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15 03:34:32 作者:啥都爱吃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啥都爱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以文本为例子,夯实阅读基本功

1.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景:尝试用激昂的音乐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用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音乐旋律迸发出的坚毅、顽强的生命力中去感受生命、珍视生命。

2.导入新课。生命,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中外艺术大师都为此不惜努力,为探索它的真谛而历尽艰辛。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今天,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更是饱蘸着作者生命的汁液,从心灵深处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介绍作者珍爱生命的故事。

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强忍病魔的折磨,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议,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全身心的投入课文,去体验、领悟。同作品、同自己的心灵对话。

(一)美读。【叩击心灵,感知大意】配乐朗读,便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同时,感知整体结构是前叙后议。

(二)精读。【领悟内容,解读文意】方式采用四部曲: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组——同桌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师生研讨)。设计的问题组如下:① 文章前半部分是记叙,叙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②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③ 三个事例有三点思考,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④ 用心体味、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畅谈你从中得到的教益。

(三)品读。【品评词语,咀嚼警句】

指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仅仅活了几天”、“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等,品味、分析,为学生积累词语和妙句做准备。

(四)赏读。【整体回味,领略精妙】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赏读,回味全文,体验作品的精妙。

二、以文本为靶子,激发主体探求欲。

利用课后同题文章《生命 生命》(美国 克伦•沃森)给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活动平台。可围绕以下思考题来阅读、讨论。

1. 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 美国 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同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内容都是感悟生命,都是选取生命中的寻常小事。

3.美国 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同课文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1)课文选取三件事,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选取一件事。(2)课文在记叙的基础上,以议论形式揭示题旨;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主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显现主旨,结尾言尽旨远。

三、以文本为引子,引导学生求发展

以“生命”为引线,给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疾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人士的事迹,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

①听朗读录音: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安排学生课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讲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推荐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③讲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事迹。课外阅读其感悟生命的文章《秋天的怀念》等。

篇2:《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时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初步培养学生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品读为主,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理解感悟。

(3)创设情境,加上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感受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生命。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

【使用教材的构想】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生命”,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随着课文的学习,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生命生命》一课的教学是通过有效整合学习环境与教学内容

来实现上述课时教学目标的。本课的内涵很深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命是个宏大的问题。文章很有张力,值得品读的细节有很多,教师必须要有所取舍。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析、考量的基础上,我将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达成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生命 生命》,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请大家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随机板书】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杏林子的散文名篇,去感受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自主式导读

1、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我能读懂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1.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文章《生命、生命》。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本文可以分为三段,文章的一开头,作者就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在最后一段作者告诉了我们答案,“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那么怎样才算是“让有限的价值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呢?作者用了三个事例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二) 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飞蛾

1、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用书中的句子告诉我飞蛾被作者怎么了?

2、(1)生汇报“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2)师导:此时,飞蛾的处境怎么样?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那你能读出那种处境

吗?

(3)作者这么强大,飞蛾却这样弱小,逃生的可能大吗?(几乎为零)那这只飞蛾会怎样?挣扎——怎样挣扎?为了生命,全力以赴做呢?乖乖等死吗?

(生汇报:“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越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指导理解:挣扎、极力与“张开”有什么不同?)、“挣扎”、“跃动”等词语以及三个“!”号重点体会,融入感情,读出“震撼”,进行评价。哪个词最能反映飞蛾此刻的处境?体现它的什么呢?

师:与许多强大的生灵相比,飞蛾是渺小的,但是它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求生欲望却是震撼人心的,弱小的生命都不轻它所表现言放弃,这就是——(生读课题)生命 生命 (2)指导朗读

(3)师导:如果你就是那只飞蛾,手臂就是你的翅膀,你会怎样反抗呢?逃生的机会几乎为零,你却用尽全力反抗,你是怎么想的?

3、(1)小结:

(2)填空:这只弱小的飞蛾,让我明白了,生命就是_____________。 (二)瓜苗

1、过渡:弱小的飞蛾尚且如此不屈不挠,那一颗掉入砖缝中的小种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这颗种子在什么环境下生长?

2、(1)生汇报:砖缝中——没有阳光,也没有泥土。

(2)师导:环境怎样?利于生长吗?那这样的环境中长出的植物会是什么样子呢?可是,这颗小小的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呢?(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3)指导理解“不屈”、“茁壮”

(4)假如这颗香瓜子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师:从“即使”这个词,你体会出了什么?

3.小结:(1)师导:多么顽强的小瓜苗啊,虽然只活了三天,却用它短暂的生命跟恶劣的环境抗争,不屈不服,茁壮生长。这样的意志怎能让人不对它肃然起敬呢?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来好好赞美它呢?

(2)这是一棵____的小瓜苗,让我明白,生命就是_________

师点拨:自然界那么多的事物,作者为什么就选了飞蛾和瓜苗来写?飞蛾是动物,瓜苗是植物,连如此弱小的动物、植物尚且珍爱生命,更何况人呢?所以,接下来,她写了自己。

3、心跳

1、过渡:幼小的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肃然起敬,那我们人呢?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并告诉我你感受深刻的句子。

生汇报:“那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跳动,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1)体会到了什么?“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代表什么?

(2)听心跳,感受旺盛的生命力, (3)指导理解“单单属于我”

(4)师导:是啊,同学们,这旺盛的生命力单单属于你,你是它唯一的主人,它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你,你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

(5)再摸心跳。同学们,摸着你那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吧,感受着你那旺盛的生命力,你是想好好使用它还是白白糟蹋它呢?那你打算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

3小结:(1)真棒,孩子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让我们好好珍惜生命,好好使用生命吧!

(2)出示:摸着那我那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就是______。

(四)最后一自然段

1、过渡:作者通过这三个事例来告诉我们“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的呢?出示PPT,师配乐朗诵。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有限、无限】

师:从这份资料中,你知道什么是“有限”了吗?(时间、生命、作品)

2、那什么又是无限的呢?(意义、感情、爱、人性的光辉„„

3.学习最后一段,在这段话中有一组反义词,是什么?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吗? 4. 学到这里,你想对杏林子说什么呢?

5.小结:老师真高兴,同学们对生命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就让我们像杏林子一样,好好

珍惜生命,不让时间白白流失,让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吧!

6.指导朗读

总结

杏林子微笑的照片

师:杏林子就是用这样一双手,一字一痛地写下了这100多万字的作品,此刻,你从她那灿烂的微笑中,感受到她是怎样的人?(坚强、乐观、热爱生命„

8、当堂测试

1、这篇课文主要讲杏林子从------、-------、-------中体会到生命的短暂,要------------。

2、作者由三个事例引出对生命的思考是---------------------- ------------------------

3、书写心声

生命是----------------------,生命因—————而美丽!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

列举事例

找到答案:虽然生命短暂,却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篇3:《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2、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教师口述引入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课文中,作者用哪三件事来表达的?(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心脏跳动)

二、你如何理解课题,带着情感读(读课题)

三、深入学习课文

1、读第一个小故事(生范读)哪句话让你感到震惊划下来。

⑴ 出示: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交流──读这个句子。

⑵ 追问:

如果你就是我在受理的飞蛾你怎么办?──读

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怎么叫?

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还会怎么做?

同学们,现在有一只挣扎着、极力鼓动着双翅的飞蛾正握在你手里,你感到什么?──再读这个句子。

⑶ 飞蛾的生命只有9天,但它一分钟也不愿放弃,他每天都在辛勤地忙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什么只有9天生命的飞蛾,此时握在别人手里,他还要挣扎?

再读课题。(是呀,无论生命多么短暂,他还是珍爱自己的生命)

2、读第二个小故事:

(生范读)哪句话让你感到特别震惊划下来。

⑴ 出示: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追问:

说说哪儿使你震惊?──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粒香瓜子?──小小种子遇到坚硬的外壳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读句子

⑵ 同学们,你就是一粒种子,可上天待你不公,因为你是生长在砖缝的种子,既没有阳光的普照,也没有泥土供应养料,你想说什么?

带着顽强、勇敢,带着对生命的.企盼,读课题。

⑶ 生活中,还有哪些小生命也如飞蛾、香瓜子这样为了生存而努力着?

(交流──看录像:你看,初升的太阳升起来了,小草在雨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鲜花在竞相开放,蝴蝶在花间飞舞,这就是生命的魅力,它生生不息,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五彩斑斓,正是由于它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世界才因此而变得美丽)这些场景有没有让你感动,让你震惊的?

小动物都如此珍爱生命,更何况我们人类呢!

3、读读第三个小故事:

(生范读)哪句话让你感到特别震撼划下来。

⑴ 出示:

“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⑵ 同学们静静地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吧!这样的心跳,在你的胸膛里,跳动十年,你曾经注意过他吗?这样的心跳,在你的胸膛里,跳动3650天,你曾经感觉到了嘛;这样的心跳,在你的胸膛里,跳动86700个小时,你曾关注过他吗;这样的心跳,在你的胸膛里,跳动1256000分钟,你曾感觉到他吗;这样的心跳,在你的胸膛里,跳动( )次,你又注意到他了吗?

同学们,听着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你又有什么感觉?说说心中最想说什么?

用书上的话说就是“这就是______,单单属于我的”──你准备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在场所有的人?(快乐激动 感激 自豪……)

⑶ 师述:

利用好每分钟由谁来决定?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⑷ 再读课题。

四、说到这儿,不得不说说作者

1、作家杏林子:

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以她遭受的肉体苦难来体验生命的礼赞,用手中的笔来歌颂对璀璨生命的热爱。杏林子生前常说:“除了爱,我一无所有。”这就是杏林子,一个用爱唱响生命之歌的作家,一个传递爱的使者。

对于作者来说,生命仅仅是活着?还有什么?(换取更多对生命的珍爱,生命珍贵,珍惜生命)

2、杏林子的作品,这三个小故事,他要告诉我们“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追问:这一句话可以浓缩成8个字:“生命有限,价值无限”。“你准备把这8个字送给谁?──咱们也可以把这8个字送给自己……

读了这3个小故事,你对生命有何思考?请你写一写,写完后,有感情地读出来。

“生命因为________而美丽。”

篇4:《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个性化解读,让生命更加坚强――《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中心学校( 530000) 陆秀联

【教材简析】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富含深刻的哲理。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这三个具体的事例,传递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本组“感受生命的美好”的主题非常吻合。课文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很好地体现“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

【设计理念】

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唯有让学生自读自悟。这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吸收文本的营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关键处点拨,活用教材,适度拓展,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挣扎”、“极力”、“竟然”等词语,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体会生命的短暂与珍贵,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学生齐读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懂得课文中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 )、( )和(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

这三个故事使作者震惊,引起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三个故事,想想哪些语句让你震惊,用笔画一画,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填空题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回顾全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为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奠定基础。】

二、精读细品,感悟生命的珍贵

1.学生默读文中的三个故事,用笔画出让自己震惊的语句,并试着写上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来进行指导、交流,品读课文,体会生命的短暂与珍贵,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师:谁先来说说三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震惊?

(1)预设一:

当学生汇报第一个故事时,出示句子: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①引导学生说出令自己感到震惊的词语和原因:再抓住“稍”这个词,感悟飞蛾危险的处境;最后进行语言练习:用换词法理解“稍”的意思及其作用。

②谁还有不同的感受,再来说一说?(点拨: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飞蛾的求生欲望很强烈?)引导学生通过对“挣扎”、“极力”等词语的理解,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③教师点拨:飞蛾外表那么丑陋,又是那么渺小,它还竭力挣扎,是为了什么?(活下去)你们知道飞蛾能活多长时间吗?平均寿命只有9天,只有9天啊!可它却为了这短暂的9天拼命地挣扎着,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成功,它都没有放弃。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感受飞蛾那强烈而鲜明的生命力。伸出手来,五指用力,握空拳,有一只飞蛾就握在你们手中,它正在拼命地挣扎。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这句话,读时注意加重“稍”等这些词的语气。

④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飞蛾的危险处境以及它强烈的求生欲望。

过渡:是呀,小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令我们震惊,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震惊?

(2)预设二:

当学生汇报第二个故事时,出示句子: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竞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①问:你为什么感到震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谁还有不同的感受?再来说一说。

③引导学生抓住“竞”,“竟然”、“冲破”等词语,感悟香瓜子的顽强生命力,井进行练习。

A.用“竟然”造句。

B.把“冲破”换成另外的词语,再比较异同。

④教师点拨: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自由说)可是,这粒瓜子却生在砖缝中,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这里根本不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可是它却能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带着你对生命的感受,练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生评价――再指名读。

⑤过渡:哪怕外壳再坚硬,哪怕是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哪怕最终仅仅只能活几天,那颗小小的香瓜子也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冲出去!这颗香瓜子强大的生命力多么令人震惊啊!

在第三个故事中,也有令我们感到无比震惊的地方,谁来说说?

(3)预设三:

当学生汇报第三个故事时,出示第四自然段:

“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①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

②让学生谈谈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我们也像作者那样静听自己的心跳!(播放心跳的声音,教师旁白)这鲜活的心跳已经伴随你了,足足3650个日子,也许你从未注意过它;这强烈的心跳已经存在近9万个小时,500多万分钟,可能你从没关注过它;这活跃的心跳在你的胸膛里已经跳动了约4亿次,你又注意过多久呢?现在,听了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说。

让我们带着自豪高兴之情再读这句话。

指名读――自己评――再指名评――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③请同学们看最后一句,出示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ta)它?”(可先请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想一想,这句话中的“糟蹋”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词?(浪费、损害……)

⑤通过读课文,你能知道作者会怎样选择吗?还是用这个句子,请你在( )处填上合适的词表明作者的生命态度。

我(只能)好好地使用它,(不能)白白地糟蹋它。

过渡:课文的作者杏林子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

⑥课件出示杏林子的成就资料以及她那双变形的手,教师同时进行动情的叙述。

杏林子在12岁那年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小学毕业后因病辍学的杏林子,一直坚持自学,在长达50年的病痛煎熬中,她坐在轮椅上,凭着非凡的意志,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充满爱心、感人肺腑的文章,成为台湾文坛上的著名作家。她还曾帮助过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她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奋斗,尽力为社会服务。

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

⑦类似这样的生命还有当代“保尔”张海迪――她身残志坚,在轮椅上为他人、为社会谋幸福;海伦・凯勒――她虽然永远看不到光明,但是她的生命却在黑暗中绽放光彩;歌手丛飞――没钱支付医药费,却认养孤儿32人,为社会捐助300多万元。在他离开人世后捐献眼角膜,把光明、爱的信仰留给了人间。

⑧师:杏林子对生命无比负责的'态度令我们感到无比震惊,就让我们带着这份震惊来朗读第四自然段。

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三、深化主题。感悟生命的价值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问:从这段话中,你懂得了什么?学完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四、拓晨训练,延伸对生命的思考

1.续写生命小诗。

(1)师:生命是什么呢?(课件出示)

生命是挣扎求生的小飞蛾,

生命是砖缝中茁壮生长的小瓜苗,

生命是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

(2)师:生命还会是什么呢?

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对照、思考,然后说说,再续写小诗。(生命是辛勤采蜜的小蜜蜂;生命是迎风绽放的花儿……)

2.向学生推荐有关生命的课外书籍。

过渡:对课文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但是同学们对生命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如何对待生命,这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让我们带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去认真生活每一天!

介绍有关生命的书籍让学生课外去阅读――杏林子《杏林小语》、张晓凤的《敬畏生命》、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总评】

本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巧妙捕捉教与学的恰当联结点

本节课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巧妙地抓住了一个教学的主问题,即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问题――“哪些地方让你感到震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深入有效的对话,找到教与学的突破口,巧妙地给学生找到了一个开启阅读大门的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思路清晰、精彩纷呈,真正起到了提纲挈领、辐射全文的作用。

二、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注意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感到震惊的词语、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时间。

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产生思想情感的碰撞,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这样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三、注重学生的朗读,以悟其理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得到释放。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增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教学中巧妙结合作者杏林子的事迹以及其他与命运抗争的人物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使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篇5:四年级《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⑵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⑶ 了解有关对待生命不同态度的名言、事例、作品。

2、过程与方法:

⑴ 以读为手段,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

⑵ 联系上下文和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读懂文章内容。

⑶ 联系学生生活体会,从文中获得启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⑵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读懂文中的.三个事例及作者对此展开的思考,领会作者对生命所持的态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入手,导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著名的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有着很深的感悟,尽管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折磨,但是她并没有荒废甚至放弃生命,而是更强烈的呼唤生命,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九课《生命生命》,与作者共同找寻生命的真谛。

2、几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复习上一节课为事例概括的小标题:

捉飞蛾,赞瓜苗,听心跳。(板书)

4、结合出示的自学方法小组讨论,找出感受最深的一个事例交流感受。

二、从感受最深处入手,引导表达

1、捉飞蛾:

⑴ 生汇报。

⑵ 对比分析两句话,引导学生对挣扎,极力,震惊等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⑶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重点语句。

⑷ 作者在这个事例中对生命引发了怎样的思考。

⑸ 对于捉飞蛾这个小事例,同学们联想到什么?

2、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赞瓜苗和听心跳段落:

⑴ 生自读交流体会,师指导朗读。

⑵ 引导学生表达思考,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三、从典型事例入手,加深体验

1、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生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应该怎样珍惜生命,怎样让生命体现无限价值。

3、师出示对比事例,让学生畅谈感受。

四、从名言入手,指导生活

同学们,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你怎样对待生命,你就会拥有怎样的生命,最后老师将送一句名言给你们,(出示课件),希望你们可以更好的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夺目,放出绚丽的光彩!

篇6:《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理解关键词:竟、显然、蚁国英雄等词,在此基础上感受蚁国的团结协作和蚁国英雄的壮烈精神。

3、10个词语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1、“生命的壮歌”,哪个词分量最重?给它组词。(师择优板书:悲壮、壮丽、壮烈)

初读后,有什么感受?用上上面的一个词。

2、“蚁国英雄”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朗读感受绝境的危急。

蚂蚁们遇到绝境了吗?遇到怎样的绝境?先边读边划下相关语句,再指名朗读,读出身处绝境的紧张氛围,营造适宜的情感基调。

4、在绝境中,是怎样做的呢?

5、生边默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6、指名读,理解“竟”、“显然”、“蚁国英雄”,指导朗读,感受“壮”。

什么叫竟?为什么用竟?体会游客的惊叹。指导朗读,感情读到位。

什么叫显然?显然什么?为什么?用“因为……所以……”和“虽然……但是……”来说。

蚁国英雄是指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啊!外层蚂蚁的英勇壮举,使它们无愧于“蚁国英雄”的称号。让我们读出它们的悲壮吧!

7、读到这儿,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受?每多读一遍,我们的感受就深刻一层。

师总结:是啊,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这是世界上最悲壮的歌!

此时,你胸中涌动着对英雄怎样的感情?让生带着相应的感情再读一下“蚁国英雄”!

8、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震撼人心的故事吧。出示: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区区弱者

身处火海

迅速突围

令人

蚁国英雄

坚守岗位

伟大壮举

可歌可泣!!

9、背诵10个词语,永远记住这个故事。

10、作业;阅读《拓展阅读》上的17课的“蚁团漂硫”,把感动你的句子划下来,并写下你的感受。

背诵课文。

篇7:《再塑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再塑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两位伟大的女性——海伦凯勒、安妮莎莉文,并且了解了她们的感人事迹。这节课我们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生活,去探索她们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

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知道了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一是海伦凯勒的学习。那么这节课的重点,我们要解决:莎莉文老师用了哪些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教育这个特殊的残疾儿童海伦凯勒的?海伦在老师的引导下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地狱走向天堂的呢?

下面我们先看看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下的讨论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配问题]

(幻灯片显示)

1.莎莉文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教我识字?哪些词语反映出我学会拼写单词的过程和心情?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文的§6—§7,划出写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句子,逐句分析并板书)

2.当我“杯”“水”不分时,莎莉文老师用什么方法来引导我认识水的?当时我的感受如何?(指导学生看课文的§8—§13,明确:带我到井房让我亲身感受水,我的感受从书中划出关键词并板书)

3.莎莉文老师把对我的启蒙同大自然联系起来,请概述这件事,从此我对大自然有了什么新的感受?[指导学生看课文的§14—§21,明确:莎莉文老师带我走进大自然,我自己感受到了自然的真实面目,它有美好,也有残酷。板书]

这一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话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说说为什么作者什么也看不见,却能感受到如此美的世界呢?

[明确:心中有爱,我们应该珍惜自己一双明亮的眼睛,用心去感受我们看到的世界。]

4.在第三段中找出作者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明确:艰辛而美妙]文中有几处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出它们的含义。[明确:§27和§38,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摸不着,但却能感受到她带来的甜蜜。]

再塑生命

莎莉文老师敬爱与感激海伦凯勒

游戏中教单词兴趣、模仿拼写、自豪

井房中让我感受水恍然大悟、理解奥秘、唤醒灵魂、启发新思想

带我走进大自然感到自然美好和残酷

引导我懂得“爱”艰辛、感觉到爱在穿梭

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并用高超的教育艺术把海伦一步一步从黑暗沉寂的世界里解救出来。小海伦也是一个好学、聪颖、敏锐、坚强的儿童,她克服自身的困难,不畏艰辛地学习,最终告别了黑暗,获得了心灵的光明。

三、下面还有两道附加的讨论题(幻灯片显示)

1.文题“再塑生命”有什么丰富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谁再塑了谁生命]

明确:“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指:

(1)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2)莎莉文老师让我回到自然,感悟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海伦凯勒用此为题为了表达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

[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可以从莎莉文老师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海伦凯勒的角度考虑。]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析课文,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莎莉文老师的奉献精神和作者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用心去爱这个美好的世界。

五、作业。

1.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把自己的感受写成500字的读后感。

篇8:《生命的壮歌》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生命的壮歌》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两个难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两个难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难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觉得读课题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指导读课题

2、这个壮字体现了作者满怀激情的赞颂之意。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同学们这些问题都提得非常好,我们今天就要解决这些这些问题,这篇课文有两个部分,你们打算怎么学呢?(一段一段地学,说说读读,听听练练)

那好,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迹去领略动物世界悲壮的一幕。

二、学习“蚁国英雄”

第一段我们就用读读说说的方法来学吧。先请同学们进行读的训练。

1、请同学们拿起书,轻读课文第一部分,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以后,划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试着把你的感受通过读书表达出来。

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投入,现在就把你们的朗读成果汇报给同学们吧。

指名交流。

2、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请你来读。

读得真好,你再来读一遍,注意一定要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其它同学认真听,把你最受感动的词语默默记在脑子里,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的感受。说得越精彩越好。

交流:谁来说说你都感受到了什么?

3、读了这么多遍了,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难度增大了,要说一段话,你还有信心吗?

(我仿佛看到了火神肆虐的热浪中,蚂蚁迅速地扭成一团,仿佛听到了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蚁团不见缩小,被灼焦的蚂蚁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这真是一群了不起的蚁国英雄,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憾,这一群蚂蚁它们是多么团结呀。)

说的多好呀!还有谁来说的。

4、这群蚁国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悍卫着集体的利益,是多么可歌可泣呀,现在我们一起读这一段相信你一定能读得很有情,拿起书我信一起来读。

三、学习生命桥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说说读读,读读说说的方式自己学懂了这段内容,而且体会得这么深刻,下面一段一定也难不倒你们,我们就来进行第二个语文实践活动,听听练练先进行听的训练。

1、请听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接下来再听老师讲,记下最让你感动的语句。

3、交流

4、你也想像老师一样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如此感动人吗?再听老师讲第三遍。注意老师的语气停顿,在书上做上记号。

5、看书练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对书上这个故事进行再创造。讲得越感动人越好。

6、集体交流。

7、学到这里你一定被老羚羊的献身精神所感动。还有谁想读这段内容吗?想欣赏的也可以坐着欣赏。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们今天通过读读说说,听听练练的方法学懂了课文。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再运用它来读一篇文章。

补充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

2、我们的身边,电影、电视里以及课外书上你还见到过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交流)

3、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动人场面,令人感动,令人佩服,学到这儿,你的心里一定有很多感慨吧,你想用一两句话,三四句诗或在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吗?

那好我们赶快行动吧。

学生交流。

四、小结课文

篇9: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学习用概括的方法感知文章内容;学习生字。

2、学习两则事例,抓住重点词语及联想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揣摩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懂得珍爱生命,体会生命的顽强。

【难点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两个事例中蕴涵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设计思路】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作者通过三个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进而提出要珍爱生命,使生命光彩有力。行文清晰,结构严谨。对这样一篇文章,一读就有一种爱不释手之感,感动与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竟如此的敏感与细腻。这样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本文引用的三个事例,飞蛾、瓜苗、心脏跳动都是平时熟知的事物,这些事物对我们来说都已经是熟视无睹了,但在作者眼里,都是一个个不屈的顽强的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生命。但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生命感悟显然是遥远的。怎么引领四年级的学生也能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对话。这是一个难点。再读文章,我细细地感悟文章表达上的特色,这不光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如文章的结构层次非常的清晰;在三个事例中用记叙加抒情的方式,通过事物的行为和作者的感悟表达对生命的体会。有了这样对文本、对学生的分析,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教学目标的问题,这堂课我想引领学生有哪些收获。显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语文能力方面:概括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用谁怎样一个最基本的句式来概括三个事例);抓住重点词句及联想的方法感悟重点句子(这是句子教学的常用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用时髦一点的话语,即:把书读薄和把书读厚。另一方面就是人文方面,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珍爱,这个情感目标不是空中楼阁,它不是结果目标,应该在语言感悟的过程中不断地升华,而且个人认为在这一目标上,我们应许学生不到位,应许学生参差不齐。。

有了这样的目标定位后,我又在思考,我通过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达成预定的目标。教学方式力求朴实、扎实、简单、有效。

一、把书读厚

我想在本课中尝试我曾经提到过的留白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书法讲究留白,线条之外的空白,其实也是一种形,能取得此地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空白的魅力是含蓄、深刻、广阔而多样的。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与书法艺术中的留白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纵观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就特别重视动静搭配,密疏调节,巧妙地利用各种教学空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而学生智慧的火花也大多是在教学留白中闪现的,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挖掘文本的留白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本课教学的两个事例中,我抓了两个空白点,一是听飞蛾的声音,文本中只有飞蛾挣扎的动作,但通过动作去倾听声音,让飞蛾求生的欲望更加凸现;二是联想瓜苗的动作和呐喊。这两个点,一说二写,在文本的留白处做足文章,使语文教学的人文与工具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再如对多媒体的运用,要留白,不能什么都直观。我的建议是,能靠语言文字本身感悟的就少用媒体,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更大空间,语文课要靠语言文字去感染学生,要在语言文字的挖掘、品位、撺磨中感悟语言的魅力,要用语文的方法去解决语文的问题。本课的多媒体运用的几张图片,滞后放。三是对学生的感悟要留白,允许学生感悟不到位,为什么一定要在一节课中感悟那么深刻呢,学生知识背景、生活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他对学习主题的感悟肯定是不同的,我们要宽容学生的`浅层次感悟。

二、把书读薄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在这节课上,整体感知中,我用了一种非常非常老土的方法,用谁怎样来概括一段话的内容。这三句话高度概括了本文的重要内容即生命是什么,这种语言其实也有它的精练美,我把它作为本课的一条明线在教学中贯穿。为什么在最后还要以一首小诗的形式重现这三句话,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这种简练语言的魅力,第二还想潜移默化地把对生命的感悟引向下面的学习,走向生活乃至人生。

【教学预设】

一、交流揭题,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1、师板书生命,齐读,生命是什么,你想过吗?

2、再板书生命,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题目,作者,杏林子,台湾著名女作家,看看课题,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想法要问,(为什么要重复两次)谁能来读读这个课题。(停顿、强调)齐读。

二、初读感知内容

生命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生命为题目,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课文不长,五个段落,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其中的生字新词、长句难句,把它们读正确、读通顺。

反馈:

1、词语:

欲望 不屈 震撼(重点读好)

茁壮 糟蹋 听诊器 有限

2、指读第一自然段,谁机指导(这段话写作者干什么──思考,读出思考)

3、指名读第二段:

随机理解骚扰等词语,正音,再读句话。

4、生命是什么,这段话你能用一个短句说说吗,最简洁的一个短句可以这样表达:谁怎样。(飞蛾求生的欲望)。

课文用三个事例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什么,还有两个事例,请你们再读读下面的两段,也用两个短句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

(提示,可以用上投影上的两个词语),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反馈:

⑴ 飞蛾求生的欲望。

⑵ 瓜苗破土的不屈。

⑶ 心脏跳动的震撼。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三个短句。

5、三句话把文章读短了,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什么。课文最后一段,你还知道了什么?──要珍爱生命。作者不仅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什么,还提醒我们要珍爱生命。怪不得她要重复生命两字作为课题,让我们再读读课题。

三、抓欲望,引导珍惜生命

1、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什么是欲望?请大家我们翻开课文,读第二自然段,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你感受到了这种欲望呢?

反馈句子: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2、自由读:

找出一个最让你感受到这种欲望的词语?把它圈出来。

反馈:跃动。

⑴ 跃动:

为什么找跃动?怎么样的动叫跃动,一上一下地跳动叫跃动,字典中跃就是跳的意思,那么跃动就是跳动:但跃动分明不是一般的跳动,为什么不叫跳动叫跃动,你感受到了吗? 这跃动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

随机指读多名。

⑵ 这样对生命强烈的欲望,这样强烈的生命跃动,我们还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三个感叹号、挣扎、极力鼓动,指名读。

3、你们可知道一只飞蛾的生命有多长?(9天)尽管只有短短的9天,但它(女生)引读重点句子。这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男生)齐读。

4、分明听到了它挣扎中的声音,它极力鼓动着翅膀,它在对自己说

引导学生强烈地表达:

是啊,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杏林子感到捏在自己手中的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蛾,而是一个──(生命)。

让我们再次感受这样的生命,读好这句话,自己练练,指名读。齐读成背。

5、师:

这样的生命震惊了我!读最后一句话。

5、总结:

活下去,这就是飞蛾求生的欲望,这就是生命的跃动。难怪作者要重复两次生命。读课题

四、抓不屈,感悟生命的顽强

1、刚才同学们紧紧地抓住了重点句、重点词,读懂了生命是什么,学得真好。现在我们就用这种学习第三段,哪个句子,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香瓜子破土的不屈?默读第三段,你可以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圈圈词语,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反馈:竟使它在只活了几天。

⑴ 自由读句子,这句话中有没有跳入你眼帘的词语?

① 不屈向上、冲破、茁壮生长。谈感受,指读多名。

② (竟)居然,这样不屈的生命是在作者的意料之外,读出作者的不可思议。

⑵ 这生命的不屈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的,读读第一句话。(墙角的砖缝中、掉、冒,冒换词:钻、长、伸,为什么要用冒,形,指名读、齐读)课件冒字形。

⑶ 就是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多么强的生命力啊!一起读。(再读重点句)

2、你看,那小小的种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它在呐喊,它在舞动、它在冲破,它在冒出来。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写在书上。

3、交流,评价。

4、这是一个怎样的生命?(顽强)这样顽强的生命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吗?或者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画面,交流。出示图片:是的,它、它、它它们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让我们再次齐读这个句子,把这粒香瓜子深深地写在了自己的心中。齐读背。

5、大家读出了瓜苗的不屈,读出了生命的顽强。这就是(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五、小结

生命是什么?随着我们走进杏林子的文章,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了,生命就是(齐读三句话),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把它读成了一首诗,一首生命的小诗,出示,读。

这首小诗给了我们这么多生命的启示,飞蛾、瓜苗、心脏都是我们熟知的事物,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三个事例,走进杏林子。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的欲望 跃动

瓜苗破土的不屈 顽强

心脏跳动的震撼

篇10:《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常莉霞

教学目标:

1、生字读写,关注本课左右结构字“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态度、思考,感受生命的意义。

3、能正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文中三个事例的小标题。

一、激趣导入,预习检测

1、白板出示关于新生的图片,同学交流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一组图无一不是新生命的诞生,也许一切是公平的,我们从新生到成长都同样接受着大自然无私的关怀,也许一切又是不公平的,每个生物都有每个生物的命运―比如飞蛾,瓜苗还有本课作文的作者杏林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生命的坚强与伟大

2、板书课题,生命 生命

指导读课题

3、预习检测

a.出示本课生字。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觉得那些字书写需要注意什么?

b、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

骚扰 欲望 震撼 糟蹋 动弹 听诊器 不屈向上  茁壮生长 鼓动 跃动 冲破 坚硬 沉稳 短暂 珍惜  有限  无限

师:“有限”的反义词是什么?(无限)

师:“有限”我们可以利用反义词来理解的,这是理解词语很好的方法。

师:课文中关于有限无限有这样一句话,谁来读?白板出示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指导分类识记词语

二、初读课文,概括事例。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杏林子对生命的思索。

阅读任务:将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找出课文中所讲的三个小事例?尝试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请学生将三个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板书:飞蛾求生、香瓜子生长、静听心跳

(2)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把一段话读短,短到能用几个字来概括,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阅读本领。

三、走进作者,感悟课文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标题中所列事物你们谁有什么疑问吗?作者为什么写生命这么深刻的话题却用的是如此弱小的事物?她关注动物,关注的只是一只飞蛾。她关注植物,仅仅是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她关注的都是弱小的生命,这跟她的亲身经历有关。

1.出示杏林子的资料,师配乐介绍:

2.师:让我们带着杏林子对生命的敬畏大声的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或者喜欢的句子待会朗读分享。

3.学生交流,师指导朗读。关注标点。

4.再次齐读“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4、读到这,如果让你给课题加标点你会加什么?再读课题,你会怎么读?(齐读)

5、小结:回顾大家的朗读分享,同学们发现老师为大家搜集补充了课外资料,同学们抓关键词也可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关注标点符号是同学们凭借教材经常用到的.方法。今天老师将这三个妙招锦囊送给大家,以后可要在学习中灵活运用哟。

五、布置作业:(任选两个)

1.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并选择一两个词语写一段话。

2.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并背诵。

3.课外阅读:杏林子:《生命颂》

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砖缝中的瓜苗

静听心跳

坊主点评

这篇课文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好理解,学生没有对生活、对生命的那种深刻体验,特别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杏林子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对生命更多了一些敏感而独特的感受。

杏林子12岁时罹患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手脚肿痛行动不便,只有手指可以动,饱受病痛煎熬。杏林子在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她的好友三毛看着都觉得不堪忍受。以至于三毛看完杏林子后,在门外忍不住祈祷说:“神啊,杏林子太惨了,求您大发慈悲,早些接她到您那里安息吧!” 杏林子听到后大吃一惊,连忙纠正祷告:“神啊,关于这件事你千万别听三毛乱说,您还是听我的吧。我还没活够,我还有好多事还没做呢!”后来,她用她的坚韧走完了她63岁的人生,而她的好朋友,四肢健全才华横溢的三毛,后来却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48岁的生命。

教学设计者常丽霞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把作者的简介纳入教学环节之中,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正所谓:阅读是读者、文本、文本作者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给予我们莫大的启发

篇11:《19 生命 生命》第二课时教案

《19 生命 生命》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19 生命 生命》第二课时教案   台山市台城中心小学  黄春慈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课文,揣摩事例蕴涵的意思,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2、课文讲了哪三个事例?   二、品味三个小故事。 1、出示自学要求: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学生默读,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写体会,师巡视指导。 3、 检查学生的自学。   重点指导: A(课件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学生交流汇报:   4、师:老师小结并做拓展训练:飞蛾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他。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5、指导朗读。 6、总结本段的学法:读――找――悟――读   三、学法迁移: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个故事。   四、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交流一下的句子) u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1、谈谈体会。 2、指导朗读。   u ①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②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1、谈谈体会。我们怎样才算好好地使用生命,怎样又是白白地糟蹋生命?请大家结合身边的小事来谈一谈。 2、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感情引读课文最后一段。 2、出示对杏林子的一些介绍(课件出示) 3、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学生)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集体交流 5、分享老师收集到的一些有关生命的名言。 6、教师小结,再一次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布置作业。 1、把你最喜欢的故事背下来,并摘录打动了你的句子。  2、收集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七、推荐好书。(课件)      

篇12:《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 之一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 之一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武进区九里小学 冯国富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两个难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两个难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难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觉得读课题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指导读课题

2、这个壮字体现了作者满怀激情的赞颂之意。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同学们这些问题都提得非常好,我们今天就要解决这些这些问题,这篇课文有两个部分,你们打算怎么学呢?(一段一段地学,说说读读,听听练练)

那好,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迹去领略动物世界悲壮的一幕。

二、学习“蚁国英雄”

第一段我们就用读读说说的方法来学吧。先请同学们进行读的训练。

1、请同学们拿起书,轻读课文第一部分,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以后,划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试着把你的感受通过读书表达出来。

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投入,现在就把你们的朗读成果汇报给同学们吧。

指名交流。

2、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请你来读。

读得真好,你再来读一遍,注意一定要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其它同学认真听,把你最受感动的词语默默记在脑子里,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的感受。说得越精彩越好。

交流:谁来说说你都感受到了什么?

3、读了这么多遍了,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难度增大了,要说一段话,你还有信心吗?

(我仿佛看到了火神肆虐的热浪中,蚂蚁迅速地扭成一团,仿佛听到了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蚁团不见缩小,被灼焦的蚂蚁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这真是一群了不起的蚁国英雄,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憾,这一群蚂蚁它们是多么团结呀。)

说的多好呀!还有谁来说的。

4、这群蚁国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悍卫着集体的利益,是多么可歌可泣呀,现在我们一起读这一段相信你一定能读得很有情,拿起书我信一起来读。

三、学习生命桥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说说读读,读读说说的方式自己学懂了这段内容,而且体会得这么深刻,下面一段一定也难不倒你们,我们就来进行第二个语文实践活动,听听练练先进行听的训练,。

1、请听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接下来再听老师讲,记下最让你感动的`语句。

3、交流

4、你也想像老师一样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如此感动人吗?再听老师讲第三遍。注意老师的语气停顿,在书上做上记号。

5、看书练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对书上这个故事进行再创造。讲得越感动人越好。

6、集体交流。

7、学到这里你一定被老羚羊的献身精神所感动。还有谁想读这段内容吗?想欣赏的也可以坐着欣赏。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们今天通过读读说说,听听练练的方法学懂了课文。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再运用它来读一篇文章。

补充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

2、我们的身边,电影、电视里以及课外书上你还见到过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交流)

3、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动人场面,令人感动,令人佩服,学到这儿,你的心里一定有很多感慨吧,你想用一两句话,三四句诗或在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吗?

那好我们赶快行动吧。

学生交流。

四、小结课文

《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具准备】

录像、投影片、歌曲《爱的奉献》。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19xx年9月22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这是一个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魂牵梦绕的日子。这一天,千万双眼睛共同聚焦一个大陆同胞年轻的生命,千万颗心为他的命运而跳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板书,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

三、品味语言,感悟血脉亲情

1、身患绝症的小钱是不幸的,让我们到杭州医院的`病房里去看看生命垂危的小钱吧。自由读1、2自然段。

2、出示句子: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⑴ 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这段话中,用心去体会,你体会到什么?

⑵ 带着你的理解读。

3、过渡:

此时,只有骨髓移植,才能挽救他的生命。但是,要骨髓移植谈何容易,大约在十几万人中才能找到一个适合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台湾花莲慈济医院看看那动人的一幕。小声读3~6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划下来,用心想一想感动你的原因是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可以抓住以下句子体会、朗读感悟。

⑴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⑵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⑶ 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5、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出示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填空。

6、小钱得救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倾吐我们的心声。齐读。

四、拓展延伸,感悟血脉亲情

1、小钱得救了!一年后的一天,他终于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同桌两位同学,一个作为小钱,另一个则是台湾青年,向对方说出你的心里话吧。

2、指名说。

3、播放录象,截至目前,慈济医院已经向大陆提供骨髓180例,成功救治了不少白血病患者,每个事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正是在海峡两岸之间用骨髓、用爱心、用血脉亲情架设的一座座生命桥啊!此刻,同学们一定有千言万语要诉说,就把千言万语汇成最感动的一句话,写成亲情卡,贴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上去吧。

4、学生贴亲情卡,播放《爱的奉献》。

5、总结:

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板书】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骨髓  爱心  血脉亲情

大陆  台湾

篇14: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深情回顾触动心弦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1999年9月22日,这个日子对于杭州青年小钱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他不幸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他只能“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课件出示)指名读。此时,他自身的骨髓已经全部被清空,没有任何力量,他只能(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啊,此时的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再塑生命》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平分生命教学设计

《陋室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望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泉水

《哪吒闹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军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