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优秀」

时间:2022-11-25 02:23:48 作者:寶特瓶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寶特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优秀」,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优秀」,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

在我们的身边,俗语俗习俗行无处不在。民俗是一种民间生活文化,也是中国人文历史上一颗璨璀的明珠。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和了解身边的民俗吧!

我的故乡——湛江,是一座有着浓郁民俗气息的城市。湛江的`民俗文化很多,但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当地的元宵节习俗了。

在湛江,元宵节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会吃汤圆,在一起聊天。而且还会放美丽的烟火。更有趣的是,晚上还会举行游神赛会。

游神,是人们在喜庆日子里或元宵节这一天,到神庙里将神像抬出来进行游街,与平民百姓同乐。游神开始前,神庙门前会鸣放礼炮,将神像请进大轿里,然后举行一种叫做“拜起马”的仪式,仪式进行完后,就由几名大汉抬起神轿开始游行。神轿游经过的路段,各家各户都会在门口摆设祭品。在这支游神的队伍的最前面,有几顶非常豪华的大轿子,在这些轿子里面,就奉放着这一条村子里的大神,被奉仰的大神还穿着十分华丽的衣服,轿窗也是经过精心雕制的。抬这些神像的大汉都是那些在过去一年里新婚或添丁的男子。他们且还要穿上红衣红裤。除了抬神像的人,还有一些吹唢呐和打锣鼓的人,他们都是村里有经验的老大爷。在队伍的最后面,有一头狮子,这头狮子威风凛凛,据说是神的坐骑。

在那天的正午时分,一阵爆竹声响过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吃团圆饭了。在乡下农村里,人们吃团圆饭都是要开着院子大门的,在团圆饭的饭桌上,也一定会摆放着美酒、炖鸡和一些新鲜的海味等佳肴。更新奇的是,团圆饭的饭桌上还会摆放着发菜汤。发菜是一种长得很像一根根黑色毛线的东西,煮熟后美味可口,人们常常用它熬腐竹粉丝汤。因为发菜的诣音为“发财”,所以它也意味着富贵吉祥,也就因此被人们摆上团圆饭的饭桌了。这就是讲究的元宵团圆饭了。

在晚上,还有一场游灯活动,整条村子的人都可以参加。游灯,就是参加活动的人手执一个灯笼随着晚上游神走过的路线再游一番。灯笼也很有讲究,必须是红色的。

这就是我们的民俗文化,是不是很有趣呢?只要你多点关注,就能了解到我们身边更多的民间俗习和民俗文化。

篇2: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

武术,是我们中国起源最早的文化之一。

它最初,来自于战争。将士们通过短兵相接,在近距离的战斗下,通过武术的高低,来分出胜负。可以说,武术的高低,就是武士们价值的根本。

但是,武术发展到今天,却被现代人渐渐的淡忘。并且,武术也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成为“不良”的代表。这也并不奇怪。因为现在的好多青年人,学习了套路也好,跆拳道也好(居多),散打也好,等等。都把这些当成炫耀的资本。同时,也用这些最早的文化来当成打架斗殴的工具。这对于武学文化来说,是一种错误,更是一种遗憾。

不得不说,武术,只有在战争年代才能体现它的价值。那么,和平年代,它的价值就荡然无存了吗?这显然是错误的。

那么,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武学,或者说,怎么样正确的理解并学习武学呢?就这个问题,我想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要区分的是,武术,在不同的年代,其作用也是不同的。就算是在当今的法治社会,武术,也有其作用。

先说一下在战争年代。

这个年代,是一个兵荒马伦、民不聊生的时期。远则古代,近则解放前。

不用说,在战场上,武术,是少不了的根本因素。尤其是在古代,将士们都是手拿武器,进展搏斗。一个好的将士,胸怀韬略不说,且武艺过人。例如:战国时期的廉颇、秦末汉初的楚霸王项羽、西汉时期的霍去病、三国时期的吕布、更有与吕布同期的关羽(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后代人称其为“武圣”)、明朝开国著名将领李文忠;近代的更有叶剑英、许世友等人物。

可见,在战争的年代,武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那么和平年代呢?

我觉得,越是和平年代,越不能忘记武术的修习。

第一,习武,可对身体关节、血液循环有一定的好处,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但是也要注意,习武不能急躁,循序渐进。

第二,通过习武,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生很多的道理。

伟大的功夫大师李小龙曾经说过:“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这就告诉我们,在习武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自弃自馁,循序渐进,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当然,这不仅仅是学武,在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是要如此的!李小龙的截拳道,更是一部人生的哲学理论。这不仅仅是一套武术,也是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哲学思想。

第三,武术,同样是我们中国最早的起源文化之一。它也是一种文化,但是,当今的人却偏重书本,忘记了这种肢体的文化。总觉得,读书,才是习心习德德直接途径。其实不然,否则,那么多的武学宗师,哪里来的修养呢?

其实,当今的社会之所以疏远了武术,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学习武术的部分青年街头斗殴;

第二:耽误孩子学习的时间,并且没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不怎么注重武学教育的原因。

古人有句话,习武先习得。你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还谈什么习武呢?武德,也就是做人的道理。我们中国的武术,之所以称之为世界武术的鼻祖,是因为我们中国的武术,不单单是肢体活动那么简单。我们中国的武学,融入了哲学的思想,不仅在习武的同时能让我们了解怎么做人,更能通过这样的肢体活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否则,晨练的老年人怎么不去练空手道跟散打或者跆拳道呢?因为那些都只是搏斗的工具,没有我们中国武学的内涵。

但是,我们也不能排斥外国武术。因为,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扬长避短。

无论是多么简单、多么没有内涵的东西,总有值得去学习的地方。这要看怎么去发掘了。

说到底,我自己就是个武术爱好者。但是,我说的的话,并不是偏袒武术,而是我觉得,我应该耿正的说出武术的本来含义,让现在的意识到,我们的文化,不仅仅是书本,还有武术。


篇3: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新华网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评选中,有一个特别的女孩。说她“特别”是因为她用仅有的两个小手指,从10岁到15岁的5年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捡了6000多枚废旧电池。她就是潘威娜,营D的一个中学生,是她以真诚的环保行为为辽宁争得了惟一的“十杰”称号。

或许你会觉得自己离潘威娜太遥远,但是我们的身边也不乏小事。当你用标准的'投篮动作丢垃圾却没有“命中得分”时,你会将它捡起丢入垃圾筒吗?当你遇到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师长时,你是否会毫不吝啬地送出你的微笑,道一声:“老师,您好!”相信大家的心中都有了答案。在我看来,文明就在我们的身边。体育课提前下课时,我们可以放慢自己的脚步,减轻交谈的声音,尽量做到不影响仍在上课的其他班级。在食堂买饭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微笑着对工作人员说:“请帮我……”“谢谢”之类的话语,话虽简短却温暖了彼此的心。

个人的文明程度,决定着个人的形象,也影响着学校和社会的形象。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养成。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良好学习的前提,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同学们,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使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因此,千万不要把文明习惯看作小事。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促进全社会成员健康人格的构建,需要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的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篇4: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味的,一种传承于冥冥的心灵深处、承载着厚重文化底韵的“味道”。伴随着明媚的阳光,我们雏鹰假日小队的伙伴们结伴来到塘栖古镇,寻访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

塘西古镇座落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如果把江南古镇比作璀璨的明珠,那塘栖便是镶嵌在古运河畔分外夺目而耀眼的那一颗。那里风景如画,特别在春节前后,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其中。

来到塘栖古镇,雄伟的广济映入眼帘。它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供人们在上面顺利地通行和观赏风景。广济桥非常坚固,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巍然屹立。它连接着桥两岸的传统文化,使其在上千年的传承中,未被淘汰。站在广济桥上往下望,到处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迎着着扑鼻的香味,我们寻找到了棕子铺。只见铺前坐着一位老奶奶,正有条不紊地包着汇昌粽子。粽子我们时常吃,但包还是第一次见,伙伴们带着好奇心一起围了上去。看着奶奶的示范,我们个个都在一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们手拿两片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忙活开了。叠好粽叶,先放上一点小米,再在中间放一块肉,最后在肉上盖一层米,这样肉就被夹在了中间,最后要将粽子裹起来。看着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一个个都被最后的工序难住了,只能求救于奶奶。奶奶熟练地裹紧粽子,并快速地用线绕起来,系紧,打了一个小结。奶奶笑呵呵的说:“熟能生巧,你们第一次包,做的都很好。”临走时,我们还品尝了奶奶包的汇昌粽子,亲手包裹粽子后,感觉特别好吃。小小的粽叶内,包裹着大大的传统的文化。

篇5: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

中华民族很早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遥遥数千年前。上至皇亲国戚、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士农工商都深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那么传统文化礼仪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得、九礼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封建思想有极大的弊端。繁琐的条条框框呆板的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扼杀着人们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灵魂。当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们称讼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师重教、孝敬父母、检点行为等。

新时期的道德关念大抵也是数千年来约定俗成形成结果。正确、全面的审视文化的魅力就是在于看功大于过、还是利大于弊。纵贯中国古代历史就是压迫与被压迫的交替、演变、进化。较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违背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甚至能注定世世代代为奴为婢的命运。他们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行使着受压迫被奴役的权利。显然这种现象从总体上来说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却大大抑制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对于这些不利于时代特色的文化只有舍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对于一些精要之处则要吸取并为社会生活服务,譬如孔融让梨、缇萦救父、香九龄温席等一些妇儒皆知、传承至今的历史典故都是值得发扬广大的。

篇6: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但仅为纪念一个人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端午节。

今年的端午节在6月份。爷爷为了让我们俩孙子尝尝鲜,不知什么时候弄来几把苇叶,星期六吃过早饭,就叫奶奶包起粽子来。

听说要包粽子,我和弟弟早已没有写作业的心思了,便围着爷爷奶奶凑起热闹来。弟弟围着大水盆帮爷爷洗粽叶,我帮奶奶搬椅子拿烧箕。

爷爷将一张一张用沸水煮过的苇叶洗干净,并用剪刀将两端剪整齐,放进旁边的烧箕中沥干水。奶奶也端来了一烧箕浸泡一夜早已沥干水的糯米放在一张凳子上,还将一把椅子背靠放糯米的凳子,将一把长长的、细细的不名的草系在椅子靠背的横梁上。然后将那些细草分小心地分成一根一根的。

整个过程中,爷爷奶奶每一个动作、整个神态都是那么严肃,好像在准备一项庄重的仪式一样。

开始包粽子了,奶奶叫我坐在对面的桌子上。我看奶奶将两片苇叶叠放整齐将正面朝上,调整到足够的宽度,熟练地将下端卷成一个倒圆锥形。再把糯米满满地放进去,并用筷子捣实。然后将多出的苇叶折叠过来包裹成一个漂亮的四角棱形。最后从那捆细草中分出一根绕在粽子两个角的中间,细草的一头早被奶奶衔在嘴里,使劲绷紧后将粽子来回扭动,直到粽子被勒出一道细腰才把草头打上结。这样一个包裹严实,内部饱满,外形优美的粽子就包成了。

别说煮熟了吃,就单看奶奶包粽子的娴熟动作和那包出来的粽子,就是一种享受了。

爷爷看到我对粽子出神的样子,冷不丁地说“包粽子最初可不是为了饱人们的口福的哟!”“这个我知道,是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最初是投入江中的。”我说。“那你知道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吗?”

距今2400多年前,当时中国有五个强大的诸侯国,它们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秦国。秦国靠变法变得强大起来,先后吞并了其他四国,形成统一的秦朝。当楚国都城郢被秦军占领时,做为楚国官员,后来被贬为平民的屈原,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投汨罗江与自己的国家一同毁灭了。几千来,屈原的这种“热爱自己祖国”精神一直被人们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种精神!我们现在每到端午包粽子,粽子的花样也出现了不少,但不能忘记粽子为什么包粽子?更不能忘记粽子里包着的精神。

爷爷深情的叙述完这个故事,脸上出现了难得一见的严肃。

是啊!现在粽子的馅越来越丰富,花样也不断地新了,粽子也因此成为了一种美食。但我们后辈却似乎在淡忘这“美食”里包着的精神。

我欣赏着奶奶包成的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再看看奶奶包粽子时的一丝不苟,她似乎是在把自己的思念包进去,并塞得满满的。由此我也似乎明白了先前爷爷奶奶那庄重的准备仪式了。原来他们是要把对屈原的思念,把传承几千年的爱国精神,包进那小小的`粽子里。

篇7: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戏曲的种类也分为京剧、越剧、川剧……在我所居住的湖北南部,最受人们喜欢的则是湖南花鼓戏。

听我爷爷说,花鼓戏不同于其他戏曲有创始人、有来头、有派别,而花鼓戏则起源于清嘉靖年间,由民间流传的民歌改编而来,没有创始人。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喜欢花鼓戏,因为它以描述劳动场景和乡亲们身边的故事为主,它风趣、搞笑,让人看了乐哈哈的,加之悠扬婉转的曲调会使你陶醉。

有的人也许会问“那是湖南花鼓戏,与你一个湖北人有半分钱的关系吗?”其实,花鼓戏的起源地是湖南益阳,慢慢地传入了湖北、安徽、福建等省,我家乡挨近益阳,所以花鼓戏的第二故乡无疑就是湖北。

说起歌曲《浏阳河》,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是谁又知道这首唱遍世界的民歌的歌词就来自于花鼓戏《送粮》。单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花鼓戏也博大精深。

有些人都对花鼓戏美妙的腔调爱不释手。有人将花鼓戏设为手机铃声,有人为了看一场草台演出不怕路途遥远,只是因为对花鼓戏爱得深沉。

也许老人看花鼓戏是为了勾起童年的一丝丝回忆;而在外奔波的游子看花鼓戏是为了那一抹乡愁;懵懂的孩子喜欢花鼓戏,更多的是看热闹,无形中也传承了这份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

如今,在我的家乡,花鼓戏已不再有往日的那般繁荣,随着一代一代年轻人的离开,而变得越来越鲜为人知、越来越遥远了。花鼓戏就像一个老人佝偻着身子,背影越去越远,一眨眼间就会消失在天边。


篇8: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有古代大思想家老子、孔子,有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还有精美的古代建筑和绘画,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我最喜欢布老虎了,它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上古时代,由于“天塌地陷”,人间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繁衍人类,二人就各种去寻找配偶。因遍寻无人,便以滚磨为媒。女娲羞于见兄,遂扮成老虎,以草帽遮面,与其兄成婚,使华夏子孙延续下来,从此布老虎就流传下来了。

我家有只布老虎,小时候,那只布老虎就已经陪着我了。它大大的乌黑的眼睛,小小的鼻子,长长的尾巴,短短的四肢,美丽的花纹都被画在那金黄色的皮肤上,更有趣的是这只布老虎好像受到了惊吓一样毛骨悚然。

这只布老虎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我叫它小布,小的时候,我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在布老虎的肚子上一次次写着,整整写了一个星期,我才会写我的名字,但那可爱的小布已经变得肮脏极了。这时我才想起要保护小布,可小布已经变成了五彩老虎,但我还是很喜欢它。

中国传统文化真是丰富多彩,我要跟一只小鱼一样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自由穿梭。

篇9: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

生活中,我们处处能见到中华传统文化,如:剪纸、中国结……我来说说从蒙古带来的.小手链。

蒙古手链是蒙古的一种工艺品,是每个蒙古人必带的,你要问他们为什么带,他们会说手链会让他们吉祥如意的。我有四个手链。第一个,是蓝白相间的,蓝是宝石蓝,还是透明的。第二个,是米色和橘色的。第三个,是橙、红、黄、绿、白的。他们的装饰品里少不了白色,据说他们的春节是从白色的纯洁里来的呢!

有一次,我去玩小手链(我不会带)。小手链是系纽扣的,我的小手却从中间穿了进去,把纽扣当成了装饰,妈妈哭笑不得,说:“傻孩子,是系纽扣的,那样带不就行了!”我赶紧改过来,这样就好看了!我摆了一个酷的姿势,哇!镜子里出现了一个俏皮的小女生,我不停的换手链,不停的摆姿势,玩了整整一天。不过蒙古人还是最喜欢银饰品,因为它可以分辨有没有毒。据说成吉思汗的父亲是喝马奶酒毒死的,银饰品可以分辨出酒有没有毒。后来他们在喝酒前,先用无名指点一下天,酒往下流,如果银戒指没有变色,那么就没毒,如果变了色,就有毒。

哈哈!小手链多么有趣,蒙古文化是不是也很深奥?

篇10: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布老虎、香包包和剪纸。现在,我把最熟悉的告诉你吧!

我最熟悉的是“贴门神”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每天夜里睡觉的时候,都能听见“咿咿呀呀”的叫声,皇帝感觉很恐惧,每天夜里都不敢睡觉,长时间休息不好,皇帝生病了。后来皇帝让两名大将在门口守着,终于,“咿咿呀呀”的声音没有了,皇帝也平静了许多,也安心地睡着了,但是,大将们站在门口的时间太长了,他们感觉很疲倦,后来,人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画两张和他们一模一样的人贴在门上。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每逢过年,人们都要“贴门神”,驱走恶魔,保护家人平安。

今年过年,我去天津过新年,我发现:人们的门口就贴着门神,有的贴着尉迟敬德和秦琼,守卫着门口,样子十分凶猛;有的贴着关羽和张飞,站在大门两侧,挥着枪和刀真像活了一样。还有的贴着神荼和郁垒,身上穿着黄金甲,威风凛凛。所有的人都栩栩如生。

中国的传统文化真丰富啊!过大年的时候,你家贴门神了吗?

篇11: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我奶奶的针线包为我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现在我就介绍一种我最喜欢的传统文化吧!

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奶奶就开始为我们一家人织花鞋垫,织鞋垫的由来,是来自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游子吟”,里头的慈母为了让儿子在外思念家乡,为了儿子认真地缝补衣服……这首诗表达了母亲很认真地、一针一线地给孩子织衣服,希望他早日归来的意思。

这花鞋垫是奶奶一针一线地认真绣出来的,很漂亮,上面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希望我像兔子一样开心快乐”,下面有一个漂亮的花瓶,“希望我生活得平平安安”,鞋垫颜色鲜艳,色彩丰富,非常发看。奶奶下午没事的时候,就带上花镜,拿起布,拿针线和剪刀,认真地在太阳底下绣起鞋垫来。奶奶给我绣了一双鞋垫,我就把它放在我的小屋里,每天当我写完作业时,我就拿起它,左看看,右看看,自言自语地说:“真漂亮啊!”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条大海,我要在这条大海中游来游去,继续观察身边的传统文化!

篇12: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说:毛笔字、中国结、鞋垫、陶瓷、剪纸、赛龙舟、戏剧、国画......今天我给大家说一个我了解的传统文化----打腰鼓。

传统文化来到我们学校了!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组织同学们学打腰鼓,腰鼓一发下来,我就发现:腰鼓是椭圆形的像一个快要生孩子的妇女的身子;中间的鼓身是木头做的,红色的;两头的鼓面很薄,用皮子蒙住;还有那小小的鼓槌是头上尖点,然后下面细,特别是串上红红的彩带,舞动起来可好看了!

教我们打腰鼓的是年奶奶,年奶奶教我们把右手举起,左手放在鼓上。右手是咚,左手是叭,然后教我们词:咚叭咚叭咚咚叭咚叭......然后教我们起鼓点、花样、抬腿......虽然我们顶着风、冒着雨,但我们还是那样认真的练习着,六一儿童节上,我们在金河会场门口迎宾,大家都给我们鼓掌,听说,在下一年里,学校要办一个更大的校庆,我们腰鼓队还要参加呢!

打腰鼓我们都学会了,就等于学会了一个传统文化,我希望能够学会更多的传统文化!

我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篇13: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

传统文化其实一直深深扎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它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典史学、国画、书法、篆刻、对联、中国古典音乐、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工程、中国古典雕塑、陶瓷、丝绸、酒、茶、中国功夫、中国手工艺品、中国民俗、中国菜、中国古典医学等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篇14: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征文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如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还有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他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以上不都是儿女孝顺父母,我们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是世界对自己最好的人,在自己的翅膀还没有长硬时,家才是自己最理想的港湾。

篇15: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征文

从《诗经》到楚辞、从唐宋诗词到明清小说,绵延至今,我们的先辈们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都寄托在这些意味深长的文字当中,即使跨越数千年,至今听来仍然让人怦然心动,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他也并不遥远,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如影随形。

春节的春联、元宵的花灯、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我们在一个个传统节日中重复千百年的故事;雨水、小满、霜降、大雪,我们在二十四节气中劳作生息,对话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西天取经、水浒三国,我们在经典中滋养润泽,拔节生长;剪纸刺绣、戏剧国画、陶艺书法,我们在古老的民间艺术中感受着先辈们对生活的“精雕细琢”和“美好追求”。如此种种,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的生活既具民族风情,又丰富多彩。

当我们读着“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诵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吟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当我们端端正正写着汉字,字正腔圆说着汉语,安安静静读着中国故事时,当我们慢慢长大,慢慢明白了何谓“知书”,何谓“达理”时?我们终将会明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深刻。

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美在境界,美在德行,美在语言,愿我们都能爱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因为只有爱,才能传承,才能让我们与众不同。


篇16: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征文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看《雷锋》电影,使我深深感动的一个片段……

雷锋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讲了一个让我感触颇深的故事。雷锋刚刚当兵的时候,一天他和一位老战士去执行任务。在路上,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当他往起爬的时候看到地面上有一颗螺丝钉,他刚要把螺丝钉踢走,老战士说:“不要踢,你想想,如果全国人民都碰到了一颗螺丝钉,大家都把它踢走,那就是多少颗呀?如果大家都捡起来,那是多少颗呀?现在捡起它,放到队里去……”

看完这个片段,我想:螺丝钉虽小,那也是工人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而且在某些地方,它却是不能缺少的,例如一个大型机器,缺一个小小螺丝钉也是不能运转的。

看完《雷锋》电影,我颇为感触,我想一直要把雷锋的精神学下去,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学到底!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传统文化读后感征文

我身边的社区征文

节能就在我身边征文

财税在我身边征文

初中作文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征文

弘扬传统文化征文标题

初一年级我身边的传统文化作文精选700字

我身边的好教师征文800字精选

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优秀」(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征文「优秀」,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