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学方案设计,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学方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学方案设计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教学方法 :读、研讨。
教学手段 :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写过信吧?
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
师 :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5.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翻译。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老师订正。
三、分析赏析课文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体齐背第一段)
1.结构分析: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特点,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别来写的水和山。
2.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生答)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没有结束?
接着看——山之色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找一位学生翻译。
四、明辨主旨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指导)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色
篇2:与朱元思书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篇3:文言文与朱元思书赏析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赏析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注释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本文为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旅所见的信。
吴均
(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 书:信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俱:全,都。 (3)净:消散尽净。 (4)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6)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向西。 (7)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可能为作者笔误。自:从。至:到。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8)独绝:独一无二。独:独特。 绝:妙到极处 (9)皆:全,都。 (10)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1)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2)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3)急湍:急流的水。 (14)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 甚:胜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7)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寒,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 (18)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19)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轩邈,向高处向远处生长。 (2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2)激:冲击,拍打。 (23)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澈。 (24)好鸟相鸣: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25)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6)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视版本而定),鸟婉转地叫,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27)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28)鸢飞戾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29)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0)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31)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窥:看 。 (32)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33)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昼:白天。犹:好像。 (34)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5)见:看见。日:太阳,阳光。
通假字
①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zhuàn),意为鸟婉转地叫,此处指蝉鸣声。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意为返回。 ③有时见日 见:通“现”意为显现
古今异义
①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②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③戾 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④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⑤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 ⑥?窥:古义:看,观察,侦探。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
1.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极)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消失) 2上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 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 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 直视无碍(一直) 争高直指(笔直) 6负 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
词类活用
①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往东西飘逸) ②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③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④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⑤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⑥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⑦皆生寒树(“寒”: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 ⑧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⑨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的意思)
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⑴“(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⑶“(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倒装句
⑴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互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对偶句
(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作品鉴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
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志趣美
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人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语言美
骈(pián)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 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文学结构:骈(pián)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此处所述不当。据刘勰《文心雕龙 总述》引录
颜延之
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而刘勰本人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而非散文骈体之别。而况,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韵,故加修正。)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
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
古文
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运为最后一个作家。 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也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的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和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篇4:《与朱元思书》文言文原文
朝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注释】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24.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5.好:美丽的。
26.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27.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8.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29.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30.鸢(yuān)飞戾(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31.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2.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
33.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反,通“返”,返回。
34.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蔽,遮蔽。
35.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
3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37.见:看见。
38.日:太阳,阳光。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转”通“啭”,鸟叫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古今异义
(1)东西:古义:向东向西。例句:任意东西。
今义:指物品。
(2)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3)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奔
(4)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5)戾: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6)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7)窥:古义:看,观察,侦查。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
(6)[负] 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愚公移山》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8)[见]有时见日(见到)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7)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8)负势竞上 (“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9)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篇5:与朱元思书文言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教学方法:读、研讨。
教学手段 :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写过信吧?
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
师 :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5.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翻译。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老师订正。
三、分析赏析课文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体齐背第一段)
1.结构分析: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特点,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别来写的水和山。
2.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生答)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没有结束?
接着看——山之色
四、明辨文章主旨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指导)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篇6:与朱元思书文言文教案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色
篇7: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平;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性课文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能力,并学习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认真体味文章的字词句。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法、自读法。
一、导入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骄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骄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库,吴兴故都(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 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第一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⑤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省略了主语。
2、第二段:①缥碧:青白色 。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3、第三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选:轩,高;逸,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相向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音。⑥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画、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⑾犹:好像,如同。⑿交映:互相掩映。⒀见:同“现”,显现,显露。
四、学生对照文中注释试着翻译全文,有疑难举手示意,教师巡视释疑
五、研讨课文:
1、本文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着概括出来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第二段分写异水之“异”。
第三段分写奇山之“奇”。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请同学们从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⑴ 从视觉来写:
①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③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④ “负势竞上,互相轩追,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⑵ 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持持作响;好乌相鸣,樱樱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持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六、小结
本文虽是骄体文,但却写得清新秀丽,淡雅自然,仅一百四十余字,却描绘出了一幅祖国南方秀丽的山水图,既写了山川的秀丽,又写了山水的奇异,既写了静中之景,又写了动中之情,全幅画面洋溢着诗情,读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七、作业:背诵、默写全文
篇8: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文言现象
通假字
(1)“转”通“啭”,鸟叫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古今异义
(1)东西:古义:向东向西。例句:任意东西。
今义:指物品。
(2)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3)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奔
(4)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5)戾: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6)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7)窥:古义:看,观察,侦查。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
(6)[负] 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愚公移山》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8)[见]有时见日(见到)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7)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8)负势竞上 (“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9)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篇9:与朱元思书
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南向北流经杭州,他就是古代非常出名的:富春江。今天,让我们随着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朝著名文学家吴均的脚步,一起欣赏一下富春江的美丽景色。”
我对自己的口语表现能力比较自信,所以很少设计华美的课堂导入词。我以为,有了足够的口语表现力,即使是平常的句子也能读出韵味来。在这段简短的话中,富春江与学生熟悉的“人间天堂”杭州建立了联系,并指出富春江在古代就很出名,一并简单交待了作者情况。学生的阅读期待就形成了。
忘情地朗读
我先向学生提出要求,请学生听的时候注意语音、节奏和语调,并告诉他们:听完之后要学读。
我范读完第一段,就停下来,请南两排同学朗读这一段。我表扬他们:读得不错。
范读完第二段,我停下来,请被两排同学朗读这一段。我的评价是:要提高音量。音量不够,读不出效果来。
第三段分成两节,南两排和北两排各学读一个小节。北两排的印量放大了一点,效果好多了。其间订正了一个字的读音:转,读四声。
我说:“下面请同学们练练朗读,北两排练读一、二段,南两排练读第三段。”因为南两排读得好,所以安排他们读更需要声色的第三段。过了两分钟,我起个头,学生们齐声朗读课文。北两排读得出乎意料的好。我把两部分同学的朗读都作了肯定,并指出:“鸢飞”以下四个分句不要读得那么大声,声音要放轻一点。我示范了一下,再请学生读。效果好了。
合作翻译
师:请同学们同桌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口译全文。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一会儿我们来集体解决。
学生出声翻译课文,我巡视。走过于老师身旁,她悄悄跟我说:“你的朗读,真有中年男人的魅力!”走过李老师面前,她对我伸出了大拇指。我知道他们是在鼓励我。
发现有的同桌没有合作,我说:“有几组同桌在单打独斗。要注意合作啊,两个人一起翻译,会快一点的。”他们开始配合了。
师:同学们都翻译完了。谁有觉得翻译不出来的地方,提出来啊。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师:那位同学能翻译这句?
生:江水都是清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也能一眼望到底。
师:翻译得真好!
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生: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质疑解疑就这么一问一答地进行着。几乎每一位同学的质疑都有同学能顺利地答上来。只有一个不太难的地方卡壳了。
生: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那位同学能翻译这个句子?(停了有六七秒钟,没有学生来回应。)
师:这里的“百叫无绝”和“千转不穷”的意思是不是一样啊?
生:蝉不停地叫,猿猴不停地叫。
师:这里可以变化一下,后面的“叫”说成“啼”。
生:蝉不停地叫,猿猴不停地啼。
没有学生质疑了,但是没有人提出词语解释方面的质疑。
师:那么我来问了。“急湍甚箭”的“湍”是什么意思?
一生看着黑板大声说:“激流的水”。
我笑了,说:“有同学已经注意到黑板上补充的词语解释了。请大家把它们整理到课本上。”然后,我分别指出没有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整理好。
左板书:
师:请同学们在熟悉一下全文翻译,咱们请同学来通译一下全文。
过了一段时间,没有人举手。我就请课代表来通译全文。她翻译得不错,只有两处不足。我给以纠正:
“任意东西”中的“任意”是“随意”的意思,在句子翻译的时候可以省略,句子翻译为“时而向东,时而向西”就行。“鸢飞戾天”的解释不能安全照搬注释,可以直接翻译为“极力追求名利的人”。
师:我们翻译了课文,对的内容知道得更加清楚了。下面,把咱们这种理解朗读出来。
我起了个头,全班齐读课文。学生朗读的声音比上一次低了一点。我评价道:“因为有了新理解,朗读声音中生硬的东西少了,更多了内涵。”
篇10: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能够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能够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构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头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能够见到阳光。
注释: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3、鸢(yuān)飞戾(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那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4、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5、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7、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能够看得出来。
8、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9、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
10、见:看见。
11、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2、直视无碍:一向看下去,能够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那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3、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14、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那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15、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16、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19、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20、日:太阳,阳光。
21、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
22、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23、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头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头。蔽,遮蔽。
24、至:到。
25、皆:全,都。
26、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我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27、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
28、好:美丽的。
29、自:从。
30、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反,通“返”,回到。
31、激:冲击,拍打。
32、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33、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随。
34、千百成峰:意思是构成无数山峰。
35、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36、若:好像。
37、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38、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通“啭”鸟鸣声。那里指蝉鸣。穷,穷尽。
赏析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
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能够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能够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述,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志趣美
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人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述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能够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简便惬意;从对山水的描述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一样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入世,又不一样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简便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理解并感到亲切。
语言美
本文是用骈体写成的一篇山水小品。骈文常用四字六字组织,故亦称“四六文”。本文只140多个字。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和形象的描绘,把他从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看到的山光水色告诉了他的朋友,让朋友分享富春山川之美。
骈(pián)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坚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很多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比较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必须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贴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文学结构:骈(pián)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此处所述不当。据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而刘勰本人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而非散文骈体之别。而况,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韵,故加修正。)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资料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资料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述了自我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闿运为最终一个作家。
赏析二: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完美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全文分三段。
首段是总写,勾勒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境。“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写心中随顺追趣之情。一中路美景收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
此文不是运用移步换景写法,而是在总写之后,分镜头逐一描绘。
第二段先承上写“异水”。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能够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第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从地理状况看。江流自东而西,流经之处地势复杂,有的地段江面开阔,水波不兴,江面如镜,幽静明澈,有的地段狭窄,江岸陡峻,故急湍猛浪,桀骜不驯,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这段只用了三句二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
第三段进而写“奇山”。作者不是具体地描摹某山某景,而是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段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从舟中仰视夹岸群山,无数山峰直插云天,虎虎有气,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竞上”、“互相”、“争高”,无生命的山,无不奋发向上,这不仅仅描绘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还写出观赏者荡涤心胸的奇趣,写了奇特山势,作者的目光又从整体转到细部,再次突出山之“奇”,从描述对象看,写了泉水、百鸟、鸣蝉、山猿和树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从音响和日照角度来写,写出听觉和视觉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悦耳,好鸟嘤嘤,和谐动听;山蝉儿高唱,山猿长啼,也无不令人振奋。山林百间交汇,组成一曲优美交响乐。这一段最终珍两句写树木,跟段首“皆生寒树”照应,群峰丛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给人以欣欣向荣,蓬勃向上感觉,写树木繁茂,、虚实结合,正写“横柯”、“疏条”,侧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运笔手法灵活多变。这一段描述山中景物,插入一组议论性偶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
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作者出身贫寒,为人耿直,一生较坎坷,曾遭到焚书免职处分,在其他写景诗文中,也常流露这种不平心境绪。那里“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实指,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这名利极力攀上峰巅,热衷政务而想飞黄腾达者,应窥见面前危险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谓大自然的伟大会使人流连忘返,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总之,既写奇景,又抒感概。
此文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描述景物特色鲜明,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艺术手法
《与朱元思书》坚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很多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比较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必须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贴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赏析三:
本文是吴均向朱元思述说富春江及其沿岸山川之美的一封信,寥寥百余字,把富阳至桐庐的一段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读后令人神往。所以,这篇文章历来被当作山水佳作来欣赏。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含蓄地否定了世俗官场,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
本文写景逼真传奇,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首段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个字勾勒出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水之美,真是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图画。紧之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高度概括其整体特点。下文分别就“奇山”“异水”进行具体描绘,先写“异水”,后写“奇山”。“水皆缥碧”四句是从静的角度写“水”,“急湍甚箭”二句是从动的角度写“水”。然后写“奇山”,采用拟人手法,经过“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等语句,化静为动,突出了奇峰与天争高的壮观。而“泉水激石”六句从音响的角度为“奇山异水”锦上添花。“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两句既是抒发感慨,也是从侧面赞扬山水之美。全文层次清楚,历历如画。
本文是骈体文,多用对偶句,四言为多,间有六言,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文中用字既千锤百炼,又生动晓畅,如用“奇”“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奔”比喻江水迅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恃,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可谓字字传神。
篇1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
(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
三、学
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四、析
1、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谈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屏幕,明确——
景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全体朗读课文,可利用屏幕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被人称为“吴均体”,其文传世的大多是短小书信,如《与顾章书》、《与施从书》和本篇。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结
1、(多媒体)五读:借助下列画面,发挥想象,再现作者所绘美景。
提问: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感受吗?
(师)《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真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
(生)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既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与朱元思书》一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愉悦。
六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2、小结
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六、练
(多媒体)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请结合课文及上面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游记。
篇12:朱元思书语文文言文
朱元思书语文文言文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顺,随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筹划 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篇13:《与朱元思书》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文章从________和________角度进行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特点。
2.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
3.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文中,猛浪若奔,《三峡》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学了本文后,你认为描写自然景物需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1.视觉 听觉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江水清(清澈)、急(湍急)山高、树多、景美
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和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需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进行描写。
篇14: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练习题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文言文与朱元思书练习题及答案,我们来了解一下。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通过课文《与朱元思书》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不少的语文知识。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准备了“与朱元思书练习题”,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一写,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准!)
缥( )碧 无碍( )
负势竞( )上 泠泠( )作响
嘤嘤( )成韵 鸢( )飞戾( )天
互相轩( )邈( )
2、写出汉字
经lún_____世务 kuī_____谷忘fǎn_____ 横kē_____上bì_____ 急tuān_____甚箭 在zhòu_____犹昏 风烟jù_____净
3解词
1夹岸高山 2负势竞上 3互相轩邈 4争高直指 5泉水激石
6泠泠作响; 7好鸟相鸣 8千转不穷 9鸢飞戾天者 10望峰息心
11经纶世务 12窥欲忘反 13横柯上蔽 14在昼犹昏 15疏条交映
4.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风烟俱净(都)B.一百许里(许多)C.皆生寒树(都)D.窥谷忘反(返回)
5.下列句中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C.风烟俱净 皆生寒树 D.在昼犹昏 有时见日
6、通假字:窥谷忘反 通
7、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8按要求填空:
.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 ,介绍 了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
在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征。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10.对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B.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C.经纶世务:治理社会事务。
D.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如诗一般押韵。
11.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作答),并且重点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进行了描绘。
12.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原句填空)
13.文中写出的富春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共色:__________________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绝:__________________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__________________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轩:_______________ 邈:________________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泠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写出文中概括富春江山全貌的句子并翻译。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1)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态。
(2)在分写“异水”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
(3)在分写“奇山”时,通过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含蓄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一句相照应。
19.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句子:争高直指,干百成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翻译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翻译句子: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时期的 ,(人名)字__________。
23.《与朱元思书》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_______________水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反映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24.“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是从视觉和_________角度进行景物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特点。
26.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用原文语句回答)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富春江的什么特点?由此你想到《三峡》的哪些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与朱元思书 示例
★ 与朱元思书赏析
★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
★ 与朱元思书教案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教学方案设计(精选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