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wenxiuli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春风》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春风》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春风》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
《春风》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
一、导入新课。
又是一年春风起,生活于北方的我们见惯了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着实对春风生不出丝丝好感。那么,同样生活在北方的林斤澜先生为什么对北方的春风情有独钟呢?那就让我们在风中走来,在风中走去,去感受林斤澜笔下的北国春风吧。(图片1)(板书)(图片2)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图片3)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2.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说你了解的林斤澜。(图片4)
林斤澜, (1923.6-2009.4)浙江温州人,当代作家。林斤澜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颇丰,尤以短篇著名,被誉为“短篇圣手”。
二、整体感知:(图片5)
听课文录音,要求:1.圈划生字词
褒贬bāo飘拂fǘ塞外sài冰碴chá耗子hào乍暖zhà
2.这篇散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小结:刚才通过整体感知我们知道课文主要描写北方春风景象,先说厌恶之意,再抒喜爱之情。写出了春风强劲的力量、粗犷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北国的春风的呢?我们进入重点品读环节。(图片6)
三、重点品读:
1.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 北方春风的段落,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一下北国春风的特点。
作者对春风的描绘很精彩,尤其是文章的第六段把北国的春风描绘的.淋漓尽致。下面我们赏析一下第六段的精彩语句。(图片7)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注意品读加红线的字词和修辞句式特点。
“扑” “漫” “插” “灌” “呜呜吹号” “哄哄呼啸”
这段文字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 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国春风强劲、粗犷、难以遏制的气势。
2.齐读课文3、4、9、10段。比较一下江南的春风与北国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图片8)
北方的春风:强劲、 粗犷。扫尽残冬,催生万物
南方的春风:轻柔、温暖。柳絮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
如果说南方的春风是姑娘,柔情万般,散发着阴柔之美。那么,北方的春风就是好汉,力大无穷,充满了阳刚之美;
这篇文章作者从北方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入手,对北方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的描绘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突出了北国春风粗犷、豪放的特点;最后呼应全文,在对比中强化对北方春风的赞美。
人们盼春、惜春,把美好的词汇送给春,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拓展延伸环节(图片9)
四、拓展延伸:
讨论“春风”及与“春风”有关的成语、诗句,说说意思。
如:⑴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也用以称颂师长的教诲。)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表示又一个春天来临了,现用来比喻新的政策、措施等所带来的新景象。)
你还知道那些关于春的成语和诗句?
五、布置作业。(图片10)
1.“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一句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请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话。
修辞方法: 。
仿写: 。
2.思考:与《春》进行比较阅读,思考这两篇文章中所描绘的春景有何不同。
(图片11)结束语:不管是轻柔,温暖,景色怡人的江南,还是粗犷,豪迈,气势雄浑的北国,我们的祖国到处同样可爱,我们应该人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共建美好的家园。(图片12)
板书设计:
春风
厌恶-- 喜爱
抑---扬
苑仁纯
篇2:《背影》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
《背影》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
一、导入新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歌颂无私的母爱,父爱似乎总被人忽视。其实,父爱无言,它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与他一同注视背影,体会真情。(板书)(图片1)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 学习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2.领会父子之间的深情。(图片2)
二、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图片3)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写作背景(图片4)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三、整体感知(图片5)
听课文录音 ,要求:
1.借助工具书,处理字词。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照看( )
2.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3.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过渡:刚才整体感知我们知道作者选取了离别时父亲的背影细致刻画,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那么作者是如何刻画背影的呢?下面我们进入重点品读环节。(图片6)
四、重点品读。
1.文章中有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试做赏析。
⑴惦记背影(思念父亲)⑵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⑶惜别背影(父子分手)⑷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最感人的是父亲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下面我们赏析一下。(图片7)
这段话动词准确精当,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父亲的背影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作者截取生活中这个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这就是截取法。(板书)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 艰难的“攀”着、“缩”着,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泪流满面呢?那么,文中的儿子理解了吗?,泪水说明了一切。那么,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2.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图片8)
⑴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⑵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⑶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在这里,泪水表达了儿子对父爱的理解和领悟,表现出对父亲的一片深情。这真是父子情深呀!(板书)
小结:《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作者以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平实中见真情的写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许多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浓浓的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进入拓展延伸环节!(图片9)
五、拓展延伸。
示例:“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浓郁深远!”
我们的作业是(图片10)
六、布置作业。
小作文: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你? 请将事件的经过写出来。
结束语:(图片11)父母的爱很平常: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我们不妨试着走进父母的心里,做一个“懂”父母的人,请欣赏音乐“懂你”。 (图片12)谢谢大家,再见!(图片13)
苑仁纯
篇3:北师大初中数学七年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整式的乘除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会判断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方运算后,知道了求n个相同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即,在中,a叫底数,n叫指数,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幂的概念,具备了幂的运算的方法,为本课打下了基础,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的学习有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而本课内容又是学习整式除法及整式的乘除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进行体会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背景中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经历观察、归纳、猜想、解释等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探索及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必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幂的意义,将同底数幂相乘转化为几个相同因式相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归纳,个人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知识迁移,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养成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旧知链接、情境引入、归纳法则、探索拓广、反馈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旧知链接
活动内容:1、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方,那么乘方的意义是什么?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学生课前将数学符号表述写黑板上,上课只口答文字描述。)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54,x3 ,(-2)2,-22 。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法之间关系,即,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准备。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是3×108m/s,太阳系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4.22年。一年以3×107秒计算,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计算下列各式:
(1)102×103;
(2)105×108;
(3)10m×10n(m,n都是正整数).你发现了什么?
3、2m×2n等于什么?(1/7)m ×(1/7)n呢?(-3)m×(-3)n呢?(m,n都是正整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善于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及重视算理的习惯。
第三环节新知探究,归纳法则
活动内容一:你能用字母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并说明理由吗?
(1)将引例中的各算式改写成乘法的字母算式。
(2)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3)试猜想:am . an=( ) (自主完成改写算式,观察思考,并进行猜想,发表见解。)
(4)验证你的猜想。
(5)小结归纳法则。
(小组讨论,相互交流。鼓励学生用进行验证。对比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用语言、数学符号两种方式表述,便于理解和记忆,互相补充。)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 an=am+n(m,n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验证、小结归纳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符号、化归等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活动内容二:am · an · ap等于什么?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
am· an· ap = am+n+p
法则应用注意事项:(1)等号左边是同底数幂相乘法。
(2)等号两边的同底相同。
(3)等号右边的指数等于左边的指数和。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等整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同底数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时相乘,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也成立,培养学生的联系拓广能力。
第四环节活学活用
活动内容一:
例1、计算:(1)(-3)7×(-3)6(2)(1/111)3×(1/111)2
(3)-x3.x5(4)b2m.b2m+1
(学生口述计算的每步过程和依据,师板书(1)解题过程。强调运算方法;强调字母a的指数;强调括号问题。其余自主完成计算,板演练习。集体讲评纠错。)
设计意图:规范解题步骤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算理,并深刻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达到熟练、准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目的。
活动内容二:
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约需要5×102s.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
(独立审题,认真计算,交流讨论,发表见解。小组内交流方法。小结归纳,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时培养学生用心审题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活动内容:课本随堂练习
1.计算:
(1)52×57;(2)7×73×72;
(3)-x2·x3;(4)(-c)3·(-c)m.
2.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做4×109次运算,它工作5×102s可做多少次运算?
3.解决本节课一开始比邻星到地球的距离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自主探究完成。)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在交流过程中理解、尊重他人意见,从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及哪些数学思想?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评价,大胆发表见解和疑问。)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整理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7.1A组1.B组1、2、3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设计反思:
1.培养学生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给他们时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整体的数学思想,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努力改进教学和评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课上通过学生自主讲解展示学习效果,教师只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点拨部分难点即可。
篇4:北师大七年级数学教案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
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 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
探究新知活动一:
阅读课本80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 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 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4) 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
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课堂小结:
1.当前水资源状况,
2.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
3.节约水资源的办法
布置作业
整理本节课内容,统计相关数据;查找有关“节约水资源”的课题报告;并分析课题报告的写法。
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现状,更深刻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来源于同学们身边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同时让同学感受到节水应从我做起。
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加深对资源现状的理解。
学会整理、归纳所学知识;分析课题报告。
六、自我评价
这个课题学习,应该用比较长的时间,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学习、探究。这需要学生的充分准备,然后可安排学生一起进行探讨、交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这个课题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篇5:春风(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风(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风》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比较北国春风与南国春风的不同。学习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2. 体会修辞的表达作用。
3. 学习本课对动词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4. 品味本课精彩的字句。
(二) 过程与方法:
1. 重视对课文的诵读,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2. 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
3.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领略本文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江南春风轻柔、温暖的特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修辞的表达作用、动词的巧妙使用。
2.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品析重点句子,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我们跟作者一起感受了春天的花卉争荣,更让我们领略了一幅南国春天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的春风图。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林斤澜所写的《春风》,看一看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作者为什么要独出心裁的称颂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人们对他全无半点好感的北京春风。
通过回忆朱自清的《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简介:(附作者的照片)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浙江温州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9年后到北京市文联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书--戏剧集《布谷》。后来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台湾姑娘》、短篇小说集《矮凳桥风情》林斤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并掌握收集资料和筛选资料的方法。学生收集的资料很多时候没有重点,如果上课一一读过,既不能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也耽误时间,所以不仅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筛选信息的习惯。
通过附作者的照片使学生对作者有感官上的认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3.配乐朗读课文:(《秋日的私语》)
①教师范读
最好有配乐朗读的录音带课件,但我在网上找了没有找到。我想还是要教师先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更容易的把学生代入课文的情景中。使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鉴赏。在 此基础上学生读,才能读出意境。
②学生朗读。
4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
冰砚( 冰溜 冰碴 乍暖还寒 粗犷 大鞋 刮折 呜呜吹号 褒贬 吹号
5请在文中找出你比较欣赏的句子
6.请同学就以下问题分组讨论,记录讨论要点,推举同学发言。
①请分别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江南和北国春风特点的精彩描写的片断,想想其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试从以上的精彩片断中分别找出描写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试用一两个词语表述两种春风的'性格。
④请找出文中明显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句子,看看它们之间是否矛盾,我们该怎样理解。
⑤试举例说明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这一活动中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我想我们可以相信学生,一点一点的把手放开。
明确:
①请分别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江南和北国春风特点的精彩描写的片断,想想其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江南春风的特点: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b北国春风的特点:
“春脖子短”……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谷,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冰河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的关节挨个儿格拉拉的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c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江南春风的轻柔温润的特点也写出江南春天濡湿难耐的触觉感受
“春脖子短”……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谷,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冰河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的关节挨个儿格拉拉的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运用夸张、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写出了北国春风猛烈、强劲、充满活力的特点和摧枯拉朽的气势
②试从以上的精彩片断中分别找出描写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给你怎样的感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写出了江南春风轻柔的特点。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谷,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
猛烈、强劲,无法阻挡
③试用一两个词语表述两种春风的性格。
轻柔、猛烈
④请找出文中明显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句子,看看它们之间是否矛盾,我们该怎样理解?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不矛盾,作者是为了通过对江南的喜爱来衬托对北国春风更加喜爱的感情。
⑤试举例说明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清新纯朴,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传神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江南春风轻柔,北国春风猛烈的截然不同的性格。运用了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把两地的春风写得有血有肉,具体可感。
通过对前四题的学习,学生完成此题并不难。对前面没有提到的欲扬先抑学生也不陌生,第一单元的短文两篇中刚刚提到过。这也就帮学生巩固了对这一写作方法的认识。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性学习。派代表来发言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但这种方式容易形成好学生讲,基础差的学生听的情况。教师在巡视时还应注意引导。
7. 请学生回忆一下关于描写春的诗句。
8. 请欣赏与春相关的佳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增加学生欣赏古典诗辞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9.作业
①除以上诗句之外,请同学们再写出三句描写春风的诗文名句。简要分析看与本文对于春风的描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生动的描写来自细致的观察。试观察身边的某种景物,模仿文中精彩片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生动传神的词语把它描写出来。
篇6:七年级文言文复习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201页《愚公移山》复习题
1、《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
2、给下列字注音:
龀( ) 匮( )厝( )孀( )箕畚( )( ) 智叟( )荷担者( )
3、解释句中的重点字:
(1)杂然相许 (许: )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 ) (4)帝感其诚 (感: )
(5)而山不加增 (加: ) (6)聚室而谋日 (聚室: )
(7)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
(9) 惧其不已也 (已: ) (10)无陇断焉 (陇: )
4、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通( ),意思是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通( ),意思是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通( ), 意思是 。
甚矣,汝之不惠。 ( )通( ),意思是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通( ),意思是 。
无陇断焉。 ( )通( ),意思是 。
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⑴且焉置土石?( ) ⑵如太行、王屋何?( )
⑶何苦而不平?(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7、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甚矣,汝之不惠!
( 5 )何苦而不平?
8、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毁山之一毛( ) 笑而止之曰( )
9、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11、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12、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13.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 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16.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七年级下册205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作者 名 ,字 ,他是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他为 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孟子》是记录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通( ),意思是 。
困于心衡于虑 ( )通( ),意思是 。
曾益其所不能 ( )通( ),意思是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管夷吾举于士 ( )
百里奚举于市 ( )( ) 苦其心志 ( )
人恒过 ( ) 而后喻( ) 劳其筋骨 (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6.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内有 外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9、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成就。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七年级下册214页《送东阳马生序》复习题
1.解释加点词。
录毕( )走送之( ) 同舍生皆被绮绣( )媵人持汤沃灌( )余幼时即嗜学( ) 无从致书以观 (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计日以还( ) 天大寒 ( ) 弗之怠( )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既加冠( )
余因得遍观群书( )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四支 ( )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 )或遇其叱咄( ) 色愈恭( ) 礼愈至 俟其欣悦( ) 卒获有所闻 ( ) 负箧曳屣 ( ) 持汤沃灌( ) 日再食( ) (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 ( ) 腰白玉之环( ) 烨然若神人 ( ) 略无慕艳意 ( ) 以中有足乐者( ) ( )
2、给划线的子注音。
被绮绣( ) 嗜( ) 逾约( )尝趋( )烨然( )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
A、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年且九十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5.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腰/白玉之环. D、门人弟子/填其室?
6、下列各组中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7.下列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 臭气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8.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9.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0.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③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④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⑤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1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13、指出下句中“之”的用法。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2)当余之从师也。( ) (3)余之勤且艰苦此。( )
史德福
篇7: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预习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篇8: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预习教案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篇9: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 ;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 ② ; ③πr2; ④- 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 ,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 ②-x2y3与x3没有系数; 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 ⑤-32x2y3的次数是7; ⑥ πr2h的系数是 。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9:1,2。
板书设计:
篇10: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与几何体的关系过程,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立体图形.
(2)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技能.
(3)经历对点、线、面、体关系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
(4)经历画图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直线和角的一些简单性质;掌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表示方法;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5)在现实情境中,探索两条线段、两个角的比较方法及比较的结果,探索线段与线段之间、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6)认识线段的等分点,角的平分线、角角和补角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掌握的几何体知识描述现实物体的形状,在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
(3)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能在现实物体中,发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能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6)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数学知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1)掌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会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会用符号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两点距离的定义.
(3)会用符号表示一个角,学会度量一个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确定几个角的运算关系.
2.难点:
(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2)从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图形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对这些性质进行描述.
3.关键:
(1)从实际出发,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时划分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2课时
4.2 直线、射线、线段 2课时
4.3 角 4课时
数学活动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2课时
教学设计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1.1 几何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120页.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课本图4.1-5的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第119页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注:小结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归纳,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3页至第124页习题4.1第1~6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图所示,这些物体所对应的立体图形分别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如下图所示,每个图片都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
A B C D
3.如下图所示,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棱柱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三、解答题.
4.桌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如下图(1)],请说出下列三幅图[如下图(2)]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5.如下图,用4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该几何体所得的平面图形.
6.如下图,动手制作:用纸板按图画线(长度单位是mm),沿虚线剪开,做成一个像装墨水瓶纸盒那样的长方体模型.
答案:
一、1.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二、2.C 3.D
三、4.分别是从左面、上面和正面看到的. 5~6.略
篇11: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识记“曙天、浦口、千年万载、舢板、堆栈”等生字词。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反复手法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4.感受深厚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反复手法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深厚的民族精神。
教学思路及学法指导
一、按照常规自行预习。提示学生注意这是一首散文诗,诵读时要读出诗的感情和韵味。还要注意到是写黎明时分的长江,读时应处理好语速和语调。
二、课上指定几位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全文,师生共同评点,适当结合对诗歌感情的品味。最后教师示范读一遍。
三、在课堂上准备“练习探究”一,二的发言提要,要求写在笔记本上。如果需要分点来说,要将主次先后考虑清楚,避免观点含混不清。
四、课堂讨论,教师相机指点,纠正整合,最后给出一个较完整的答案。
五、布置课后完成“练习探究”四,并就第三题所提示的每人试举“重复出现”的一两处,说说自己的看法。文中写长江的“醒来”、“微笑”有多次重复,应指定学生注意联想和想象的一致性。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序号 11----001 组长签字
教学内容及环节
教师活动 学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导入新课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余亿立方米。以干流长度和入海水量论,长江均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学生听记重要信息。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同上。
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指名学生简介,补充,听记重要内容(批注在课本上)。
学习生字词
识记下列字词。
浦(pǔ)口 曙(shǔ)天 吹拂(fú)
舢(shān)板 驳(bó)船 堆栈(zhàn)
穿梭(suō) 粼粼(lín) 瑰(guī)丽
千年万载(zǎi) 哺(bǔ)育 湖泊(pō)
生在课文中批注、朗读、识记。
朗读课文,初读感知。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研读课文
1)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赞美自豪的感情。句子有“你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2)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文中那些语句突出了这样的特点?并且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来写这些景象的?
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舒畅”“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生读、思考、批注、讨论、明确、记录。
学生阅读,找出句子、勾画、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第二课时 课时序号 11----002 组长签字
复习
导入 听写生字词。
浦(pǔ)口 曙(shǔ)天 吹拂(fú)
舢(shān)板 驳(bó)船 堆栈(zhàn)
穿梭(suō) 粼粼(lín) 瑰(guī)丽
千年万载(zǎi) 哺(bǔ)育 湖泊(pō) 两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其他人笔记本上听写,互相订正。
研读与赏析
(1)作者描写长江为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2)自己动手试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教师可提示表达方式帮助学生: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
(3)根据刚才的讨论,作者用了大量的抒情语句来赞美长江,但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作者对祖国美好明天的赞美,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
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旧貌换新颜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
(4)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欢愉。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画出句段说明其使用的表达方式,并划分层次,说出分层依据。
学生讨论回答。
拓展与延伸 你能说说有关长江的诗歌、成语和故事吗?
明确:
诗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故事:
成语:鲤鱼跳龙门、波澜壮阔 气势磅礴
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长江 (象征) 祖国
醒来 新时代 拟人
繁荣 欣欣向荣 比喻
繁忙 生机勃勃 排比
人民 幸福灿烂 反复
借景抒情
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了解有关长江的地理和人文知识。
3.完成词句品味积累题。
武贵珠
[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篇12:《筏子》课堂教学计划教案(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学习“一泻千里、胆惊心悸、湍急、吞噬、艄公、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生字、词。
2.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学习“一泻千里、胆惊心悸、湍急、吞噬、艄公、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生字、词。
2.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教学思路及学法指导
一、按照常规自行预习。提示:
1、重点朗读第3、4、5自然段和第9、10段,注意读到描述性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时,在轻重徐疾、抑扬顿挫上应有什么样的区别。
2、准备回答“练习探究”一、二,将答题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二、课堂上先由学生朗读全文一遍(自主或指定均可)。指点注意是否做到描述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有所区别。讲评之后,让学生先各自将3、4、5和9、10这五个段落轻声读一遍。然后在班上或自主或指定进行交流,教师讲评并作示范。
三、讨论交流“练习探究”三、四。讨论第四题时,不要忽略了“大水车”的形象意义。
四、就“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辨析一下如果将“浊浪排空”改为“巨浪排空”,把“胆惊心悸”改为“胆颤心惊”,是否更好?品味第2题中“安祥”用于筏子,有什么样的意味,为什么?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序号 11----003 组长签字
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相关资料介绍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内容。
研读课文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
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音,准备复述。
吞噬shì 湍tuān急 一泻 xiè 千里 胆惊心悸 jì 木罐guàn 筏 fá子 篙 gāo 浏líu览 艄shāo公
浊zhuó浪排空 化险为夷 yí
如履lǚ平地
指名复述、评议、提问:
(1)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
明确: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2)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3)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生听记。
指名介绍、补充、批注。
生解说。
听读课文,在文中注音后识记。
勾画内容要点,准备复述。
生思考,交流,回答,批注。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交流、回答。
小结 课文通过描述艄公撑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情景,赞扬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从而赞美了勤劳勇敢、智慧坚强的中华民族。
第二课时 课时序号 11----004 组长签字
导入新课 研读赏析课文。
拓展与延伸
1.听写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5.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
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
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
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
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1.上一篇课文写了长江,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两位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都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
师生明确:不是。关于《长江》,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2.说说有关黄河的名句。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听写回答。
读课文,勾画,批注,讨论。
讨论、批注、记录。
小结 本文运用衬托对比等手法体现了黄河的凶险壮美,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板书设计 黄河 大 小 勇敢、智慧
万马奔腾 深 筏子 艄公
浊浪排空 急 轻 镇静、机敏
黄河主人 战胜凶险 挑战自然
作业布置
1.词句品味第二小题。
2.背诵课文的倒数第二段。
3.利用课外时间查阅黄河水车,羊皮筏子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的现状。
武贵珠
[《筏子》课堂教学计划教案(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篇13:愚公移山(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 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
一 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 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 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重点词语:方:方圆,指面积。 本:原来。 之:的。 河:黄河。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教师提问:
问:“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问:“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有此“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问:从寓言故事这个角度看,先写这段有什么作用?(这段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奏,先写这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学习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5)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这一段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这一段写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子孙后人着想,泽及后人,他的思想是崇高的;愚公要子孙们和他一起“毕力平险”,开出一条能豫南、达汉阴的道路,亲自领着子孙坚忍不拔地挖山运石,其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强可知。)
四 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学生背诵课文第1、2段。
二 研习新课。
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思考题入手提问。
1.提问: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2.转入读讲第3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智叟的有关内容,一位读愚公的有关内容。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讨论,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归纳:
(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
(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要求读出气势。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统一思想之后立即付之行动。
(4)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是逃避困难。愚公呢?他具有: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提问: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先理解、翻译第4段,掌握难词:厝、陇断。讨论,要求同学回答问题。
然后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这样处理显得高明超脱,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5.提问: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然后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6.总结归纳。
提问: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可归纳为: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并不是“移屋”。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是一样的道理。“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提。
三 课堂练习。
1.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子”“孙”的含义是否一样,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要求学生分析,然后回答:
第一个“子”是愚公儿子,与第二个“子”意思相同;第三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与第四个“子”意义相同;第五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的儿子;第六个“子”是愚公后代的总称,直到现在,以至将来。其中的“孙”也跟“子”一样加以类推。
2.归纳疑问句。
(1)设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不为,……。
(2)反问:何苦而不平?
(3)疑问:且焉置土石?
3.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解释带点词:
(1)虽我之死(即使)
(2)何苦而不平(愁)
(3)河曲智叟亡以应(无)
(4)而山不加增(再增)
(5)无陇断焉(山冈高地)
四 课后练习。
完成“理解积累”三、四。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美术教案
★ 七年级政治教案
★ 七年级音乐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教案
《春风》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共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