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alie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燕歌行》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燕歌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燕歌行》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2、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多写边关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燕歌行》是一首较长的边塞诗,有些字词生硬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尝试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在当时国力十分强大,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了解边塞诗)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今河北景县)人,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2)开元十五年(727),高m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B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传》)。高m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朗读曹丕的《燕歌行》,概括主旨,少妇怀远之情。
四、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1、自由朗读,看注释,前后串读。
2、学生讨论、交流。
3、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五、文本研习
1、比较曹丕的《燕歌行》与高适的《燕歌行》,高适与曹丕的有相同之处吗?他的诗歌究竟还有哪些突破呢?
明确:两文都写了思妇怀远之情。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玉箸,玉做的筷子,这儿比喻思妇的眼泪。筷子竖起来是两行,少妇眼泪也是两行。玉做的筷子晶莹透明,少妇的眼泪也是如此。这里实际上是借代修辞,用玉箸来指代这些兵士的妻子。
(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局部代替整体。)
除此之外,高适的诗歌还写到了边塞风光和战争。
2、在高适笔下,边塞风光和战争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找出对应的诗句、字词并分析、讨论。
(1)边塞风光: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
边庭飘u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特点:开阔、荒凉、辽远
(2)战争:敌人的凶猛,战争激烈――“残贼”、胡骑凭陵杂风雨
军情的紧急――校尉羽书“飞”瀚海
战争生活艰苦、历时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争失利――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
3、诗歌主题探讨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xx的战争。
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环境、士兵、将领、战争的性质等探讨。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常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纵情声色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六、诗歌艺术特色
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
方法指导:手法――分析――效果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①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苦乐不均对比
③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士兵辛苦久战――将领临战失职对比
④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征人思妇相互思念对比
⑤金伐鼓下榆关――孤城落日斗兵稀出征时的狂妄、声势浩大与战败时的惨烈对比
⑥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渴望良将
诗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七、总结(朗读)
清人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八、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燕歌行》教了3遍,在前两次的教授中我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的讲解,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老师教的很累,学生也学的很累。一节课下来,只是疏通了文章的大意。这首诗本身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看到诗意不好理解并且又长,本身就有畏难情绪。如何完整、透彻的解决这首诗是在这次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后来经过比较决定采用比较法,从高适《燕歌行》与曹丕《燕歌行》的比较入手,探讨高适诗的突破。这样一来,学生兴趣似乎比以前好,课堂也比较活跃和完整。
本课也存在着不足,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1、关于借代和借喻手法的区分。在讲授“玉箸应啼别离后”这一句时,“玉箸”一词不加以解释学生并不理解,这里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呢?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来代替整体。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我们再来看看“玉箸”,用玉做的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所以我觉得是否看成是借喻更为恰当。
2、没有对全文的疏通,只是让学生自我预习和讨论、交流,难免会有漏洞,在课堂上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巩固,可能在课后还要花气力巩固。
教学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能带给我们惊喜、也可能带给我们沮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已有知识出发、从易到难,认真琢磨文本,力求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思路。
篇2:《燕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
2.赏析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初步了解边塞诗派。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封建经济和政治兴盛的盛唐时期也带来了诗歌的繁荣发展,边塞诗更是盛唐诗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针对战争这样一个人类永不磨灭的话题,高适写出了哪些方面呢?是充满浪漫进取、积极乐观的精神,还是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抑或是洋溢着马革裹尸、立功沙场的雄心?今天我们随着边塞诗人高适去领略《燕歌行》的独特美。
二、研读诗歌内容,理清层次
1. 四位学生分四部分默写《燕歌行》,其余学生讨论完善学案上的诗歌翻译。
2. 全体齐读《燕歌行》
3. 各组派代表翻译部分诗句,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重难点预设】:
①横行: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②赐颜色:赐以体面恩遇
③猎火: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狩猎作为军事演习,猎火意为战火。
④山川萧条极边土:山河荒芜满目凄凉到边土
⑤身当恩遇常轻敌:唐军将领身受皇家深恩却轻视寇敌
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边疆动荡不安要想回乡哪能飞渡;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荒芜。
【诗歌翻译参考】:
唐朝东北边境敌军入侵狼烟四起, 唐朝将军辞家乡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纵横驰骋沙场上, 天子非常赏识赐厚重的体面礼遇。
锣声响彻金鼓和鸣威武出山海关, 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 胡人的骑兵仗势侵犯似狂风暴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 将军却仍在营帐中观看美人歌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士越斗越稀少。
唐军将领身受皇家深恩却轻寇敌, 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战士身穿铁甲守边疆辛勤已长久, 思妇泪挂双目丈夫远去独自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 远征军人驻蓟北徒然回望不得归。
边境遥远多动荡怎可轻易把家回, 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无所有。
战场杀气久集聚阵前腾起似乌云, 寒风飒飒打更声不绝彻夜惊耳鼓。
只看见白刃乱舞夹杂着鲜血纷飞, 从来献身为报国难道还顾及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 现在还在思念捍御强敌的李将军。
4.《燕歌行》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根据诗歌内容可以把这首诗分为几层,分别讲战役的哪部分?
明确:第一层八句写出师,战况紧急,出师隆重;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战败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决一死战,突出壮志,提出心愿。
三、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燕歌行》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并于对比中突出了诗歌主旨,请选择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① 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② 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领的侍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是鲜明的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与“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③ 结尾提出李广是古今对比。
主旨:通过多重对比谴责了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不体恤士兵的将军。
2.诗篇很善于描写塞外风物景观,渲染边地战争的氛围,请于诗中选择一二例加以赏析。
① “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也写出了战士们作战环境的险恶。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和战败后的困苦。
③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塞战场总是战云密布,彻夜不息的警报声都渲染出战况惨烈,军情危急的气氛。
四、课外延伸
岑参与高适都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二者在雄壮的共性下又有着鲜明的个性,比较岑胜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高适的《燕歌行》,探讨二者在思想主旨和艺术特色上有何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毫不留情的揭露岑参诗中常有一种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令人读之倍受鼓舞,精神振奋。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剧烈变化与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结合,让人惊叹边塞奇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的同时,感慨行军将士的艰辛。
②表现手法上,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质朴刚健,精炼准确。岑参则好用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彩。
篇3:高适燕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教学难点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视频:《英雄》中的战争场景)。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有浓厚的崇拜英雄的意识,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为什么说高适是最熟悉战争、最了解战争的诗人呢?
唐代文人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能文能武的国家栋梁。高适常常随军赴边塞,多次为边塞战争的胜利欢欣雀跃,也每每目睹士兵的艰辛,为战祸连年感慨万分。今存有《高常侍集》十卷。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全诗。
1.放录音。听第一遍,扫清字词。
2.再读一遍。听第二遍,思考问题:战争胜负如何?
四、分析诗歌主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差别。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战争因何而败。
假如你是士兵――
萧条 自然条件恶劣
凭陵 敌人来势凶猛
风雨 天气恶劣
将领轻敌 恩遇
寻欢作乐 美人帐下犹歌舞
假如你是将领――
士兵 军心不稳 (战役地点)
高适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提问)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凄凉的心境)
死节从来岂顾勋 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广难封 )
五、找同学陈述战争的经过(感情倾向)。
出发――战败――被围――苦斗
白天战斗 晚上听到凄凉的打更声
六、从这首诗来了解边塞诗,联系所学归纳总结。
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
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人物:高适 岑参 王昌龄 王翰
七、拓展赏析《出塞》
八、小结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九、作业
搜集整理边塞诗
篇4:高适燕歌行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2、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多写边关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燕歌行》是一首较长的边塞诗,有些字词生硬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尝试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在当时国力十分强大,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了解边塞诗)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今河北景县)人,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2)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B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ppt展示)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朗读曹丕的《燕歌行》,概括主旨,少妇怀远之情。
四、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1、自由朗读,看注释,前后串读。
2、学生讨论、交流。
3、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五、文本研习
1、比较曹丕的《燕歌行》与高适的《燕歌行》,高适与曹丕的有相同之处吗?他的诗歌究竟还有哪些突破呢?
明确:两文都写了思妇怀远之情。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玉箸,玉做的筷子,这儿比喻思妇的眼泪。筷子竖起来是两行,少妇眼泪也是两行。玉做的筷子晶莹透明,少妇的眼泪也是如此。这里实际上是借代修辞,用玉箸来指代这些兵士的妻子。
(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局部代替整体。)
除此之外,高适的诗歌还写到了边塞风光和战争。
2、 在高适笔下,边塞风光和战争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找出对应的诗句、字词并分析、讨论。
(1)边塞风光: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u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特点:开阔、荒凉、辽远
(2)战争:敌人的凶猛,战争激烈――“残贼”、胡骑凭陵杂风雨
军情的紧急――校尉羽书“飞”瀚海
战争生活艰苦、历时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争失利――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
3、 诗歌主题探讨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的战争。
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环境、士兵、将领、战争的性质等探讨。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常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纵情声色 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无能的抨击。
六、诗歌艺术特色
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
方法指导:手法――分析――效果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①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 ,苦乐不均对比
③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士兵辛苦久战――将领临战失职对比
④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征人思妇相互思念对比
⑤金伐鼓下榆关――孤城落日斗兵稀 出征时的狂妄、声势浩大与战败时的惨烈对比
⑥至今犹忆李将军 古今对比,渴望良将
诗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七、总结(朗读)
清人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 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八、背诵全诗
1.《青花》教学设计
2.《公输》教学设计
3.《燕子》教学设计
4.《重力》教学设计
5.《人生》教学设计
6.看海教学设计
7.《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8.落日教学设计
9.《彩票》教学设计
10.试飞教学设计
篇5:燕歌行(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燕歌行》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难点 同重点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二、介绍背景
1、阅读注解①中的诗前“序”:“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m;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补充介绍:如“序”所云,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其所“感”之事,则与谁有关?(张公)“张公”何许人?(张守)当时,张守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另外,高m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m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三、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注释自读。
四、整体感知
1、理解文意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
人:将帅 士卒
士卒 思妇
事:战争
景:塞外秋景
五、文本研读
1、诗中那几句是写将帅的`?那几句是写士卒的?分别反映了将帅士卒怎样的精神面貌?
诗句:男儿本自重横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解说:
“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语出《史记 季布传》。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
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意味着恃勇轻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是对比。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犹”,还。表明将帅一贯如此,轻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毫不顾惜士卒生命。战前如此轻敌焉能不败?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卒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士卒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国捐躯。
将帅好大喜功,贪生怕死,一味享受,不体恤士卒
2、由将帅士卒的精神面貌对比看出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3、诗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那几句?试作简要分析。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分析:
以古代的名将来隐比现实中的将帅。李广勇猛善战,善待部伍,与士卒同甘苦,士卒亦乐为之用,从而博得了广泛的敬重,与李将军相比,只知寻欢作乐的将帅,就愈显出其面目之可鄙了。
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将军,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诗人提出李将军,既紧扣全篇主旨,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意义尤为深广。诗歌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4、诗人是如何表现主旨的?
通过描写战役的全过程。
按照战役发展的顺序:出师--失利--被围--结局(心愿)
5、在写战役的过程中,诗人还写了塞外的秋景,请找出来并作简析。
山川萧条极边土
简析: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简析: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绝域茫茫无所有
简析:大漠茫茫更见荒凉,征人与思妇相隔万里,相见无望,烘托出征人绝望无奈的心情。
小结:在战役进展过程中穿插写景,既表明战役的地点,战争的惨烈又烘托出士卒的心情,渲染气氛。同时也揭露将帅的罪责。
6、如何理解“铁衣远戍辛勤久”至“寒夜一夜传刁斗”?
解说: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动荡不安,蓟北征人有家难回,浴血奋战,如今战败被围,白天见到的是战云密布,晚上听到的是单调的打更声。如此危急的绝境,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
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7、齐读诗歌。
分类作业 A类:熟读全诗,深钻诗意。
B类:JC,思考:诗中有哪些“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
预习布置 预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板书设计 出师--失利--被围--结局(心愿)
课后反思
篇6: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堂课定位为朗读课型。本文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高一阶段学生通过必修课本的学习,对诗歌意象、意境及诗歌情感等知识有了全方位的接触,高二阶段学习这本《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如果还是给学生教授这些知识完全是抹杀语文的乐趣并且剥夺了学生知识建构和运用的权力。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欣赏指导,带领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境及诗情,以朗读贯彻整个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快乐,养成爱读诗的良好习惯;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说,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得到读懂诗的喜悦。
【教学目标】
1.学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朗读技巧。
2.在朗读《燕歌行》中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3.体会本诗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通过分析《燕歌行》,学会欣赏其他边塞诗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小组讨论―迁移拓展。
【课堂实录】
一、朗读《燕歌行》,初步感知诗歌的情和境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9页,大家昨天已经预习过了,今天我们重点读第三段的内容,“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起(学生齐读)(教师其间跟读,遇到重点内容时重读,让学生提高注意力)
过渡语:也就是说我们朗读诗歌要按照“节拍”来读――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2.请同学们根据这个要求,翻到53页,自己读一读高适的《燕歌行》,注意要读出什么(生答:节拍)(学生在下面自己读,参与度很高,基本都按照节拍自己开口读)
过渡:好,大家已经自主朗读一遍了,现在请同学们推荐一位你们认为读得最好的同学来为大家朗读这首诗歌。
学生推荐班长。
3.学生代表朗读《燕歌行》(一位女班长,声音洪亮,节奏非常鲜明,有些地方还作了特别的声音处理,“死节从来岂顾勋”以反问的语气来读)
学生鼓掌,教师评价:我们的班长朗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节拍鲜明,具有音乐美;甚至第一次读这首诗就知道“死节从来岂顾勋”需要用反问语气。但是还不够美,为什么呀(学生答:情感)。
4.对,还要有情绪的变化,才能读出情韵美,如何读出来呢?请同学们翻到40页读第一段及第三段(生齐读,教师跟读,遇到“读出作品特殊的`诗境和诗情来”拉高声音)
5.教师示范读
学生鼓掌,教师表示感谢。评价:老师觉得自己有许多地方读得不够好,比如“征人蓟北空回首”,那种白费的、一切都是枉然的伤感诗境没读出,应该要“征人蓟北空回首”(学生帮助读)。
6.接下来,还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燕歌行》,接着老师的朗读将《燕歌行》读圆满了。我起个头“燕歌行高适起”。
学生读,教师在某些需要延长或重读或表达特别语气的字上跟读,(有了前面教师示范之后,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读到“应啼别离后”还会用颤音)。
评价:读得真不错,但是老师觉得这最后一句诗还得再读一遍,“君不见”要慢点,体现那种“你是不知道呀”这种质问语气,“征战苦”更要读慢点,这种苦是道不尽的。好,这一句再来一次(生读)。
生:读快了很干脆,(引导:说明战士出征辞家也)很干脆,咋,我们读长了就有一种依依不舍、十里相送的感觉。
二、这首边塞诗情韵丰富,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诗,说说你的理解,试一试读出情韵美
请大家开始自己思考或者小组讨论一起分享。(小组讨论5~6分钟,教师走下去了解讨论情况,肯定学生的发现,鼓励未参与讨论的同学动手发现)
课堂上总共5位同学发言,A同学:我喜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句。“战士军前半死生”这句写出了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拼搏精神。“美人帐下犹歌舞”整天看美女跳舞写出了将军的腐败,并且与前面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教师引导:这种鲜明的对比中包含了诗人什么情感呢?)
生:诗人极为不满。
师:嗯,有道理,诗人对军营中这种将帅战士之间的苦乐不均是极为愤懑不满的,好,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这种对比就要体现出来,“半死生”慢,“美人”要重读。
现在请你将你刚刚感受的诗境和诗情在声音中传达出来,请。
生读,学生鼓掌。(嗯,“犹歌舞”读得特别有韵味,我跟你一起读一遍,教师带着学生读,将“半死生”读慢,“美人”重读,犹歌舞用愤懑的语气。)
鼓励发言: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喜欢的诗句?
B同学:我喜欢“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这里的环境描写特别的萧条,不管是什么季节的(教师引导:穷秋塞草腓,说明是什么季节呢?)边塞秋天的萧条景色,体现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战士军前半死生还和前面相呼应。(哦,还和前面的“孤城落日斗兵稀”相呼应,诗人对这种环境下的战士表达了)诗人对战士有一种怜惜之情。
(引导:萧条的景色渲染烘托了这种凄凉气氛,诗人对在如此的艰苦环境中战斗的战士包含了同情,对“斗兵稀”的战争形势更是无尽的悲伤。因此,读的时候要慢,越来越少地感觉)
好,请你将刚刚感受到的用声音传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请。
生读(读得不错,特别是“斗兵稀”读得特别好)
C同学:我喜欢“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这句描写战士们行军途中的情形,表现出战士们气势雄壮义无反顾奔赴战场,为国家效力,并体现出战士们满满的信心和激情。(引导:诗人对充满信心的战士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或者说诗人对我朝军队如此昂扬的斗志有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出征的战士也是饱含信心的,对出征的战士们有满满的赞扬。
师:好,现在请你将这种战士的昂扬斗志和诗人的赞扬表达出来,请。(生读)
三、课外拓展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运用我们今天学的“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知识,学习陈陶的《陇西行》,首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注意诗歌的音乐美,分清节奏(生自读)。
1.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教师一起跟读,遇到需重读或延长的地方时要放大声音,学生读的效果特别好,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教师评价:非常好,第一次接触这首诗歌同学们就能读得这样,真是棒。
指导朗读:在读“誓扫”的时候要(生:重读),“貂锦”页下注解释代指战士,五千个战士一个个地死在胡地,联系我们今天学的《燕歌行》应该要读出什么味道呢?(学生答:战士军前半死生)
教师引导:“孤城落日斗兵稀”一个个越来越少,好同学们来读这一句(生读:压低了声音),而读:“犹是春闺梦里人”,死去的战士已成为枯骨却还是妻子的梦中人。(学生答:要用颤音)
2.有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这首诗歌的情韵之美吗?
F同学:诗歌前两句赞颂战士的爱国精神,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后两句写出了战争的残酷,表现出作者对战士的同情。
评价:哦,她读出了诗人对战士的颂扬及作者在这首诗中的反战主题,表现出诗人对死难者及家属的同情之情。不错,那么请你将你理解的表现在声音中,为大家朗读这首诗歌。(生读)
3.真好,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陇西行》(生读,教师带读),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到这儿,请同学们回去回顾39页和40页的三段知识,回去预习杜甫的《蜀相》。下课,谢谢同学们!
【教学反思】
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笔者在课堂中采用跟读、带读、范读等各种方式,丰富了朗读的形式,为解读文本做好充分的准备。读完后让学生自己说说诗歌的情韵,其实已经解决了诗歌的内容、意境及情感,根据自己的分析再读让他们体会到进步的快乐,营造了整个课堂的氛围。
有待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对学生朗读有层次指导的同时,还应该丰富评价机制,可以让学生读完,让学生自己评价,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学设计要在单元要求中大胆创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基本功应该是让学生多讲多说,完善自己的课堂引导能力。
篇7: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在全诗中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教学中要除了要分析诗的内容和手法外,还要带领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目标设计】:
1.对唐代边塞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2.体会和思考本诗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使用的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背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师问:在这首诗里,作者主要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生答: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心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高适的《燕歌行》,来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了解边塞诗及边塞诗人,简介作者及背景: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或提问个读,结合课下注释并提醒捡重点学生记在书上。
三、朗读本诗并理清结构:
找学生回答,课件明确答案: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四、文本探究:
师问:唐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请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诗句。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相关诗句。
学生回答,并解释,老师带领分析。
课件展示: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愤慨)
篇8:《燕歌行》的教学反思
《燕歌行》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想
《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代表作品,其诗的思想内容与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相比要更加深广。既写了边地战争、边庭风光,赞颂战士的英雄气概,同情他们的远戍之苦,又写出了军中的官与兵的矛盾,批判了不体恤士兵的将领。教学中我首先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句的内容,使学生完全理解诗歌。在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时,我主要抓住这首诗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分析主题的。《燕歌行》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领的侍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是鲜明的对比。结尾提出李广是古今对比。通过这几组对比,作者要赞颂的对象、同情的内容和要揭露的对象就十分清楚了。运用对比手法的分析来突破这首诗的主题,我觉得学生很快就能理解。
二、本节课优缺点
这节课学生课堂表现比较活跃,回答问题比较积极,理解诗歌内容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完成的,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讨论的也很积极充分,所以我所讲的内容不多,但已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对比手法理解诗歌主旨的设想在这节课运用的也比较成功,学生找的比较全面,分析的也比较透彻,最后总结主旨也水到渠成。总结经验,一是前面理解充分,学生懂得诗歌所讲内容;二是在分析对比手法之前给学生讲解了什么是对比手法,学生认识到位,不会瞎找。
缺点也很多,一是朗读的太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不够,整节课只朗读了两遍,这在诗歌教学中是大忌,以后诗歌教学中需要注意和避免;二是在让学生交流诗歌翻译内容时形式单一,重复太多,自己在听学生说时,也因为说的人多,漏掉了很多学生的错误,到第四部分时,学生已经有疲劳状。
三、本节课总结
经过这节教研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平时上课不注意的小问题也在这节课中被同组的前辈们一一指正,这样的活动让我获益匪浅,希望以后多参加这样的教研活动。
篇9:燕歌行(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燕歌行(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3、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二、预习展示:
1、介绍背景:阅读注解①中的.诗前“序”:“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m;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
人:
事:
景:
3、诗中那几句是写将帅的?那几句是写士卒的?分别反映了将帅士卒怎样的精神面貌?
合作探究:1、由将帅士卒的精神面貌对比看出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那几句?试作简要分析。
3、在写战役的过程中,诗人还写了塞外的秋景,请找出来并作简析。
精讲点拨:
1、对比手法
2、如何理解“铁衣远戍辛勤久”至“寒夜一夜传刁斗”?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动荡不安,蓟北征人有家难回,浴血奋战,如今战败被围,白天见到的是战云密布,晚上听到的是单调的打更声。如此危急的绝境,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王薇
篇10:燕歌行的教案设计
燕歌行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以及诗人的创作情况。
2、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边塞诗
盛唐在当时十分强大,边塞诗十分流行。因为,唐朝当时和外族交往很多,战争也不少,有时是为了拓边,开拓疆土,有时是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这就提供了边塞诗写作的背景。同时,过去的诗人是很少亲自去边塞的,而盛唐的诗人有不少去过边塞,在边防部队里工作,所以他们对边塞生活和士兵感情有切身的体会。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
2、高适 见注释1
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安史之乱时,他追上正在逃到四川的玄宗,直言当时潼关战败的原因,也说明他对边塞战事、当时社会政治有自己很深刻的认识。
燕歌行,是一首古乐府诗题。主要是写征人远戍燕地与妻子互相思念的感情。
3、写作背景 注释2、3
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结合注释1给出主旨,给出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
二、诵读
1、自己读 结合注释,初步了解全诗
2、齐读(对朗读作强调——慷慨悲壮)
3、再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对比。
思考:本诗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明确:战事发展的顺序,据此将全诗分成四节。
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
人:将帅 唐军 士卒 今将军
士卒 敌军 思妇 古将军
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 衰草 孤城 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
三、研读:(按战争发生的顺序分节研读,在各个层节中分析思想、艺术手法)
1、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 前两句,连用两个“汉”字呼应,使得结构和声调上都有了呼应。汉:中华民族是汉,且汉朝也是也是历史上很强大的朝代,所以中国常常自称为“汉”。“烟尘”:战争。边境上有了战争,晚上点烽火。而且,战争起来的时候车马奔驰,尘土飞扬,也是“烟尘”。
(2) 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3).“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横行:纵横驰骋。身为男儿,生下来就应该志在纵横天下,建功立业。开头四句把一个男子,唐军将士的精神面貌写出来,精神十足。
另:在歌颂和赞美之间,也暗示了诗的后半首所表达的那种讽刺意味。横行也有欺压良善和不守法的意思,后一句在赞美天子的恩宠,也暗示了这个人在得到天子恩宠之后可能会更加骄恣不法。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4)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把军队的声容之壮用声音传达出来。 各种不同旗帜接连不断 既有“摐金伐鼓”的声音,又有多姿多彩的旌旗,有声音有形象,你可以想象唐朝的大军在行进中的军容之盛。
(5)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6).“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2、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5)后四句:大漠穷秋塞草腓:在广阔无边的沙漠上,在寒冷凄清的晚秋时节,边塞的草也都枯萎衰落了,这是自然的背景。人呢,打了一天的仗,孤城上已经没有多少活着的士兵。“身当恩遇恒轻敌”和“天子非常赐颜色”相呼应,一个骄纵的将帅,又得到皇帝的恩宠,于是常常看轻敌人,他没有周密的计划,就随随便便把军队派出去打仗,,因此造成战争失败。
总结: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对比:将帅 帐下犹歌舞 恩遇轻敌
战士 军前半死生 力尽关山
烘托: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3、被围——处于险境的士兵的心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思考:仅仅写了征人、思妇之间相互思念之情吗?为了加深主题的表达,这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总结: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4、结局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一).“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二).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这四句,与前两层内容照应: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適、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三)主旨
本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此诗的主题是谴责边塞将领在朝廷的怂恿下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本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四)音韵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这首诗大部分是四句以换韵,一段段换韵,也一段段转换场面,转变景色,转变情绪。“汉家烟尘”四句押仄声韵,写男儿报国的气概;“摐金伐鼓下榆关”四句转平声韵,写战争已经兴起,军队已经出发。“山川萧条”四句换仄声韵,写前线将士的苦恼与不平。接下来换平声韵,激愤不平的感情又进了一步。征人思妇之苦六句用仄声韵。结尾两句用平声韵。平仄相间,抑扬顿挫。
板书:慷慨悲壮
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心愿)
人:四组对比:
唐军——敌军
士卒——将军
征人——思妇
古将军——今将军
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 衰草 孤城 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
白话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篇11:《长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理解古诗的意思,学会古诗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古诗的理解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教会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学会古诗学习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适机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题为“长歌行”的乐府民歌都有对人生苦短的感悟,这篇《长歌行》也不例外。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汇报:
1、写朝露易逝:“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被晒干了。――露珠的生命是多么短暂啊!(以
2、写花草易萎:“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生机;但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活力。――万物的`生命虽是美好,但多么短暂啊!
3、写百川归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众多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百川东流,永远是一去不复返的呀!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全诗的主旨句,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青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后悔。全诗借助朝露易逝、花草易萎、百川归海等自然现象警示人们: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人生短促,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徒然叹息。全诗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5、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篇12:《长歌行》教学设计
《长歌行》教学设计
一、由谜语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着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
2、学生猜出后,教师借机板题:时间
二、引导学生观察图,激发学生兴趣
1、仔细观察书中插图,讨论问题:(1)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2)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边看边说,要求自言自语。
3、组织在班内交流后,切入到学习主题:《长歌行》的理解及背诵、认字、识词……(提出学习任务)。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请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试着读一读,要读准音,正对调(正确)。
2、划出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长、川、何、复、归、少、努、徒、伤悲
3、(放录音)请听一听你的朋友认对了吗?请学生自己验证。
4、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
3、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有语气)。
4、教师重点指导下列词语:复西归、少壮、老大、徒、伤悲
5、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6、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走进“一休屋”
1、请你把诗句与意思连起来。
百川东到海 (1)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
时间也是这样一去不回啊!
何时复西归? (2)条条江河向东奔去,流入大海。
少壮不努力, (3)如果年青的时候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4)到年老时,再伤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2、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3、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三、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少壮、老大……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四、回顾插图,说演结合
1、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老爷爷将会对小孙子说些什么?小孙子又是怎样回答的?
2、编一编、演一演、评一评:学生合作自由表演。
五、识字教学
1、在诗句中学词,在词中识字,出示词条:
长歌行、百川、何时、复西归、少壮、努力、伤悲、徒、海
2、学生读词,然后小组讨论:你是
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1)通过分析字形记;(2)扩词记;(3)说话记;(4)换偏旁或取偏旁记;(5)看拼音记。
3、组织学生班内交流识字方法。
4、描一描、写一写。注意让学生写好“悲”字的“心”字底。
六、学习了《长歌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七、课堂小结
篇13: 《长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积累汇报
1、毛泽东诗词
2、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导语:如果学生说出就直接问(没说就问)“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是不是珍惜时间的警句?你知道它出自哪首诗吗?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长歌行》。
二、学诗悟情
1、出示题目,汇报收集的材料。(投影出示:行,汉乐府的意思)
2、学诗悟情
(1)自由读,指出生字词。
(2)指名读,你能说说围绕哪句话写的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春景,秋景,百川归海)
(4)结合书中注释和收集的资料,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5)汇报:
春天:(1、2句)朝露易逝
(3、4句)春色盎然、生机勃勃(指导读出对春天的赞美)
秋景:(5、6句)花草枯萎(读出惋惜、无耐、凄凉)
(7、8句)百川归海
3、小结:
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听: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也可用诗中话来说)
板书:时光易逝时光一去不复返
师:也正因如此,诗人才劝诫人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总结写法
借物喻理借景抒情
四、课外延伸
出示珍惜时间的诗,找出中心句。
五、谈收获
【教学反思】
《长歌行》一诗主要告诫、劝勉学生珍惜时间好好读书,以免将来后悔。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搜集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让他们知道珍惜时间的好处。这样先入境,为学生学诗悟情打下基础。我设计时想如果没有学生答出本课诗句,教师就说出来,由于有生直接说出了诗中心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便直接进入了本首古诗的教学。
这首诗易于让学生抓住重点诗句理解,重点教师可以归纳板书,我就是这样做的,如板书:朝露易逝,春色盎然—→百川归海。花草枯萎—→总结:时光一去不复返,进而找出中心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学生对古诗要表达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指导朗读时,就知道该如何倾情朗读了,学生体会到了应该珍惜时间,也就能总结出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了,即:借物喻理,借景抒情。这样设计,分散难点,化难为易了。
在整首诗的学习中,诗意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说出来,搜集的名言警句也为学文作了铺垫,结尾处学生也受到了教育,知道不能虚度光阴,否则遗憾终生。整节课环环相扣,学生能从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受到教育,达到了教学目的。
教学相长,我认为仍有个别同学搜集资料不积极,不太关注别人的答案,以至于背诵古诗时,有些牵强,感情也不太到位,这也提醒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全体学生发展,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吸取教训,取长补短,争取让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都有所发展。
★ 燕歌行原文翻译
★ 汉乐府长歌行
★ 长歌行李白
★ 长歌行汉乐府
★ 长歌行乐府诗
★ 长歌行 赏析
★ 长歌行古诗
★ 长歌行汉乐府朗读
★ 燕春散文诗
《燕歌行》教学设计(共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