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决李决李凝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徐悲鸿励志学画》案例反思,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徐悲鸿励志学画》案例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徐悲鸿励志学画》案例反思
一,文本解读
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三《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讲述了徐悲鸿留学法国时,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故事,其高尚的精神品质较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全文的语言材料有形象支撑,并饱含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契合。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运用了一系列准确生动的词语,突出了徐悲鸿的高尚品格,如课文中的“潜心”深刻地表现出徐悲鸿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又如第六自然段中的“一间”,“一杯”,“两张”这三个量词突出了徐悲满怀物质生活的极端清苦,还如第八自然段中的“震惊”逼真地体现了外国学生看到徐悲鸿的作品后十分惊讶的表情……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本课时可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语言因素。
二,教学案例
学习活动一:
师:“潜心”是什么意思请你想象一下,徐悲鸿潜心临摹时他的`神态,动作会是什么样谁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生:徐悲鸿两眼紧盯着大师的作品,全神贯注地临摹。
生:徐悲鸿的双手不停的在画板上临摹,一刻也没松懈过。
生:徐悲鸿就这样一整天一整天的画,双眼已深深地凹陷了下去。
……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请你想想看,他在这一整天里会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
生:他忘记了吃,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全世界。
……
师:是啊,徐悲鸿就是这样投入,认真,这样“潜心”地临摹,刻苦地学画。
反思: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让学生抓住“潜心”一词想象,通过想象中的徐悲鸿的样子感情语言,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象”材料,从而促使学生领会到徐悲鸿当时的那种忘我的境界。
学习活动二:
师:面对着徐悲鸿取得的如此优异的成绩,那位曾对他很不礼貌的外国学生“震惊”了。“震惊”是什么意思
生:十分惊讶,非常诧异。
师:假设你就是那个外国学生,谁能将它表演出来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
师:谁又能把“震惊”的表情描述出来
生:那位外国学生瞪大了双眼,嘴张得老大。
生:那位外国学生目瞪口呆,还往后退了几步。
生:那位外国学生嘴里连连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师:那位外国学生为什么会“震惊”呢请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生:因为他没想到徐悲鸿会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所以他非常震惊。
生:因为他未曾料到徐悲鸿会有如此惊人的画技,所以他非常震惊。
篇2:徐悲鸿励志学画
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励志名言)
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徐悲鸿画马
杰出的画家徐悲鸿特别爱画马。他笔下的许多骏马图成了艺术珍品。
1934年春天,徐悲鸿到莫斯科国立博物馆举办画展,并为观众现场作画。那天,观众把展览厅挤得水泄不通。徐悲鸿从容地磨墨、铺纸,转眼之间,一匹活生生的骏马便出现在纸上了。观众被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征服了,大厅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时候,一位身材魁梧的元帅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彬彬有礼地说:
“徐先生,我能要这幅画吗?不然,我会发疯的!”
徐悲鸿被这位元帅的诚意感动了,他点头微笑,挥笔题上字,把这幅画送给了元帅。(励志故事 )元帅高兴得像打了胜仗似的,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但是东方的一枝神笔,而且是世界的一枝神笔。你笔下的马,比我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壮美!”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
篇3: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元帅高兴得像打了胜仗似的,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但是东方的一枝神笔,而且是世界的一枝神笔。你笔下的马,比我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壮美!”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
篇4: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教学重点是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
对照新课程备课理念,做得比较到位的是:
1、找准切入点,以围绕课题提出的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学画结果怎样?)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感受徐悲鸿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阅读教学重阅读、重理解、重感悟、重迁移的层次性。(复习导入――阅读理解――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移情内化――主题升华――布置作业这么几个环节。)
3、注重教学过程中学法的指导,完成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理解“有眼不识泰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理解这句俗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教给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理解意思的方法。然后在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中进行实践训练。
4、板书设计精当。
(徐悲鸿的反应:受辱立志――勤学苦练――轰动画届,突出了重点。
那个外国学生前后语言、神态的对比:无礼嘲笑――震惊鞠躬,由不承认――承认,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而突破了本课难点。)
5、通过积累爱国、勤勉名言,来升华主题,进一步达到内化的作用。
6、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多地了解人物,通过更多地渠道学习语文,我还布置实践性、生活性强的语文作业:搜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继续了解这位绘画大师的艺术人生。在活动性强的作业中实现着在生活中用语文、学语
对照新课程备课理念,做得不够的地方:
主要是“备学生”意识淡薄。
“备能力特征”没有,致使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时,出现了断层,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提出问题理解意思的方法。也就是说,自己想得美,但学生没有做到,原因就是课前没有很好的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进行优化教学设计。
“备情绪”也没有。其实,情绪因素,是备课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在教学设计中,我没有把学生学习情绪调整到比较理想、十分高涨的状态,“移情内化”环节也有些不到位,让学生说你从徐悲鸿身上学到些什么?整个课堂气氛很低落,给我的感觉是“升温不够”,也就是还没有达到真正内化。原因就是在备课过程中,纯粹没有考虑这一点。
由“借”谈起――《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课文本身就是一种现成的资源,我们在引导孩子们理解它的同时,也不忘“借”一下它的某些部位,使得教学过程更流畅,效果更理想。《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讲述的是青年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教学中,我是这样“借”的:
篇5:《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杨 军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整篇课文的重点在读懂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所以在教学时,我围绕课题中的“励志”展开,利在紧扣全文的主题。
下面我来谈谈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把握
一堂课40分钟,时间是有限的,但要留给学生的是无限的知识,所以怎么样有效合理地把握课堂内容非常重要。在教学时要舍得舍弃一些次要的东西,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体悟课文重点的部分。一节课应该做到有详有略,我应该在课堂上大胆地舍弃一些次要、无关紧要的知识,让课堂更加有效率。如指导学生朗读时,之前那个外国学生傲慢无理的话应该略讲,只要学生读出轻视、傲慢的语气就好了,而重点应该放在之后那个外国学生态度改变后的话以及最后的那句“有眼不识泰山”上面。
2.重在挖掘
语文这门学科重在挖掘,可以大到整篇课文去挖掘,小到从一个字、一个标点上去挖掘。在教学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时,课文是从勤奋学习和生活清苦两方面来具体讲述的。在讲到勤奋学习时要体现“每逢节假日”和“一画就是一整天”这两个关键词,通过讲节假日他还在临摹画画,在这里就可以问学生:“你们觉得徐悲鸿苦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到底苦不苦,其实在这里“苦”和“不苦”都说的通,“苦”在每天勤学苦练,的确很苦;“不苦”是因为徐悲鸿内心觉得不苦,他觉得他是在苦中作乐。通过这样一提问,徐悲鸿的这个人物形象立刻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学生立刻就会体会到徐悲鸿的那种勤学苦练的精神。而“一画就是一整天”也饱含着两层意思,这点我却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一层意思是花的时间很多;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投入的精力多。
3.教师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一堂课至关重要的部分,不管是课堂提问语还是评价语言,都是需要深入去推敲的。在课堂上,当我的一个问题问出去后,有时学生表现出来的却是木讷地看着我,此时我就会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提问语没有说好,所以学生听不懂我的提问呢?所以课堂语言要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地举起小手来回答这个问题。同时提问的难度也应该是由易到难的,容易的问题留给差一点的同学来回答,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而难的问题让好学生来回答,其他同学聆听的时候也是一个自我体会的过程,接着在重点之处让学生复述,重要既能反复巩固重点之处,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没有好好做好这一点,几乎把所有提问留给了好同学,忽视了给差同学一个表现的机会。在品位关键词上,应该着重交给学生方法,用特例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引领学生体味关键词。
在以后的教学上,我将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篇6:《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很快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徐悲鸿是谁?”、“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学的是哪种画?”、“徐悲鸿在哪里学的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我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选三个重要的写到黑板上,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很好地激励学生自己主动去探求知识。
当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时,我紧紧抓住徐悲鸿的一句话“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展开教学。事实是什么?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得出,那就是徐悲鸿刻苦努力学画的过程,就是“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以及“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一步步、一层层地学习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感动于徐悲鸿的'刻苦努力,与自己现在很富裕的生活相比他们更感动于徐悲鸿清苦的生活,感动于徐悲鸿不屈的意志……在不断的学习体会中,学生的感受越深,参与的激情越高,读起课文来也就越投入。在这样一篇文章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美,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质,我似乎感觉到:孩子们也在暗暗地下决心要向徐悲鸿学习,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做一个出色的人。
可见,在日后的教学中我要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自学环节,这样将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篇7:《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我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力图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实施有效教学。
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对话得以深入进行。教学中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教育似春风化雨浸润在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中。教学完这课后,我感觉到几处需要调整的环节,“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中“天堂”二字抓的还不透,它除了可以理解为条件最好的地方,还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就是到死也成不了才”。虽然教参中只提供第一个解释,但这样加深理解后,更能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我们这样再为教参补充空白又何尝不可呢?
只是在课堂上,学生未提到,教案的细微之处我没完全记下,只想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而忘了给学生应有的引导与点拨。
篇8:《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在设计教学时,我通过“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又是怎么样励志学画的?”“励志学画的结果是怎样呢?”这三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三部分内容将整篇课文串联了起来。
下面我来谈谈对于这篇课文教学后的反思:
首先,在内容把握上,我重点强调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刻苦之处”。通过“每逢节假日”“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来引导学生们感受徐悲鸿学画的刻苦。在这里通过让同学们联系自身实际来体会,但讲述太多且因为时代的差距没有给学生很好的代入感,学生有些一知半解。一味的强调徐悲鸿的刻苦学画却忽视了他刻苦背后的精神,忽视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因而对于本课的重点内容“真正的中国人”没有很好的突破。在以后的教学上,我应该多注意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把握。
其次,在课堂活动中,我虽然也进行了多次的朗读。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中,重点强调了那位外国学生很不礼貌的话语“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并分别让同学们多次个读和齐读。经过几次反复朗读,同学们的进步不够明显,在这一点上还需要加强锻炼。且总体来说,朗读形式单一,不够多元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通过轻声默读、自由朗读、快速阅读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活动。
最后,在教学意义上,我应该有一个发展性的意识。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能让同学们学到什么呢?在本次教学中,我特别强调了课文中的一个总分结构,这与同学们的写作密不可分。但除此以外,对于课文的人文性解读过多,语文课不等同于思想品德课,对于这样一篇人物故事的课文,我应该多注意一些关于人物的形象变化,帮助同学们加强人物写作的能力。
反思我的教学,虽然我现在已经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上课,但在课文重点内容的突破上,课堂活动的形式上等等诸多方面有所欠缺,这些都是我日后努力提高的方向。
篇9: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讲徐悲鸿热爱祖国,为了祖国勤奋努力的这样的故事的文章,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把徐悲鸿为了祖国怎样勤奋刻苦作为文章的重点,引出他立下的志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志向,体会徐悲鸿的爱国精神,为了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而奋发努力、勇往直前。
在导入这课课文时,我运用了两个名言,一个是表示热爱祖国的,一个是表示勤奋刻苦的,这两方面正是徐悲鸿所具有的,然后让学生找出徐悲鸿立下的志向,并找出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在学生朗读完外国学生的话后,这时候老师向同学介绍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知道并不是因为徐悲鸿刻苦,也并不是因为他受到了达仰的器重,而仅仅是因为他是中国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徐悲鸿为什么会立下那样一个志向。
在讲到文章的重点时,我让同学自己圈画有体会的词句,感觉同学都有些困难,很难下笔,究其原因:第一,提问没有艺术性,硬生生的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有一个过渡,和让学生缓冲的`余地,就这是备课时候准备的不足,同样一个问题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学生方面,学生回去预习的不够充分,对课文内容不是非常熟悉,导致课堂上出现困难。然后在指名交流的环节,我提问的同学太少了,有的问题只有一个同学谈了体会就结束了,我就出示了正确答案,很多问题没有让学生谈深刻,谈具体,对于一篇文章的重点部分内容,学生能不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意思,这是很重要的,而我就是感觉有点两头尖腹中空,注意到了开头结尾怎么上,而真正的重点缺没有把握好,这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硬伤,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重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对于谈体会的问题,一定要让他们谈深刻,老师再加以引导,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教师是领路者的课堂,才是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
篇10:《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注意了这一点。揭示课题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采用‘立志’一词,而采用的却是‘励志’呢?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说说两个词的意思, “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两个词能够互换吗?光从题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学生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为课文重点讲述的是徐悲鸿不懈努力成为一个著名画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讲他立下当大画家的志愿。“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就这样,这段讨论使学生很好地区别了“立志”和“励志”的含义,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1、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 2、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 3、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并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抓住外国学生的话,组织学生讨论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会出言不逊。为了使学生更易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绘画大师达仰很看重徐悲鸿,通过“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来体会那个学生对徐悲鸿才能的嫉妒,又通过“就是……也……”体会那学生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们感情也很到位。似乎外国学生的话把我们的学生也给激怒了!接着重点让学生抓住“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词语体会徐悲鸿“不知疲倦”“潜心”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从“小阁楼”“一杯白开水和两篇面包”体会他生活的'清苦。我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和徐悲鸿做比较,让学生更清楚认识到徐悲鸿的认真和勤奋,效果还不错。最后让学生找出那位外国学生的态度发生的变化的句子,与前文中嘲笑徐悲鸿的句子进行比较,并分组进行朗读,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有眼不识泰山” 。
在这节课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在读了两遍课题后就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徐悲鸿是谁?”、“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学的是哪种画?”、“徐悲鸿在哪里学的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等一系列问题。接着,我就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有的已经忘记了刚才的问题,有的也只是记得一两个问题。当我让学生交流读后答案时,回答的都比较零碎,说实话有些问题我自己也已经忘记了。对于学生的交流,我觉得对理解课文帮助不大。
上完这堂课后,我就深深地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课堂上无序交流的状况呢?我想如果老师在备课时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并作好分类,那么就可以解决学生提问题杂、乱,读时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了。后来,每次上课之时都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提问后,及时让同学回答一些简要的问题,把难度问题给以总结,再次把问题重复说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确的带着问题读课文,做到有效阅读,我感觉这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篇11: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徐悲鸿,是个大师,更是个爱国志士,他,是本大书。文本选取了徐悲鸿年轻时留学法国其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立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
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我和往常一样,布置了预习单,也布置学生去找找相关徐悲鸿的'材料。课堂上,学生虽然能简单介绍徐悲鸿的资料,但在理解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歧视、偏见上存在问题,所以我把徐悲鸿的生活年代的实际情况细细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因为对时代背景有了了解,很快就理解了为什么那个外国学生会看不起徐悲鸿,看不起中国人,也能很好地体会徐悲鸿当时的想法――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学到课文第七自然段,徐悲鸿的画作轰动了整个画界,此时,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当人们来参观徐悲鸿的画作时,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再进一步感受了外国学生的态度转变,把他前后的两段话放到一起来比较读,比较谈感受。这时我话锋一转:是什么让他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学生在交流中深深感受了徐悲鸿的爱国之心和为之奋斗的决心。
同时,文本在表达上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也让学生加以比较品味,让学生感受如何把文章写具体。
篇12:《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上完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主要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由徐悲鸿的《奔马图》导入,初读课文,要求能将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出示课后第三题的词语让学生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扣题质疑,说说“励志”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励下什么志,从而引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句文本之魂。
5、紧扣“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6、以“徐悲鸿,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回想自己的教学,有两点体会非常深刻:
1、第二课时的教学紧紧抓住“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一中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在这基础上指导朗读。整堂课学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到位。这节课深刻感受到了这样的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应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让学生感受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需要学生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对关键词的涵咏、品味,获得独特的读书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应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感受到徐悲鸿的奋发努力、勤学苦练。在第六节,抓住“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较,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却能忍受是为了学习绘画的需要,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 案例反思
★ 徐悲鸿的故事
★ 教学反思案例
★ 徐悲鸿的马作文
★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徐悲鸿励志学画》案例反思(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