反应。下面来观看它们反应的视频。

【提问】大家看到一个怎样的现象呢?**同学,你能描述一下刚才看到的现象吗?

【点评】恩,很好,请坐。我们可以观察到往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乙烯后,溶液颜色从紫红色变为无色。溶液颜色褪去。

【讲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了乙烯能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对吧。

【回忆】那么,我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过,甲烷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吗?

【提问】不能,那么,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大家能得到什么结论吗?甲烷和乙烯哪个 更活泼呢?

【讲述】没错,乙烯的性质更加活泼。刚才我们上课前就提过,乙烯的双键结构可能会对它的性质产生影响,使得它的性质有别与甲烷。甲烷与酸性高锰酸钾不反应,而乙烯由于具有这种特殊的双键结构,使得乙烯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

【提醒】这个反应呢,我们并不需要掌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我们只需要掌握它褪色及褪色的原因。

【导入】下面我们进入本节课的重点,乙烯的加成反应。

乙烯的加成反应为什么那么重要呢?我们学习这东西有什么用呢?

其实,乙烯的加成反应应用非常广泛,现在老师举个离子,通过乙烯的加成反应合成聚乙烯。那聚乙烯有什么用呢?

我们来看一下以下图片。我们平常喝牛奶的牛奶瓶,警察用的防弹背心,煮饭用的锅,绳索,还有化工厂用的储油罐,这些图片的材料都是用聚乙烯制成的。

既然乙烯的加成反应和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联系那么广,那么乙烯的加成反应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

2、加成反应

【回忆】在学习乙烯的加成反应前,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将甲烷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现象?

【讲述】没错,这个反应是不能进行的。刚才我们学过,乙烯的性质跟甲烷有所区别,那么如果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呢?下面我们来观看乙烯通入四氯化碳溶液的.一个视频。

【讲述】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呢?

没错,溶液颜色褪去了。溶液颜色褪去,说明乙烯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这呢,又是跟甲烷的性质是不同的。

[实验3] 把乙烯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总结]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中介实验现象:乙烯通入后,溴的后红棕色很快退去…...鉴别乙烯。

[解释] 说明乙烯与溴发生了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1,2-二溴乙烷(无色)

【讲述】下面就由老师来为大家解密乙烯与溴反应的原理,我们来观看它们微观反应的动画,大家要仔细观察

溴分子中一根键断开,而乙烯中的碳碳双键也有一个键断开,然后两个溴原子分别加到两个碳原子上。生成了1,2—二溴乙烷和溴化氢。

乙烯分子与溴反应时,C=C双键中的一个键容易断裂,溴分子中的Br—Br键也会断裂,两个溴原子分别与乙烯分子中两个碳原子结合,生成1,2一二溴乙烷。这样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定义:有机物分子中的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设疑] 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原因是什么?与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一样吗?

【讲述】其实,很多物质可以和乙烯发生加成反应。例如氢气、氯气、盐酸和水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和乙烯发生反应。

【互动】现在大家就试一下,大家根据加成反应的过程原理,模仿刚才我们所讲的乙烯和溴的反应,请大家书写一下乙烯和氢气、氯气、氯化氢和水的反应方程式。

能与乙烯发生加成反应的还有:水,氢气,氯化氢,氯气等。

[学生练习] CH2

=CH2+H2

CH2=CH2+HCl

CH2=CH2+H2O

乙烯加成反应的实质是C=C双键容易断裂,能分别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结合成新的共价键,说明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

3、聚合反应

[引入] 让同学们先看一个反应式,并分析其特点。

加聚反应:同时具有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的特征的反应。

【讲述】我们学习了乙烯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乙烯的氧化反应通过两个方面来介绍,第一,乙烯能与氧气反应,而且产物和甲烷在空气中点燃的产物是一样的,生成了CO2和H2O。第二,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本节课的重点是乙烯的加成反应,大家需要理解加成反应的过程和特点,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篇8:公开课教案

XX校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教案

班级:九( )班时间:12月 日 课题: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教师:号号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能说出实验装置的一起名称及操作要点;初步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

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

从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仪器药品 仪器:注射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双孔(单孔)带直导管(弯导管)的导管、水槽、酒精灯、铁架台。

药品:大理石、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木炭、碱式碳酸铜、氧化铜。

【新课导入】设计了图声并茂的“地球与空气的对话”。适时发问:你们知道“温室效应”是由什么气体过多引起的? 哪些因素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呢?这节课就来探究一下。从而引出课题。

【问题讨论】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我们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一下二氧化碳的制取。

二氧化碳过多引起温室效应。

回忆、思考。

引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期待和注意。

复习旧知识。

指导分析方法。

为新课作铺垫。

引入新课。

确定探究的课题。

【知识再现】请大家思考,我们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写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要求:学生自主、自由地到前面书写化学方程式。

【提供材料】化学家发现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相应的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动画讲述以上事实),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钙。

【问题】你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么?

【提供材料】指导学生看选择化学反应原理的依据、反应物易找且价廉、反应条件易控制、有利于环保。

【各抒己见】其中哪一个化学反应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请大家先提出假设,再实验验证,最后小结结论。

指导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小结

为了便于控制、易于收集。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问题讨论】通过学习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实验装置,请大家思考实验时选择实验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回忆、思考。

归纳后汇报。

倾听。

学生主动展示、到黑板上板演化学方程式。

看材料、思考。

分析、思考。

书写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识记、获得解决问题的新的信息。

讨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动手实验探究。

归纳、小结结论。

思考、讨论、回答。

1、反应物的状态。

2、反应条件。

3、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

篇9:公开课教案

沙田中学:叶卫华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初步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3、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认识、理解化学反应的同时,体会物质变化的规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变化知识可以帮助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重点: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重点: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难点: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教学过程:

复习:下列各种物质间哪些能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1) Fe2O3HClCaCO3

(2) CO2 NaOH CuSO4

学生:1、学生书写复习中的化学方程式。

2、提出问题:根据上述反应复分解反应?归纳出复分解反应有哪些形式? 小结:复分解反应:A + B ― C + D (成份交换,化合价不变)

观察反思:上述物质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课题)

分四个小组,分组各做一个实验,结束后每组派一名组长汇报实验结果。 提问:怎样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交流、讨论

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水生成。

演示实验:往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HCl溶液,观察现象。 在有些反应中虽然没有现象,但不定就没有发生反应,有些反应可以借助指示剂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课堂练习:下列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若不能,说明理由;若能,写出它们的化学方程式:

(1)H2SO4+ BaCl2

(2)BaCO3+ Na2SO4

(3)Mg(OH)2+HNO3

(4)ZnO+H2SO4

(5)Cu(OH)2+MgCl2

(6)CuSO4+Ba(NO3)2课后练习:

1、作业:P75 3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初中化学到了第十一单元已接近尾声,教材在编排上没有按知识体系进行,所以显得比较散,但通过重新组织教学素材,使学生学起来更系统、更流畅。

这节课对比以往的教学,最在的不同可能就是中心非常突出,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学生能够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去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篇10:公开课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CAI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 生齐说)。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爸爸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节课,很多同学认为这个句子很难理解( CAI出示难句),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表达了爸爸的什么心愿?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12~16自然段,把最能体现白杨特点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特点

生: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勾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师:咱们星火小学五⑵班的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读完以后,还将自身的感受批注在书上。读好了的同学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你从哪个句子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与同伴交流。

三、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刚才老师参与了大家的交流,发现同学们学习十分认真,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板书:

师:你真会读书,白杨树直的.这个特点,你是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我从“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个句子中的“从来、直”这两个词读出了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CAI出示句子。)

师:你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咱们学习语文就得这样。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就是向来。

生:是一直以来。

师:看来白杨树向来就这么直,一直以来就这么直。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个别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我从“哪儿需要它,它……长出粗壮的枝干”中的“哪儿、哪儿”知道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相机板书:

生命力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咱们把这里的“哪儿”换成一个具体的地方好吗?(生齐说好)老师先来说,(相机CAI出示)在气候适宜的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城市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是啊!白杨在沙漠也能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还有谁说?

生:在干旱的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瞧!这个同学说得更好了,在沙漠前面加上“干旱”一词,句子就变得更具体了。

生:在草木丛生的山崖需要它,它就在山崖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荒芜人烟的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因此,我们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齐说。)

师:白杨树的生命力实在是太强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哪儿……哪儿……”这个词读得特别好,让人感觉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生:读。

师:这真是一株无论在哪儿都能很快的生根发芽的白杨。

生:读。

师:读得简直比老师还要好,听了你的朗读,我们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屹立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来,让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全班齐读。

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从“不论遇到风沙……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中的“不论……不论”体会到白杨树很坚强。

师相机板书:

坚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同学们,咱们假设。

(师引读,生接读。)

(师)遇到风沙,白杨树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雨雪,白杨树还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干旱,白杨树仍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洪水,白杨树依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因此,不论遇到(生)风沙还是雨雪,(师)不论遇到(生)干旱还是洪水,(师)它总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请看,这就是坚强不屈的白杨。

(相机播放画面。)

师:刚才看画面时,有很多同学发自内心地赞叹:呀!白杨树简直太坚强了,就像坚强的卫士。 谁想把自身心中的赞叹读出来?

生:读。

师:这是遇到风沙时的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不动,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

生:读。

师:你注意读好了“不论……不论”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坚强。

生:读。

师:你读的是遇到干旱时的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让坚强的白杨再次出现在我们脑海里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白杨始终那么坚强不屈,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请同学把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来”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直立挺拔。

生:读。

师:你读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生:读。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株生命力极强的小白杨巍然挺立在戈壁滩。咱们时刻要注意积累语言,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还不能背的同学可以偶尔看看书。

生:积累语言(背诵)。

师:有很多同学能把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背下来了,真了不起!能不能把“介绍”换个词呢?

生:换成赞美。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

(师CAI再出示难句)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我们联系上文白杨的特点,联系下文的“三个知道”去读书,透过字面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去了解爸爸的心愿。请大家默读课文,考虑: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

四、理解表达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联系上下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

师生合作读:(生读)他们只知道……(师读)他们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相信可以协助你们了解爸爸的心愿。

(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

师: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身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提倡。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小朋友们来呢?

相机板书:

建设边疆

生:他想让自身的小朋友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师相机板书:

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身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动摇。爸爸想让自身的小朋友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相信再来读这个句子你们会读得更好。

(CAI再出示难句。)

生:个别读、齐读。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回顾全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自由读文,提出置疑。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深思?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爸爸第一次深思是在想过去,想自身,想千千万万和自身一道建设边疆的战友。这一次他又在深思什么呢?

生:他是在想自身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呢?

生:他在担心,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身。

师: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生长起来时,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生: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生长,他对自身的小朋友有信心。

生: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也就是说建设者们不只自身终身建设边疆,乃至于他们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都扎根边疆。

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

无私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卫士。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感受儿女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真心、信心和决心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配乐)。

六、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爸爸借白杨(板画)表达自身的心(板画),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达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身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小朋友一定会在边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生长。同时,老师还深信,星火小学五⑵班的三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生长。

师:让我们带着各自对白杨的情感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白杨坚强的赞美。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边疆建设者们的无比敬佩。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儿女们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带着各自的情感齐读课题。

七、课后作业

1、课后欣赏歌曲《小白杨》。

2、背诵12~16自然段。

篇11: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背景资料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从小爱好自然科学。1933年他26岁时进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总管。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1748年开始写作《自然史》,数十年如一日,最后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它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在整个《自然史》中,上帝是不存在的,把上帝从宇宙的解释中驱逐出去,是《自然史》的一大贡献。布封的《自然史》中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艺术性的,是他对动物的描绘,在他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布封还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是忠心耿耿的义仆,……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的描绘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找中心句、过渡句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揣摩作者对马的情感。

3.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积累优美的词句。

三.语基部分

1.读准下列字音并能正确书写

剽悍 piāo hàn 窥伺 kuīsì 羁绊 jībàn 疮痍chuāngyí 阔绰 kuòchuò 项鬣 liè 观瞻zhan 遒劲 qiú

妒忌 dùjì 庇荫 bìyìn 犷野 guàng 眷恋 juàn

妍丽 yàn 畸形 jī 颚骨è 面面相觑qù

相得益彰 zhāng 鞍辔 pèi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并能运用

剽悍 疮痍

阔绰 遒劲

庇荫 犷野

眷恋 妍丽

面面相觑 相得益彰

四.文章分析

1.初读课文,利用中心句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理请文章的思路

抓住中心句:

第一节“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第二节“以上所述……很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

第三节“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美丽的天然”

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人工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段)天然野生的马

若将文章分为三部分也可以: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人工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第三、四、)天然野生的马

第三部分:(第五段)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动物

2.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关键句说出文中介绍的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各自有什么特性。

人工驯养的马:勇毅、驯良

天然野生的马: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天性,决不凶猛,只是豪迈而犷野,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它们从不为一己之私而争斗。

3.品读课文,通过关键语句的理解,揣摩作者对马的情感

如“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在这里作者运用“分担、同享、无畏、慷慨以赴马被作者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具备“舍己从人”的风格,在险恶关头能“奋勇当前”,具备了人的崇高品质,可看出作者对驯马品格的赞扬。

再如“你们试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吧: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越着……所以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这里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热情的讴歌了野马那自由奔放的生活,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野马的由衷赞美。

四.疑难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教育”一词是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指的是人对马的驯养。“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的是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指的是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而将服从人类的命令作为自己的准则。这里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

(2)“就是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那些不是为着装饰它们本身,却是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者丝绸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中“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要超过蹄铁?

“这一切”是指马额上覆着妍丽的毛、编成细辫的项鬣、盖满身体的丝绸和锦毡等一切视马为玩物、无视马的天性的装饰物品。因为蹄铁只能有限的束缚马的身体,而“这一切”,却使马失去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之为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是比蹄铁等身体上的束缚更为严重的。

五.写作方法

1.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马,赞美马,在作者的笔下,马被赋予人格的魅力,如本来马在战场上是被迫冲腾蹿跃的,可作者写道它“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和约束的,可作者却说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这种驯服作者称之为“教育”。马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质。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人工驯养的马与天然野生的马不同生存状况的对比,抒发了对驯马的同情与对野马的赞美。又如将马与驴、狮子、牛、骆驼、犀牛、鹿、象七种动物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马的姿态高贵。

六.拓展学习

1. 汉字中有许多以“马”为偏旁的字,找出其意义为骏马的字,越多越好

2. 收集古代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或诗歌。

六.课后练习及答案见前面分析

篇12: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笼统概括能力。

3、使同学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学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同学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同学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同学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同学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同学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同学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同学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同学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同学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同学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同学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一起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同学回答后,教师强调: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判断。

(1)假如3×a=5×b,那么5:a=3:b。

(2) : 和 : 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 、8、、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

篇13: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示数据。

2.使同学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示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录像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络绎不绝。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协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同学发记录单。种类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

辆数

(2)同学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同学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同学记录会发生困难,反馈时假如同学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同学研究如何记录才干完整。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同学分组讨论。

假如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一起完成统计图。

先让同学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同学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课前与学校卫生室联系,调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较弱的同学的建议,鼓励同学畅谈自身的想法。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班级图书角情境图”。同学自身观察,独立完成。对要增添的书的建议,组织同学谈一谈自身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这道题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二年级全体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长时间看电视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卫生。

篇14:公开课教案

教案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教案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教案过程:

一、出示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里还有一杯白开水。如果我把这些东西都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二、动手试一试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3、让幼儿做小实验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4、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课后反思:

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出乐于参与活动,并把自己的收获能够和同伴分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孩子喜欢去动别人的实验,小组规则意识不强等现象。

篇15: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

配乐朗读、默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课前准备

同学

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准备与同学交流。想一想自身过年的故事和体会,讲给同学听。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琦君说童年》。

教师

准备思乡的音乐。准备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

《春酒》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课文中的细节写得很有情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同学细细品味,体会文中的人情民风之美,丰富同学的精神世界。

公开课教案

整体感知

1.导入建议

同学谈自身过年的故事、感受,或说一说当地有哪些民风民俗;或教师谈自身小时候在家乡过年的故事……

2.导语示例

青岛的啤酒不只是青岛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每年的青岛啤酒节都迎来许多国内外的客人,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民风民俗。每逢过节,人们也都要喝啤酒以示庆祝。好多离乡在外的青岛人总是忘不了啤酒的滋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今天学习《春酒》一文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迪。

3.教师投影学习目标和字词

同学自查“读一读,写一写”,根据查找的资料交流琦君的事迹。教师或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同学听读、考虑问题。

4.教师投影出示考虑题

a.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几件事?表达怎样的感情?

b.课文题目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5.同学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同学明确

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作者对故乡民风、人情的赞美。就像琦君曾说过的一样:“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渗透在本文的字里行间。

6.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同学掌握课文主旨。

研读赏析

1.教师引导同学精读课文

优美的散文,经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本文围绕“思乡”的主旨,交叉了许多有“家乡味道”的细节、关键词语,使文中几个人物生动形象,尤其是对母亲的描写极为传神。

2.教师投影出示考虑题

请同学们朗读或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或词语,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同学阅读,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精读文章,才干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才干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才干提升自身的美好的生活情趣。

4.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对细节和词语的品味,加深对文中作者情感和课文主旨的理解。让同学自主阅读,珍视同学的独特感受和考虑,提高阅读的质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你读过这些作品吗?把课前准备的文学作品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看谁积累的资料多,交流得好。

(同学小组交流,推举1~2名班级交流。同学可以吟颂诗歌,也可以以唱诗的形式)

2.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引导同学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知识,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3.延伸练习

把与同学交流的作品摘抄到练笔本上,并试着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

篇16:《假如》公开课教案

《假如》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认读生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体会小作者的美好心愿,初步具有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课文所体现的关爱他人、关爱生活的主旨。 教学难点: 朗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有一枝神笔,他的名字是――马良。 2、你们喜欢神笔马良吗?为什么? 3、马良他的神笔画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帮助了很多穷人。你们想拥有这样的神笔吗? 4、有一位善良的小女孩就常常想: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会画许许多多的东西。她把自己的心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假如》。(板书:23 假如 神笔) 5、能带上自己此时的心情读读课题吗? 二、自读课文,复习1、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23课《假如》去看一看吧!请把书翻到108页,先自己读读这首诗歌,读准字音。边读边用笔在每一小节前面标上序号。 2、咱们班的孩子读书的时候声音可真响亮。看,老师用马良的神笔把这些词语写下来了,你认识吗?先自己读一读。 出示:窗前 快活 遥远 寒冷 缩着 叹息 谷粒 寻找 等待 哭泣 健康 操场 奔跑 假如 3、开火车读。 4、“遥远”你再读读这个词,还能有什么发现。(遥的意思就是远)在这些词语中找一找,哪些词也是近义词交朋友的?(寻找、寒冷、奔跑、等待、健康、假如) 5、假如――假如小女孩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她用神笔画了些什么呢?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轻轻地读一读课文吧! 6、谁愿意来说一说?(板书:太阳 谷粒 好腿) 三、品读诗文 1、小女孩为什么要画这些呢?现在请你把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学习诗歌内容。 预设: A.学习第一节 师: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生:寒风呼呼地吹,小树冷得缩着身子发抖。 师: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你在叹息什么? 出示: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多可怜的小树呀:真是令人担心;小树在发愁呢。 生:我仿佛看见满树都是绿油油的叶子。小树长得直直的。 师:这都是太阳带来的呀。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小树身上。 小树,小树,现在你感觉怎样?想说些什么? 师:是呀,有了这个红红的太阳,小树长得多好,多快乐啊!你能把小树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B.学习第二节 过渡:神笔给小树带来了阳光,那会给小鸟带来什么?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2、师:读的时候,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见很多的谷粒。 师:那在画谷粒之前呢?小鸟怎么样? 出示句子: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指名读――(出示图片)瞧小鸟伸着脖子,张大着嘴,在家里――(再读) 师:鸟妈妈去哪寻食了呢?“遥远”遥也是远的意思,瞧两个远放在一起,那就是很远很远呀。 师:小鸟小鸟,你们等了多久了?一个小时过去了,还没回来,小鸟还在家里――(女生读);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了,小鸟还在家里(男生读);鸟妈妈到非常非常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让小鸟――(齐读)。 师:那么现在呢?当小诗人给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后,鸟妈妈再也不用――小鸟再也不会――小鸟呆在家里不会----不会------ 师:有了好吃的谷粒,小鸟,你在说什么?心情怎么样? 指名读――男生读――女声读   C.学习第三节诗 师:善良的小女孩,又想到了自己的朋友――西西。她要为他画什么呢? 师:西西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西西真不幸,一场事故让他失去了好腿,他伤心极了,因为他再也不能―― 师:此时西西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些什么? 师:西西一个劲地说谢谢,此时,就让我们把美好的祝愿送给他吧!(第三节诗)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回顾小结:孩子们,小女孩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 2、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感悟文末的省略号) 3、一个有爱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想着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画什么呢?(说话训练) 结束语:虽然我们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爱心,都有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吧! 五、板书     太阳 23 假如 神笔  谷粒  爱心   好腿 ……  

篇17: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原创)

体 育 课 教 案 班级:一、6班  时间:2009 6 11 人数:48人 授课教师:朱丽娜 教学内容 1、  投掷实心球 2、  2、游戏:跳球接力 场地器材 操场、实心球48个、自制沙瓶20个、接力棒4个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理解几种实心球的投掷方法。 技能目标:发展学生投掷能力和各部位协调用力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投掷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对体育的兴趣 课的部 分 教 学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组织、要求 运 动 负 荷 次数 时间 准备部分 1、整队、集合 2、报告人数 3、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   4、导入游戏:传接实心球 ① 头上传球接力 ② 胯下传球接力 ③ 原地转体传球 5、蛇形慢跑       6、专项准备活动 实心球操 1、  上肢运动 2、  扩胸运动 3、  踢腿运动 4、  体侧运动 5、  体转运动 6、  腹背运动 7、  全身运动 8、  跳跃运动     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   简单讲解游戏方法 和规则       教师语言提示,指定跑步路线     教师领做,并做语言提示 整队、集合 报告人数       按要求进行传球游戏       中速慢跑,动作舒展,协调     认真跟做 组织:如图示         组织:同上 要求:积极参与游戏,气氛活跃,遵守规则。     组织:       组织:   要求:动作舒展,到位,尽量活动开,       基本部分 :     一、投掷实心球: 1、抛球练习① 自抛自接 ② 拍手抛接 ③ 转体抛接 ④ 下蹲抛接     教师讲解动作方法 并下口令练习            向上抛接球 拍手后接球 转体一周接球 下蹲并摸地接球   组织:                 每动作2次         投掷 实心球 2、快乐投掷:自己尝试投掷实心球             3、投掷练习:   常见的投掷动作练习① 推实心球 单手正面推 原地正面推 ② 抛得方法 前抛:单手、双手 后抛:双手、双手胯下、体前屈 ③ 投的方法 原地投 上步投 原地侧向投 引导学生大胆练习,并发口令             教师示范,并简单讲解动作要领。 组织学生投球捡球,并指出错误动作 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发力球投的更远些? 可以用自己掌握 或者自己创造的动作投掷实心球。 说说自己知道的投掷实心球的方法,并说说用那种方法投出的实心球更远些。 认真模仿教师多做进行练习。 并总结回答如何发力才能使球投的更远。 要求:听从教师口令投球或者捡球,注意安全。积极参与投掷。           要求:认真听从教师讲解,认真练习。投球捡球听口令,用心思考体会教师提出的'问题。                   每人投掷 5次     每个动作2次练习基本部分   游戏 : 穿过雷区 二、游戏:穿过雷区 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和规则。 游戏方法:学生将手里的实心球按要求放到指定位置,设置成地雷,每组第一个学生开始,去的时候双脚跳过去,绕过中点蛇形跑回,将手中的接力棒传给第二个同学。以此类推,先完成的组为胜。 认真听从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和规则,并严格按规则进行游戏。 规则:1、接力时不得超过起跑线。 2、必须一次跳过或绕过一个实心球,否则犯规。 3、绕过沙瓶才可以折返。         组织:如图示   2次 结束部分 一、放松游戏 趣味保龄球                     二、总结本节课情况,回收器材       三、宣布下课 教师讲解游戏方法:按队形站在线后,用手中的实心球打沙瓶,看谁打到的沙瓶更多。               总结本课情况,安排学生回收器材       宣布下课 积极参加游戏 放松的去投击沙瓶。 组织                   要求:尽量放松,观看游戏时保持好队形。 组织:所有同学围在教师身边          

篇18:公开课教案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

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

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

桥之美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

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总—分—总

举例子

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公开课教案

《乙烯》教学反思

《故宫博物院》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幼儿园公开课教案

《琥珀》公开课教案

《翠鸟》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教案

咏雪公开课教案

乙烯全国公开课教案(共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乙烯全国公开课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