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9 03:58:09 作者:三番月半子 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三番月半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课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课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盘古开天地》课文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课文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现将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同时也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重点朗读2——5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文中找找。同时揭示课文的课文中心句,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指导学生学习各个自然段,让学生接触到根据内容加小标题。总整体认识课文故事叙述顺序,了解课文的结构。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你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

篇2: 课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开课前组织部分学生讲了自已知道的神话故事,没想到学生知道的还真不少分别讲了《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弈射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由于课文内容简单,就直奔主题,学生自已读,然后说说自已对盘古的印象,并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讲一讲,从而便于指导朗读。在说盘古的印象时,有的学生说他很伟大,很善良,为了宇宙牺牲了自已,还有的同学说他很勇敢能支起天,学生边说我边指导,并分别读了相关的段落,其中有一个学生谈的非常特别,他说盘古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刚醒来时很黑,但他不怕黑也不喜欢黑,所以就开天地才有了光明。听了学生说到此我心中一阵高兴,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个神话故事中竟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马上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不管遇到多么坏的事,多么黑暗的环境,只要我们敢于去打破,去努力,心中向着光明就一定会创造奇迹的,不光是盘古这件事,以后的人生路上所经历的都是这样。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课堂结束之时,让学生学着创造句子“我想把手放在花草树木上,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我想……”,学生很积极有的说“我想到东南西北祖国各地走走,这样就能看到盘古的四肢”有的说:“我看看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这样就能看到盘古的眼睛”还有的说:“我想爬在地上,这样就能摸到盘古的肌肤”“我想站在外边让风吹一吹,这样就能感到盘古的气息”但也有同学说到“我想到江河里去喝口水,这样就能喝到盘古的血液”“我想到江河里去洗洗澡,这样就能在盘古的血液里玩”显然这个江河不好说,学生说得很不恰当,似乎让人感觉很残忍,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联想目前盘古血液变成的江河受到污染的情况,引导学生改成了“我想将江河里的垃圾捡一捡,这样盘古的'血液就会流遍全身”“我想让大家都来保护江河,这样就能使盘古为大家做更多的事”等等。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我们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说,并能积极地参与说出自已的感受和认识,针对学生的回答,将其思维引得更深,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篇3:盘古开天地课文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篇4:盘古开天地课文

一、前言

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教学建议

1.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如果有时间,可以读一读。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数量较多,要抓住重点进行指导。对课文中的生字,可以先让学生分一分,哪些是已经在生活中认识的字,哪些是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记住它?交流时,可以把几个字按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指导。如,“猛、肢、肌、辽、液”都是形声字,声旁和字的读音有一定关系,是比较容易识记的。“丈、宗”可以通过熟字“仗、踪”或组词的方法来识记,“逐”也可以借助认识的汉字如“家”迁移识记。另外,课文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多音字“倒”,可以用组词或说句子的方法体会三声和四声用法的不同。“血”字的读音是四声,不是三声,也要提醒学生注意。

要求写的字,教师要抓住难点进行指导。如,“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创”字的左边是“仓”,不是“仑”。另外,“辽”“液”等字要指导学生写端正,写匀称;“阔”“滋” 的笔画较多,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写字的指导可以与抄写词语和句子的练习结合起来。

3.可以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细致品读,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这件事写清楚的。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为学生复述打下基础。

这篇课文处处充满了丰富想象。学生朗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的神奇、丰富、美好的想象中受到感染。

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这篇文章,比较适合用来训练学生复述,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练习复述。刚开始练习时,可以降低要求,就内容和顺序做一些提示。如,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再将每段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就容易把课文的内容复述出来。让学生在自己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评议复述中出现的情况,如顺序混乱,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也可以用给画面配音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复述,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还可以建议学生回家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4.在用心品读、细致感悟课文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如,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些意思相反的词,用来描写天地的变化,文中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作了引导。“轻”“重”,“清”“浊”,“上升”“下降”,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在细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体会体会,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四自然段中,把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得很具体。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分别变成了世界上的万物。对地球万物的描写,较多地使用了形容词偏正结构的短语,如“隆隆的雷声”“飘动的云”,恰当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这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注意,并抄写下来。

5.课后的题目,分别是从朗读、复述和积累词语三个角度提出的。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建议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并不是反对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反对的是背诵课文。如能恰如其分地用上课文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自然融入自己的复述中,还应该表扬、鼓励。这样可以在运用中加强对词句的理解。可以提示学生按照“盘古醒后一天地分开后一盘古倒下后” 的顺序进行复述。

6.建议学生阅读其他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如果有时间,可以在班里召开一次神话故事会。

篇5:课文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课文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情感目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方法导航

1、品读赏析法:理解词语含义,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充实的感受。如:品读第四自然段时,抓住“四季的风、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等词语来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2、角色演绎法: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3、画面激活法: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例如:在描述“万物生成”的画面时,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将“四季的风、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通过自己的语言,变成生动的画面。

三、聚集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学生收集的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五、教与学的师生互动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画外音:盘古开天辟地,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同学们,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神话故事,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课件:盘古顶天立地的图片。

2、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⑴ 整体感知:

课件:盘古图片以及课文朗读。

画外音: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一直流传至今,你头脑中盘古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可以是“勇敢、,无所畏惧、坚毅、无私、具有献身精神”等词语。

⑵ 自学生字:

明确:注意“肢、创、逐”都是翘舌音,“滋、造”是平舌音”;“猛”是后鼻音;“血液”的正确读音为xuè yè;“倒”是多音字,在本课读dǎo。“肢、肌、辽、血、液”是既要求认识又要求会写的字。

点拨:老师可以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老师书空学生猜字等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可以用组词或说句子的形式练习。可以引导学生从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特点,识记“猛、肢、肌、辽、液”,“丈、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熟字“仗、踪”减一减的方法来识记。

[写一写]将生字写得匀称、美观。

暗 肤 滋

降     辽     润

丈     阔     创

肢     血     造

肌     液

点拨:引导学生观察其中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如,“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创”字的左边是“仓”,不是“仑”。另外,“辽”“液”等字要指导学生写端正,写匀称;“阔”“滋”的笔画较多,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评一评:老师通过投影展示优秀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3、细读课文,理清线索:

画外音: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你准备用哪几幅画来展现这个故事。

明确:

⑴ 确定用哪几幅画来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再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它们的意思。

⑵ 课文的线索可用以下的流程图归纳:

盘古开天地

混沌初开→顶天立地→生成万物

点拨:引导学生采用个人读、小组读、邀请读、引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这篇课文处处充满了丰富想象。在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的神奇、丰富、美好的想象中受到感染。

课时小结:奇特的构思、生动的形象,这将是一组多么吸引人的连环画呀,真想早点欣赏到你们的作品。

篇6: 课文《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充满天真和幻想,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较强的自我表现力,并且已初具自学能力。对字词的教学可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帮助识记。阅读教学时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可以加强语感,深入感悟、体验。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感染而产生共鸣,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助想象、理解。另外,在课外阅读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了不少神话故事,因此可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从而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混沌、下降、抡起、猛劈、蹬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神话故事。

2、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介绍神话

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神话故事”以它特有的魅力传播中外,延续古今,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请看:你知道这些图片讲的是什么神话故事吗?

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

祖国的神话故事多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

1、齐读课题,揭题,释题:盘古开天地,说说“开”的意思(板书:开辟)。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设: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盘古怎样开天地?等)

二、由题生疑,走进神话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课文,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学们的姿势告诉我,你们已经读好了,老师这儿有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能把它读正确吗?

A、开火车读,正音:“血”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念第4声。

B、齐读。

C、你觉得哪个词特别难懂呢?理解:混沌。看看字典上对“混沌”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模糊一团的状态

师:理解词语的意思除了查工具书,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让我们把这个词语送回到句子中去理解,齐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这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呢?这样的世界有声音吗?能看见什么?这样的情景送给它一个成语,那就是:昏天暗地(板书)

3、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请你用屏幕上的一个或几个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来回答,并用直线画出来。)。指名说。

A、师: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你很会读书。

同学们,专家还说: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个是关键词啊?交流:创造

B、观察:“创”是什么旁?想想:为什么要用立刀旁?(盘古创造天地需要刀斧)

同学们,“创造”需要工具,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这就拿起笔认认真真把这个词写一遍。其实,很多字你只要明白了它的意思,就能更容易记住它的书写。

三、探究解疑,品味神韵

1、同学们,这是一个神话故事,(板书:神话),你知道这里的“神”是什么意思吗?DD神奇,对啊,神话就是神奇的故事,它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读这样的文章,咱们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画成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么盘古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请一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让我们跟随着她的朗读,来到远古时代,想象:此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A、(1)出示第2段。指名说。

B、可以把“抡起”换成“拿起”,把“猛劈”换成“猛砍”吗?(还是“抡”、“劈”用的力气大。)

师评:是呀,盘古用了巨大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当一回盘古抡起斧头猛劈吧!齐读

(2)只听一声巨响,宇宙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你瞧DD

出示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A、(自由读)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吗?

B、让我们把他们请出来吧![反义词显红]

师:谁来读这几组反义词,读出天地形成时这种截然不同的感觉。指名读反义词

师:让我们把这种截然不同的感觉送回到句子中,一起用朗读去感受一下吧!齐读

C、读着读着,还发现了什么?

我们发现这里还有一组近义词,缓缓DD慢慢。

其实在前面的一句话中也有一个词语跟“慢慢”意思相近,它是DD渐渐

D、透过这三个词你们看出了什么?(预:艰难)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这份艰难。

(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

小结:盘古这一抡,抡出了他积蓄了十万八千年的力量;、一劈,劈出了千古未闻的惊人巨响;一开,开出了混沌世界中的朗朗乾坤。

(齐读第2自然段)

此时此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成语,那就是:开天辟地(板书)我们一起把这前所未有的创举写下来。

2、过渡:天和地就这样渐渐分开了,天地分开以后,盘古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快速地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盘古动作的句子。

(1)(回答后出示句子填空)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用一个词来介绍盘古此时的动作,你会想到什么词?(板书:顶天立地)

(2)师:是呀,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语是一种很高的学习本领哦!盘古就这样艰难地立在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现在你们就是盘古,请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来做做顶天立地的动作!齐立。

师:对,这才叫顶天蹬地!这是件大事,稍有分心,天地将再次闭合,世界将永无宁日。

(出示句子)师引读:就这样,几百年过去了,生接读DD;几千年过去了,生接读DD;几万年过去了,生接读DD;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仍然DD。

(3)师:请坐,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生:累)

师:是啊,我们才坚持了这么一会儿就已经很累了,知道盘古顶天立地了多久吗?

难怪书上说不知DD生:“不知过了多少年!”

3、师:是啊,凭着这份坚持,这份信念,盘古使得DD(师生接读)天每天升高一丈,……

(1)盘古的身体竟然会随着天的升高而升高,你感到怎样?来,让我们真真切切地读出这份神奇。(齐读第3段)此刻,老师相信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已经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2)同学们,讲故事在我们的文字出现以前就开始流传了,靠的嘴巴讲,耳朵听,老师相信你们也喜欢讲故事。不看课文,请你讲讲盘古顶天立地那神奇的一幕怎么样?自己在位子上先看着第3段练一练吧,加上动作会更棒!(指名讲故事)

四、总结延伸,复述神话:

盘古倒下后,他的创造之路停止了吗?他的身体又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课件出示小任务:回家后,请同学们把书本上的这三个段落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或小伙伴听,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那就是你的DD创造。下课!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昏天暗地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教后反思:

这节课都是按照教案照本宣科,就想着怎样上完完成任务。比如,当学生说到开天地的开始创造的意思时,其实也是可以的,但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还是说开辟更准确。原先设计的朗读内容、说的内容更多一些,后来觉得时间不够,就去掉了几个环节,又怕时间会不够,所以有些地方就教在表面。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能不是很充分,最后复述时也只叫了一个学生。三年级在字词教学方面还是得注重书写,这节课花在学生书写方面的时间还欠缺。最后正如赵校长所说的,教得简单一点好。神话就在于她的神奇,在教学中可以从“神奇”入手,并以一个段落为例子,教给他们方法,再让学生寻找神奇的所在,从而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

篇7:盘古开天地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2.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3.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体会盘古的开创精神和牺牲精神。

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感悟盘古的形象,并能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劈、浊”等7个生字,会写“睁、翻”等15个字和“睁眼、黑乎乎”等14个词语。

2.借助课文内容和插图,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3.学习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其中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神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看图片,你猜猜这是什么神话故事?

预设: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2.看看这些故事的名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有人名,都是做了一些神奇的事情。

3.这就是神话故事。古代劳动人民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但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所以人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神奇的想象,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4.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梳理故事情节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翻身 劈开 缓缓 重而浊 一丈 撑开

筋疲力竭 累倒 血液 奔流不息 茂盛

滋润 黑乎乎 上升 下降 汗毛 雨露

2.这个完整的故事可以分为四幅画,请快速浏览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图画内容。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找出对应的课文段落。

设计意图:

课文的四幅插图完整地展现了故事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先对照插图,找出与画面对应的文字,再梳理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练习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进行概括,既能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为有条理地讲述故事做铺垫。

预设:第一幅图——第1自然段,第二幅图——第2自然段,第三幅图——第3、4自然段,第四幅图——第5、6自然段。

(2)学生默读各段落,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语进行概括,教师相机板书重点词语。

预设:

第1自然段: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盘古在混沌中沉睡。(板书:混沌中沉睡)

第2自然段:盘古醒来后拿起斧头向黑暗劈去,使天地分开。(板书:劈开天地)

第3、4自然段:盘古头顶天、脚踏地直到天地形成,累得倒下。(板书:顶天立地)

第5、6自然段:盘古的身体化成了美丽的世界。(板书:化身万物)

3.你能用上这四个词语,简单说一说这个故事的内容吗?学生练习说。同桌合作练习说。

三、教学第1、2自然段,感受盘古分开天地的神奇

1.学生自读第1、2自然段,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神奇。

第1自然段中哪个词语描绘了天地未形成前的情景?(混沌)盘古在这混沌中沉睡了多久?(一万八千年)从这两处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1:宇宙未分开之时,混沌景象非常神奇,既令人恐惧又让人好奇,极具吸引力。

预设2:盘古能在其中沉睡一万八千年,不可思议,一定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神秘使命的召唤。

设计意图:

通过抓关键词句启发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帮助学生走入故事情境之中,感受描述语言的生动传神和故事情节的神奇,在头脑中自然浮现出神奇的画面。

(2)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学生听读想象画面。

提问:你“看”到了盘古劈开天地时哪些神奇的画面?

预设1:当我听到巨人“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时,我仿佛看到他一睡醒就拿着斧头把黑暗劈开,天地瞬间分开,世界一下就变得光明了。

预设2:当我听到“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时,我好像看到了天在升高,地在下降,就像一部科幻大片正在上演。

2.引导学生带着体会到的神奇,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

四、适时小结,引发探究兴趣

盘古在沉睡中苏醒,用神力劈开天地的情节真是太神奇了!故事中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等待着同学们去继续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课文第3~6自然段,继续感受故事的神奇。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自己心中盘古的形象。

3.借助课文插图和关键词,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脉络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前两个画面,知道故事的起因就很神奇,神奇在宇宙像个(大鸡蛋),这个大鸡蛋中还有一个(巨人),他能睡(一万八千年)。醒来之后,也不得了,他一坐起来(大鸡蛋就裂开了一条缝),他一斧头劈下去(大鸡蛋就碎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天和地就产生了)

二、教学第3、4自然段,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神奇

提问:当你读到第3~4自然段盘古顶天立地的这一段时,有谁想分享他感受到的神奇之处?

预设:盘古与天地同长,“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跟着长高”“一天一丈”。(时间:一万八千年。动作:头顶天脚踏地)

1.时间:一万八千年

用数字联系生活。体会盘古与天同长的神奇:一丈=3.3米=一层楼,每天以一层楼的速度往上长,一万八千年>一万八千丈=一万八千层楼=五万九千四百米≈6.7个珠穆朗玛峰(约8844米)。不止这个高度,后面还提到“又不知过了多少年”。

2.动作:头顶天脚踏地

盘古就这样每天头顶天,脚踏地,跟着天地长高,经历了一万八千年。此时的他用书上的哪个词语可以形容?(精疲力竭)

三、教学第5、6自然段,感受盘古化身万物的神奇

1.“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学习要求:请同学勾画关键词,盘古的哪些身体部位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交流,按顺序说,出示关键词)

(2)师:听着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读前面的,同学们读后面的。(师生合作读)

2.拓展说话。

师:这一部分最后有一个省略号,这里也留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想象是不是毫无关联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句式练习说话)

同学们的想象也很神奇,这个神话故事在这里迎来最美好的结局。齐读最后一句话“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看到这世间万物的时候,我们不由得就会想起,那就是盘古身体的一个个部分。朗读这句话,我们要读出感激之情。

四、感受人物形象

师:故事讲到这里,盘古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我心目中的盘古身材魁梧,力大无穷。他英勇无畏,勇于开天辟地,为了造福全人类,甘于奉献,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设计意图:

借助书中插图和板书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整合文中后面的重要信息,有条理地讲述故事;小组合作的交流方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倾听、分析、判断和表达的机会。

五、用不同的方法来讲述故事

师:中国神话故事最早是靠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老师希望你们也可以把《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所有人听。那么讲故事的方法就很重要了。我们可以借助哪些方法讲故事呢?

方法一:借助插图。

方法二:借助提炼的词语。

方法三: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

以同桌为单位,两个人用不同的方法向对方讲述这个故事。讲完后,面向老师保持安静,等一会选一对同桌来展示。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

2.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力求生动、具体。

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接触的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巨人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奉献的精神。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是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深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交流你认为的神奇之处”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和勇于创造、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篇8:盘古开天地课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事件(制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惊天霹雷、开天辟地的动画片)。

②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能体现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情境:播放多媒体课件。

②过渡,并揭示中心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③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④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盘古开天地》。

初读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座互读互查。

②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③巩固识字。做给生字“找朋友”游戏(用卡片出示生字,请同学给其组词)。

④有感情地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①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a.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

b.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②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a.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篇9:盘古开天地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故事3-5段中神奇的地方,感受盘古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借助插图和关键词能完整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故事中神奇的地方,感受盘古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助插图和关键词能完整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学法

1.出示课文插图,再讲故事“混沌中沉睡”和“开天辟地”部分

2.指名发言,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评价的要点是能否说出故事中能让人感到神奇的地方,为本节课的展开奠定基础。

3.出示上节课总结的学法:

讲好神话故事的秘诀

二、学习3-4节,感受神奇,讲好“顶天立地”部分

(一)感受神奇

2.指名发言,用朗读表达神奇

原文: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预设:学生一般可能会谈到神奇的地方表现在盘古身体会变化和天地会变化。这一段中学生可能对盘古顶天立地的动作并不了解,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理解意思;而对“随着他们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做顶天立地的动作边读,要注意动作应该是缓缓的,让学生理解无论是盘古身体的变化,还是天和地的变化都不是一下子变成“一丈“的。

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出示绘本《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片段,告诉学生孙悟空的这门法术叫法天象地,传说使用起来就相当于盘古的魂灵附身,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朗读时可以在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夸张点,然后指名朗读,读出趣味,读熟课文。

原文: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预设:重点交流“巍峨“撑”两个词语,感悟神奇和盘古顶天立地的艰辛。

①有没有发现这两段话中,一些句子和上节课的很多句子类似,比较工整?

②PPT出示两段课文,师生对读工整的句子,然后放到具体段落里通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从表面看似乎与感受神奇的目标稍微有点偏离,但本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对称,读起来很好听,让学生再次认识很有必要,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以上环节让学生进一步读熟课文,为复述做好铺垫。

3.PPT出示,思考:神话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时间跨度大,和现实完全不一样/几个时间后分别是盘古顶天立地的起因-经过—结果)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4.师读表示时间的词语,生读后面的句子,走进漫长的创世过程。

5.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来谈谈你对盘古的认识

板书:刻苦坚持

[设计意图]:不局限于用一个词对盘古进行评价,更有利学生语言的发展。

(二)借助关键词和插图练习讲故事

1.自由练习

2.指名发言

三、学习第5节,感受神奇,讲好“化生万物”部分

过渡:在盘古倒下后,最神奇的一幕发生了。(盘古的身体化生为天地间的万物)

1.默读第5节,用直线画出盘古身体部位,用波浪线画出“变成了什么”。

2.交流,引导发现(盘古有形的双眼和四肢可以变,无形的声音和气息也可以变)

PPT出示:

气息——风、云

声音——雷声

左眼——太阳

右眼——月亮

四肢——四极

躯干——五方名山

血液——江河

汗毛——花草树木

汗水——雨露

3.比较课文语言和教师语言的差异:师去掉修饰性的词语,试讲故事(不美、所变之物失去了生机和活力)4.PPT出示,学生读课文中富有活力的词语;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所变之物特点5.男生读身体部分,女生读“变成了什么”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

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6.借助图画和关键词复述

四、借助插图和关键词完整讲述故事。

1.自由练习完整复述。

2.指名发言

3.选择一副图用家乡话讲述,认识很多神话故事都是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口

耳相传下来的

五、质疑;好书推荐,作业布置

过渡:神话最大的特点是神奇,那么我们能这样编写,如盘古的口中默念咒语,天地立刻形成,万物生成?(这样不更神奇了吗?)

(不能,虽然是神,但也有人的特性,这才让我们感动,古今流传下来,中国神话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1.推荐《中国神话故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等几本书。

2.用家乡话给家人讲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并收集神话故事,准备在“快乐读书吧”交流。

12盘古开天地

神奇!!!

刻苦坚持乐于奉献

篇10:盘古开天地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4.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5.让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1.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你听过或读过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是不分开的,直到有一个巨人醒来,把天地分开了,他叫盘古,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神话故事。

2.助读资料:

盘古氏简介: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及《古小说钩沈》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主要写了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翻:左边窄长,首笔是短撇,“米”一横向上拉,“田”要小,“羽”稍窄长。

劈:上边要扁宽,尸字上边没有点,立字下横稍长,刀字要扁窄。

浊:左窄右宽,虫字扁框居中、中间一竖要长、下横起笔向上提、末端有一点。

竭:立字要扁窄,右上边日要小,勹稍宽、里边人字要小、外边是竖折。

奔:大字横稍短、撇和捺要舒展,中间十字要小,下边横位置靠上,竖撇和竖稍分开。

滋:兹字上边点和撇在横上、注意与艹不同,下边两个幺字稍小、要写紧凑。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盘古的献身精神。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重点)

3.让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难点)

二、品读释疑

1.盘古是如何开天辟地、创造宇宙的?

2.盘古创造宇宙前是什么样子的?

天地未分、混沌一片、盘古沉睡。

3.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把天地比作大鸡蛋,写出了天地的样子。“混沌”的意思是指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

4.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它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微光”是微弱的光,说明“鸡蛋”裂开的缝并不大,为下一句“看见斧头”做了一个铺垫。

5.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盘古石如何把天地劈开。

6.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用了一些意思相反的词,“轻”“重”,“缓缓上升”“慢慢下降”来描写天地的变化以及不同。运用这样意思相对的词语,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直观。“冉冉”“缓缓”写出了天上升、地下降的速度很慢。

7.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头顶天”“脚踏地”说明盘古的身体很大,突出了盘古这个巨人的高大形象。

8.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为什么把盘古比作巨人?

盘古用身体撑在天地时,最长长到了9万里长。他这一撑,就撑了一万八千年,这不仅需要超乎常人的力量,更需要顽强的意志。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巍峨的巨人比作柱子,说明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巨人。

9.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精疲力竭”指精神、力气消耗已尽。

把“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又不知过了多少年”说明天和地形成的过程非常漫长,写出了盘古不辞辛苦地开天地的无私与伟大。

10.讨论交流:盘古倒下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

他的躯干,变成了五方的名山;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观看图片)

11.想象说话:

“……”省略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的想象。

他的头发变成了粗壮的大树。

他的牙齿变成了雄伟的长城。

12.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双眼——太阳和月亮

汗水——雨露

汗毛——花草树木

血液——江河

四肢——四极

声音——雷声

气息——风、云

12.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课后第2题)

示例:盘古用斧头把“大鸡蛋”劈开,分成了天、地,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他头顶天,脚踏地,身体随着天升高、地加厚而不断长高,直到天、地成形后才累倒在地上,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讲了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表达了盘古开创世界的无私献身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3.写作方法:学写排比句

(1)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文章第5自然段用了8个小分句组成了一个排比句,这样写的作用是更能表现出盘古的奉献精神。

(2)举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段文字用了排比句,更能表现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3)练一练:最喜欢公园里的花吗?认真观察后填写排比句。

花真美啊,美得;花真香啊,香得;花真多啊,多得。

4.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查找有关盘古的资料。

5.主题延伸

读了本文,我们知道了神话故事的特点,中国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同学们课下可搜集神话故事,在班里召开一个神话故事会。

牛郎织女、精卫填海、后羿射日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嫦娥奔月》《狗吃太阳的传说故事》

五、当堂检测

篇11: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二、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身体的巨大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句式:他的,变成了()的()。

师:请你们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

学生自由说。生:他的手指,变成了高高的山峰。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火山。

生:他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柳枝。

生:他洁白的牙齿变成了晶莹的钻石

生:他的经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

生:他身上的细胞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号是课文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教师特别强调是变成了“什么样的”“什么”。留下空白,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这样的课堂就会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过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永不放弃。

篇12: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时,我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我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有的说;“盘古的手指指甲变成了雪花。”有的说:“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座高山,盘古的头发变成了茂盛的草地,从高处往下流的瀑布等等。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这一点,这篇课文比较适合训练学生复述,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让他们看着画面复述课文,还让他们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我还建议学生阅读其他的中外古代神话故事,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这节课,我觉得也用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如课件作用、教师范读等,但可能我朗读基调把握得不够好,学生朗读还不够精彩。神奇的感觉读得不够。还有第四自然段教学时我对句式“盘古的身体部分变成了怎么样的什么?“渗透不够,且前后事物的联系渗透不够,后面学生的想象虽然不错,但是有些同学只说出盘古的身体变成了什么,有些同学想象就不够合理。下次教学我就要注意到了。

篇13: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选择上这篇课文是因为自己被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只有自己感动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去打动我被教的学生。

但当我拿着这篇文章反复阅读时,觉得太简单了,除了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可以渲染渲染,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其他的似乎不学,学生都能掌握。这时我心中的那份感动又变得茫然了。

离家长开放的日子只有几天了,在情急之下,参阅了优秀老师的做法,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今后这样去做:

1、提炼词语,概括文本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位教师能时刻想着学生需要什么并能发现段落里藏着成语,而我这位俗人却没有敏锐的眼睛。这一定是老师反复与文本对话的所得,老师已经读到了文字背后的东西,下的功夫绝非一天,两天的事。庆幸自己也学了这一招。从学生的角度说,这样的设计既是一次积累更是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一举两得。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我觉得孩子需要的就是我们课堂上老师要给孩子的,而这种提炼词语,概括文本的方法,就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今后在概括文本上自己应下点功夫。

2、词语的理解与朗读进行整合

我是一位注重学生朗读的老师,每堂课我总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读,或高兴或悲哀或自豪或赞叹,似乎这种读已是学生读好文章的“模板”了。而这位老师却能把词语的理解与读融合在一起,使读又有了新的解读。如学习“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这句时,让学生明白“抡”什么意思,然后再带着那份力量去读;学习“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句时,让学生明白“轻、清”的意思,明白四对反义词的意思,这样学生马上便能顿悟天地分开原来就是漫长的,读就显得水到渠成。这比教师盲目地说带上怎样的心情读效果要好。

3、积累句子就是反复出现

备课前,本以为盘古化作了什么可以做句子训练,那就是积累。没想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特级老师的想法总是出乎人的意料,文章的第四段是这篇文章的精华,这位老师的做法把它做成了一首诗,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为我们带来了凉爽……多样的形式使学生不觉得那是枯燥的读,那是创意。有创意的东西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同时告诉孩子学习就是积累。积累首先要把文章中美的句子化为己有,化为己有最好的办法便是创造。聪明的孩子老早就知道这就是积累的一种方法。

今天的开放我只是一场演绎,这场演绎还算成功,因为孩子的小手如林。但更让我欣喜的是进行了一场扎实的语文教学,同时也让我明白收获往往就在精心地付出。

篇14: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盘古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以他的身躯化身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抓住课文的第二段让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进行学习,但是在近义词、反义词的学习中,是让学生找本段中的,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但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这些词的过程中,很好的体会作者用上这些词的好处,同时又可以指导学生的写作,

“读中体会、读中感悟”,从学生的朗读就可以来了解学生的课文理解情况,从学生的同桌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的朗读.之后,我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盘古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认为教师的这一举措,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二、抓住重点 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社体的巨大变化。

(出示句子)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他的( ),变成了( )的( )。

篇15: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文课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三年级学生刚由地年段步入中年段,语言积累是十分重要的。课堂积累尤为重要。以往我们总是忽视了课堂积累。其实课堂积累才是最有效的。

本节课的教学,我把抓语言积累,重表达运用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首先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文中角色,透过语言文字体味盘古开天地的艰难和辛苦。积累词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了:抡、猛劈、慢慢、缓缓、顶、蹬等词语。

其次是通过朗读感悟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一组排比句,学生要积累的是表达的方法。

最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出文本,将课堂的积累,运用于表达之中。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讲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本来设计的是让孩子们把故事讲给在座的老师们听的,可是孩子们不够大胆,都在自己的位子上讲。但是我注意观察了,全班同学都在张嘴说,有很多学生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

一点说明,原本最后的这个学生讲故事的环节可以请几个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当堂讲一下的,但是,我想到小学是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所以,我修改了教案,让学生把故事讲给自己听,或者讲给老师听。目的的是让每个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在思考今后的教学,一方面要继续抓课内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运用。积累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同时还要加大课外阅读的力度,让孩子们的知识面更开阔一些。课堂上让学生说说盘古倒下后,身体还有哪些变化的时候,孩子们生涩的语言,浅薄的想象,真让人遗憾。这都说明学生的见识狭窄,积累有限。没有积累就无法表达。所以,抓积累,重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篇16: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

1、抓住重点,创设情景.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2、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启发学生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出示:他的( ),变成了( )的( )。师:请你们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提醒同学注意句子中的第二个括号:他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不要只说成是什么变成了什么。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了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教师特别强调是变成了“什么样的”“什么”。留下空白,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这样的课堂就会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17:《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了这一目标。 本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了这一目标。

本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样的句式。在课文学完,我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类似的句式,并一组组出示,让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生,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理解词语不脱离语言环境,理解句式用板块呈现,遣词造句正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积累。

篇18:《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文,我用的是几首孩子们熟悉的动画片的主题曲,《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兄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性地使用动画片音乐,起到引起共鸣、激发兴趣的作用。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身体的巨大变化。

(出示句子)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他的( ),变成了( )的( )。

请学生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提醒同学注意句子中的第二个括号:他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不要只说成是什么变成了什么。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然后指名说)

生1:他的心脏,变成了红红的太阳。

师:好奇特的想象啊!

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如果把他补到课文第四段,那么,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去掉? 生齐说:不行! 生:不能省略,因为很多我们还有没想到。 师:是啊,还有我们没想到的,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盘古化成的,讲得完吗?生齐说:讲不完。

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号是课文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教师特别强调是变成了“什么样的”“什么”。留下空白,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

四、多种形式

指导朗读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同桌接读、师生接读、男女接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将身体的部位、以及变成什么鲜明呈现出来。

五、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比如范读,男女赛读,抽读,但是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朗读,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还欠考虑,如“盘古的身体化作宇宙万物”一段,我将男女师三者合作起来读,效果不太理想,不如紧接前面的同桌互相练习,直接进行男女生对读,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篇19: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本节课的作业我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去完成哪些内容,而是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课后回家想做些什么,其实学生所说的如:想再读一些神话故事,想把故事讲给家人听,想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等,这些正是老师要安排的作业,而学生却自主地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的一些亮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第三自然段的处理可以再紧凑些,也可以通过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再充分些,老师的讲解少一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本节课拖堂两分钟,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的地方,争取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得更为合理。

课文《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朗读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 教学设计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春联》课文教学反思

课文《船长》教学反思

课文一分钟教学反思

课文丑小鸭教学反思

课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草原课文教学反思

课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精选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课文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