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初八的来历介绍

时间:2022-11-24 16:37:54 作者:LRYY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RY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农历腊月初八的来历介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农历腊月初八的来历介绍,欢迎大家分享。

篇1:农历腊月初八的来历介绍

20农历腊月初八的来历介绍

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宗教、农祀节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南北朝佛传人中国后,与佛节日相重合,又称“佛成道节”。关于腊日的来历,起源于远古汉族先民的一种冬日祭典。因冬季天寒,农事空闲,人们便进山打猎,以备新旧交替的年底,用猎物作“牺牲”祭祀祖宗与天地神明,祈福禳灾。古文,猎与腊为同字。因此,这种祭典就称为“腊祭”,农历十二月也就顺呼为“腊月”。

在历史上,每年的腊月天子们都要向天祈福,并且大宰牲口,大量蒸酒,举办“腊”这种祭典,以求神灵、祖先保佑,取得来年丰收。“腊鼓鸣,春草生”是汉代流传的民谚,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腊月敲鼓驱疫,迎接新春的隆重仪式和情景。

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从先秦时起,“腊日”已被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但在当时腊日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时,腊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此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并祈求丰收和祥瑞。

腊月初八的由来

一是驱鬼。由于古代物质水平有限,加上小孩抵抗力较弱,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生病。而且医疗水平有限,很多疾病不仅难以治愈,还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古人认为孩子生一些中风之类的疾病,就是有鬼怪作乱。而且这些鬼怪还天不怕地不怕,唯独赤红的豆能吓跑他们,因此自古以来就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八节这一天,人们用红小豆、赤小豆等熬粥,以驱除疾病。

二是佛成道节。传说释迦牟尼是在腊八节这一天成佛的,而且在成佛之前一直在深山修行,静坐了六年,没有怎么进食。在饥寒交迫,正想要放弃的时候,一个牧羊女给了他食物,最终帮助其渡过了难关,因而修成了佛。

三是纪念岳飞。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当年岳飞在朱仙镇抗击金兵的时候,正是天寒地冻的腊月,军队士兵缺衣少食,百姓们为了增援士兵,每家每户都奉献出食材,做出了千家粥。最终振奋了军心,在腊八节这一天大获全胜。此后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每年都会在腊八节这一天熬制腊八粥。

2021年农历腊月初八的民间习俗

1、喝腊八粥

煮腊八粥、喝腊八粥是最主要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也叫“福寿粥”,是以很多种瓜果、豆、米等五谷杂粮煮成。各地区所用材料不一。根据口味,还有甜、咸之分。部分地区还有用腊八粥祭祀的习俗;佛家用腊八粥供佛;部分寺庙还会煮腊八粥分给信徒吃。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3、吃冰

据说这天的冰吃了以后可以在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前一天,人们就用钢盆舀水等结成冰,等到腊八节就把冰敲成碎块。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5、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

6、吃腊八面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地方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篇2:农历腊月初八来历与民俗2022

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宗教、农祀节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南北朝佛传人中国后,与佛节日相重合,又称“佛成道节”。关于腊日的来历,起源于远古汉族先民的一种冬日祭典。因冬季天寒,农事空闲,人们便进山打猎,以备新旧交替的年底,用猎物作“牺牲”祭祀祖宗与天地神明,祈福禳灾。古文,猎与腊为同字。因此,这种祭典就称为“腊祭”,农历十二月也就顺呼为“腊月”。

在历史上,每年的腊月天子们都要向天祈福,并且大宰牲口,大量蒸酒,举办“腊”这种祭典,以求神灵、祖先保佑,取得来年丰收。“腊鼓鸣,春草生”是汉代流传的民谚,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腊月敲鼓驱疫,迎接新春的隆重仪式和情景。

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从先秦时起,“腊日”已被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但在当时腊日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时,腊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此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并祈求丰收和祥瑞。

腊八粥是早晨喝还是晚上喝:腊八粥早晨喝。

对于吃腊八粥这一习惯,在一些地方也是有禁忌的,那就是吃腊八粥不过午。有句俗语叫“早食粥来年粮食早收”。因此有腊八粥过午不食的传统。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即是好兆头。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篇3:农历腊月初八来历与民俗2022

1、喝腊八粥

煮腊八粥、喝腊八粥是最主要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也叫“福寿粥”,是以很多种瓜果、豆、米等五谷杂粮煮成。各地区所用材料不一。根据口味,还有甜、咸之分。部分地区还有用腊八粥祭祀的习俗;佛家用腊八粥供佛;部分寺庙还会煮腊八粥分给信徒吃。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3、吃冰

据说这天的冰吃了以后可以在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前一天,人们就用钢盆舀水等结成冰,等到腊八节就把冰敲成碎块。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5、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

6、吃腊八面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地方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篇4:2022农历腊月初八是传统节日吗

农历腊月初八的禁忌

腊八节不回娘家

按照过去的老说法中,腊八节这天,出嫁了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的,说是腊八这天回娘家会对婆婆不吉利,婆婆百年以后会趴着死。另外一种说法:“腊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按照农村老人这句话的意思,出嫁的女儿腊八吃了娘家的米,会穷了自己家。有的农村讲究腊月里,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不可以在娘家过,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吧。

腊月不搬家

从风水上说,腊月里偏寒,如果冒然搬入新宅子的话,寒冷的气氛会阻隔家中的兴旺气氛,这听上去是有一定自然科学道理的。但是现在的条件好了,一般屋子里都有暖气,就算腊月搬家住进去也不会冷,再请朋友们来热闹热闹一样人气旺旺。

农历腊月初八是传统节日吗

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宗教、农祀节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南北朝佛传人中国后,与佛节日相重合,又称“佛成道节”。关于腊日的来历,起源于远古汉族先民的一种冬日祭典。因冬季天寒,农事空闲,人们便进山打猎,以备新旧交替的年底,用猎物作“牺牲”祭祀祖宗与天地神明,祈福禳灾。古文,猎与腊为同字。因此,这种祭典就称为“腊祭”,农历十二月也就顺呼为“腊月”。在历史上,每年的腊月天子们都要向天祈福,并且大宰牲口,大量蒸酒,举办“腊”这种祭典,以求神灵、祖先保佑,取得来年丰收。“腊鼓鸣,春草生”是汉代流传的民谚,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腊月敲鼓驱疫,迎接新春的隆重仪式和情景。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从先秦时起,“腊日”已被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但在当时腊日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时,腊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此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并祈求丰收和祥瑞。

腊八是有什么意思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腊八”节的形成,是两个方面结合的产物:一是古代的“腊祭”;二是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一节日可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产物。

篇5: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的寓意是什么

1、祭祀的供品,祈福

我国古代的天子国君在腊八节要进行腊祭,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丰收;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要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感恩这一年来的恩泽庇佑,并祈求来年继续施恩。

古时干物称腊。到年终十二月祭神时,蔬菜水果谷物等全都变成干物了,祭祀用的供品也就全都是干物。后来供品由原来的各种干物,逐渐演变成腊八粥。

2、舍粥,行善积德

旧时,大户人家往往会多多地熬制腊八粥,将腊八粥施舍给穷人、乞丐、孤寡者,在这寒冷的冬天,热腾腾的腊八粥既可果腹,亦可御寒,对穷人是一种享受。而对施舍者来说,也是一种功德。

3、赠送亲友,联络感情

祭祀完后,邻里乡亲,亲戚朋友之间,有互相赠送腊八粥的习俗。你家送过来,我家送过去,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受者很高兴地道谢。也许这家的腊八粥中多得是豆类,也许那家的腊八粥中多的是谷类,这家是甜的,那家是咸的,就在互相品尝腊八粥的过程中,一起分享收获后的喜悦,加深亲友间的感情。

4、御赐腊八粥,皇恩浩荡

旧时,为了表示皇恩浩荡,与民同乐。天子要御赐腊八粥给皇子、大臣、侍卫、宫女、百姓,还向寺院发放米、果等食材,一方面供僧侣食用,另一方面让他们分给更多的人。相传,雍和宫的腊八粥香飘数里,周围的人们都会闻香而来。

5、福寿粥,积福惜福据说,福寿粥最初源于杭州天宁寺,寺中僧人每日把剩饭晒干,腊八时将这一年的干剩饭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说吃了可以增福增寿。后来,很多寺庙也在腊八节这天将腊八粥赠予信众,称之为福寿粥。

篇6:2022农历腊月初八的禁忌

2022农历腊月初八的禁忌

腊八节不回娘家

按照过去的老说法中,腊八节这天,出嫁了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的,说是腊八这天回娘家会对婆婆不吉利,婆婆百年以后会趴着死。另外一种说法:“腊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按照农村老人这句话的意思,出嫁的女儿腊八吃了娘家的米,会穷了自己家。有的农村讲究腊月里,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不可以在娘家过,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吧。

腊月不搬家

从风水上说,腊月里偏寒,如果冒然搬入新宅子的话,寒冷的气氛会阻隔家中的兴旺气氛,这听上去是有一定自然科学道理的。但是现在的条件好了,一般屋子里都有暖气,就算腊月搬家住进去也不会冷,再请朋友们来热闹热闹一样人气旺旺。

农历腊月初八是传统节日吗

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宗教、农祀节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南北朝佛传人中国后,与佛节日相重合,又称“佛成道节”。关于腊日的来历,起源于远古汉族先民的一种冬日祭典。因冬季天寒,农事空闲,人们便进山打猎,以备新旧交替的年底,用猎物作“牺牲”祭祀祖宗与天地神明,祈福禳灾。古文,猎与腊为同字。因此,这种祭典就称为“腊祭”,农历十二月也就顺呼为“腊月”。在历史上,每年的腊月天子们都要向天祈福,并且大宰牲口,大量蒸酒,举办“腊”这种祭典,以求神灵、祖先保佑,取得来年丰收。“腊鼓鸣,春草生”是汉代流传的民谚,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腊月敲鼓驱疫,迎接新春的隆重仪式和情景。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从先秦时起,“腊日”已被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但在当时腊日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时,腊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此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并祈求丰收和祥瑞。

腊八粥是早晨喝还是晚上喝

腊八粥早晨喝。

对于吃腊八粥这一习惯,在一些地方也是有禁忌的,那就是吃腊八粥不过午。有句俗语叫“早食粥来年粮食早收”。因此有腊八粥过午不食的传统。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即是好兆头。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是有什么意思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腊八”节的形成,是两个方面结合的产物:一是古代的“腊祭”;二是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一节日可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产物。

篇7: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的寓意是什么

1、养生

华夏饮食文化中有秋冬进补的风俗,秋冬季节的节日食品,很多都与养生和滋补有关。中国人认为,粥是第一养人之物,以粥养生已经成为民族的重要饮食传统。腊八节正值数九寒冬,食粥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节日饮食方式。

2、节俭

腊八节成为一个“节俭日”,这是一种很好的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路。有文化研究者曾提出建议,将腊八设为节俭日。

3、傩文化

腊八前一日或当日举行驱傩仪式,这就给傩文化这一华夏多元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契机。

4、宗教文化

腊八节最著名的传说,联系着佛这一宗教文化现象。因此,腊八节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文化的感受日。

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宗教。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宗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至今。

我国古代的天子国君在腊八节要进行腊祭,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丰收,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要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感恩这一年来的恩泽庇佑,并祈求来年继续施恩。祭祀完后,邻里乡亲,亲戚朋友之间,有互相赠送腊八粥的习俗,能够很好的联络感情。

篇8:2022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的传说是什么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的传说是什么

纪念修长城的民工

相传,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民工们长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粮全靠家里人送。家里粮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饿死在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一些少粮的民工们把各自剩下的五谷杂粮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饥寒。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怀念岳飞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牢记祖先勤俭之美德

传说,西晋时有个青年人很懒,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等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没粮了。饥饿难熬的年轻人,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将残余的五谷颗粒连同可食的残碎物,一起煮了一碗粥喝下。从此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勤劳过日。人们借此教育子女,腊八喝粥,牢记祖先勤俭美德。

腊八节的别称是什么

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宗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的腊八粥里放什么食材

腊八粥,在用料上非常丰富,要用大米、糯米、黄米、小米、菱角米、大麦米、红小豆、芸豆、核桃仁、莲子、栗子、枣、青丝、红丝等。各个地区熬粥的选材是不完全一样的,但其中以米和豆类为主是一致的。

十余种食材,所需要的火候是不同的,有的一煮就熟,有的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煮透,所以不能同时下锅。把食材洗干净后,分别放在器皿中,锅中放足了水,中间不得再添水,否则煮出的粥不黏稠。把费火的豆类和枣、栗子先用文火慢煮,待到八成熟,再放入大米、糯米,最后放入容易熟的小米、黄米。这时粥越来越稠,水分蒸发了一部分,大部分被食料吸收了。这时最怕巴底糊锅。这时手攥长把勺子,不停地在锅底来回搅动。黏稠的粥,在火力催动下,不断地向上迸发出浓热粥汁,碰到手上会烫伤,记得用蒸锅布把手裹起来。熬成一锅腊八粥,怎么也得要一个多小时。粥煮好后先要敬神祭祖,然后赠送亲友,最后全家食用。家里人按自己的口味,往粥碗里放入黑糖、白糖、青丝红丝等配料。寒冬中喝上这么一碗浓稠滚烫的腊八粥,浑身上下都暖透了。吃剩的粥,保存起来慢慢热着吃,却也是有好兆头的,取其“年年有余”的说法。

篇9:2022农历腊月初八的故事有哪些

农历腊月初八的故事

佛祖修行

佛家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朱元璋受难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赤豆打鬼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信仰,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为什么腊八泡蒜

腊八蒜,就要在腊月初八这天来泡。否则,就不能叫腊八蒜。过年期间,民间一般较重视肉类食品的食用,加之冬季本来蔬菜就少,适当地吃一点蒜,对于血液循环、改善胃肠道的吸收、消除身体疲劳、增强体质、预防大肠癌等都有明显的效果。白蒜比较辣,平时人们一般不会直接食用,而经过腌制的腊八蒜不是那么辣,加之有醋的香味,人们就会喜欢吃。

腊八节送给朋友的祝福

腊八要喝腊八粥,喝出开心永不愁,喝出快乐永无忧,喝出美满心连心,喝出幸福手牵手,喝出事业步步高,喝出财源滚滚到,喝出身体健健康康,喝出家人团团圆圆。祝你腊八节快乐。

腊八节到暖融融,亲朋相聚情谊浓。深情厚谊融粥中,味道鲜美祝福从。愿你身体如牛壮,无病无灾也无痛。愿你生活多美妙,笑声阵阵福运鸿。祝腊八节快乐!

腊八节到真情浓,一碗八宝送手中。滋阴补阳样样有,保你健康情谊重。吉祥祝福同时送,快乐幸福永无终。祝腊八节快乐!

腊八节日寄深情,亲朋好友齐莅临。一起动手煮辣粥,味美香辣浓浓情。举杯互敬美酒饮,难忘腊节温暖情。幸福生活深情汇,世间真爱最温馨。惟愿朋友身体康,数九寒天雄才展!

一个腊八节,酝酿种种好心情;一碗腊八粥,传递几分温暖意;一家可爱人,彼此珍惜好窝心;一份新祈愿,带来来年好光景。腊八节快乐!

篇10:2022年农历腊月初八的民间习俗

2022年农历腊月初八的民间习俗

1、喝腊八粥

煮腊八粥、喝腊八粥是最主要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也叫“福寿粥”,是以很多种瓜果、豆、米等五谷杂粮煮成。各地区所用材料不一。根据口味,还有甜、咸之分。部分地区还有用腊八粥祭祀的习俗;佛家用腊八粥供佛;部分寺庙还会煮腊八粥分给信徒吃。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3、吃冰

据说这天的冰吃了以后可以在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前一天,人们就用钢盆舀水等结成冰,等到腊八节就把冰敲成碎块。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5、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

6、吃腊八面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地方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农历腊月初八的来历介绍

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宗教、农祀节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南北朝佛传人中国后,与佛节日相重合,又称“佛成道节”。关于腊日的来历,起源于远古汉族先民的一种冬日祭典。因冬季天寒,农事空闲,人们便进山打猎,以备新旧交替的年底,用猎物作“牺牲”祭祀祖宗与天地神明,祈福禳灾。古文,猎与腊为同字。因此,这种祭典就称为“腊祭”,农历十二月也就顺呼为“腊月”。

在历史上,每年的腊月天子们都要向天祈福,并且大宰牲口,大量蒸酒,举办“腊”这种祭典,以求神灵、祖先保佑,取得来年丰收。“腊鼓鸣,春草生”是汉代流传的民谚,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腊月敲鼓驱疫,迎接新春的隆重仪式和情景。

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从先秦时起,“腊日”已被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但在当时腊日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时,腊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此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并祈求丰收和祥瑞。

腊月初八经典诗句精选

腊八粥

清代:王季珠

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

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

腊日

唐代: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宋代:苏轼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

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

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篇11:2022年农历腊月初八的传说故事

农历腊月初八的传说故事

佛祖修行

佛家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朱元璋受难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赤豆打鬼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信仰,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为什么腊八泡蒜

腊八蒜,就要在腊月初八这天来泡。否则,就不能叫腊八蒜。过年期间,民间一般较重视肉类食品的食用,加之冬季本来蔬菜就少,适当地吃一点蒜,对于血液循环、改善胃肠道的吸收、消除身体疲劳、增强体质、预防大肠癌等都有明显的效果。白蒜比较辣,平时人们一般不会直接食用,而经过腌制的腊八蒜不是那么辣,加之有醋的香味,人们就会喜欢吃。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意义

腊八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种传统食物,不过因为是在年尾的时候,自然是预示着一年的丰收喜悦,也是会有很多的美好期盼。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腊八粥内的红枣补中益气,莲子促进睡眠,桂圆补气血,百合止咳润肺。

早晨喝腊八粥还是晚上喝

腊八粥早晨喝。对于吃腊八粥这一习惯,在一些地方也是有禁忌的,那就是吃腊八粥不过午。有句俗语叫“早食粥来年粮食早收”。因此有腊八粥过午不食的传统。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即是好兆头。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篇12:农历腊月初八的故事

20农历腊月初八的故事

佛祖修行

佛家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朱元璋受难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赤豆打鬼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信仰,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年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历史

从历史记载来看。腊八粥最早出现于我国宋代。成书于宋代的《天中记》一书说,北宋东京,每到十二月八日。各大寺院都要分送“七宝五味粥”,人称“腊八粥”。后来,民间也受到影响,竞相仿效。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腊月初八这天,汁梁城的百姓,纷纷用果子杂料煮粥来吃。南宋诗人陆游,有“今朝佛粥更相愧”的诗句。其中讲到的“佛粥”,就是腊八粥。后世相沿不衰。所以清代的腊八节才呈现出腊八粥独领节日的特点。

最早的腊八粥,只是用红小豆来煮‘到清代。情况已大不一样了。据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北京人制作腊八粥。已发展为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为主要原料,再加人红桃仁、琐琐葡萄、杏仁、瓜子、花生、棒攘、松子、红搪、白核等。合水煮成。一般人家。大都要在腊月初七就开始动手准备。剥果皮、挑沙子、洗米,忙忙活活一个晚上。到八日天明时才最后煮好一锅糜粥。

为什么腊八泡蒜

腊八蒜,就要在腊月初八这天来泡。否则,就不能叫腊八蒜。过年期间,民间一般较重视肉类食品的食用,加之冬季本来蔬菜就少,适当地吃一点蒜,对于血液循环、改善胃肠道的吸收、消除身体疲劳、增强体质、预防大肠癌等都有明显的效果。白蒜比较辣,平时人们一般不会直接食用,而经过腌制的腊八蒜不是那么辣,加之有醋的香味,人们就会喜欢吃。

篇13:传统节日腊月初八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的那一天。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因 腊日而来,是农历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那么,腊八节有何习俗呢?

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 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 、司啬神后稷 、农神田官之神 、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 、猫虎神、坊神堤防 、水庸神水沟 、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各地的习俗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仍然保留着吃腊八粥、过腊八节的习俗。各地腊八粥所用材料各有不同,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北京腊八节的习俗: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西北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节在陕北高原,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陕西腊八节的习俗: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肃腊八节的习俗: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

宁夏腊八节的习俗: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西宁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江浙腊八节的习俗: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篇14: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的节日习俗

腊八节的饮食习俗

1.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的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

2.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3.腊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4.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节习俗

你们谁知道腊八粥是用什么组成的吗?我知道,是用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枣等煮制的,有的还加进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红糖、葡萄等作点缀,使腊八粥更精细可口。

我还知道关于腊八节的传说:佛祖迦牟尼原来是印度的一个王子,他后来出家修道。一次他来到一条河边,因饥饿劳累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五谷杂粮和野果熬成粥,一口口喂他。释迦牟尼得救后,觉得这粥十分香甜可口。他在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坐在菩提树下修行,在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后,佛教徒们把这一天叫做“成行节”。

每年的这一天,寺庙僧侣就举行诵经活动,并仿效牧羊女用五谷和果子煮粥敬佛。这个习俗慢慢传到民间,就成了腊八节,把这一天煮的粥叫做腊八粥。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我省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叫腊八的人,他自幼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习惯。后来他成家娶了媳妇,这媳妇和腊八一样好吃懒做。腊八的父母去世时,教育他们要勤劳劳动,勤俭度日。可是他们没听父母的话,还是不喂鸡,不种田。这样坐吃山空,没多久,就把父母留下来的粮食吃光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锅里没米,灶下无柴,腊两口儿只好把囤底扫了扫。凑了一些杂七杂八的粮食,煮了一锅粥。在这寒冬腊月,他们后悔没听父母的话。为了记取腊八的教训,以后人们每逢这天就煮杂粮粥,以勉自己勤劳简朴过日子。现在,河北民间仍然保留这一节日风俗。人们吃腊八粥,不再是供佛,而成了个单纯的节日风俗。

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在中国,家家户户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叫八宝粥。

相传腊八粥来自印度,它的普及多亏了佛教。众所周知,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根据民间传说,在未成道之前,释迦牟尼周游了印度许多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路边。一位牧羊姑娘发现了他,给他饭吃,释迦牟尼很快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在附近的河里洗了一个澡,独坐在菩提树下,静观思维。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牧羊姑娘的饭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里采摘的新鲜野果做成的。从那时起,释迦牟尼的追随者就开始用新粮米和鲜果做粥。粥要从腊月初七开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这种粥象征性地用来祭佛。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成为“佛祖悟道纪念日”。

大约在九百年前,宋朝时代,腊八粥开始传人中国。根据文字记载,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忠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大的佛教寺院都提供用大米和其他香料一起煮成的粥。大约五百年前,明朝年间,腊八粥已成为一种圣餐,以至于节日期间皇帝们把它赠给他们的官员。由于腊八粥受到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青睐,也就很快在全国普及开来,到现在一直作为传统食品受到尊崇。

现在,我们习惯上称腊八粥为八宝粥,指的是做这种粥需用许多种有营养的配料。这里介绍一下制作八宝粥的特殊方法。首先把糯米、小米、高粱、栗子、干枣、花生、杏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其他干果一起煮,然后再加红糖。这样做出来的粥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也可以加上红豆,菜豆,松子仁,莲子,或者另外一些有营养或美味可口的东西。

这样,你会发现粥的配料已远远超过八种。实际上,八宝粥用的配料几乎没有任何限制。这里“八”简直就是指“许多”。怪不得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八宝粥被认为是一种保健食品,它特别有益于人的脾、胃和血液。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现在八宝粥食谱已成为家常便饭。实际上,这种色、香、味俱全的美味粥,人们不只是在腊月初八食用,在中国市场上人们到处都可以买到它,并可一年到头尽情享用。

民间腊八节似为古腊日和佛祖成道日的融合。这天,多以腊八粥为食,俗语称“腊八不吃腊八粥,媳妇撵着丈夫哭”。腊八粥用小米、大米、红薯、红枣、红豆、绿豆等熬制而成,富裕人家则以糯米、果脯、莲籽、百合、银耳、玫瑰、青红丝、红糖或白精等原料做成。

腊八粥早在宋朝就盛行,腊八粥的来历起源在河南民间有多种说法:僵师人多称腊八粥是佛祖“悉达多的救命粮”,说悉达多修行时,因吃了一个善良姑娘的炒面糊糊而未被饿死,修成正果,创立佛教。唐玄奖取经时打听此事发生在中国农历的腊月初八,故将其炒面糊称作“腊八粥”。

2022年农历腊月初八的民间习俗

儿童节来历介绍

关于农历十月一寒衣节的来历

立冬节气来历介绍

元宵节来历的介绍

元旦的含义来历介绍

大年初八祝福语

腊八节的来历及习俗介绍

中国国庆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今年清明节农历

农历腊月初八的来历介绍(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农历腊月初八的来历介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