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咧咧咩IU佳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李清照词《声声慢》教学设计与反思,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李清照词《声声慢》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 目录
篇1:李清照词《声声慢》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幻灯片5)
六、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幻灯片6)
(二)赏意象 品愁情(幻灯片7)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幻灯片8)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幻灯片9)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 渲染愁情(幻灯片10)
雁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幻灯片11)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幻灯片12)
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幻灯片13)
细雨 雨滴梧桐 却敲碎人心 哀伤﹑愁丝的象征(幻灯片14)
注意: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幻灯片15)
酒:愁文化 风:渲染愁情 雁:怀乡之思 音信之盼
黄花: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哀伤愁丝
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幻灯片16)
黄花 战地黄花分外香
雁 长空雁叫霜晨月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幻灯片17)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 细雨
(三)为何生愁(幻灯片18)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
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幻灯片19)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幻灯片20)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七、写作练习——我为清照写碑文(幻灯片21)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八、结束语(幻灯片22)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教学反思】
1、较好地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使教师的合适的指导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能力及态度价值观建构、个性发展等有机结合,使经典作品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了。
2、课前能布置有价值的预习(寻找问题),这是在学生个人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思考结果呈现,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颇有价值的预习。课堂上,能根据时间的有限性,使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等基本上做到恰到好处、见好即收,从而保证了课堂效率。课后作业中,有让学生继续深化思考的题目,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延续——而且是与生活相沟通、与生命完善相融合的深度延续。
3、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还是显得不够理想,主要是针对性和深度、灵活性、艺术性不够。因为所面对的已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能分清什么是廉价的表扬、什么是有分量的激励,他们能感到什么是敷衍性的搪塞、什么是真诚的回应。相当长时间以来,语文课堂冷漠化现象相当突出,原因很多,但课堂上缺乏真诚的师生交流及感情互促互悦,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此中,教师的冷漠恐怕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想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对学生真诚而经常的激励,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激励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提倡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中的一种体现。在这方面,本人还很欠缺。
4、课堂语言还有欠精练、欠流畅、欠艺术,应勤学苦练、力臻完善。
《声声慢》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 ”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比较探究;情感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回顾这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从学生课堂的表现看,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也较好,但是自我反省,还有很多不足:
1、朗读不够教读古典诗文,一定要以读带动教学的进程,“读”,不仅是老师的范读,还有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读,但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读,必须让学生明白,“我读这一遍,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也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而我在讲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点。学生读懂了,读透了,方可进入诗的意境,然后,学生们才可带着感情读出韵味来。
2、在“写愁”步骤中我要求学生从词中找出相关描写愁的意象并进行分析,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更利于操作, 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融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个意象,应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不宜纯粹脱离感情基础去找一些景致。
3、课堂内容的安排还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环节不能充分展开。
所以另外一个班开始重新整理思路,确定从以下三个对比点入手:
1. 《声声慢》与《乡愁》比较。突出意象对表达诗歌情感的重要作用。
2.《声声慢》与《如梦令》比较,借以明确李清照创作的两个阶段。
3.《声声慢》于《醉花阴》比较,让学生分析“愁”的不同层面。
篇2:李清照词《声声慢》教学反思
李清照词《声声慢》教学反思
今天在十班上《声声慢》主要思路有两个,一是背诵二是品读两个重点(第一句话和一组意象梳理),就背诵而言,是先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整体感悟李清照的“愁”,重点对第一句进行品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七组叠词的`效果进行细致揣摩分析,然后再将词中一组表达愁苦的意象(淡酒、雁、黄花、梧桐)进行梳理品读加小结,重点进行意象教学,然后要求同学们就本单元任何一位作者写一篇作文,题目为《读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在十班上课的感觉特别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今天早晨一到班里,就看到讲桌上放着一张纸,上面是郝乐彬摹写的一首《念奴娇 忆官渡》,虽说不乏稚嫩,但是相比较前面写得词,在形式上已经很规整了,而且知道照着词牌填,声律大体和谐,还是不错我好好地表扬了他一番,能举一而返三,会学习。
第二节是九班的课,鉴于昨天对十班同学写的《醉花阴》写意很满意,今天特意在九班也展开尝试,将十班同学的写意作品展示给九班的同学,结果九班的同学很不服气,梁振宇在课堂上就把自己的作品拿给我,我改变了在九班的上课思路,将教学重点临时改变,先分析文章的两个重点,然后直接让同学们进行课堂写意,但由于展示十班同学作品占去了时间,没有完成,但要求同学们下周一交来,看看两个班同学的作品水平高低如何。
附:《念奴娇 忆官渡》:金戈铁马,酣沙场,万代英豪才俊,烽火连营,曾记起,汉末孟德官渡。虹穿九霄,雪散苍穹,陨落万里星辰,千秋已逝,何觅万古英雄。
回顾武帝当年,逐鹿中原矣,雄霸风云。金冠银铠,迎霜雪,征战百里江河。列游九州,咏吟洛神赋,怀古虚度。春秋已去,唤醒人生迷暮。
篇3: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情感体验
探究学习
对比阅读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醉花阴》MTV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学生:李清照的《醉花阴》),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同学们初一的时侯就学过这首词,谁能给大家当一回小老师,介绍一下李清照及她在《醉花阴》的情感内蕴,创作风格?(学生简介)
刚刚这位同学的讲解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的傍晚,菊花凋零,凉意微微。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幻灯片: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篇4: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二、鉴赏《声声慢》
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就以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
(幻灯片) 怎样入愁
愁 缘愁选景
为何生愁
(一)怎样入愁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两个问题:(1)正音;(2)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生齐读,正音。(提问学生哪些字音该注意)
(2)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你觉得该怎么读?你给我们试一试好吗?
b、这句话你觉得体现愁绪的哪些层次感?
寻寻觅觅: 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
该怎么读?
(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冷冷清清: 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
该怎么读?
(老师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 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
又该怎么读呢?
(老师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生: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学生: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二)缘愁选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师范读
2、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3、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要求:(1)基于文本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
意象探究:
a、淡酒 你喝过酒吗?
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老师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b、秋风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
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c、过雁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
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d、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
黄花象征什么?
(老师明确: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e、梧桐细雨 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
(老师明确: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师总结: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就让我们伴着音乐,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象中。
(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
(三)为何生愁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从11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告诉你答案吧!
(幻灯片: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 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同学们你们愿意这其中的哪一件发生在你们身上吗?
但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篇5: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
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篇6:李清照与《声声慢》
李清照与《声声慢》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篇7:《声声慢》李清照词翻译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翻译: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深秋骤然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包容得了!
篇8: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背得很整齐。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
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著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乐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孤清的小院过日子。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
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确: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秋风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篇9:李清照词声声慢读后感
李清照词声声慢读后感
“寻寻觅觅”的动作;“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乍暖还寒”的气候;“旧时相识”的感觉;“守着窗儿”的哀叹;“点点滴滴”的声响——随着李清照的勾勒,我的心,似乎被系在了她的笔尖上,与她一同感受。
我第一次与李清照相识,是在公元二零零四年的夏天。因为,那年我来到了李清照的故居——趵突泉。我见到了她在漱玉泉旁边梳头的倩影:修长的纤纤细手在捋着长长的秀发,连她身旁的艳美花钿都失去了几分光彩。那时,我就听老爸说:李清照最著名的词就是这首《声声慢》。同时,我也爱上了这位铁骨柔肠的女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可以称作是《漱玉词》中的压卷之作。全文是在猝然丧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艰苦背景下写成的。尤其是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潸然泪下。
金兵南下,侵略中原,大宋皇帝的软弱无能,致使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可偏偏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危急时刻。其实,只有艰苦与困难才能开发出人的最高成就。李清照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了,不,应该是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声声慢》这首词,无疑是最好的'代表。
全词一开头十四个叠字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晚年丧夫、没有儿女、孤苦寂寞、心酸艰难的生活体验表达的大胆、细腻、贴切、震撼人心。
本来心情就差,再赶上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只能“借酒消愁”。酒烈,愁亦烈,酒是压不过心头浓愁的。从“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到“三杯两盏淡酒”,事隔几十年,竟有如此之大变啊!当初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哪去了?却换到比酒还弄的愁,把烈酒都变成淡酒了!风再急,酒再烈,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啊!
抬眼望去,亦真亦幻的大雁,在空中飞荡,看到他们,李清照便泛起了疑问:是为我和明诚之间捎过“锦书”的大雁吗?哎,现如今,已没了“怕郞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李清照《减字木兰花》)的闲情逸致,也没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那还有寄托的深情相思。人约黄昏了,人倍憔悴了,人去楼空了——只有那已经无人理睬、满地堆积的飘零花瓣……
独守窗儿,听帘下细雨声,到黄昏时分,阴雨还在啪啪不停地拍打着心扉,使李清照简直不能自抑。李清照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她给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么玄妙。
在不眠之夜,心中的一切挂恋,都在“点滴霖霪”(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大起大落。愁,何时才能消失?恐怕,这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李清照的心中,无法磨灭。
这首词似乎都是非常的普通,并不难懂。但如果您在仔细去品味,您会发现这词中蕴涵着李清照的含蓄与豪迈,透露出她不凡的心境。这首词,字字珠玑,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千锤百炼才造就出来的文字,对于才女李清照而言,这叫信手拈来。这便是李清照的高才在于:第一时间感觉到被拨动的心弦并在第一时间行云流水般地记在纸上。
这首《声声慢》是她卓越成就、天才艺术创造力集中的体现,堪称是一曲千古绝唱。我曾经也写过一曲《声声慢》,不过比先生写的差远了。
声声慢·雨中杂感
拨弦落雨
舞剑飞花
风鸣散尽云霄
好似天公泼墨
莫言萧条
垂杨柳醉冷梦
卷春帘
簟凉悄悄
不止住
愈喧嚣
愈猛笑狂孤寥
吊挂青灵娇瑶
轻举伞
听尘世嘈杂声
袖盈泥香
裙袂为芳飘摇
忽晴霎云巧遇
去来兮
羽扇三摇
至静夜
入诗境
星水月桥
我虽然也是第一时间的感受、第一时间的记录,但是文字功底远不如先生。
我对先生的感情是说不出来的,或许她和我很像,有种敢爱敢恨的性格,还有可能是我们神交已久的缘故吧!所以,能理解先生——
声声慢唱,有唱不完的愁;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故情;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家国很。
这一声声,一次次的撞击着我的心灵,在悠悠慢慢中,我与先生一起追忆往日归来堂中,她与明诚的甜蜜生活以及溪亭日暮时,她与朋友们开怀大饮的沉醉……
李清照先生,请允许我喊您一声“清照”:清照,一路走好!
篇10: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词”义,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怀,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通过典型意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本词,体会情感。
2、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了解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关注典型意象,学会抓住意象进行诗词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喜欢唱或听的歌曲
2、欣赏《月满西楼》
3、谈听后的感受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18岁那年,找到幸福的另一半,嫁给赵明诚。两人志趣相投,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感情更是如漆似胶。然而,命运多舛,靖康之变(金国入侵,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宋高宗赵构继承皇位后定都浙江临安(今杭州),临安在旧都汴京南,故史称南宋)后,也就是她42岁那年,金兵入侵中原,同丈夫颠沛流离,流落与南方,逃亡期间大部分古玩丧失殆尽,心情抑郁。两年后,丈夫因病去世,从此她孤苦无依,生活悲愁!
有词集《漱玉词》传世。其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内容与风格有所不同。
南渡前:
内容——闺思离愁
词风——芳馨俊逸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2、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创作了《声声慢》这首词。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三)讲授新课
1、朗读,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试读,并评价;
(2)教师示范读。(配乐)
(3)学生再读(推荐)
2、理解词意
(1)结合注释卡片,理解词意
(2)自由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3)总体把握:哪一句、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本词的基调?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板书:愁)
(4)1、出示李煜和贺铸的写愁名句(简单分析比喻的修辞)
2、比较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前两者具体,后者愁到无语)
3、出示法国诗人克洛岱的《绝望》,试分析为什么写得不好(直白,不委婉) 李词(委婉含蓄,用意象来抒写情感)
篇11: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与学情】
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1.作为高二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设计目的: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难点】
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自主方能突显个性解读,合作弥补个性之不足。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画像及其词园对联,请同学猜是谁?)
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仅仅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更是我们山东的骄傲。因为她是我们山东人。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啊?(《如梦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畅所欲言话清照
1、学生自由发言。(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相关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南渡是李清照词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词风真挚细腻、清新明快。
后期:宋朝南迁,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词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流离之苦、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哀婉凄凉。
三、美读感知——以声传情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根据预习时对这首词的理解读出感情来)
(2)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他同学聆听,点评,教师总结诵读要领。
(3)师播放范读录音,配以《汉宫秋》的乐曲和“黄花满地,雁排长空,一女子翘首凝望”的图画,营造氛围,进入意境,感受音韵美。
(4)通过读,你所感受到的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悲凄低沉 )
四、整体把握 ——用心体情
师多媒体引导:诗词中有诗眼、词眼之说,“眼”,传神之所。“词眼”就是最能传达词人内心情感的字词。以形容词、动词居多,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1.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再读全词。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生自由回答,师归纳明确:词眼: “愁”,词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词眼的。
【预设问题】哪些意象?(让学生关注意象的属性)
意象: 酒 、风 、雁 、花、梧桐、雨
(淡)酒、(急)风、(过)雁、(满地)黄花 、梧桐 、(点点滴滴)的细雨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叠字的运用;强烈感情的反问句的运用。通过这些表达了词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3、带着体味,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五、佳句鉴赏——个性品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诗歌注重个性化阅读,鉴赏佳句,融入意境,体味情感。
1. 学生再读全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佳句,并选择一角度加以鉴赏。
小帖士:A选择含意象的诗句的同学,赏析时结合意象的特点、属性品味;
B思考后,形成书面文字。
2.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互相推荐、自由回答。对于名句教师可稍加点拨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师预设重点佳句】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具体设计】(如果学生没关注叠词,可以如下引导)
A赏析时让学生各删去一个与原词比较读,感受叠词的魅力。
B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挖掘隐含信息,体味其中深情。
师引导:开篇七组叠字,可谓“胆大包天”,具有开创性,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追问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字信息。 “寻觅”的可能是什么?寻觅的结果?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读来不觉累赘,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极富音乐美,词人的情感似乎也加倍了。
叠词作用:音乐美 、增强情感。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具体设计】
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引用古典诗歌中些酒的诗句,把握“酒”的意象内涵,重点品析“淡”。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明确: “酒”愁的象征,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愁的是晚境何等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雁”的特定内涵。
秋天,北雁南飞,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故说“旧时相识”。雁可回北方,人却客居江南,在异乡相逢,更添天涯沦落之感。
明确:“雁”离愁的象征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黄花满地”内涵。(备用幻灯片引导)
强烈的反问,“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黄花更显出一个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具体设计】:把握“梧桐”“细雨”特定内涵,在学生赏析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发挥想象,几十字描绘诗句所展示的凄惨的情景,体味情景交融效果。)
结论:“梧桐”悲秋、悲凉的心境。
【预设示例】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小结深情】:清照“愁”的内涵。(结合赏析归结)
怀乡之思 漂泊之苦 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六、共同总结 ——积累方法。
如何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鉴赏古典诗词?
1、走进作者,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经历背景
2、寻找词眼,整体把握。抓直接抒情句子、直接表现情感词。
3、捕捉意象,关注特点。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营造意境、传达情感。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梅、兰、竹菊、鹤——君子的象征。同时还要注意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字眼再体味作者的情感。如明月——寒月——缺月——残月。这些虽都是月亮,但修饰语不同,意象也不同。
4、明确技巧,品味效果。表现手法和技巧多种多样,恰当的技巧对表情达意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鉴赏。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七、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一剪梅》全词及背景。
【问题设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的?(结合词句具体阐释)
参考答案:《一剪梅》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相思 闲愁
八、课堂小结——回味无穷。
细雨滴梧桐、黄花堆满地、雁叫声声思,所有的景象在词人的笔下都具有浓郁的愁情,可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声声慢》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
九、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读李清照前期的词二首《如梦令》和《醉花阴》,与本词作比较阅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写三百字左右的文章。
2.背诵全词。
【教后反思】
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但课堂不仅仅是个预设的过程,更是生成的过程。在精心的准备也会有意料之外。自觉这个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应该算收到了较好效果。沉淀下来,重新审视这堂课、这个设计,应该有优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优点:
1.预期目标设计,切乎学情、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完成的很好;
2.猜谜加图片导入,既引发了学生兴趣,同时助于调整学生情绪;
3.个性鉴赏环节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4.设计原则就是“有效”,所以每一环节设计尽量落到实处。
不足:
1.课堂节奏还不够紧凑,有些前松后紧;教师掌控课堂能力,对课堂效率有直接影响,在设计时,各个环节的时间考虑不够细致。
2.面对课堂意外处理不够机智,浪费了时间。在播放的范读录音时,音箱故障,效果很差,但我还是坚持放完了,而学生反映木然。其实可以直接跳过这一环节,老师来范读,我想效果会更好。
3.对于“词眼”问题的讨论环节设计有些过于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部分同学没有参与进来。而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一问题可以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交流,这样能节省一些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后面“个性鉴赏”环节更多的交流时间。
4.反馈练习相对单薄。学生掌握了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也可以运用,
但绝对谈不上熟练程度,而且所选的词特定意象较少,可以选含有“柳”“梅”“菊”等意象的诗句反馈强化。
“高效课堂”说来易,做到难。可以说“细节决定效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目标的设定、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投放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契合学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毕竟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准不是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课有尽,思无穷。
篇1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 感受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思想。
2 感受作者用字用词的凝练及情浓的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1 如何去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意境。
2 如何领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叠词的意义所在。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南宋的历史状况。
2 让学生默读词句,感受词句所描绘的情感。
3 重点词语学习:
寻寻觅觅:意思是指想把失去的东西找回来,表现作者对过去的怀念的惆怅迷茫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表示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寒:指天气有时候暖有时候冷。
将息:古代语言,意思为休息。
怎敌他:如何抵挡得住。
堪:可以。
这次第:这种情景。
怎一个愁字了得:仅凭一个“愁”字怎么可以概括得尽呢?
最后叫学生分析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参考答案如下:作品打破了上下片词的填词的局限性,一气而就自己的心情来表达着哀愁痛苦,如歌般的节律既是节节徐行,而词中的意思是凄美婉丽。词中每个字都似乎满含泪水,充满悲伤,而用字又是,风格深沉而凝重,很富艺术感染力。尤其是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含蓄而极度地展现了作者的悲戚之苦重。
篇13: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词”义,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怀,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通过典型意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本词,体会情感。
2、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了解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关注典型意象,学会抓住意象进行诗词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喜欢唱或听的歌曲
2、欣赏《月满西楼》
3、谈听后的感受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18岁那年,找到幸福的另一半,嫁给赵明诚。两人志趣相投,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感情更是如漆似胶。然而,命运多舛,靖康之变(金国入侵,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宋高宗赵构继承皇位后定都浙江临安(今杭州),临安在旧都汴京南,故史称南宋)后,也就是她42岁那年,金兵入侵中原,同丈夫颠沛流离,流落与南方,逃亡期间大部分古玩丧失殆尽,心情抑郁。两年后,丈夫因病去世,从此她孤苦无依,生活悲愁!
有词集《漱玉词》传世。其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内容与风格有所不同。
南渡前:
内容——闺思离愁
词风——芳馨俊逸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2、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创作了《声声慢》这首词。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三)讲授新课
1、朗读,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试读,并评价;
(2)教师示范读。(配乐)
(3)学生再读(推荐)
2、理解词意
(1)结合注释卡片,理解词意
(2)自由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3)总体把握:哪一句、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本词的基调?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板书:愁)
(4)1、出示李煜和贺铸的写愁名句(简单分析比喻的修辞)
2、比较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前两者具体,后者愁到无语)
3、出示法国诗人克洛岱的《绝望》,试分析为什么写得不好(直白,不委婉) 李词(委婉含蓄,用意象来抒写情感)
《绝望》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读懂了,题目也换成了《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3、赏析品读
(1)提问:作者借和景物(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情。
明确: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2)小组合作学习:
①小组自选一种感兴趣的意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分组)
②小组汇报,教师疏导
淡酒:“三杯两盏淡酒”
思考:为何说是“淡酒”?(不是酒淡,而是心寒。)
典型意象分析:酒是愁思的象征。
急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思考:“急风”意在说什么?
典型意象分析:秋风渲染愁情
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思考:本句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物是人非事事休。)
典型意象分析:雁是思念、寄托的象征。
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有谁堪摘包含“无甚可摘”和“有谁堪与共摘”之意。
思考:“黄花”有没有寓意呢?(花盛,乐景写哀;花衰,以花喻人。)
典型意象分析: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处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略讲句意过渡。
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思考:本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以声衬情,有“顿挫凄绝”之感。)
典型意象分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
哀伤﹑愁丝的象征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思考:开头七组叠词是怎样多角度抒写愁情的?(动作、境况与内心情感)
这三句有何特色?(叠字叠词与音乐美)
(四)主旨总结:
分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讨论:联系时代背景与词人遭遇,你认为
明确:(国愁,家愁和情愁。)并板书
(五)拓展训练:(比一比,写一写)
1、句子仿写:
原来,愁绪也可以写的如此美丽 它是李煜的一江春水,滔滔不尽 它是贺铸的满城风絮,萦绕弥漫
它是李清照的
(六)配乐读(诵一诵)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声声慢》
“愁”字包含了什么愁?
篇1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把握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情感体验 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至上课。)
作者生平简介,回顾南渡前的词作,由生活变化引出其后期创作《声声慢》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 2、学生齐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愁” )
三、赏意象 品愁情
1、作者的“愁”绪是由哪一个动作引发的,结果怎样,心情如何?
2、这样的.“愁”情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来的呢?
3、写出了意象的什么特征,与“愁”有何关系呢?(学生交流探讨)
4、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传达出了怎样的心情?
5、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作品中的“愁”又多了哪些内涵呢?(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四、结语
1、教师小结全词 自由诵读
2、齐声背诵《声声慢》
五、作业
生活中的你也有“愁绪”:乡愁、离愁、丝缕忧愁……请你用最形象的语言将这种情感传达出来。
[附板书设计]: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梧桐 细雨
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情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李清照《声声慢》
★ 李清照声声慢
★ 李清照 声声慢
★ 李清照声声慢鉴赏
★ 声声慢李清照原文
李清照词《声声慢》教学设计与反思(整理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