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女郎”的象征意蕴

时间:2022-11-28 12:06:03 作者:杨桃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杨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雨巷》“女郎”的象征意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雨巷》“女郎”的象征意蕴,欢迎大家分享。

篇1:《雨巷》的诗体美和“女郎”的象征意蕴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集西方现代派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诗歌界的一朵奇葩,其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诗体上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散文美。

一、回味悠长、声态和谐的音乐美

例如:“雨巷、姑娘、芬芳、彷徨、惆怅、眼光、迷茫、女郎”等,以“ang”作为韵尾,用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样韵脚和音节的统一,给诗歌增添了一层别具一格的音乐畅想,朗朗上口,卓而不华,是新诗流派的一种体现。还有诗体的重唱、叠句和节奏,是音乐美的最好体现。以第三节为例:“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还有第四节“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上下连贯,整齐和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雨巷》的彷徨中,融入到了烟雨朦胧的乐曲里。还有“悠长,悠长”、“哀怨,哀怨又彷徨”,都体现了诗歌“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循环往复”的艺术特色。闭上眼,仿佛置身其中,节奏也随之而来,诗歌整体的韵律足以使人翩然起舞,又平增愁怨。“诗人追求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可吟的东西”。音乐美是这首诗歌的突出成就,韵脚韵律的和谐变化,让全诗回荡着一种传神优美低沉的旋律,从而体现了诗人通过诗歌传达出来的独特意境。

二、温婉彷徨、语过留神的意境美

“雨”寒冷潮湿,“巷”空旷幽深,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能表现诗人的心境。结合雨中那丁香一样的女郎,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从景物方面看,诗体中有三个意象。第一个是油纸伞。伞,自身就是一件普通真实的雨具,但油纸伞本身就有怀旧、朦胧、神秘等特点,再和雨巷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奇特的意象。第二个是雨巷。“巷”给人以幽深,寂静的感觉,再搭配上蒙蒙细雨,为整首诗增添了朦胧美。第三个是丁香。丁香纯洁高尚又凄美惆怅,诗人仿佛看到了这女郎,她拥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我们完全可以从“丁香”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意欲与忧伤。“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那么诗人又为什么要选用“丁香”?丁香的颜色是淡紫色和白色,毫无轻佻。在古典诗词中,丁香就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文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源于《浣溪纱》中的“丁香空结雨中愁”,还有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丁香常常受到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睬。还有“篱墙”也是诗中的一个意象,给人以哀怨、凄凉的氛围。思念、彷徨、惆怅,这样辗转于诗人的笔尖,形成了含蓄静谧的美感。

那女郎与“我”一样“彷徨”、“寂寥”、“结着愁怨”,我们“默默彳亍着”、“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静默地远了”,“在雨的哀曲里”,消散在这雨巷。这样以象征化的氛围和意境表现情感,是爱与美的结合。诗歌中以那“结着愁怨的姑娘”为意境主体,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等意象衬托出了全诗哀怨唯美的意境。我们仿佛进入到了一个虚幻的梦境,看着梦境中若隐若现的身影,时而忧郁时而彷徨。一路上嗅着丁香的芬芳,陪伴丁香的寂寥,感受丁香的?是不是“叹”字?息,整幅画面凄美又哀凉。

三、朦胧忧郁、真实汇神的.散文美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全诗用朴实的言语将诗歌表现的更加亲切、自然,散文化的表达形式将虚幻缥缈间所有的真挚情感聚在一起,展现于一张白纸之上,干净又复杂。这样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诗歌的底蕴,衬托了全诗的基调,寄予了诗人的惆怅。辗转于这雨巷,撑着油纸伞,“我”望着那女郎。她依旧静默,慢慢从 “我”身旁飘过,回眸或不见。“我”压抑着挽留的情绪,默默目送她在泥泞中温婉的步伐,最后留给“我”的只有绵长的回忆和雨水落在伞间的嘀哒声。

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我”在雨巷中与这“女郎”相遇。她的唯美,她的惆怅,无一不让“我”流连与动容。好似丁香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挥散不去。诗中的“女郎”有丰富的象征意蕴。

1.“女郎”象征诗人凄婉的“爱情”

丁香,是纯洁妩媚的,但同时又充满着惆怅,也就是作者此刻的心境,复杂又寂寥,他期待逢着这谜一样有如丁香的女子,像“我”一样。可是,花终究还是花,始终还是逃不开枯萎凋零的命运。所以,她还是“静默地远了”,哪怕是不舍、彷徨与惆怅。最终被雨水消散了颜色,掩埋了芬芳。对于作者而言,通过全诗可以看出,他是期待着这样一位姑娘的,但是也只能徘徊在这深深的雨巷。“我”好比在爱情中游走的浪人,苦闷、困惑、彳亍,眼看着这样一位姑娘在眼前飘过,无法走进,也不能离远。只能选择继续苦苦地追寻。

2.“女郎”象征着诗人所寄予的“希望”

从写作背景来看,《雨巷》创作于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年代。革命者被反动派屠杀,这样大部分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们,一下子陷入了低谷。一些进步青年找寻不到革命的前景与方向,陷入彷徨惆怅的境遇。所以,这女郎就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寄予。长久的等待,换回了雨中的哀怨,就这样“彳亍”着,可是希望仍就存在,不论现实如何残酷,我们仍然应该不懈地求索,在泥泞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3.“女郎”象征着诗人的“理想”

参照诗人自身真实的人生经历,“雨巷”则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在这样压抑潮湿的现实面前,“我”渴望逢着“我”的理想,虽然道路曲折,但理想是美好的。理想出现的那一瞬间,如“梦一般”飘过,一瞬即逝,徒留下诗人独自彷徨,寂静又迷茫。只能苦守着这被雨水打湿的巷口,平增了多少惆怅。诗人,也是通过这样的际遇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又路途坎坷的孤苦思绪。

当然,这“女郎”也可以象征着与诗人志同道合的“友人”,“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这女子和诗人是契合的,诗人渴望与“她”相遇,他们彼此有着相同的理想,相同的追求。在人生的低谷里,他们结伴而行,虽然彼此互不熟识,但完全了解对方的存在。这样便有了继续追逐理想的动力。

窄窄的雨巷之中,饱含了诗人多少的思绪与向往。革命的道路艰难曲折,仍需要我们继续寻找那一点点的光明,虽然困苦、迷茫,但还是会坚定。在这样的环境下追寻、求索是寻求理想的一段心路历程,诗人相信终究还是会再次相遇那丁香一般的女郎。

篇2:《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集西方现代派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诗歌界的一朵奇葩,其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诗体上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散文美。

一、回味悠长、声态和谐的音乐美

例如:“雨巷、姑娘、芬芳、彷徨、惆怅、眼光、迷茫、丁香姑娘”等,以“ang”作为韵尾,用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样韵脚和音节的统一,给诗歌增添了一层别具一格的音乐畅想,朗朗上口,卓而不华,是新诗流派的一种体现。还有诗体的重唱、叠句和节奏,是音乐美的最好体现。以第三节为例:“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还有第四节“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上下连贯,整齐和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雨巷》的彷徨中,融入到了烟雨朦胧的乐曲里。还有“悠长,悠长”、“哀怨,哀怨又彷徨”,都体现了诗歌“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循环往复”的艺术特色。闭上眼,仿佛置身其中,节奏也随之而来,诗歌整体的韵律足以使人翩然起舞,又平增愁怨。“诗人追求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可吟的东西”。音乐美是这首诗歌的突出成就,韵脚韵律的和谐变化,让全诗回荡着一种传神优美低沉的旋律,从而体现了诗人通过诗歌传达出来的独特意境。

二、温婉彷徨、语过留神的意境美

“雨”寒冷潮湿,“巷”空旷幽深,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能表现诗人的心境。结合雨中那丁香一样的丁香姑娘,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从景物方面看,诗体中有三个意象。第一个是油纸伞。伞,自身就是一件普通真实的雨具,但油纸伞本身就有怀旧、朦胧、神秘等特点,再和雨巷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奇特的意象。第二个是雨巷。“巷”给人以幽深,寂静的感觉,再搭配上蒙蒙细雨,为整首诗增添了朦胧美。第三个是丁香。丁香纯洁高尚又凄美惆怅,诗人仿佛看到了这丁香姑娘,她拥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我们完全可以从“丁香”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意欲与忧伤。“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那么诗人又为什么要选用“丁香”?丁香的颜色是淡紫色和白色,毫无轻佻。在古典诗词中,丁香就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文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源于《浣溪纱》中的“丁香空结雨中愁”,还有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丁香常常受到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睬。还有“篱墙”也是诗中的一个意象,给人以哀怨、凄凉的氛围。思念、彷徨、惆怅,这样辗转于诗人的笔尖,形成了含蓄静谧的美感。

那丁香姑娘与“我”一样“彷徨”、“寂寥”、“结着愁怨”,我们“默默彳亍着”、“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静默地远了”,“在雨的哀曲里”,消散在这雨巷。这样以象征化的氛围和意境表现情感,是爱与美的结合。诗歌中以那“结着愁怨的姑娘”为意境主体,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等意象衬托出了全诗哀怨唯美的意境。我们仿佛进入到了一个虚幻的梦境,看着梦境中若隐若现的身影,时而忧郁时而彷徨。一路上嗅着丁香的芬芳,陪伴丁香的寂寥,感受丁香的?是不是“叹”字?息,整幅画面凄美又哀凉。

三、朦胧忧郁、真实汇神的散文美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全诗用朴实的言语将诗歌表现的更加亲切、自然,散文化的`表达形式将虚幻缥缈间所有的真挚情感聚在一起,展现于一张白纸之上,干净又复杂。这样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诗歌的底蕴,衬托了全诗的基调,寄予了诗人的惆怅。辗转于这雨巷,撑着油纸伞,“我”望着那丁香姑娘。她依旧静默,慢慢从 “我”身旁飘过,回眸或不见。“我”压抑着挽留的情绪,默默目送她在泥泞中温婉的步伐,最后留给“我”的只有绵长的回忆和雨水落在伞间的嘀哒声。

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我”在雨巷中与这“丁香姑娘”相遇。她的唯美,她的惆怅,无一不让“我”流连与动容。好似丁香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挥散不去。诗中的“丁香姑娘”有丰富的象征意蕴。

1.“丁香姑娘”象征诗人凄婉的“爱情”

丁香,是纯洁妩媚的,但同时又充满着惆怅,也就是作者此刻的心境,复杂又寂寥,他期待逢着这谜一样有如丁香的女子,像“我”一样。可是,花终究还是花,始终还是逃不开枯萎凋零的命运。所以,她还是“静默地远了”,哪怕是不舍、彷徨与惆怅。最终被雨水消散了颜色,掩埋了芬芳。对于作者而言,通过全诗可以看出,他是期待着这样一位姑娘的,但是也只能徘徊在这深深的雨巷。“我”好比在爱情中游走的浪人,苦闷、困惑、彳亍,眼看着这样一位姑娘在眼前飘过,无法走进,也不能离远。只能选择继续苦苦地追寻。

2.“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所寄予的“希望”

从写作背景来看,《雨巷》创作于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年代。革命者被反动派屠杀,这样大部分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们,一下子陷入了低谷。一些进步青年找寻不到革命的前景与方向,陷入彷徨惆怅的境遇。所以,这丁香姑娘就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寄予。长久的等待,换回了雨中的哀怨,就这样“彳亍”着,可是希望仍就存在,不论现实如何残酷,我们仍然应该不懈地求索,在泥泞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3.“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的“理想”

参照诗人自身真实的人生经历,“雨巷”则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在这样压抑潮湿的现实面前,“我”渴望逢着“我”的理想,虽然道路曲折,但理想是美好的。理想出现的那一瞬间,如“梦一般”飘过,一瞬即逝,徒留下诗人独自彷徨,寂静又迷茫。只能苦守着这被雨水打湿的巷口,平增了多少惆怅。诗人,也是通过这样的际遇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又路途坎坷的孤苦思绪。

当然,这“丁香姑娘”也可以象征着与诗人志同道合的“友人”,“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这女子和诗人是契合的,诗人渴望与“她”相遇,他们彼此有着相同的理想,相同的追求。在人生的低谷里,他们结伴而行,虽然彼此互不熟识,但完全了解对方的存在。这样便有了继续追逐理想的动力。

窄窄的雨巷之中,饱含了诗人多少的思绪与向往。革命的道路艰难曲折,仍需要我们继续寻找那一点点的光明,虽然困苦、迷茫,但还是会坚定。在这样的环境下追寻、求索是寻求理想的一段心路历程,诗人相信终究还是会再次相遇那丁香一般的丁香姑娘。

篇3:《雨巷》的象征手法

《雨巷》的象征手法

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发表于1928年,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自己沉重的情绪。在绵绵细雨中,他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却也寄寓着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但诗人笔下的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她。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有时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雨打动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

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很深,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喜欢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展现形象。《雨巷》里的许多形象,都凄婉迷茫,充满象征意味。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独行者的形象,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给我们呈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篇4:《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集西方现代派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诗歌界的一朵奇葩,其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诗体上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散文美。

一、回味悠长、声态和谐的音乐美

例如:“雨巷、姑娘、芬芳、彷徨、惆怅、眼光、迷茫、丁香姑娘”等,以“ang”作为韵尾,用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样韵脚和音节的统一,给诗歌增添了一层别具一格的音乐畅想,朗朗上口,卓而不华,是新诗流派的一种体现。还有诗体的重唱、叠句和节奏,是音乐美的最好体现。以第三节为例:“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还有第四节“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上下连贯,整齐和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雨巷》的彷徨中,融入到了烟雨朦胧的乐曲里。还有“悠长,悠长”、“哀怨,哀怨又彷徨”,都体现了诗歌“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循环往复”的艺术特色。闭上眼,仿佛置身其中,节奏也随之而来,诗歌整体的韵律足以使人翩然起舞,又平增愁怨。“诗人追求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可吟的东西”。音乐美是这首诗歌的突出成就,韵脚韵律的和谐变化,让全诗回荡着一种传神优美低沉的旋律,从而体现了诗人通过诗歌传达出来的独特意境。

二、温婉彷徨、语过留神的意境美

“雨”寒冷潮湿,“巷”空旷幽深,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能表现诗人的心境。结合雨中那丁香一样的丁香姑娘,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从景物方面看,诗体中有三个意象。第一个是油纸伞。伞,自身就是一件普通真实的雨具,但油纸伞本身就有怀旧、朦胧、神秘等特点,再和雨巷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奇特的意象。第二个是雨巷。“巷”给人以幽深,寂静的感觉,再搭配上蒙蒙细雨,为整首诗增添了朦胧美。第三个是丁香。丁香纯洁高尚又凄美惆怅,诗人仿佛看到了这丁香姑娘,她拥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我们完全可以从“丁香”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意欲与忧伤。“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那么诗人又为什么要选用“丁香”?丁香的颜色是淡紫色和白色,毫无轻佻。在古典诗词中,丁香就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文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源于《浣溪纱》中的“丁香空结雨中愁”,还有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丁香常常受到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睬。还有“篱墙”也是诗中的一个意象,给人以哀怨、凄凉的氛围。思念、彷徨、惆怅,这样辗转于诗人的笔尖,形成了含蓄静谧的美感。

那丁香姑娘与“我”一样“彷徨”、“寂寥”、“结着愁怨”,我们“默默彳亍着”、“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静默地远了”,“在雨的哀曲里”,消散在这雨巷。这样以象征化的氛围和意境表现情感,是爱与美的结合。诗歌中以那“结着愁怨的姑娘”为意境主体,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等意象衬托出了全诗哀怨唯美的意境。我们仿佛进入到了一个虚幻的梦境,看着梦境中若隐若现的身影,时而忧郁时而彷徨。一路上嗅着丁香的芬芳,陪伴丁香的寂寥,感受丁香的?是不是“叹”字?息,整幅画面凄美又哀凉。

三、朦胧忧郁、真实汇神的散文美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全诗用朴实的言语将诗歌表现的更加亲切、自然,散文化的表达形式将虚幻缥缈间所有的真挚情感聚在一起,展现于一张白纸之上,干净又复杂。这样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诗歌的底蕴,衬托了全诗的基调,寄予了诗人的惆怅。辗转于这雨巷,撑着油纸伞,“我”望着那丁香姑娘。她依旧静默,慢慢从 “我”身旁飘过,回眸或不见。“我”压抑着挽留的情绪,默默目送她在泥泞中温婉的步伐,最后留给“我”的只有绵长的回忆和雨水落在伞间的嘀哒声。

拓展

雨巷读后感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看过一首诗,大意是这样的:以前我们狼狈为奸,狼还在,狈没了。以前我们衣冠禽兽,衣冠还在,禽兽没了。以前我们酒肉朋友,酒肉还在,朋友没了。以前我们寻欢作乐,我们还在,欢乐没了。

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个人家的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于是它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狼骑在狈的脖子上,再由狈用两条长的后腿直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把羊叼走。

同样是撑着一把伞,一样的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雨巷。可任凭你从黎明走到黄昏,把小巷走穿,把巷子踏平,那丁香花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也未能出现。也许,她被永久地停驻在了戴望舒的雨巷,那是一个只属于戴望舒的女人,那朵美丽芬芳的丁香花只为他一个开放。

谁都可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就象是人都可以华裳锦衣一样,却不一定能穿出神韵和气质来。满街清一色的低胸低腰装,可不是谁都能穿出性感与火辣的,其间不乏飞机场与水桶的败笔。

谁也都希望逢着,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可惜的是,如今的丁香不是在宝马里哭泣,就是在深闺中怒放,香了别人,苦了良心。纵使我们天天游荡在雨巷,也只能逢着些个的庸花俗草。

狈不在了,狼还要继续活下去。无以为奸,与狐狸共舞,裹腹怡情两相宜。

只要雨巷还在,就会有撑着油纸伞的过客。丁香般的姑娘没了,总会有茉莉、桅子花般的姑娘,与你一样撑着油纸伞从雨巷走过。你可以不是戴望舒,她也可以不是丁香花样的姑娘,但故事,相信会一样的凄美、缠绵。

篇5: 雨巷

如油的春雨落在青石板上,叙述着一首悠长的诗。走在那条胡同中,唯一的亮色只是墙上那些苔藓,攀着坚硬的墙,偏安一隅。

往深处走时,我逢着了一枝丁香,正如戴望舒《雨巷》中说的:那结着愁怨的姑娘。它那淡淡的紫色,不知结了多少愁,往日芬芳馥郁的香也散在斜风冷雨中了。雨落在花上又滴下来,像两行清泪,更添愁绪。

看似矫情做作的丁香,却并不挑选生长环境:一点雨露,一点阳光,不需要什么名贵的肥料,在一片间肆意生长。

和藤萝一样,都是紫色,和那份情状截然不同:藤萝要靠其它物体,攀附着它们生长,花朵也柔柔弱弱的,终是不能独立。

丁香却不同,它自己就是花朵的靠山,花总开在顶端,颜色不大惹眼,无争艳之意。花虽然小,风雨来时,只是摇摆着,不像那桃花,一夜风雨后,花瓣零落,芬芳给谁看呢?

若把丁香比作一个人,我将它比作李清照,她有着淡紫色的满腹愁绪,外表不甚华贵,却有芬芳动人的才情,任你风雨来,我屹立不倒。

雨渐小了,我注视着那株丁香,似乎又闻到了那股淡淡的芬芳。

天是灰的,小巷是灰的,只有那抹淡紫,泛着丝绒般的柔光,如着旗袍的女子,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我愿成为那朵丁香,外貌不甚出众,但有着动人的香,有着能独立生活的坚强。

我愿穿梭在雨巷中,成为那结着愁怨的姑娘……

篇6: 雨巷

我家楼下有许多桂花树,八月,正是桂花盛开之时。

当八月的秋风拂过我的面颊时候,我便开始向往到楼下散步了。我最喜欢在八月散步,不仅为玩,还为那一阵阵被吹落的“桂花雨”。

我喜欢桂花,它是那样平易近人。不悦之时,我便在那里走走,花也落在我的肩上,安慰着我。

我经常在这里走,八月。有时和家人谈笑风声的走,有时自己一个人慢悠悠地走。我在走的时候,总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说不出口的快乐。连风儿也变得柔和,轻轻地吹到这,吹到那儿,生怕打破这安详、宁静的夜晚。只有时而“沙沙”响的桂树叶,才让人知道这儿没有被定格……

我也喜欢走在桂花与桂树叶铺起的大路上面,听着那“沙……沙”声,我觉得那如意乐般美妙。

当风吹过,桂花便落下来,好一阵“桂花雨”呀!这时,如果我的弟弟在得话,一定会拍着手笑:“呀!下雨了!好香好香的雨呀!”

所以,我给它取了一个挺有诗意的名字,桂雨巷,虽然它不是一条小巷,而是一个小区,但,叫“桂雨区”的话,是不是太不通顺了!我想是的……

我喜欢在八月,在香飘十里的这个季节散步,如同我喜欢桂花一样,虽然平凡,但,也不平凡。

散步,桂花香,是我现在的一大乐趣!我爱散步,也爱桂花……

散步,桂花之乐……

篇7: 雨巷

我的心中向往的江南小镇梦幻般的悠长的雨巷。我渴望一个走入那种细长的小巷,在我的想法中那种小巷会有好闻的雨的潮湿的味道。会有着好听的雨从屋檐下滴落的声音。我,打着伞在雨中漫步。看着那光滑的青石板和斑驳的木门,这古老的小巷会发生了多少平凡却又美好的故事啊。这长长的小巷深藏着多少人淡淡的心事啊。这美丽的小巷又寄托了多少温柔的情愫啊……我的心慢慢的和返雨,返梦,返巷交织在一起,变得湿润了。

尾声

雨,还一丝一缕的下着;巷,还是美丽悠长。

有雨的日子,我珍惜;无雨的日子,我怀念……

篇8: 雨巷

最贪恋下雨的时光,那种温柔甚把心淋得隐隐作痛。雨缓缓的下着,是天空在流眼泪吗?那种自然的忧郁是其他任何一种天气所不能给予的吧!

每当下雨,我都会坐到窗前,痴痴地看着。听着,嗅着雨的气息。有时也会打开窗户,伸出手,仰起脸,让雨自由的落到皮肤上,有时雨滴也会落进眼睛里,眨一下眼睛雨水就会像眼泪一样流出来……

雨像落叶般轻,一丝一丝,在即将消逝的夕阳下晶莹闪光,轻柔的向大地挥洒。像是要洗净世间所有的斑斑痕痕。他们的生命异常短暂,他们属于天空,在空中展示出的是他们唯一的,但也是最绚丽的姿态。当落到地面那一刻他们的生命也已经结束了

他们把最美的生命留给了天空……

篇9:雨巷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太息(“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人物经历

19,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 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 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3一4 月,乘船回国到上海。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7 年1月第3 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3月,“ 文协”香港分会成立, 为适应环境,改称为“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留港通讯处” ,戴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 同时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学组负责人,《文协》周刊编辑委员。

7月,和艾青主编《顶点》。10月,参与“ 文协” 香港分会、中国文化协会、中华漫画界协会香港分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联合举办的“ 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 的策划和筹备工作。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戴望舒与家人

戴望舒与家人(5张)

1943年1月,给穆丽娟寄“离婚契约” 。5 月30 日,与杨静( 丽萍) 在香港结婚。

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8月,经周煦良介绍,任暨南大学教授,教西班牙文。

1947年7月,因参加教授联谊会、支持进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被暨南大学解聘。8月,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小说史,同时兼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教音韵学。

1948年5月,因参加教授罢课, 被上海市立师专校长串通地方法院,污陷控告,说是香港汉奸文人,出票传讯,被迫离沪,携妻女再度赴港。

1949年2月,与杨静离婚。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篇10:《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 chì chù )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相关内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雨巷 教案

雨巷赏析

雨巷英文版

雨巷朗诵

雨巷 戴望舒教案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朗诵及读后感

雨巷读后感1000字

《雨巷》扩写作文

雨巷说课稿十分钟

《雨巷》“女郎”的象征意蕴(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雨巷》“女郎”的象征意蕴,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