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e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信,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信,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信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信
设计意图:
《指南》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选择用火做为道具开展探究活动。对孩子而言,他们觉得火很神密,也很害怕,对我们老师而言,觉得用火很危险,所以大都不敢尝试。我想只要引导得当,做好安全防护,还是可以操作的;而番茄汁、柠檬水、醋、茶水、白开水是日常生活中幼儿最常见的食物,于是我就结合了用火做实验这一想法设计了这一活动,充分利用这些常见的食物与纸张发生奇妙的变化,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来自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受到身边随处可见的科学现象,让幼儿在使用各种食物制作神奇的信的活动中获得探究经验,提高探究能力。
一、活动目标
1.能大胆尝试,初步感知食物的成分与纸张之间的化学变化。
2.学习制作神奇的信,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
3.喜欢动手操作,愿意用多种方式来探索、验证、展示交流过程和结果。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认识番茄、柠檬、醋。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柠檬水、醋、茶水、白开水、记号笔、蜡烛、记录表等;两次探索学具、猜测记录表、操作梳理图ppt、展示板三块。
三、活动过程
(一)“神奇的信”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我们来看看是谁?
(二)初步感知神奇的化学变化、学习实验方法。
1.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师:猴王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咦,怎么看不出来?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信的内容?
2.实验探究,发现变化。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探索,发现神奇的'化学变化。
(2)幼儿观看展示板,交流探索时的发现,感受神奇的化学变化。
3.示范操作,获得方法。
教师边演示实验,边示范操作,引导幼儿掌握其方法。
(三)寻找适合制作“神奇的信”的材料,进一步感知验证神奇的化学变化。
1.介绍材料,引发幼儿猜想、猜想结果汇总记录。
2.分解操作步骤图,自主学习操作方法。
(1)要选择相对应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在记录表上做相应的记号。
(2)用棉签在记录表上写上你想写的字或图案,轻轻地吹一吹。
(3)放在架子上沿着你画的图案轮廓慢慢地来回移动烤一烤。
(4)做完实验将适合做“神奇的信”的黏在打“√”的展示板上,不适合的黏在打“×”的展示板上。
3.提出操作要求:
(1)操作时,各玻璃杯里的棉签不可交叉使用。
(2)在烤的过程中注意安全。
4.幼儿第二次操作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选择与记录表相对应的材料进行操作。
5.集中交流,记录表分析、验证。
师:你用什么材料实验?适合做神奇的信吗?为什么?
(四)师幼分享交流,得出结论。
1.引导幼儿发现这几种材料的共同点。
2.师幼分享交流“神奇的信”的原理:这些酸的水里都有一种成分,这些成分会使纸张发生奇妙的变化,抹过这些水的地方比没抹过的遇热以后更容易变黄。“神奇的信”就是用这种道理制作出来。
(五)迁移经验,结束活动。
1.美猴王揭开谜底,帮助孩子提升经验。
2.除了酸性成分的食物适合做神奇的信,还有哪些食物也适合做呢?你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同去试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好吗?
篇2: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碘酒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碘酒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感知淀粉遇到碘变蓝的现象。
2.能运用这个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难点: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
活动准备:
碘酒、村长头饰、馒头、胡萝卜、土豆、白菜、饼干、青瓜、梨头、香蕉、奶粉、一次性杯子和盘子
活动过程:
1、认识碘酒
师(慢羊羊)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慢羊羊村长,最近我发明了一瓶神奇的药水――它叫碘酒
提问:我们来看一下碘酒是什么颜色的?(棕褐色)
师:碘酒有消毒功能,能杀死许许多多的细菌,在打针的.时候经常用到我,细菌看见我就跑,哈哈哈
最近,我发现,碘酒除了能消毒之外,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我们看看这里有一个馒头,现在加入了碘酒,现在我们看看馒头怎样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看一看其他食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2、幼儿操作
1)试一试
将碘酒滴到食物上,观察现象
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哪些食物变蓝了
2)记录
哪些食物发生了变蓝的现象,在对应的栏里打勾,教师验证有异议的食物
3)揭示现象
你知道为什么有些食物会变蓝吗?因为他们中都有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3、问题解决――运用
1)情景表演
师:灰太狼,为了挣些钱给红太郎和小灰灰买好吃的,动起了歪脑筋,开了一家奶粉超市
灰太狼“快来买呦,便宜浓稠的奶粉,原来,他在有的奶粉罐中放了许多淀粉,这样买可以比超市便宜,所以许多羊村的村民上当买回了家,上了当,结果宝宝营养不良
卫生局的警察叔叔知道后,来进行检查。警长遇到了难题:请我们聪明的小朋友来帮帮他想想好办法,用什么办法可以检测奶粉的真假呢
2)想一想
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
看颜色、尝一尝、用碘酒
3)动一动
请你们用碘酒的方法试一试,哪瓶是合格的哪瓶是不合格的
4、结束游戏
师:找到了不合格的奶粉,灰太狼被警察叔叔带走了,神奇药水把它送进了监狱,羊村又恢复了平静。请小朋友回去做做看那些食物中还含有淀粉。做一份食物淀粉大调查。
篇3:大班科学活动《神奇吊冰》
活动目标:
1、通过科学小实验,发现盐可以帮助毛线将冰块吊起来的秘密。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及探究精神。
活动准备:
1、冰块(数量充足,呈方形,大小均匀)、毛线若干(剪成30厘米长)、盐。
2、放冰块的托盘,小勺、小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冰块,引出问题。
1、请小朋友摸摸冰块,回忆冰能融化成水,水能结成冰的特性。
2、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冰块吊起来?
部分幼儿:用毛线将冰块绑起来,然后就吊起来了。
3、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用毛线把冰块绑起来,就能把它吊起来呢?
二、小实验:神奇吊冰。
1、引题:老师给小朋友来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
2、师演示:将毛线放在冰块上,然后洒上盐,用手压一会儿,就把冰块吊起来了。
3、老师是怎么把冰块吊起来的,是谁帮的忙呢?
幼儿讨论后,师小结:对了,是盐在帮忙,因为盐可以降低冰的温度,使融化了的冰还能再结成冰,所以我们用毛线把冰块吊起来了。
三、幼儿探索操作。
1、提醒幼儿毛线放在冰块上后再洒盐,可以用手压一下。
2、对于失败的幼儿,帮助他们寻找原因,然后再尝试实验。
3、对成功的幼儿提出更高要求,尝试用一根毛线吊起尽可能多的冰块。
4、简单小结。
四、比赛:吊冰小能手。
小朋友都很能干,我们来比赛一下,用一根毛线,有哪些方法来吊冰?请你试一试,看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多?
幼儿操作后,将各种方法用图示法记录在大图表里。
如:(1)用一根毛线两头各吊一块冰。
(2)从冰块的正面、侧面来吊。
(3)用盐将冰块与冰块先粘在一起,再把它吊起来。
五、活动小结。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提供各种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在材料的投放上,增加糖、面粉等和盐放在一起,贴上标签,让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探索,体会科学发现的乐趣。
篇4: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圈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过山车、奥运会主火炬 活动过程: 一、话题导入: 1.师: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变魔术(出示印泥、白色纸圈),给纸圈外面染色。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纸圈的里面没有颜色。 2.师幼合作给麦比乌斯圈染色,幼儿观察交流两个纸圈的不同之处。 3.教师小结:这个纸圈的秘密是由一位叫麦比乌斯的人发现的,这个圈叫麦比乌斯圈。 二、制作麦比乌斯圈 1.幼儿观察操作台的麦比乌斯圈 师:仔细观察连接的地方有什么秘密? 2.幼儿个别交流,发现麦比乌斯圈的两头是正反面连接起来的。 3.幼儿制作麦比乌斯圈 三、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 师:小朋友看老师的麦比乌斯圈上还有个秘密,你发现了吗?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教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画上猜测) 2.幼儿操作 师:那谁知道该怎么剪呢?(教师引导,个别幼儿发现将麦比乌斯圈对折后沿着黑线剪开,然后把小剪刀伸到小洞洞中沿着黑线剪。)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五、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观看过山车和奥运会主火炬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六、延伸: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篇5: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小水滴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小水滴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操作,发现小水滴可以将物体变大的现象。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3.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活动重难点:
发现小水滴可以将物体变大的现象,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一次性杯子、保鲜膜、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猜谜导入,谜底:小水滴
二、基本部分
1.PPT出示小水滴图片,幼儿观察。师提问:小水滴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幼儿自由回答。
2.借助小水滴观察物品。
师:除了大家说的这些,小水滴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
(1)出示教师特制的纸杯,下半部分开孔的纸杯,杯口还有一层保鲜膜。教师介绍材料,
(2)引导幼儿如何操作及观察。
在保鲜膜上滴一滴小水滴。
杯底放一个小物品然后透过小水滴来观察。
引导幼儿猜测观察结果。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指导。
(4)幼儿反馈观察到的结果:看到的物体会变大。
3.出示放大镜,探索放大镜与小水滴的联系。
(1)摸一摸放大镜,得出中间厚、边缘薄,而且是透明的。
(2)联系小水滴的形状,告诉幼儿小水滴其实就是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
4.探索其他透明液体是否有放大作用。
(1)出示白酒,白醋,雪碧等材料,这些都能把物体放大吗?
请幼儿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步骤与方法
(2)幼儿再次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3)师小结:像白醋、白酒、雪碧等水滴都是透明的,并且中间厚、边缘薄,它们会让物品看起来变大。
5.生活中的例子: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三、结束部分
延伸活动:像玻璃、眼镜儿到底能不能把物品放大?
篇6: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药水教案设计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药水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2、能按一定顺序操作,会整齐地摆放学具,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感知碘遇淀粉、碘遇大苏打水所发生的变化,初步了解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1、教具:背景相同的图片两张:一张用清水画动物,另一张用米汤画动物。
2、学具:碘酒、清水、大苏打水、米汤或淀粉液若干,各装在有标记的小瓶里(每桌一份);棉棒、画纸、抹布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导入课题
⑴看一看,想一想:出示装有碘酒的瓶子,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会用到这种药水?
注意教给孩子正确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一只手将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动,以免药品气味过大,刺激幼儿鼻腔粘膜。
⑵出示挂图,引出课题:
小熊和伙伴们玩捉迷藏游戏。可小熊找呀找呀,找了房前,找屋后,还是找不到伙伴们,请小朋友帮他找一找。
⑶请个别幼儿用碘酒分别在两张图上涂抹――找动物。
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揭开谜底。
二、试一试,讲一讲:幼儿探索,教师参与指导。
⑴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分辨清水、米汤或淀粉液。
⑵指导幼儿分别用清水和淀粉液分别画一幅画。引导幼儿观察:晾干后的画,什么也看不见了。
⑶指导幼儿用棕红色的碘酒涂色,观察两张画的变化,并向同伴讲述。
⑷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知道:用淀粉液画的画遇碘酒后变成蓝色,显示出小动物;清水画的画遇碘酒后没有变色,显示不出小动物。
三、启发、鼓励幼儿讲述碘酒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
四、引导幼儿观察大苏打水(无色、透明、但有一种气味),启发幼儿用大苏打水将小动物隐形,观察碘酒遇大苏打水后发生的变化,并讨论变化的结果。
活动延伸
演示实验:《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进一步了解碘的应用,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附知识背景材料: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
指纹,就是手指正面末端隆起的汗腺连接成的纹理。每人、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指纹可用来作为识别人的标记。指纹显示是一种重要的侦察手段,也是一种有趣的表面化学反应技术。
今天,我们已经能使用多种高科技的手段,让看不见得指纹印奇迹般地露出“庐山真面目”。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做一个指纹显影的小实验:用大拇指或食指在一张光洁的白纸上按一下,看上去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另取一个小玻璃管,放两粒米粒大小的碘,把玻璃管置于小火上慢慢加热,当碘受热渐渐变成蒸气升到玻璃管口时,将白纸上按过手印的地方对准玻璃管口的上方,让碘蒸气缓缓飘过留下指纹的纸面,一会儿功夫,白纸上就清晰地显示出你的.指纹了。
为什么碘蒸气能显示出“看不见”的指纹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手指上总有少量的油脂等分泌物,它们是由人的皮肤表面腺体分泌的。一般人一昼夜可以从皮肤中分泌出约15―40克油脂。有的人属于多脂型皮肤,分泌出的油脂每昼夜可达45克。当你用手指接触白纸时,这些油脂就粘到了纸上,只是由于量很少,所以看不出什么痕迹。
油脂与水是不相混合的,它们之间的亲和力很小。但是,碘与油脂却是“好朋友”,它们的分子结构有相似之处,因此碘能溶解在油脂中。因为碘的颜色很深,即使溶解了微量的碘的蒸气,也能使手指留在纸上的油脂分泌物染上明显的颜色,在白纸上显示棕色的指纹印迹。如果刚用肥皂洗过手,手指表面的分泌物还来不及形成一层油脂时,即使用十个手指按过的纸面,碘蒸气也不能显印出指纹。不过当你用手在脸上或头发上擦几下,让它沾上一些油脂,再做实验,那么在纸上就又能得到很清晰的指纹了。不信,你可以试试。
篇7: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蛋壳》的教案设计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蛋壳》的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本设计试图借助蛋壳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表)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5、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1)启发提问:古人利用蛋壳的这种原理建造了许多的拱桥,有的到今天还在使用,都好几百年了。你能用蛋壳的这种原理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呢?
(2)请幼儿用笔画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桥、高架桥、立交桥、铁路公路两用桥等,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篇8: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朋友》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朋友》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纸的不同变化与承受图书重量的关系,感知纸的承受力。
2、合作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在试试、玩玩中感受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平整纸若干、图书、记录表、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1、师:看我手里拿的什么?(纸)今天我要和这位纸朋友玩一个游戏,我想让它站起来,可是你们看我总是失败,现在请聪明的小朋友们帮我试一试让纸站起来的办法。
2、幼儿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3、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站起来的?
4、教师将站立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图书吗?
2、教师拿一本书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书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图书的数量。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图书,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图书又稳又多呢?我们可以用纸来试一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本图书。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一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
6.幼儿将自己的探索结果记在格子里。
三、交流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图书?
师:发现影响因素:纸折的次数、增加图形的封闭性、纸的高度变化、纸的形状变化等等
2、设置挑战,再次尝试
师: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再试一次,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一会到前面来比赛。(一桌为一组)
师:选两组放图书多的来进行比赛。
四、教师总结提升。
1、今天我们主要探索的是关于纸的承受力,我们用折叠、卷的方法,改变纸的形状,纸就能承受一定的力,没想到一张小小的纸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需要小朋友积极探究、善于发现,感受其中的快乐。
2、用完的纸我们还可以有哪些用处?(再利用,不浪费)
★ 大班科学活动课件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信(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