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感悟

时间:2022-11-28 14:22:30 作者:千山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千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学习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感悟,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学习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感悟,供大家阅读。

篇1:学习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感悟

1月27日凌晨4:38,我们抵达武昌火车站。外面的空气有些阴冷,除了我们这些逆行者,站台上空无一人。

千里驰援刚刚开始,大家精神饱满。状态都挺很好的,请家人们放心。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到达住地,全体队员办理入住后就快7点了。稍做休整后,我们立即召开了专家组组长会议,要求全体队员做好个人安全防护,遵守组织纪律,有效防控,科学救治。

有效防控,科学救治,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是沉甸甸的责任。来武汉前,我们就请两名省卫生健康委专家进行了培训。

在专家组组长会议上,我们与对口支援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负责人、各科室主任进行座谈沟通,详细了解医院现在的整体状况,以精准对接、有效安排。

武汉市第七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被确定为发热患者定点诊疗医院,所有病床全部用于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例及确诊轻症病例。目前,300余张床位已经住满,20张重症病床还有8张空床。没住满的原因,就是医院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等我们的医疗队进驻后,病床马上就能收满,可以全面开展救治工作。

第一天总是会紧张而忙碌。11点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专程到住地慰问我们医疗队,给我们加油鼓劲,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打胜仗,零感染”;下午1点半,国家卫生健康委派两位专家,给医疗队全体队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培训。

这是每一支援鄂医疗队必修的第一课。疫情之下,容不得半点马虎,2个多小时的培训,每名队员都听得十分认真。

培训结束后,在医疗队队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袁雅冬带领下,专家组成员进入武汉市第七医院,实地了解情况。现在是晚上9点多了,但还没有结束工作。

根据各组情况,从明天开始,医疗队将分班次开展工作,确保病患救治24小时无缝衔接。

来到这座等候援助的陌生城市,我们也感受到了温暖。比如我们的住地条件很好,日常生活都能保障,往返医院都有专车接送。到这儿后,我们第一时间给亲人打电话报了平安。

其实,我们的队员中很多人都参加过抗击非典、甲流和抗震救灾等,虽然武汉疫情严峻,但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疫情,每个人都是战士,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我们准备好了!

篇2:学习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感悟

尽我所能做最好的自己——张萍手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作为医务人员,我主动填写请战书,时刻准备着去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希望能用我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

2月6日,接到医院通知要组建应急小组,为尖草坪区新冠病毒肺炎密接者采血及咽拭子样本,我马上报名参加,由于我的防护服穿脱是全院做的最好的一个,被指定为应急小组组长,投入到抗击疫情尖草坪区最前线的战斗中。

元宵节刚过,2月9日早上7:00接到电话,12:30机场集合出发,时间可以用分钟来计算,我在和疫情赛跑,根本来不及多考虑其他,就已经坐上了出发武汉的飞机。飞机上看着大家发来的问候短信,想起出发前大家热情的帮我准备生活用品和医用物资,几次湿润了眼眶,两个小时后飞机落地武汉,没想到人生第一次来武汉居然是这种方式。但武汉的情形却震撼到了我,正值正月十六街上除了接送车,几乎空无一人,顿时明白疫情带给武汉人民的恐惧和无助。

来到武汉第四天,第一次进仓,紧张的一夜都没睡好,有激动、有担心、有害怕……各种情绪错综复杂,但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在保护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出舱后我们因为缺氧时间长,都不同程度的出现恶心、头疼、胸闷、胸憋的情况。

在方舱医院战斗的日子,很容易被一件件小事感动的热泪盈眶。面对患者的理解和我们整个团队的协作,我们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每天都会收获不同的小惊喜和感动。虽然做着和平时一样平凡的护理工作,但不同的是,疫情把大家的心拉的更近了,每天我们都在互相感动着,互相鼓励着,然后大家一起加油战胜疫情!

2月23日,我们得知有患者过生日,在忙完当天工作后,用治疗车推着前一天就着手准备,来之不易的生日蛋糕和大家从家里带来的山西特产,我们唱着生日歌,配合着我教给队友们的手语操,给她过了一个平常但又不平凡的生日。我们的生日会上了央视新闻频道,还提到了我的名字,感动!

不进舱的日子,我们轮流负责支援湖北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后勤保障工作。生活环境的整理,出舱队员的消杀等等工作。

教队友跳手语操,我们抓紧一切时间做起有氧运动,保证自己的强健体魄,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月1日,经过三周的战斗,伴随着34名治愈患者的出院和76名患者转入定点医院,我们正式“休舱”,全员原地待命,准备迎接新的任务。虽然武体方舱医院只有200张床,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治愈率排名武汉市12家方舱医院之首。

休整期间,临时党小组要求我们依然按院感要求约束自我,做好防控工作。是的,我们是一个整体,山西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300名队员,我们一定要保证“零感染”!都说我们是最美逆行者,只希望阴霾散去,花儿绽放,我们美丽笑脸和温暖的春天一起,早日来到!

篇3:学习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感悟

1月26日上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在湖北省黄冈市召开第一次支部会议,会上大家畅谈感受。

“此次我们医疗队出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点赞,我们感受到了全社会对我们的认可与支持,我们唯有尽职尽责履行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才能不辜负这份信任。”南华附二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张玉萍说。

“大家把我们赞誉成英雄,其实我内心更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衡阳请战的医务工作者很多,我们有幸成为第一批代表衡阳出征的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是组织对我们的信任。”支部委员吴小慧表示,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首先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工作,保护好自己,然后将初心和使命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去,不辜负组织期盼。

支部党员尹艳是一名刚订婚不久的年轻护士,本来打算年后去照婚纱照。得知湖北需要支援时,尹艳第一时间报了名,出征时,她含泪剃发的照片感动了很多人,“我们到达前线要长时间穿防护服,没有太多时间打理头发,剪短头发方便工作。婚纱照可以等头发长长再照。”

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畅谈感想。会议结束后,全体党员与随身携带的党旗合影,并由党员与其他非党员队员沟通,强调如何做好自我防护,保障自身安全。

为全力保障援鄂抗疫医疗队工作,南华附二医院还成立物资供应保障团队,全力保障医疗物资供应。

篇4: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观后感

此次驰援武汉,剑阁县接到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通知是将派遣8人(医生2名、护士6名)参加,出发前根据工作需要,先期到达武汉的只是曹秋艳和魏燕坪两位护士。这样剑阁县中医院ICU主任/主治医师高能学、主管护师蹇述琼、护士邓刚和王妤、呼吸内科主任/主治医师李伟、护师常琳玲等6 位就成了“预备队员”。

入职的护士王妤说:“我在二月份得知了自己被选为支援湖北预备医疗队队员,我又激动又担心。激动的是,我可以为‘战疫’前线做一份贡献,这对护理行业是非常有意义的,担心的是自己的技术水平不过关,没给别人帮助,反而给别人添麻烦,平常我们也在跟前线的两位医疗人员沟通学习,比如穿脱防护服之类的,我希望前线的战友做好防护,平安归来。”

所以,“大后方”指挥部的连线也成了这些后备队员向“前线战士”打听消息的时候。9日的连线中,高能学问曹秋艳:“武汉疫情现在如何了?”

曹秋艳答道:“武汉疫情已基本控制,每日新增病例两位数,方舱医院已清舱。新增病员将会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我所在的武昌医院属定点救治医院,所在科院设有70张床位,现有病员40人,现已基本实现床位等病员了。”高能学立即又问:“作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有那些注意事项?”

曹秋艳答道:“生活和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第六版防控方案执行;从细节方面管理好自己与患者,在疫情未全面结束前,我们都不能放松警惕!”

接着常琳玲问魏燕坪:“关于方舱医院清舱后医护人员的去哪了?”魏燕坪说:“一部份医护人员休整待命;一部份医护人员主动请战去了重症病房。”常琳玲立即提出了她关心的事:“听说新冠肺炎出院后复检核酸又阳性了?”魏燕坪笑笑说:“新冠肺炎复阳率低于10%,新闻报道的只是个例,不用担心;何况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自身将产生抗体,将不会再次感染的!”

经过交流,预备队员很受鼓舞。队员高能学说:“作为预备队员,我时刻响应党的号召。”高能学表示:“听到前线消息很振奋,我们对武汉的疫情有了充分的了解。对即将到武汉去支援的同志们来说,工作和生活以及要注意的事项都有了明确的认知。这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新兵不失时机地向“老兵”学习

连线当天,魏燕坪还进行了远程教学辅导。剑阁县中医院院办公室主任李剑、ICU护士长王琬钦、内二科护士长何雯、ICU护士何美霖和熊佳佳等听得津津有味。魏燕坪告诉大家新冠肺炎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要正视它,正确面对,只要按照要求防控操作,是没有问题的。 魏燕坪特别告诉所有医护人员,以及即将支援湖北的预备队不要恐慌。魏燕坪分享了她的亲身体会:“在我们未到达武汉之前,包括下飞机的时候,我们都很紧张,因为我们在到达之前在新闻上看到了很多关于疫情的信息,在没有身临其境的时候确实很害怕,内心有恐惧感,但是当在武汉呆了两天后,各方面的支持、知识补充、培训,内心就不是那么地恐惧了。” 魏燕坪借视频连线机会告诉大家:“平时只戴外科口罩就能够有效的保护自己,过度防护容易造成心理的恐慌。”她也坦言:“我们的成长与武汉的带教老师的努力分不开!”魏燕坪介绍,2月26日晚上十点,她和队友曹秋艳第一次到武昌医院的病房。她俩进病房之前很害怕,还用拳头相互碰了一下,给对方信心。进重症A区病房后,带教的是在金银潭医院到此帮扶了一个月的汪俊老师。汪俊当时给她俩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疏导。之后,她们再看到病房、病人和熟悉的工作模式,魏燕坪和曹秋艳的心情就放松了——“该护理就护理、该治疗就治疗、该观察病情就观察病情,病人也很好,能体谅我们的辛苦。”

教学之余,魏燕坪还跟“大后方”分享了在武汉的生活小故事。疫情期间不能聚集,魏燕坪和曹秋艳只在各自所住的酒店休息。第9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在抖音上有一个直播间,可以一起学6字诀、中医的预防保健操,可以用来舒缓心理压力。魏燕坪说:“工作很累,穿上防护服更累,有一种窒息的感觉,穿上后要保存体力,不然很容易暴露。3月7日,我上班换湿化瓶,换到最后的3个病房时,感觉自己不行了,特别的喘,休息了40分钟后稍微好一点儿。”魏燕坪总结:进病房前防护一定要严密,只要有哪一步没做好,穿戴不舒适,都会影响在病房的每一个操作。

魏燕坪最后讲:“这次支援武汉对我来说是一种成长,在26岁这个年龄能做这样一件事很有意义,更是荣幸,很欣慰。”

魏燕坪相信她能完成党和政府以及医院交给她们的光荣任务:“因为武汉人民需要我们,只有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不怕病魔,才有真正的春暖花开。”

剑阁县中医院护士长王琬钦听后说:“通过与前方的连线,两位赴汉的勇士给我们讲了很多心得体会,从防御措施到战胜心理恐惧,使我们学到很多知识,也坚定了她们完美完成任务的信心,我们为她们骄傲,自豪,盼望着她们平安归来。”

篇5:抗疫一线时代楷模先进事迹

广东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

从2月20日至4月9日,广东中医、西医两支医疗队曾在雷神山医院先后接管了包括ICU在内的病区,共收治145名患者,并成为雷神山医院撤离的最后一支外省医疗队,为武汉抗疫做出了极大贡献。

201月25日,武汉市决定建造武汉雷神山医院。2月8日,雷神山医院火速建成交付使用,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正式接管,当天就接收了第一批病人。2月18日,医院首例治愈患者出院。3月25日,医院首个病区患者“清零”。 4月14日,最后四名ICU重症患者转运到中南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患者全部“清零”。

雷神山医院运转2个多月,累计收治患者2011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千余人,康复出院1900余人。不但保持3000余名医护人员及志愿者“零感染”的记录,还将患者病亡率控制在2.1%左右的低位。

2月18日,由广东省中医院与深圳市中医系统共74名医务人组成的广东省援助武汉雷神山医院中医医疗队纳入第四批国家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雷神山医院C6病区,短短48小时组建成了符合标准的负压病房,20下午正式收治患者,3个小时内48张病床全部收满。到3月30日,广东中医医疗队完成病区交接,共收治患者99人,其中危重症患者4人,重症患者24人,出院95人。其中,中医治愈68人,中医药治疗覆盖率100%,综合症状改善比例达95.9%。

经历过“非典”洗礼的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临危受命担任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C6病区负责人,他用手中的银针救治急性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让西医同行和患者都直叹中医神奇。在雷神山医院,广东中医分阶段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打出“组合拳”,针药并用,身心同治,对危重症患者立足中西医协同治疗,发挥出1+1>2最大效果。

3月12日起,广东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医疗队进驻武汉雷神山医院,接管了其中一个ICU病区,成为坚守在武汉的最后一支广东医疗队。4月9日,广东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医疗队完成救治任务,将病区交接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这支广东医疗队在雷神山ICU管理28张病床,其中,独立整建制管理一区14张床,和中南医院混编管理二区14张床。累计管理46个病人,累计出院20人,转出普通病区7人。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兼武汉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曾受访表示,雷神山医院的清零和关闭,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目前这一阶段取得胜利的重要节点。他介绍,雷神山医院收治的病人中重症接近45%,死亡率约2.3%,重症患者死亡率约4.3%,放在全球都是很好的医学救治成绩。其中,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余纳带领的一支广东医疗队在雷神山医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坚守到最后,成为雷神山医院撤离的最后一支外省医疗队,表现非常优秀。

23日当天,雷神山医院C6病区护士长、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护士长陈二辉恰好迎来了自己第二个孩子的诞生,对于这位远离孕妻奋战一线的中医护理人来说,这是“双喜临门”的一天,“荣誉属于广东援雷神山医疗队每一位队员,这是大家共同奋斗努力的结果,特别开心能够得到国家的肯定。以后我们将继续发扬雷神山精神,坚守好我们的岗位,努力履行医务人员应尽的职责。”陈二辉说。

篇6:抗疫一线时代楷模先进事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尖刀连”

在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在决胜之地湖北武汉,有一支医护人员组成的“尖刀连”。在疫情最严重的阶段,主动请缨,决战在“重症高地”,以“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细化管理”的科学救治模式,为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提供专科临床支持,并与来自全国的40支援鄂医疗队、5000余名精兵强将并肩战疫,与时间赛跑,同死神较量,为生命护航。

这支“尖刀连”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武汉同济医院。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10个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他们便是其中之一。

插管小分队:“我们不上,谁上?”

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肺部严重病变、呼吸困难的情况,需要通气治疗。在无创呼吸机不能满足患者病情需要时,气管插管就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但气管插管工作是一项高危工作,当麻醉医生在患者口鼻附近进行近距离插管操作时,患者的呼吸道会喷射出大量的病毒气溶胶,被感染的风险极大。“单兵作战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团结起来力量更大。”插管队队长、同济医院麻醉科医疗副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万里告诉记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支特殊的队伍紧急成立,被医院同事称为“插管敢死队”。

“面对疫情,麻醉科医生就是在刀尖上和病毒跳‘贴面舞’。我们不上,谁上?”回忆当初的选择,万里用了这样一段比喻。

2月11日,患者程春生入院6天后,病情持续加重,2月17日转入ICU病房。插管小分队为其紧急实施了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

紧急的气管插管风险极高,特别是对于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因为病情重、体质差,往往无法耐受长时间缺氧和血压、心率的剧烈波动。因此,统一标配的视频喉镜,成为插管“敢死队”的战斗利器,在整个救治过程中,确保了插管手术的“零失误”。

面对风险,万里坦言“说不怕是假的。特别是在当时武汉医务人员也被感染的情况下。”万里的妻子也是一名医护人员,夫妻俩都奋战在抗疫一线。那段时间,万里的母亲天天在家里守着电视机、时刻关注新闻动态,所有担心只能化作默默的关注。幸运的是,因为防护得力,万里负责的团队没有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

防“暴”精英:用尽全力放手一搏

新冠病毒不仅攻击患者的肺部,还会诱发炎症风暴,从而攻击心肌细胞,引起“暴发性心肌炎”,导致猝死。为此,同济医院护心小分队化身防“暴”精英,针对患者有可能出现的急性心衰、心梗、暴发性心肌炎等危急情况积极给予提前干预。

2月5日,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接管了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ICU病区。42岁的患者刘先生,当时已持续发烧9天、干咳、胸闷、呼吸困难,同时还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危在旦夕。李树生当即决定:“用一切可以用的治疗方法,必须搏一把,上ECMO!”。借助ECMO,给医生赢得了更多的治疗时间。经过漫长的治疗,3月10日,刘先生顺利脱下ECMO,接着又脱掉了呼吸机。他也成为湖北省当时成功脱离ECMO的患者中病情最重的一位。

刘先生成功的救治让同济医院重症救治团队提出关口前移的救治理念。人是一个整体,在对抗新冠病毒时,患者心脏和肺部是需要同时战斗的,只有保护好心脏,患者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去对抗肺部感染。

对于新冠肺炎,“护心队”队员、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宁比很多人感受更为深刻。因为,他也曾是一位患者。

除夕前三天,周宁在工作期间不幸感染,居家隔离期间,他在网上发表了上万字的“自愈”日记,大大提升了公众对新冠病毒的认识,缓解了公众恐慌。

隔离期满,周宁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组建“护心小分队”。

“ECMO不是用来续命的,而是用来救命的。”2月19日,周宁和同为护心小分队队员的汪璐芸医生(同济医院心内科医生)给50岁的重症患者程春生实施了ECMO手术。

通过血液净化治疗,程春生的炎症因子没有再增加,治疗效果不错。每天晚上,这支小分队都要开会复盘当天的情况。比如接管了多少名患者、流程如何优化等。周宁说,唯有通过及时总结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把实践中的好方法与其他医护人员分享,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重症救治团队:ICU患者都是“守”出来的

“最难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心理压力。ECMO一分钟两三千转速,一旦操作不严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护士长熊杰如是说。

作为ICU护理团队的成员,熊杰一组共7人,4小时轮流值守ECMO病人,需要每小时测定凝血时间、机器流量并观察转数,几乎一刻都不能松懈。“机器一报警,我都会浑身一哆嗦,生怕出了什么事。”熊杰说。

从1月27日所在院区开始接收患者,到6月5日病区关闭,她一直坚守在一线。作为一名“老兵”,从业30多年来,她接触的病患难以计数,但这次面对的情况却和以往不一样。她所在的病区,收治的患者都是“重中之重”。不少患者在上ECMO的同时,还需进行血液透析。患者每做一次连续血液净化的时间是8至10小时,需要两位护士轮班守在旁边,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每小时需要检测的数据达数十种之多。“其病情一点一滴的进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靠护士们一分一秒守出来的。”

除此之外,大家还要面对的是病人的心理问题。熊杰碰到过一位重症患者,在清醒后一直不吃不喝,也不愿意输液。熊杰有次在上班的路上经过一个花坛,发现一朵小野花。于是她开始每天拍摄这朵小花的生长过程,从含苞待放到完全绽开,并将照片发给这位患者,花开之时,她摘下了花朵将其带到了病人的床边。“患者当时就哭了,表示一定会配合治疗。这让我觉得自己每一点付出都是值得的。”她说。

通过多学科联合,一个个小分队组成的“尖刀连”分工合作,又齐心协力、聚丝为绳,医院攻下重症救治一个又一个难关,挽回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如今,同济医院已恢复正常医疗秩序。经历过这场战疫的洗礼,见证过生命的奇迹,他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抗疫医护人员

致敬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群体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一线抗疫

写给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一封信300字

抗疫一线志愿者先进事迹精选

抗疫一线入党申请书

抗疫一线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感谢一线抗疫情的医护人员

围绕医护人员抗疫先进事迹作文精选

央视特别节目《致敬!时代楷模抗疫英雄》观后感心得

学习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感悟(整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学习时代楷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感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