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读书笔记

时间:2022-11-25 04:13:32 作者:明日晴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明日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茶经》读书笔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茶经》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茶经》读书笔记

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崇尚礼节。中国有句民谚:无茶不成礼,中国茶文明传达的是纯,雅,礼和茶道的精神理念,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的生活境界。

茶艺人士说,喝茶的环境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就在于喝者的心情。

喝绿茶可以消暑,冬喝红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喝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对于真正的品味者来说喝茶自有喝茶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能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成分又有药理作用。如果能根据自我体质,选用适宜茶疗方,对增进健康,增进体质定会有宜。

“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一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喝茶人的妙语。喝茶人总想说出茶的滋味,却不知道茶的滋味,就在喝茶的过程中,喝茶时,要从中体会“所喝的是什么味道”及其敷衍着生活的滋味,将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里,恐怕就全把真正的滋味放过。

平淡的水溶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颗自觉他的心,就会充满欢喜,这像宋人杜少山的诗句所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佳茗,是清是醇,是苦中带甘,是超凡脱俗,是不卑不亢,是无声胜有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在生活中体味茶意,才能抚平内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进,从容,优雅的生活。人生如茶,茶似人生,只要用心品茗,从容之可得其真味,品茗中,看悠长人生,心宁神静,回味里,天籁之音,缭绕缕缕,属于自己的那一帘幽梦,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缠绕在身边。

篇2:茶经经典语录精选

【泡茶四心】

第一是等待沸水的耐心,

第二是如何泡好茶的细心,

第三是沏茶时的专心,

第四则是品味其中滋味的静心。

【茶之贵】

品茶贵静;茶事贵和;

茶友贵淡;茶商贵诚;

茶礼贵敬;采茶贵时;

制茶贵精;泡茶贵洁;

茶人贵真,茶性贵纯。

【茶之性】

黑茶浓郁厚实;

白茶清淡爽滑;

黄茶清香甘甜;

绿茶清新宜人;

青茶变化多端;

红茶醇厚甘美;

花茶香浓郁美。

【茶客】

北京的茶客喝的是贵气,

杭州的茶客喝的是诗意,

上海的茶客喝得是腔调,

福建的茶客喝的是茶艺,

成都的茶客喝的是闲适,

重庆的茶客喝得是热闹,

广州的茶客喝的是生活,

广西的茶客喝的是口感,

潮汕的茶客喝的是感情。

【茶告诉我们的道理】

普洱——不要畏惧岁月的流逝,虽然时光常常是美好的敌人,但也能成就历久弥香的经典;

抹茶——馥郁浓烈的香气背后是倾其所有的付出,甚至粉身碎骨;

乌龙——要练就特殊的气质,必须耐得住静置的寂寞;

红茶——脚步可以遍及全球,是因为心够宽广,有无限的包容性。

【茶之养生】

1、茶香通窍:泡一杯茶,茶香透过鼻子进入大脑,情绪瞬即平静下来。心生欢喜,身心共治。

2、茶味养肤:不同的茶都有其性味归经。饮茶、用茶得法,身体得到滋养,皮肤自然焕发光彩。

3、茶性清心:喝茶养心,藉品茗使身体放松,心绪宁静,细品养生真谛。

【茶与友】

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茶中众生】

茶耕者,谓茶农;茶贩者,谓茶商;

茶业者,谓茶人;茶评者,谓茶师; 茶聚者,谓茶友;茶品者,谓茶客; 茶醉者,谓茶痴;茶乐者,谓茶腻子也!

【泡茶七忌】

一不如法(烧水泡茶不知方法); 二恶具(茶具选配不当或不洁); 三主客不韵(主客人修养素质不雅); 四冠裳苛礼(官场不得已应酬); 五荤肴杂味(肉素等搭配影响茶味); 六忙冗(忙于应付或繁杂无心品茗); 七壁间案头多恶趣(茶室布置凌乱)。

【六大茶书】

一、《茶经》(作者:陆羽);

二、《煎茶水记》(作者:张又新);

三、《品茶要录》(作者:黄儒);

四、《大观茶论》(作者:赵佶);

五、《茶具图赞》(作者:审安老人)

六、《续茶经》(作者:陆廷灿)。

[茶经经典语录精选]

篇3: 《茶经》读后感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最全面的介绍茶的著作,《茶经》集结了中国古人对茶文化的详细认知,推动了一代又一代茶文化的发展,正因为它的存在,如今的茶才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儿。诵读茶经,最开始仅仅怀着泛读目录何须细品的心态,然而复杂的文言文给了我机会去细致的品尝,也给了我带来了一个震撼的茶的世界。

从细致解释“茶”的由来,接着简介茶的采集工具,再到茶的采集过程,茶的煮茶用具煮茶方法,最后则是茶的饮用,茶的历史产地等。短短十篇小文章却是记录了整个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从笼统到点滴细微,但是似乎仅仅这样从文字去看待茶经有种亵渎的味道。

茶经里的煮茶和饮茶很是一种启迪,引用原文“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番番然若积雪耳。《F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有之”。

说实话自己关于茶的知识有限,想到的也仅仅是手中一杯热腾腾的飘雪,沫饽在水面飘然轻舞,别有一番滋味。在我看来,中国式的茶,应该是一种古老悠然的享受:那画卷中的白衣飘飘的女子,一把油纸伞,婉转的踮起脚尖,轻盈的在荷叶间曼舞,不带走一丝涟漪,朦脓的雨丝是天然的细帘,给少女多了一份神秘与期待。这时轻轻端起手中的茶杯,杯盖轻蹭,缓缓吐出一口浊气,闻着鼻尖梦幻般的清香,喝茶,淡淡的苦涩似乎成了人间极乐,生活之美不过如此。

回归正题,仅仅从文字上去看待学习茶经是一种亵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茶经的茶,就是一门学问。茶,史自南方优良树木,其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蔷薇,根像胡桃,生长于向阳山坡,其芽叶可以作为降火提神之用;茶的采集工具各式各样,从蓝,灶,承,到贯,衣,穿;采茶7道工艺,时间始于二三四月为宜;煮茶方面则是山泉水最佳,水煮三沸,沫饽均匀,育华止沸等。在一个惬意的时间段,悠然的泡上这样一杯茶,我们所品尝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说了这么多,茶经之美不外如此。在这个日益烦躁的社会里,不求能够成为高雅之士,求学品茶看天下,只求在闲时能够饮一杯浊茶缓解工作带来的不安与躁动。最后,引用一句经典的语句: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

篇4: 《茶经》读后感

偶尔的机会拜读了茶圣陆羽的《茶经》一书,方知一杯好茶的冲泡需要那么多的工序,更深刻体会了品茶如品人生的意境,对茶文化也产生了兴趣。以前只知唐宋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我国的茶文化还不如日本。

如今一提到茶,大概很多人会想到日本的茶道吧,而茶文化传播到日本是始于我国宋代。但经过时间的沉淀,日本用茶道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茶文化,并发扬光大了。而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现在又有多少人还了解茶文化呢?这个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的文化精髓,外人在发扬,而我们却在慢慢遗忘。

就好比欧洲人喜欢的红茶,我们在17世纪的明朝就开始生产制作了,并远销了欧洲,而如今外国人却认为红茶是原产于印度的,而事实是18世纪红茶才开始在印度种植,如今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红茶产销地,一提到红茶人们就会想到印度。造成如今的这个局面应该都是我们不重视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果吧。

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是要大力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要让这个国家民族丢掉自己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传统文化正是我们走向世界的软实力。读了茶经方明白品茶如品人生。

篇5:茶经读后感600字

从细致解释“茶”的由来,接着简介茶的采集工具,再到茶的采集过程,茶的煮茶用具煮茶方法,最后则是茶的饮用,茶的历史产地等。短短十篇小文章却是记录了整个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从笼统到点滴细微,但是似乎仅仅这样从文字去看待茶经有种亵渎的味道。

茶经里的煮茶和饮茶很是一种启迪,引用原文“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番番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有之”。

说实话自己关于茶的知识有限,想到的也仅仅是手中一杯热腾腾的飘雪,沫饽在水面飘然轻舞,别有一番滋味。在我看来,中国式的茶,应该是一种古老悠然的享受:那画卷中的.白衣飘飘的女子,一把油纸伞,婉转的踮起脚尖,轻盈的在荷叶间曼舞,不带走一丝涟漪,朦脓的雨丝是天然的细帘,给少女多了一份神秘与期待。这时轻轻端起手中的茶杯,杯盖轻蹭,缓缓吐出一口浊气,闻着鼻尖梦幻般的清香,喝茶,淡淡的苦涩似乎成了人间极乐,生活之美不过如此。

回归正题,仅仅从文字上去看待学习茶经是一种亵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茶经的茶,就是一门学问。茶,史自南方优良树木,其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蔷薇,根像胡桃,生长于向阳山坡,其芽叶可以作为降火提神之用;茶的采集工具各式各样,从蓝,灶,承,到贯,衣,穿;采茶7道工艺,时间始于二三四月为宜;煮茶方面则是山泉水最佳,水煮三沸,沫饽均匀,育华止沸等等。在一个惬意的时间段,悠然的泡上这样一杯茶,我们所品尝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说了这么多,茶经之美不外如此。在这个日益烦躁的社会里,不求能够成为高雅之士,求学品茶看天下,只求在闲时能够饮一杯浊茶缓解工作带来的不安与躁动。最后,引用一句经典的语句: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此即茶的韵味~

篇6:茶经读后感600字

《茶经》内容简介:中国是茶之古国,是茶及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及茶文化是华夏民族代代相传的“万病之药”与图腾崇拜载体,更是人们重要的基础生活元素与精神慰藉。本书运用精彩丰富、灵动悦目的图文详尽描述了茶的起源、历史、典籍、人物、史实、品类、茶艺、茶道、茶俗、茶食、茶文化以及与茶饮生活密切相关的选茶、论水、择器、评赏等诸多内容,将茶的内涵与魅力全方位、直观、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次完全读懂茶经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清代《茶经》刊刻大致和前朝大致相同,《茶经》大多保存于丛书里,较少单独翻刻。值得注意的有三:一最特殊者为雍正年间,福建茶官陆廷灿的《续茶经》,冠《茶经》于卷首,以己作续之,全据《茶经》之次第分章,补录《茶经》以后的历代史料。二至于最完备的《茶经》版本当为清末常乐所刊《陆子茶经》本。书后附刻史料多达二十三种之多,历代无出其右。本书近承欧阳勋等景刊,裨益良多。三删改字句:自古以来,茶界视陆羽《茶经》为至宝,不敢作任何更动,唯有《四库全书》本。以犯「胡」讳而略有更动。

一次完全读懂茶经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台湾茶史上最早从事《茶经》工作者为林荆南,它在一九七六年,即据张宗祥刊本,将《茶经》今注今译,这是近代最早的茶经译注本。接着是张迅齐在一九七八将日本布目潮渢的《中国之茶书》里的《茶经》译成?文,一九八○年朱小明根据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国之茶书》,将《茶经》译入《茶史茶典》里。此后《茶经》的译注就没有进展了。倒是张宏庸的对陆羽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整理工作,计已出版的有《陆羽全集》的辑校工作、《陆羽茶经丛刊》的蒐录古书工作、《陆羽茶经译丛》的收录外国图书、《陆羽书录》的总目提要、《陆羽图录》的的文物图录,以及《陆羽研究资料汇编》的相关史料整理。可惜后来并未继续刊载研究成果,使整个陆羽的研究悬宕未完。

篇7:茶经读后感600字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茶经》,是陆羽几易其稿的最后版本。上、中、下三卷,包括茶源、茶具、茶造、茶器、茶煮、茶饮、茶事、茶出、茶略、茶图计10章7000余字。字数不算多,却把儒、道、佛三教思想都融入了其中,系统地探讨了饮茶艺术和其内在的人文精神。

《茶经》一出,中国茶文化就此形成。陆羽也便成了茶圣。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

篇8:茶经读后感600字

我本是一个不爱喝茶的“粗人”,相较于茶的清淡幽香,更爱可乐入喉时的酣畅淋漓。但阅读了本书,完全改变了我对茶的印象。《陆羽茶经》(经典本)结合简体注释和实物图片对原文进行详细解读,减少了阅读时候的生涩感。化繁为简,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看懂《茶经》中展现出来的道理。所谓茶者,饮茶爱茶之人也。饮茶的过程不仅仅展现在喝茶的时刻。还在于从茶之选品、种植、采摘、炮制、用具、用水、饮用方式等等。可以说饮茶到饮的环节经过了多重工序。他修养耗费大量物力人力才能完成整个茶制工作,所以心燥者是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义的。特别是本书结合多个版本的《茶经》为底本进行分门别类的解读,对于我们这种茶的门外汉,一本书融合了多本书的精华所在,是最适合阅读学习的书。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而且随着时间地域的推进演变出多个分支。各有特色却能够融汇贯通。可以说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中国的“茶”。正如本书封面语“茶之美,让每个茶人看得懂说的出”。

一年之茶在于春。等了一冬的明前新茶,积累了一个冬天的养分,有着最丰富的内含物。春茶特有的清香也随之开始弥漫。品春茶,品的就是一杯春茶带来的山春意。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属茶中佳品。因其发芽数量有限,生长较慢,产量稀少,故更显珍贵,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茶源于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具体源于那个朝代至今还没有确切的说明。想了解茶的更深层的含义,《陆羽茶经》给了我们最完美的答案。此书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差之图十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茶。真正的茶道看是简单,但要领悟其中道理还是需要孜孜不倦的学习。只有亲身体验与感悟后你才会明白茶的清香与美之所在。茶一直是高雅之士的典范,茶会让你的品格得到更好提升。

采茶到饮茶的过程是缓慢的,但到你引入一口茶时,你会感到所有等待的时间都是值得的,每一秒都没有浪费,正是这一步一步的过程才会有今天茶的美味

篇9:茶经读后感700字

茶圣陆羽将茶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概括为“精行俭德”,一是“精”,即做事专心。无论是茶的制造、还是水的煎煮,饮时的程序等,无不要求精心而作,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品饮茶的真香。二是“行”,即实际去做的品格、行为、举止。三是“俭”,以勤俭作为茶事的内涵,反对铺张浪费的茶事行为。四是“德”,具有仁爱、善行的道德品行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人。陆羽的《茶经》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儒家的“仁”是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古代对“君子仁人”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性极为推崇,这种“君子之风”与茶性融为一体,使得人们在品味茶的色、香、味的过程中,精神与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

同时,茶有利于人的身心,它与道教的养生观相一致,茶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下才能品出真滋味,因此,茶文化在“清静无为”上与道教达成高度统一。茶与禅宗的结缘源于禅宗的坐、禅、定。茶道本质是从简单、平凡的生活中品悟出生活本质,参禅也是通过静思,从简凡中领悟人生的大道理。

唐代诗人卢仝在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其中的“七碗茶诗”最为脍炙人口: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一杯清茶,可以让诗人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他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

篇10:茶经原文及翻译

茶经原文及翻译

《茶经》全文: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4)。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5),三曰蔎(6),四曰茗,五曰荈(7)。(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8)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9)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10),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11)。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12)。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13)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14),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15),中者生百济、新罗(16),下者生高丽(17)。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18)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19)使六疾不瘳(20)。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茶  经

唐·陆羽

一、茶的起源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2)栟榈:棕树。《说文》:“栟榈,棕也”。栟,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5)槚:读音jia,本为楸、梓类的美木,借指为茶。

(6)蔎:读音she,《玉篇》:“蔎,香草也”。清人段玉裁认为应是草香。借指为茶。

(7)荈:读音chuan。茶树老叶制成的茶。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哲学家、文学家,执戟是其官职。

(9)郭弘农:即郭璞,晋人,诗人、文字学家,注释过《尔雅》。

(10)艺而不实: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卷者为初生故其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次。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古人认为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应为高句丽,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小国,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苨: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苨,读音ni。

(20)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瘳,痊愈。

篇11: 羽和茶经散文

羽和茶经散文

我的老家在湖北天门市,古称复州竟陵县,这里,是茶圣陆羽的故乡。

所谓竟陵,即山脉到此终止之意。《东皋杂录》云:“竟陵者,陵之竟也。”也就是横亘天门境内的大洪山余脉至此为止。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寝“景陵”的名讳,且县境西北有“天门山”,故易名为天门县。1987年撤县建市,改天门市城关镇为竟陵镇。

竟陵城南有西江流过,西江,又叫天门河。它恰似一根鸡肠,傍着汉水逶迤一百二十多公里。西起京山盘山砚,穿山岗,汇小溪,直通竟陵。然后潺潺奔流,横贯竟陵腹地八十多公里,东至汉川,后归汉水,流入L江。

西江穿过重重山岗,涌向江汉平原。两岸百里金浪起伏,银海翻波,堤上杨柳婆娑多姿,河里白帆点点,舟舸相逐,渔歌互答。陆羽写有一首诗对这块富饶美丽土地的赞美。

不羡黄金垒,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晚唐诗人皮日休也曾写诗夸赞竟陵风光秀美,胜似吴天。

美尔优游正少年

竟陵风月似吴天

车鳌近岸无防取

舴艋随风不费牵

处处路旁千顷稻,

家家门外一渠莲。

殷勤莫笑襄阳住,

为爱南塘缩项鳊。

竟陵是中唐时期陆羽(733―804)的出生地。陆羽,字鸿渐,名季疵,别号|冈子,桑r翁,竟陵子。

天门竟陵建有羽公园,公园内有由六根红色立柱支撑并盖着黄色琉璃瓦的亭子――陆羽纪念亭,附近还重修了一处三眼井。这处三眼井,上面盖着一块八方形的巨石,高出地面约五公分,巨石板上,三个不大不小的圆孔留下道道绳痕,每孔可容一只小木桶入井汲水。传说这口三眼井是陆羽当年汲水煮茶用的。

建造陆羽纪念亭之后,又续建了占地9900平方米歇山顶,飞檐斗拱,形若圣庙的陆羽纪念馆。这些相关建筑物的兴建,据说与周总理有关。1954年,周恩来总理到印度访问,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与周总理交谈时,提及了陆羽写的一本《茶经》在印度流传,并高度评价了《茶经》对饮茶、品茶及对茶文化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周总理回国后,在一次会议上谈到了此事。总理的话传到了天门,经考证,得知陆羽确系竟陵人。如今竟陵的古雁桥,鸿渐关,雁叫关等处,都是陆羽时代留下的遗迹。

陆羽的家世无从可考,然其经历颇为奇特。陆羽出生后,被父母遗弃于竟陵城西的藕湖边。西湖盛产藕,直到今天人们仍在流传:“南门的包子北门的酒,东湖的鲫鱼西湖的藕”。西湖是西江水在竟陵城西悄然绕成的一个傍城湖,是西江缺口在城西低洼地蓄积洪水形成的。这里,一道绿色长堤将西湖与西江挽在一起,江依湖,湖托江。西湖水面宽阔,朵朵红莲似锦,片片绿荷飘飞。湖中覆釜洲上有一座禅寺――龙盖寺,像一座雕龙画舫在湖中荡漾。进山门,一条大道横穿湖心,直达正殿。寺内,古木参天,修篁摇曳,清风吹来,满寺飘着荷花的清香。

寺内禅师法名智积长老,姓陆,颇有学养。一日,智积长老走出寺门路径一座桥,看见桥前芦苇滩上有几只大雁低飞,忽而插入芦丛,忽而盘旋空中,且发出一声声鸣叫。禅师走到苇滩一看,发现一只大雁用其羽翼护着一个婴儿,智积禅师甚感惊异,便将婴儿抱回寺中抚养。长老姓陆,婴儿遂以陆为姓,又有雁羽相护,遂名羽。这就是陆羽传奇人生的起点。

陆羽从小聪颖,跟着禅师读书识字,参禅拜佛,很有长进。然陆羽性格孤僻,个性固执。在寺内作小和尚,却不愿削发受戒,智积禅师多次劝说,终不从。师怒,罚在寺内种菜、洒扫等劳役。陆羽志不在佛,遂趁禅师不注意时,逃出庙门,到四方游历。他历尽千辛万苦,北临义阳(今河南信阳),西游巴山峡川(今湖北巴东一带),东至吴越(今江西、浙江、江苏)等地,到上元初(760年),他定居苕溪,自称桑r翁,又号东冈子,以嗜茶著称。他在这里经常肩披纱巾,身着短褐,脚著藤鞋。独行山野,到处采茶觅泉,评茶品水,考察茶事。有时杖击林木。手扶清流,诵经咏诗,留连忘返……经过多年潜心钻研茶事,最后,他撰写出了中国的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制作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这部书既是论茶的自然科学专著,又是介绍茶文化的社会科学专著,《茶经》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上卷一之源,概述我国茶树的性状,茶叶的品质与产地土壤、培育技术与气候环境的关系;二之具,介绍了十六种制茶工具;三之造,论述了茶叶采摘的时间和制作方法;中卷四之器,详述了烹茶与饮茶方法;七之事,追述唐代以前的茶人茶事和历史传说;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各地茶叶的高下位次;九之路,讲的是简事茶,列出野外采薪烹茶之法;十之图,主张把《茶经》的解说绘成图,挂与茶席之上,便于人们看图品茶。

陆羽是中国也是世界饮茶史上的一位集大成的茶叶专家。《茶经》的问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饮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茶经》已流传海外,被译为日、英、俄、印等多种文字。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称“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美国著名茶叶专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盛赞说:“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的第一部完全的关于茶叶之书籍使中国及世界饮者,俱受其惠”。所以,人们称陆羽为“茶圣”,“茶仙”,“茶神”。

中国人发现茶的`药用与食用的功能很早,但以茶主要作为饮用,则始于陆羽。对此,不少古代诗文多有记载。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的序言中写道:“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以煮之,与夫瀹蔬而啜无异也。”季疵指陆羽,“与夫瀹蔬而啜无异”就是指季疵之前,茶是须经烹煮且与蔬菜无异的食品。从季疵开始,才将茶主要作为饮用。《晏子春秋・卷六》称晏子生活俭朴,“食脱粟之饭……及茶而已。”说明晏子是把茶与饭食并用的。三国时魏人张楫《广雅》云:“荆巴间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虞世南《北堂书钞》有“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以卖之。”从以上记载,说明中唐陆羽之前,茶主要作食用、药用。到中唐陆羽才将茶主要转为作饮茶。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最宜者,是指比其作食用、药用来,还是以作饮用为主要。北宋陈师道在《茶经序》中写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在《茶经》中详细研究了茶的制作方法。这些方法也都是为了便于饮者冲泡与饮用的。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制茶之法,包括“采之,蒸之,捣之(杵碎),拍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直到今天,上述制茶之法,我们仍在沿用。

也是从陆羽开始,十分讲究冲泡或煎煮茶叶所用之水。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指出“煎茶用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饮之。”陆羽还把自己寻访过的山泉列出二十个等级。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天下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为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为第三,峡州蛤蟆口水为第四。陆羽选水,大致凭感觉与实践,眼观口尝,再加分析,达到清、甘、洁的标准,方可称为煎茶用的好水。

陆羽选水煎茶,对后人饮茶影响甚大。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峡州扇子山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之蛤蟆口,水为第四。宋王安石受此影响,曾托苏东坡取中峡水煎茶。

苏东坡被贬黄州,临行时,到王安石府邸辞行。王安石送苏至滴水檐下,携东坡手道:“老夫幼年寒窗十载,染成一疾,老年常发。太医说须用瞿塘中峡水煎服,方可治愈。几次欲差人往取,又恐所差之人未必尽心,倘若借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蛤蟆泉》水携一瓮与老夫,则不胜感激。

东坡到黄州后,竟把所托之事给忘了。过了一年,正好 苏夫人西向四川,苏东坡送夫人半程,到夔州再返棹东下,以便取中峡水。哪知东坡乘舟西行,看见两岸千寻峭壁,一线沸波,便只顾欣赏沿途风光,竟然忘记在中峡取水。待记起此事时,飞舟已至下峡。东坡遂吩咐水手返航,然逆水行舟,十分困难。东坡询问当地乡民,问三峡水可有好坏之分?乡民答:“三峡水一个样,没有好坏。”东坡思忖,荆公未免迂塞,何必定取中峡水,乃命人满满地取了一瓮下峡水。

东坡携瓮到相府。王安石喜不自胜,亲自启封,迅疾煮水沏茶。王安石问:“此水取至何处?”

“中峡”东坡诓答。

王安石答道:“又来欺老夫了,此非中峡水,乃下峡之水也”

东坡大惊,乃以实相告,并问:“老太师何以知之?”

王安石说,《茶经》云:上峡水太急,味浓;下峡水太缓,味淡;惟中峡水缓急相当,得之于泉,浓淡相宜。今观茶色,故知非中峡水,乃下峡水也。可见,陆羽论水质与茶事,对后世饮茶者影响之深。

后来,欧阳修至中峡,曾写诗赞美蛤蟆泉:

“蛤蟆喷水帘,甘液胜饮酎”

陆游赴蜀上任,途经蛤蟆泉,用泉水煮茗,味道甘美,也吟诗一首:

不肯爬沙桂树边,

朵颐千古向岩前。

巴东峡里最初峡,

天下泉中第四泉。

啮雪饮冰疑换骨,

掬珠弄月可忘年。

此外,陆羽还十分重视对茶叶自身品质的研究,在《茶经・三之造》章中,他指出:“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春茶品质为佳。”以前人们缺少春天采新茶的观念,西晋人杜育在《F》中谈到采茶时写道:“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行,是采是求。”说明此前人们采摘茶用来作食用或药用,是春秋四季都可以采摘的。陆羽则强调春天采新茶,认为这新茶其品质好,最宜饮用。宋代诗人梅尧臣在《次韵和永叔》诗中就有“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的诗句。

陆羽《茶经》的问世,大大推动了我国茶文化及饮茶事业的发展,使饮茶之风在中国盛行起来。唐人刘贞亮认为茶有“十德”:能散邪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享有茶中亚圣美誉的唐朝诗人卢仝写了一首《饮茶歌》,经历各代,人们久唱不衰。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茶引发灵感)。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掖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卢仝自号),乘此清风欲归去。

他把个饮茶之乐,写得简直到了飘飘欲仙的地步。

中国是饮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作为一种文明或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是受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早的国家。早在1191年,日本西荣禅师自中国学习归国后,就根据中国寺院茶法,制定了禅宗茶礼仪。1264年,日本圣一大应禅师又从中国径山寺带回去了“茶道具”和茶宴方法。以后,中式茶宴逐渐演变为日本茶道。

中国茶也从陆上“茶叶之路”输往了土耳其,再传入波斯,阿拉伯等地。

英国是欧洲最典型的饮茶国。他们至今仍推崇中国祁红、武夷岩茶等名茶。英国王室历来以中国的祁红作为礼茶来招待贵宾。

到了清代,欧洲各国均从中国各港口贩茶,福州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茶港。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占到了世界茶叶贸易总量的90%以上。直到今天,我国的茶叶出口,在世界茶叶贸易总量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中国人的饮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叶行销世界各地,中国茶叶五洲飘香。陆羽和他所著的《茶经》功不可没。

茶圣陆羽,是我的故乡天门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篇12:《茶经》阅读以及答案

《茶经》阅读以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7题。

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作饮料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约成书于公元前3的《尔稚》一书中,就已有茶叶的记载。唐代茶叶专家陆羽,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世界各地的栽茶技艺、制茶技术、饮茶习惯等都源于我国。

现在,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全世界饮茶的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我国人民不但最早发现并利用了茶这种植物,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茶叶品种,在茶叶制作工艺上更是不断创新发展。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荼、黄茶、白茶和黑荼六大类。

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最多,称为完全发酵茶,如产于安徽省祁门的“邡红”。绿茶在制作过程中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新制成的茶叶中含有4%的咖啡碱,以及茶单宁、维生素、芳香油等。其中荼单宁可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凝固,有杀菌之功效。

茶叶中的钾、磷、钙等元素,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经常饮茶除了可以兴奋中枢神经、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外,对龋齿、癌症、慢性支气管炎、痢疾、肠炎、贫血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小题1:.选文主要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茶的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篇13:读《茶经》有感250字

上周,我从哈密唐人文化买了一本书,书名是《茶经》,因为我看平时爷爷总爱喝茶,所以我特别想了解一下有关茶的知识,就买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陆羽,他是唐朝人,字鸿渐,号季疵,别号桑苎翁,竟陵人(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被誉为“茶仙”,这本书经傅璇琮释译。

书中,陆羽详细地说了茶的起源,如何煮、如何饮,连制造茶、饼茶的工具都一一列举出来,分别是:籝、灶、釜、甑、杵臼、规、承、檐、朴、焙、贯、棚、穿、育。采茶的季节,煮茶用的风炉,放茶锅的交床……这都出于陆羽的笔下,陆羽不愧是“茶神”啊!

篇14:唐陆羽茶经全文及译文

唐陆羽茶经全文及译文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

《茶经》全文:

卷上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4)。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5),三曰蔎(6),四曰茗,五曰荈(7)。(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8)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9)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10),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11)。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12)。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13)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14),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15),中者生百济、新罗(16),下者生高丽(17)。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18)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19)使六疾不瘳(20)。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茶 经

唐·陆羽

一、茶的起源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来自微信:edutea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2)栟榈:棕树。《说文》:“栟榈,棕也”。栟,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5)槚:读音jia,本为楸、梓类的美木,借指为茶。

(6)蔎:读音she,《玉篇》:“蔎,香草也”。清人段玉裁认为应是草香。借指为茶。

(7)荈:读音chuan。茶树老叶制成的茶。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哲学家、文学家,执戟是其官职。

(9)郭弘农:即郭璞,晋人,诗人、文字学家,注释过《尔雅》。

(10)艺而不实: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卷者为初生故其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次。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古人认为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应为高句丽,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小国,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苨: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苨,读音ni。

(20)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瘳,痊愈。

读书笔记网

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 范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大学读书笔记

《动物园》读书笔记

七年级读书笔记

五年级读书笔记

舞蹈读书笔记

教育类读书笔记

《茶经》读书笔记(集锦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茶经》读书笔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