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yWmx”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幼儿园大班给小苗搬家一移栽社会活动的策划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幼儿园大班给小苗搬家一移栽社会活动的策划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幼儿园大班给小苗搬家一移栽社会活动的策划书
幼儿园大班给小苗搬家一移栽社会活动的策划书
设计思路
幼儿园新建的温室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在孩子的兴趣点上,我们生成了《奇妙的温室》主题活动。从最初的好奇疑惑到了解、使用,孩子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孩子们在温室里种植的各种蔬菜种子逐个地发芽,小苗一天天长大,孩子们提出疑问,小苗密密麻麻地在一个个大托盘里“挤来挤去”,还能长好吗?因为去年我们在种白菜的时候,曾经学习过问苗,所以孩子们已经有了初步的种植经验。知道小苗现在虽然绿油油的很好看,可是苗太多太密,是长不好的,都拔掉又太可惜了。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而且这么多的小苗总放在托盘里,不但不利于生长,也太占地方了。孩子们一直对白色柱子上那一个个小花盆充满了好奇,能不能让小苗搬到柱子上去呢?于是就自然地生成了“给小苗搬家——移栽”活动。搬到柱子上的小盆里还用浇水和培土吗?怎么搬呢?搬完以后小苗会长成什么样子呢?孩子们充满了期待。
活动目标
1.学习移栽小苗的方法。
2.观察小苗的根系,了解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3.关爱植物,能主动在言语交流中找经验,尝试解决移栽过程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铲、塑料小勺、雪糕棒、宽胶带、双面胶、记录本、自制标牌(用于写植物名字、种植日期、移栽日期等)。
2.经验准备:温室种植、室外种植园地间苗经验。
3.人员准备:技术员、于师傅协助。
4.场地准备:温室、大桌子、托盘4个、小盘子8个、抹布。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幼儿讨论:种子已经发芽,长成小苗了,继续让它们住在托盘里会有什么问题?
教师小结:“小苗一天天长大,需要更大的地方才能更好地生长,我们小朋友照顾小苗也就更方便。”
2.给小苗搬家。
(1)简单介绍什么是移栽。
“今天我们给小苗搬家,用一个词说叫做‘移栽’,是把小苗从苗圃里移出来,然后选择够它们自由生存的空间再把它栽下,这样它就有可能长得更好。”
(2)小苗搬家前的准备。
“托盘里不适合小苗生长了,请小朋友们为它们找找合适的新家。”
认识小苗的新家。给各种蔬菜的小苗挑选适合的新家,提醒幼儿考虑观察和照顾小苗是否方便等多方面因素,给小苗的新家贴好标牌。
(3)给小苗搬家。
“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些白色的大管道是输送营养液用的,那这个立柱盆里的棉花一样的东西叫什么呢?它有什么用处?小黑盒子叫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请技术员讲解移栽要用到的物品名称和作用,讲解简单的移栽知识,幼儿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孩子们对小黑盒子特别感兴趣,当技术员说这个盒子是装基质用的时候,立刻有孩子提出自己的疑惑:“盒子侧面上有很多孔,如果装基质,不就都漏出去了吗?基质漏出来会不会把管道里的营养液弄脏弄臭呢?这些孔有什么用处?”孩子们的仔细观察让他们找到了移栽种植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点。通过技术员的解释。我们知道了定植盒上的空洞有透气和帮助小苗更好地吸收营养液的作用,在小苗长大以后,还能把根系从这些孔洞中伸出,更好地固定和便于生长。孩子们在得到答案以后不由惊叹:“好棒哦!”我想,这是对知识和技术的赞美,也是种植活动的内在教育意义。)
通过技术人员移栽,引导幼儿观察小苗的根系,了解根对植物的重要性。“请小朋友们说说,你想怎样把小苗从托盘里移出来?直接拔出小苗行不行?用什么工具呢?”幼儿自己想办法,鼓励幼儿对别人的说法发表意见,共同探讨。老师记录幼儿预想出现的问题。
(大部分孩子说需要把小苗挖出来,苏旭却认为直接把小苗拔出来就可以了。我没有直接否定,也没有直接让技术员给出正确方法,而是问小朋友行不行。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直接拔会把小苗的根弄断的。”苏旭立刻辩论:“断了一点没有关系,它还会再长出来的。只要不全拔断就行了。”争论的焦点从能不能拔,细化到根断了小苗还能不能活的问题上了。我说:“你觉得小苗能像壁虎断尾巴一样再长出新的`根来吗?”苏旭坚定地点头,孩子们也有点左右不定了。我请技术员挖出一根小苗,让孩子们认真观察小苗的根系。孩子们发现小苗的根不是自己平时画的一条根,而是一条粗根上还长着很多像胡须一样的细根。技术员给大家作了讲解:“小苗的根有主根和须根,主根被碰断以后小苗就死了,须根被碰伤以后还能再长出来,但是会影响小苗生长。”通过这次问题的提出、讨论、观察和技术员的讲解,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根对植物的作用。这是我们平时用挂图讲解所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向技术员学习移栽的方法。教师在技术员操作的时候,提出问题:“定植盒里装多少基质?放几颗小苗?栽多深?”帮助幼儿明确:正确地移栽可以使小苗健康地生长。
(技术员说了一个比较抽象的长度1~2厘米,孩子们立刻联想到我们上次给小苗量身高时候的测量经验,纷纷在自己的手指上比划出来1~2厘米大概就是自己食指的一半长。这充分说明,大班幼儿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已经能够逐步整理自己的已有经验,初步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在活动中加以应用。由此可见:开展一次科学活动的前期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操作,学习移栽植物。将各组负责种植的小苗移栽到花盆里,提醒幼儿千万不要把根弄断。
(孩子们能够模仿技术员的动作装基质,并且注意不把基质洒落在桌子上。有几个孩子还特意学习技术员装完基质后,用手指抹一下定植盒侧面,避免基质洒落的细节动作。)
把移栽到定植盒的小苗端放到立柱盆里去。引导幼儿观察定植盒的弧度,尝试安放方法。
为移栽好的小苗贴名签,提示幼儿贴在什么地方比较方便看。
3.结束活动
(1)评价活动,老师针对移栽活动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2)讨论:怎样照顾移栽后的小苗。提示幼儿定时管理并记录。
延伸活动
1.教师提出问题:所有的植物都需要移栽吗?请幼儿查找答案。
2.温室水培小苗。(温室里侧管道上有很多空洞,是水培小苗用的。)
活动反思
移栽活动只是我们进行温室种植活动的一个片段,孩子们从最初的选种子、育苗、测量小苗的高度、做科学记录等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了解温室种植这种新技术。我也充分认识到教师与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把教育目标寓于幼儿的兴趣之中,把科普知识物化在环境之中,从而让孩子们在不断更新和变化的教育环境中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探求欲望。
科学活动不是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我们应该把它与其他领域活动、区域活动以及日常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尝试在绘画、语言等方面进行结合,并在区域活动中展示。以往的图书区都是园里购置的精美的图书,现在,这里有很多孩子自制的图书,如《我的葡萄藤》、《苹果树长大了》、《有趣的温室》、《植物的根》。这些都是孩子们在种植活动后,大胆创想,通过画画、记记、写写这种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并装订成册,摆放整齐,形成了具有我班特色的的图书角。孩子们对自己制作的图书非常珍惜和重视,在别人欣赏自己的图书时,由开始的“不许动”到“你轻一点”“请你放整齐”,由开始的卷皮撕页到现在轻拿轻放,孩子们不仅行为得到了规范,道德品质也受到了培养。
温室不仅仅是孩子们向往的地方,也是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面对新理念、新思路,正确调控自己的教育观念,积极学习新的领域知识,合理安排教育活动,完善幼儿知识能力和情感道德培养的大平台。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还会遇到像今天温室教育活动这样的新鲜事物,这是对教师知识技能的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吸取新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
篇2:给妈妈写信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
给妈妈写信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三八”妇女节教育活动是每年都进行的。在班上开展的“妈妈爱我我爱她”的主题活动中,活动前孩子们采访了妈妈、了解了妈妈的心愿,激发孩子们向妈妈表达内心情感的愿望;同时在“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大班的目标中提道:“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学习使用;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他们在需要的时候选择适宜、便捷的通讯方式”;
于是生成了这次给妈妈写信的活动,根据大班孩子的学习特点让幼儿在充分感知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学习写信表达情感的方式。本活动始终以情感为主线,首先观看妈妈的录像和倾听妈妈来信,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与给妈妈写信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幼儿通过信的方式将自己对妈妈的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幼儿在活动中不仅学会一种新的情感表达方式,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亲子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妈妈诉说自己的心愿,激发幼儿更加爱妈妈的情感及想给妈妈写信的愿望。
2、初步学会用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在给妈妈写信的过程中复习、巩固写信的基本格式。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采访妈妈光盘、家长来信、自备字卡、白纸、画笔。
2、经验准备:
(1)回顾以前是如何为妈妈过节的
引导幼儿回顾在小班时我们是怎样为妈妈过节的。例如,给妈妈做花、穿项链;听妈妈讲自己小时候的事;照顾蛋宝宝;周末帮妈妈做家务等。又一次激发了幼儿开展这个活动的兴趣。
(2)了解“三八”妇女节
引导幼儿知道“三八”妇女节不仅仅是妈妈的节日,还是阿姨、奶奶、姥姥、姑姑、大姐姐等的节日,加深幼儿对“三八”妇女节的认识。
3、采访妈妈
孩子们最亲近的人还是自己的妈妈。于是我们开展了采访妈妈的活动。内容分别是:妈妈喜欢的颜色、妈妈爱吃的食物、妈妈的生日和妈妈的心愿。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妈妈,增强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4、帮妈妈制订节日计划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是个星期三,孩子们帮妈妈制订了节日计划。有的说让妈妈去爬山、去划船;有的说让妈妈去游泳、去美容;还有的说让妈妈和爸爸去吃饭、唱歌、上游乐场等。
5、了解妈妈的心愿
在采访了妈妈之后,孩子们都了解到了自己妈妈的心愿,于是就生成了给妈妈写信的活动。在写信之前我们和孩子们了解了与亲人朋友联系的方式,并掌握了一些写信的基本格式,为开展下面的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看录像和倾听家长的来信,激发孩子们感激妈妈、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过程:
1、回忆采访妈妈的内容。
教师:还记得我们在周末留的小任务是什么吗?
教师:对,就是要采访妈妈的爱好是什么?
教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的妈妈爱吃什么、喜欢的颜色、生日、心愿……
2、观看录像(激发幼儿为妈妈写信的愿望)。
(1)观看妈妈辛苦做事的录像。
教师:吴老师也采访了几位妈妈,听听她们都说了些什么?
龙龙睁大了眼睛说:“有没有我妈妈呀?”
轩轩说:“我得仔细看看有没有我妈妈。”
当乐乐的妈妈出现时,他高兴的欢呼起来:“瞧!是我妈妈,她是音乐老师!”乐乐看到妈妈在给大哥哥大姐姐上课,他脸上充满了自豪。
屏幕上出现阿郎妈妈在叠衣服时,阿郎开始还很兴奋,可看到后面却感慨地说:“妈妈太辛苦了!”
当出现霄霄妈妈做饭的镜头时,霄霄大喊着:“我妈妈做饭可好吃了!”
(2)观看后及时讨论。
教师:妈妈说了她们的心愿,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激发幼儿更加爱妈妈)
乐乐严肃地说:“我妈妈希望我上学后好好学习,我一定要努力做到。”
阿郎不好意思地说:“妈妈太辛苦了,我以后要帮她多干些活!”
霄霄说:“妈妈做饭那么好吃,我以后不再挑食了。”……
(3)老师读一封家长来信。
教师:“亲爱的轩轩,再过几个月你就要上小学了。你知道吗?有时候妈妈对你很严厉,其实妈妈特别的爱你!妈妈是想让你进步。希望你上学后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轩轩抽泣着:我以后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不再惹她生气了。
教师: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到做到!
教师:我们都知道了妈妈的心愿是什么,也知道了自己要怎样做,那我们怎么告诉妈妈呀?
幼儿:我们可以给妈妈写一封信。
3.幼儿写信。
(1)出示放大的信,复习写信的基本格式(开头、结尾签名、日期、每段前空两格)。
教师:还记得写信的格式什么样吗?
幼儿:有开头、签名、日期……
(2)讨论怎样写信。
教师:我们还不会写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写信呢?
幼儿:可以用自己认识的字卡。
教师:还可以用图画、符号来表示。
(3)幼儿写信。
教师观察与指导幼儿书写。
(4)请幼儿交流自己写好的信。
教师:小朋友们可以给老师讲自己的信,也可以和小伙伴讲一讲!
幼儿:亲爱的妈妈,我一定听你的话,好好学本领……
我爱你妈妈,我以后再也不让你生气了……
亲爱的妈妈,我要把身体练得棒棒的,不让你着急了……
4、小结。
教师:妈妈看到我们写的信一定会非常高兴的,希望小朋友们能说到做到,和妈妈一起实现我们的愿望。
5、延伸活动。
在进行了“给妈妈写信”的活动之后,我们还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信封,给爸爸妈妈们读信,邀请家长们写回信,为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创造很好的交流机会,鼓励激发孩子们上小学的`积极性,为开展下面的“我要上学了”的主题活动做好铺垫。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1)充分调动了家长的参与。我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一起拍摄了妈妈在工作、家庭中的录像,活动中录像的真实情境打动了幼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注重了细节的教育作用。在选择读哪位家长来信的这个环节上,我考虑了“采取多种方法对个别幼儿实施教育”的目标,有目的地选择了赵宇轩小朋友的家长来信。结果证明,赵宇轩对这个活动有很大的触动,在以后的几天中都有比较明显的进步。
(3)活动形式新颖,教师自我情感的投入,都很好地强化了这次活动的教育效果。在播放采访妈妈的录像时,录像的内容和老师的解说深深地感动了幼儿和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4)老师计划性较强,语言简练、到位,使整个活动非常流畅和有序。
2、活动中的不足:
(1)在活动设计上,可让幼儿尝试用打电话、上网、写信、录音等多种形式表达。
(2)在引导幼儿讨论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充分调动幼儿自身的原有经验和想法,丰富他们的讨论内容。可以让幼儿自己选择表达方式,尝试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分享,这样就会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主要内容:
1、新颖、适宜的活动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1)通过用DV“采访妈妈”这种多媒体的形式向幼儿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妈妈工作的繁忙与辛苦。而这一形式很显然与班内“妈妈爱我我爱她”的主题活动是相呼应、相结合的。
(2)老师制作的DV画面清晰,妈妈的语言生动感人,引人人胜,课堂气氛自然而有秩序。由此看来老师的教学方法适当。“爱妈妈”其实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而如何了解妈妈的辛苦,怎样做才是关心妈妈?这对大班幼儿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吴老师与孩子们谈话、提问、讨论中,我们感受到孩子的话是真诚的。
(3)教师在材料的准备上,提供了一些汉字卡片,这样的材料提供体现了《细则》中语言领域对大班的要求,即引导幼儿对简单的标记符号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班幼儿进行识字游戏的愿望。
2、在活动设计的细节上,还有待深入思考。
(1)教师在为幼儿准备写信的材料上可以更丰富、更有层次性、以满足幼儿个体差异的需要。例如,对于认字的幼儿可以使用字卡,不认字的可给他们准备图片。
(2)大班的幼儿对汉字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对于他们今后的小学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在汉字的出现和学习方法上要符合大班幼儿的特点,才能起到促进和激发的作用。例如,在写信活动中,书信的格式及要求还应该再具体一些,如书写的顺序,要从左往右写。初次尝试写信,幼儿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再次进行书信活动时,可以有一些更高的要求。比如可以提醒幼儿注意一行之内的文字和图画应该是平行的,这样写出的信比较整齐,不会有串行、混乱的现象。另外书写、画画的坐姿也应该有适时的提醒,引导幼儿正确的坐姿。幼儿阶段接触文字,对汉字的正确笔顺还不太了解,应多引导幼儿利用图画来表达情感。
综合评析:
1、活动始终围绕“情感”核心。在爱的教育中,抓住情感调动,便抓住了教育的关键。妈妈们每日辛苦地工作,承担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这些看似普通的事件,在老师精心策划的镜头与信件中,变成了可以打动幼儿情感的教育元素,直观的看、听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妈妈的爱,并激发了孩子们想表达爱妈妈的情感。正是由于教师抓住了“情感”这条主线,才使得整个活动真实、自然、感人,老师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真实的情感投入,孩子们真挚的情感表露,都使我们相信,孩子们理解了爱,学会了表达爱。
2、在教师合作小组反思活动中,小组成员能够从各自的经验和认识角度来对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价,并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和提出建议,如小组成员在活动中观察和发现幼儿书写的顺序不正确、姿势不科学等现象,不仅给予了老师具体的操作建议,而且能够和老师一起分析背后的原因,即要考虑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
但在小组反思中,对于活动的领域特点探讨较少,若从这方面再给予深入分析,将会使活动的反思更加深入全面。例如,可以捕捉教师个人反思中提出的“活动中是否尝试多种方式来让幼儿表达情感更适宜?”展开讨论,指导教师反思提出这个观点背后的原因,理清活动的目标与实现手段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案。
幼儿园大班给小苗搬家一移栽社会活动的策划书(精选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