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dao16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太阳船吴望尧原文翻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太阳船吴望尧原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太阳船吴望尧原文翻译
太阳船吴望尧原文翻译
吴望尧《太阳船》原文
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
划来只镀金的巨船,
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
便缓缓地扯下了帆。
沿途它穿越紧密的光波,
或停靠于云的海岸,
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
又驶向另一个港湾。
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
船上却焚起了大火,
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
却溅起了银星千颗!
吴望尧《太阳船》赏析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的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从教诗歌开始,就有这样的局限:一方面是有关诗的知识面不宽;一方面是对诗的品析鉴赏的能力层次不高;还有对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七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但对现代诗歌还是首次接触,对诗歌的韵律之美正是形成认识的时候。关于联想和想象,本次上课也是首次接触,如何让学生自然的接受联想和想象,并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这首诗语言含蓄,用语凝炼却意象丰富,学生理解来很有些难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也是个难点。
诗中想象丰富,字里行间也有浓浓的抒情色彩,太阳船“焚起大火”“溅起银星”,营造出深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体现了力量之美。读者在这首诗中还可以读到许多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在这节课中,我用十分钟进行字词讲解,十五分钟进行朗读,十五分钟进行讲解和赏析。典型的一节常态课。但是上过课后觉得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依然不够透彻,比如在课前如果对作者多一些介绍、对写作背景多一些了解,那么学生在读的时候可能就会有更好的理解和感悟;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只讲究朗诵技巧,而没有依托诗意和诗韵,很牵强地指导,孩子们不能更好地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理解;在赏析的`时候,我还是旧病重犯——没有管住嘴,应该更多地听听学生最本真的理解,可能答案各异,但是这不正应该是课堂本真的面目吗?
我看过王君老师讲授《望江南》和《武陵春》的课堂实录,这堂课中,王老师完全是以学生为主,很少见到老师把问题解答,只是在关键时刻,教师“挺身而出”,如涉及李清照当时内心痛苦煎熬的情感理解时,王老师就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也由此联想到《射雕英雄传》中杨过的情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情感、思想的教育。虽是古体诗,却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恰当地点拨、补充、引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我的课堂,只是有了朗朗的读书声,这声音还不是依据文本本身生发的声音,只是大学专业的一些皮毛;学生的训练也没有在当堂课达到目标,联想与想象的写法没进行实践应用。现在想来,实在惭愧!
我想,无论是什么体裁的课文,都要基于文本本身、作者的意图、学生的学情。在课下做足功夫,把课程目标在课堂中实现,每一课都有目的,环环相扣,让目标逐步达成。
篇2:太阳船/吴望尧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富丽的想象。
2、理解诗歌创造的形象,从词句入手领会诗歌的抒情色彩。
3、品析诗歌的音韵之美,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4、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富丽的想象。
领会诗歌的抒情色彩,体会诗歌对力量的赞美、对重生的歌赞。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古今传说解诗题
以诗歌的形式给学生介绍几个古今关于太阳的传说,让学生说说对诗题的理解引出课文朗读。
设计意图:诗化的知识链接给学生营造诗意的氛围,关于太阳的诸多传说一是输入大阅读理念,鼓励学生阅读,二是初步了解“太阳船”的典故,为学生理解诗歌打下基础。三是奠定本课想象的基调。
呈现方式:
二、朗朗诵读入诗境
配乐配图,学生自读,范读,展示读,齐读,进入诗的意境。学生完成对诗歌的整体感知: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诗中太阳的颜色发生了哪些变化?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诗中的太阳和船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设计意图:诗歌虽短,但不多读几遍不明就里。诗是形象的语言,形象的表达,让学生没有负担的读,放松身心的读,才有可能进入诗的意境。提出的问题简单但对诗歌的理解很有必要。
三、画面再现懂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富丽的想象并进行写作小训练。你在诗中读到了哪些画面?给画面命一个名字,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这个画面。同学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所写的画面,以文配诗,让学生在交流改写中理解诗意,也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教师重点引导讨论诗中的难点:扯下了帆 卸下了白银 焚起了大火 溅起了银星。
为了创设诗歌的氛围,老师示范以诗的形式描绘画面。
呈现方式:
四、巧用联想悟诗情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寄寓的情感。学习运用联想。
1、故事联想法 拉神的故事你能想到哪句诗,对你有什么启发?
2、词语联想法:
例:航线——目标——理想
焚——牺牲——奉献之美,重生之美
溅——力量之美 、重生之美
紧密的光波——光明
穿越、停靠、卸下、驰向——光明幸福
银星——战胜黑暗
设计意图:理解诗歌的抒情色彩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设置了故事联想法和词语联想法帮助学生理解。一是训练了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二是便于理解诗歌寄予的情感。
呈现方式:
五、总结提升再起航
总结联想和想象,以竞赛、互动、独立三种方式进行联想想象训练。布置创作诗歌的任务并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联想和想象,并让学生互动,再次激活学生想象,用诗歌的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语言诗化。诗中提到《西游记》也是有意向同学们推荐本单元的重点阅读书目。
呈现方式
看谁想得多
游戏规则:由一个词语,小组同学轮流联想相关词语,接得最多的组获胜。遇到质疑讲不出理由也需终止。
看谁想得妙
满天的星星( )
初升的太阳( )
太阳和云朵( )
天边的晚霞( )
弯弯的月亮( )
篇3:太阳船/吴望尧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经常把弯弯的月亮比作小船,今天我们来跟着诗人吴望尧走进太阳船,去感受一下这位台湾诗人的思乡情怀。
二、整体感知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第三步、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三、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本文进行比较,理解台湾诗人的思乡情怀。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这两首诗的写作时间都较现在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其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介绍,让学生去感受那个时代,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懂得知人论世。
篇4:尚书尧典原文及翻译
尚书尧典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日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放齐曰:「胤子朱启明。」
帝曰:「吁!嚣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
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帝曰:「吁!静言庸违,像恭滔天。」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佥曰:「于!鲧哉。」
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
岳曰:「异哉!试可乃已。」
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岳曰:「否德忝帝位。」
曰:「明明扬侧陋。」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
岳曰:「瞽子,父顽,母嚣,像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
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帝曰:「钦哉!」
慎微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凪可绩,三载。汝陟 帝位。”
舜让于德,弗嗣。
【译文】
查考往事,帝尧名叫放勋,他恭敬节俭,明察四方,善理天下,道德纯备,温和宽容。他忠实不懈,又能让贤,光辉普照四方,思虑至于天地。他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民因此也就相递变化友好和睦起来。
(他)于是命令羲氏与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敬慎地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分别命令羲仲,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春时节。这时,人们分散在田野,鸟兽开始生育繁殖。又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向南回来。白昼时间最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黄昏时出现在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夏时节。这时,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的羽毛稀疏。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秋时节。这时,人们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鸟兽换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白昼时间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冬时节。这时,人们住在室内,鸟兽长出了柔软的细毛。尧说:“啊!你们羲氏与和氏啊,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岁。由此规定百官的事务,许多事情就都兴办起来。”
尧帝说:“善治四时之职的是谁啊?我要提升任用他。”
放齐说:“您的儿子丹朱很开明。”
尧帝说:“唉!他说话虚妄,又好争辩,可以吗?”
尧帝说:“善于处理我们政务的是谁呢?”
驩兜说:“啊!共工防救水灾已具有成效啊。”
尧帝说:“唉!他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谨,而气焰很高。”
尧帝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滔滔的洪水普遍危害人们,水势奔腾包围了山岭,淹没了丘陵,浩浩荡荡,弥漫接天。臣民百姓都在叹息,有能使洪水得到治理的吗?”
人们都说:“啊!鲧吧。”
尧帝说:“唉!他违背人意,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
四方诸侯之长说:“起用吧!试试可以,就用他。”
尧帝说:“去吧,鲧!要谨慎啊!”过了九年,成效不好。
尧帝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我在位七十年,你们能用我之命,升任我的帝位吧!”
四方诸侯之长说:“我们德行鄙陋,不配升任帝位。”
尧帝说:“可以明察贵戚,也可以推举地位低微的人。”
众人提议说:“在下面有一个穷困的人,名叫虞舜。”
尧帝说:“是的,我也听说过,这个人怎么样呢?”
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他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说话不诚,弟弟象傲慢不友好,而舜能同他们和谐相处。因他的孝心醇厚,治理国务不至于坏吧!”
尧帝说:“我试试吧!把我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观察舜的德行。”于是命令两个女儿下到妫水湾,嫁给虞舜。
尧帝说:“敬慎地处理政务吧!”
舜慎重地赞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法,人们都能顺从。舜总理百官,百官都能承顺。舜在明堂四门迎接四方宾客,四方宾客都肃然起敬。舜担任守山林的官,在暴风雷雨的恶劣天气也不迷误。
尧帝说:“来吧!舜啊。我同你谋划政事,又考察你的言论,你提的建议一定可以成功,已经三年了,你登上帝位吧!”舜要让给有德的人,不肯继承。
篇5:论语尧曰原文及翻译
论语尧曰3篇原文及翻译
本篇共3章,但段落都比较长。本篇中著名的文句有: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宽则得众,信则民任;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等。这一篇中,主要谈到尧禅让帝位给舜,舜禅让帝位给禹,即所谓三代的善政和孔子关于治理国家事务的基本要求。下面是 论语尧曰3篇原文及翻译,请参考!
论语尧曰3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
201 尧曰(1):咨(2)!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3)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4),敢用玄牡(5),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6)在帝心。朕(7)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8),善人是富。虽有周亲(9),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10),审法度(11),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注释】
(1)尧曰:下面引号内的话是尧在禅让帝位时给舜说的话。
(2)咨:即啧,感叹词,表示赞誉。
(3)允:真诚:诚信。
(4)履:这是商汤的名字。
(5)玄牡:玄,黑色谓玄。牡,公牛。
(6)简:阅,这里是知道的意思。
(7)朕:我。从秦始皇起,专用作帝王自称。
(8)赉:音lài,赏赐。下面几句是说周武王。
(9)周亲:至亲。
(10)权量:权,秤锤。指量轻重的标准。量,斗斛。指量容积的`标准。
(11)法度:指量长度的标准。
【译文】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评析】
这一大段文字,记述了从尧帝以来历代先圣先王的遗训,中间或许有脱落之处,衔接不起来。后来的部分里,孔子对三代以来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对《论语》全书中有关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总结,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原文】
202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评析】
这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从政的要领。这里,孔子讲了五美四恶,这是他政治主张的基本点,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本思想,比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反对不教而杀、不戒视成的暴虐之政。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德治、礼治社会有自己独到的主张,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原文】
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评析】
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篇6:吴汉传原文及翻译
吴汉传原文及翻译
在我国,历史人物都会有自己的传记,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吴汉传原文及翻译吧!
吴汉传原文及翻译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 谓汉曰:“大 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 赐谥曰侯。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县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到(后来)获得皇帝召见,便受
到皇帝亲近和信任。建武二年,皇帝封吴汉为广平侯。第二年春天,(吴汉率军)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致聚集了十多万人到广乐救援。吴汉率领轻便的骑兵和他交战,(吴汉)失利,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膝盖,回到军营中。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您又受伤卧床,众将士感到担忧。”吴汉竟然精神振作,包裹好伤口起来,杀牛犒赏将士,下令军中说:“现在正是封侯的时候,诸位好好努力吧!”于是军士们激发斗志,士气倍增。第二天,一同击鼓前进,周建的军队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同驱逐地方官员,占据城池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打它,吴汉不准许,说:“使鬲县百姓造反,都是地方长官的罪过。有敢轻言进兵的人,杀!”于是吴汉传递檄文告诉州郡,派他们逮捕(鬲县的)地方长官,并派人到城中谢罪。五姓百姓非常高兴,立刻相继出来归降(吴汉)。第二年,贼人率领五万人夜里攻打吴汉的'营地,军中惊慌混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攻敌,大败敌军。十二年春天,(吴汉)进军攻打广都,攻取了广都,派遣轻便的骑兵火烧成都市桥。皇帝叮嘱吴汉说:“只坚决地占守广都,等待他们来攻打,不要与他们争夺胜负。如果(他们)不敢前来,你轻移阵营逼近他们,必须等到他他筋疲力尽,才可以攻打。”吴汉乘着便利条件进军逼近成都,依靠险要的江北构筑营地,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江南。皇帝听说后非常吃惊,责备吴汉说:“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你)与刘尚分营驻扎,有紧迫事情发生时,不能再互相救援。”诏书还没有到达。谢丰、袁吉率领士兵十几万人攻打吴汉,派别的将领率领一万余人威逼刘尚,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吴汉与(敌军)大战一天,大败,逃跑回到营垒。吴汉于是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功失败,就在这一举动。”于是树起许多幡旗,让烟火不断绝,晚上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带领军队与刘尚的军队汇合,谢丰等人都没有察觉。第二天,吴汉率领士兵迎战,于是大败敌军。吴汉自从出征讨伐,众将看到战事不利,有些人很是惊惶恐惧,失掉了常态;吴汉神态泰然自若,整理兵器,振奋士气。吴汉曾经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士兵供给不充足,为什么买那么多田地住宅呢?”
等到吴汉去世,赐谥号为“忠侯”。
篇7:春望原文及翻译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篇8:望洞庭原文及翻译
望洞庭原文及翻译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译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12页 .
2、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44页 .
3、梁守中 .刘禹锡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24-25页 .
4、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54页 .
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1、周笃文 高志忠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1-852
★ 春望原文及翻译
★ 《太阳》课文原文
★ 望岳翻译
★ 望海潮翻译
★ 望岳原文及赏析
★ 番茄太阳原文素材
太阳船吴望尧原文翻译(推荐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