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儒宗-钱穆传》书评:观史知兴替

时间:2022-08-25 10:59:36 作者:白墨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白墨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一代儒宗-钱穆传》书评:观史知兴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代儒宗-钱穆传》书评:观史知兴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一代儒宗-钱穆传》书评:观史知兴替

初识钱穆是阅读代表作《国史大纲》,至今仍不能忘记该书中辉映万古的引论:“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笔者更为《国史大纲》一书中手绘的各朝各代疆域地图所震撼,所见各类地图说明一点:大师钱穆是花了很大精力才著成《国史大纲》此等伟业文章的,实为良心之作。敬佩之余,越发想了解大师钱穆其生平,故有此书评。

《一代儒宗—钱穆传》以钱穆生平先后经历为脉络,从钱穆的生平、学术发展轨迹、教育事业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钱穆生于1895年,生平坎坷,他历经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等国难以及与家人分离的家难,却矢志不渝坚持研究中国史和教育事业。钱穆既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史学大师,又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

在史学研究上,钱穆是一位典型的中华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主张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为其治史的核心观点,阐明了一国之文化的生机决定一国之民族命运,决定了国家的形成。钱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历史研究极深,一生致力于在中国传统历史中寻找中华民族之前途与希望,在一生八十余年的史学研究中,他得出结论: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前途光明。

民族文化生命史观主张民族与文化的统一性,强调民族在历史文化生命成长和演进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一是阐明了文化与民族的关系及中国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即民族创造的文化,但民族已有文化而熔成,中国的民族观视为一种文化观,以文化来统摄和儒林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特质,也是最契合民族与文化本质的;二是民族文化是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必须依赖于民族文化。钱穆提出“我民族国家之前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得其生机。”

钱穆从事教育事业75载,他主张学与教,注重自学与教人精神相结合,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对如今部分老师丧尽师德、师风的行为敲响了警钟。例如:西安交大的导师指挥博士生干一些无关于学术的“陪吃陪喝陪逛街”的杂活,终究酿成悲剧。

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名是因钱穆提议而得名的。钱穆为避战乱,逃难至香港,为了避居香港的大陆青年不受无教育的苦,钱穆带领同事呕心沥血十几载,两手空空创办驰名海内外的新亚学院,终使之成为港台和海外研究和培养中国学术文化人才的中心之一,造就了许多著名学者。后新亚学院与其他两个学院合并而为香港中文大学。

钱穆虽一生坎坷,然而他一生坚持研究史学,他一生的学术成就彪炳史册,著作等身,被誉为国史大师;作为一名教育家,他从事教育事业七十五载,他门下的学者名满天下,他创办的新亚学院驰名海内外;作为一名中国人,他始终坚定信念要为苦难的国家民族努力奋斗,期待全中国和平统一,认为大一统是大有前途大有希望的。钱穆虽然已经逝去,但其德行、事业文章永垂不朽,其曾说:“古来大伟人,其身虽死,其骨虽朽,其魂气当已散失于天壤之间,不能再困聚凝结,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事业文章,依然在此世间发生莫大之作用,则其人虽死如未死,其魂虽散如未散,故亦为之神。”

作者:贰h

公众号:彭坤荣的每日书评

篇2:《一代儒宗-钱穆传》读后感

《一代儒宗-钱穆传》读后感

《一代儒宗---钱穆传》读后感

钱穆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古来大伟人,其身虽死,其骨虽朽,其魂气当已散失於天壤之间,不再能搏聚凝结。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事业文章,依然在此世间发莫大之作用。则其人虽死如未死,其魂虽散如未散,故亦谓之神。”这段话出自钱穆,当然拿来评价他也是很恰当的,此书是一位专门研究钱穆先生的博士所作,与一般传记比起来,此书更像是学术论文,大量引用钱穆先生的作品,其中有几段让我们非常受益,也很值得我们思考。1、比如钱穆关于文明与文化的论述。“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出文化来”也就是说,中国能够学习的只是西方偏向外在的,物质层面的“文明”,而无法学习西方的文化。2、钱穆对自己的学生鼓励和对他们的自信,他对严耕望说:“你将来必然要成名,只是时间问题,希望你成名后,要自己把持得住,不要失去重心;如能埋头苦读,迟些成名最好!”这是何等一种自信!还有一点钱穆特别讲究读书的方法,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触,他仿效古人刚日诵经,柔日读史之道,早晨读经、子,晚上读史,午间读闲书,课余时间则阅览杂书。他还遵照曾国藩倡导的读书,必须通读全书的方法,戒除自己随意翻阅的坏毛病,读完一书,再读他书等等。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当然要用很大的篇幅来记录,钱穆先生的事迹,我不愿重述一遍,那还不如自己再重读一遍更好,我只愿写己比较有感触的几个小点。我觉得钱穆先生就像一个书虫,在中国的经子史集中,翻来覆去,窥见了中国文化的真谛。

篇3: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阅读理解附答案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1960年,耶鲁大学把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当代大儒钱穆,他们这样评价说: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人称为当代最后一个大儒的人,却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

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一次读曾国藩家书,曾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钱穆从此要求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他从古人身上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便身体力行,规定自己早上读经子,晚上读史,中间读闲书,充分提高读书的效率。钱穆小时候身体一直很弱,每年秋天都生病,祖父父亲都英年早逝,他一直为自己健康担忧,一次从一本日本书上看到讲究卫生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便警醒自己,从此每天起居有恒,坚持静坐散步,记日记,以此督促自己。晚年他把自己长寿的秘诀都归功于有规律的生活。

从1912年起,在十年半时间内,钱穆辗转四所学校任教,读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十年面壁,钱穆终于找到自己的'治学门径,专治儒学和史学,自称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宋明理学概述序》)钱穆之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研究对象,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当我幼年,在前清时代,就听有人说,中国不亡,是无天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禁起了一番反抗之心。这种反抗之心便成了他后来治学的动力,莫非因国难之鼓励,爱国之指导。(《中国文化精神序》)在无锡三师时,钱穆已经完成《国学概论》,并开始撰写其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著名学者蒙文通看到他的文章,慕名前来造访,打开系年手稿便被吸引了,在回南京的车上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认为该书体大精深,乾嘉以来,少有匹矣。

钱穆虽然自学出身,却从不迷信权威。当时学术界正流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观点,顾颉刚也是康的拥护者。钱穆对此十分怀疑,他没有因为顾颉刚于己有恩就放弃己见,而是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用事实证明康有为的观点是错误的。顾颉刚对此毫不介意,不仅将此文在《燕京学报》发表,还推荐他到燕京任教。钱穆称,此等胸怀,万为余特所欣赏。钱穆的文章影响极大,一扫刘歆遍造群经说,在经学史上另辟了以史治经的新路子,对经学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其观点也逐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北平各大学经学史及经学通论课,原俱主康说,亦即在秋后停开,开大学教学史之先例。(罗义俊)

钱穆后来到北大任教,胡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钱穆并不因此而在学术上苟同他,他的许多观点都与胡适不一致,胡适认为孔子早于老子,他却认为老子早于孔子。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学术观点不一致,故意拿胡适的观点来诘问,他也毫不掩饰,常在课堂上批判胡适。据他的学生回忆,他常当众说:这一点,胡先生又考证错了!并指出哪里哪里错了。当时胡适声誉日隆,敢这样批评他的在北大也仅钱穆一人而已。

钱穆治学讲究有大视野,从大处入手,由博而精。先从大处着手,心胸识趣较可盘旋,庶使活泼不落狭小。他从自己十年苦读中领悟到,求速成找捷径是做学问的大忌,治学者应该厚积薄发;认为中国学问主通不主专,中国学术界贵通人不贵专家。(郦家驹《追忆钱宾四师往事数则》)他虽是治史专家,却披阅广泛,发现学生有好书就借来一读。40年代在西南联大时,钱穆见学生李埏有一本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也颇有兴趣,并据此写了《道家与安那其主义》一文,发表后引起了读者极大兴趣。他主张多读书勤思考,触类旁通,认为中国治学与西方不同,西方学问分门别类,互不相关,中国学问分门不别类。经史子集四部,是治学的四个门径,入门后,触类旁通,最后融而为一。认为读书当细辨精粗,读书当求识书背后之作者。而且要抱着谦虚的态度,对任何作者都要先存礼敬之心,这样才能有所得。

(选自欧阳悟道《民国那些范儿》,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穆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是从一次读曾国藩家书中得到启发,开始自学成才的。

B.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在爱国之心的激励下,钱穆对中国史学和儒学深入研究,著作等身。

C.钱穆不顾及顾颉刚,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指出康有为的观点是错的,这说明钱穆将学术放在第一位而置恩情于不重要的位置。

D.钱穆虽是治史专家,却披阅广泛,借学生的书读,说明他放得下架子,治学不拘一格。

E.钱穆认为治学应有大视野,只要博览群书,多思考,触类旁通,治学就有成就。

(2)作为评传,本文有多处文字对传主进行了评论,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作用。(6分)

(3)文章分别写到顾颉刚和胡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4)钱穆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8分)

参考答案

12.

(1)【答案】B3分,D2分,E1分,AC不给分。【解析】A项,是从一次读曾国藩家书得到启发,开始自学成才C项,置恩情于不重要的位置E项,原文指由博而精。

(2)【答案】①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作用:极大地肯定了钱穆的国学造诣;总领全文。②钱穆读书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作用:写出了钱穆善于向他人学习,并能及时付诸行动的特点;总写概括了本自然段的内容。

【评分标准】每点评论1分,作用2分,共6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答案】①顾颉刚和胡适都是学术界的权威人士,而且都对钱穆有帮助、提携之恩,但钱穆却指出两人在学术上的错误(2分),反衬钱穆虽自学出身,却从不迷信权威的治学态度。(2分)

②也从侧面突出钱穆在治学方面的自信和勇敢。(1分)③塑造并丰富了传主的形象。(1分)

(4)【答案】①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如从曾国藩家书中体会到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从一本日本书上体会到生活要有规律。②从不迷信权威:如对康有为、顾颉刚、胡适的批评。③治学讲究:治学讲究大视野,从大处入手,由博而精;读书当细辨精粗;读书当求识书背后之作者;抱着谦虚的态度。④得到赏识:顾颉刚、胡适等人的提携。

【评分标准】1点2分,其中1分为观点,1分为材料分析。4点共8分

《北史费穆传》的原文及翻译

钱穆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

《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答案

宗泽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送金昌宗归钱塘,送金昌宗归钱塘刘长卿,送金昌宗归钱塘的意思,送金昌宗归钱

陶行知的学生自治观及其现实意义

北史·高睿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北史高睿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宋史樊知古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一代儒宗-钱穆传》书评:观史知兴替(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一代儒宗-钱穆传》书评:观史知兴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最新范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