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人良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美丽的三胞胎姐妹考入同一所大学播音专业(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美丽的三胞胎姐妹考入同一所大学播音专业(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美丽的三胞胎姐妹考入同一所大学播音专业(图)
美丽的三胞胎姐妹考入同一所大学播音专业(图)
美丽可爱的三姐妹 郑州的王安伊、王安冉、王安琪三胞胎姐妹昨日被四川一所大学同一专业录取,她们的妈妈喜极而泣,3个可爱的女孩子则抱头欢笑。三姐妹同被成都理工大学播音专业录取
统一的.湖蓝色花苞裙,穿在一样身高相貌、长发飘飘、笑靥如花的王安伊、王安冉、王安琪三姐妹身上,一股清凉之风扑向眼帘。
“中午跟爸妈在一起吃饭时,我们老师打来电话,祝贺我们三姐妹共同考上成都理工大学播音专业,当时妈妈在旁边听到消息后高兴得落泪了,我们总算没有辜负她的期望……”老大安伊介绍说,最初喜欢播音专业的是老二安冉,她和三妹相对更喜欢艺术专业,但后来在安冉的影响下也渐渐喜欢上了播音,所以最后大家报了同一个专业。
为什么选择报考成都理工大学?安伊说,没有选择国内名校不是因为她们对自己的成绩没信心,而是名校每年在河南录取名额很少,她们三姐妹从小到大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甚至一个班级,不希望因为上大学彼此分开。
“其实还有一点小私心啊,我们仨都超喜欢吃辣,这次到成都可以一饱口福了。”老三安琪调皮地说道。
三姐妹想勤工俭学挣学费
据了解,三姐妹进入大学后,每人每年的学费需要1.5万元,再加上3人的生活费、学杂费等费用,一年下来共需要花费8万元左右,4年下来就是30多万元。
当记者问起她们上大学的开销时,懂事的三姐妹回答道:“我们今年都19岁了,按照国外18岁成人独立的传统,我们也要学会自食其力,中午已经和妈妈商量过,打算从大二开始我们勤工俭学,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如果可以的话,假期也会尽量少回来,留在成都打工赚钱。”
据了解,三姐妹的家庭在郑州来讲还算比较宽裕,为了将来能够及早适应社会需求,也为减轻父母负担,三姐妹还是想早一点自食其力,不依靠家人。
托晚报给学弟学妹们讲些考学小窍门
三姐妹最后还托记者给学弟学妹们讲些考学小窍门,成绩优异的老大安伊说,平时自然要刻苦学习,但也有窍门,不能死读书。
安伊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心得,高考前3天最好停止复习,因为这3天再用功,不见得会增加几分。相反,过度的疲劳和紧张情绪还会使考试状态低迷。如果考生实在放心不下,也可以翻翻课本,把最重要的纲领再简单温习一遍,内容不能太多太杂,以免消耗精力。晚报记者王菁 实习生 李江/文 晚报记者 廖谦/图 (来源:郑州晚报)
篇2:安徽三胞胎姐妹考入同一大学同一专业
成绩差不多,被同一所学校同一专业录取,来自安徽的三胞胎姐妹,成了今年河南工业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一个亮点。昨日,她们携手来到学校。
长得太像 姐姐进场考试后,妹妹进场被撵出,“你不是考过了吗?”
三姐妹1992年出生,分别叫李孟冉、李仲冉和李季冉,不仅长相、声音相似,兴趣、审美、爱好都极为相似。上中学时,为方便老师、同学辨认,3人还被分到不同的班级。
“我们三个一起走在街上回头率超高,最夸张的是,还会有陌生人直接上来拉着我们问是不是三胞胎。”老大李孟冉说。
“我去取洗好的照片时,老板把我们三个照片混在一起,还说‘这不是一个人的吗’。”李孟冉笑称,当她们参加中国传媒大学艺考面试时,李季冉在她之后进考场时,被主考老师赶了出来,非说她刚刚考试过。
“光听声音,有时候我也分不出来她们谁是谁。”她们的母亲李井群说。
昨天,三胞胎姐妹在妈妈的陪同下到学校报到,老大李孟冉穿着一件粉红色T恤,老二李仲冉穿着绿色条纹衣服,老三李季冉则选择了件蓝色条纹短袖。三个女孩儿都扎着马尾辫,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说话神态都非常像,仅从长相实在不好区分。
分数太近专业课成绩,老大、老三一样,老二只是多了一分
三姐妹不仅外表像,连高考成绩也都比较接近,今年三姐妹的成绩分别为491分、498分和464分,专业课成绩李孟冉和李季冉都考了372分,李仲冉比她俩高一分,373分。
起初,三姐妹的决定,受到家人和亲友的反对。老师也反复劝,凭文化课成绩就能考本科,她们没必要走艺考之路。
“就是喜欢,所以选了。”李季冉说,刚上初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们现场领略了主持人的风采,从那时起她们就对主持人这个工作充满了向往。而高三之前,李孟冉学的是理科,“我不想大家走的路距离拉大,也希望和妹妹们有更多共同语言,所以就从理科转到文科”。
孝心一样 3人上大学,农家难负担,3姐妹暑期打工
三胞胎每人每年学费5700元,再加上三人的.生活费、学杂费等费用,一年下来共需花费3万~4万元,而家在农村的父母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
姐妹三人很懂事,高考结束就去打工。“我们一个假期每人挣了1000多元,全部上交给家里了。”李孟冉说,学校得知她家的情况,也减免了一个人的学杂费,“等开学稳定下来后,我们也会看有没有勤工俭学的机会”。
三人对未来充满渴望,“以后成为优秀的主持人,或是成为老师教播音主持,我们都觉得很棒”。(大河报 记者 王灿 实习生 赵龙翱)
(来源:大河网)
篇3:两对双胞胎考入同一所大学各选不同专业
两对双胞胎考入同一所大学各选不同专业
双胞胎兄弟陈海兵(哥哥)和陈海军。现代快报供图双胞胎姐妹吴欣蓉(姐姐)和吴欣桦。现代快报供图
双胞胎兄弟姐妹,不仅长得一模一样,小学、中学都在一起读,甚至高考的分数都惊人相似,如今又进同一所大学,真是有缘啊!这两天南京高校陆续开学,记者在新生报到的人群中,就发现了这样几对“完全相似”的身影。虽然又进了同一所大学,不过他们(她们)都特别选择了不同的专业,他们共同的感受是:不想再成为彼此的“复制品”,再过相似的生活就太没劲了。
都考383分,连每一门的成绩也“雷同”
来自江苏南通的这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名叫陈海兵,弟弟名叫陈海军,不仅长得像,高考成绩都一模一样,兄弟俩均考出了383分。 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每一门科目的成绩也都大体相同――数学分数是一样的,英语和语文都只差一分,弟弟的选测科目等级是A和A+,哥哥是双A。遇上高考同分这样的“意外”,兄弟两人也连呼“没有想到”。
形影不离,都爱打篮球听歌看武侠
1991年7月28日,陈海兵、陈海军出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农村,早出生15分钟的陈海兵成为哥哥。他们的求学经历大体相同,就读于同一所小学、同一所中学,高中时就读于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现在又考进了相同的大学,可以说从小时候开始,他们就“形影不离”。这对双胞胎男孩的性格都比较内向,低调,不太爱说话,但是做事沉稳。哥哥陈海兵告诉记者,有时候他觉得陈海军更像是自己的哥哥,因为他处理事情的时候更加成熟和老练。他们的爱好也是大同小异,哥哥喜欢运动,篮球打得不错,兄弟俩经常会一起打打篮球,切磋球技。两个人也都喜欢看体育方面和武侠方面的节目。至于听音乐,哥哥喜欢听英文歌,而弟弟喜欢听日韩的歌曲,“其实我根本听不懂日韩歌曲唱的是什么,只是觉得旋律很好,凭感觉听听的”,弟弟陈海军说。
有人说,双胞胎之间会“心有灵犀”,彼此能感觉到对方的想法。对此,弟弟声音中掺着笑意对记者说:“一时想不出来他们之间有什么心意相通,不过有时候确实有相同的想法。比如学校证件上需要照片而他们没有时,两个人都会想到,一个人去拍就行了。”兄弟俩都说,他们可以从彼此说话、眼神、表情的变化中感觉到对方的心情,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变化也能感觉到。
读高中的时候,他们在一个班,但是老师几乎从来不点他们俩回答问题,怕喊错名字,就是打算点他们名的时候也要瞪着眼睛瞅好大一会来确认。高中毕业照,班主任在每个人的照片旁边都写下他们的名字,但是却再一次把兄弟俩的身份给弄错了,在陈海军的头像旁边写下了陈海兵的名字。对于被别人误认,两人均习以为常,而那张被“乱点鸳鸯谱”的照片,他们还保存着。
兄弟俩并不喜欢总是在一起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兄弟俩不约而同地承认:他们不喜欢在一起。对此,弟弟陈海军解释道:“双胞胎在一起走到哪里都会引起别人议论,我们俩性格都比较内向,不喜欢在一起的时候被人讨论,感觉很别扭。”而且,兄弟俩原本不打算在一起读大学,想分开一点,更独立一点。可是高考分数竟然都考得一样了,父母也觉得在一个地方读书,来看望也比较方便,两人才报了同一个学校,但是有意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对于高考中分数相同,兄弟俩连连惊呼“没有想到”。“不过我们俩的强项和弱项都差不多,都是理科比较好,语文偏弱。”弟弟陈海军告诉记者,他平时的成绩比哥哥要高十几分,知道高考分数之后吃惊之余还是有些遗憾,感觉发挥失常了。
兄弟两个在高三时是在校外租房子住的,妈妈陪读。“在校外不会受到宿舍同学的影响,而且妈妈在身边生活很方便,”陈海兵说。两个人在学校上自习学到九十点钟就会回家,但是即使在一起的时候也很少讨论问题,都是独自做自己的事情。两个人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做笔记方面两个人就区别很大:弟弟陈海军会花多一些时间在笔记的整理上面,所以笔记会比较清晰,而哥哥做笔记只要自己看懂就行了。而对于共同的弱科语文,两人选择的应对方式也不一样:弟弟在早晨选择朗读名家文章或者好的散文,在朗读中丰富语感和词汇;而哥哥则花时间在基础知识上面,错别字、病句……每天都做一些不同类型的题目,以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听说大学女生少,兄弟俩乐了
提到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同为90后的兄弟俩说话的语气立马充满了兴奋,“听说学校很大很漂亮,是吗?”“社团很多吧?我听说南理工社团招新有‘百团大战’呢。”当记者告诉他们南理工女生很少时,兄弟俩扑哧一下就乐了,而得知开学的时候学校要举行英语和数学考试的时候,他们立刻沉默了。对大学这个未知的领域他们充满期待。弟弟说,高中读的课外书不多,大学后要多泡在图书馆里面充电。而哥哥也为未来做好了打算,进大学之后好好学习,以后要读研究生,再找一份好工作,他同时强调说,要交到好的朋友,让自己变得更加外向一点。“打篮球应该会交到朋友的,我还要自己主动一些才行。”哥哥陈海兵几次重复地说。
拉二胡“拉”进同一所高校
18年前,射阳的吴欣蓉和吴欣桦两姐妹呱呱坠地,被医生先抱出来的吴欣蓉成了姐姐。今年高考,姐妹俩同时以二胡艺术特长生身份双双考入南理工,姐姐吴欣蓉被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录取,妹妹吴欣桦被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录取。
作文不约而同写一个题材
双胞胎之间会心有灵犀。姐姐欣蓉对这点不假思索,肯定地说:“嗯,我们觉得有的,有很多此类的事情。”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的.作文,两人总是不约而同地会写同一题材,让人觉得巧合。
姐妹俩的成绩分阶段来看,有时姐姐欣蓉成绩较好,但有时妹妹欣桦会超过姐姐,这次高考,姐姐比妹妹总分高出5分,总体而言,两人的成绩都很相似。不过妹妹欣桦感觉,两个人性格差别还挺大的,“我更内向,姐姐活泼一点。”
小学开始同练二胡,拉同一曲目同过关
吴欣蓉和吴欣桦的爷爷很会拉二胡,也许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这姐妹俩小学就开始练二胡,不过到初中时因为学业放弃了一段时间,到高二才开始“重操旧业”,决定考艺术特长生。和一般的考生不同,这姐妹俩除了文化课的成绩要保证,复习进度不能落下以外,每天中午还要利用午休的时间练习二胡,晚自习过后要回家反复练习,周末还要去老师家学习,接受指导。“那段时间虽然很忙,但很充实,而且,在紧张学习之余拉拉琴,也是一种放松,在训练中突然找到了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其实很快乐。”欣蓉这样告诉记者。在考艺术特长生时,姐妹俩连拉的曲目都是一样的,结果妹妹是“优秀”,姐姐是“合格”,都顺利过关了,被南理工录取。
女孩子渐渐长大了,姐妹俩也期望有些改变,所以欣蓉和欣桦特意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太相似的生活,真有点“没劲”,连妈妈也说:“再这样下去,两个人一辈子也分不开咯。”
不想成为彼此“复制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届新生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两姐妹不但相貌酷似,就连高考中英语和数学加起来的总分也一模一样。姐姐许q苓、妹妹许q翊均毕业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这两个从小就没分开过的姐妹花,这次又同时被南航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录取。
一个爱看武侠一个爱看“饶雪漫”
由于是双胞胎,儿时的姐妹俩无论是发型还是衣服都是“统一化”,不过长大之后,她们也就有了各自的主张。初中时为了方便大家辨识,妹妹的刘海偏右分,姐姐的刘海偏左分。高中后,买衣服也不一定非要“同步”,即使是同一件衣服,两人也会岔开时间穿,就怕别人认错。因为姐妹俩前后出生只差1分钟,所以在家不以姐妹相称呼,“家人对我俩都是‘民主制’,所以直呼名字就可以啦”。姐妹俩共同的爱好是看小说和听歌。妹妹爱听快节奏的歌,看沧月的武侠小说;而姐姐则喜欢听慢歌,看“饶雪漫”的青春文学。一起吃饭、一起回家、没有秘密的姐妹花让周围同学都羡慕。
长相酷似性格有差别
小时候妈妈带两姐妹洗澡,给妹妹洗完后,两个孩子就站在了一起,此时妈妈又误将妹妹当成姐姐,再次把妹妹拉过去洗了第二次。高中第一年,她们在一个学校但不在一个班,一次同学在教室里刚和姐姐打过招呼,出门又碰上妹妹,以为撞上了“移形换影”,吓的半天合不上嘴巴。虽然在长相上酷似,但说起彼此的性格,姐妹俩异口同声地说:“那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大体上差不离,一些细节还是有不同的”。姐姐说:“比如妹妹写字都是小字体,比较秀气,而我的字则更为刚劲一些。”在妹妹眼里,姐姐很会关心人,有了烦恼不好意思跟妈妈说时,姐姐就是最好的听众。而在姐姐的眼中,妹妹脑袋瓜总是很灵光,聪明但有时会有些贪玩。“许多电子产品她不用看说明书都能搞定,这点我可不如她。”
从不上“家教”,学习有“秘方”
“我俩都喜欢理科,有兴趣也就学的有乐趣。”与多数女生不同,姐妹俩对于理科可谓是情有独钟,姐姐的强项是物理,妹妹的强项是生物,最后两人选科也就都选了物理、化学。初中时刚开始接触生物时,课上一些动手的实验就深深地吸引了两姐妹,姐姐还记得生物考试中,曾经有道题目是将一片叶子折叠,避光几小时后,叶子会是什么颜色。紫的?蓝的?绿的?白的?当时班级同学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而姐妹俩的答案都是绿色。这个给她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题目,让“探索性学习”成为了他们学好生物的动力。
从不上“家教”,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秘诀是什么?姐姐的秘诀是“计划+目标学习法”:前提是学习要自觉。家长逼出来的成绩是不会多好的,只有自己摆正了
篇4:三对双胞胎考入同一大学 科目分数也相似(组图)
三对双胞胎考入同一大学 科目分数也相似(组图)
双胞胎兄弟陈海兵(哥哥)和陈海军双胞胎姐妹吴欣蓉(姐姐)和吴欣桦
双胞胎姐妹姐姐许q苓、妹妹许q翊
双胞胎兄弟姐妹,不仅长得一模一样,小学、中学都在一起读,甚至高考的分数都惊人相似,如今又进同一所大学,真是有缘啊!这两天南京高校陆续开学,记者在新生报到的人群中,就发现了这样几对“完全相似”的身影。虽然又进了同一所大学,不过他们(她们)都特别选择了不同的专业,他们共同的感受是:不想再成为彼此的“复制品”,再过相似的生活就太没劲了。
都考383分,连每一门的成绩也“雷同”
来自江苏南通的这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名叫陈海兵,弟弟名叫陈海军,不仅长得像,高考成绩都一模一样,兄弟俩均考出了383分。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每一门科目的成绩也都大体相同――数学分数是一样的,英语和语文都只差一分,弟弟的选测科目等级是A和A+,哥哥是双A。遇上高考同分这样的“意外”,兄弟两人也连呼“没有想到”。
18年形影不离,都爱打篮球听歌看武侠
1991年7月28日,陈海兵、陈海军出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农村,早出生15分钟的陈海兵成为哥哥。他们的求学经历大体相同,就读于同一所小学、同一所中学,高中时就读于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现在又考进了相同的大学,可以说从小时候开始,他们就“形影不离”。这对双胞胎男孩的性格都比较内向,低调,不太爱说话,但是做事沉稳。哥哥陈海兵告诉记者,有时候他觉得陈海军更像是自己的哥哥,因为他处理事情的时候更加成熟和老练。他们的爱好也是大同小异,哥哥喜欢运动,篮球打得不错,兄弟俩经常会一起打打篮球,切磋球技。两个人也都喜欢看体育方面和武侠方面的节目。至于听音乐,哥哥喜欢听英文歌,而弟弟喜欢听日韩的歌曲,“其实我根本听不懂日韩歌曲唱的是什么,只是觉得旋律很好,凭感觉听听的”,弟弟陈海军说。
有人说,双胞胎之间会“心有灵犀”,彼此能感觉到对方的想法。对此,弟弟声音中掺着笑意对记者说:“一时想不出来他们之间有什么心意相通,不过有时候确实有相同的想法。比如学校证件上需要照片而他们没有时,两个人都会想到,一个人去拍就行了。”兄弟俩都说,他们可以从彼此说话、眼神、表情的变化中感觉到对方的心情,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变化也能感觉到。
读高中的时候,他们在一个班,但是老师几乎从来不点他们俩回答问题,怕喊错名字,就是打算点他们名的时候也要瞪着眼睛瞅好大一会来确认。高中毕业照,班主任在每个人的照片旁边都写下他们的名字,但是却再一次把兄弟俩的身份给弄错了,在陈海军的头像旁边写下了陈海兵的名字。对于被别人误认,两人均习以为常,而那张被“乱点鸳鸯谱”的照片,他们还保存着。
兄弟俩并不喜欢总是在一起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兄弟俩不约而同地承认:他们不喜欢在一起。对此,弟弟陈海军解释道:“双胞胎在一起走到哪里都会引起别人议论,我们俩性格都比较内向,不喜欢在一起的时候被人讨论,感觉很别扭。”而且,兄弟俩原本不打算在一起读大学,想分开一点,更独立一点。可是高考分数竟然都考得一样了,父母也觉得在一个地方读书,来看望也比较方便,两人才报了同一个学校,但是有意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对于高考中分数相同,兄弟俩连连惊呼“没有想到”。“不过我们俩的强项和弱项都差不多,都是理科比较好,语文偏弱。”弟弟陈海军告诉记者,他平时的成绩比哥哥要高十几分,知道高考分数之后吃惊之余还是有些遗憾,感觉发挥失常了。
兄弟两个在高三时是在校外租房子住的,妈妈陪读。“在校外不会受到宿舍同学的影响,而且妈妈在身边生活很方便,”陈海兵说。两个人在学校上自习学到九十点钟就会回家,但是即使在一起的时候也很少讨论问题,都是独自做自己的事情。两个人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做笔记方面两个人就区别很大:弟弟陈海军会花多一些时间在笔记的整理上面,所以笔记会比较清晰,而哥哥做笔记只要自己看懂就行了。而对于共同的弱科语文,两人选择的应对方式也不一样:弟弟在早晨选择朗读名家文章或者好的散文,在朗读中丰富语感和词汇;而哥哥则花时间在基础知识上面,错别字、病句……每天都做一些不同类型的题目,以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听说大学女生少,兄弟俩乐了
提到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同为90后的兄弟俩说话的语气立马充满了兴奋,“听说学校很大很漂亮,是吗?”“社团很多吧?我听说南理工社团招新有‘百团大战’呢。”当记者告诉他们南理工女生很少时,兄弟俩扑哧一下就乐了,而得知开学的时候学校要举行英语和数学考试的时候,他们立刻沉默了。对大学这个未知的领域他们充满期待。弟弟说,高中读的课外书不多,大学后要多泡在图书馆里面充电。而哥哥也为未来做好了打算,进大学之后好好学习,以后要读研究生,再找一份好工作,他同时强调说,要交到好的朋友,让自己变得更加外向一点。“打篮球应该会交到朋友的,我还要自己主动一些才行。”哥哥陈海兵几次重复地说。
★ 播音专业实习报告
★ 姐妹签名
★ 经典姐妹祝福语
美丽的三胞胎姐妹考入同一所大学播音专业(图)(共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