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Nev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认识升教学反思,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认识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认识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这两个单位虽然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可能会知道一些东西可以用升或毫升作单位,但具体“升”或“毫升”有多大是没有概念的,因此这节课让学生联系实际和生活中的常识并通过操作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可行的。
原教案中是通过直接比较茶杯装水多少来揭示容量的概念。因为杯子有大有小,形状也可能不一样,而且学生对于杯子中的多少并不一定能够一口说准。为避免争论,因此我改用了牛奶瓶导入,因为牛奶瓶学生比较熟悉,上面也标明净含量,可能与学生实际联系得更紧密些。
接着有用饮料瓶进行比较,道理也是一样的。通过两次比较,即使了容量的概念。接着通过两幅图提出问题,学生交流后发现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过渡到“升”的认识。首先让学生观察几种常见容器,说说哪些东西可以用升作单位;接着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让后通过进一步的操作、观察,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容器加深对1升的认识。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产生兴趣,也会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靠。
篇2:认识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因此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除此之外,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同时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教学中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比如交流: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升和毫升?由于有了课前的准备,学生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瓶瓶罐罐和包装盒。等学生交流完毕,我选择了一些学生剪下来的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放在实物投影上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决了升和毫升的符号认识。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升生和毫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酱油、醋、药水、汽油等。除了这些,一些乳液,比如护手霜等。
在让学生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时。用针筒取1毫升的水,倒入手心中,让学生感知1毫升的水大约是15滴。在实验中分别取100毫升、250毫升、200毫升容器,把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中,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篇3:认识升教学反思
在上本节课之前,不光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准备了许多瓶瓶罐罐的东西,感觉课上忙忙碌碌的,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起来了,但是有些同学只是被有趣的实验所吸引,没有真正掌握关于比较容器容量大小的方法,因此在后来的练习中出现了错误。如何加强操作掌握知识的有效性还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还有,在比较两个冷水壶容量的大小,由于我只找到两个容量差不多大的,因此在比较的时候不是很明显,感觉有些遗憾。对于认识1升的大小以及一些常见物体的容量的感知我则采用了吴版的设计,教学效果好象不错。
另外,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还有一些问题,很不完整,在《一课一练》中,写出家里哪些容器的容量大于1升,哪些小于1升,一些同学居然写到了:牛奶、油等,我想除了表达不完整外,对于容量(应该是器物的所能容纳物体的数量,而不是器物里装了什么物体)的理解可能也有欠缺吧!
篇4:《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
昨天上完《认识容量和升》,晚上回去让学生做了这样的预习作业:参照书本P13页自制一升的容器,然后用一升的水实践,完成以下填空。一升水大约可以倒茶杯,一升水大约可倒()小碗,一升水大约可倒()大碗,一升水大约()勺子,一只电饭锅的容量大约()升,一只热水瓶的容量大约()升,一脸盆水大约()升,一脚盆水大约()升。再找找哪些容器的容量比一升大,哪些比一升小。学生去实践了以后,今天我们在课上一起交流,学生显得十分兴奋,畅所欲言,对“升”的认识也更加加深。这也是因为对自己探究成功的喜悦吧!
篇5:《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
《认识毫升》教学反思《认识毫升》这节课是在上节课已经认识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的基础上,继续认识毫升及升与毫升的进率。为了让学生更精确地感知“毫升”, 在课前学生收集了一些有容量单位毫升的容器,如:花露水、眼药水、风油精??我准备了有刻度的试管和滴管,让学生感受1毫升大约有多少滴水。这样让学生经历从1毫升到几十毫升再几百毫升最后到一千毫升,单位有小到大的一个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一升的水有多少,接下来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到“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做单位”。启发学生主动提出“1毫升有多少”的问题。我是通过用针管吸入一毫升水,放入试管中,先让学生感受1毫升到底有多少。有学生说出:1毫升要比1升少得多。再用针管吸入一毫升水,把1毫升水滴在手心里,边滴边数,大约有20滴左右,学生再次直观感受1毫升的实际大小,获得对1毫升的认识和体验。在认识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时,由于缺少一升的量杯,所以我是通过光盘上的动画让学生发现1升=1000毫升。在练习中,有许多的容器都是生活中经常能看见的,教材的编排意图很好,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时学生展示收集的这些容器,在课堂上用这些容器来装上液体,让学生观察,以便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整堂课始终引导学生“看一看、猜一猜、想一想、估一估”,尽量从多种角度让学生感受探索。学生这样在理解上更直观,认识肯定比较深刻点。并且在教学中一定要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出示生活中的容器让学生来猜多少毫升等等。更重要的是要能学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书上有道题是这样的:倒出100毫升饮料,数数你要几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结合学生带的养乐多的瓶子,学生估计在一般情况下4口左右可以喝完,这样算下来一口能喝25毫升左右,为下节课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做准备。
篇6:《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
本课我把重点放在了感知从1毫升到1升的容量变化。在本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1毫升的多少。在开始我先拿出滴管,让学生猜1毫升可能有几滴时,学生猜的范围在4滴到10滴,说明大家都清楚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在具体实践后,大家才清楚1毫升究竟是多少,是实践澄清了猜想。在每组分别量出1毫升、5毫升、10毫升水后,让学生分别观察在塑料杯中的情况,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水的多少,5毫升水的多少,50毫升水的多少,学生感兴趣,通过塑料杯这个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工具,帮助学生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
在1升的教学中,我也放入两次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1升的多少。但在1升的实践操作中,体验1升=1000毫升,教师的指向性较明确,如果放手些可能会更好,如学生已知1升=1000毫升,教师可提出: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可能得到的方法更多。
我有意识地把小组合作形式引入课堂,这节课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效果不错。合作的内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合作的形式根据需要八人小组。从学生情况来看,说明平时在进行合作学习。如何有效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围绕主题借助操作手段完成课程目标,老师使用了多种手段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学中,学生通过收集物品包装,从而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重量单位,引发了学习毫升和升这两个描述液体的基本单位的学习兴趣。开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到有关毫升和升的小知识,介绍给大家,并引发大家一同关注身边的有关知识。在一个平等合协、宽松严谨的环境中,探索和实践毫升和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我想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课本中走进生活,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很好的调动起来。通过这节课,我再次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
篇7:《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
在上本节课之前,不光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准备了许多瓶瓶罐罐的东西,感觉课上忙忙碌碌的,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起来了,但是有些同学只是被有趣的实验所吸引,没有真正掌握关于比较容器容量大小的方法,因此在后来的练习中(通过看图,比较两容器容量的大小)出现了错误。如何加强操作掌握知识的有效性还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还有,在比较两个冷水壶容量的大小,由于我只找到两个容量差不多大的,因此在比较的时候不是很明显,感觉有些遗憾。对于认识1升的大小以及一些常见物体的容量的感知我则采用了吴版的设计,教学效果好象不错。另外,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还有一些问题,很不完整,在《一课一练》中,写出家里哪些容器的容量大于1升,哪些小于1升,一些同学居然写到了:牛奶、油等,我想除了表达不完整外,对于容量(应该是器物的所能容纳物体的数量,而不是器物里装了什么物体)的理解可能也有欠缺吧!
我觉得这节课准备上比较麻烦,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困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际的操作在课堂上无法进行,又考虑到容量和升这些知识平时学生关注的较少,缺乏生活经验,而且容量单位的认识本身就比较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容量和升的概念。课前,我让学生事先收集了不同大大小小的容器,我自己也带了一些。课堂上,我就采取了让学生直接观察杯子里装水的多少,和观察收集到的饮料瓶能装多少饮料,相机提出了“容量”这个词。当问学生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容量的,发现学生能说出瓶子能装液体的多少。通过这样的处理,我感到学生对容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介绍1升有多少时,(由于条件有限)我是让学生先自学书上内容,教师再在前面演示,让学生观察,来加深1升水有多少的印象。对于后面习题,先让学生估计,再尽量让学生去操作,培养了学生观察、估计、实践等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篇8: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与毫升的了解却很少。我是围绕以下几点反思我的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问题引入,书上的一个情境,通过对不同的容器的观察,引出“容量”的概念,再深入地研究容量差不多的两个茶杯如何判断,学生想出了几种方法,从而突出了要用统一的量器才能作比较,进而引出了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揭示课题。从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后续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直观体验,感受知识
直观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滴管取1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中,学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十来滴。猜一猜老师手里水杯的容量,并进行验证。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估计它们的容量(可能的进行操作验证)。水盆容量10000毫升左右,电热水器的容量要几十万毫升,太阳能热水器的容量还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400000毫升,学生立刻感受到需要有比毫升更大的容量单位,于是“升”孕育而生了。最后,用4个250毫升的一次性水杯,和1瓶装满1升水的容器,通过实验,学生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教学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都请学生介绍说明或用一个一个的小实验解决。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三、动手操作是孩子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学生动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费时、费力,没有直接利用课件省事,但动手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毕竟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手的感觉完全不同,每一次的活动,可能都会让学生以崭新的状态投入到活动中。比如,用滴管测量1毫升可以滴多少滴水,大家一起对着老师的手认真的数,通过实验得到的答案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通过活动,真正感受到了一毫升水到底有多少。另外,利用自己的土学具来研究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时,虽然最后会出现不精确的`结果,但通过孩子自己眼、耳、手、脑的协同作战得出的结论,会让学生记得更深、更牢。
篇9: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升和毫升,因为有了各位打的底,所以上起来还是蛮轻松的。
不过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一是书本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煤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告诉他们了也还是没有什么生活体验,所以只是笼统地让他们说了大约的容量。
另外一个是想想做做的第1、2题,蛮有趣的实验,结果却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行也让我大失所望,有些学生根本无法说清为什么这个杯子的容量大而那个杯子的容量小。
有趣的地方在于学生的语言。因为想想做做第1、2题涉及到三个不同的杯子,我让他们给杯子编个号。结果大部分学生采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胖杯子,长杯子,矮杯子,这样交流起来听的学生也明白他们说的是哪一个,比给杯子编号要好许多。
还有一个地方,是给1升的水称重量,连容器称是1200克,一报出这个数字,我心中就想,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发觉这中间的问题。结果立即有4、5个学生举手说:老师,应该要去掉这个容器的重量。嗯,总算还有一些学生懂得动脑。
篇10:认识容量和升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反思
升和毫升的认识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学生能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课堂上的阅读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升和毫升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因此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除此之外,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同时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容量是容器里最多能容纳多少液体的量。为了让学生在尚未学习体积之前先建立初步的容量概念,书上的例题作了很细致的安排。先出现直观情境,里面有大小不同的两个茶杯和大小不同的两个冷水壶。然后依次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义。学生感受一升有多少时,是让每个学生掂一掂手中一升饮料的重量。教师再演示。书中的例题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装满水,倒入量杯正好是1升。设计这个实验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正方体比较熟悉,又知道了1分米有多长,所以对棱长1分米正方体容器的大小有感性经验,正是这点经验帮助他们感受了1升有多少。二是在实验中能带出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常用工具――量杯。在这个实验中,正方体容器是制作或选择的,1升水是在量杯上看出来的。在让学生有根据的估计微波炉碗、脸盆的容量,加深对升的理解。
篇11:《认识容量和升》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数学教学反思
在上本节课之前,不光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准备了许多瓶瓶罐罐的东西,感觉课上忙忙碌碌的,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起来了,但是有些同学只是被有趣的实验所吸引,没有真正掌握关于比较容器容量大小的方法,因此在后来的练习中(通过看图,比较两容器容量的.大小)出现了错误。如何加强操作掌握知识的有效性还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还有,在比较两个冷水壶容量的大小,由于我只找到两个容量差不多大的,因此在比较的时候不是很明显,感觉有些遗憾。对于认识1升的大小以及一些常见物体的容量的感知我则采用了吴版的设计,教学效果好象不错。另外,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还有一些问题,很不完整,在《一课一练》中,写出家里哪些容器的容量大于1升,哪些小于1升,一些同学居然写到了:牛奶、油等,我想除了表达不完整外,对于容量(应该是器物的所能容纳物体的数量,而不是器物里装了什么物体)的理解可能也有欠缺吧!
我觉得这节课准备上比较麻烦,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困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际的操作在课堂上无法进行,又考虑到容量和升这些知识平时学生关注的较少,缺乏生活经验,而且容量单位的认识本身就比较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容量和升的概念。课前,我让学生事先收集了不同大大小小的容器,我自己也带了一些。课堂上,我就采取了让学生直接观察杯子里装水的多少,和观察收集到的饮料瓶能装多少饮料,相机提出了“容量”这个词。当问学生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容量的,发现学生能说出瓶子能装液体的多少。通过这样的处理,我感到学生对容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介绍1升有多少时,(由于条件有限)我是让学生先自学书上内容,教师再在前面演示,让学生观察,来加深1升水有多少的印象。对于后面习题,先让学生估计,再尽量让学生去操作,培养了学生观察、估计、实践等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篇12:《认识容量和升》的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这堂课是开学到现在我准备时间最长的一节课,而且没有把握。为什么呢?因为像这种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的数学课教学形式在以往的老教材中几乎没有,而且帮助学生建立升的较为正确的空间观念的难度比较大。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这些内容在老教材中中非常薄弱的,以致于部分学生到了高年级对于自己计算出来的容积也不知它的实际大小有多少,譬如算出柴油桶的容积是8升,也不知道是错误的。新旧教材的比较,让我感觉到新教材的先进之处。所以,我渴望上出这节课的特点,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深入钻研教参、教材,上网看教学设计,精心编制教案,准备了大量教具和学具。我利用两天的时间向自然蒋老师和初中的物理老师分别借来的水槽、一升的烧杯、250毫升、500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碗、汤勺、饮料瓶、等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我是怎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容量概念的呢?我拿出一个热水瓶和一个水壶(水壶的体积要比热水瓶小很多),先让学生猜测谁的容量大,学生的意见分三种:热水瓶的容量大、水壶的容量大、一样大。我把满满的一热水瓶的水缓缓地倒入水壶,最后正好全部到入水壶――学生惊呼,它们的容量一样大。我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大的热水瓶,它的容量竟然会和这个小小的水壶的容量一样大。在学生解释后,我及时小结:容量是指容器内部可容纳液体的大小。我想,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建立的容量的概念是比较到位的。
我又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升的空间观念的呢?我在课上分成了四个步骤:首先出现1升的标准件:棱长为1分米的塑料正方体盒子,让学生倒满黄色的水,让学生记忆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其次,让学生观察哪些容器可以倒入1升水,然后我先后把1升水倒入圆柱形的可乐瓶,到入玻璃水壶、倒入脸盆,让学生观察形状不同的1升水,记住它的大小;再次,我让学生把1升水倒入玻璃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倒入饭碗里,看看可以倒几碗;再次,我让学生猜猜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然后用1升的塑料盒把水道入热水瓶,最后学生发现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又猜猜脸盆的容量是多少,再把一升升的水倒入,这时学生发现脸盆的容量大约是4升,等等。在第二个操作环节中,我补充了小孩一天需要3升水。在每一个步骤的结束时分,我都让学生回顾1升的大小,加强对标准件的认识。 由于学生对1升的感知较为充分,所以学生在回答p12第四题以及我的补充题时,正确率非常高。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瞬时就能产生的,我认为学生空间观念需要经过凭借实物到空间想象的两个阶段,而且前一阶段是长久和最具实效的――即使成人,在表述体积和容积有时也不得不借用实物。所以,我课前准备一大桌子几十件的瓶瓶罐罐、盆盆壶壶,绝不是自寻麻烦,没事找事。这节课的既定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对身边的常见容器容量的了解和熟悉,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升的表象。
这节课还是留下的一些遗憾:其一,由于学生寄宿在校,不能让每个学生自己带来生活中的容器,每人自己的操作少,没能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同学都能操作。
篇13:《认识升和毫升》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升和毫升》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升和毫升,因为有了各位打的底,所以上起来还是蛮轻松的。
不过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一是书本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煤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告诉他们了也还是没有什么生活体验,所以只是笼统地让他们说了大约的容量。
另外一个是想想做做的第1、2题,蛮有趣的实验,结果却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行也让我大失所望,有些学生根本无法说清为什么这个杯子的容量大而那个杯子的容量小。
有趣的地方在于学生的语言。因为想想做做第1、2题涉及到三个不同的杯子,我让他们给杯子编个号。结果大部分学生采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胖杯子,长杯子,矮杯子,这样交流起来听的学生也明白他们说的是哪一个,比给杯子编号要好许多。
还有一个地方,是给1升的水称重量,连容器称是1200克,一报出这个数字,我心中就想,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发觉这中间的问题。结果立即有4、5个学生举手说:老师,应该要去掉这个容器的重量。嗯,总算还有一些学生懂得动脑。
篇14:升的认识经典教学设计
升的认识经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并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知道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形成1毫升的表象。
2、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升与毫升的进率。
教学资源:
量杯、滴管、各种容量不同的容器若干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单位升,能说说1升水大约有多少吗?(指名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物体说一说)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容量单位——毫升。(板书:认识毫升)
二、新知探究
1、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以毫升为单位的容器。
2、讨论:这些容器里的容量是以什么作单位的?
3、交流:让学生说说观察后发现了什么,知道毫升是什么吗,你对毫升了解多少?(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多少。)
4、说明: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说明毫升是在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可以用“ML”表示。
三、活动尝试
1、让学生动手在量筒里倒入1毫升水,并仔细观察,初步感知1毫升水有多少。
2、先让学生将量筒里的水倒出,再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并数数大约有几滴,然后说说对1毫升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毫升是个很小的`容量单位,通常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可以用毫升作单位。)
3、认识量杯上的刻度。让学生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说出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出示例题的彩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4、探索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找着书上的要求操作,先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再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
5、汇报操作结果,得出1升=1000毫升
四、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每个容器里的药水各有几毫升,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再集体交流一下。)
2、想想做做2
先让学生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自己带来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和组内的同学交换容器,估计一下其他同学的容器里倒入50毫升水后,水面大约在什么位置,再动手验证一下,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3、想想做做3
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图中的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然后再说说自己带来的饮料需要几瓶。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
5、根据学生带来的饮料,选出几个容量是100毫升的,让他们喝一喝,看看要喝多少口,并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五、拓展延伸
1、介绍书上“你知道吗?”的小知识。
2、补充介绍:
篇15:“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容器加深对1升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1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大小不同的茶杯、水壶、标有容量的饮料瓶、罐,容量是1升的正方体容器和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篇16:认识容量和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这堂课是我准备比较充分的一节课,因为像这种课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的数学课,教学形式在以往的老教材中几乎没有,而且帮助学生建立升的较为正确的空间观念的难度比较大。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这些内容在老教材中非常薄弱的,以致于部分学生到了高年级对于自己计算出来的容积也不知它的实际大小有多少,比如算出柴油桶的容积是9升,也不知道是错误的。新旧教材的比较,让我感觉到新教材的优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深入钻研教参、教材,精心编制教案,准备了大量教具和学具。借来的水槽、一升的烧杯、250毫升、500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大小不同的碗、水壶、汤勺、饮料瓶、热水瓶等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我是怎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容量概念的呢?我拿出一个热水瓶和一个水壶(水壶的体积要比热水瓶小很多),先让学生猜测谁的容量大,学生的意见分三种:热水瓶的容量大、水壶的容量大、一样大。我把满满的一热水瓶的`水缓缓地倒入水壶,最后正好全部到入水壶——学生惊呼,它们的容量一样大。我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大的热水瓶,它的容量竟然会和这个小小的水壶的容量一样大。在学生解释后,我及时小结:容量是指容器内部可容纳液体的大小。我想,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建立的容量的概念是比较到位的。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升的空间观念的呢?我在课上分成了四个步骤:首先出现1升的标准件: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塑料盒子,让学生倒满红色的水,让学生记忆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其次,让学生观察哪些容器可以倒入1升水,然后我先后把1升水倒入圆柱形的可乐瓶,到入玻璃水壶、倒入脸盆,让学生观察形状不同的1升水,记住它的大小;再次,我让学生把1升水倒入玻璃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倒入饭碗里,看看可以倒几碗;再次,我让学生猜猜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然后用1升的塑料盒把水倒入热水瓶,最后学生发现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又猜猜脸盆的容量是多少,再把一升升的水倒入,这时学生发现脸盆的容量大约是4升,等等。在第二个操作环节中,我补充了小孩一天需要喝3升水。在每一个步骤的结束时,我都让学生回顾1升的大小,加强对标准件的认识。
由于学生对1升的感知较为充分,所以学生在回答P12第四题正确率非常高。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瞬时就能产生的,我认为学生空间观念需要经过凭借实物到空间想象的两个阶段,而且前一阶段是长久和最具实效的,这节课确定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对身边的常见容器容量的了解和熟悉,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升的表象。 本节课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是放得不开、怕教学任务完不成,给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充分,学生自己操作少,没能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同学都能操作。
★ 认识直角教学反思
★ 认识日历教学反思
认识升教学反思(精选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