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

时间:2017-03-11 14:59:03 作者:小羊肉汤油饼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羊肉汤油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 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中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2.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

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答案:

1.D

1.A

1.D 答案解析: 1.

根据划线部分前半句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可知应选D项

1.

A项:由原文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可知此项最符合文意;

B项: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而文中第二段说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

C项:做事平庸不对。

D项:原文中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对中庸的形象化理解,而非中庸的理念。

1. A项:原文中说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

B项:原文中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C项:原文中说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D项:原文中说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可知此项最符合文意。

篇2:《中庸辨义》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中庸辨义》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给予相当消极的评价。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3.筛选1、2自然段的信息,给“中庸”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中庸”是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是非标准,运用“中和”的理念(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的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意对即可)

篇3:中庸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庸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咸庶中正”。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须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

而反对“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极”(《尚书·洪范》)的前提下进行的。总之,建“极”与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义都是说要公正地符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

孔子将上述这种用“中”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创立了儒家的“中庸”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提出的。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用“中”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给“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但“中”字的基本含义,即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在儒家的“中庸”说中。(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1.下列对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说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从用“中”思想到儒家的“中庸”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B.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它这时只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存在的。

C.先秦用“中”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代刑罚之“中”的观念,这种观念表明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等特点。

D.用“中”思想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否则,偏与倚、过与不及也就不存在了,更不可能在它们之间进行调和折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除恰到好处地符合一定标准外,“中”也可以指这个标准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和“节”“极”的含义相通。

B.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意思是标准、法度,《诗·卫风·氓》里“士也罔极”中的“极”字就是这个意思。

C.“皇极”是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的法则,符合这个法则,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就是“中”,否则就是“偏”“陂”。

D.儒家“中庸”说以儒家伦理道德观“仁”和“礼”为“中”的标准,它与前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原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发挥、变成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之后,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

B.“中”是有原则的,《尚书·吕刑》里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中的“中”,其原则就是法律所制定的标准。

C.《荀子·礼论》中的“为之立中制节”与《尚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说法虽不同,体现的却都是用“中”的思想。

D.儒家的“中庸”说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这个准则之所以难能可贵,是因为孔子认为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试题答案:

1.【答案】C (“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的特点”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刑罚之“中”的观念指的是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

2.【答案】D (儒家“中庸”说与前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的说法错误,两者都有不偏不倚地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含义,不同只在于两者的标准不一样。)

3.【答案】A (儒家“中庸”说产生后,中庸“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得不出这个结论。 )

篇4:彭国华《“中庸”辨义》练习题及答案

彭国华《“中庸”辨义》练习题及答案

①“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②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③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④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概括第③段画线句中“这”所指代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中庸”的内涵要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答案:

1.《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2分)

2.①“中庸”就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的极高的境界。 (或者是“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C最后一句“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篇5:阅读理解及答案

读郑谷的《鹧鸪》回答问题。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

(2)体会颈联中“乍、才”的表达作用。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5、(1)凄迷的意境,伤感的氛围。屈原/娥皇、女英溺于湘江

(2)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

(3)借鹧鸪啼声之悲切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篇6: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 夜

星 新 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逾的真挚亲情的歌颂。

B、作品以极平淡的故事和语言来表现极其哀痛的人间真情,作品通篇没有一个“哀”字,但当读者读完作品之后,心理却蒙上了浓浓的哀怜。

C、通过刻画老人的异乎寻常的举动和想法,凸显日本社会中老人的孤独,落寞以及难以得到社会关爱的冷酷现实。

D、小说把雪花比做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E、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小说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强烈批判。

(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营造了富有想象空间的悠远意境,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E(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2)①为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②怕儿子学习辛苦而要送热茶;③不愿儿子有过重的思想负担④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⑤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6分)

(3)①小说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老人的儿子早就不在,这在小说的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 例如强盗的惊讶:“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细心的读者还是可以从“正常”中看出“不正常”来的。②通过情节的紧张冲突来展开叙事。强盗的闯入给作品带来波澜,读者开始关心并未出场的“儿子”的命运:两位老人的儿子会不会被强盗捆住或者又会发生什么奇迹?③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对雪花的描写。(6分,要点1分,分析1分)

(4)、①体现在开头:雪花悠然地飞落,似乎要预示什么,一两句话营造了一个静穆的氛围,自然地把读者带入故事里。接下来,冬天、雪花、旧房子、火盆、老人,由远而近,作者一步步把他描写的镜头推进了,把读者从悠远的雪景拉到现实生活的面前。②体现在结尾:生活闹剧结束之后,退幕了,“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一切都静静地消失在窗外悠远的雪景中,这一悠远的、纯净的、宗教般的意境,把俗世的生活空灵化了,也美化了,老人对死去的儿子的深情也在“雪夜”的背景中被凸现出来。(8分)

篇7:阅读理解及答案

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只不过,空气有时流动得很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xx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风帆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乘风破浪驰骋在浩淼的海洋上。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他们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人类。

1.文章开头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给我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文中的介绍,请你另举出一个例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风变化无常的特点。

2.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形成不同种类的风。

3.利用风力来磨面,用风力来发电等。(不唯一,意对即可)

4.举例子,列数字。使文章显得更准确、明了、科学性强。

篇8:阅读理解及答案

劳动节前,我和妈妈去果园村的大妈家参加大哥的婚礼。

来到大妈家,大伯大妈喜气洋洋地迎接我们,立即领我们去看大哥的新房。

新房房门两侧,贴着大红喜字。走进新房一看:嗐,真豪华!好气派!房里铺着簇绒地毯一盏花团似的大吊灯大放光芒。墙壁四周放着新式组合家俱、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靠窗户是一张高级席梦思床。床上是崭新的床单、毛毯、花被子。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显得金碧辉(黄、煌)。我不(尽、禁)小声惊叹道:“哎呀,我的妈呀!这得花多少钱哪!”

“啪啪啪……”外面响起了爆竹声。我们急忙来到大门口,原来是迎亲的汽车到了。在人们的欢笑声和掌声中,新郎新娘从一辆红色豪华轿车里走了下来。

新娘穿一身红呢子套裙,嘴上(涂、图)着鲜红的唇膏,胸前的金项(练、链)、耳垂上的金耳环闪闪发光,一双高跟鞋踏得地板噔噔响。大哥穿一身白面料西服,系着真丝领(带、代),手上戴着金戒指,脚穿一双黑得发亮的皮鞋。真是一对新婚夫妇啊!

随着喜笑颜开的宾客,我们进了一间张灯结彩的大客厅。厅外两张铺着红布的桌上,堆放着客人送来的各种贺礼。厅里摆了六桌酒席,已是座无虚席,挤得水泄不通。大伯领我们上了楼。楼上也摆了六桌酒席,同样拥挤不堪。

大家坐定之后,只听大伯一声招呼,酒宴开始了。顷刻间,上了十四菜一汤。盘子放了两层,本来很大的桌子现在突然变小了。新娘新郎向大家敬酒,楼上楼下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一边(尽、禁)情地吃(渴、喝)佳肴美酒,一边称赞主人的盛情款待,赞美厨师的好手艺。

太阳偏西了,欢笑和酒宴终于结束了。送走了客人,我和妈妈便(帮、邦)大伯大妈收拾碗筷。我发现盘子里剩了很多菜,有的菜甚至一口也没吃。我来到厨房,不由得大吃一惊,收下来的剩菜足有三大盆!这宴会可真够豪华!临走前,听大妈对妈妈说,这次办婚礼共花掉两万多元,还欠了几千元的债。

回家的路上,婚礼中的种种豪华情景时时浮现在眼前。我想:婚礼大操大办,花钱如流水,婚礼完了还要还债,这到底是为什么?靠了党的政策好,农民才开始富(玉、裕)起来,要办的正经事情很多,怎么能盲目地追求高消(废、费)呢?一些人大操大办婚丧嫁娶这类事,讲排场,赶时髦,挥霍钱财,铺张浪费,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手中有钱,日子富了,千万不能忘了我们民族俭朴的美德,千万不能丢了节约这个传家宝。

1.将文中括号里的别字划掉,然后按顺序分别用这些字组成正确的词语。

2.给下列文中的字注音:

琅: 肴: 霍: 泄: 髦: 昧: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琳琅满目

挥霍

铺张

4.用下列文中的词语造句。

应有尽有—

水泄不通—

时髦—

愚昧—

5.根据文章先写见闻后写感想的特点和下列内容要点提示,用A、B把文章分成两段(A、B直接写在文章上),然后指出哪一段写得最详细。(要点提示:A.豪华的婚礼;B.愚昧的行为)

6.详写段中有许多细节描写,用直线标出描写新房摆设豪华的句子;用双直线标出描写新郎新娘打扮时髦的句子;用浪线标出描写菜肴丰盛的句子:用双浪线标出描写菜肴浪费的句子。

7.文中的婚礼实在是“讲排场,赶时髦,挥霍钱财,铺张浪费”。根据文章记叙的具体内容,抓住几个要点来说明这一点。

8.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婚礼》答案

1.划掉:黄、尽、图、练、代、禁、渴、邦、玉、废

2.略。

3.①各种好看的东西很多。②鱼肉等荤菜。③任意花钱。④为了形式上好看,过分讲究排场。

4.略。

5.B段从“回家的路上”起。A段是详写段。

6.(1)“房里铺着……金碧辉煌。”

(2)“新娘穿……皮鞋。”

(3)“倾刻间……变小了。”

7.(1)新房陈设豪华气派,金碧辉煌。

(2)坐豪华轿车迎亲。

(3)新郎新娘穿戴打扮时髦。

(4)大宴十二桌宾客,菜肴过分丰盛,剩菜三大盆。

(5)共花掉二万元,借债几千元。

8.(1)批评了讲排场,赶时髦,挥霍钱财,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婚丧嫁娶,是愚昧的行为。

(2)说明日子富了,也不能忘了俭朴的美德,丢了节约这个

篇9:阅读理解及答案

我有个好朋友,就是放在我枕边的小闹钟。它圆圆的身子、亮晶晶的脸、三根指针像三只小胳膊似的“滴滴答答”地转个不停,非常惹人喜爱。

晚上睡觉时,小闹钟跟我说悄悄话;早上我睡得正香时,是它把我唤醒,催我上学。

我真喜欢我的小闹钟!

1.这篇短文一共( )个自然段。

A.二

B.三

C.四

正确答案:B

2.我知道短文中的“好朋友”指的是:( )。

A.小闹钟

B.小明

C.小红

正确答案:A

3.选出写小闹钟样子的句子。

A.它圆圆的身子、亮晶晶的脸、三根指针像三只小胳膊似的“滴滴答答”地转个不停,非常惹人喜爱。

B.我有个好朋友,就是放在我枕边的小闹钟。

C.晚上睡觉时,小闹钟跟我说悄悄话;早上我睡得正香时,是它把我唤醒,催我上学。

正确答案:A

4.我喜欢小闹钟是因为( )。

A.小闹钟非常惹人喜爱。晚上睡觉时能跟我说悄悄话,早上把我唤醒,催我上学。

B.它圆圆的身子、亮晶晶的脸、三根指针像三只小胳膊似的“滴滴答答”地转个不停,非常惹人喜爱。

C.我有个好朋友,就是放在我枕边的小闹钟。

正确答案:A

《江上别柳中庸》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桃花源记及答案

牡蛎阅读理解答案

春风阅读理解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及其答案

泥石流阅读理解答案

暴雨阅读理解及答案

噪音阅读理解答案

入迷阅读理解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庸辨义》阅读理解的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