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比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8 10:50:10 作者:雅代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雅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人教版六年级比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六年级比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比和比例知识点;依据比和比例知识点的内部特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自主地建构知识网络;

2、 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3、通过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掌握复习的方法,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依据比和比例知识点的内部特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类整理,改变习题的单一呈现方式,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练习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依据比和比例知识点的内部特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类整理,

(一) 揭示课题 ,回忆整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和比例”。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部分内容,你们都学过哪些知识呢?(先自己轻声的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生::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尺 ……

(二)、梳理知识,形成脉络

1、师: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的知识像刚才这样你一句我一句的讲会有什么感觉。(太乱了)是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些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对这些知识有更完整的认识。---比和比例的复习和整理 (板书)

师:首先请大家想一想,在这么多的知识中,哪些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呢?(先独立思考,同桌互说)

师:这些知识间关系密切,那么哪些知识间存在不同容易混淆,需要大家注意的呢?

(生说,师用线连相关概念)

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比       意义     → 求比值

↑    基本性质     →  化简比

运用       → 按比例分配

→  比例尺

比例     意义

基本性质   →解比例

正比例       → 正比例的运用

反比例       →反比例的运用

师:大家真棒,是的,整理知识不仅要抓住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也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下面请同学们借助这张表格,把这部分知识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开始吧。

2、整理完的同学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吧。

3、谁和大家汇报一下?

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 比例

意义

各部分名称    90   :   60  =   1.5 9   :  6   =   3   :  2

基本性质

考考大家:

师:大家说x老师讲得如何?

2)对于他整理出来的知识,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补充吗?

小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们的意义、组成和形式、各部分名称及基本性质都不相同;但当两个比相等时可以组成比例,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分数

除法

他们的区别:比是(          ) 分数是(          )  除法是(        )

考考大家:

小结:比、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区别:它们的意义、表示方法和读法不相同。因此,以上的关系只能说是相当于的关系。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   ),用(  )除以(  ) 是一个(  ),可以是(  )、(  )或(  )

化简比 根据比的(  ),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  )相同的数(零除外) 是一个(   ),是最简的(  )

考考大家:

小结: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简比的方法。

正比例和反比例

意义 用式子示 举例说明

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

考考大家:

小结:1、两种相关联的量。若比值一定,则成正比例;若积一定,则成反比例。若比值和积都不一定,则是不成比例。

(三)、新颖的练习,开启自主之门

师:好的,通过整理,我们进一步掌握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其实弄清了这些关系还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呢?

1、心中有数。

①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甲数:|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数:|_____|_____|_____|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_______

(2)乙数与甲数的比是_______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②  4 :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加上(    )。

③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它们的比值是(    )。

④如果A×3=B×5,那么A:B=(   ):(   )

如果a:4= 1.4:7,那么a=(    )

2、慎重选择。

(1)5:7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3后,比值是(   )

A、15:21    B、5:7    C、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3,那么乙数是甲数的(    )

A、               B、             C、

(3)4:5能够和(   )组成比例。

A、5:4         B、6 : 7         C、 4 :5

3、做一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各两题。

45:72                    11.2 : 56

2:8=9:X          1.25:0.25=X:1.6

4.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 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 :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18,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3、某村要收割56公顷的小麦,前3天共收割24公顷。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还要收割多少天?

篇2:《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材P43-44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3、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和平的意愿。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探究比和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六(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18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镇安到西安的路程是140千米,汽车行驶100分钟可以到达,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3)汪老师买了10斤板栗花了70元钱,每斤板栗多少钱?

二、创设情境,引出“比”。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视频。)

师:看完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9月29日21时16分3秒,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铸就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我国第一位乘坐宇宙飞船登上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你知道吗?

(出示课本情境图:杨利伟在飞船内展示国旗)

师: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顺利升空。宇航员杨利伟叔叔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我国国旗。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这面国旗就是杨利伟叔叔展示的国旗,长15厘米,宽10厘米。比较这面国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长比宽多几厘米?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厘米

(2)长是宽的几倍?15÷10

(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3、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师:关于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那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认识“比”。

1、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和后项顺序不能随便调换。

师:刚才我们用15÷10来表示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又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请同学想一想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怎么说呢?

师:15比10和10比5一样吗?能随便调换两个数字的顺序吗?(引导学生理解前后项互换后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2、教学不同量相除也可以用比的形式表示。

师:“神州: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千米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千米。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生列式,师板书:42252÷90。)

师:我们也可以用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的关系,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3、引导归纳比的意义。

师:比较一下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都用除法,又都能说成几比几;不同点:第一个例子中的比 是同类量的比第二个例子中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得到的是一种新的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的是速度。)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什么是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谁把课前练习的几个算式变成“比”的形式。

5、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教材,掌握比的相关知识。

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P44内容,同桌谈论交流,全班反馈交流)

6、完成《分层测试卡》28页基本练习1、2小题和4小题的前两个。检测知识掌握情况。

四、沟通旧知,探究“比”。

1、通过具体生活情境,比较、辨析,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

师:大家现在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举几个生活中的“比”的例子。

(屏幕出示足球比赛场景图片,比分为2:0)

师:这是比分,这里的2:0是什么意思?你们觉得这个“比”想说明的意思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师:其实,这个2:0本身就提醒了我们它不是表示相除关系的,哪里提醒我们了?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0)

师:这里只是用比的样子记录各自进球个数或所得分数,并不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大家可要注意哦。

2、小组合作,探究“除法”、“比”、“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那前项呢?比号呢?

(课件出示“除法”、“比”、“分数”三者关系表,小组内互相讨论并填写卡片,全班交流)

五、趣味练习,巩固“比”。

1、填空题

3÷7= =:()    a÷b= =():()

2、讨论题

小强的身高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的身高比是1:173,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多少呢?

3、比一比哪杯糖水更甜?

六、联系生活,拓展“比”。

引出“黄金比”的概念,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芭蕾舞表演。

(播放视频)

师:芭蕾舞演员为什么都要踮着脚跳舞呢?干嘛不找高一点的演员呢?其中的道理就和我们今天学的比有关。

(教师出示未踮脚和踮起脚的演员的腿长和身高,算出腿长和身高的比,求出比值。)

未踮脚:90:160=90÷160≈0.563

踮脚后:105:175=105÷175=0.6

师:踮脚后的比值非常接近0.618,人们研究发现,当一个比值为0.618时,最能引起人的美感,这个比称为黄金比。所以,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跳舞是在创造黄金比的美呢!现在,你知道妈妈为什么经常穿高跟鞋了吧,她也是在创造黄金比。

师:关于黄金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找。

七、总结提升,深挖“比”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比,回顾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

师:老师有个疑问,既然除法和分数都可以表示相除关系,那人们为什么还要创造比呢?

(出示一杯香浓蜂蜜奶茶)

师:这是一杯很多同学都喜欢的蜂蜜奶茶,你想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制作蜂蜜奶茶需要的原材料有奶精、茶粉、蜂蜜和水,我给大家一个比,看大家能不能看明白。

(牛奶、红茶、蜂蜜、水下方对应出示5:1:1:5)

师:用除法和分数能一下子将四种物品之间的倍数关系表示出来吗?

师:是呀,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组成连比,不仅两两之间的倍数关系很明确,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都一目了然,威力真大。小小的“比”,看来还蕴藏着更丰富的内容,后面我们继续研究。

篇3:《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比的意义。

2、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求比值。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关键:理解一个比中各部分量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导语:神话总是在人们期待中变成现实,20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那精彩的一幕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请同学们把书轻翻到第43页看书中的插图。此时画面中航天英雄杨利伟向人们展示联合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师:这两面国旗都是长15cm、宽10cm,根据这两个条件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生自由汇报:

①15÷10    表示长是宽的几倍。

②10÷15    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③15-10    表示长比宽多多少?或宽比长少多少?

教师小结:表示这样的两个数量关系可以用减法,也可以用除法。在用除法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用比的方式。怎么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板书:比的意义

2、出示学习目标:

⑴理解比的意义。

⑵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求比值。

⑶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

二、解决问题

(一)、出示自学提示:

⑴看书自学第43----44页,思考:什么是比?你能结合书中的例子谈谈你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吗?

⑵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怎样求比值呢?用序号①②③……标出你学会的内容。

⑶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二)、学生自学汇报

1、师:15÷10表示什么?(长是宽的几倍),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10÷15表示什么?也可以说成谁与谁的比呢?

生: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教师小结:长和宽表示长度,是同类量。同类量可以比,不同类量可以比吗?

2、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离地面350千米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师边说边板书:42252km   90分钟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呢?

生1:42252÷90  表示是飞船速度。(用除法算式)

生2: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

生3: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关系

生4:42252÷90也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教师小结:长和宽的比是两个长度比,即同类量的比,表示两个数之间倍数关系。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但它们是有关联的量,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出一个新的量。它们相除时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3、归纳概括

师:观察上面这些例子,你能试着概括什么叫比吗?自说,同桌互议。

生: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师板书)

教师小结:我们把除法形式,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所以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怎样求比值呢?(生继续汇报)

生1:比号像冒号 “ :”

师说明:比有自己的书写形式,写比时把比号写在两数字中间,读作谁比谁,

如10﹕15读作10比15

生2:比各部分名称(生举例说明)

15  ﹕  10=   15 ÷ 10    =       =

︱  ︱  ︱                    ︱        ︱

前项 比号 后项  用前项除以后项  商       比值

生3:求比值是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生4:比值表示方法有三种:小数、分数、整数

师出示练习题求比值:

10:25       0.5:0.05        :

(指三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汇报,总结)

生5:比值与比的联系与区别

比值是一个数,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它可以用分数、小数、整数来表示。而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分数表示,但不能读作分数,更不能用小数、整数表示。(即比是由两个数和一个比号组成)

练习:p44 1题 做一做(填空汇报)

生6: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师下发表格,小组同学共同完成)

学生汇报填写下表: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讨论:

①为什么是“相当于”而不是是或等于呢?

②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呢?

③能否用字母表示出它们三者关系呢?a÷b= a/b = a:b(b≠0)

三、归纳概括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怎样获取知识的?

篇4:六年级《比应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比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49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分数乘法意义以及分数乘除应用题之后安排的,既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分析: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按比例分配问题有多种不同解法。现在小学教材中一般都采用把比转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因为学生对理解比和分数的关系比较了解,对分数应用题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学习起来应该比较容易。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把比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来解决。何如解决生活中的按比分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思想,形成按比分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学生数学探索按比分配问题的活动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识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尝试发现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1.听着歌曲《秦岭最美是商洛》,欣赏商州莲湖公园的图片。

2.莲湖公园这么美,那你对莲湖公园了解多少呢?新建的莲湖公园水域面积有多少亩?绿化面积有多少亩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听音乐、赏美景、猜地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发奋学习的激情。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生活,学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二、实施教学

1.出示例1.扩建后的莲湖公园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共165亩,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比是1:2.

(1)从这句话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讨论提示

①绿化与水域总面积被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各占几份?

②绿化面积占它们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水域面积呢?

(4)展示学生的四种做法

①先算每一份,再按各部分的份数算。

②先算各部分占全部得分率,再按分数乘法应用题算。

③先算全部是各部分的几分之几,再按分数除法应用题算。

④列方程计算。

(5)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较好。

2.展示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这里我用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呈现“按比分配”的知识点,舍弃了教材原有的题材。其次,在呈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再次,是重视了对课堂生成的有效引导和巧妙运用。既重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对算法进行了优化。

3.知识运用:例题变形

扩建后莲湖公园总面积220亩,其中未绿化的陆地面积、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比是1:1:2.问未绿化的陆地面积、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各是多少亩?

4.学以致用:医用酒精是用蒸馏水和纯酒精按1:3配制而成。

①若有200ml蒸馏水,需要多少毫升纯酒精恰好能配制成符合要求的医用酒精?

②若有1200ml纯酒精,有足够的蒸馏水能配制成多少毫升符合要求的医用酒精?

【设计意图】重视孩子对知识灵活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

5.我是小法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学校把栽300棵树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三个班的人数分别是46人、54人和50人。最合理的分配方案是每班栽100棵树。

(2)有一些苹果分给幼儿园得小朋友们,大班分得二分之一,中班分得三分之一,小班分得六分之一。大中小班分得苹果的数量之比是

即3:2:1()。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知道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次,为拓展运用清障护航。

6.拓展运用

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和17匹马。在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已经写好了遗嘱,我把马留给你们,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老人去世后,三兄弟看到了遗嘱。遗嘱上写着:“我把17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幼子得九分之一。不许杀马,不许流血。你们必须遵从父亲的遗嘱。”

温馨提示:三个儿子分得马的数量之比是几比几比几?化成最简整数比结果是几比几比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趣题中折射出的按比分配原理。

三、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1)解决“按比分配”型实际问题的方法

①、求出各部分之间的数量比,由各部分之间的数量比可得出各部分占总体的分率。

②、用分数乘法求出各部分的量分别是多少。

(2)我对新建后的莲湖公园有了更多的了解。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55第4题;

选做题:课本56页第7题;

思考题:课本56页第11题。

篇5:比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9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及解决方法,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3、向学生透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这类问题的结构,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比和分数的转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复习辅垫。

出示:明德小学六(1)班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 ∶5。读了这条信息,你能说说4:5表示什么意思吗?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同桌间互相说说,再全班交流。)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思考:这是平均分呢?还是按比分呢?平均分是按比分吗?(生答)

明确:平均分也是按比分的一种特例,这个比就是1:1。

2、尝试解答。

(1)、出示题目:李老师想把收集180个矿泉水瓶的任务按4:5分给六(1)班的男生和女生,这个班的男生和女生各应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理解方法。

方法1:联系分数

方法2:联系除法

3、师小结:同学们敏捷的思维令老师欣赏,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依据比,我们合理分配了环保任务,这就是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其实,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三、回归、应用生活。

师:比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下面就让我们到各行各业中,看一看,哪些问题我们能帮助解决呢?

1、今年大学共招收1500人,其中男女生的比是23:27,男、女生各多少人?

2、四丰农药国加工厂要生产新型农药,药与水的比是3:50,现在已经准备好药30千克,需要加水多少千克?

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四、总结反思。

①通过这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自由发挥)

② 师总结: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并不困难,难的是我们怎样运用它去解决现实中问题,只有丰富自己各项知识,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篇6:比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产生创造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比熟练地转化成分数,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掌握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 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小女孩的5是哪里来的?她是怎么想的呢?

4你是怎样理解小男孩的想法11+4 的?下面的空应该怎样填?

5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5分钟后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检查你们的自学效果,有信心吗?

自学时,要比大家的坐姿,比大家的读书态度。

三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检测题:

一种糖水由糖和水按1:100配成,要配置这种糖水606千克,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检查方法1  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2 1:100表示什么?11+100 怎么理解?

3 你发现应该怎样解答这类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应用题?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当堂检测

完成p49做一做1、2

板演  第2题与刚才几道题有什么不同?

篇7:青山不老(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的阅读要求。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自由读课文,感悟奇迹。

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学生讨论回答

2、解读奇迹

“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

明确:很长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师: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罗店中学的校园面积差不多30亩,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123个)

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

师:(引)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第一自然段

师:(引)树木营造了欲滴的绿色,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那么这里的树是什么样的?

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

师: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树土的关系在老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命根,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四、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同学们,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植树就这么难呢?

明确:大环境,风沙肆虐

明确:干旱、霜冻、沙尘暴

明确:环境异常险恶

知识链接

师: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明确:早出晚归

明确: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明确: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五、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明确: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六、畅谈感想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青山不老(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8:《麻雀》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邵加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抓住重点语句,继续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体验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精神的伟大。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麻雀是十分弱小的动物,但在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一只麻雀却战胜了庞大的猎狗,更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麻雀》这篇课文。

二、学习新课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讲了“我”打猎回来,我的猎狗看见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想吃掉它,老麻雀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的事)

教师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三感悟全文,体验母爱

1、师:我们快速地读课文,找出描写小麻雀的语句,并写写自己的体会。

(学生读、找、写)

(1) 从“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说明它很弱小)

师:为了突出小麻雀的弱小要把“嫩黄、绒毛”读稍重些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 从“我顺着林阴路望-------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体会到可怜)

师:为了突出它的没办法在读“呆呆的、无可奈何”时要拖长一些。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 那么,这么可怜的小麻雀是怎么掉下来的呢?

让学生抓住“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说明是风太大把小麻雀刮下来的。

(4) 师:如果你此时面对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你会怎样做?

(找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你是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孩子!的确我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

2、师:可怜的小麻雀又会遇到什么情况?从课文里找出来。

(学生读、找、回答。)

教师出示: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1) 让学生找出这句话的动词。

(2) 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猎狗的什么?

(3) 猎狗想干什么?

(4)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3、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又怎么样了呢?从课文中找。

教师出示: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1) 让学生找到比喻句,看看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2) 你从这个比喻句中体会到什么?

(3) 那老麻雀怕吗?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 老麻雀为什么怕呢?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

(5) 既然是没有一点希望了老麻雀为什么还要扑下来呢?

教师小结:是呀!母爱的力量是使老麻雀只有一个念头,哪怕是牺牲自己,哪怕只能延续小麻雀一分钟的生命,作为妈妈也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决定与猎狗搏斗。

4、那结果怎么样呢?我们齐读第6、7自然段。

(1)猎狗为什么慢慢地向后退?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了猎狗呢?

教师总结:老麻雀所表现出伟大的母爱,不仅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而我们的身边同样有这样爱的存在,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让学生交流,练笔)

板书设计:

麻雀

拯救                 搏斗

小麻雀        吃掉            猎狗

[《麻雀》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9:人教版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知识点

1、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6、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7、比和比例的区别

(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也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8、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9、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10、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关键是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就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11、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12、比例尺的分类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13、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14、应用比例尺画图的步骤:

(1)写出图的名称、

(2)确定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4)画图(画出单位长度)

(5)标出实际距离,写清地点名称

(6)标出比例尺

1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16、用比例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正确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

17、常见的数量关系式:(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18、

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可以求比例尺。

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可以求实际距离。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可以求图上距离。

计算时图距和实距单位必须统一。

19、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答: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

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

什么叫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 k一定)或kx=y

正比例的意义

满足关系式y/x=k(k为常量)的两个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成正比例。

显然,若y与x成正比例,则y/x=k(k为常量);反之亦然。

例如:在行程问题中,若速度一定时,则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在工程问题中,若工作效率一定时,则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注意:k不能等于0.

正比例的例子: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比值4)。

圆的周长与直径 (比值π)。

购买的总价与购买的数量(比值 单价)。

路程的例子: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长方形面积: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都是定一个,变一个 。例如aX=Y中,a不变,则 X与Y成正比例。

篇10:《藏戏》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嚢樽啵桓丛拥矫扛鼋巧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藏戏》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11:鹬蚌相争(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肌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对,这就是战国其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七国时期的故事.播放课件:鹬蚌相争的故事.你感觉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就一起学习25鹬蚌相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理清课文的只要内容.

2.沟划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

2.了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出河蚌的生气,鹬鸟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

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读

4.了解故事的结果.

鹬蚌相争,结果怎么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升华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鹬蚌相争的现象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相争 渔瓮得利

互不相让

两败俱伤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12:比尾巴 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会写“云”、“公”、“车”三个字。认识笔画撇折和三个偏旁“矢、八、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

4、培养表达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教具准备:

六种动物图片生字卡片其他动物图片门票

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该怎么做呢?

2、一(4)班的小朋友真能干,林老师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林老师交朋友吗?愿意就伸出你的小手,我们大手小手握一握,马上就是好朋友。

3、是呀,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我们一起玩一玩,放松好了就有精神上课了。

游戏“摸尾巴”:摸摸你的眼睛 摸摸你的嘴巴 摸摸你的鼻子

摸摸你的脑袋 摸摸你的耳朵 摸摸你的尾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导入,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机能,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导入不是蛮目的创设情境,要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要结合本课内容的特点,采取最能引起学生激情的方式,因为激情是导求新知的重要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活跃的成分。)

二、复习生字

1、过渡:刚刚我们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摸尾巴》,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有些小朋友还哈哈大笑,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笑得这么开心吗?

2、读题:我们没有尾巴,可是有一群小动物,它们有尾巴,它们正举行比尾巴大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比尾巴

3、激趣:看比赛是要门票的,热情的小东门给小朋友送门票来了,门票在这里,它漂亮吗?有了门票,我们就可以看比赛了,这张门票可特殊了,我们用钱是买不到的,要通过智力大闯关才行。

4、复习生字:(智力大闯关)指名--开火车--齐读

5、恭喜小朋友顺利拿到门票了,我们赶快到森林里去看看吧!请小朋友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小动物有谁?

句式: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小动物有________。(相机贴小动物图片)

6、这么多小动物,他们的尾巴都很可爱呢,你最喜欢谁的尾巴,为什么?

句式:我喜欢__的尾巴,因为它的尾巴_______。

7、来,为你喜欢的小动物加加油,你喜欢谁,就大声地叫出他的名字。

有了小朋友的加油声,小动物们参加比赛更有信心了!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要善于开启、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观察、去感受事物,去研究文本,而不是单纯去想课文写的是什么。)

三、学习问句

1、小黑板出示问句

比尾巴大赛的内容已经出来了,怎么比呢,谁能为大家读读。

2、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发现这六句话的小秘密,他们哪里是一样的?

3、小朋友们的眼睛真雪亮,这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小秘密。他们的末尾都有问号,所以这六句话都是问句,你们平时问过问题吗,怎么问的?

比如:问字不知道怎么写,你会怎么问老师,怎么问同学?

4、刚才他们在问的时候,末尾的语调都比较高,语气上扬。板上扬的符号

你能用刚才问的语气读读这六句话吗?比尾巴大赛要招小记者,小记者是问问题的,谁来当当小记者?

5、老师也送给小朋友们一个大大的问号,希望小朋友们与问号交朋友,多问问题,多动脑筋。

四、学习答句

1、比赛的内容出来了,谁想当小裁判,根据比赛的内容给这些小动物们评评尾巴?

2、小黑板出示答句:小裁判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有结果了,哪个小裁判愿意把结果告诉给下面看比赛的小观众听呢!

五、梳理全文

1、比尾巴大赛真热闹,刚才的小记者和小裁判都忙累了,谁还想当?

2、同桌两人一个但记者,一个当裁判自己练练看吧!展示读

3、下面的小朋友也想当,那男生来来当小裁判,女生来当小记者,比比看,谁最棒?

4、有一些新的小观众来看比赛了,他们不知道比赛的情况呢,我们一起告诉他们吧。一、二小组当小记者,三、四小组当小裁判。

5、老师来当小记者,你们来当小裁判,我们不看课本,现在老师一句一句的问,你们能答出来吗?两句两句的问呢?加大难度,三句一起问呢?

6、小朋友们越来越厉害了,你们能只看图就把这么长的课文背下来吗?

7、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很好看,可是有一些小动物他们的声音可好听了,这不他们也举行了比声音大赛,我们一起听听看,谁的声音最好听?

游戏:小鸡小鸡叽叽叽小鸭小鸭嘎嘎嘎小猫小猫喵喵喵小狗小狗旺旺旺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要让学生不断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促进理解,在读中增加感悟。教师要创造读的情境,要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读的兴趣,要让学生愿意读、乐于读,从而能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

六、学习生字

1、小朋友们,比尾巴大赛这么热闹,连天上的白云也过来看了,他看着看着就忘了回家了,我们送他回家吧?

2、出示云、公、车,你发现什么?都有撇折

3、昨天,我们已经说了要怎样才能写好这个笔画呢?

4、师范写,生描一描再写一个。

七、课外延伸

1、比尾巴大赛这么好玩有趣,其他的小动物也很想参加呢,看有哪些小动物报名了!(贴图片)

2、他们的尾巴怎样呢?谁来当当这些小动物,帮他们向小评委介绍介绍自己的尾巴。

句式:大家好,我是____,我的尾巴___________。

3、谁能象课文里一样,当当小记者问一问,当当小裁判评一评?

4、小朋友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些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呢?

5、这些小动物都有可爱的尾巴,可是,有一群小动物他们的尾巴却不见了,他们可伤心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它们把尾巴画上去吗?

[比尾巴 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篇13:人教版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比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已掌握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的解题方法,体会这类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有过一定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学生无序的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

教学目标: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实际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调查:奶茶中,奶与茶的比是3:7,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2、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42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人数相等的三个班,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3、出示教材主题图,获取信息: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先独立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提出两种分配方案:一种每班分橘子的一半;

另一种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通过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配比较合理。

4、出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二、分析探究,初步感知

1、出示题目:老师这有一筐橘子,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应该怎样分?(课件显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的同学想到要实际分一分)

师:这样吧,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组分一分

(老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数量,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巡视)

师:分好了吗?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先给大班3根,小班2根;然后再给大班3根,小班2根,就这样一共分了8次分完。由此可知这堆小棒有40根,最后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2:我们前两次分得跟他们一样,第三次我们发现剩的太多,我们就给大班分6根,小班分4根,就这样又分了两次分完,结果也是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3:我们的分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按3:2来分,因为小棒有一大堆,我们就想给大班分30根,小班分20根,后来发现不够,就给大班15根,小班10根,剩下的再给大班9根,小班6根,正好分完。

师:虽然分得结果一样,但是你们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可见同学们是用心、用脑去想了。事实上,很多科研成果也是通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试验得来的,希望你们把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保持下去。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每个小组都利用小棒来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组按3根、2根分了后,及时做了调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组“大胆”地按30根、20根分,不够了又再做调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数感,也为进一步寻求这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2、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1:我觉得不管怎么分我们都要按3:2的比来分,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个数比是3:2.

生2:我发现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生:我觉得按3:2的比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给两个人不一样,因为平均分后两个人每人分得的个数相同,而按3:2的比分两人分得的个数不同。

师:实际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平均分就是按照1:1进行分配的。

比教学设计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苏珊娜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写字人教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设计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人教版放飞和平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比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人教版六年级比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