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嘟哒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鲁迅自传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鲁迅自传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篇一:鲁迅自传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这是我这节课设计的宗旨。
鲁迅的文章历来是中学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鲁迅的文章时,我们往往是从思想、主题的角度切入,来安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而《鲁迅自传》又是鲁迅自己介绍生平和思想的最重要材料之一,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因而教师更容易从鲁迅人格入手,增加背景介绍,使学生重点了解鲁迅的经历和思想。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首先是一篇自传,鲁迅首先是一个文学家。鲁迅的人生经历、转折固然重要,思想固然深刻,但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主要不是了解鲁迅的深刻,也不是去了解鲁迅的转变过程,而是要突出这篇文章的传体特征(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自传,从教材的使用来看,把《鲁迅自转》作为自传的范本来学是更为重要的。),是要看鲁迅的经历和思想是如何被叙述、如何被表达的。换句话说,自传的特点和鲁迅思想的深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这是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独特的地方,也是鲁迅文章作为教材的主要价值之一。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试图以经历为主线,以语言为入手,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也就是从这点来体现“具有语言学习价值的鲁迅”。
突出传体特征,那么鲁迅的形象是不是不重要了呢?不是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经历和传记特点的时候,带出对鲁迅思想的思考。如我在分析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写作者的经历,有详略之分吗?那为什么有些要想写有些要略写?”这个提问自然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弃医从文是祥写,为什么要祥写呢?因为这是鲁迅最重要的转折点,从而引出弃医从文的原因和鲁迅的为人,这样就可以结合附文《<呐喊>自序》来分析。鲁迅的形象初步得到体现。同时在分析时,又扣住了自传的一个特点“详略得当(重在祥写表达自己思想的内容)”。另外在分析语言时也是一样,既要抓住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又要突出本文语言思想内涵丰富的特点,这样自传的简洁特征和鲁迅的思想也就都得到了体现。同时我还把本文的语言和七年级上的《风筝》一课的语言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希望学生能明白鲁迅作品语言更多的是“形象化的表达”,但这篇是自传,所以,鲁迅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选择了凝练简洁,这是为了做到言简意赅的需要。这一点的设计还是落实在了自传的特征上面。
当然,这样的设计都是老师的预设教学,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一个好的课堂,还应有自然生成的东西。为此,我主要在分析语言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由的发现和表达,而老师不过多的干涉,尤其不强加给他们教参上的东西,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就是什么样的水平。显然,这样的教学,鲁迅的思想不是很突出,这是这堂课设计的一个局限,而课堂生成的东西也不够深刻。但我想,随着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鲁迅的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是可以更深刻了解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
总的来讲,学生能够接受我这样的设计,和老师的配合相当好,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也基本了解到了自传的写法特点,可以说是达到了预计的效果。但是因为公开课的原因,我试图上一个完整的课,我对学生的讨论时间进行了限制。这显然是不符合生成性课堂的规律的,也是得整堂课内容过多,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有些嗦,占用了不少时间,使得学生的参与时间大大减少了,也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从《鲁迅自转》的文章特点和教学设计容量来讲,应该有两课时。这是我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请大家多多指正。
篇二: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于语文学习,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一直崇敬的伟人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来实在可怕。
为什么学生怕读鲁迅的文章?笔者为此曾经做过一次题为“我眼中的鲁迅”,学生发表了不少“高见”,但普遍的认识是:
鲁迅太伟大了,伟大的让我们难以接近。
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感到异常陌生。
鲁迅的作品语言艰涩,主题深奥,实在难以理解。
而且,除了课文,绝大多数学生不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鲁迅作品的价值勿庸置疑。但他的着作的读者却越来越缺少,甚至对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望而生畏。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虽然篇目有所不同,选用的鲁迅作品有一般在20篇左右,约占到讲读课文的10%。我们在教学中也总是吧鲁迅作为重点,但结果却不怎么样,反而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实在需要我们反思。
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有诸多原因,但从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实在也需要我们反思。
一、不要“神”的鲁迅
鲁迅是伟大的,但伟大不是难以亲近的同义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在中国就成一尊神“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我知道鲁迅开始,实际上就有点“神”的味道,随着不断的学习,就愈加“神”了起来。鲁迅的每一句话虽然没说顶一万句,但总是名言。甚至在我读大学时,凡是鲁迅批评或批评过的人都时反动的,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批林批孔要鲁迅,反击右倾翻案风要鲁迅,揭批四人帮要鲁迅……鲁迅先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标杆,这不是神又是什么?
我是喜欢鲁迅的,事实上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我的教学,我有意无意间也在影响我的学生。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对教材、教参机械照搬,强行灌输的方,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初时的学生比较听话,我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但渐渐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到后来,他们可能就不听了。我一直在想,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问题是在我身上。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不是接受一位神,神话的鲁迅只能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
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也是人,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我们无法接近,而可亲可敬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我们也可以摸鲁迅的鼻子,那时的鲁迅就不会被疏远了。
我们必须将鲁迅从神坛上请下来,然后与大师进行平等、和谐的心灵对话,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其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不要“政治”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远去了的不一定就是陌生的。
鲁迅先生是反封建的斗士,是革命的旗手,是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政治化概念化的先生,只剩下一张横眉冷对,严峻无情的脸谱。于是,我们无论是教鲁迅的小说,散文,还是杂文,都是循着这一概念,语文教育成了政治的宣传员,至少是一种政治暗示。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正如周海婴所说,这是“政治上需要”的鲁迅。
我们且不说文学作品的对人文价值,但这种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而失去了人文的本义的做法,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失去了真实,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作品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而且这种做法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今天学习鲁迅的作品,如果依然按照老一套的思路来阐释与剖析。怎么能让他们理解鲁迅思想及其精神呢。不能理解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怕,烦,甚至讨厌。一位研究者说:在教学中“只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的主旨”,尤其是“人为对鲁迅加以拔高甚至神化,不允许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见解,使原本充满着人文气息的鲁迅作品,只剩下冷冰冰一具严肃‘躯壳’”,于是,终于使鲁迅的作品“在学生中间变得‘面目可憎’”。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的教学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住“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记住“反封建”的主题,鲁迅本来就是立体的、多元的,在教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同样也应该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的解读与理解,这不正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需要吗?鲁迅作品除具有极高思想性外,还有许多的“读点”,经久耐读,越读越有“味道”。()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内核”吗?
三、不要“甚解”的鲁迅
鲁迅是深刻的,但深刻的鲁迅并不是不可认知的 。
鲁迅的作品,篇篇是精品,字字乃珠玑,其思想的深刻是勿庸置疑的。鲁迅的作品难读,不只是学生感到难读,有一定阅读经历的经验的读者,对鲁迅的作品大多望而生畏,就是我这样受过“专业”教育的语文教师也常常需要借助“别人”。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杂文,小说散文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
其实读不懂鲁迅是正常的事,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不一样了,连语言的表述风格都变了。我无法认同鲁迅先生的文章“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的说法,难读与超出认知范围至少不完全等同。
对于鲁迅作品中很多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不必心急,可以让学生可以慢慢消化,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我们不要总是强调鲁迅的深刻,学生无法认识到这深刻,于是启发启发再启发,启而不发,就只能灌输,结果还是概念,对鲁迅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对于现今个性独立的学生们来说反而会令其对鲁迅作品产生排斥心理。
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否可以学学陶渊明,让学生不求甚解。事实上,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何必强求比我们更加年幼的学生呢?
陈丹青语说:如果我们从鲁迅那一张张目光犀利,很个性化中国化的照片中,能够解读到“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鲁迅,那时,我们的学生可能不仅愿意在周作人的苦雨斋里消遣、在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中徘徊,也喜欢在鲁迅的百草园内逗留。
篇2: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于语文学习,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一直崇敬的伟人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来实在可怕。
为什么学生怕读鲁迅的文章?笔者为此曾经做过一次题为“我眼中的鲁迅”,学生发表了不少“高见”,但普遍的认识是:
鲁迅太伟大了,伟大的让我们难以接近。
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感到异常陌生。
鲁迅的作品语言艰涩,主题深奥,实在难以理解。
而且,除了课文,绝大多数学生不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鲁迅作品的价值勿庸置疑。但他的着作的读者却越来越缺少,甚至对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望而生畏。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虽然篇目有所不同,选用的鲁迅作品有一般在20篇左右,约占到讲读课文的10%。我们在教学中也总是吧鲁迅作为重点,但结果却不怎么样,反而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实在需要我们反思。
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有诸多原因,但从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实在也需要我们反思。
一、不要“神”的鲁迅
鲁迅是伟大的,但伟大不是难以亲近的同义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在中国就成一尊神“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我知道鲁迅开始,实际上就有点“神”的味道,随着不断的学习,就愈加“神”了起来。鲁迅的每一句话虽然没说顶一万句,但总是名言。甚至在我读大学时,凡是鲁迅批评或批评过的人都时反动的,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批林批孔要鲁迅,反击右倾翻案风要鲁迅,揭批四人帮要鲁迅……鲁迅先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标杆,这不是神又是什么?
我是喜欢鲁迅的,事实上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我的教学,我有意无意间也在影响我的学生。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对教材、教参机械照搬,强行灌输的方,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初时的`学生比较听话,我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但渐渐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到后来,他们可能就不听了。我一直在想,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问题是在我身上。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不是接受一位神,神话的鲁迅只能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
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也是人,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我们无法接近,而可亲可敬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我们也可以摸鲁迅的鼻子,那时的鲁迅就不会被疏远了。
我们必须将鲁迅从神坛上请下来,然后与大师进行平等、和谐的心灵对话,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其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不要“政治”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远去了的不一定就是陌生的。
鲁迅先生是反封建的斗士,是革命的旗手,是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政治化概念化的先生,只剩下一张横眉冷对,严峻无情的脸谱。于是,我们无论是教鲁迅的小说,散文,还是杂文,都是循着这一概念,语文教育成了政治的宣传员,至少是一种政治暗示。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正如周海婴所说,这是“政治上需要”的鲁迅。
我们且不说文学作品的对人文价值,但这种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而失去了人文的本义的做法,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失去了真实,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作品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而且这种做法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今天学习鲁迅的作品,如果依然按照老一套的思路来阐释与剖析。怎么能让他们理解鲁迅思想及其精神呢。不能理解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怕,烦,甚至讨厌。一位研究者说:在教学中“只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的主旨”,尤其是“人为对鲁迅加以拔高甚至神化,不允许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见解,使原本充满着人文气息的鲁迅作品,只剩下冷冰冰一具严肃‘躯壳’”,于是,终于使鲁迅的作品“在学生中间变得‘面目可憎’”。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的教学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住“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记住“反封建”的主题,鲁迅本来就是立体的、多元的,在教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同样也应该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的解读与理解,这不正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需要吗?鲁迅作品除具有极高思想性外,还有许多的“读点”,经久耐读,越读越有“味道”。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内核”吗?
三、不要“甚解”的鲁迅
鲁迅是深刻的,但深刻的鲁迅并不是不可认知的 。
鲁迅的作品,篇篇是精品,字字乃珠玑,其思想的深刻是勿庸置疑的。鲁迅的作品难读,不只是学生感到难读,有一定阅读经历的经验的读者,对鲁迅的作品大多望而生畏,就是我这样受过“专业”教育的语文教师也常常需要借助“别人”。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杂文,小说散文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
其实读不懂鲁迅是正常的事,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不一样了,连语言的表述风格都变了。我无法认同鲁迅先生的文章“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的说法,难读与超出认知范围至少不完全等同。
对于鲁迅作品中很多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不必心急,可以让学生可以慢慢消化,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我们不要总是强调鲁迅的深刻,学生无法认识到这深刻,于是启发启发再启发,启而不发,就只能灌输,结果还是概念,对鲁迅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对于现今个性独立的学生们来说反而会令其对鲁迅作品产生排斥心理。
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否可以学学陶渊明,让学生不求甚解。事实上,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何必强求比我们更加年幼的学生呢?
陈丹青语说:如果我们从鲁迅那一张张目光犀利,很个性化中国化的照片中,能够解读到“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鲁迅,那时,我们的学生可能不仅愿意在周作人的苦雨斋里消遣、在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中徘徊,也喜欢在鲁迅的百草园内逗留。
篇3:《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这是我这节课设计的宗旨。
鲁迅的文章历来是中学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鲁迅的文章时,我们往往是从思想、主题的角度切入,来安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而《鲁迅自传》又是鲁迅自己介绍生平和思想的最重要材料之一,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因而教师更容易从鲁迅人格入手,增加背景介绍,使学生重点了解鲁迅的经历和思想。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首先是一篇自传,鲁迅首先是一个文学家。鲁迅的人生经历、转折固然重要,思想固然深刻,但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主要不是了解鲁迅的深刻,也不是去了解鲁迅的转变过程,而是要突出这篇文章的传体特征(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自传,从教材的使用来看,把《鲁迅自转》作为自传的范本来学是更为重要的。),是要看鲁迅的经历和思想是如何被叙述、如何被表达的。换句话说,自传的特点和鲁迅思想的深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这是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独特的地方,也是鲁迅文章作为教材的主要价值之一。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试图以经历为主线,以语言为入手,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也就是从这点来体现“具有语言学习价值的鲁迅”。
突出传体特征,那么鲁迅的形象是不是不重要了呢?不是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经历和传记特点的时候,带出对鲁迅思想的思考。如我在分析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写作者的经历,有详略之分吗?那为什么有些要想写有些要略写?”这个提问自然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弃医从文是祥写,为什么要祥写呢?因为这是鲁迅最重要的转折点,从而引出弃医从文的原因和鲁迅的为人,这样就可以结合附文《<呐喊>自序》来分析。鲁迅的形象初步得到体现。同时在分析时,又扣住了自传的一个特点“详略得当(重在祥写表达自己思想的内容)”。另外在分析语言时也是一样,既要抓住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又要突出本文语言思想内涵丰富的特点,这样自传的简洁特征和鲁迅的思想也就都得到了体现。同时我还把本文的语言和七年级上的《风筝》一课的语言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希望学生能明白鲁迅作品语言更多的是“形象化的表达”,但这篇是自传,所以,鲁迅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选择了凝练简洁,这是为了做到言简意赅的需要。这一点的设计还是落实在了自传的特征上面。
当然,这样的设计都是老师的预设教学,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一个好的课堂,还应有自然生成的东西。为此,我主要在分析语言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由的发现和表达,而老师不过多的干涉,尤其不强加给他们教参上的东西,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就是什么样的水平。显然,这样的教学,鲁迅的思想不是很突出,这是这堂课设计的一个局限,而课堂生成的东西也不够深刻。但我想,随着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鲁迅的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是可以更深刻了解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
总的来讲,学生能够接受我这样的设计,和老师的配合相当好,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也基本了解到了自传的写法特点,可以说是达到了预计的效果。但是因为公开课的原因,我试图上一个完整的课,我对学生的讨论时间进行了限制。这显然是不符合生成性课堂的规律的,也是得整堂课内容过多,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有些啰嗦,占用了不少时间,使得学生的参与时间大大减少了,也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从《鲁迅自传》的文章特点和教学设计容量来讲,应该有两课时。这是我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请大家多多指正。
篇4:鲁迅自传的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这是我这节设计的宗旨。
鲁迅的历是中学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鲁迅的时,我们往往是从思想、主题的角度切入,安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而《鲁迅自传》又是鲁迅自己介绍生平和思想的最重要材料之一,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因而教师更容易从鲁迅人格入手,增加背景介绍,使学生重点了解鲁迅的经历和思想。
但是,我认为,这篇首先是一篇自传,鲁迅首先是一个学家。鲁迅的人生经历、转折固然重要,思想固然深刻,但学习这篇,我觉得主要不是了解鲁迅的深刻,也不是去了解鲁迅的转变过程,而是要突出这篇的传体特征(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自传,从教材的使用看,把《鲁迅自转》作为自传的范本学是更为重要的。),是要看鲁迅的经历和思想是如何被叙述、如何被表达的。换句话说,自传的特点和鲁迅思想的深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的,这是鲁迅作为一个学家的独特的地方,也是鲁迅作为教材的主要价值之一。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试图以经历为主线,以语言为入手,让学生通过一篇的学习,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也就是从这点体现“具有语言学习价值的鲁迅”。
突出传体特征,那么鲁迅的形象是不是不重要了呢?不是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经历和传记特点的时候,带出对鲁迅思想的思考。如我在分析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写作者的经历,有详略之分吗?那为什么有些要想写有些要略写?”这个提问自然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弃医从是祥写,为什么要祥写呢?因为这是鲁迅最重要的转折点,从而引出弃医从的原因和鲁迅的为人,这样就可以结合附《<呐喊>自序》分析。鲁迅的形象初步得到体现。同时在分析时,又扣住了自传的一个特点“详略得当(重在祥写表达自己思想的内容)”。另外在分析语言时也是一样,既要抓住本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又要突出本语言思想内涵丰富的特点,这样自传的简洁特征和鲁迅的思想也就都得到了体现。同时我还把本的语言和七年级上的《风筝》一的语言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希望学生能明白鲁迅作品语言更多的是“形象化的表达”,但这篇是自传,所以,鲁迅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选择了凝练简洁,这是为了做到言简意赅的需要。这一点的设计还是落实在了自传的特征上面。
当然,这样的设计都是老师的预设教学,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一个好的堂,还应有自然生成的东西。为此,我主要在分析语言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由的发现和表达,而老师不过多的干涉,尤其不强加给他们教参上的东西,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就是什么样的水平。显然,这样的教学,鲁迅的思想不是很突出,这是这堂设计的一个局限,而堂生成的东西也不够深刻。但我想,随着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鲁迅的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是可以更深刻了解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
总的讲,学生能够接受我这样的设计,和老师的配合相当好,从学生的反应看,也基本了解到了自传的.写法特点,可以说是达到了预计的效果。但是因为公开的原因,我试图上一个完整的,我对学生的讨论时间进行了限制。这显然是不符合生成性堂的规律的,也是得整堂内容过多,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有些嗦,占用了不少时间,使得学生的参与时间大大减少了,也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从《鲁迅自转》的特点和教学设计容量讲,应该有两时。这是我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这堂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请大家多多指正。
篇5:鲁迅自传的教学反思
于语学习,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言,二怕写作,三怕周树人。”我们一直崇敬的伟人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实在可怕。
为什么学生怕读鲁迅的?笔者为此曾经做过一次题为“我眼中的鲁迅”,学生发表了不少“高见”,但普遍的认识是:
鲁迅太伟大了,伟大的让我们难以接近。
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感到异常陌生。
鲁迅的作品语言艰涩,主题深奥,实在难以理解。
而且,除了,绝大多数学生不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鲁迅作品的价值勿庸置疑。但他的着作的读者却越越缺少,甚至对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望而生畏。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教材中,虽然篇目有所不同,选用的鲁迅作品有一般在20篇左右,约占到讲读的10%。我们在教学中也总是吧鲁迅作为重点,但结果却不怎么样,反而学生越越疏远了鲁迅,实在需要我们反思。
学生越越疏远了鲁迅,有诸多原因,但从中学语教师的角度,实在也需要我们反思。
一、不要“神”的鲁迅
鲁迅是伟大的,但伟大不是难以亲近的同义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在中国就成一尊神“五四”新化运动旗手,伟大的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我知道鲁迅开始,实际上就有点“神”的味道,随着不断的学习,就愈加“神”了起。鲁迅的每一句话虽然没说顶一万句,但总是名言。甚至在我读大学时,凡是鲁迅批评或批评过的人都时反动的,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批林批孔要鲁迅,反击右倾翻案风要鲁迅,揭批四人帮要鲁迅……鲁迅先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标杆,这不是神又是什么?
我是喜欢鲁迅的,事实上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我的教学,我有意无意间也在影响我的学生。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对教材、教参机械照搬,强行灌输的方,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初时的学生比较听话,我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但渐渐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到后,他们可能就不听了。我一直在想,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问题是在我身上。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不是接受一位神,神话的鲁迅只能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
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是伟大的学家,但也是人,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我们无法接近,而可亲可敬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我们也可以摸鲁迅的鼻子,那时的鲁迅就不会被疏远了。
我们必须将鲁迅从神坛上请下,然后与大师进行平等、和谐的心灵对话,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其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不要“政治”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远去了的不一定就是陌生的。
鲁迅先生是反封建的斗士,是革命的旗手,是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政治化概念化的先生,只剩下一张横眉冷对,严峻无情的脸谱。于是,我们无论是教鲁迅的小说,散,还是杂,都是循着这一概念,语教育成了政治的宣传员,至少是一种政治暗示。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正如周海婴所说,这是“政治上需要”的鲁迅。
我们且不说学作品的对人价值,但这种把人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而失去了人的本义的做法,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失去了真实,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作品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而且这种做法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今天学习鲁迅的作品,如果依然按照老一套的思路阐释与剖析。怎么能让他们理解鲁迅思想及其精神呢。不能理解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怕,烦,甚至讨厌。一位研究者说:在教学中“只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的主旨”,尤其是“人为对鲁迅加以拔高甚至神化,不允许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见解,使原本充满着人气息的鲁迅作品,只剩下冷冰冰一具严肃‘躯壳’”,于是,终于使鲁迅的作品“在学生中间变得‘面目可憎’”。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的教学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住“他是一个伟大的学家、革命家、思想家”,记住“反封建”的主题,鲁迅本就是立体的、多元的,在教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同样也应该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的解读与理解,这不正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需要吗?鲁迅作品除具有极高思想性外,还有许多的“读点”,经久耐读,越读越有“味道”。(fsir)这不正是语教学的“内核”吗?
三、不要“甚解”的鲁迅
鲁迅是深刻的,但深刻的鲁迅并不是不可认知的。
鲁迅的作品,篇篇是精品,字字乃珠玑,其思想的深刻是勿庸置疑的。鲁迅的作品难读,不只是学生感到难读,有一定阅读经历的经验的读者,对鲁迅的作品大多望而生畏,就是我这样受过“专业”教育的语教师也常常需要借助“别人”。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杂,小说散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
其实读不懂鲁迅是正常的事,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不一样了,连语言的表述风格都变了。我无法认同鲁迅先生的“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的说法,难读与超出认知范围至少不完全等同。
对于鲁迅作品中很多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不必心急,可以让学生可以慢慢消化,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我们不要总是强调鲁迅的深刻,学生无法认识到这深刻,于是启发启发再启发,启而不发,就只能灌输,结果还是概念,对鲁迅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对于现今个性独立的学生们说反而会令其对鲁迅作品产生排斥心理。
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否可以学学陶渊明,让学生不求甚解。事实上,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何必强求比我们更加年幼的学生呢?
陈丹青语说:如果我们从鲁迅那一张张目光犀利,很个性化中国化的照片中,能够解读到“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鲁迅,那时,我们的学生可能不仅愿意在周作人的苦雨斋里消遣、在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中徘徊,也喜欢在鲁迅的百草园内逗留。鲁迅风筝教学反思鲁迅野草读后感
篇6: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 了解并掌握“自传”这种文体的'相关常识及写法。
2. 了解鲁迅先生1881―1930的人生经历和著述情况。
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抱负和崇高思想。
4.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梳理鲁迅先生1881―1930年间的人生经历。
2. 理解并认识鲁迅弃医从文,实现思想转变的深刻原因。
3. 认识“自传“的文体特点及写法。
4. 指导学生怎样收集资料及怎样确定选题。
教学设想:
1. 三课时
2. 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解题、作者简介
[4] [5] [6]
篇7:鲁迅《自传》教学实录
鲁迅《自传》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大家还记得吗?
生:(齐答)记得。
师:那好,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班长起头,开始集体背诵)《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民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很好,这首诗是作者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作。在这首诗中,作者对鲁迅先生进行了高度评价,说他“虽死犹生”。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鲁迅自传》来了解一下鲁迅其人。(教师投影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2初评鲁迅)
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四个方面对鲁迅进行了介绍。(教师投影:了解鲁迅(配图)
生:(速读课文进行概括)
师:读完了吗?
生:(齐答)读完了。
师:那谁来回答一下刚才的问题?
生1:第一方面是讲鲁讯先生的家庭变故。第二方面是讲他的求学经历。第三方面讲的是他的工作情况,第四方面讲的是他的著作情况。
师: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第一方面除了讲鲁迅的家庭变故,还讲了其他内容。应概括为:鲁迅的家庭情况。
师:说得很好,本文从家庭情况,求学经历,工作情况和著作情况四个方面对鲁迅先生进行了介绍。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这四个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摘要,看看作者在文中讲了哪些生活经历。
生:(摘要)
师:(巡视,并进行交流,指导)
师:好了,同学们速度很快,都已经做完了。那谁先来说一说,围绕“家庭情况”,作者都写了哪些要点呢?
生:(纷纷举手)
师:好,第一组回答这个问题。
生3:在这个方面中,作者介绍的主要内容有:父亲是读书人;母亲是乡下人,能看书;我幼小时不愁生计,十三岁时家逢大变故,后父亲重病去世。
师:第一组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4:还写了他寄人篱下的生活和他不愿做幕友或商人;决定旅行学习的经历。
师:补充得很好,“旅行学习”一词很有现代感,其实就是?
生:(齐答)外出求学。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看围绕外出求学的经历,作者写了哪些事?来,第二组同学来回答。
生5:作者先上了江南水师学堂,后又改上路矿学堂,之后又到日本去留学,先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
师:回答得很准确。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三个方面,这一部分事件较多,第三组同学谁来试一试?
生6: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物学教员;绍兴中学做教务长;师范学校做校长;南京教育部做部员;移入北京后兼做北京大学等校讲师;做厦门大学教授;做中山大学教授,后辞职。
师:你回答得很好,很全面。现在只剩第四部分了,第四组同学谁来回答呢?
生7:作者著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若干翻译作品;《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
师:你回答得很好,不过你读错了一个字,哪个字呢?
生:(齐答)〈〈唐宋传奇〉〉的“传”(音:chuán)
师:对了,那个字应读chuán。刚才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把同学们的答案整理了一个表格,请大家根据这个表格,对自己已摘录的要点进行补充,订正。(表格略)
生:(迅速进行补充,订正)
师:(巡视,答疑)
师:好了,同学们已经完成了摘要工作。我们知道鲁迅是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很高的成就,有很高的威望。但这篇自传却用了千字左右的篇幅,对自己50年的生活进行了概述。这给我们了解鲁迅先生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要求同学们去查找资料以补充课文之不足,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同学们都找到了哪些资料。
生8:我查到了很多资料。
师:那找一个你认为最重要的说一说,给其他同学留点机会。
生8:(笑)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的周宅,消息传到京中为官的祖父周介孚那里,当时正有一位姓章的高官来访,祖父便给他的孙子起了“阿樟”为乳名,学名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和雨伞音近,便改名为豫才,到南京求学时,又改名为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鲁迅”为笔名。
师:很好,这位同学对鲁迅的名字进行了一番考证,。谁还有其他的资料?
生9:我查到的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有一次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电影,在画面上忽然见到一个中国人因为俄国人做侦探被俘而将被斩头,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因此作者感到医学并非一件要紧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料,这对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了解他的人品有很重要的价值。那谁来说一说,鲁迅当初为何学水师、矿路和医学呢?
生10:鲁迅之所以选择学医,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生11:鲁迅学“水师”和“路矿”,也许是受了当时洋务派的影想通过强兵、富国来实现他的救国理想。
师:你们答得很好。我们把刚才几位同学找到的资料进行一下梳理不难发现,鲁迅的每一次人生追求都和他救国救民的人生理想有关。
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文章第一自然段,你能明白少年鲁迅为何不愿做“幕友”或“商人”了吗?
生:(齐答)明白。他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师:很好。谁还有其他的资料吗?
生12:我补充的是“三?一八惨案”的有关资料。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军队炮轰大沽口的侵略行径,抗议段琪瑞执政的卖国行径,会后,群众到执政府门前请愿,却遭到段琪瑞执政府的血腥屠杀,伤亡惨重。这一天成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殉难。
师:很好,谁来补充一下,面对“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做了些什么?
生13:消息传来,鲁迅先生极为愤怒,在《无花的蔷薇之二》等文中控诉了段琪瑞反动政府的反动卖国行径,号召人民起来进行斗争。
师:面对残酷的屠杀,很多文人采取了沉默和逃避,但是鲁迅先生却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站了出来,同反动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你们看到先生的铮铮铁骨了吗?
生:(点头)看到了!
师:你们看到先生的凛然正气了吗?
生:(点头)看到了!
师;还有其他资料吗?
生14:我查到鲁迅的著作情况 。其中有《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要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呐喊》,《彷徨》两本诗集,一本散文诗集《野草》,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等多部杂文集。
师:够了,够了,已经很多了,可是鲁迅在说到自己的著作情况时,却说得轻描淡写,这是为何?(生欲答,师止住)时间有限,机会难得,再找最后一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他的资料。
生15:我查到了一段评价鲁迅的文字。
师:很好,给大家念一念。
生16: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新文化的旗手,他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中国人民解放独立,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毛泽东评价他时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发展的方向。
师: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发展的方向。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呀!通过刚才的资料补充,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说说鲁迅其人。哪组想好了,就派一位同学把你们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
生:(开始讨论)
组1:(板书)自尊自强,谦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组2:(板书)有正义感,不畏黑暗势力。
组3:(板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师:总结得很好。这说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鲁迅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就是同学们心中的鲁迅。那么研究鲁迅的专家学者又是如何评价鲁迅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师下发的参考资料,勾画要点,以加深对鲁迅的了解,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眼中的鲁迅》。能完成吗?
生:(齐答)能。
师:好,这节课到此结束。下课。
篇8:鲁迅自传教学教案
鲁迅自传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积累“筹办、维新、污蔑”等词语,学习鲁迅严谨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能恰当运用辐射阅读资料,辅助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重大转折。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重点
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难点
学习名人传记的写法,写“凡人”小传。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在小学我们学习过不少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今天我们先以讲故事的方式,说说你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把小学学过或课外阅读的有关鲁迅的故事组织起来,通过讲述故事说出自己? 对鲁迅的认识,为新课的教学设置情境)
2.导人课文,板书课题。
从故事中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的经历是复杂的,他于1930年5月写了一篇简短的自传,介绍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 《鲁迅自传》。
1.学生回忆学过的《三味书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踢鬼的 故事》等,讲给同学们听,尽可 能说出对鲁迅的看法。 (对讲述自己课外阅读故事的同学予以表扬)
2.学生初步感知鲁迅自传的内容
二、整体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词,感知内容。? ‘
2.检查阅读效果: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和理解情况。(学力、变故、筹办、维新、污蔑)
3.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主要经历
4.解读课文,从设计鲁迅先生简历人手;详细了解鲁迅的经历。(提示:小学毕业时,我们都填写过自。己的简历表,仿照那种形式,我们给鲁迅先生设计一份“简历表”,把课文中鲁迅先生的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填写清楚)
5.再识鲁迅。引导学生作初浅分析。(提示:鲁迅先生的生活、求学、工作经历与众不同,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仔细阅读课文,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共同探讨)
1.自由快速阅读课文,积累词语。
2.根据老师出示的卡片内容,还原语境,理解词义。
3.根据课文内容,学生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积极发言,把握鲁迅的主要经历。
第一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第二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求学经历;第三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工作经历;第四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著述的情况。
4.分析课文。
(换个角度,让学生把自传与个人简历结合起来,达到复杂内容简单化的教学目的,练习提取有利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5.积极发现问题,互相交流,共同探究。
如:“我”为何不肯做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一幕友或商人?“.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几个别的人指谁等等?
三、本课小节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活、求学、工作、著述等主要生平事迹,真切地看到了一个革命先驱者奋斗的艰难历程,并且梳理了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录个人主要经历的写法,这是自传体的一般写作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尝试。
四、板书设计参考
鲁迅自传姓名:周树人;? 笔名:鲁迅? 主要经历:
1881年,生于周家19,日本留学,仙台学医19,弃医从文19,回国,师范任教1927年4月辞职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呐喊》、《朝花夕拾》、《彷徨》、《阿Q自传》
第二课时
一、补充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读《三味书屋》:这是一篇介绍鲁迅早年家庭变故的.文章,作为文章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家庭变故对少年鲁迅的影响,及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良好习惯。
讨论:鲁迅的家庭变故对他产生影响了怎样的影响?
2.指导阅读《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录,记叙了鲁迅留学日本期间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详细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讨论: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阅读讨论。补充阅读的文章中了解当时的家庭及社会背景,同学合作探讨:两次重大变故对鲁迅的重大影响以及对鲁迅人生的作用。
2.小组间交流:
鲁迅弃医从文是由观看影片引起的,他看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看到中国人的愚昧落后,在他认为中国需要的是能医治人民思想和精神的文人,他改变了日本求学的初衷,决定弃医从文。这也是他成为革命先驱者? 的思想基础。
二、探究语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探究,比较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你发现了《鲁迅自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②与附文《老舍自传》作个对比,你更喜欢哪种语言风格? (指导学生深化认识此特点在文章中的体现)
1.学生深入领会自传性记叙文的语言特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鲁迅:属流畅的白话文,语言庄重,多用错落不齐的散文句。
②老舍:文学味较浓,语言诙谐,多用整齐的骈偶句。
三、指导写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总结自传的一般写法。提示:《鲁迅自传》是一篇自传体作品的代表,通过这篇自传,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总结自传的写作特点。
2.写作小练笔:以时间为顺序,记录自己所经历过的重大事件,自己动手写写《自传》。
3.请学生朗读交流所写自传。
1.结合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总结。
①以时间为顺序。
②记录各阶段的主要事件。
③文字表达简明扼要。
2.练习写以时间为序的自我介绍片断。
3.朗读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四、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美文共品。指导阅读《老舍小传》、《少年“尝尽”愁滋味》。和老师一起欣赏《老舍小传》和《少年“尝尽”愁滋味》,并在课下自己寻找好的传记文学作品课外阅读。
五、本课小结
《鲁迅自传》主要记录了从1881年到1930年鲁迅先生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旧教材6册书中所选的作家作品,鲁迅是最多的一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孔乙己》等优秀篇目曾给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用了两课时学习了《鲁迅自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鲁迅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同时看到了鲁迅的成长、奋斗的历程和他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学习研究鲁迅先生的宝贵资料。
本课总结
本文教学容量很大,教材提纲挈领地简单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教学应适当运用辐射资料补充一些细节,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因先生的学习、工作范围极大,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整理出一条线索,便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自传写作特点的研究上。熟悉鲁迅生平的任务,可以在研究写作特点时顺代完成,不必另外花费时间。
篇9:《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鲁迅自传》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因此教学前应对传记文这种文体适当介绍。教好这一课,一方面为下面继续学习其它课文做好铺垫,有利于知识迁移;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感知他的人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一语文教学的宗旨。
二、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通过研究文章,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通过学习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4、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讲授、讨论、对话;黑板
六、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一)、导入
1、解题:鲁迅自传
传记: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可分为自传和评传。
⑴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
⑵评传:是由别人撰写的,也叫传。
2、介绍鲁迅
(1)、请同学回忆以前所阅读的鲁迅文章,简单介绍对鲁迅的印象。
(2)、引用毛泽东的话,简介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毛泽东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这些是后人给他的.评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记叙自己的。
(二)、熟悉文章,梳理文章。
1、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掌握生字词。
自传(zhuàn) 乞(qí)食 衰落(shuāi)(luò)
彷徨(páng)(huáng) 侮辱(wǔ)(rǔ) 祺(qí)
(1) [学力] :这里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2) [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
(3)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灾难。
(4) [筹(chǒu)办]:筹划举办。
(5) [幕友]:明清时代地方署中无官职的助理人员,负责弄事诉讼、钱粮账务、公文书信等事务。俗称“师爷”。
(6) [学籍(jí)]: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7)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梳理文章,掌握大意。
(1)、默读课文,回答本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时间顺序
(2)、请同学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大意。
明确:(1)鲁迅出生到十八岁以前的经历,包括出生时间,地点,父母简况,家庭情况等。
(2)较为详细的叙述了自己年轻时代的探索,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
(3)叙述自己回国的工作情况。
通篇文章内容为鲁迅自述平生。
(3)、小组讨论:四人为以小组,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活动。
年份 主要活动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 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 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19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
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7年 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
后一直住在上海。
(3)、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了解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19,鲁迅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主要创作成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一本论文”:是指他的论文集《坟》;
“一本回忆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一本散文诗”:指散文诗集《野草》;
“四本短评”:指《华盖集续篇》、《华盖集》、《而已集》、《热风》。
(三)、结束语
本堂课我们基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主要创作作品。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熟悉鲁迅,也请同学们思考本篇文章有些什么特点以及如何写一篇自传?
篇10: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学习《鲁迅自传》这篇人物传记、了解自传的写法,进而会写简单的自传。
教学目标:
1、总体上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自传的有关知识,能写自传。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精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难点:
1、鲁迅“弃医从文”原因。
2、学写自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幅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对联的内容猜一猜这说的是哪个人物?(鲁迅)有谁能把鲁迅的有关情况对大家作个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几部作品,谁能回忆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我们已大致了解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这篇文章系统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一生。(板书课题)
二、介绍“自传”及学习的方法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属传记类文章,有三个特点;
①所写材料真实典型、既要概括人物的一生,又要突出主要事件;②在记叙中常插入对人物事件的议论;③语言准确、平实、简明,富于个性特征。
学习自传的方法:1、把握人物一生中的主要事件;
2、根据这些事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展示课文内容(配音)
四、自主讨论,教师引导作答
1、文中哪些自然段介绍鲁迅的生平及成长过程?(1—3段)
2、哪些自然段介绍了鲁迅的著过情况?(第4段)
3、快速阅读1—3段,根据文中提供材料梳理鲁迅1881—1930年的.主要活动。
年代 主要活动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 家遭大变故,居住在亲戚家。
1898年 离绍兴,往南京求学
18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 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 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 回国。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1927年 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1927年4月辞职,9月出广东,其后一直住在上海。
4、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一生经常变动工作?
其中对鲁迅一生影响最大的变动是什么?(弃医从文)为什么要弃医从文?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他在电影上看到中国人的麻木、愚昧时,他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因为再强壮的国民如果没有思想,这个国家一样无法兴盛起来。他认为“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可见他同样是出于爱国思想才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5、鲁迅一生有哪些著述?
(两本短篇小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
五、小结
六、学习实践
请同学们仿照本篇自传、内容及写法,以《我的自传》为题说一篇口头作文。(学生准备3分钟)。
篇11:《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德育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知识点:了解“小传”的文体的基本特征,学写“小传”。
能力点: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解读鲁迅精神;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最杰出的文坛巨匠,同学们肯定知道他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也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大家想更好地了解他吗?那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感知课文
1、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1881-1930年鲁迅主要活动一览表
时间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1881年出生
13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18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知道了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
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电影上看见中国人被斩,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29岁回**亲和几个别的人希望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教化学和生理学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成立后做部员、兼做北大师大女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1926年12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4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19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三、理清思路。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2、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四、布置作业
篇12:《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②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
(3)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
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
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
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
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⑤研读第4段。
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
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4).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
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5).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置作业
篇13:《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温习巩固
1.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1881-1930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探讨分析
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以求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1)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
(2)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参考: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理解人物
1、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要求:①以课后练习二和练习三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练习三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③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2、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3、师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誓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四、布置作业
>>>下一页更多精彩“《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篇14:《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鲁迅自传》教案篇四
一、关于传记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也简称“传”。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就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篇幅短小,扼要地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即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揣味语言
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要求:阅读课后练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
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置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4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例,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四、学以致用
仿写一篇自传,不少于400字。
五、布置作业
《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试代写一篇交流。
《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传,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作品(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的形象。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教师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不必详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不然就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比较恰当的办法是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篇15:《鲁迅自传》优秀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 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 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 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
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18岁――29岁
在南京1 水师学堂学洋务 2 在日本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5、29岁作传时回国后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厦门大学 做教授
12 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
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⑤研读第4段。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
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置作业
作业: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主要以“阅读——谈感想”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将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写在纸上,互相交流和讨论,进而深入把握文本,理解人物主要经历的改变中思想的变化,加深对人物高贵品质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时,激烈的争议,兴趣盎然的探讨,思维火花的碰撞,充分展示了他们学语文的热情和激情,这是我们渴望看到的。
其次,课堂上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言,表明个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这正是有灵性思维头脑的学生积极学习的表现。阅读与表达紧密相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所有人思维都在快速地运转,这是因为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总之,课上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充分展示了他们灵性的思维头脑和火热的学习激情,这样的语文课,我想,有气氛,有思考。
★ 简短自传范文
★ 自传范文
★ 自传 范文
★ 党员自传
★ 党员自传范文
鲁迅自传教学反思(整理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