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睢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2-09-15 11:44:58 作者:hug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u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关睢原文及翻译,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关睢原文及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关睢原文及翻译

关睢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钟鼓乐之。关雎全文翻译: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翻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窈宨淑女,君子好逑。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窈宨淑女,寤寐求之。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窈宨淑女,琴瑟友之。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参差荇菜,左右芼之。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窈宨淑女,钟鼓乐之。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赏析: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篇2:诗经全文关睢

诗经全文关睢

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 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 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寐(me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读解】

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贫血和令人作呕。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真挚动人的情歌,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男欢女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证发掘,钻进牛角尖去寻找微言大义,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论文说废话,还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无病呻吟故作多情。人这个怪物,总要无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来吓唬自己,总是造些枷锁来给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对着镜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着自己。

时代在变,莫非人性也真地在变?男的不男,不长胡子,不骑马打枪,浑身奶油,手无缚鸡之力,不称“男人”而称“男孩”。女的不女,粗声大气,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说的敢说,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会唱会说的不会唱不会说。工业化不仅把人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把男欢女爱的真情实感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罐头、方便面、巧克力、化妆品、洗发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篇3:关睢阅读答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莱,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问题】

1、请概括本诗表现的内容。

2、你认为诗中的“流”、“采”、“芼”释义有何相同,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

3、本诗运用了【 】的艺术手法,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 】,诗中还大量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感情。

4、请就诗中你是喜欢的诗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篇4:关睢阅读答案

1、本诗主要描写青年男子对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

2、流:捞取;采:采择;芼:挑选。这几个词都是用来描写淑女采摘荇菜时的动作,本质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变换避免单调重复,使文章富于变化。

3、对偶、重章、叠句

4、如“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热闹场面,这两句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他简直已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

篇5:文言文唐睢不辱使命原文翻译

文言文唐睢不辱使命原文翻译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文言文唐睢不辱使命原文翻译,我们来看看。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通假字,通“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评析

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是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安陵君其许寡人”,这种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现了他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蔑。不料在安陵君那里竟碰了个软钉子,因此当唐雎出使来秦,秦王便在强迫对方服从的基础上,增加了胁迫威逼的气势,“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秦王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脸渐露狰狞,“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面对秦王的盛气淫威,唐雎则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强烈的轻蔑。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冲突的后果而担忧。

秦王自以为无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居然敢在老虎头上猛击一掌。秦王被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胁,而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作者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以烘托气氛,同时对二人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成功地刻画出唐雎不畏强暴的鲜明个性。

篇6:关河令原文及翻译拼音

关河令原文及翻译拼音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意译】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夜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借酒消愁,是麻醉和打发自己的唯一办法。醉了的时候,可以忘却一切烦恼。可是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万千的惆怅和哀愁,又要乘虚而入了。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

【赏析】

此词为寒秋羁旅伤怀之作,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上片写寒秋黄昏景象。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在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秋阴”二字,点明节令和天气。“时晴向暝”的构词方法,同于“乍暖还寒”。“时”,是片时、偶尔的意思。“向”,突出的是转变过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伫”,是长时间的站立。大雁是标志性的物候。连大雁都踪迹全无,节令该是深秋了。古人又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水阔云深,雁影都无,自然也不无从收到远方的安慰了。

下片写深夜孤灯独映。“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孤灯”的“孤”字,所突出的乃是个中人的`孤单寂寞心理。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词人将羁旅悲愁、凄苦推至无可解脱的境地结束全词,极致地显示词人羁宦如弃谪的无助与郁闷。这首词全无作者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 ”。周邦彦遂取“ 关河 ”二字,命名为《关河令》,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秋阴时晴 ”,一个“ 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得而可贵。“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寒声者,秋声也。深秋之时,万物在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此词口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原来是云外旅雁的悲鸣。鸣声由隐约到明晰,待到飞临头顶,分辨出是长空雁叫,勾引起无限归思时,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连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是何等凄苦的情景。整首词中几乎无一字一句不是经过刻意的琢磨。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有千钓之力。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

篇7:关尹子教射原文及翻译

关尹子教射原文及翻译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注释

射:射箭

中:射中靶心

请:请教

子:你

者:原因

弗:不

曰:说

未可:不可以(算学会)

报:汇报

知之矣:知道了

守:掌握

勿:不

独:只是

为国与身: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

存亡:结果

所以然:过程

翻译

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

列子回去再练习。

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清楚的了解整个过程。”

故事背景

列子

列子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

《列子》,道家著作。

相传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 ”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尹子

“关尹子”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 是以官代名而已。关是指老子出函关的关,守关的人叫做关令尹,名字叫做喜,所以称为关令尹喜,后人尊称为关尹子。

相传老子看透了当时的形势,知道周天子王治不久,所以离开周西出函关。函关守令尹喜久仰老子大名,所以盛情款留,希求指教。老子为留《道德经》五千言,骑牛西去。

关令尹喜研读老予之学,多有心得体会,发而为文,成《关尹予》一书。然而,兵燹灾难,其书佚失。称之为《文始真经》,乃是道教兴起之后的事情,仿佛《庄子》被称做《南华经》一样。因为庄子被封做南华真人,所以他的著作应该称做《南华经》。

而关尹子被封做了文始真人,所以其书也该称做《文始真经》。所谓“文始”,我们姑且可以理解为文明之始。因为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诲,从而开发智慧,修证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

今见之《关尹子》,乃是唐宋间人托名之作,系伪书。他的思想片断,保留在《吕氏春秋》、《庄子》中,其主要思想:提出了“常无”“常有”,将“太一”(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作为万物的根本;以濡弱谦下作为外在的行为准则,内心空灵虚静,与万物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静处平静不杂;不为人先,与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相似。

篇8:袁中道《关木匠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袁中道《关木匠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唆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日:“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已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日:“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延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日:“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日:“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日忠臣,日义士。惟日‘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德:感激

B.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直:价值

C.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度:估计

D.竟不易辞,卒死狱中竟:竟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知周必诉于官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我为公抱不平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岂以祸及平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②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③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④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

⑤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⑥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竞不易辞,卒死狱中。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廷福与佣工的儿子喝酒,致使佣工的儿子大醉,无意之中帮助袁氏家族赢了官司。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他离开霍家。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帮助廷福减轻罪刑,但廷福不改供词。

D.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和不明大义的乡人,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3分)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4分)

(3)乡人日:“囚耳,乌足道?”(3分)

答案:

9.D(竟:最终)

10.C(A项:副词,于是,才/副词,却,竟然;B项:介词,向/介词,表被动;C项:均为介词,替;D项:介词,把/连词,表原因)

11.D(③表现的是霍氏的恐惧与担心,④说的是周家起诉了霍氏,并未涉及廷福)

12.A(关廷福之所以与佣工儿子喝酒的是因为他想借此延误佣工儿子出庭作证的时间)

13.(1)你的诉状中说有个可以作证的佣人的儿子,现在他在哪里?(3分。“若”、“有子可证者”定语后置、“安在”宾语前置,各1分)

(2)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4分。“壮”词类活用、“授以意”状语后置、“令”后兼语省略、“归”,各1分)

(3)乡人们说:“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3分。“囚耳”主渭省略、“乌”、“道”,各1分)

译文

关木匠,名叫关廷福,年轻时与众工匠为伍,没有什么人知道他。

我们袁氏家族有个佣工,生病死了,佣工家也是大族。(家族)唆使佣人的儿子作证,告到官府。关廷福正提着木匠工具给人家架屋回来,听说此事,连夜进城。天亮时分,私下喊佣工的儿子饮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带他走出城大约四五里地,又喝起来。佣工的儿子醉了,晚上(廷福)就让他睡在破庙里。这天半下午,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佣工家仓促间找不到那个儿子。县官说:“你们诉状上说死者的儿子可以作证,如今他在哪里?”他们无法回答。县官认为佣人家欺骗他,原告反而获罪。过了一天,佣工儿子才回来,可是事情结局已定,他的作证用不上(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得知此事是关廷福所为,我们袁氏家族十分感激他。同乡的`人这才知道关廷福。

老家柞林潭附近,有几百亩麦田,当初是我们家的,有个姓周的硬说是他家的,(为此)长期打官司。我家厌烦(这无休止的)诉讼,就压低价钱将它卖给了一个姓霍的。于是(周霍)两家起了严重冲突,这年麦子成熟时,周家纠集了几十个壮汉前来割麦,周家的人还带齐了刀棍,在整个田间横冲直撞。正当霍家窘迫时,关廷福给人家砍树回来,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一幕,心中不平。他勃然大怒,提着斧头走向地头。周家人都吓跑了,关廷福杀死了其中一个为首的人。霍家害怕了,知道周家肯定会向官府告状,估计关廷福要逃跑,(到时候)自己独自承担全部罪责。于是,他急忙喊关廷福过来跟自己饮酒。关廷福到了以后,霍家用木头把门扛紧(以防他轻易跑掉),关廷福笑着说:“我替您打抱不平,杀死了人,罪责由我承担,假如独自跑了,不是男子汉。”

周家果然将霍氏告到官府,(诉状中)没有提到关廷福。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关廷福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杀人的是我关廷福,周家人强横霍氏弱小,我一时路见不平,提起斧头杀了那个人,大丈夫自己杀了人自己承担,怎么会将罪责转嫁给无罪之人?霍氏没有罪。”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关廷福不改变供词。县官没办法,依照法律判他死罪。每年审查案件,郡府都怀疑此案(有冤情),一共经历了十多次审理,(关廷福)始终不改变供词,最后死在监狱中。

关廷福目不识丁,也不知道什么叫仗义任侠,然而他见他人受不公平待遇而愤慨,至死不渝,很有大丈夫气概。当今的士大夫,遇到一丁点儿损害,(就将损害)推卸给别人,以原谅自己的过错,更何况(处在)生死关头呢!他们是人们所说的读天下书的人啊!乡人们说:“(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我说:“士大夫慷慨就义,(人们)就称赞他为忠臣,为义士。而关廷福仗义而死,只说他是一个囚犯罢了。关廷福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气概啊!”

篇9:读《关睢》----灵动的情歌与陈腐的教义

读《关睢》----灵动的情歌与陈腐的教义

苏涵

明刺老宰嬖诖醋鳌赌档ねぁ反奇时,为批判约束人情的“理”的荒谬,特意在第七出《闺塾》中设计了一段腐儒陈最良教杜丽娘解《毛诗关雎》的戏,其中有陈最良、杜丽娘、小丫环三人的一段课堂问答:

(末)昨日上的《毛诗》,可温习?(旦)温习了。则待讲解。(末)你念来。(旦念书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听讲。“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贴)怎样声儿?(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末)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贴)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鸟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末)胡说,这是兴。(贴)兴个甚的那?(末)兴者起也。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幽闺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

这段舞台上的课堂问答,借戏剧化的手法,对老儒生的酸腐和用儒家思想解诗的荒谬作了尽情的嘲笑,不仅可以成为我们如何理解《关雎》的很好参照,还可以视为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如何讲析语文的生动寓言。

汉代的《毛诗序》中即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到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朱熹更把这样的解释具体化。如朱熹《诗经集传》在解析其第一章时就说:“雎鸠,……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甚至还推测说:“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于是,“君子”成了文王,“淑女”成了大姒,作者成了宫中之人,诗旨成了对大姒美德的颂扬,此诗便有了非常广泛的风化天下的道德意义,但其实却是曲解而已。

从诗的具体内容来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理解此诗的关键。不过,其第一层的意义却还不在于“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和“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兴”,而在于真实的自然景物描写。再将这三句与下边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三个叠句及“窈窕淑女”的形象描写联缀在一起,我们便想像到一幅很自然的画面:在河流中的小洲之上,有一群雎鸠在关关鸣唱。河边长满了长长短短的荇菜,一位身姿美好的女子正在那里采摘。这是一幅充满着原始而和谐的生命气息的画面,天空回荡的鸟鸣,河边碧绿的荇菜,荇菜间美丽的女子,将大自然的生机与人世间的情韵美妙地交织在一起。就在这时,一位男子来到河边。听着雎鸠鸟充满生机天趣,又似乎在相互传达着爱情信息的鸣唱。当然,也会看到诗中并没有写出的滔滔流水,悠悠白云,本已触发了他心中久藏的生命渴望。突然,又在一片荇菜之中看到那位身姿美好的女子,他无论如何不能抑制自己的爱慕与渴望,于是才有了“君子好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这里虽然还看不到像《召南野有死 》中所说的“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的情形,但足可以引动我们对相似情形的丰富想像。

当然,又由于这画面中包含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两个方面,两个方面还有着极自然的内在关联。于是,不管作者当时是否就有一种清醒的“比兴”意识,它们又成为后人所揭示的,而且是在《诗经》中可以普遍见到的比兴手法。也就是说,雎鸠和鸣,有雌雄求偶之意,正可用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比喻,而以此两句起首,不仅形象鲜活,音韵和美,而且入诗自然,便顺势引起了下边的描述,又同时是所谓“兴”的运用。

这样说来,诗中的君子如何就一定是周文王,这“窈窕淑女”又怎么能指证为文王之妃大姒呢?可见,儒家学者为贯彻伦理观念之需要,曲解诗意,使本来灵动的情歌变成了陈腐的教义,一何可笑。汤显祖以戏剧化手法拆穿这教义的陈腐,并紧接着渐渐引出一个因情而死、由情而生的故事,其精神的内核又无疑与《关雎》的本意遥遥贯通。

而作为一首灵动的情歌,此诗还有一个特别的妙处,那就是它描述的仅仅是一段并没有实现的爱情,爱的强烈与爱的落空形成极为强烈的心灵冲荡,在反复描述与渲染中,把情感的表达推向深入。

我们看,从第一章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这位“君子”就陷入异常强烈的渴念之中,以致使他“寤寐求之”,被爱情灼烧得坐卧不安。如果此时他的爱情渴念实现了,此诗就只能够停留在爱的渴慕这一点上。但是,一句“求之不得”,使“好逑”的向往落空,使汹涌的情潮受阻,却没有使心中的渴慕熄灭,反而使之更为强烈。于是,便有了“寤寐思服”的日以继夜的思念;有了“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长夜难眠;亦有了神思恍惚中交替不断地出现的两种梦境。

一种梦境,是白日里在河边看到的那位女子采荇菜的情形。在二、三两章中,作者三次重叠描写这种情形。这既是《诗经》中常见的重叠句形式,用以形成反复咏叹、性情摇荡的审美效果,又是“辗转反侧”之间、似睡非睡之中,曾触起他爱慕之情的那一幕的不断复现。

另一种梦境,是鼓乐迎娶她的热闹场面,即“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在“求之不得”的时候,还一直梦想着迎娶人家,从情感描写的角度看,是真实而深入的;从诗的审美效果来看,也能够把读者引领到那种交织着喜悦与酸楚的梦境之中,使诗的余韵悠然绵延。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此诗虽然写爱情快乐的沉湎,却并未流于放荡;虽然写爱而不得时的悲哀,却并未表现得过分痛苦。他是以“中庸”的哲学思想来规约对于此诗的理解。而其实,那种虽未流于“淫”、“伤”的情感,在两千五百年前的诗中就表现得如此深入,使今人亦不能不为之感叹。那雎鸠鸟的关关和鸣竟能穿越悠远的时空,一直回荡在中国文学史中,萦绕在古往今来人们的心中。

虽然在今天的课堂上,大约不会再有陈最良那样的腐儒,仍然把这灵动的情歌当作陈腐的教义来讲授,但是,回想一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是怎样地把充满灵性和美感的文章变成为僵死的教义,变成为知识的切割,我总觉得本文开头所引用的那段《牡丹亭》中的课堂问答有着非常特别的寓言意义与警示意义。那么,既然是灵动的情歌,我们就不要让它再僵死在今天的课堂上。为此,本文特引用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译》中的《关雎》译诗,以供理解和借鉴:

四穸关关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断牒退成双。

塑舨顺ざ滩黄耄

采荇菜左右段鳌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酥钡矫卫铩

追求顺闪丝障耄

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

尽飞碇钡教旃狻

长和短吮哕舨耍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

登偕迎她过来。

塑舨顺こざ潭蹋

采菜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

娶死粗庸男喧。

朗读着《关雎》@识磷耪庖胧,我们的心灵不仅会摇曳向那遥远的时空,而且会激起现实人生的深长品味。

作者单位 福建厦门市集美大学中文系

篇10:陋室铭翻译及原文

刘禹锡(772~842),汉族人。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篇11:劝学原文及翻译

《劝学》作者介绍:荀况(约前313——前238年)战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字卿,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排比,又善用比喻。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蹂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蹂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一、字音

木直中(zh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 )步

骐骥(qí 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u)

螯(áo )

蛇鳝(shà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 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提起脚后跟。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劝学》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假如)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思索,(结果)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高处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走到千里之远的(地方);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它不停的走。雕刻(一下)就放着(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的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两之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千字文》原文及翻译

《待贾而沽》原文及翻译

观沧海翻译和原文

童趣翻译及原文

秋水节选翻译及原文

对牛弹琴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氓原文及翻译

关睢原文及翻译(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关睢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