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11 03:40:52 作者:破军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破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㈠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㈢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㈣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㈤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默写《峨眉山月歌》。

篇2: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夜晚,每当我们抬头望月,就会想起住在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和月亮有关的诗歌。

二、了解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峨眉山月歌》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三、了解作者

1、请学生介绍李白

2、看投影,深入了解作者

3、想一想,以前学过李白的哪些诗,尝试背诵

(1)《静夜思》:

这首诗写于作者26岁时,写作地点在当时的扬州旅舍。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李白抬望天空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静夜思》。

(2)《望庐山瀑布》: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通过形象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早发白帝城》

这是诗人五十多岁(57)时写的一首诗,当时李白要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西部,因参加永王李U幕府事被牵连),走到白帝城得到朝廷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四、了解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学习的《峨眉山月歌》写于《静夜思》之前,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投影)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满怀留恋之情。

五、齐读古诗,学习生字

1、注意读音:君

2、注意写法:“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3、尝试组词

六、再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律

峨眉 /山月/ 半轮秋,

影入 /平羌/ 江水流。

夜发 /清溪/ 向三峡,

思君 /不见/ 下渝州。

七、细读古诗,两两合作,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半轮:半圆,(看插图理解)这里指上弦月(上上西西,上半夜从西面出来,月面朝西)或下弦月(下下东东,下半夜从东面出来,月面朝东)。

2、影:指月影。

3、流:流动,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4、夜发:连夜出发。

5、向:驶向。

6、思:思念。

7、君:作者的友人。

8、下:由上游往下走。

八、看动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1、示例:我最喜欢第

句,因为它描写了

的美丽景象。或我最喜欢第

句,因为它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

3、投影:

第一句描写了秋夜峨眉山半轮明月高挂的美丽景象;

第二句描写了月亮倒映在平羌江清澈水面的美丽景象;

第三句描写了作者连夜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的美丽景象;

第四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

九、三读诗歌,找出诗中的五个地名,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投影:

五个地名连用,既点出行程,也表达了思乡的情怀。

十、拓展:填写与月有关的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十一、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习字册》;

3、完成《补充习题》。

篇3: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学实录(送教课)(简)

时间:9月11日

地点:新教育小学小圆厅

班级:四(4)

诵读诗歌

张老师在台前一站,给人感觉很沉稳。

老师显然准备了课件,因为没有电脑,而上课钟已响,张老师果断地开始上课了。

板书了“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背诵的节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学生平素的古诗积累功夫很扎实。

了解了李白,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李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老师请学生跟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了课题。

老师问,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一名男生说,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2、读诗。老师请大家自由练读。学生读了大约两三遍,只是没有自由读,一直是齐读。老师要求大家停下,请了两位女同学来读诗。读后,老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这首诗押什么韵呢?学生也能很准确的说出诗押的是什么韵。

了解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进行了朗读,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张老师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点。

1、圈画诗中地名。张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张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张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为课件中音乐没有播放出声,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这是倒置。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学生回答的很美,说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随波流动。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学生没有很好的领会老师的意思,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老师相机板书: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感悟意境

感悟诗的意境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张老师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来促成学生感悟。

1、感情诵读。老师大段的抒情独白: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乘舟驶向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尽管他是一个三尺男儿,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谁来读一下。

一名女生读的有声有色。

老师感情充沛地说: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后面是怎样的一种寂寞之感啊,请再读。

再站起的这位女生读得更有感情。

2、补充诗句。老师说,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月亮。

老师说,对。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这只是老师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给你一个答案,我相信随着岁流逝,你们慢慢长大,一定会寻找到一个答案。

拓展阅读

老师提出: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学生回答了《静夜思》《塞下曲》等古诗。

老师课件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请学生比较三首古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名学生回答:都是写思念别人的。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见解,说月亮在古诗的意象中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

老师略作总结后,本节课教学结束。

篇4: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

3.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初读古诗,尝试感悟――披文入境,领悟全诗――拓展迁移,发展能力。

教学媒体:

小黑板,彩图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3.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

5.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U聘为幕僚。U起兵,事败,李白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

7.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读前启发:《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峨眉 | 山月 | 半轮秋, 影入 |平羌 | 江水流。

夜发 | 清溪 | 向三峡, 思君 | 不见 | 下渝州。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1)半轮;

(2)影入;

(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边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小结。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亮,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到,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诗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篇5:《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11 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课题)

2、解题。

《峨眉山月歌》

(1)简介“蛾眉山”。

(2)简介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3、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半轮 影 流 夜发 向 思 君 下

③读通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词和句。

4、精读课文。

(1)疏通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夜里出发。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①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②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儿。

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范读、指名读。

6、指导背诵。

朗读背诵

抄写词语

篇6:《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

课前:提示地名、江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生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近1000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幼年李白《古朗月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过渡语:

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影——指月影。

半轮——(看插图理解)半圆。上弦月或下弦月。

思——思念。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更不复可见,诗人触景生情,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溪 3、完成补充习题第二题2、3;3、搜集写月的诗句

秋月流 向三峡

(思念情)

篇7:《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1、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篇8:《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 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 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 (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 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篇9:《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10:《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赠汪伦》,你会背吗?抽生背诵。

2、你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李白),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哟,————《静夜思》。

3、师生齐背《静夜思》。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解诗题。

3、读通诗句

(1)老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3)同桌互相教读,正音。

(4)齐读。

(5)个别读。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知诗意。

(1)简介“峨眉山”。

(2)齐读诗的第1、2句,想想诗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3)齐读诗的3、4句,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4个地点转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诗意:尝试着和老师一起说说诗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三、吟唱《峨眉山月歌》

四、拓展

1、学生一起读关于月的古诗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出示诗句,学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

3、齐唱《峨眉山月歌》结束。

篇11: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另一种解释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我以为。还是后者较为空灵更有味道。你看,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上一页  [1] [2]

篇12: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一、读诗

出示古诗后,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有好几位同学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

二、会意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如“半轮”一词的解释,学生是根据“一轮明月”迁移而来,其余的字词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在学完这首诗后,我问学生:“读完这首诗,发现诗中描述的地名比较多,你能从中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低头仔细寻找,并在书上圈划,找到了这样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很显然,这也是这首诗中的一个亮点,诗人频繁使用了五处地名,我们读来却不觉罗嗦重复,这就是“诗仙”的魅力。

三、悟情

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君”这个词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补充了有关描写思念朋友的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篇13: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14:《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拿到一首诗,我们要首先注意三点:一要注意题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释。对于题目,我们可以教会孩子找题眼,以题眼入手学诗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为题眼。那么如何抓住“月”创设情境呢?我觉得如果用上这样的方式就很不错——

师说:“月”在李白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几句吗?(生背)李白有一种“明月情结”,从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来寄托他的思念;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时把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经过这一番谈话,学生们渐渐进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诗题中的“月”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提示。再来了解了解本诗的作者李白。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行文自然流畅,夸张绮丽,喜好喝酒,并且酒后作得一首诗,被称为“诗仙”。学生心中想着这样一个人物,再看题目,他会作一首什么诗呢?了解了这二点,再来看诗意。谢冕先生在《诗论》中说:“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义。”咱们的.教学用书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 “山”“月”“江”,教师要激发学生看图,积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层峦叠翠”“一叶轻舟”等词语,并用这些词语描述在图中看到的景象,展开适当的想象。

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诗歌的意境,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在教学古诗时,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情境。

篇15:峨眉山月歌中心思想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李白对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之情。

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课程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的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及评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初一古诗词《峨眉山月歌》阅读

月迹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思君夜作文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合集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