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中作文素材

时间:2017-07-24 14:40:25 作者:亦關亦隴 作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亦關亦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古代高中作文素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古代高中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古代高中作文素材

刘勰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篇2:高中作文古代人物素材

高中作文古代人物素材

红顶商人的中庸之道——胡雪岩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他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胡雪岩的飞黄腾达是熟谙、遵守、利用潜规则的结果。但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胡雪岩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分析: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往往善于利用规则而不是创造规则。胡雪岩的一生验证了这一道理,同时也说明另外一个道理:“玩火者必自焚”。

话题:“知与不知”“谦虚”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 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党

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

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话题:“心中的丰碑”“祖国的呼唤”

项羽欲学万人敌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分析:成功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项羽抓住了主要因素,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话题:“人生设计”“努力的过程与结果”

左思立志 坚韧不拔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分析:认准行动目标,不为外人所动,坚持就是胜利,挺住就是一切。

话题:“磨砺与成功”“如何对待别人的嘲笑”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

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

话题:“品德与气节”“人生的追求”

明月照人——王夫之

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湖南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他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话题:“气节与情操”“高贵与低贱”

苏武牧羊

公元前1,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由于“虞常事件”,苏武受牵连被扣押。匈奴单于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苏武投降。然而苏武在刀剑下昂首不动,在甜言蜜语中侧耳不应。他对前来劝降的匈

奴官吏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了的决心,只要能对国家有所贡献,即使是受刀剑,下油锅,肝脑涂地,我也心甘情愿。”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都没有低下那颗高贵的头。匈奴首领单于最后无计可施,只好把他赶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与羊群为伴。后苏武归国时已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了。 话题:“爱国”“忠贞”

篇3:古代素材作文素材

荀灌孤胆突围

荀灌是东晋时期赫赫有名的平南将军荀嵩的女儿,她年少时便有奇才。

荀灌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她自幼随父亲习武,小小年经便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功。

荀灌13岁那年,几万贼兵由西域流窜到荀嵩驻守的宛城,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形势非常危急。

荀嵩知道,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派遣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突围出城,前往临近的襄阳求教。可是当荀嵩把他的想法向属下宣布后,大家虽然十分赞同,却没有一人愿意担任突围求教的任务。此时的宛城已经被贼兵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困起来,突围无异于送死,谁愿意白白送死呢?

正在荀嵩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清脆响亮的声音在大厅里响起:“父亲,我去!”

荀嵩一看,是女儿荀灌。他大惊失色,厉志拒绝道:“不行!你一个女孩,如何能够突出重围,又如何能够抵挡得了贼兵的追杀!”

荀灌将头一昂,大声说:“父亲,女儿自幼习武,武功如何父亲心中最清楚,更何况,城外的地形也只有我最熟悉。现在,坐守孤城是死,突围失败也是死,与其在这里等死,还不如拼却一死!如果突围成功,请来了救兵,就能够挽救全城人的性命了。”

听了荀灌的一席话,众将都惭愧于自己的勇气与胆识竟然不如一个13岁的小女孩,于是纷纷主动请缨,要求突围求教。

荀嵩考虑了良久,最终还是同意了女儿的请求,他选派20名身强力壮、武艺高超的勇士,组成一支突围队伍,借着浓浓的夜色,护送荀灌向襄阳城飞奔而去。贼兵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一队人马消失在黑暗的远方。

队伍在第三天的下午抵达襄阳,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荀嵩的求教信,又听到荀灌的慷慨陈词,被荀灌甘冒生命危险突出重围的精神所感动。他当即发兵,而且还请求荆州太守协同出兵解救宛城。

援军一到,很快就击退了贼兵,解救了宛城的百姓。

篇4:高考作文素材 古代

诚实好学的宋濂

明朝著名的学者宋濂少年时特别喜欢读书。但那时由于家里穷,买不起书,所以每一次都是从别人家里借书来读。而每次借书,他都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因此,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从别人那里借来了一本好书,越读越爱读,便决定把书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便连夜抄书。

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夜深了,母亲见他仍伏案抄书,便心疼地劝道:“孩子,都深更半夜了,天又这么冷,天亮再抄吧。别人又不是急等这本书看。”

宋濂说:“不管别人等不等书看,到期限就要还,我不能说话不算数。如果我失信于人,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那么,我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了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漫山遍野一片白色,西北风还猛烈地刮个不停。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拉住他问:“儿啊!你这是要去哪里啊?”

宋濂回答说:“我去向老师求学啊,这不是早就约好的吗?”

“可是这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也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样一件旧棉袄,根本抵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母亲心疼地劝宋濂。

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错过跟老师约定的日期,这就是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说完,宋濂就冒着风雪上路了。

当宋濂赶到老师家里时,老师不住地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后来,诚信求学的宋濂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篇5:古代作文素材人物

吴敬梓晚年夜间行走暖身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晚年生活很贫困,他住在南京大中桥时,只有古书几十册,日夜诵读自娱。最后,连这些书也拿去卖掉买米。

冬天,吴敬梓缺衣少食,当然谈不到买酒御寒。他便邀请五六个好友,乘月色走出南京城南门,绕着城墙走,一路上唱歌、吟诗,你歌我和,直到天亮,走进水西门而散,夜夜如此。由于走了几十里路,全身就暖和了,吴敬梓幽默地称夜间之行为“暖足”。

篇6:古代作文素材人物

周瑜:坚守信念为国捐躯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篇7:古代作文素材人物

李时珍: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

李家世代业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弃科举做官之路,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最终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表现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农民和渔夫。李时珍为了了解药物,并不满足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罗列诸品,反复谛视”。例如他在写到白花蛇时为了真实细致地了解这种剧毒蛇而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终于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李时珍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并编著了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

篇8:古代作文素材人物

断织励学的故事

东汉时,在河南郡有一个叫乐羊子的青年,他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所作为,就远离家乡四处寻师求学。谁知,他才去一年就回来了。

他的妻子见丈夫一事无成地回来了,非常愤怒,从屋里拿出一把菜刀,走到织布机前对乐羊子说:“这机上的布是从蚕茧里一根根抽出来的,然后又拿到机上一寸一寸地织,最后才织成一匹布。如果现在截断,那就会前功尽弃。你在外求学,也应该像织布一样,随时积累自己的知识,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懂的地方,多向先生请教,如果半途而废,岂不太可惜!”说完,她举刀割断了机上的布。

乐羊子觉得万分惭愧,马上转身出门继续求学去了。 整整七年,乐羊子没有回过一次家。

篇9:古代作文素材人物

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正是宋朝的大臣,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

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的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出那个人。吕蒙正正对他们说:“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因此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宏大。

篇10:古代作文素材人物

沈括为解开诗句,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篇11:古代成语故事高中

窦融世代在河西担任要职。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时,他担任波水将军,统率重兵。后来更始帝刘玄灭了王莽,他又归顺更始帝,当了巨鹿太守。更始帝兵败后,他无主可依,就联合酒泉、敦煌等五个郡在河西形成割据势力,自任五郡大将军。

河西民风比较淳朴,窦融施行的政策又比较宽和,所以境内官民相安,粮食充足,附近的流亡百姓纷纷归顺窦融。一时间,河西五郡兵强马壮,天下闻名。

后来,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他就是汉光武帝。窦融总觉得自己割据一方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很想归顺光武帝,做个青史留名的汉室忠臣。于是他派长史刘钧向光武帝上书并献上马匹。

刘秀得知窦融有归顺的想法,高兴得不得了,当下就封他为凉州牧,赏赐黄金二百斤,并让刘钧带一道诏书给窦融。

在诏书中,刘秀指出河西五郡军民安定,表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这些都应当归功于窦融的治理之功。他还表示,自己知道窦融功劳很大,所以对他非常思慕。

刘秀特意指出,在他与窦融之间,还有蜀地的公孙述和天水的隗嚣,他们占据土地,一个想争夺天下,一个则想从战争中渔利。在蜀汉相攻的形势下,窦融归顺何人,对全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要举足移动一步,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篇12:古代成语故事高中

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

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

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

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

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

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

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

后来,“趋炎附势”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走权门,或奉承和依附有权势的人。

篇13:高中古代名人名言精选

1)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3)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4)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6)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7)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8)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9)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0)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11) 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3)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14)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闲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15)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16)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17) 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匹夫之有重于杜稷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18) 有以文人画土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知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龚自珍《病梅馆记》)

19) 借书满架,偃仰嗖歌,冥然兀丛,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轩志》)

20)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风,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篇14:高中古代名人名言精选

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6)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杨州慢》)

8) 烟销日出不见人,矣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9)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降江州司马》)

10)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11)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12)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温庭筠《菩萨蛮》)

13)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14)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15)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16)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17) 茕茕子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18)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19) 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20) 有日月朝幕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辩,可怎样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篇15:高中古代名人名言精选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薄苇,薄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3)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4)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5)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6)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9)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0)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1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

12) 风急天高猿嗖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秋兴八首》)

13)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秋兴八首》)

1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15)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

16)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17)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18) 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19) 出师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0)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篇16:高中古代名人名言

1)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2)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3)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6)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

7)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清·曹雪芹《红楼梦》

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9)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10)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1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12)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13)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宋·秦观《春日》

14)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15)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刘基《卖柑者言》

16)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17)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8)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9)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

20)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翃《寒食》

古代作文素材人物

作文素材古代名人事例

高中作文素材大全

高中作文素材

古代历史神话故事高中

话题作文:高中作文素材

高中的作文素材

高中作文600字素材

高中人物作文素材

高中英语考试作文素材

古代高中作文素材(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代高中作文素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