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2-16 03:48:57 作者:ibuprofen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ibuprof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老山界教学设计一等奖,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老山界教学设计一等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 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 走路难

②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 ―― 睡觉难

③ 饥饿 ―― 吃饭难

④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 处境难

⑶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 第 13--19 节 (2) 第 23 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 仰望

山路难行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 山峰 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作业。

背诵第22节。

篇2: 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 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 走路难

②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 ―― 睡觉难

③ 饥饿 ―― 吃饭难

④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 处境难

⑶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 第 13――19 节 (2) 第 23 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 仰望

山路难行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 山峰 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朗读、感悟、背诵。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作业。

背诵第22节。

篇3:《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重点)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三处景物描写)(难点)

3、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5000里的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亘古不变的英雄气概和不折不挠的坚毅精神浓缩在毛泽东笔下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然而此山此水真的寻常吗?今天一起学习《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老山界,五领之越城领,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三、内容精析

1、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的交流

2、根据找出的时间地点,试着复述课文

3、用简短的.话概述课文的内容

4、由同学的复述体会你对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感受(难、艰难、辛苦等)

5、再读课文,找出难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

走路难 “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睡觉难 “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 “横着心躺下去” ……

吃饭难 “肚子很饿,力气不够”、“鼓着勇气前进”……

处境难“伤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由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6、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表现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面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打笑逗趣 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 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 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 嘲笑敌机……

表现他们:顽强不屈,艰苦乐观 ,昂扬奋发 ,不怕困难,没有丝毫的胆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注:包括几处典型的景物描写,并分析作用

四、拓展延伸

老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启示我们“活到老,学到老”,那么我们 的学习道路只是万里长征刚起步,在这条路上也可能钱难万险,试想我们该如何走好学习这条长征路。

五、总结

学生小结(内容、特色、启发、探索、疑问……)

漫漫长征画卷就像是一篇神话,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仅是学习,都需要我们发扬长征精神,一路搏击!

六、作业

1、背诵景色描写的句子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篇4:《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自学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查工具书,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惊惶、欺侮、呜咽、咀嚼、酣然入梦、矗立、蜷、陡、落得很远、苛捐杂税、缀。

三、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下午

傍晚

天黑

上半夜

半夜

第二天黎明

下午

四、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逼真、动人。

2、在写法上,前面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后面处处呼应,层层相连。

3、围绕中心,多方面描写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课堂练习(解决难点)

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惊惶(huāng)缴(jiǎo)租欺侮(fu)呜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骨碌(gūlu)浑身打着颤(chàn)

2、红军翻山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

3、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4、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视,又有()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删去“照着习惯”行不行?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篇5: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

(2)、第23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作业。

背诵第22节。

篇6:《老山界》

《老山界》

《老山界》--重要景物描写片段赏读

所选语段是本文中最为重要的景物描写片段。抓住这两段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重点段落之一】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思考:

4.“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奇观”指什么?

5.文段在写景时有两个观察点,它们分别是

和          。

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           ; 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           。

6.“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7.作者在写景中穿插语言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8.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9.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点拨:这是本文中一处非常重要的段落。既正面写景,又侧面写战士的语言和心理。了解写景的角度,体会写景的作用;品味战士的语言和心理,了解战士们爬山时的艰难和精神状态。

【重点段落之二】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思考:

10.用四个字概括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1.这段文字先写冻醒后寒冷的感觉,次写所见,再写所闻。请你完成:

A.“见”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

B.“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写“闻”用了哪些修辞?

C.写所闻时,作者用了四个“像……”,这四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D.在“像波涛在澎湃”后,仿照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形式,续写两个句子。

点拨:这是课文中规定背诵的段落。把握写作顺序有助于背诵,更有助于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所写内容、所用修辞以及“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等。

赏析: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红军战士夜宿半山腰时的.所闻,此处何以将寒冷中的雷公岩夜景描写得如此静谧迷人呢?

首先是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状物写景,用看似矛盾的语言,极写雷公岩午夜的寂静,让读者如临其境。四个“像……”分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能够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对夜景的欣赏中,根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危险,这表明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其次是作者运用了反衬手法。人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有时“无声”还须“有声”来衬托。这段文字便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似乎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篇7:老山界教学反思

推荐怎样备好一节课?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觉得殊途同归,最终要落实到一点——紧扣课标 把握教材,我认为只有这样,一节课才不至于落空,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我讲授《老山界》一课为例,我觉得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都比较成功。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平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三、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篇8:《老山界》教学反思

本节课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课前我利用班级空间发布课前学习微课和导学案,让学生翻转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背景资料、课前自学等问题大胆放给学生,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圈点批注进行自学。课堂上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及时展示学生的成果,增强了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围绕重点问题设计了新颖的教学活动,学生四个小组就是四个红军小分队,让学生进入红军长征的情境中,让他们以宣传队的名义介绍老山界,介绍遇到的困难,鼓动战士们克服困难,从培养宣传员的角度指导学生赏析语句做批注,体会长征精神。最后设置了情境,让学生讨论现在是否还要学习发扬长征精神,鼓励学生写探寻老山界的推荐语,因为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体来看,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将离学生较远的文章讲得兴趣盎然,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在课堂上我虽然运用了新颖的形式教学文章,但是总感觉学生未能融进文章中去,我反复观看录像、思考,认为还是对学生点拨的不到位,未能点到学生心头上,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后应该在如何点拨学生上多学习名家的经验。

篇9:《老山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篇10: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精选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 1.了解作家作品。

2. 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 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过程和方法方面:

1. 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过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2、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老山界》一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文在写作手法上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其次本文虽然说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写景之处,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学生容易了解文章所叙之事,但是对于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两处写景的背后所蕴涵的红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以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再紧扣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揣摩红军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文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红军长征途中的高昂斗志、乐观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理解只有学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优势:图片可以绘情,音乐可以陶情,视频可以传情,如此种.种信息技术的手段,综合巧妙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想象和联想,从而生成新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以图绘情,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长征革命歌曲——《映山红》

在播放歌曲时,要求学生带着一个问题用心聆听:这首歌能让你感受到一种

怎样的精神和力量?

2、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通过复述课文,既检查了预习情况,也拉近了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的距离,最重要的是为下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音乐是听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歌曲《映山红》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 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歌词中处处体现出红军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上课伊始,通过音乐营造一种长征的情境,定会让学生提前进入课文所展现的红军的优良传统的之中并受到熏陶, 同时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这绝对是一种整体感知红军长征精神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赏情,分析整合

(一)揣摩景物描写,整体感知语言生动、形象、逼真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 第 13--19 节 (2) 第 23 节

2、联系课文、影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两幅图的内容。

3、【百度图片展示】夜宿山腰图、星夜爬山图

【设计思路:百图图片最后展示,而不是开门见山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思维、说话的训练,防止图片的内容束缚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4、学生自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的多种方法朗读这两处景物描写。(1)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2)这段景物描写之中,运用了什么感官角度,观察的视角又是什么? 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 仰望山路难行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俯视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是视觉,观察的角度有仰望、俯视。】

5、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 山峰 由远及近比喻山谷

6、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细切而极近的听觉 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整体感知修辞方法

1、文中修辞方法除了比喻,你还能发现哪些?

2、调动你得记忆,能从你学过的文章中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3、幻灯片出示一些代表性的句子,反复朗读这些语言,你觉得美吗?

举例之后再归纳比较,学生就可以感知到要想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可以采用修辞方法,使文章的语言达到诗一样的完美,如:比喻、排比、拟人、白描、对比等等。

7、文章除了写到了这两处,还写到了哪些地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明确:课文采用顺序的方法,按时间变化结合地点转移为顺序。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

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 2 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 2 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半山腰---雷公岩---山顶---下山。】

【设计思路: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最终为下文体会红军的可贵精神做一铺垫。】

(二)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文章主旨

1、值此建党 90 周年之际,回忆一下,目前你知道的庆祝党的生日的方式有哪些?

2、不知你有没关注到电视上最近什么题材的节目最多?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播放《长征》电影的片段:

【百度视频】电影《我的长征》片花

带着一个任务去欣赏:你对红军的印象能不能概括成几个成语呢?

【明确:不怕困难、心系群众、艰苦奋斗、乐观主义。】

4、放眼整篇文章,哪些地方可见红军的这种精神? 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句子: 内容摘要:

A、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 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这里的“照着习惯”,反映了瑶民长期受到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 就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B、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明确: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C、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D、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明确: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

信。】

5、【百度图片】长征资料

【设计思路:以此关键问题辐射到全篇课文,学生从全文中找出的地方一定

非常多,因为整篇课文处处都可见红军的这种精神。引导学生找出之后,然后结合相关具体图片,从修辞手法、重点字词、写作手法等等方面分析其作用,顺其自然的领会作品的主旨。】

【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1、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许多课文都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来领会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平时教学中,我们通常使用启发想象或口头描述场景的方法来理解词句,体会人物品质。由于学生从小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各自大脑储存的表象层次不一,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甚至有的如隔靴搔痒,无济于事,课堂教学效率当然难以提高。课件中穿插的图片或者视频,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长征》的一段视频,这也许是学生们曾经看过的,能有效的唤起学生对此整部《长征》电视剧的记忆,或者是类似于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想象或者联想,课文中心思想的揭示水到渠成,学生在逼真的场面中正确理解了语言文字,受到启示,受到感染,对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促成了文道的统一。】

(三)、作业传情

朗读全文,熟读、感悟、背诵两处景物描写的段落。

(朗读,背诵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整体感知的方法)

[教学反思]:

《诗经·小雅·鹤鸣》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1 世纪是信息的时代,21

世纪也是信息的课堂,可喜的是如今它已“飞入寻常教学中”,可忧的是隐藏在一片繁荣之后的负面问题也逐步露出它的冰山一角。

一、勿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实际使用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展示作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 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二、勿摒弃传统教学方式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此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显得重要,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给课堂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会不经意间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遗憾,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 21 世纪的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篇11: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精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 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教学总结】

老山界是陆定一的一篇回忆录,在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围绕长征这个主题,主要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山的经过,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文中较好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景文字优美吸引人,值得学生借鉴赏析。

上完这节课,本人作了如下回顾反思。

一、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引导得当。

如何知道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句,据此看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用了多长时间,从哪里开始翻山,直到哪里结束。通过指导,学生既对红军翻上过程有了大致了解,而且掌握了了解记叙顺序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列表了解经历的困难,直观形象。

如何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主要要了解课文情节,从文中概括困难所在。于是,我列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概括遇到的困难。最后分析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了红军的哪种精神。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重点难点在对课文的熟悉了解和表格的填写概括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以声衬静的手法的赏析摹写。

引导学生赏析“半夜醒来”这段文字,看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学生从文中看出是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并说出了这种手法的妙处。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课文中遇到用这种手法的语段,从中概括如何用这种手法来写片断。最后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全班交流点评。

这节课上完,感觉还有一些字词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语境中的含义,在以后的课堂上,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练习。

篇12:老山界读后感

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敬爱,我又一次拿起语文书,阅读着《老山界》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艰难的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但他们一点儿也不去抱怨,而是把它当作风景去欣赏。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达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漫长的爬山路程过后,一定很累了,可作者却把这次登山当成欣赏一次风景,这不是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吗?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些同学,刚开始立下了十分宏伟的愿望,可是,任何事都会遇到挫折,他们就因为这一点小小的困难而退缩,最后,失败了。如果,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能像红军那样,不退缩,顽强勇敢,乐观,我想,什么事会难倒我们呢?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段话写出了在雷公岩上睡觉之寒冷,然而,之所以能把这里写的这么静谧迷人,正因为作者已经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对夜景的欣赏中,根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危险。这表明红军战士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比起这些,我忽然觉得自己变得渺小了。面对困难,我们要像红军坚强,乐观。感谢你们,红军,是你们让我们的祖国变成如此的强大和富裕。如果有人说我的祖国是失败的,我会站出来告诉他,我的祖国地大物博,我的祖国幅员辽阔,我的祖国有长江、长城,我的祖国也有黄山、黄河。我爱我的祖国,爱你形如雄鸡的土地,爱你挺拔拔如脊梁的巍巍昆仑,爱你广阔平坦的呼伦贝尔草原,也爱你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畔。我相信,经过更多人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那些曾经羞辱、侵略过中国的国家和人民,会向中国竖起大拇指,用生硬的汉语说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读后感

老山界课文赏析

《老山界》 阅读答案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羿射九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等奖

雨点儿教学设计一等奖

母鸡教学设计一等奖

老山界教学设计一等奖(合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老山界教学设计一等奖,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