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月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描写烈士的成语及解释,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描写烈士的成语及解释,供大家参考。
篇1:描写烈士的成语及解释
描写烈士的成语及解释
【烈士的词语】
戎马劻勷 指战乱不宁。
戎马生郊 意指国家政治不上轨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后指战乱不断。
出处:《老子》:“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陈鼓应注:“生于郊,指牝马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
析骨而炊 同“析骸以爨”。指被围日久,粮尽柴绝的困境。亦以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
出处:《史记·宋微子世家》:“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悬门抉目 以之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出处: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悬首吴阙 犹言悬门抉目。以之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猿鹤虫沙 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
不辟斧钺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不敢避斧钺之诛。”
不避斧钺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虫沙猿鹤 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
出处:《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烽鼓不息 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
出处: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锋镝余生 锋:锋芒。镝:箭镞。指从刀箭下逃生或经过战乱后而活下来。
烈士徇名 忠贞义烈之士为保全名誉而献出生命。
出处:《太平御览》卷九六一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唐·韩愈《送区弘南归诗》:“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似飞。”
猿鹤沙虫 指阵亡的将士或死于战乱的人民。
出处:《艺文类聚》卷九十引晋葛洪《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按,今本《抱朴子·释滞》作:“山徙社移,三军之众,一朝尽化,君子为鹤,小人成沙。”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已:停止,衰减。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篇2:烈士
——谨以此诗歌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
冲锋号角吹响时
他第一个跳出战壕
迎着敌人的子弹
向前冲
我看见他
被一颗子弹穿透了胸膛
他身负重伤
但他仍没有丝毫畏惧
倒在血泊中的他
脸上露着灿烂的笑容
将士们前赴后继
英勇杀敌
战斗胜利了
在欢庆胜利之余
我去医院探望他
他见到我
蠕动着嘴唇
问:我们胜利了吗
答:胜利了
请给我一支烟吧
可以
他艰难地拿走香烟
含在嘴上
当我准备为他
把香烟点燃
他却闭上了双眼
像往常一样
睡着了
可是他那一睡
却永远再也没醒
他躺在病床上
惨白的脸色
象征着死亡
这一切
是多么的令人痛心
又是多么的平常
他紧闭的嘴角
还含着
那支没有点燃的香烟
他的遗骨
现安葬在
革命烈士纪念碑里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高三:植振华
篇3:烈士
烈士
烈士liè shì[释义]①(名)为正义事业(特指为人民革命事业)而牺牲的人。
②(名)古代指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
[构成] 附加式[例句] ~暮年;壮心不已。(作主语)[同音] 劣势篇4: 描写马成语
描写马成语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鞍不离马,甲不离身鞍马劳顿鞍马劳倦鞍马劳困
鞍马劳神鞍马之劳鞍前马后鞭长不及马腹弊车羸马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兵荒马乱兵慌马乱伯乐相马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班马文章宝马香车兵强马壮避世金马
不食马肝不识马肝北叟失马车尘马足车驰马骤
车殆马烦车怠马烦车烦马毙持戈试马窗间过马
车马辐辏策马飞舆车马骈阗驰马试剑车马填门
车马盈门吹牛拍马车水马龙车填马隘车尘马迹
车辙马迹车在马前东风吹马耳东风马耳东风射马耳
斗鸡走马打马虎眼大马金刀得马失马得马生灾
得马折足代马望北代马依风单枪独马单枪匹马
丹书白马短衣匹马二童一马风吹马耳风车雨马
风车云马非驴非马风马不接放马后炮放马华阳
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肥马轻裘风马云车服牛乘马
放牛归马风牛马不相及风樯阵马飞鹰走马光车骏马
膏车秣马高车驷马弓调马服归马放牛谷马砺兵
狗马声色裹尸马革高头大马毁车杀马寒蝉仗马
横刀跃马横戈盘马横戈跃马汗马功劳汗马之功
汗马之劳呼牛呼马猴年马月呼牛作马横枪跃马
害群之马讳树数马见鞍思马鸠车竹马金戈铁马
篇5:描写寓言故事成语
楚汉战争时期,汉王刘邦封部将韩信为齐王,对他非常宠信。韩信的谋士蒯通看到韩信的力量已经很大,就劝韩信背叛刘邦,带领军队与刘邦、项羽共争天下,那时天下三分之势可以实现。可是,韩信觉得刘邦对他不错,不忍心背叛汉王。
刘邦打败项羽后,当上了皇帝。可是,他开始猜忌韩信了。有一次,刘邦带兵出征后,吕后假传圣旨,将韩信抓起来,说韩信想篡夺帝位,准备将他杀死。韩信见到刘邦、吕后这样无情无义,后悔地说道:“我当初不听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这个下场!”
刘邦打了胜仗回来后,听别人讲述韩信的遗言,就将蒯通抓来,要治他的罪。蒯通大喊冤枉,说自己无罪。
刘邦问他:“你当初唆使韩信反叛我,我今天准备杀了你,这不是很合理吗?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蒯通一点儿也不害怕,从容不迫地说:“狗都知道对自己的主人要忠诚,我那时是韩信手下的谋士,当然要忠于韩信,为他考虑。再者说,那时候秦朝失去了政权,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谁有本事就能得到它。你的对手因为力量不够才会失败,你要愿意杀就杀吧!反正你是胜利者。”
刘邦听完蒯通的话后,觉得这个人就是胆子大,对自己并不构成威胁,就把他放了。
篇6:描写寓言故事成语
三国时,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他就是蜀汉后主。由于后主年轻,朝堂中的大小国事,都由丞相诸葛亮来拿主意。这样,诸葛亮权倾朝野,成了蜀国政权的实际掌握者。虽然诸葛亮的威望很高,功勋卓着,但他从不骄傲,而是经常听取下级的意见,来改正工作的缺失。
丞相府中,有一位掌管文书事务的主簿官,名叫杨颙。当时,他看到诸葛亮对每一件事情都要过问,就觉得这种工作作风对于蜀国的发展极为不利。
有一次,杨颙对诸葛亮说,处理国家大事,上下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他还引经据典,列举了史书上的著名例子,劝诸葛亮不必对一切文书都亲自处理,不要为琐碎的小事而劳神,应该把一些琐细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办,而自己则履行丞相职责,只抓军政大事。
诸葛亮觉得杨颙的意见很有道理,因此对他的提醒非常感激。但是因为刘备对自己恩深如海,他唯恐一时不慎,辜负了刘备所托的大事,仍然亲自处理大小事务。
后来杨颙染上重病而死,诸葛亮心里非常悲伤,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诸葛亮还特别写了一篇文告,鼓励下属参政议政,多提意见。
这篇文告就是著名的《与群下教》。
他在文中写道:“国家大事需要大家共同讨论,所以丞相府让大家都来议论政事,以便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真知灼见,从而振兴汉室江山。”
★ 成语解释
★ 成语南征北战解释
★ 梦中说梦成语解释
★ 论长说短成语解释
★ 花晨月夕成语解释
★ 兵临城下成语解释
★ 鼻青脸肿成语解释
★ 见兔顾犬成语解释
★ 丰亨豫大成语解释
描写烈士的成语及解释(推荐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