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何方-我们眼中的中国舞蹈

时间:2022-11-27 13:20:57 作者:一个包包白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个包包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走向何方-我们眼中的中国舞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走向何方-我们眼中的中国舞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走向何方-我们眼中的中国舞蹈

从 19  49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成立,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民间舞和古典舞为代表的中国舞蹈有着令人兴奋的发展。刚刚过去的 20  无疑是令中国舞蹈界振奋的一年,中国舞蹈事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方法,艺术家们以遵循、总结、创新的态度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与发展。但是,急于功利而不追求艺术的升华,发现问题却不解决问题,欲图发展而躬身退却等等,这些都是目前阻碍中国舞蹈发展的弊病所在。

80年代以后,中国芭蕾通过与来自俄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芭蕾舞派的舞蹈团和艺术家的交流,已经对外国的芭蕾风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验。不断的对外交流丰富了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与此同时,现代舞派别在中国也初步完成了鉴定基础的任务,并不断地发展成为很受欢迎的、重要的舞种。

另一面,我们民族的东西却渐渐地在空白化。我们期待了良久,一部优秀的《踏歌》踏着历史的节拍而来,绝尘而去。中国舞蹈逐渐退却到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无可否认,首届、第二届“荷花奖”,几届“桃李杯”和“电视舞蹈大赛”,的确有不少的好作品冒出了尖,然而,到最后又有几部作品不是生的轰轰烈烈、死的默默无闻呢?捷报不断传来,中国舞蹈实则仍旧是在摇摆中渐渐地枯萎下去。

我们的国家地广人多,喜欢有事没事就来场晚会热闹热闹,作为美的代言人,舞蹈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出现在所有的晚会里。很多舞蹈作品因此诞生了。这本应该是件好事,由于舞者或是编者的不智、自以为大的心理在作怪,一个个无端端的“获奖作品”便出现了。钱是花了不少,但我们不妨计算一下,在这么多的晚会、比赛的舞蹈作品中,甚至在这么多的获奖作品中,能流传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到底又有多少呢?

以各种名目设定的奖项使舞蹈如娱乐业的伴舞小姐一样从事着服务式的演出,许多艺术工作者却乐此不彼,在损伤着自己的艺术情操的同时,他们也损伤了中国舞蹈的发展。

如此情况之下,中国舞蹈却摆着一付“你能耐我何”的蛮横嘴脸,艺术家们在华丽的包装下,拉开了与生活的距离。人家一问,他们 就把历史的辉煌端出来:我们曾经有《金山战鼓》、有《春江花月夜》、有《醉鼓》、有很多很多的'好作品!确实是财大气粗地抬高了中国舞蹈的身价。孰不知,那些辉煌都是前辈舞者们的心血之作,他们的成果体现了他们对先辈的继承与创新、思考与探索。当代舞者却拿他们的成果来奢华并以此为理由止步不前。

面对如此的局面,没有良好的环境,端正的艺术心态,中国舞蹈要谈发展谈创新,毋庸讳言,只能是空谈和自欺欺人。推出数量如此之多的所谓的“优秀作品”,如此之多不知道从何而来又要去向何方的“获奖作品”,恐怕只会让后人看到我们今天的笑话和幼稚。

当然,不管社会大的环境对中国舞蹈的影响如何,也不管中国舞蹈自身存在的种种矛盾如何,我们都是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在舞台表演、艺术创新、舞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面,尽我们的最大力量,将古老优秀的中国舞蹈文化不断地引向正确发展的道路,让中国舞蹈再现光芒。

作者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

学园路33号“舞蹈者之家”

篇2:教育心得体会:我们的教育走向何方

昨天,读到一篇文章,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当前的教育是军备竞赛式的竞争模式。

就像在剧场里,有人站起来看剧,就会导致所有人模仿他也站起来看,不站起来看不到啊,然后就有人会站到椅子上去……打破规则,导致所有人都体验痛苦的观影效果。这种类似于“剧场效应”的东西,绑架了整个中国教育。

文章颇有见地,犀利无比。

但是我想问,看到问题,指出问题,然后呢?难道我们要回到之前坐在椅子上看戏的过往?回到70后80后们小时候的教育模式中?

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好好完成作业,考试足够了。该唱歌唱歌,该跳舞跳舞,不用上课外班,不用去学才艺,回家的娱乐是和小伙伴一起掏鸟窝,挖红薯,捉迷藏……

大家都回到过去?

我想给个大大的“不”字。

作者说,NO,我来描绘一个美好未来学校:上午文化课,下午兴趣班,晚上看书……

这就够了?文化课学不好怎么办?兴趣班坚持不下来怎么办?看书没兴趣怎么办?

我不懂什么大数据分析,但身边的切实经历告诉我,回到过去行不通。

作者设想的美好学校或许能实现,但是不知道猴年马月,而且即使实现了,也解决不了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

先说不能回到过去。

因为过去的教育更落后。

小时候,我和好朋友冰都是认认真真的好学生。

上课她比我认真多了,我经常注意力不集中,随便说话,屡屡被老师嫌弃还不自知,那时候傻啊。但她比较早熟,内心细腻敏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她深刻的影响。

作业她比我写的更工整。我讨厌抄写类的作业,于是想尽办法偷工减料,比如用两支笔一起写,写一遍就是两遍,比如让抄写34个词,我就抄25个之类的,反正看着都是一大片,以我经验,老师根本看不出来,而且作业那么多,老师哪儿有时间一个个数你抄了几个词。只要不是万恶的小干部判作业,基本上都能蒙混过关。

但是,一到考试时,一到检验成果的时候,平时下的功夫就像一个阴险小人一样戏弄于我们。认真的冰总是不理想,稀里马虎偷工减料的我,总是比她考得好。

当然,虽然我凭着眼神好,总能有机会搂草打兔子,偷瞄别人一两眼,但是总体来说,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也仅仅是我在家实在无聊就读书她从来不知道读书而已。

那时候,没有一个老师认识到这个问题。

老师自己都不读书。最多捧着克扣我订的《故事会》、《童话大王》在讲台上乐一乐,急得我只想窜过去从她手中夺过来。之外就很少,不,从没有,看到老师捧书的背影。不是回家做饭(教师宿舍就在教室旁边),就是坐在讲台上一边织毛衣一边盯着我们写作业。

最可怜的就是像冰这样的孩子,努力苦读,埋头苦干,什么都听老师的,但到头来只能自认倒霉,自卑地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早早辍学回家,找一份工资,嫁个汉子,生个孩子。

一辈子就这么交代了。

当年,这样的孩子不只冰一两个,而是无数个。

回顾从小学一路走来,上到初中,高中,大学……同学中,有多少本来可以跟我们一样心怀梦想、走向四方、勇敢做自己闯人生的孩子,早已被闷杀在“知识的摇篮——学校”里,破灭了梦,失去了神,慢慢变成麻木不仁油腻不堪的中年愚民。

即使我们自己走出来的这一小部分,就是当时教育的成功品吗?

高学历?就是成功?NO!

高工资?就是成功?不尽然。

能快乐地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并不断发现自我和突破自我,实现财富自由,实现人生梦想,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吧?

有几人能做到?

所以,教育绝对不能回到落后的年代。

那么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否行得通?

我觉得要看他上午的文化课学什么,怎么学。下午的兴趣班老师能否引导孩子觉得有趣,有益,并坚持下来。

如果上午的文化课还是学语文教材英语教材数学教材,那么此梦可歇。

学习语言(语文英语)的规律是什么,老师自己都没谱,怎么教学生?

难道还重复往日的读课文,分析课文,抄词,默写课文的老路?那能学出什么?学生仍然会像几十年前一样,在学习上找不到北。

下午的兴趣班,老师如何帮孩子坚持,帮孩子一步步找到成就感?也非常重要。不要说兴趣班就不用太费劲。画画想画得一般,可以随便描几笔算打发时间,想画的好,我可知道,当年画素描时为了画好那些线条哭了多少鼻子,还是没画好。连最基础的鸡蛋,都要画几年的。枯燥不枯燥?乏味不乏味?老师怎么办?怎么才能让学生克服这份枯燥乏味练习带来的挫败感,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坚持下来?

这都是课题。

仅仅给出一个梦想中的学校,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思考!学习!再思考!再学习!

然后行动!

空谈无益。

篇3:高考作文:带领我们走向何方?(高考作文评价)

高考作文:带领我们走向何方?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洪劬颉

我是最早看到江苏卷的作文题的,后来陆续看到全国各省市的题目,颇感无聊,重新温习了《清代八股文》(邓云乡),《说八股》(启功、张中行、金克木),《八股文概说》(王凯符)和《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中的《作文论》(叶圣陶)和《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张志公),断断续续的也记录下了我对今年16套作文题的断想。

(一)

江苏卷可以说是在“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目前话题作文中最好的一个题目)的指责下丧失了立场和必须的情操,沦落为一个连基本常识都不知的“冬烘先生”。从学生写的角度来看,只需把“凤头、猪肚、豹尾”替换为已经明确无误的“精彩亮丽的开头,充实丰富的过程,响亮有力的结束”在“学习、工作、人生、事业”四者之间框定来写,基本上没有审题的难度。(就命题者命制中有意而为之的“该”在下面将论述。)我不明白的是“写作要凤头、猪肚、豹尾”这样一种传统对写作的模式化概括,用现代写作学的眼光来审视,对不对?对今天写作学研究有没有启发?跟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要求和建议冲突不冲突?这是一个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原话是元代乔吉(?—13 45)说的“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八中,解释为:“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其实这一句也不是乔吉的独创,比乔吉早的王鹗提出的“作文三体”,有所谓“入作当如虎首,中如豕腹,终如虿尾”(王恽《玉堂嘉话》卷一引),不过乔吉把“作文三体”转作“乐府三法”,后来又被用到作“文”之道。这个“文”是“八股文”之“文”。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大收煞》中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以奇名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放弃去,此之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若难遽别,此之一法也。”无论是王鹗还是乔吉还是陶宗仪、李渔提出、重复、阐述这句话的背景都是由宋以来的“破、承、转、结”的“程文定式”,明、清八股文有所谓破题、承题、起讲、大结等,便是由此演变而来。而元代以来,一般的文学理论中也多有此类论调,如旧题杨载《诗法家数》、傅与砺的《诗法正论》等。尽管在应试作文,尤其是在高考作文中,我们且不论“90秒定生死”还是“一篇作文4分钟”,这些说法诚然是勉强说得过去的,但是并不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样,新课程提倡“说真话,抒真情”“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江苏高考作文题在命制中无疑是对写作教学发展趋势的无视和反动。

(二)

命题的科学性任重而道远。

第一.体现在导引的知识漏洞和矫情苍白。如全国卷Ⅲ,是典型的为了引出一个所谓的小哲理而生搬硬套上的一个场景,在沙地上写和在石头上刻。

第二.还体现在导引与提示语的生搬硬套。如山东卷,把尺子锉短了一分,木柱不可能只短“一分”吧?在中国古代建造房子,还是先有地基再上柱子,又了第一层才有第二层,而不是像现在框架式结构,慢慢的朝里面填木柱,那么只能是相同的柱子决定了第一层的高度,而不是把屋顶定好,朝里面安装柱子;既然柱子短的不是“一分”,那么石礅就不能是微微隆起;既然只是微微隆起,又怎么可能改善了石礅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尤令我无法理解的是这怎么叫“双赢”呢?

再如全国卷Ⅰ中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体现了他的幽默和机智,然而材料所表现的是玻尔在幽默之中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与之相对的对待自己的“脸面”问题。但是,命题者却要在细枝末节上去生硬地拉郎配,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

第三.导引文字的无效。如江西卷这个导引文字跟不要有什么关系?还不如干脆就像辽宁卷一个题目来的干脆。重庆卷的“自嘲”除非逼孩子撒谎,怎么来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可能命题者也意识到这个概念学生难以把握,就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自我嘲笑”)解释了一下,我可以臆断一下:重庆写的最多的就是议论文,而且议论的分论点分别为:(一)自嘲既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二)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三)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四)每个人都可以自嘲,也可以评议他人的自嘲。这种命制就是要把学生逼到用几十万张嘴说同样的几句话而已。

(三)

也许是话题作文命制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全国十六套作文题整体上缺少亮点,在去年集中考察“对自己的认识”转向了对思维度向的的考查,而且在这个趋势中,又表现出了命题对辩证思维的迷信,和对命题“意”的狭隘限制。

话题作文其实开放的度在哪里?基本上都是限定了“意”向,只有在至多三个方面进行选择,学生思维开掘的广度和深度毕竟有限,而且是有限得可怜。他的开放性只要体现在文体的选择上。这对中小学作文教学并不是一个好引导。

(四)

江苏卷的作文题命制由去年的的“大雅”到今年的“大俗”,招致了一篇哗然,窃以为:这种思路不妨一试。“大雅”式命制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思辨力、想象力,偶一为之,未始不可,但经常出这样的题目,必然会形成一种怪圈,“深”“玄”“绝”,往往能够令研究者眼睛一亮,但是学生傻了眼了,只能闭着眼睛瞎写,驴唇不对马嘴地说。一个作文命题不要在阅读上设置太多的障碍,让学生在“思维激发”中能够迸出一个表达的火花。譬如说今年的江苏卷“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这么说,其实是把“凤头、猪肚、豹尾”的比类严格限制在正态上,也就从命题者命题要求上否定了“反弹琵琶”的写法,但是这种限制究竟有多大的意思呢?真正能够出彩的还是反弹琵琶者,而严格审题的学生势必要吃亏。作文命制大可不必在审题(读懂题目)上难倒学生,把作文教学从简单粗糙的“文字游戏式”审读中解放出来,回到作文的“写什么”“怎么写”这个问题上来。看到浙江卷,先只是一个题目,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就说浙江的满分作文《一枝一叶一世界》不知道要害死多少人呢。后来看到原题,才知道此花非彼花。此“花”是要谈的“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关系,这个命题的命制路径跟去年江苏的“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如出一辙,而且在去年江苏卷命制基础上降低了阅读的障碍,令“一枝一叶”与“一世界”的关系直接对应到“寻常细微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这样引导学生的思路,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深度思考。

湖北卷导引引述王国维的原文,学生能够读懂的能有多少?

(五)

一个学生学习写作,到了“学校后生活”不是写别人给他的题目,而是写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写好之后,加个题目,未尝不可,或者也只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高考作文首先是选拔人才,选拔是以“能写”“会写”为前提,是对三年、六年、十二年的写作学习的检验,但是,也是对今后学生写作的指引,尤其是今后写作教学的指引,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几套作文题能够主动承担此任呢?

张志公说:“传统的命题作文的办法,如果运用得不当,里边就有很坏的东西: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另一方面,又把写作庸俗化,形成学生一种无对象、无目的,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甚得之。

(六)

中国的学生将再一次被证明是考不倒的。因为任何一个命题,都会有好文章。这个由每年各省出的优秀作文集为证。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今年的作文题不好或不够高明。

什么是好的作文命题?什么是好的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高考?我们研究高考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些话题应该成为发轫于20的现代高考改革后高考研究的重点。

作文作为语文试卷40%的一道大题,首先应该体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功能。一份好的作文命题,应该具有这样的一种导向:就是让哪些人受大益,让哪些人受小益,让哪些人不受益,更要体现让该受益的学生受益,让不该受益的学生不受益。这是体现高考公平性的最佳方式。如果一份作文命题让平常写作好的学生无话可说,让平常不重视语文学习和写作的学生反而因为平庸的写作而得到“切入分”,那么命题本身就是缺陷的和不公正的。高考改革坚持三个“有利于”:一“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二“有利于高校挑选人才”;三“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这三个“有利于”可以说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总的原则,如果忽略了这三个“有利于”来空谈高考,将令我们带着批判的眼光对待高考,将会使我们无法正面高考,无法认同和辨认高考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好的作文命题还体现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学生日常的学力积累,能最大的激发学生的潜力,检验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高考在人学力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在目前几乎还没有什么方式可以替代,我们研究高考的目的不在于评判命题对错与优劣,而且也永远不会有对错,作为既成事实的作文命题已经伴随着学生高考的结束而结束,优劣问题只是向壁虚构,不会对我们教学产生积极作用。我们研究高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高考不是对命题优劣的评价,而是针对高考在十年变化中体现出来的走向而把握住新课程改革给人们的共识以及这种共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反映。不把握这一点,我们始终都是处在教与学的迷宫中审视;尽管这种审视是有必要的,但一味的审视尤其是带着宣泄色彩的批判并不能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也就无法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实际。

(七)

忽然想起了王蒙的《活动变人形》的主人公倪吾诚,留过洋,教过书,却一世(事)无成。死前还说自己的“黄金时代”还没有来!

篇4:高考作文:带领我们走向何方?(高考作文评价)

高考作文:带领我们走向何方?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洪劬颉

我是最早看到江苏卷的作文题的,后来陆续看到全国各省市的题目,颇感无聊,重新温习了《清代八股文》(邓云乡),《说八股》(启功、张中行、金克木),《八股文概说》(王凯符)和《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中的《作文论》(叶圣陶)和《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张志公),断断续续的也记录下了我对今年16套作文题的断想。

(一)

江苏卷可以说是在“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目前话题作文中最好的一个题目)的指责下丧失了立场和必须的情操,沦落为一个连基本常识都不知的“冬烘先生”。从学生写的角度来看,只需把“凤头、猪肚、豹尾”替换为已经明确无误的“精彩亮丽的开头,充实丰富的过程,响亮有力的结束”在“学习、工作、人生、事业”四者之间框定来写,基本上没有审题的难度。(就命题者命制中有意而为之的“该”在下面将论述。)我不明白的是“写作要凤头、猪肚、豹尾”这样一种传统对写作的模式化概括,用现代写作学的眼光来审视,对不对?对今天写作学研究有没有启发?跟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要求和建议冲突不冲突?这是一个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原话是元代乔吉(?—13 45)说的“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八中,解释为:“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其实这一句也不是乔吉的独创,比乔吉早的王鹗提出的“作文三体”,有所谓“入作当如虎首,中如豕腹,终如虿尾”(王恽《玉堂嘉话》卷一引),不过乔吉把“作文三体”转作“乐府三法”,后来又被用到作“文”之道。这个“文”是“八股文”之“文”。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大收煞》中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以奇名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放弃去,此之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若难遽别,此之一法也。”无论是王鹗还是乔吉还是陶宗仪、李渔提出、重复、阐述这句话的背景都是由宋以来的“破、承、转、结”的“程文定式”,明、清八股文有所谓破题、承题、起讲、大结等,便是由此演变而来。而元代以来,一般的文学理论中也多有此类论调,如旧题杨载《诗法家数》、傅与砺的《诗法正论》等。尽管在应试作文,尤其是在高考作文中,我们且不论“90秒定生死”还是“一篇作文4分钟”,这些说法诚然是勉强说得过去的,但是并不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样,新课程提倡“说真话,抒真情”“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江苏高考作文题在命制中无疑是对写作教学发展趋势的无视和反动。

(二)

命题的科学性任重而道远。

第一.体现在导引的知识漏洞和矫情苍白。如全国卷Ⅲ,是典型的为了引出一个所谓的小哲理而生搬硬套上的一个场景,在沙地上写和在石头上刻。

第二.还体现在导引与提示语的生搬硬套。如山东卷,把尺子锉短了一分,木柱不可能只短“一分”吧?在中国古代建造房子,还是先有地基再上柱子,又了第一层才有第二层,而不是像现在框架式结构,慢慢的朝里面填木柱,那么只能是相同的柱子决定了第一层的高度,而不是把屋顶定好,朝里面安装柱子;既然柱子短的不是“一分”,那么石礅就不能是微微隆起;既然只是微微隆起,又怎么可能改善了石礅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尤令我无法理解的是这怎么叫“双赢”呢?

再如全国卷Ⅰ中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体现了他的幽默和机智,然而材料所表现的是玻尔在幽默之中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与之相对的对待自己的“脸面”问题。但是,命题者却要在细枝末节上去生硬地拉郎配,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

第三.导引文字的无效。如江西卷这个导引文字跟不要有什么关系?还不如干脆就像辽宁卷一个题目来的干脆。重庆卷的“自嘲”除非逼孩子撒谎,怎么来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可能命题者也意识到这个概念学生难以把握,就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自我嘲笑”)解释了一下,我可以臆断一下:重庆写的最多的就是议论文,而且议论的分论点分别为:(一)自嘲既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二)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三)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四)每个人都可以自嘲,也可以评议他人的自嘲。这种命制就是要把学生逼到用几十万张嘴说同样的几句话而已。

(三)

也许是话题作文命制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全国十六套作文题整体上缺少亮点,在去年集中考察“对自己的认识”转向了对思维度向的的考查,而且在这个趋势中,又表现出了命题对辩证思维的迷信,和对命题“意”的狭隘限制。

话题作文其实开放的度在哪里?基本上都是限定了“意”向,只有在至多三个方面进行选择,学生思维开掘的广度和深度毕竟有限,而且是有限得可怜。他的开放性只要体现在文体的选择上。这对中小学作文教学并不是一个好引导。

(四)

江苏卷的作文题命制由去年的的“大雅”到今年的“大俗”,招致了一篇哗然,窃以为:这种思路不妨一试。“大雅”式命制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思辨力、想象力,偶一为之,未始不可,但经常出这样的题目,必然会形成一种怪圈,“深”“玄”“绝”,往往能够令研究者眼睛一亮,但是学生傻了眼了,只能闭着眼睛瞎写,驴唇不对马嘴地说。一个作文命题不要在阅读上设置太多的障碍,让学生在“思维激发”中能够迸出一个表达的火花。譬如说今年的江苏卷“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这么说,其实是把“凤头、猪肚、豹尾”的比类严格限制在正态上,也就从命题者命题要求上否定了“反弹琵琶”的写法,但是这种限制究竟有多大的意思呢?真正能够出彩的还是反弹琵琶者,而严格审题的学生势必要吃亏。作文命制大可不必在审题(读懂题目)上难倒学生,把作文教学从简单粗糙的“文字游戏式”审读中解放出来,回到作文的“写什么”“怎么写”这个问题上来。看到浙江卷,先只是一个题目,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就说2000年浙江的满分作文《一枝一叶一世界》不知道要害死多少人呢。后来看到原题,才知道此花非彼花。此“花”是要谈的“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关系,这个命题的命制路径跟去年江苏的“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如出一辙,而且在去年江苏卷命制基础上降低了阅读的障碍,令“一枝一叶”与“一世界”的关系直接对应到“寻常细微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这样引导学生的思路,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深度思考。

湖北卷导引引述王国维的原文,学生能够读懂的能有多少?

(五)

一个学生学习写作,到了“学校后生活”不是写别人给他的题目,而是写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写好之后,加个题目,未尝不可,或者也只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高考作文首先是选拔人才,选拔是以“能写”“会写”为前提,是对三年、六年、十二年的写作学习的检验,但是,也是对今后学生写作的指引,尤其是今后写作教学的指引,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几套作文题能够主动承担此任呢?

张志公说:“传统的命题作文的办法,如果运用得不当,里边就有很坏的东西: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另一方面,又把写作庸俗化,形成学生一种无对象、无目的,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甚得之。

(六)

中国的学生将再一次被证明是考不倒的。因为任何一个命题,都会有好文章。这个由每年各省出的优秀作文集为证。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今年的作文题不好或不够高明。

什么是好的作文命题?什么是好的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高考?我们研究高考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些话题应该成为发轫于2000年的现代高考改革后高考研究的重点。

作文作为语文试卷40%的一道大题,首先应该体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功能。一份好的作文命题,应该具有这样的一种导向:就是让哪些人受大益,让哪些人受小益,让哪些人不受益,更要体现让该受益的学生受益,让不该受益的学生不受益。这是体现高考公平性的最佳方式。如果一份作文命题让平常写作好的学生无话可说,让平常不重视语文学习和写作的学生反而因为平庸的写作而得到“切入分”,那么命题本身就是

篇5:高考作文带领我们走向何方教学反思

高考作文带领我们走向何方教学反思

我是最早看到江苏卷的作文题的,后来陆续看到全国各省市的题目,颇感无聊,断断续续地写下了我对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断想。

江苏卷可以说是在人们对20xx年“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的指责下丧失了立场和原有的情操。从学生写的角度来看,只需把“凤头、猪肚、豹尾”替换为已经明确无误的“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在学习生活、事业人生四者之间框定来写,基本上没有审题的难度。我不明白的是对于凤头、猪肚、豹尾这样一种传统的写作模式,用现代写作学的眼光来审视,对不对?对今天写作学研究有没有启发?跟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要求和建议冲突不冲突?新课程标准提倡说真话、抒真情,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在命制中无疑是对写作教学发展趋势的无视和背离。

命题的科学性任重而道远。很多高考作文试题的导引有太多的知识漏洞,并且矫苍白、生搬硬套。例如,全国卷I中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体现丁他的幽默和机智,然而材料所表现的是玻尔在幽默之中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与之相对的对待自己的“脸面”问题。但是,命题者却要在细枝末节上去生硬地拉郎配,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实在是勉强。

有的作文试题的导引文字无效。如,江西卷这个导引文字跟不要有什么区别?还不如辽宁卷一个题目来得干脆。重庆卷的“自嘲”是在逼孩子撒谎,怎么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可能命题者也意识到这个概念学生难以把握,就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照搬了一下。我可以臆断一下:重庆写得最多的就是议论文,而且议论的分论点分别为:一、自嘲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二、自嘲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三、自嘲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四、每个人都可以自嘲,也可以评议他人的白嘲。这种命题就是要逼着学生用几十万张嘴说同样的几句话。湖北卷导引引述王国维的原文,学生真正能够读懂的能有多少?

作文命制大可不必把学生难倒在审题(读懂题目)上,把作文教学从简单粗糙的“文字游戏式”审读中解放出来,回到作文的“写什么”“怎么写”这个问题上来。

作文作为分值占语文试卷40%的一道大题,首先应该体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功能。一份好的作文命题,应该具有这样的一种功能:就是在让哪些人受大益,让哪些人受小益、让哪些人不受益的方面,要体现出让该受益的学生受益,让不该受益的学生不受益的公正性。好的作文命题还体现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学生日常的学力积累,能最大地激发学生的潜力,检验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而我们的高考作文试题又有多少真正做到这些了呢?

篇6:美文欣赏我们将走向何方中英文赏析

美文欣赏我们将走向何方中英文赏析

The paradox of our time in history is that we have taller buildings, but shorter tempers; wider freeways, but narrower viewpoints; we spend more, but have less; we buy more but enjoy less.

我们这个时代在历史上的说法就是我们拥有更高的建筑,但是有更暴的脾气;我们拥有更宽阔的高速公路,却有更狭隘的观点;我们花费得,拥有得却更少;我们购买得却享受得更少。

We have bigger houses and smaller families; more conveniences, but less time; we have more degrees, but less sense; more knowledge, but less judgment; more experts, but more problems; more medicine, but less wellness.

我们的房子越来越大,家庭却越来越小;便利越来越多,时间却越来越少;学位越来越多,感觉却越来越少;知识越来越多,观点却越来越少;专家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多;药物越来越多,福利却越来越少。

We drink too much, spend too recklessly, laugh too little, drive too fast, get too angry too quickly, stay up too late, get up too tired, read too little, watch TV too much, and pray too seldom.

我们喝得太多,花钱大手大脚,笑得太少,开车太快,易怒,熬夜,赖床,书读得越来越少,电视看得越来越多,却很少向上帝祈祷。

We talk too much, love too seldom, and hate too often. We’ve learned how to make a living, but not a life; we’ve added years to life, not life to years.

我们常常夸夸其谈,却很少付出爱心,且常常心中充满了仇恨。我们学会了如何谋生,而不知如何生活。我们延长了生命的期限,而不是生活的期限。

We’ve been all the way to the moon and back, but have trouble crossing the street to meet the new neighbor. We’ve conquered outer space, but not inner space; we’ve done larger things, but not better things.

我们登上了月球,并成功返回,却不能穿过街道去拜访新邻居。我们已经征服了太空,却征服不了自己的内心;我们的事业越做越大,但质量却没有提高。

We’ve cleaned up the air, but polluted the soul; we’ve split the atom, but not our prejudice. We write more, but learn less; we plan more, but accomplish less.

我们清洁了空气,却污染了灵魂;我们分离了原子,却无法驱除我们的偏见;我们写得,学到的却更少;我们的计划,完成的却更少。

We’ve learned to rush, but not to wait; we have higher incomes, but, lower morals.

我们学会了奔跑,却忘记了如何等待;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道德水平却越来越低。

We build more computers to hold more information to produce more copies than ever, but have less communication; we’ve become long on quantity, but short on quality.

我们制造了的'计算机来存储的信息,制造了最多的副本,却减少了交流;我们开始渴望数量,但忽视了质量。

These are the days of two incomes, but more divorce; of fancier houses, but more broken homes.

这个时代有双收入,但也有了更高的离婚率;有更华丽的房屋,却有破碎的家庭。

If we die tomorrow, the company that we are working for could easily replace us in a matter of days. But the family we left behind will feel the loss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如果我们明天就死掉,我们为之工作的公司可能会在一天内很轻易地找人代替我们的位置。但是当我们离开家人后,他们的余生将会在失落中度过。

And come to think of it, we pour ourselves more into work than to our family an unwise investment indeed.

考虑一下吧,我们将自己的时间地投入到工作中,而放弃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实在并非明智之举。

So what is the morale of the story?

那么这则故事的主旨是什么呢?

Don’t work too hard... and you know what’s the full word of family?

不要工作得太辛苦,你知道家的全称吗?

FAMILY =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家=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你将走向何方的杂文随笔

走向城市化,我们准备好了吗

中国“95后”大学生开始走向职场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案设计

我们眼中的世界作文200字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理论论文

我眼中的中国英语作文

心归何方诗歌

我们爱你中国教学反思

我们的母亲—中国作文

走向何方-我们眼中的中国舞蹈(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走向何方-我们眼中的中国舞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