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残,春残翁宏,春残的意思,春残赏析

时间:2022-11-28 11:57:09 作者:zxcvb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xcvb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春残,春残翁宏,春残的意思,春残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春残,春残翁宏,春残的意思,春残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春残,春残翁宏,春残的意思,春残赏析

春残,春残翁宏,春残的意思,春残赏析 -诗词大全

春残

作者:翁宏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篇2:李清照——《春残》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春残》

【内容】: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梁燕语多:指栖于梁头上的燕子不停地喃呢。

【赏析】:

此诗作年不详,从诗意看,当在李清照南渡之后,诗中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篇3:李清照:春残

《春残》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春残何事苦思乡,

病里梳头恨发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

蔷薇风细一帘香。

注释:

1、梁燕语多:指栖于梁头上的燕子不停地喃呢。

赏析:

此诗当作于绍兴二年(1132)春末。作者定居杭州,春季患病,病中愈加思念亡夫故乡而作此诗。

此诗中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写“梁燕语多”的用意是:在残春里,燕子也知道春尽了,不停地喃呢叫唤着自己的主人,家乡是美好的。本是作者自己思乡,却赋予燕子也叫唤着思乡,更加浓厚了思乡的主题和氛围。

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着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篇4:春残原文及赏析

春残原文及赏析

原文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翻译

又到了春天快要结束之时,这让人怎么走出翠绿的帷帐?

人独自站在落花面前,小雨中燕子成双飞去。

观看此景魂魄像要失去,经过很多年梦境也不一样了。

怎么能够忍受如此愁苦的夜晚,蝉在凄凉萧索的夕阳下映出光辉。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唐末或五代时。作者与当时逸士廖融等为诗友,经常共同作诗。该诗即作于某个暮春。

翁宏存诗仅三首,这首《春残》有绝妙佳句,流传于世。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不拘一格。一句中,以“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少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增强了语气,加强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对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分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一词,体现出不堪的情绪。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此时又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她不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为佳句。已是春残,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极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此刻,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正在消逝,欢娱难再,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一模一样。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暮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更不用说是心事重重、愁思郁闷的女子了。偏偏此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飞去飞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不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含蓄委婉,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颔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不失为精彩之笔。

之后几联均写其院中所见所感,主要是说她如何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但与颔联相比,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平淡。

北宋词人晏几道名篇《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创造性地挪用了翁宏这两句诗,他写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是词中的精华所在,成了谭献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篇5:春残中学生作文

春残中学生作文

流月晃世

剪碎了旧影的斑驳

努力追忆

笑脸早已退去红妆

“泠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花儿开了又败,忆不起昨日的苦败荒芜。那你为什么还寻找着过往的足迹?那高傲的白色,淡化了去年的某一场雪。那点点桃色加了鲜亮的绿意。争艳,涂抹了一笔清新亮丽的杰作。那你为什么要追回曾经古老的墨画?为什么望着久搁的风筝,无动于衷?

怎敌他晚来风急?

一夜风吹,打落花瓣。片片飘飞了的鲜亮,怜惜她们娇小的微红。一夜击打,落的是刚出生的叶儿。无法铺砌完全的叶。原来,春天也不敌它晚来风急。秋,因它一夜退去外装。春,受着击打。

不敌它晚来风急。

梧桐更兼细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厚厚的云掩住了你的开心,所以你哭泣了。

窗外屋檐下滴滴答答的.雨滴,是错误的脆弱。斜阳的角度不在向着你的方向。窗儿渐渐暗下,只是线条依旧清晰。几只刚飞回的鸟儿,唱响。看不清的世界,又如何刻画模样?

春华江水渐渐流进,却流不近心里的那道支流。

细雨不再,窗儿暗下。春日,原来也会永远绝望的黑色。

残雪不再,花苞静放。

冬日已过,春天残伤了什么?

暖日,又挂在天幕。

我一直都在。

篇6:春残阅读答案

春 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⑴请结合全诗赏析“依依”一词的妙处。(3分)

⑵“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⑶颈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篇7:春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春残(唐)翁宏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春残

(唐)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小题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2分)

小题2:翁宏诗仅存三首,此首因为有颔联之绝妙佳句,而流传于世。试从手法角度赏析它的妙处。(3分)

小题1: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写出哀怨之情得1分,写出点题或笼盖全篇得1分。)

小题2:(1)作者将落花、微雨与思妇的心境互相映村(衬托),倍觉凄然。暮春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何况是心事重重、愁思郁积的女子呢!(2)诗人又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3)这两句对偶工丽而浑然天成,写得细腻深刻而委婉含蓄,堪称佳句。

(每点1分;只写手法,没有分析,最多给1分。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可酌情给分。)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起句在诗歌中的作用。首句“春残”点明了节令,古人总爱伤春悲秋,面对残春,不可避免地生出伤感之情,一个“又”字表明抒情主人公孤独寂寞不只在今年,所以哀伤愁怨更加浓重。以下各联中“独立”、“魂断”、“向愁”等语皆围绕哀伤愁怨而抒发。所以,诗歌开篇的作用是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并以此基调统领全篇。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明确从手法即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缩小了理解范围,审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学生要具备两方面知识,一是诗歌的基本常识,颔联指哪一联;二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能否根据诗句分析判断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篇8:春残阅读答案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颔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为大家所称道,请简要分析此联的艺术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塑造了一个伤春自怜、孤独寂寞、饱尝相思之苦的闺中女子的形象。(意对即可)

2.①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②正反衬托,凸显心境;③对仗工稳,妥帖自然。(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春残翁宏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浚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篇9:春残阅读答案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

B.“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C.尾联两句描写月亮升起时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忧愁、冷寂的意境,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D.诗歌主要通过写主人公院中所见所感,抒发其忧思难解,但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平常。

15.诗歌颔联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写得细腻深刻而委婉含蓄。试结合诗句简析如何达到这一效果。(6分)

14.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对起句、结构、意境、情感的理解。C项尾联中“夕”,傍晚。“暮”,傍晚。这两句描写的应是“蝉在凄凉萧索的夕阳下映出光辉”。

15.(1)映衬。春残落花无数,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芳龄女子独立庭院,青春在消逝,欢娱难再,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

(2)反衬。暮春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更何况是心事重重、愁思郁闷的女子呢!偏偏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飞去飞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

(3)融情入景或情景交融。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融情入景(或情景交融),把它们连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

篇10:春残阅读答案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诗词赏析

翁宏存诗仅三首,这首《春残》有绝妙佳句,流传于世。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呢!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镂心刻骨。

以下几联均写其院中所见所感。主要是说她如何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但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平常。惟独第二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不失为精彩之笔。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既是春残,自然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很容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现在,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在消逝,欢娱难为继,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不是一模一样吗!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春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何况是心事重重、愁思郁积的女子呢!偏偏在这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穿去穿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怎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缀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委婉含蓄,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堪称佳句。

北宋词人晏几道名篇《临江仙》中,创造性地借用了翁宏这两句诗,他写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恰恰是词中的精华所在,成了谭献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徐定祥)

篇11:古诗《春残》欣赏

古诗《春残》欣赏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翁宏存诗仅三首,这首《春残》有绝妙佳句,流传于世。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呢!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镂心刻骨。

以下几联均写其院中所见所感。主要是说她如何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但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平常。惟独第二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不失为精彩之笔。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既是春残,自然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很容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现在,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在消逝,欢娱难为继,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不是一模一样吗!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春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何况是心事重重、愁思郁积的`女子呢!偏偏在这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穿去穿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怎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缀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委婉含蓄,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堪称佳句。

篇12:春残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残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翻译

遥想当年,石镜山前,眼观落日;今日春尽之时,回首往事,不免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世道太平,壮士也就只能无功而老;归家的路依然漫长,乡国遥远,征人又怎能轻易返乡,想归家只有在梦中了。

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

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

注释

石镜山:在成都城内,上有蜀王妃的墓,墓边竖一石镜,故名。

落晖: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依依:不忍离别的样子。

时平:本意为时代升平,此处是反语,有讥讽朝廷之意,因为当时没有战争是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结果,并非真的太平。

苜蓿:草名,又名金花菜,为马饲料的一种。

官道:大马路。

合:指草丛地里蔓延到路上分不开路和田地。

芜菁:又名蔓菁,俗称大头菜,开黄花。

麦畦:麦田。

摧颓:因受挫折而颓唐。

打围:即围猎。此句是怀念自己在汉中时的那段豪迈放纵的生活。

赏析

该诗创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春暮,时陆游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实际上是闲职。诗人面对春残日暮的景象,触景生情,遂发诸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首句所写,是诗人对往日情事的回亿。遥送落晖,当日就不免年近迟暮、修名不立之慨;此刻回首往事,更添时光流逝、年华老去之感。句法圆融而劲健。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颔联承上“春残”、“回首”,抒写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作者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此时忽忽又已四年,功业无成,年已垂暮,因此有“壮士无功老”的感慨。宋金之间自从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以来,不再有大的战事,所谓“时平”,正是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得来的苟安局面,其中包含着对南宋当权者不思振作的不满。既然无功空老,则不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无功”与“有梦”相对,情味凄然。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颈联富开写景,紧初“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暮春时节,正是苜蓿长得最盛的时候,故有“苗侵官道合”的景象。芜菁一称蔓菁,开黄花,实能食。司空图《独望》诗有“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之句,该诗“芜菁花入麦畦稀”化用司空诗意。两句所描绘的这幅暮春图景,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致,另一方面又暗含某种寂寥的意绪。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尾联总收,归到“倦游”与“摧颓”。末句拈出昔日“飞鹰醉打围”的气概,似乎一扬;而冠以“谁记”,重重一抑。顿觉感慨横溢,满怀怆然。昔年的雄豪气概不过更增此时的摧颓意绪罢了。

“春残”,在该诗里是触景增慨的契机;既是自然景象,又兼有人生的象征意味。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诗人把情、景、事,昔和今,自然与人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残诗

谢池春·残寒销尽原文、翻译及赏析

桃色残散文

残花序散文

菊花残初中作文

残叶新生作文

残墙作文900字

残秋优美散文

残秋现代组诗

残,何不为美散文

春残,春残翁宏,春残的意思,春残赏析(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春残,春残翁宏,春残的意思,春残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