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心碎小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茅忠群座右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茅忠群座右铭,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茅忠群:用儒家文化翻新西方管理
用儒家的仁义之道审视和“翻新”西方管理模式,才能打造出一个中西合璧的企业,
当我们不断学习西方管理理念,用西方管理工具武装自己的企业时,是否想过:作为中国企业,无论如何公司里几乎所有人,都来自儒家传统的社会文化。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西方管理工具与人们心中的儒家传统观念“对接”好了吗?
方太集团董事长茅忠群对此的答案是:不仅要“对接”,而且必须用儒家的仁义之道审视和“翻新”西式管理,才能打造出一个中西合璧的企业。由此,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自己的价值。
茅忠群,这位儒家文化的信仰者,自起,把当时已经打了西方管理基础的方太集团,引上了一条崇尚中西合璧、践行儒家管理模式的道路。
如今,方太集团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企业家进行管理考察的目的地。那么,在把儒家文化引入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茅忠群看到了怎样的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碰撞,又有哪些感悟和总结?
仁义是种普世价值
《中外管理》:把儒家文化引入企业管理,是否有普遍的适用性?例如:在中国企业里引入儒家管理模式,是有其文化基础的,但如果面对的不是一家中国企业,儒家文化是否有它独特的管理价值?
茅忠群:如果从长远看,它一定是有价值的,因为儒家文化也代表着一种普世价值观,儒家崇尚的仁义也是普世价值。
过去我们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代表着普世价值,但儒家文化其实是真正从人性出发在讲普世价值。再有,儒家思想是非常包容的,可以不断吸收世界上一切好的文化,既有普世性,又有包容性。
一手儒家教化,一手制度建设
《中外管理》: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强调法律、制度和流程,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在学习西式管理,在您看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会是什么?
茅忠群:中国社会从“五四”以后基本上不再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了,但如果没有前面的道德教育,后面的法律也管不过来,
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找不到漏洞的制度,如果没有儒家的道德教育,人们没有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制度就会失效。
方太集团是在把中西合璧当做一个大的方向,不走极端,一手是儒家价值观教化,一手是制度的建设,同时推进才能有效。
《中外管理》:说到企业管理的价值观,最基本的价值观就体现在办企业的目的上,您认为从儒家文化看来办企业是为了谁?
茅忠群:西方的管理课堂会告诉人们,股东利益最大化是办企业的目的,但儒家文化肯定不是这么认为的。儒家文化的理念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到企业管理里,则是以顾客和员工为本,而不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是与西方管理理念不一样的地方。
符合仁义,才是好制度
《中外管理》:您刚才讲到,儒家文化是真正从人性出发的,那么,在儒家文化看来,什么是好的制度?
茅忠群:在儒家的体系里,符合仁义要求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
什么叫符合仁义的要求?“仁”就是“仁者爱人”,这个制度本身是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的。什么是符合“义”的制度?“义者宜也”,你这个制度要公平、公正、合理。“仁义礼智信”中,虽然还有其他要求,但一个好的制度符合仁义这两点是最重要的,这样,制度执行的时候才会事半功倍。
《中外管理》:关于仁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您怎样解读仁义的本质?
茅忠群:仁者爱人。仁最核心的是爱,而且它外延很广,忠恕孝悌都在仁的范畴之内,都体现着具体的爱。例如:忠是对上级、对组织的爱,尽心尽职为忠;恕是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是对长辈、对父母的爱;而对兄弟姐妹的爱则叫悌。
仁的核心是爱,但仁又不等于爱。比如:一些宗教中的爱是博爱,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爱。但是人性中本来就有恶的地方,因此孔子说的仁爱里,有时爱一个人是仁,有时恨一个人也是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厌恶什么呢?厌恶道德败坏的人。否则什么都爱,就变成孔子说的乡原,也就是老好人,
篇2:茅忠群:打造方太集团的三种力量
谈到中国内地的家族企业传承,就会提到方太集团的茅理翔、茅忠群父子,方太集团总经理茅忠群可称得上是“创二代”中最杰出的代表,但又是最与众不同的。他不喝酒、不打高尔夫、开的车是普通的捷豹。虽然刚毕业时有出国留学的机会,却放弃了: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信奉中医,喜欢的娱乐方式是唱一段越剧,被媒体形容为“不爱英语爱论语”。
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企业家个人的修行历程,企业成长的边界是企业家的格局,而格局的大小取决于内心的信念。茅忠群看起来像个文弱书生,内心却强大无比,也可以说野心勃勃。他对方太厨电高端定位的坚持,他用儒家思想塑造方太文化,并致力于探索不同于西方的更先进的商业文明,都能让人感知到一种力量。
择善固执
坚持的力量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择善”与“固执”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仅从外表上看,茅忠群文质彬彬,但是在他的眼神里、说话时的语调中,却透着一股坚定。从上海交大研究生毕业后,茅忠群放弃出国留学或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回到家族企业。他向父亲开出三个条件:第一,另外成立一个独立的品牌;第二,另起炉灶,老员工不要,亲戚不能进入;第三,关于方太方向性的决策,要由他说了算。茅理翔答应了,这样的约法三章割断了家族内部的裙带关系,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次固执是在抽油烟机产品的品牌选择上,茅忠群认为应该用“方太”,茅理翔舍不得已经很有感情的“飞翔”,父子俩吵了一架,茅忠群的母亲参与投票,最终确定了“方太”。随后茅忠群大胆启用香港亚洲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方任莉莎女士为方太产品代言人,方任莉莎被人习惯称为“方太”,又是香港亚洲电视台两档烹饪教育节目的主持人,同时也是美食杂志《方太世界》的创办人,这实现了品牌定位与产品自身诉求的一致。
方太的产品一直走高端路线,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厨电市场开始大打价格战。销售经理们很着急,不断表示希望降价促销,甚至将电话打到了茅理翔那里。但茅忠群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并且顺势推出新款的高端欧式机,如今这款机型仍是市场的引领者。
茅忠群奉行的是“三不”原则,即不上市、不打价格战、不欺骗。在如今浮躁的商业氛围下,这样的原则超脱得有点不可思议。茅忠群的固执让方太虽然历经金融海啸、房地产调控,销售业绩却依然保持着每年不低于20%的增长率。显然,这样的固执是建立在择善基础上的。
海纳百川
包容的力量
方太集团是在企业传承上做得最成功的家族企业,同时也是现代管理制度最规范的企业,
家族企业制度与职业经理人制度常常被认为是相互矛盾的,但在方太,除了茅忠群,中高管理层全是从社会上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来自韩国三星、美国可口可乐、德国西门子、中国联想及华为……
让茅忠群得意的是,跨国公司的高管在方太的留存率很高,他总结出四点原因:一是在待遇上要吸引人。二是要看企业是否有知名度、发展的前景。三是要给他们一个施展的舞台。方太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四是企业文化建设。很多空降兵到民营企业待不住,最大的原因是沟通不畅。而方太一开始就学习西方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空降兵会得到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内部沟通也很顺畅。
茅忠群对管理文化的探索,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对于刚刚接手家族事业的二代企业家来说,通常会借鉴西方的管理制度来改造家族企业里已经滋生出来的惰性文化、官僚文化,但仅靠制度管理不好企业,西方的东西未必适合中国国情。茅忠群经历过同样的困惑,当他割断企业内部的裙带关系,并且到中欧去读EMBA,已经深谙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他后来又到北大去学国学,因为他发现:任何管理方式如果脱离本土文化,都行不通。日本、韩国、欧洲的企业管理模式,它们都是现代管理理念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
茅忠群推崇中华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管理制度,但他并不排斥西方的管理。他认为“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他会借鉴IBM的IPD模式来管理方太技术研发和创新体系,也会在销售队伍中推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当然,从“道”上茅忠群更认同东方文化下的企业治理,强调相关方的共赢,除了股东,还有顾客、员工、合作伙伴、社会责任等等,这是一种融合的力量。
大道泛兮
信仰的力量
“企业文化有时候听上去很玄,有时候又很实在。真正形成一种良性的企业文化后,它的力量非常大,远远超过制度。企业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是公司全体员工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包括由此形成的总体氛围。”茅忠群说。
20,茅忠群开始向员工讲授《三字经》、《弟子规》等,晨读儒家经典如今已是各部门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在方太内化为推行“三品合一”的价值理念,即人品、企品和产品,三品合一。每一个方太人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要求:传统美德、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能力。
“方太的发展愿景是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上市公司会把利润和股东回报放在第一位,而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品牌和企业责任。所以我们一旦上市,股市就会成为一个‘指挥棒’,就会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我们制定战略就会受到各种干扰。如果不上市,企业的战略方向就很容易落实。”
在中国坚持走高端品牌之路,本来就很难。方太之所以不上市,就是为了避免杂音,不会受到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的诱惑。茅忠群甚至要求把企业的增长速度降下来,超过30%就太快了。他反而更看重另一个指标,即在高端品牌中市占率的领先地位。这个指标,方太一直独占鳌头。
“方太这个品牌只有十六年的历史,欧洲有些品牌则延续了上百年。一个好的品牌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是今天成功就永远成功。所以方太要在高端厨电专家与领导者的方向上坚持下去。”茅忠群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方太可以不做500强,但要做5,这样的理想必须要由一个有信仰的企业来实现。
篇3:茅忠群:企业文化如胎教,构建宜早不宜迟
8月23日,《执行官》与中国营销创新联盟主办的“CMO沙龙26期标杆企业行之走进方太”的活动顺利成行,创新联盟的理事会员汇集宁波方太集团总部,在参观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精美宜人的展厅之后,坐听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讲解《方太儒道》,
茅忠群在讲座中,系统深入阐述方太多年来如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融入儒家传统文化。并以“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十六字总纲方针展开,阐明儒家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并细述方太在企业经营实务中,如何实现“道”和“术”的和谐。以下是创新联盟《执行官》成员与茅忠群总裁的精彩对话。
什么时候该建设企业文化?
《执行官》:厨电行业的竞争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才需要构建文化的竞争力,因为在我看来厨电行业的文化竞争似乎还没到那个阶段,现在这样做是不是太早了些?
茅忠群:关于发展阶段的问题,以前有一种一般性的说法,几十个人的公司,到现场指挥一下就行,没必要建立高端管理层,
到几百个人的时候,老板指挥不过来,就要靠制度管理,到几千几万人的时候就要用文化来管理。其实这是一个被动的说法。在我看来,其实真正到组织庞大了再转变文化是很困难的。比如我们的小孩从一出生的时候就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以后一般都会发展不错,现在一直在提倡胎教。胎教的几个月把握好,以后基础也就打得更牢固了,所以企业文化构建宜早不宜迟。
《执行官》:请茅总谈谈您对社会上普通推崇的“狼性文化”的看法,为什么你们似乎不赞成“狼性文化”?
茅忠群:人有最美的人性,我们把人性很好的发挥好,其实同样可以做成事情,而且可以做得更好、更伟大。整个儒家传统文化都是基于人性的基础,或者说是天性的基础,它是在天性基础上建立的学问。所以儒家讲人性,而不是狼性。
狼性文化讲“勇”,儒家文化也讲“勇”。儒家的勇字也非常重要。孔子的三大德为“智仁勇”,所以,孔子认为勇是人三大品德中的一种,所以人性里面也讲勇。那么两者的差别在于,狼性是没有底线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儒家不一样,儒家既要达到目的,行为也有底线,最起码的底线是道德的底线,要合法守法。当然你做得更高的要求,我们还有道德的追求。守法是60分,我们还可以朝80,90,100分去努力。
篇4:服务忠旨座右铭
服务忠旨座右铭
一、我们的服务没有微笑是不行的,仅有微笑是不够的。
二、群众第一位,效率第二位,咨询多方位,办事全到位。
三、对每个顾客多点细心,多点耐心,再多点责任心。
四、承诺心连心,服务面对面。
五、以爱岗敬业为荣,以不负责任为耻。
六、我真诚、热情的服务,是您航程温馨的起点、圆满的`终点。
七、店好有常客,客无远近。
八、服务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
九、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
十、为你服务是我的职责,让你满意是我的追求。
十一、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十二、微笑挂在脸上,服务记在心里。
十三、让客三分理,不说满口话。
十四、给患者春天般的温暖,绿色生命需要精心的呵护!
十五、微笑暖人心,真情待客户。
十六、最大化满意客人的要求,让客人寻找到物超所值的感受。
十七、时时谨记安全,处处用心服务。
十八、面对面的承诺,心贴心的服务。
十九、处事应慎思、慎言、慎行,做事当用心、用力、用情。
二十、微笑您、快乐我,您的微笑是我工作的动力,您的满意是我事业的成功。
二十一、只有不完美的服务,没有挑剔的客户。
二十二、找到自己最好的微笑,并将它随时奉献给客人。
二十三、一个真诚的微笑,会让人郁闷全消,心情变好。
二十四、主动意识需换位思考,优质服务靠规范管理。
二十五、微笑永远是顾客的阳光。
二十六、用我们的热心、爱心、细心、诚心,换取您的称心、放心、欢心、安心。
二十七、服务创造价值,安全创造效益。
二十八、服务面对面,承诺心连心。
篇5:肖群忠《孝与廉》原文阅读及答案
肖群忠《孝与廉》原文阅读及答案
孝与廉首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孝,就是子女善事父母亲祖的伦理义务与伦理行为的称谓。而廉则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这是分别处理家庭家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两种不同的道德。孝与廉是相互支持的关系。
第一,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廉德的基础。在中国古人看来,孝是为人第一德,是诸种道德的基础。在家能孝亲,在朝必能忠君。廉实际上是为宫之人对公共财物的道德态度,它实际上体现为对君主、国家的忠诚之德。在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认为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人有孝德就会有别的一切道德,有孝德就必然有廉德。《孝经?诸侯章》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这里的“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具有廉德内涵,也被看作是诸侯之孝,如果不具备这种廉德,不能长守富贵,是对祖先的不孝。
第二,不辱其亲的`孝道责任感使人产生清廉为官的责任意识。在中国古代,孝亲不仅是能赡养父母,而且要主身扬名,以显父母,起码也不能做辱没父母的事。中国古人的道德责任感产生于对父母亲祖的责任感,认为做了好事,成了功名能够光宗耀祖,相反做了坏事,就会辱没父母亲祖和门风家风。因此,一个守孝的人必然要在为官的过程中自觉遵守清勤慎德的为官道德,绝不能做贪赃枉法之事,受牢狱之灾辱没先祖。这种孝道责任感成了某些官员得以廉洁自律的精神动因。
第三,廉才能保证行孝。一个人在古代中国能为官,已经是有出息有成就的人,但是权力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风险,如果一个官员不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在财利与权力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当官又要谋财,那势必就会成为一名坏官,轻则被贬,重则受刑甚至丢命,这样肯定不能顾及父母之养,而且辱没家门家风,而成为不孝之逆子。因此,廉洁,不仅能保证官员长守富贵,一生平安,而且还能保证官员行孝,做到“大孝尊亲,其次不辱”。
孝与廉在中国古代虽有上述一致与相互支持之处,但它毕竟是属于处理家庭私人关系与国家政治关系的两种不同道德,而且其道德主体也是两种人伦角色即孝子与廉吏,或者说前者是对为人子者的要求,后者是对为人臣或拥有一定公众权利的人的要求。在中国古代两者的统一性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汉代实现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孝被全面泛化,当作一切道德的代名词,似乎有了孝,人就会有一切道德。不可否认,这种思堆在中国古代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现性。
但是,孝与廉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的道德,本身是有差异的,随着家国一体的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公民社会的形成,随着传统文化与孝道影响的衰落,随着现代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日益区隔,我们更要充分看到孝与廉的差异和不同,在继承优秀传统道德资源时
既要充分肯定但又不要盲目夸大孝文化在加强干部廉政与廉德建设中的作用。以为只要干部能孝其亲就必然会廉洁奉公,这种想法是简单化的,缺乏深入分析的。
(选自1月21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6.下列对于孝与廉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是廉德的基础,在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人们通常认为有孝德就必然有廉德。
B.孝可以使人产生清廉为官的责任意识,使人们在为官时都会自觉遵守清勤慎德的为官道德。
C.廉能保证行孝,具备廉德能保证官员长守富贵,反之则有可能辱没父母亲祖和门风家风。
D.孝与廉在中国古代是相互支持的关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的道德,本身是有差异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孝与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是分别处理国家关系与家庭家族关系的两种不同道德。
B.廉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这种廉德促成了对父母亲祖的责任感。
C.在中国古代,一个人能为官就已经是有成就的人,就—定能够光宗耀祖,也是孝亲的表现。
D.有的人认为官员只要能孝顺父母就一定会廉洁奉公,这种想法夸大了孝文化的作用。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孝被认为是为人第一德,一个人在家能孝亲,在朝必能忠君。
B.中国古代那些廉吏一生清廉为官,不做贪赃枉法之事,是因为他们担心受牢狱之灾而辱没先祖。
C.古代中国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所以在中国古代更看重孝与廉这两者的统一性。
D.中国古代的孝文化作为优秀传统道德资源,对当前加强干部廉政与廉德建设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答案:
6B
7D
8B
篇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群童抱茅”是败笔吗?
这是一堂公开课,我抱着精心准备的教案,踌躇满志地走向教室。课堂上同学们一直兴致很好,沉浸在诗歌的魅力中。
在讨论诗的艺术构思时,同学们意见出现了分歧。有同学说“群童抱茅”是个败笔。理由是:“南村群童”中“群”说明不是个别;“欺我老无力”欺一个年迈老人,不仁;“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作盗贼之举,不义。把儿童刻画得这么丑陋,说明杜甫缺乏爱心,一个不爱儿童的人还会爱其他人吗?这个情节使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显得太矫情做作了。这个问题的提出,如同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开始议论起来。怎么办?我把这位同学的观点转化成一个讨论题抛给大家:“群童抱茅”的情节与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理想矛盾吗?它是败笔吗?同学们听了,立即热烈地讨论起来。两分钟后,陆续有学生站起来发表他们的观点。
生:我认为这是个败笔,应去掉。记得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皇帝的新装》,安徒生让一个小孩揭穿骗局,社会那样黑暗,安徒生还是把希望留给儿童。可在老杜笔下,儿童简直是无赖的化身。试想老杜对儿童都不宽容,他的“推己及人,忧国忧民”难道不虚伪吗?难道不是言不由衷吗?所以我认为这个情节是败笔。
生:(大声)我不同意,我不能接受这个观点。(挠头)可我又找不出有力的理由来驳倒他(堂下笑)。(迟疑地)好像是偷换概念吧!
生:我认为不是败笔。因为那些小孩子可能和杜甫一样贫穷。同病相怜是人的天性,何况是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诗句的大诗人呢?所以我认为他由自己想到别人应该是自然的。
生:那也不应该用“盗贼”这样的字眼来写儿童,“诗言志”,说明他从心底里讨厌儿童,对儿童没有一丁点爱心,他可能爱天下人吗?不可能。
(堂下出现短暂沉默)
师:请大家跳过“群童抱茅”的情节,把课文读两遍,再体味体味。
生:跳过去反倒真觉得老杜有点自私。因为这样一来通篇都是写他一家的情况,仿佛天下就他一家是穷人。
生:我也认为不矛盾,因为如果老杜是为拔高自己的.形象,只需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就足够了,为什么还要加“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呢?只是我依然不能理解他为什么把儿童刻画得这么令人讨厌?
生:我认为在“群童抱茅”这个情节中,杜甫这样写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小孩子都知道破茅草的可贵,可见当时穷困的人很多,这样才会有下文的推己及人,并不是前后矛盾,也不是丑化儿童。
师:说得真好,这使我想起杜甫《又呈吴郎》中的一句诗:“不为困穷宁有此”(板书)如果不是十分困穷,杜甫会因风刮走茅草而心急如焚吗?如果不是十分困穷,群童会冒着狂风去抱被风刮走的茅草吗?这一切,都结尾的伏线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正是在“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杜甫的痛苦,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历史的土壤,他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表现天下的苦难、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课结束了,然而留给我的思索却是长久的,石本无火,撞击发光;水本无华,击荡生波。教育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冲破思维的抑制状态,在极主动中获取知识。
2004-5-9 互联网络 来源:语文中考资源网
★ 茅岩河漂流导游词
★ 群宣范文
★ 作文 群 范文
★ 群征婚范文
★ 群欢迎词
★ 胡忠颁奖词
★ 关于忠议论文作文
★ 群公告怎么写
★ 入群欢迎词
★ 群活动通知范文
茅忠群座右铭(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