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了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学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学案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生说出想到了什么)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
二、新课
(一)、引导自学
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书:在哪送
生:在什么时候送?
师:也不错,也记下。板书:何时送
生: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
生:送到哪?
生: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给大家读一读: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
(2)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果有什么收获和困惑了都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我们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引导汇报
1、检测朗读
师:刚才老师看有的同学边读边把重要的内容画出来,我非常欣赏这些让自己的思考留下记号的同学。那我先来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了。谁先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只有认真听,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得飞快。
生:读诗
师:你读的时候注意到了用不同颜色表示出的生字,读音很正确,还注意到了古诗的停顿,相当不错了。
谁还愿意读?
生:读诗
师:你不仅注意了停顿,而且很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可以当小老师了。(放课件)
很多同学都想读,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
2、理解前两句
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你从中读懂这些问题了么?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生:我弄明白了“谁送谁”这个问题是李白送孟浩然。
师:其他同学同意吧?(生同意。)等会儿坐下,说说你从哪儿读明白的,好吗?
生:我是从题目中知道是送孟浩然。诗是李白写的,说明是李白送孟浩然。
师:很会读书,做到了边读边想。说得也清楚极了。谁接着来?
生;我读明白了在哪送,是在黄鹤楼。
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谁能接着汇报?
生:我读明白了“送到哪”这个问题,李白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呢?
生:我从第二句“下扬州”中知道的。
师:那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到了“下”这个字么?
生:我想是顺流而下吧
师:想象很正确。古人有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水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从江上走想必一定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这个字,也因此在第一句中用到了“西辞”。
生:我读懂了“何时送”这个问题,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我是从第二句的中知道的。
师:很好,诗中作者写的是什么样的三月呢?
生:是烟花三月。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
生:是百花盛开的三月。
师:百花盛开用得好。谢谢你,我明白了。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生:我来,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生: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生:阳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板书:烟花三月)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两句)(指导朗读,指名读)
3、理解后两句
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 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最该携友同游的季节。可是诗人陶醉于这样的景色当中了么?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诗的后两句当中知道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出示后两句)
师: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那有什么?看见什么了呢?
生:孤帆 远影 碧空
生:长江
师: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
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李白看见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最后---
生:看不见了
师: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见时,他只看见了-----
生:长江水在往天边奔流。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那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江边送孟浩然呢?
生:因为李白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
生: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孟浩然大加赞赏李白的诗,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师:说的对。看来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
生:几年以后,两人互相思念,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共同游山玩水,赏月看花半个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就在那个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李白心情怎么样?
生:伤心 难过 依依不舍
(板书:依依不舍)
师:如果那一时候,站在江边送别那么好的朋友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由近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你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岸边,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滚滚的东流江水不正象征着你们的友谊么。那时那地,你将会怎样吟咏出这两句诗呢?(出示后两句)
生:指名诵。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指导朗读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仅仅28个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么?
(师放课件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师: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已经熟读能诵了,还没有做到的同学加把油!
(指名背诵)
三、拓展
交流积累
师:背诵得真好,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同学们平时是不是也积累了一些送别诗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指名背收集的送别诗)
师 :看来同学们平时有积累的习惯,非常好。有的诗意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懂,你们可以运用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如果没有注释,你们可以自己运用字典或者到课外搜集资料,自己做必要的注释,这样就能读懂了。
四、小结
师: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五、板书设计:
篇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学案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叙事 情谊深厚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情景交融 依依惜别
唯见长江天际流.
篇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导学案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小调查,古诗和一般的课文相比更喜欢哪个?原因是什么?(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古诗言简意赅,不错。但就是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却字字珠玑,大家在学古诗词时不要轻易放过任何简单的字眼,把诗词读深、读透、并且读长。
2、古诗——唐诗——李白——《赠汪伦》,生齐声背。边背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总结: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深入诗题,解读大意
1、汪伦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通过预习加上诗题的提示作用,告诉我在这首诗中又是谁送走了谁?(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师点明预习的重要性,生试读诗题。师讲明古诗对停顿讲究,要求停顿正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读并个性解读诗题。
师:读了这么多遍诗题,再仔细对比几首送别诗的题目《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2、头脑风暴。诗题也就是古诗的“诗眼”。读懂了诗题,也就把整首古诗读懂了一半。了不起!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师:问题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三、细读诗歌,体悟诗情。
1、强调读的重要性。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阅读,师检查反馈,生齐读。
2、师要求生读通——读懂,边读边解决问题。并强调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读诗,讨论,交流。
理解故人:有诗为证(屏幕出示)讲述他俩相识相知的经过。并说明借助注释读古诗的方法。
理解烟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
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
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当江边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里?半山腰也看不见了呢?
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
4、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总结:情深)
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点都不错。带着李白的深情,我们齐声朗读全诗。
这首诗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屏幕出示)我们的诗题可以这么讲: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足以见得它的分量非常之重。但最主要的还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孟浩然走了,时光流逝,但他对孟浩然的思念永远没有停止。在送别一年后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屏幕出示《江下行》)这首诗非常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齐读。
四、拓展训练
模仿《赠汪伦》,并结合本诗的情境写一首《赠李白》。(设置背景音乐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课后可以去找来听听,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首古诗。(检查反馈,讨论交流)
五、课外延伸:
阅读《黄鹤楼送别》,它是一篇“文包诗”的作品,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节课要学的是《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
篇4: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歌曲《送别》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二、谈话导入课题。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生:(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题,指导书写生字。
师:诗题中有一个特殊的字,是哪一个字呢?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到)
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课件播放黄鹤楼片断,学生观赏。)
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它在武汉。
师:而且位于长江边上。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指导书写)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它是左右结构。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著名诗人崔颢曾经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好,让我们打开课本100页,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歌,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来。
生:朗读
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听的同学有个任务,他把5个生字读准了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让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读这两句诗,想一想哪一句诗用词更准确?对比练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辞别黄鹤楼,烟花三月去扬州。这两句诗有什么地方不同?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西辞准确指出送别的位置(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之?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用“下”可以看得出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
李白是什么时候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生: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师:李白说是“烟花三月”,三月份正是春天,我们来想象一下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用一个词、一句诗或者一段话描述春天的美景。
生:三月的长江两岸鲜花盛开,绿树成荫。
生:三月的长江,江水是碧绿碧绿的。
师: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春天来了,提到的都和鲜花有关,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
生: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
师:对!注释中提到的。
生: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
师: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读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去的是什么地方?
生:孟浩然去的是扬州。
师:你了解唐代扬州吗?那时的`扬州是我国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是当时的大上海,是一座东方名城。扬州的繁华热闹吸引了许多诗人,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诗文,老师收集了两句描写当时扬州城的。(课件出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生读诗句。
师:孟浩然在烟花三月乘船去游赏一个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扬州,此时李白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我认为李白此时非常羡慕孟浩然。(板书:羡慕)
篇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学案(苏教版五年级导学案)
黄鹤楼送别
如皋市白蒲小学 宋叙(小学语文)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送别情深。
【活动方案】
活动一:读课文,明诗意。
1.放声朗读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尝试着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画出。
2.组内讨论讨论,可以把诗句与文句对应着读。
3.朗读展示,比比哪一组读得好。
活动二:读课文,悟别情。
1.自由朗读2、3自然段,找出体现友人间依依惜别的句子。(读读、品品、写写 )
2.组内交流,然后选择一处,再次研读交流,准备有序展示。
3.展示学习成果。(读、演、谈体会,注意形式要多样呀!)
【检测反馈】
此时此刻,李白伫立在江边,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发挥你的想象,写下他的心声吧!
一、创设情境
播放《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早已成为中国诗坛的一段千古佳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课题。
二、读课文,明诗意。
暮春三月,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别离的时刻诞生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指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开展活动一的学习)
(活动中,老师巡视,个别指点)
比一比哪一组的朗读更出色。
小结:你们的朗读韵味足,诗味浓,形式多样。从诗中你们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情感。
三、读课文,悟别情。
过渡:那么课文是怎样表达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寻找,去体会。
(学生开展活动二的学习,教师巡视,随机参与小组交流。)
学生展示时注意:①尽量让学生多说(还有哪些同学想发表意见?)②加强朗读指导。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离情。第二小节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体会不忍离别之情。第三小节抓住人物对话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孟浩然对李白的安慰。
小结:依依惜别之情藏在人物的动作中,藏在离别的话语中,藏在景物的描写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检测反馈
过渡:这一江春水哪里载得动李白太多的离愁,伫立江边,李白思绪万千,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发挥你的想象,写下他的心声吧!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评价。
老师也展开了大胆的想象,此刻李白心中或许流淌着这样的旋律,或许正涌动着这样的话语。播放《烟花三月》。
五、课堂总结。
想到这里,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学案(苏教版五年级导学案)]
篇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析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翻译】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评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篇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导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导案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也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
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一支孤帆。)
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能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就像老师上课开始时介绍过的,送别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有许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人和朋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别诗。
6、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
加上第三句诗,谁来?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8. 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一年后,李白对自己的朋友,对当时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仍旧念念不忘。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五、小结
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六、作业
课下,背诵默写这首诗,可以搜集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还可以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篇小故事,好吗?下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学案(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