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3-28 03:39:53 作者:jxncllp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jxncll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姥姥的剪纸语文说课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姥姥的剪纸语文说课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姥姥的剪纸》说课稿

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8个生字,重点指导“刁”“岂”“驮”的写法,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读准“薅草”、“择菜”、“撩起”等难读的词句。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刁难”“耍赖”“广结善缘”等词语的独特的感情色彩,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领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原因。(重点)

(4)抓住姥姥剪纸的场景,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与姥姥之间的深深亲情。(重点)

(5)体会姥姥借助“老牛和小兔子”等剪纸表达的对我的浓浓思念之情,体会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写法和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六模块十环节的教学策略:

(一)预习导学模块

检查预习:

词语:读准:啧啧赞叹 刁难(理解词原义) 撩起 择菜 薅草 数九隆冬

理解一些生活化口语化的词语:撩起 择菜 薅草 数九隆冬 三伏盛夏等

生字: 重点指导刁、岂的写法 驮的意思和写法 把爽写准确美观

(二)创境导入,激情诱趣模块

从题目入手:出示几幅精美的剪纸欣赏,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介绍这一民间工艺品,(比如剪纸是做什么的?剪纸通常都描绘什么场景?),之后引出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何以“姥姥的剪纸”为题?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意图:直观感受剪纸,带着问题走入课文,激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探究兴趣。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模块

1首先自由朗读课文,为了了解剪纸的独特之处,我们先要看看姥姥都剪了些什么?

喜鹊登枝 老牛驮小兔 老牛小兔啃青草 老牛望小兔(板书……)

2初读课文,说说姥姥的这些剪纸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精美 神奇 技艺高超)

意图:文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所以由剪纸入手,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姥姥剪纸的魅力。

(四)细读批注,问题质疑模块

1、为了表现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课文具体描述了几个场景?

村里人求姥姥剪纸 我刁难姥姥 姥姥为我剪老牛和兔子

2、细读这些场景课文,思考:为何村里的人和我都特别喜欢姥姥的剪纸?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独特之处?

方法:关注细节,体悟语言,读读划划写写谈谈,边读边划边思考,在旁边写写阅读批注。

(五)合作探究,释疑品读模块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成果(读句子——品词句——有感情朗读)——总结扣题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技艺高超、勤劳善良

(1)村民求剪纸:

技艺高超:翻来折去 无所不能 村民的啧啧赞叹 “神”了!

勤劳善良: 左邻右舍,都贴着 动作语言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广结善缘” (板书)

(2)为什么姥姥技艺高超?

我刁难姥姥的小插曲:

技艺高超:理解“刁难”“耍赖”在文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我故意刁难,可为何姥姥的技巧令我心服口服?

为何姥姥的技艺这么高超?关键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①理解“熟能生巧”。 ②姥姥是怎么做到这“熟能生巧”的呢?

学生会找到第六自然段“数九寒冬剪……姥姥的手成了她的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谈理解:你有联系某种技巧的经验么?你是怎么练习的?姥姥都什么时候练习?

正是得益于姥姥坚持不懈地练习,才使得姥姥的剪纸技艺如此之“神”,在乡亲们中深入人心,分角色朗读祖孙俩对话

篇2:《姥姥的剪纸》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教材编排的意图是: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根据对教材的分析,这篇课文,我将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教材特点和目标的定位,我认为第二课时的学习重点难点是: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另外,本年级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将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小组合作时间,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中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的安排与意图: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以下五个环节:引入情境、设疑问难------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品读感悟-----读说结合,升华情感----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让学生默读课文1-6自然段,找找、画画、看看,你从课文中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姥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意图:这一步让学生默读、勾画、批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明白读书的要求,进入边读书边思考的境界。同时,自主阅读,也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与人交流的基础。)

第二步: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中,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在读熟的基础上再抓关键词指导朗读,如:都、左邻右舍、无所不能等进行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在突破重难点方面:如理解“总剪……”这一句含义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熟能生巧的意思,然后再从文中找出具体说明熟能生巧的句子,读一读,之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熟能生巧的事例。最后再让学生悟悟姥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样设计,在教学中把读、说、悟相机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的谈话中轻松的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二层次:感受姥姥的勤劳善良

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抓住姥姥的动作语言的描述,指导学生读出姥姥的勤劳善良。

第三层次:感受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

首先我这样质疑,姥姥的剪纸,除了喜鹊登枝,剪的最多的是什么?

让学生自由读7-12自然段,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最后抓住缠、拴进行想象,从而感受亲情。

第三环节: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我先总结再范读作者后来写给对姥姥的回忆的片段最后出示:姥姥,我想对您说---的句式进行续写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剪纸的作品,办一期剪纸展示会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篇3:《姥姥的剪纸》说课稿

一、说教材: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操劳,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全文总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沿着这条主线,就可以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⑴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⑵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从文字中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及对我浓浓的亲情,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作者流露的对姥姥的思念。从而让学生能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一些重点句子。

四、习惯养成训练点: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乐于积累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及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的特点,这节课我采用导读法、谈话法,课上引导学生读、悟、交流、理解,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在学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学会通过画、读、悟、批、谈,从而正确全面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制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观赏剪纸,导入教学二、研读课文,体会姥姥的特点,体味祖孙情深三、总结课文,传递恩情。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它要求简单明了,提纲挈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篇4:姥姥的剪纸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操劳,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全文总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沿着这条主线,就可以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⑴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⑵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从文字中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及对我浓浓的亲情,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作者流露的对姥姥的思念。从而让学生能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一些重点句子。

四、习惯养成训练点: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乐于积累的良好习惯。

五、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及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的特点,这节课我采用导读法、谈话法,课上引导学生读、悟、交流、理解,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在学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学会通过画、读、悟、批、谈,从而正确全面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制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观赏剪纸,导入教学二、研读课文,体会姥姥的特点,体味祖孙情深三、总结课文,传递恩情。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它要求简单明了,提纲挈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篇5:姥姥的剪纸的说课稿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篇6:《姥姥的剪纸》优秀说课稿

有关《姥姥的剪纸》优秀说课稿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教材编排的意图是: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根据对教材的分析,这篇课文,我将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教材特点和目标的定位,我认为第二课时的学习重点难点是: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另外,本年级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将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小组合作时间,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中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的安排与意图: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以下五个环节:引入情境、设疑问难------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品读感悟-----读说结合,升华情感----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让学生默读课文1-6自然段,找找、画画、看看,你从课文中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姥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意图:这一步让学生默读、勾画、批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明白读书的要求,进入边读书边思考的境界。同时,自主阅读,也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与人交流的基础。)

第二步: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中,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在读熟的基础上再抓关键词指导朗读,如:都、左邻右舍、无所不能等进行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在突破重难点方面:如理解总剪这一句含义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熟能生巧的意思,然后再从文中找出具体说明熟能生巧的句子,读一读,之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熟能生巧的事例。最后再让学生悟悟姥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样设计,在教学中把读、说、悟相机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的谈话中轻松的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二层次:感受姥姥的`勤劳善良

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抓住姥姥的动作语言的描述,指导学生读出姥姥的勤劳善良。

第三层次:感受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

首先我这样质疑,姥姥的剪纸,除了喜鹊登枝,剪的最多的是什么?

让学生自由读7-12自然段,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最后抓住缠、拴进行想象,从而感受亲情。

第三环节: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我先总结再范读作者后来写给对姥姥的回忆的片段最后出示:姥姥,我想对您说---的句式进行续写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剪纸的作品,办一期剪纸展示会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篇7:六年级语文姥姥的剪纸

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剪纸”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带领学生随着“姥姥的剪纸”走进课文,然后一步步走近姥姥,去细细体会姥姥对“我”那浓浓的爱和“我”对姥姥那深深的思念之情。

上课之初,我先点到通过本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再通过剪纸认识了“我”的姥姥。接下来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问:“你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知道了“姥姥的剪纸手艺高超”等等,因为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内容。下来我以学生为出发点,让他们欣赏了几幅剪纸作品,先在头脑中稳固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这一点,再引出“我”一直魂牵梦绕、不能忘怀的一句话,学生立即找出来是课文最后一句。接下来我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先指导学生在读中初步体会“清清爽爽”和“有声有色”的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姥姥“手艺高超”的句子,通过作者具体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我”用双手捂住姥姥的眼睛让姥姥剪纸这件事,学生不由得深深感叹:“姥姥的剪纸真的是手艺高超啊!”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的原因――熟能生巧。

这一重点学生比较容易就掌握了,接下来的难点便是引导他们体会姥姥和“我”之间的深情。情是文章要表达的重点,剪纸是桥梁、是纽带,把“我”和姥姥牢牢地连在一起。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姥姥怕我出危险,是用“剪纸”这一方法来对我进行束缚的,再让他们分别找到姥姥给“我”剪的最多的那些剪纸作品,细细体会每幅剪纸所蕴含的姥姥对“我”的爱。其中“牛望兔”这幅剪纸是重点,寄托了姥姥对“我”深深的牵挂。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我让他们想着前文姥姥和“我”之间相处时的种种,同时又让他们联系自己来体会作者对姥姥的思念。于是,他们被身处两地的祖孙俩之间的感情打动了,走进了文中和作者一样深深地思念起了家乡的姥姥!在这时,我适时地出示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并配以音乐进行朗诵,那字里行间露出的爱与悲痛瞬间感染了学生,好多学生流下了眼泪,那是同作者一起表达对姥姥的爱啊!接下来我再一次让他们读了文中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一句,并让他们写出此时自己心中的感受,学生们沉浸在浓浓的爱与牵挂中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想。然后我对课堂做了简要总结,以“感恩的心”教育学生珍惜身边的人、感谢身边的人,让他们以“姥姥的剪纸――我心中永远的回忆”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篇8: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下面我就具体地谈一谈我个人的观点。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教材编排的意图是: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根据教材的分析,这篇课文,我将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

能力目标、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目标的定位,我认为第二课时的学习

重点难点是: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另外,本年级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将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小组合作时间,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中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的安排与意图: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以下五个环节:引入情境、设疑问难------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品读感悟-----读说结合,升华情感----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

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剪纸。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意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兴趣,才能挑起学生心中那颗想学的心。我通过图片再现情景,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剪纸人精湛的技艺,由此与文本产生呢感共鸣。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

第一环节:

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这一环节我将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让学生默读课文1-6自然段,找找、画画、看看,你从课文中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姥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意图:这一步让学生默读、勾画、批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明白读书的`要求,进入边读书边思考的境界。同时,自主阅读,也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与人交流的基础。分页标题#e#

第二步: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中,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在读熟的基础上再抓关键词指导朗读,如:都、左邻右社、无所不能等进行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在突破重难点方面:如理解“总剪……”这一句含义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熟能生巧的意思,然后再从文中找出具体说明熟能生巧的句子,读一读,之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熟能生巧的事例。最后再让学生悟悟姥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更多语文说课稿]

这样设计,在教学中把读、说、悟相机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的谈话中轻松的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二层次:感受姥姥的勤劳善良

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抓住姥姥的动作语言的描述,指导学生读出姥姥的勤劳善良。

第三层次:感受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

首先我这样质疑,姥姥的剪纸,除了喜鹊登枝,剪的最多的是什么?

让学生自由读7-12自然段,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最后抓住缠、栓进行想象从、而感受亲情。

第三环节: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我先总结再范读作者后来写给对姥姥的回忆的片段最后出示:姥姥,我想对您说---的句式进行续写

意图:读是为了积累语言,写是为了升华情感,于永正说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就是学语文。课内练笔,读写结合,注重实践,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剪纸的作品,办一期剪纸展示会

开展剪纸的活动,谈谈感受,并写下来

收集有关的民间艺人,办一次民间艺人交流会:

这样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对剪纸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延伸。这样也较好地贯穿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这一要求,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它要求简单明了,提纲挈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课文中的文字输入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达到书入我心、我心用书的境界,力争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有限,设计思路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篇9:六年级语文《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整篇课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课文中的插图也较为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纵观整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因此如果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如果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以往的感知体验和美的记忆,学生才会渐入佳境,体会到作者的胸臆。为此,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读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由此看来,阅读本篇课文我们只要引导学生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展开丰富而又美好的想象,学生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学生一旦展开了梦幻般的翅膀,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灵性火花,从而达到语文感觉的细腻敏捷,促进心灵的诗化。

篇10:小学语文《姥姥的剪纸》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小学语文《姥姥的剪纸》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就职于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二淮安市优秀青年教师、小学语文特色教师,全国第九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

最喜欢的教育格言:我们无法在人间做大事,我们只能用大爱来做小事

最崇拜的名师:李亮、

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揭示课题,了解剪纸

(一)揭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姥姥的剪纸》,知道姥姥是什么人吗?

生:姥姥就是外婆。

师:是的,北方人称自己的外婆为姥姥。“剪纸”你_r解吗?

生: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

生:剪纸多数是用红纸剪成的。

师:是的,人们在逢年过节、五谷丰收的时候将大红的剪纸贴在窗户上,所以,剪纸又叫窗花。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齐渎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课文都预习了吧?渎了几遍?(了解情况)课文读得怎么样,刘老师只检查义中的一个字。(板书:薅)

师:谁会渎‘?(指名读)课文中并没有这个字的读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很好,那你知道文巾“薅草”是什么意思吗?

生:简单地说,薅草就是拔草。

师:正确,这么难的字词不仅读好了,还理解了,相信大家课文一定渎得不错!

点评:“薅草”,很富有生活气息的一个词,却很少有人知道“薅”字怎么写,怎么读不会写或不会读的字通过查字典自己弄懂它,远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更有意义 刘老师的课从一开始就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而不只关注知识本身。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刘老师想问一问大家,读完课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姥姥的剪纸水平很高。

生:文中的“我”很爱自己的姥姥,觉得能有这样的姥姥很幸福。

生:姥姥特别疼爱自己的孙儿,他们祖孙之间的情意很深厚。

师:刚才,同学们谈到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和“我”与姥姥之间的深厚情意,这正是这篇课文描述的两方面的主要内容。(板书:技艺高情意浓)我们先一起来感受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

点评:“读完课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句话多次在刘老师的课上出现,这是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是“以学定教”的具体表现;而“技艺高”“情意浓”则是教师在学生谈了诸多感受之后的“顺学而导”。一篇洋洋千字的课文,学生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整体感知,抓住了主要内容。

二、课文,体会技艺之“神”

(一)提出自读要求

师:课文的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呢?又是怎么写的呢?请默读课文第一至第六自然段,画一画句子,圈一圈词语,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和发现,开始。

(学生默读静思,圈画批注,教师巡视。)

(二)交流自学收获,体会姥姥剪纸技艺之“袖”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投入,让我们一起分享你们的收获。谁先来?

生:我圈画的是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该生读此句)我从两个“普普通通”看出材料平常,结果却“要什么就有什么”“无所不能”,我体会到姥姥的剪纸技艺很高超!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语句,很会学习。

生:我觉得这两个“普普通通”用得很好,与“无所不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姥姥的剪纸技艺就高超在她能用最普通的材料剪出不普通的作品。

师: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生读)这两个“普普通通”这么一用,这么一读,就一点儿都不普通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生齐读)

点评:“你能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语句,很会学习。”这是刘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也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提示,学生才进而抓住“普普通通”“无所不能”体会出了其中的“对比”,也进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抓住了“都”“神”等关键词语,体会出了其中的丰富内容。

师: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姥姥剪纸技艺十分高超?

生:我从“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这句话中的“都”字,体会到乡亲们都很喜欢姥姥的剪纸,说明姥姥剪纸技艺十分高超。

生:我从这一句中也能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十分高超。(生读句)这里的一个“神”字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姥姥的剪纸技艺不是一般得高,而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师:是的,一个“神”字高度凝练地说明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好一个“神”字!(板书:神)有谁发现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这句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剪出的“母鸡能下蛋”,这不可能,剪出的“公鸡能打鸣”,也不可能。

师:是呀,明知不可能,但听起来又不像是在说假话,倒让我们对姥姥高超的技艺印象极深!这句话读起来也特别有意思,自由读一读,感受感受。

(生自由读)

师: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生:很有节奏。

生:很押韵,像顺口溜。

生:理解起来一点儿也不难。

师:是呀,这样的语言在文章中还有很多,都是一些大白话,通俗易懂,乡土味很浓,读起来那么顺口、生动!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齐渎。)

师:咱们能不能学着乡亲们的样子,来夸一夸姥姥的剪纸呢?

(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生:你姥姥神了,剪老人像老人,剪小孩像小孩,剪个小伙力气大,剪个姑娘笑哈哈。

师:你夸的是姥姥剪的人物,语言很生动,不错。但老师觉得乡亲们更会夸人,再回过头来细看这句话,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猫与虎,公鸡与母鸡,它们在形态上非常相似。

师:为什么选择在形态上非常相似的物体来夸姥姥?

生:姥姥能将这些形态相似的物体,用小小的剪纸准确地区分开来,更能说明姥姥的剪纸很“神”!

师:那我们再来试试夸一夸姥姥。同桌之间讨论讨论,再来夸夸姥姥。

(学生讨论,指名说:)

生:你姥姥神了,剪鸭像鸭,剪鹅像鹅,剪只孑L雀能开屏,剪只凤凰能上天。(掌声)

师:真是细微之处见真功!我们刚才探讨的两句话都在第二自然段中,都让我们体会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生:对姥姥剪纸作品的描写是正面描写,乡亲们的赞叹属于侧面描写。

师:哎呀,你很不简单呐!的确如此,作者正是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板书:正面、侧面。)

点评:由发现“夸张”的表现手法,到通过“朗读”体会语言特点,再到两次“夸姥姥”,刘老师的教学层层深入,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些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课堂多次呈现片刻宁静之后的“生动活泼”,这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的不断自我超越,是课堂最好的风景。

师:你还圈画了哪些能体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

生:我找的是第四自然段中的几句话。(生读此句)其中“死死地捂住”说明难度增加了,“岂知工夫不大”说明时间很短,剪出的效果却很完美,我体会到姥姥的剪纸技艺十分高超。

师:听得出来,你对姥姥的剪纸技艺感到非常佩服。从这个“嗬”字和感叹号中,你们能体会到什么?先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渎)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充满了惊讶:

师:请你带着“惊讶”读一读这句话。(生读)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充满了赞美之情:

师:请你读出这种赞美之情。(生读)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充满了叹服之情。

师:就请你读好这种叹服之情。(生渎)很好,读书就要这样,要读出自己独特的体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点评:“惊讶”也好,“赞美”“叹服”也罢,一个“嗬”字,个中情味尽在其中。教师对这句话的教学处理,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独特阅读感受的尊重与引领:

(三)欣赏剪纸作品

师:同学们,如此高超的技艺会剪出怎样的作品呢?让我们一睹为快。

(学生欣赏剪纸作品)

师:你感觉这些剪纸作品怎么样?用一个成语说一说。

生:(纷纷说)出神入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无可挑剔、惟妙惟肖。

师:难怪乡亲们都说——姥姥的剪纸真神!

点评: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将“姥姥的剪纸”形象化,并及时调动学生的成语储备,通过这种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的运用及生动形象的画面欣赏,升华了对“姥姥神了”的认识,使学生对课文第一部分“姥姥剪纸技艺高”的学习达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并为继而品味“情意浓”奠定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三、读课本,体味祖孙情深

(一)品读“拴”字,体会剪纸的神奇力量

师:其实,姥姥的剪纸不仅“神”在剪纸技艺上,更“神”的是它还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出示句子,指名读)这句话中哪一个字传神地表现出了姥姥剪纸的另一种“神奇”?(板书:拴)

师:“拴”原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绑住。

师:这里的“拴”应该怎样理解?

生:是“吸引”的意思。

师:牢牢拴住“我”的是什么样的剪纸呢?请浏览第七至十二自然段,快速地找一找。

(生浏览)

生:我找到的剪纸图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生:我找到的是“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师:这幅剪纸说的是什么呀?

生:是“我”和姥姥在一个锅里吃饭。

师:是呀,这些牛和小兔的剪纸图其实反映的都是什么呢?

生:反映的是“我”和姥姥在一起的生活画面。

点评:由一个“拴”字的解读,引发质疑,使学生带着疑问与好奇,积极地投入阅读,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这是又一次先学后教,顺学而导。

(二)想象生活画面,体会姥姥和“我”的深厚感情

师:还有哪些生活画面会被定格在姥姥的剪纸中呢?

生:姥姥用温暖的背驮着“我”,一边干农活,一边给“我”讲故事。

生:姥姥牵着“我”的小手,带“我”到田地里玩。

生:姥姥给“我”剪“喜鹊登枝”。

生:夏天的夜晚,姥姥摇着扇子哄“我”睡觉。

(教师哼唱《摇篮曲》)

师:这样的生活画面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温馨、温暖!

生:作者很幸福!

生:他们的生活多么甜蜜!

生:姥姥对“我”很疼爱!

师:说得真好。是呀,小小的剪纸里有“我”多彩的.生活、幸福的童年和姥姥对“我”无尽的疼爱啊!多么神奇的剪纸啊!

点评:大凡好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简单的文字背后读出丰富的情感来,但要学会阅读,学生才能具有这种“发现”的眼光。刘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那些可能会定格在姥姥的剪纸中的生活画面,一篇篇,一段段,一幅幅,那么温暖,那么幸福,使学生不知不觉沉浸在课文的故事里,并与自己的生活一丝一丝地联系起来。这便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能形成一种心灵的默契与相通。这是真正的阅读。

(三)练习写话,深化情感

师:后来呀,“我”上学了,越走越远了,姥姥的剪纸仍一直牢牢地拴着“我”。这张剪纸就是最好的见证。

(指名读)

师:同学们,姥姥是个明白人。她知道,孙儿终究要长大,离开疼他爱他的姥姥,离开生他养他的小屯,就算是无所不能的剪纸也不能拴住孙儿去寻找梦想的脚步。想一想,姥姥对“我”有着怎样的期待呢?“我”读懂姥姥的剪纸了吗?又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请任选一个角色写一写他们的心声。

(学生写话,师巡视、提示:这是写一段话,开头要空两格,注意排列整齐,书写要有一定的速度。)

师:谁来读一读姥姥的心声?谁来读一读“我”的话?

生:(读姥姥的话)亲爱的孙儿,总有一天你会长大,那时,就算是我那无所不能的剪纸,也不能拴住你追求梦想的脚步。去吧,去放手一搏吧,只是你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咱们的小屯,记得回家。(掌声)

生:(读孙儿的话)亲爱的姥姥,您放心吧,孙儿一定记住您的话,一定会干出一番事业。您老要保重身体呀,过年了,我一定回家看看,我想您了!(该生落泪,众生掌声。)

师:感谢你们深情的对白。是呀,“我”怎能忘记姥姥的恩情、姥姥的期待呀!

点评:“情动”才能“辞发”,刘老师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知道,写作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情感表达的需要。尽管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刘老师没能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但仅从以上两个学生的“真情告白”,我们便可以管窥到这一“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的成功及意义所在,它既实现了“以读促写”,增长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实现了“以写促读”。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四)理解文章最后两句话

(师范读)

师:如果说童年时姥姥的剪纸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如今拴住的其实是“我”的心呀。时刻萦绕在“我”心中,出现在“我”梦中的会有些什么呢?

生:一定会有姥姥的剪纸。

生:有姥姥和“我”在一起的幸福画面。

生:还会有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

师:是啊,还有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啊!剪纸、姥姥、故乡,一想到这些。“我”的心境与梦境就变得有声有色。

师:虽然“我”越走越远了——

(课件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生齐读。)

师:“我”怎能忘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我”的心、“我”的梦从未离开过——

(课件出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生齐渎。)

师:“我”心飞扬,“我”梦依IH。即使有一天姥姥走了,但姥姥的剪纸、姥姥的爱必将拴“我”一生,拴“我”一世一

(课件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师生齐读。)

点评:从姥姥的剪纸升华到浓浓的故乡情,刘老师又一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幻化梦中的画面,并通过一遍又一遍地引读,让“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牢牢地定格在了学生的心里,也将那些有声有色的语言文字牢牢地印在了学生们的记忆中

四、外延伸,总结全课

师:本节课我们研读了姥姥的剪纸技艺之“神”,体会了祖孙的情意之深,下节课将练习背诵精彩段落,探究“姥姥的剪纸”在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文章乡土语言的独特魅力。

总评:

刘广祥老师的《姥姥的剪纸》是一堂真实地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成功课例,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全课贯穿“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整体感知”,还是把课文分成“技艺高”“情意浓”两部分引导学生学习,教师都采用先让学生自学,边学边圈画、批注,再根据具体学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点拔、归纳、提炼、总结,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习得方法,学习能力不断增长。

2.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在本课教学中,刘老师多次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最典型的有两次:一是读中悟写,进行口头表达训练;二是情动辞发,进行书面表达训练。两次训练,教师都紧紧贴近课文,在训练表达的同时,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得“读”与“写”交融,浑然天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在语言学习中,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

篇11:六年级组语文教案 12 姥姥的剪纸

六年级组语文教案 12 姥姥的剪纸 (初稿)

学科 语文 (第 十一 册) 主备教师 王海田 授课 时间 第  周 月  日 使用教师   课题 12.姥姥的剪纸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默读课文,对姥姥的形象有初步认识;了解剪纸这一民间艺术。 4.品读、揣摩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是如何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特点的,鉴赏作者充满情味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难点 1、感悟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2、理解姥姥的剪纸所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图文结合,默读、朗读、指读、品读 教学准备 关于剪纸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资料搜集交流,揭题质疑。 1.师: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国,东西南北,都拥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剪纸,就是其中一朵奇葩!(关于剪纸,你有哪些了解?) 组织生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或剪纸,师作随机点评,或鼓励生养成将资料进行筛选、记忆的习惯。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姥姥的剪纸) 3.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师点评小结:课题是“姥姥的剪纸”,感觉课文也许不只是在写剪纸,更是在写姥姥。出示学习目标一:默读课文,思考姥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人物形象) 二、初步感知姥姥形象。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后大堂交流,师随机板书: 技艺高超、勤劳善良、热爱生活、剪纸传情 △若学生读不到第三点,则引导生读§6: 同学们对姥姥的认识,了解越来越丰富、深入了,请你自由训练读第6自然段,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认识? 交流后引导:姥姥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弥漫着剪纸的喜气。剪纸已成为姥姥生活中最大的乐趣、重要的生活内容。对此,你又感受到了什么?交流板书:热爱生活。 三、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 1、听写 2、回顾姥姥的形象。 二、品读语言文字,揣摩语言表达。 1.师:一位可亲可敬的姥姥,让作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忆及那剪纸声,心中便荡漾起一种温暖的情感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语言文字,走进姥姥的剪纸世界,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出示学习目标二)品读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是如何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特点的?  2.师:姥姥的这些特点,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看看作者是怎样将姥姥的这一特点写生动形象的?(板:语言表达)生自由朗读品味,读书批注,四人小小组学习、交流,大堂汇报交流: (1)技艺高超 A、引导第一段中“左邻右舍”、“都贴着”、“心灵手巧”等词句谈如何表达具体? 师点评:开篇就将一个充满喜气的小屯子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感受到姥姥剪纸记忆高超深入人心。(板书:开篇总起) B、“一把……无所不做。”(出手句段)这是作者正面描述: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可在姥姥手中一切都活了。如此逼真、栩栩如生。这么一比较,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C、“我从小就听人……能打鸣。”(句段)这是从侧面描述,也是屯子里人形象的夸张。足见姥姥的剪纸已深入人心! (板:正面描述、侧面表现) D、作者那生动传神的语言将一位心灵手巧、技艺高超的姥姥仿佛带到了我们的'眼前,你觉得该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的心情心境呢?(该读出怎样的感情来?) (表现出对姥姥的敬意、怀念,我们心中也升腾起一种赞美之情)。 引导朗读好§1、2 E、§4~5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板:生动事例)我故意刁难姥姥,可姥姥仍剪得形象至极。此时的作者,真是心服口服,我们的心中有何感慨?交流后,引导读好§4、5两段文字。 F、§7~13剪纸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也表现出其技艺高超。(此时,稍作感悟,主要归为第四方面时再作深入学习) (2)勤劳善良 师:同学们用心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满怀着对姥姥的情感,生动细致地表现着姥姥的特点。你还对姥姥的哪个特点感兴趣?品一品作者是如何具体表现的? A、“慈祥的姥姥……薅草……” 写出了姥姥人缘极好,做事干脆利落、爽朗善良、着重于动作语言描写(板) B、走进如此生动的语言文字,用心揣摩,眼前看到一幅生动的画面。能读好这段文字吗? (3)热爱生活 A、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朗读,说说理解,再思考:作者怎么具体表现出“总剪,熟能生巧”的? B、交流中出示句段㈠:“数九隆冬剪……摸黑剪” 联系生活谈体会:姥姥的剪得多、时间长、长年累月练习使姥姥的技艺娴熟……之后朗读句段。 C、出示句段㈡:“姥姥的手就是……手指。”品评这一比喻如何表现出姥姥的这一特点的? D、你能体会出剪纸在姥姥的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吗?交流:剪纸,已成为姥姥的重要休闲、娱乐方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了! E、联系这两句段,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再说说文中出示句段的理解。 F、其实,作者在描写同一个事例时,充满情感的语言展示了姥姥很多方面的特点,这样的文字是最有魅力、富有内涵的,引导读好§4~6。 (4)剪纸传情 A、读§7~12,作者是如何表现姥姥借着剪纸在表达着对我们的关爱与期盼的? 读后交流: ①“我”看不懂剪纸的内容,不解地发问,热情地交谈,表现出姥姥对我的亲昵、关心。 ②想象,也许姥姥还给我剪了哪些关于小兔子和老牛的故事? ③姥姥只是剪着玩耍的兔子、干活儿的老牛吗? 交流:其实,姥姥是在借着剪纸表达对“我”的喜爱、呵护,传递着对我浓浓的亲情。 师引导:表面上看,这些语言文字都在写姥姥对我的喜爱,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悟到了什么?(“我”对姥姥勤劳善良的赞美、对姥姥依恋之情。) 师:这样内涵丰富的语言,我们该怎样读好它?先自由练读§7~12,再指名读 B、指读§13 ①“我”与姥姥浓浓的亲情伴着我的成长经历。当我忆起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眼前、梦境会出现怎样的景象?我的心境会变得如何? 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感受的?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言文字谈。 ②满怀着依恋、不舍、思念,读§13。 三、捕捉字眼,感悟语言风格、民风民情 1.读着这篇课文,总有一种浓浓的地方风情风味扑面而来。你们有这样的感觉吗?看看本文哪些字眼、语句很有当地的特色,你是怎样理解的? 2.引导学生捕捉住“小屯”“派啥用场”“乐颠颠”“纳鞋底”“按冒”“准头”等词语,“剪猫像猫……”“洗衣服……”“姥姥的手就是眼睛……”等语句谈意思以及表达效果。 四、学习反馈,提升认识 1.学到这儿,你明白用“姥姥的剪纸“为题,有何含义? 交流:剪纸不只是指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更是姥姥与“我“情感的桥梁,是寄托着情感的载体,也表现了姥姥其人。 2.学习这篇课文各方面有何收获?尤其是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何改善?交流总结。   二次备考   课堂练习设计 1、抄写生字词,背诵最后两段。 2、补充习题。 3、联系生活体验,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   课外作业设计 自主练、金椰风   板书设计    12  姥姥的剪纸 人物形象  语言表达    技艺高超  开篇总起    勤劳善良  正面描述、侧面描写    热爱生活  动作语言    剪纸传情  生动事例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篇12:六年级语文课文姥姥的剪纸同步练习题

一、成语大擂台。

描写人物品质的:(心灵手巧)、、、

表现神态专注的:(身心入境)、、、

形容形态逼真的:(活灵活现)、、、

有声有色(ABAC):、、、、

二、句子大观园。

例句: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仿写:(模仿乡亲们的语气,夸夸姥姥所剪的人物、植物或器物)

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只,剪只。

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只,剪只。

三、积累与运用

(一)先补充完整,再积累

1.书读百遍,。

2.熟读唐诗三百首,。

3.熟能生巧,。

4.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5.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姥姥姥姥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仿写:(选择其中之一)

(1)学画画:画,画,画,画,甚至画。孰能生巧,总画,。

(2)学弹琴:弹,弹,弹,弹,甚至弹。孰能生巧,总弹,。

(3)学练字:练,练,练,练,甚至练。孰能生巧,总练,。

篇13:六年级语文上册《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剪纸”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带领学生随着“姥姥的剪纸”走进课文,然后一步步走近姥姥,去细细体会姥姥对“我”那浓浓的爱和“我”对姥姥那深深的思念之情。

上课之初,我先点到通过本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再通过剪纸认识了“我”的姥姥。接下来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问:“你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知道了“姥姥的剪纸手艺高超”等等,因为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内容。下来我以学生为出发点,让他们欣赏了几幅剪纸作品,先在头脑中稳固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这一点,再引出“我”一直魂牵梦绕、不能忘怀的一句话,学生立即找出来是课文最后一句。接下来我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先指导学生在读中初步体会“清清爽爽”和“有声有色”的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姥姥“手艺高超”的句子,通过作者具体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我”用双手捂住姥姥的眼睛让姥姥剪纸这件事,学生不由得深深感叹:“姥姥的剪纸真的是手艺高超啊!”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的原因——熟能生巧。

这一重点学生比较容易就掌握了,接下来的难点便是引导他们体会姥姥和“我”之间的深情。情是文章要表达的重点,剪纸是桥梁、是纽带,把“我”和姥姥牢牢地连在一起。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姥姥怕我出危险,是用“剪纸”这一方法来对我进行束缚的,再让他们分别找到姥姥给“我”剪的最多的那些剪纸作品,细细体会每幅剪纸所蕴含的姥姥对“我”的`爱。其中“牛望兔”这幅剪纸是重点,寄托了姥姥对“我”深深的牵挂。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我让他们想着前文姥姥和“我”之间相处时的种种,同时又让他们联系自己来体会作者对姥姥的思念。于是,他们被身处两地的祖孙俩之间的感情打动了,走进了文中和作者一样深深地思念起了家乡的姥姥!在这时,我适时地出示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并配以音乐进行朗诵,那字里行间露出的爱与悲痛瞬间感染了学生,好多学生流下了眼泪,那是同作者一起表达对姥姥的爱啊!接下来我再一次让他们读了文中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一句,并让他们写出此时自己心中的感受,学生们沉浸在浓浓的爱与牵挂中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想。然后我对课堂做了简要总结,以“感恩的心”教育学生珍惜身边的人、感谢身边的人,让他们以“姥姥的剪纸——我心中永远的回忆”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姥姥的剪纸的说课稿

《姥姥的剪纸》教案设计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姥姥的剪纸》优秀教学反思

仿写姥姥的剪纸作文600字

剪纸模板

语文说课稿

剪纸作文

剪纸教案

剪纸教学计划

姥姥的剪纸语文说课稿(集锦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姥姥的剪纸语文说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