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自转

时间:2022-11-28 13:09:02 作者:赤楚卫国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赤楚卫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入党自转,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入党自转,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入党自转2000字

敬爱的党组织:

我叫___,性别男,现年40岁,汉族,大专文化,现为___市中医医院急诊科科主任,主治医师。妻子:___,护士,现常宁市中医院工作。女儿:___,共青团员,现在衡阳市一中就读高中。

我于1970年8月25日出生于____镇__村6组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都务农,善良、勤劳、朴实。我从小就过着一种清贫而又艰苦的生活,父母的那种善良、仁慈以及那种对待他人的真诚深深的影响了我,在我身上永远留下了朴实和坚强。在我7岁的时候,被送入汤市庙山小学读书。12岁时顺利升入初中,就读汤市中学。15岁时升入板桥中学读高中,18岁时通过高考,进入郴州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疗学习。

小时候,父母亲总教我好好做人,认真干事。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帮家里干活,每天放学回家后,就到地里去干活,周末节假日更是如此,常帮拔草,锄地,播种…..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不怕累,同时也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决不能浪费时间,也不能浪费父母的血汗钱,我学会了节约,学会了珍惜,珍惜劳动成果。在高中三年里,我更加努力学习,这期间加入了中国共青团,成为光荣的共产主义表年团员。这时我强烈感觉到必须改革开放,必须要提倡科学,科技兴国,必须坚定共产党的领导。91年参加工作,进入常宁中医院工作,十几年工作来,更深深了解人民的疾苦,所以以自己的专长全心全意为地为人民服务,尽努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工作之中不断加强思想观念的学习。深深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公仆,是忠于人民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是最先进的领导阶级,她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从而心中不断萌生紧跟共产党、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地为人民服务的志愿。

下面我向党介绍我家庭成员和家庭主要社会关系,政治背景。

家庭成员:父亲:__,政历清白,未参加非法组织,曾任政协主席,雇农出身,已故。

母亲:__,家庭主妇,政历清白,未参加非法组织,已故。

爷爷:__,雇农,政历清白,已故。

奶奶:__,家庭主妇,政历清白,已故。

多年以来不断的学习提醒我,不仅要有精湛的医学知识、医术,而且还须有正确崇高的思想,要用崇高的思想武装自己,用党的方针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因此平时不断系统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不光要有科学的思想、火一般的热情、高水平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担负艰巨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感。我们国家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很落后、社会保障仍不完善、公民素质仍需提高。在我们身边,仍有许多失学儿童,仍有许多孤苦老人需要照顾,许多病人的疾苦需要我们去照料、去减轻痛苦。面对这些问题,共产党员总是走在最前面,当然共产党有义务接受这些社会赋予的责任。在困难面前,共产党员总是勇往直前,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在利益面前: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总是高于一切。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致

敬礼!

自传人:___

20__年__月__日

篇2:自转

自转

本人姓彭,因生活在新时代,故无字,现年13岁,无大病有小灾,但身体还算健康。

于1991年6月3日上午9点20分出生于北京友谊医院,身高49厘米,体重3250千克,出生时因哭声太大,使老一辈人以为喜得胖小子。被护士抱出并告知为女孩时,竟有人怀疑是否是护士不小心抱错了。是我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至今伤口尚未愈合。

儿时体弱多病,8个月时第一次肺炎,小命差点不保。经过近一年的调整,于1岁半时上妈妈单位办的不记得叫什么名字的幼儿园。两岁多点时,又不知为何换了幼儿园。终于在3岁时第二次患肺炎,但有了点免疫力,挺了过来,但医生预言:长大之前,再得大病,小命可能不保。

一段疗养后,为了锻炼我得自理能力,又被狠心扔到了整托的第五幼儿园,儿时有点傻,被人欺负时只会用大哭不止还之,但久而久之,也没人再欺负我,也许是怕我的哭吧!

但刚在一群自命不凡的小孩儿中建立起一点威信,又被一次突如其来的水痘召唤回家,尽管被告知不许抠痘痘,但仍过于“勤快”,使鼻子上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上落了个小疤,可至今亦不后悔。

终于在9月1日这天背起了书包到实验二校上学去了。小学的色彩有点灰暗,只有四年连任并且年年被评上优秀队干部的小队长是许久前的骄傲。从小学一年级起,学校一到夏天就会有午觉,但伟大的是,六年午觉,一次都没睡着过。在离老师远的时候,便“刻苦”看小说(从图书馆借到后,藏到枕头里的);离老师近时,背对老师,支着耳朵听电报大楼的声音对表。无聊之时,以把睡着的同学吹醒为乐。因此,不知被w过多少次,但仍屡教不改(精力过于旺盛,想谁也睡不着)。

因为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尽管在无忧无虑的.小学,但却认为中学是美好的。在9月1日,我第一次正式迈进了鲁迅中学的校门,当上了和小学相比高一级的“领导干部”――中队委,于是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和小学相比),但不如说应该是学生起码的要求,繁重的课业倒还没压倒我,使我有自己的空间去发展,于是报了个跆拳道的训练班,只是生来不爱吃苦,总爱偷懒,但伎俩不够老道,总被教练抓到,于是被罚练几百个超级容易让人转晕的后踢便是在所难免的了。如今只能盼考个好高中之后再努力学跆拳道了。

篇3:自转角速度

角速度公式

地球自转角速度=地球自转一周转过的角度/所需时间=360°/23小时56分4秒≈15°/小时。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7.292x10-5rad/s。即ω=ψ/t,ψ为转过角度,t为时间。

特征

1、长期减慢:这种变化使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亳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在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科学家发现在370以前的泥盆纪中期地球上一年大约为400天。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

2、周期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从天文测时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亳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3、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其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自转线速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结论为: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快,且向两极减小,极点为零。这一结论是在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条件下得出的,由于地形起伏的实际存在,则计算地球上某点线速度大小的公式为:V=COSθ(R+h)*2π/T。

v是线速度,T是自转周期,R是赤道半径,h是海拔高度,θ为地理纬度。此式说明线速度的大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随地理纬度增加而减小(θ的余弦为减函数)。

篇4:地球自转线速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结论为: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快,且向两极减小,极点为零。这一结论是在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条件下得出的,由于地形起伏的实际存在,则计算地球上某点线速度大小的`公式为:V=COSθ*(R+h)*2π/T

v是线速度,T是自转周期,R是赤道半径,h是海拔高度,θ为地理纬度。此式说明线速度的大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随地理纬度增加而减小(θ的余弦为减函数)

篇5:地球自转方向是什么

地球自转的意义

一、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二、使地表温度相对均匀,不让一部分地面长时间受阳光加热而过热,一部分长时间收不到光照而过于寒冷,气候相对稳定的条件,生命存在的.前提之一。

三、自转是地磁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地磁场保护着地表生物免受宇宙高能粒子的辐射。没有地磁场,被阳光直射的区域均不适合生物生存。此外,地磁场还与很多生物的生理活动有直接关系。

四、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地转偏向力又是全球几大风带和洋流的形成原因之一,没有地转偏向力世界气候不可想象。

篇6:《地球自转》说课稿

说课标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本节是主要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而本节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说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说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心理特征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知识技能基础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2、能够判别地球自转方向

3、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

4、能够分析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并应用计算方法计算出某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2、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3.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以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和联系观;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学生可以树立起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教学难点:自转的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的理解和区别。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比较恰当。

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地球自转运动。使用多媒体,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教师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教具演示法:课前准备一个地球仪,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参观法: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以把握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比如,地球自转方向的标示等,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启发式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设疑启发提问学生,并通过对话方式探讨新知识,得出新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演示法、模拟法、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探索法、比较法、分析规纳法和图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以上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学生应重视图文转化,通过老师给同学们呈现的多媒体图片及动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及老师给出的动画,将抽象、深奥的地球运动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首先通过导入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理解周期的概念。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及“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师生在愉快互动中共同探究知识。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设问质疑,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创设情景,总结归纳三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我会这样问同学们: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体)为什么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怎样解释?从而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对于第一部分,我将从方向、周期和速度三方面来讲述地球自转特点。通过让学生拨动地球仪来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然后我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边提问: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怎样。这样做能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自转方向,为能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

在讲述自转周期时,涉及到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由于这个问题较抽象,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说明。学生观看完课间后我提出问题:假如今晚八时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以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通过介绍自转的概念,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角速度大小,这样可加深理解。在介绍线速度概念后,显示线速度示意图,由学生得出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此时可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提问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加以巩固。至此,可通过列表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归纳,从上述三方面来对地球自转特点作一小结。

创设情境,总结归纳

我将创设情境进入新课第二部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情境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得出意义一: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通过情境二,炮弹偏离目标来说明第二大意义:水平运动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宾馆里的时钟显示不同时刻,得出第三个意义: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通过这三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此时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

为了验证自转的存在,我会让同学们自己动脑创建可以证明自转存在的试验,比如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

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时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块,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其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7:《地球自转》说课稿

【说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说课程标准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说教学用具】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说教学过程】

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教师补充演示:利用书上问和图进行解说。

练一练:给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化。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补充下列内容)

小知识:古时人们判断时间,是以太阳升到最高也就是正午时为12点,各地太阳最高时刻不同,所以正午时间不同,所以各地时间就不同,存在时间的差异,人们为了相互交流,人为规定了24个时间,经度每15度为一个时间,叫区时,使用这个时间的15经度范围内的地方叫时区,绘制成地图就叫时区表,要想知道某地现在是什么时间,不需要记忆,只需要使用时区表,如图就可以查出。(下图置于大屏幕上,学生使用简图)

活动三:《教你小技巧》:利用简易时区划分图判断各地时间

工具:时区划分图(教师提供)

第一步:将该表格的时间部分和空间部分撕开(如上图已撕开的时间表)并在时间表上把每个小时的时间都注出。

第二步:求解:明确已知时区和时间,求已知时区的未知时间。

将已知时间和该地所在时区(空间)重合在一起,所求时区的时间就能够从“时间”图上得出来。如图:当北京时间为18点时,纽约时间是当日5点,开罗时间是12点……利用时区与时间的有机组合,你可以很方便地读出图上任意城市的区时(屏幕上老师用课件演示)。

第三步:学生练习,老师先随便出题,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根据时事出题,比如德国世界杯比赛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换算,xx北京奥运会与世界各地小朋友观看时间的换算等等。

整节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最有收获的是?(由学生来总结,往往比老师总结更有效)

课外作业布置

手工制作作业:制作时区盘(给学生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选做)

1)材料:剪刀、彩笔、直尺、硬纸板两张、胶水、子母扣、大头针、钢笔

2)步骤:

(一)将图甲和图乙贴在硬纸板上,用剪刀将图甲按图的范围剪出圆盘(将时钟剪去)。两图中心用大头针穿孔,用子母扣别好,使图甲可以自由转动;

(二)给图甲按陆地、海洋分别着色,将城市用红笔使其突出显示;

(三)在乙图底板的垂直于12点处绘出平行太阳光线,并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四)在日界线处外接一小块硬纸条,延长日界线,在日界线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同样,在底板的24点处延长界线,在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

【教学反思和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

篇8:地球的自转

课 题15、教时15-40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      夜更替的现象。2、              仿做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实验。3、              培养学生学习地球知道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昼夜更替。 学法指导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 教具准备 地球自转的挂图,分组实验材料。
教后感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了是怎么一回事,认识了昼夜形成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球、认识地球的兴趣。但有一部分学生对复杂的天体运动,感悟不高,认识不够。
课 时 教 学 过 程时间备注
 一、组织教学。二、新课引入。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白天和夜晚”一课,初步了解了昼夜现象。你能说说白天和夜晚是怎么一回事吗?教师在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指出本课则要求学生在了解昼夜现象的基础上,认识昼夜形成的原理。三、新授。1、    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1)        教师提问:太阳从何方升起、何方落下?那么,太阳东升西落说明了什么呢?教师讲解,引出课题。   
 
课 时 教 学 过 程时间备注
  (2)组织学生讨论。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面,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什么方向移动的?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窗外景物向后移动是汽车向前行驶的反映。两列火车交会时,你坐的火车已经开动,相邻的火车并没有开动,但你会觉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没有开动的相邻火车向相反方向移动是由于自已坐的火车已经开动而产生的错误错觉。 (3)教师出示地球仪自转的挂图,然后提问:      地球的方向是怎样的? (4)教师运用地球仪,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转动,      边提问: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我们看到的太      阳向什么方向运动呢?为什么明明是地球在自      转,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两个例子,通过讨论得出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动的反映的结论。      教师要演示时,要注意地球的旋转方向要自西      向东,即从北极往下看,地球作逆时针旋转。      其次地球仪的转动要作匀速运动,不能一会儿      快,一会儿慢。(5)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实验,教师进     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含义。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替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照在     地球仪上,提问:地球上哪边是白天?哪边是晚     上?(2)教师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自西向东转的地球   
 
课 时 教 学 过 程时间备注
   仪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大头针进入明   暗半球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由于地球    的自转,地球上才出现了昼夜更替现象。   教师在演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大头针表示的这   个地区,进入手电筒光和离开手电筒光的一全过   程。其次手电筒光不能移动。  (3)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的实验。  (4)教师讲述进球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因此一   昼夜的时间为24小时,以及昼夜更替对地球上生   命现象产生和存在的重大意义。四、教师课堂小结。   提问:说说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么样的?         地球为什么会产生昼夜现象?         你能说说地球的昼夜是怎样产生的吗?五、课堂作业 。    见课堂作业 。六、板书。                     15、    一、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自转亦称为地球的绕轴运动,即地球绕地       轴而旋转。   二、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队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因此,一昼夜       的时间也是24小时。      (23小时56分4秒)        
 

篇9:什么是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物体自行旋转的运动,物体会沿着一条穿越物体本身的轴进行旋转,这条轴被称为“自转轴”。公转是指一物体以另一物体为中心,沿一定轨道所作的循环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地球公转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它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故被称为“公”转。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与自转方向相同。

地球在公转中所形成的封闭轨迹,称为地球轨道。其在天球上的投影,称为黄道。

篇10:地球自转方向

地球在自转时同时公转,自转一周需用23小时56分4秒,公转了约0.986度,按地球自转速度折合3分56秒,时间,自转加上公转用的时间共24小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地球自转还导致地球上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若以运动物体前进方向为准,北半球水平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

篇11:地球自转线速度公式

v是线速度,T是自转周期,R是赤道半径,h是海拔高度,θ为地理纬度。此式说明线速度的大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随地理纬度增加而减小(θ的余弦为减函数)

地球自转有多快?

地球自转是恒定的,但速度取决于你所处的纬度。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数据,地球最大部分的周长约为24,898英里(40,070公里)。(这个地区也叫赤道。)如果估计一天有24小时,就用周长除以一天的.长度。

它在赤道处的速度为每小时1037英里(每小时1670公里)。然而在其他纬度,不会移动得那么快。如果我们在地球的中点移动到纬度45度(北纬或南纬),可以用纬度的余弦(三角函数)来计算速度。

45的余弦值是0.707,所以45度的旋转速度大约是0.707x1037=733英里每小时(1180公里每小时)。随着往更北或往南走,速度会更慢。当到达北极或南极的时旋转速度确实非常慢——在原地旋转需要一整天。

篇12:读鲁迅自转有感

读鲁迅自转有感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

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篇13: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什么

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

地球自转简介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地球简单介绍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亿~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篇14:天王星为什么躺着自转

天王星这种绝无仅有的自转方式,在天文界比较通行的观点是:它在形成早期即遭受了撞击,那时天王星尚未成型,质量也并没有达到很大的程度,因此这个时候改变了自转倾角一直影响天王星的未来!

天王星

天王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颗行星(18.37~20.08天文单位),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质量排名第四(小于海王星),几乎横躺着围绕太阳公转(封面为旅行者二号飞跃天王星最近时拍摄的照片

这是第一颗使用望远镜发现的行星。威廉·赫歇尔在1781年3月13日于他位于索美塞特巴恩镇新国王街19号自宅的庭院中观察到这颗行星。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内部和大气构成和更巨大的.气态巨行星(木星、土星)不同,天文学家设立了冰巨星分类来安置它们。

天王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氦、甲烷和氘(重氢)。据推测,其内部可能含有丰富的重元素。地幔由甲烷和氨的冰组成,可能含有水。内核由冰和岩石组成。天王星是太阳系内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温度为49K(-224℃)。

篇15:自转线速度怎么判断大小

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自转线速度的大小与地理纬度的高低有关系。一个是北半球一个在南半球,判断的时候比较它们纬度的`高低,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自转线速度大小跟南北半球没有关系。

地球自转线速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结论为: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快,且向两极减小,极点为零。这一结论是在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条件下得出的,由于地形起伏的实际存在,则计算地球上某点线速度大小的公式为:V=COSθ*(R+h)*2π/T。

v是线速度,T是自转周期,R是赤道半径,h是海拔高度,θ为地理纬度。此式说明线速度的大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随地理纬度增加而减小(θ的余弦为减函数)。

干部自转的主要内容

《证明地球在自转》的教学反思

教案: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入党认识

入党证明材料范文

入党心路历程

入党动机范文

入党个人自传格式

自荐信入党格式范文大全

入党申请材料

入党自转(推荐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入党自转,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