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庙原文赏析及翻译

时间:2022-11-29 16:16:28 作者:哀家千岁千千岁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哀家千岁千千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禹庙原文赏析及翻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禹庙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篇1:禹庙原文赏析及翻译

禹庙

唐代·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译文

大禹庙坐落于空寂的山谷中,秋风萧瑟冷清,残阳斜照在大殿上。荒芜的庭院里树上挂满了橘子和柚子,古屋的墙壁上还残留着龙与蛇的画像。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声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之道向东奔流。早就听说大禹乘着四种交通工具治理水患,开凿石壁,疏通水道,使长江之水顺河流入大海。

注释

禹庙:指建在忠州临江县(今四川省忠县)临江山崖上的大禹庙。

落日斜:形容落日斜照的样子。

桔柚:典出《尚书·禹贡》,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

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

青壁:空旷的墙壁。嘘青壁一作生虚壁。

江:指禹庙所在山崖下的长江。

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棵(登山的用具),泥行乘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翘,人可踏其上而行泥上)。

三巴:东汉末年刘璋分蜀地为巴东郡、巴郡、巴西郡。传说此地原为大泽,禹疏凿三峡,排尽大水,始成陆地。

赏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出蜀东下,途经忠州,特地前去观览大禹古庙。首联巧妙地点出了游览的地点和时令。秋风萧瑟之时,诗人前去游览大禹庙,他举目远眺,只见四周群山环抱,草木幽深,而大禹庙就坐落在这空旷寂静的山谷中,残阳正好斜照在大殿之上。颔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庙宇内部的景色。大禹庙因位于深山之中,常年

无人照管,故而房舍残破,杂草丛生,显得荒凉而又冷清。庭院的橘子树和柚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致使树枝低垂,好像要被压垮似的。古庙的墙壁上残留着龙和蛇的图像,依稀可辨。颈联描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天空的浮云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着身姿,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之声从远处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道向东奔流。此联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嘘”、“走”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形象逼真,气势不凡,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尾联借景抒情,点破本诗的题旨。

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诗人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万代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将缅怀英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出来。

杜甫写的禹庙,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这座古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开门见山,起笔便令人森然、肃然。山是“空”的,可见荒凉;加以秋风瑟瑟,气氛更觉萧森。但山空,那古庙就更显得巍然独峙;加以晚霞的涂染,格外鲜明庄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庙内,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但诗人却观察到另一番景象:庭中桔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桔柚和龙蛇,给荒庭古屋带来一片生气和动感。“垂桔柚”、“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据《尚书。禹贡》载,禹治洪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产,远居东南的“岛夷”之民也“厥包桔柚”——把丰收的桔柚包裹好进贡给禹。又传说,禹“驱龙蛇而放菹(泽中有水草处)”,使龙蛇也有所归宿,不再兴风作浪(见《孟子。滕文公》)。这两个典故正好配合着眼前景物,由景物显示出来;景与典,化为一体,使人不觉诗人是在用典。前人称赞这两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绝技”(《诗薮。内篇》卷四)。这样用典的好处是,对于看出它是用典的,固然更觉意味深浓,为古代英雄的业绩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样可以欣赏这古色古香、富有生气的古庙景物,从中领会诗人豪迈的感情。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古谓:“云从龙”。从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游,口中嘘出团团云气;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诗人伫立崖头,观此一番情景,怎能不对英雄大禹发出衷心的'赞美,故结句云:“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传说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是为“四载”。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忠县、云阳、阆中等地)。传说这一带原为泽国,大禹凿通三峡后始控为陆地。这两句诗很含蓄,意思是说:禹啊,禹啊,我早就耳闻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今天亲临现场,目睹遗迹,越发敬佩你的伟大了!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象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山“空”庭“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诗人用“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在抒情诗中,情与景本应协调、统一。而这首诗,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但禹庙之景却十分荒凉:山空,风寒,庭荒,屋旧。这些景物与感情基调不协调。诗人为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由此可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鉴赏

这首诗牡甫深情地歌颂了古代帝王大禹的功绩,出表达了他对唐代帝王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励精图治,进而创造光辉业绩。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首联点明禹庙的位置与周边的景观;禹庙坐落在寂寞的山中,萧瑟的秋风、落日的余晖使禹庙寂寞外更添荒凉。当读者打破诗句的顺序,在想象中重构禹庙所处的情景时,却又惊奇地发现禹庙虽古老却苍劲,虽荒凉而充满了韧力。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出禹庙的老当益牡,格外庄严,格外肃穆。这才是诗人此时的真正感情,即敬慕和怀念,于是诗人开始参谒这座古庙。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这联诗写庙内之景。庙内是“荒庭”和“古屋”,似乎很残破,但是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庭中高高的橘柚树上垂满了硕大的果实;屋宇的墙壁上画满了飞舞的龙蛇,于是荒庭和古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庭院不再荒凉,古屋不再残破。如果读者单纯从字面来解读这联诗,就看到了上面所说的自然景观,但是如果读者翻检典籍,就会发现诗人在这化用了大禹的典故:大禹治水受到人民的爱戴,他驱走龙蛇,既造福了生灵也福泽了生物。当读者了解这些典故时,那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致就成为对古代帝王英雄事迹的赞叹了,诗歌的境界也就提升了。可以看出,诗人将大禹的典故与眼前的实景结合,使景物描写中包含典故而看不出是在用典,即景与典合为一体,所以前人称赞杜甫这联诗是“用事入化”的典范,称赞杜甫的笔法是“千古绝技”!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这联诗写庙外之景。禹庙所在的山上,白云流走,好像在逗引着生满青苔的山崖峭壁:禹庙山下的江中,波涛轰鸣,似乎要在向前奔跑中卷走岸边的白沙。白云逗引青壁,而江涛又狂卷岸沙,这多么像一幅既充满情趣又壮观奇丽的画啊,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激动和热情。诗人暗示我们,这激动和热情是大自然壮丽的景观给予的,更是大禹治水的伟大事迹所激荡的,于是引出下联对大禹事迹的记叙。其中“嘘”和“走”二字用得非常传神:“嘘”是慢慢地呼气,将云气紧贴着青壁慢慢舒卷的状态写得很淘气,认为是白云轻轻地向青壁嘘气,逗弄着青壁,像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一样;“走”是跑的意思,这个字既可以说是长江在奔跑,也可以说长江所发出的轰鸣声在奔跑着传播,还可以说岸边的白沙在江水带动下向前奔跑,可谓一字点活了长江向三峡流淌的场景,给予读者一个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情境,既充满情趣,又饱含力量。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走出禹庙,伫立崖头,遥望三峡,诗人因大禹的伟大和景观的壮丽所引发的豪迈之情已到极致,于是逼出尾联的一声赞叹:大禹啊,我早就听说你乘四载到处奔波,疏通长江,凿通三巴的英雄事迹,今日我眼观你的成就,享受着你创造的三峡美景,我越发佩服你的伟大!这联诗按照诗意来看,上下句是打通的,即“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我们知道能打通的诗句是不易对仗的,所以只有词中才常用打通的句式,比如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入会、登临意。”但是这里杜甫将句子打通,却又对得很工整,“乘”对“控”,“四载”对“三巴”,巧妙而又不损害诗意,真可以说是笔力老到!

《禹庙》这四十个字中,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而且写作章法严谨,整体气象宏丽,是咏史怀古的佳作。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唐代的祠庙诗都不能超越杜甫《禹庙》和《重过昭陵》的成就。 (王贺)

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诗人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万代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将缅怀英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出来。

杜甫写的禹庙,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这座古庙。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象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山“空”庭“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诗人用“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在抒情诗中,情与景本应协调、统一。而这首诗,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但禹庙之景却十分荒凉:山空,风寒,庭荒,屋旧。这些景物与感情基调不协调。诗人为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由此可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篇2:禹庙原文赏析及翻译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译文:

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一夜寒霜,使湖边的树林像染过一样。请您不要说酒杯太深,这次分别后不知在什么地方才能相逢。

时光渐渐流逝,美好年华难以留住,镜里的年轻容颜,终归是已经老去。有一句叮嘱的话一定要记住:“只有闲人才能做神仙。”

注释:

禹庙:祭祀夏王大禹的庙宇。

兰亭:魏晋风流朝圣地、书法圣地。

冉冉:形容时光渐渐流逝。

毕竟:到底;终归。

篇3:杜甫《禹庙》赏析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注释

⑴禹庙:指建在忠州临江县(今重庆市忠县)临江山崖上的大禹庙。

⑵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

⑶落日斜:形容落日斜照的样子。斜,如按古音为了押韵可念xiá。

⑷荒庭:荒芜的庭院。橘(jú)柚(yòu):典出《尚书·禹贡》,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橘柚包好进贡。

⑸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

⑹云气:云雾,雾气。生虚壁:一作“嘘青壁”。虚壁:空旷的墙壁。

⑺江:指禹庙所在山崖下的`长江。白沙:白色沙砾。

⑻四载(zài):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棵(登山的用具),泥行乘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翘,人可踏其上而行泥上)。《尚书·益稷》:“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孔传:“所载者四,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全唐诗》注:“载”,去声。

⑼疏凿:开凿。一作“流落”。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东汉末年刘璋分蜀地为巴东郡、巴郡、巴西郡。传说此地原为大泽,禹疏凿三峡,排尽大水,始成陆地。

参考译文

大禹庙坐落在空阔的山坳,飒飒秋风伴着落日的斜照。

荒凉的庙院垂着累累橘柚,古屋的壁上画着龙蛇虎豹。

蒸腾的云气在屋壁上缭绕,深深的江水卷着白沙浪涛。

大禹乘四载到处凿山疏道,终于降服三巴地区的龙蛟。

篇4:清庙原文翻译及赏析

维天之命

题解:赞美文王的美德。

维天之命1,於穆不已2。於乎不显3,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4,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5,曾孙笃之6。

【译文】

是那上天天命所归,多么庄严啊没有止息。多么庄严啊光辉显耀,文王的品德纯正无比。

美好的东西让我安宁,我接受恩惠自当牢记。顺着我文王路线方针,后代执行一心一意。

【注释】

1.维:语助词。2.於(wū):叹词,表示赞美。穆:庄严粹美。3.不(pī):借为“丕”,大。

4.假:通“嘉”,美好。溢: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释诂》:‘溢、慎、谧,静也。’…诗言‘溢我’,即慎我也,慎我即静我也,静我即安我。”

5.骏惠:郑笺训为“大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惠,顺也;骏当为驯之假借,驯亦顺也。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

6.曾孙:孙以下后代均称曾孙。郑笺:“曾,犹重也。”笃:指笃行,行事一心一意。笃,厚。

【赏析】

《维天之命》是《周颂》的第二篇,无韵,篇幅不长,充满了恭敬之意、颂扬之辞。诗为祭祀周文王之作(《毛诗序》所谓“大平告文王也”),因文本中有“文王之德之纯”、“骏惠我文王”等句可证,古今并无异议,但对成诗之时,则汉儒、清儒之说有分歧。郑玄笺云:“告大平’者,居摄五年之末也。文王受命,不卒而崩,今天下太平,故承其意而告之,明六年制礼作乐。”他认为此诗作于周公摄政五年之冬。而陈奂《诗毛氏传疏》则云:“《书·雒诰》大传云:‘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维天之命》,制礼也;《维清》,作乐也;《烈文》,致政也。三诗类列,正与大传节次合。然则《维天之命》当作于六年之末矣。《雒诰》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郑注云:‘周公制礼乐既成,不使成王即用周礼,仍令用殷礼者,欲待明年即政,告神受职,然后班行周礼,班讫始得用周礼,故告神且用殷礼也。’郑谓周礼行于七年致政之后,是也。而笺以告太平为礼未成时,在居摄五年之末,则未是。诗云:‘我其收之。’又云:‘曾孙笃之。’自在制礼后语矣。”据他考证,郑玄之说有误,此诗当作于周公居摄六年之末,即公元前11。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陈奂之说较郑笺“为有据也”,兹从其说。

此诗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四句说文王上应天命,品德纯美;后一部分四句说文王德业泽被后代,后代当遵其遗教,发扬光大。读者稍加注意,便会发现前后两部分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前一部分有一个逆挽,也就是说,今传文句将原该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於乎不显”的平行结构在句子的排列组合上作了小小的变化。语义丝毫未变,但效果却很不一样,两个“於”字的叠合,更显出叹美庄敬之意。而后一部分没有用感叹词,作者便任句式按正常逻辑排列,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在唱出重音——赞颂文王——之后,以轻声顺势自然收束,表示出顺应文王之遗教便是对文王最好的告慰,这样一种真心诚意的对天祈愿与自我告诫。

从诗的句式看,此诗中第四句“文王之德之纯”与第七句“骏惠我文王”完全可以压缩成“文王德纯”、“骏惠文王”这样的句式,如此则八句均为四言,整齐划一。《周颂》中不是没有这样纯用四言句的诗章,如《臣工》、《噫嘻》等即是。因为《周颂》中多无韵之诗,可能会有人将这种句式参差与匀整的不同与有无韵脚联系起来,以为有韵之诗句式以匀整为尚,无韵之诗句式以参差为尚;这样看的话未免太绝对,上举《臣工》、《噫嘻》等无韵(江永《古韵标准》谓《臣工》“韵不分明”,语尚含糊)之诗也是齐言句式,就很难以此解释之。笔者以为《颂》诗的句式参差与否,除了语言表达上的需要外,恐怕更多的是合乐的需要。据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说:“《颂》律与《雅》律之配置不同,《雅》为周旋律,《颂》为交旋律。”而阮元《释颂》强调《颂》之舞容而谓其全为舞诗。据此,则《颂》诗的音乐大约因切合舞蹈的需要而旋律变化多一些,句式参差与匀整正反映出其旋律的差异。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笔者不敢妄断,谨以之求质于治中国古代音乐史者。

至于说此诗的内容,实在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颂扬文王德配上天,对其美德顶礼膜拜,正是周公摄政制礼,确定祭祀文王的规格仪轨之后,创作祭舞祭歌的必然主题。而因其言词古直,情意朴素,尚无矫揉造作之弊,今人读来并不致于像读后世千篇 一律的祭祀歌辞那样产生反感。(茹云鹤.赵荔红)

【说明】

这亦是一首在祭祀仪式现场所诵唱的歌,是一首祭祀文王、武王的颂歌,周成王是周朝第二代天子,其威望仅次于文王、武王,与其子周康王齐名,史称“成康之治”。《史记·周本纪》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天下之所以安宁,是因为“成王不敢康”。周文王在世时,周国没有取得天下,周武王即位后即灭商得天下,可惜在位仅几年就去世,周成王即位就继承了周武王的事业,又一次重新开始分封诸侯。他的责任就是要保证天下太平,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所以,这是一首周成王自己颂唱的祭祀歌,他在歌中表白自己不敢懈怠,不敢追求安乐,希望天下太平。

在短小的诗篇中,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十分紧凑的叙述了周初三王,并且表明了他们对创建、巩固新兴王朝所作出的不同贡献,同时又重点宣扬了成王为完成父辈事业所进行勤勉努力。诗歌的这一叙写特点,当之无愧地赢得了前人“通首密练”的好评。

本篇无韵,只有八句,是《诗经》中最短的篇章之一,但诗题却是《诗经》中最长的。

关于本篇的主旨,最初都认为是祭祀成王的。朱熹《诗集传》援引《国语》曰:“《国语》叔向引此诗而言曰:‘是道成王之德也。”贾谊《新书·礼容下》亦云:“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成王承嗣,仁以临民,故称昊天焉。”均可证。但《毛诗序》却认为是祭祀天地的:“《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毛诗序》之所以会得出这个结论,一是因为其坚认《周颂》无成王之后的作品,所以不可能是祭成王;二是因为其判定诗的主旨往往只根据诗的发端,而不是根据诗的整体。《毛诗序》的这个结论与本篇的诗意显然牴牾,因为整首诗七句中有五句赞美成王,只有一句涉及天,所以尽管毛诗长时间占据了诗学的主导地位,尽管郑玄、孔颖达诸儒煞费苦心地为其补苴罅漏,它还是不断地被后人责难。朱熹《诗集传》曰:“此诗多道成王之德,疑祀成王诗也。”姚际恒《诗经通论》曰:“小序谓‘郊祀天地’,妄也。《诗》言天者多矣,何独此为郊祀天地乎?郊祀天地,不但于成王无与,即武王亦非配天地,而言‘二后’,何耶?”方玉润《诗经原始》曰:“序谓‘郊祀天地’,不知何所取义。诗唯首句及天,‘二后’下皆言文、武受命,及成王之德。曰‘不敢康’,曰‘宥密’,曰‘缉熙’,而终之以‘单厥心’,所以上基天命,缵成王业,而能安靖天下者于是乎在。于天地毫不相涉,天下岂有此等祭天地文乎?”现代学者亦多摒弃《毛诗序》的观点,而恢复其“祭祀成王”的本来面目。

祭成王不从祭主入手,却上溯到文、武二王,再追溯到昊天,似乎有些离题。其实这并不难解释,成王受命于文、武二王,文、武二王又受命于天,所以从天入手,以示成王与文、武二王一脉相承,得天之真命。首二句是全诗的引子,其作用犹如赋比兴中的兴,后五句才是全诗的主体。成王是西周第二代天子,声望仅次于文、武二王,与其子康王齐名,史称“成康之治”。《史记·周本纪》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天下之所以安宁,是因为“成王不敢康”,此与《离骚》所说的“夏康娱以自纵”正相对照。“夙夜基命宥密”伸足“不敢康”之意,一正一反,相得益彰。按此句最难理解。《礼记·孔子闲居》有:“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郑玄注:“其,读为基。基,谋也。密,静也。言君夙夜谋为政教以安民,则民乐之。”陈子展《诗经直解》谓“此句旧解唯此郑注较为明确”,本文即用郑注;《尔雅·释诂》亦曰:“基,谋也。”正与郑注同义。第五句的“缉熙”是连绵词,不应分解,《大雅·文王》有“於缉熙敬止”,《周颂·维清》有“维清缉熙”,《周颂·载见》有“俾缉熙于纯嘏”,都作光明解,本文亦依之。最后一句的“其”等于“之”,“肆其靖之”等于“肆之靖之”,也就是“巩固它安定它”的意思。文王、武王开创的周朝在成王时得以巩固、安定,这就是祭主一生的功绩。

篇5:杜甫《禹庙》参考译文及赏析

杜甫《禹庙》参考译文及赏析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这两句写禹庙外面的景色——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山崖峭壁间卷动;江涛滚滚,白浪淘沙,向三峡奔腾而下。气象雄阔,状景逼真, “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嘘”字写云雾,在长满青苔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走”字写江涛澎湃,白浪淘沙,滚滚奔流。这大自然的气势磅礴景象衬托出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

出自杜甫《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注释

⑴禹庙:指建在忠州临江县(今重庆市忠县)临江山崖上的大禹庙。

⑵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

⑶落日斜:形容落日斜照的样子。斜,如按古音为了押韵可念xiá。

⑷荒庭:荒芜的庭院。橘(jú)柚(yu):典出《尚书·禹贡》,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橘柚包好进贡。

⑸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

⑹云气:云雾,雾气。生虚壁:一作“嘘青壁”。虚壁:空旷的墙壁。

⑺江:指禹庙所在山崖下的长江。白沙:白色沙砾。

⑻四载(zài):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棵(登山的用具),泥行乘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翘,人可踏其上而行泥上)。《尚书·益稷》:“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孔传:“所载者四,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全唐诗》注:“载”,去声。

⑼疏凿:开凿。一作“流落”。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东汉末年刘璋分蜀地为巴东郡、巴郡、巴西郡。传说此地原为大泽,禹疏凿三峡,排尽大水,始成陆地。

参考译文

大禹庙坐落在空阔的山坳,飒飒秋风伴着落日的斜照。

荒凉的庙院垂着累累橘柚,古屋的壁上画着龙蛇虎豹。

蒸腾的云气在屋壁上缭绕,深深的江水卷着白沙浪涛。

大禹乘四载到处凿山疏道,终于降服三巴地区的龙蛟。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秋天。当时杜甫出蜀东下,途经忠州(今属重庆),特地前去参谒了大禹古庙,有感而作此诗。

赏析

《禹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首联点明游览的地点及时节,引出大禹治水的典故;颔联由远及近地描写大禹庙内部的景色;颈联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庙内云气腾蒸,山下江声震耳,一派雄浑景象,暗喻大禹治水的功劳;尾联借景抒情,缅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情感波澜起伏,笔触沉郁有力,写作章法严谨,整体气象宏丽,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是咏史怀古的佳作。

杜甫在这首诗中深情地歌颂了大禹的功绩,突出表达了他对唐代帝王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励精图治,进而创造光辉业绩。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首联点明禹庙的位置与周边的景观:禹庙坐落在寂寞的山中,萧瑟的秋风、落日的余晖使禹庙在寂寞外更添荒凉。如果打破诗句的顺序,在想象中重构禹庙所处的情景,诗中的禹庙则显示出虽古老却苍劲,虽荒凉而充满了韧力的特点。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出禹庙的老当益牡,格外庄严,格外肃穆。这才是诗人此时的真正感情,即敬慕和怀念,于是诗人开始参谒这座古庙。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这联诗写庙内之景。庙内是“荒庭”和“古屋”,似乎很残破,但是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庭中高高的橘柚树上垂满了硕大的果实,屋宇的墙壁上画满了飞舞的龙蛇,于是荒庭和古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庭院不再荒凉,古屋不再残破。如果单纯从字面来解读这联诗,那么可以看到上面所说的自然景观。其实诗人在这里还化用了大禹的典故:大禹治水受到人民的爱戴,他驱走龙蛇,既造福了生灵也福泽了生物。这些典故的运用,使那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致成为了对古代帝王英雄事迹的赞叹,诗歌的境界也因此得到提升。诗人将大禹的典故与眼前的实景结合,使景物描写中包含典故而看不出是在用典,即景与典合为一体,所以前人称赞杜甫这联诗是“用事入化”的典范,称赞杜甫的笔法是“千古绝技”。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这联诗写庙外之景。禹庙所在的山上,白云流走,蒸腾的云雾在空旷的山崖峭壁上缭绕:禹庙山下的江中,波涛轰鸣,似乎要在向前奔跑中卷走岸边的白沙。“生虚壁”,一作“嘘青壁”。若照后者,则白云逗引青壁,而江涛又狂卷岸沙,这就像一幅既充满情趣又壮观奇丽的图画,可见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激动和热情。诗人暗示,这激动和热情是大自然壮丽的景观给予的,更是大禹治水的伟大事迹所激荡的,于是引出下联对大禹事迹的记叙。“其中“嘘”和“走”二字用得非常传神:“嘘”是慢慢地呼气,将云气紧贴着青壁慢慢舒卷的状态写得很淘气,认为是白云轻轻地向青壁嘘气,逗弄着青壁,像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一样;“走”是跑的意思,这个字既可以说是长江在奔跑,也可以说长江所发出的轰鸣声在奔跑着传播,还可以说岸边的白沙在江水带动下向前奔跑,可谓一字点活了长江向三峡流淌的场景,形成了一个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情境,既充满情趣,又饱含力量。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走出禹庙,伫立崖头,遥望三峡,诗人因大禹的伟大和景观的壮丽所引发的豪迈之情已到极致,于是逼出尾联的一声赞叹:早就听说大禹乘四载到处奔波,疏通长江,凿通三巴的英雄事迹,今日眼观他的成就,享受着他创造的三峡美景,越发佩服他的伟大!这联诗按照诗意来看,上下句是打通的,即“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一般说来能打通的诗句是不易对仗的,所以只有词中才常用打通的句式,比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入会、登临意。”但是这里杜甫将句子打通,却又对得很工整,“乘”对“控”,“四载”对“三巴”,巧妙而又不损害诗意,真可以说是笔力老到。

这首诗写禹庙,除了最后一联外没有正面提到大禹,诗人主要是写了庙外庙内的所见,然后由内及外写到大江。然而这一切都涉及到大禹的历史伟绩。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诗人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万代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将缅怀英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出来。《禹庙》这四十个字中,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而且写作章法严谨,整体气象宏丽,是咏史怀古的佳作。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唐代的祠庙诗都不能超越杜甫《禹庙》和《重经昭陵》的成就。

篇6:杜甫——《禹庙》

【年代】:唐

【作者】:杜甫——《禹庙》

【内容】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赏析】:

杜甫写的禹庙,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这座古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开门见山,起笔便令人森然、肃然。山是“空”的,可见荒凉;加以秋风瑟瑟,气氛更觉萧森。但山空,那古庙就更显得巍然独峙;加以晚霞的涂染,格外鲜明庄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庙内,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但诗人却观察到另一番景象:庭中桔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桔柚和龙蛇,给荒庭古屋带来一片生气和动感。“垂桔柚”、“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据《尚书。禹贡》载,禹治洪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产,远居东南的“岛夷”之民也“厥包桔柚”──把丰收的桔柚包裹好进贡给禹。又传说,禹“驱龙蛇而放菹(泽中有水草处)”,使龙蛇也有所归宿,不再兴风作浪(见《孟子。滕文公》)。这两个典故正好配合着眼前景物,由景物显示出来;景与典,化为一体,使人不觉诗人是在用典。前人称赞这两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绝技”(《诗薮。内篇》卷四)。这样用典的好处是,对于看出它是用典的,固然更觉意味深浓,为古代英雄的业绩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样可以欣赏这古色古香、富有生气的古庙景物,从中领会诗人豪迈的感情。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古谓:“云从龙”。从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游,口中嘘出团团云气;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诗人伫立崖头,观此一番情景,怎能不对英雄大禹发出衷心的赞美,故结句云:“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传说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是为“四载”。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忠县、云阳、阆中等地)。传说这一带原为泽国,大禹凿通三峡后始控为陆地。这两句诗很含蓄,意思是说:禹啊,禹啊,我早就耳闻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今天亲临现场,目睹遗迹,越发敬佩你的伟大了!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象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山“空”庭“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诗人用“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在抒情诗中,情与景本应协调、统一。而这首诗,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但禹庙之景却十分荒凉:山空,风寒,庭荒,屋旧。这些景物与感情基调不协调。诗人为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由此可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何庆善)

篇7:杜甫:禹庙

《禹庙》

作者:杜甫

原文: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注释:

1、青壁:禹凿开的石壁。

2、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茫ǖ巧降挠镁撸,泥行乘(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翘,人可踏其上而行泥上)。

3、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传说这一带原是沼泽,大禹凿通三峡后成为陆地。

翻译:

大禹庙坐落于空寂的山谷中,秋风萧瑟冷清,残阳斜照在大殿上。荒芜的庭院里树上挂满了橘子和柚子,古屋的墙壁上还残留着龙与蛇的画像。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声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之道向东奔流。早就听说大禹乘着四种交通工具治理水患,开凿石壁,疏通水道,使长江之水顺河流入大海。

赏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出蜀东下,途经忠州,特地前去观览大禹古庙。首联巧妙地点出了游览的地点和时令。秋风萧瑟之时,诗人前去游览大禹庙,他举目远眺,只见四周群山环抱,草木幽深,而大禹庙就坐落在这空旷寂静的山谷中,残阳正好斜照在大殿之上。颔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庙宇内部的景色。大禹庙因位于深山之中,常年无人照管,故而房舍残破,杂草丛生,显得荒凉而又冷清。庭院的橘子树和柚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致使树枝低垂,好像要被压垮似的。古庙的墙壁上残留着龙和蛇的图像,依稀可辨。颈联描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天空的浮云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着身姿,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之声从远处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道向东奔流。此联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嘘”、“走”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形象逼真,气势不凡,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尾联借景抒情,点破本诗的题旨。

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诗人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万代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将缅怀英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出来。

杜甫写的禹庙,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这座古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开门见山,起笔便令人森然、肃然。山是“空”的,可见荒凉;加以秋风瑟瑟,气氛更觉萧森。但山空,那古庙就更显得巍然独峙;加以晚霞的涂染,格外鲜明庄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庙内,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但诗人却观察到另一番景象:庭中桔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桔柚和龙蛇,给荒庭古屋带来一片生气和动感。“垂桔柚”、“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据《尚书。禹贡》载,禹治洪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产,远居东南的“岛夷”之民也“厥包桔柚”――把丰收的桔柚包裹好进贡给禹。又传说,禹“驱龙蛇而放菹(泽中有水草处)”,使龙蛇也有所归宿,不再兴风作浪(见《孟子。滕文公》)。这两个典故正好配合着眼前景物,由景物显示出来;景与典,化为一体,使人不觉诗人是在用典。前人称赞这两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绝技”(《诗薮。内篇》卷四)。这样用典的好处是,对于看出它是用典的,固然更觉意味深浓,为古代英雄的业绩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样可以欣赏这古色古香、富有生气的古庙景物,从中领会诗人豪迈的感情。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古谓:“云从龙”。从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游,口中嘘出团团云气;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诗人伫立崖头,观此一番情景,怎能不对英雄大禹发出衷心的赞美,故结句云:“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传说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山乘茫是为“四载”。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忠县、云阳、阆中等地)。传说这一带原为泽国,大禹凿通三峡后始控为陆地。这两句诗很含蓄,意思是说:禹啊,禹啊,我早就耳闻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今天亲临现场,目睹遗迹,越发敬佩你的伟大了!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象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山“空”庭“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诗人用“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在抒情诗中,情与景本应协调、统一。而这首诗,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但禹庙之景却十分荒凉:山空,风寒,庭荒,屋旧。这些景物与感情基调不协调。诗人为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由此可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篇8:绍兴禹庙

绍兴禹庙 -资料

在绍兴市东南6公里、禹陵右侧,中祀夏禹。史籍记载,夏启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庙,但已难考。今庙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1934 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清代重建。保留明代建筑规模和清代建筑风格。中轴线上有午门、祭厅、正殿3进,顺山势逐步升高,殿前铺设石阶。正殿5间,高24 米,1953年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清代木构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

资料

内有大禹立像,高2.85米,雍容大度,光彩照人。像前楹柱上书“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一联。午门前有岣嵝亭,内设明代翻刻的湖南衡山岣嵝碑。碑高3.9米,刻77字,内容为歌颂大禹治水之功,字体奇古,碑文传为夏禹治水时所刻,应是谬传。碑文下附有释文。庙东侧有石亭,中设略呈圆椎状的石一块。石高2米,顶端有圆孔,传为禹下葬时所用。石上刻有古隶,又有宋元题刻。庙周群山逶迤,苍翠绕合,庙宇高瓦飞檐,红墙四围,气象庄严。

篇9:杜甫《禹庙》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禹庙》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注】禹庙:即大禹庙。

(1)颈联写庙外之景,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最为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赞美了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赞美英雄,感情基调多是昂扬向上的,但诗人写景却用了“空山”“荒庭”“秋风”“古屋”等荒凉的意象,有人说这与全诗的情感基调矛盾,你是怎样看待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3)这首诗前四句中的景与情各有什么特点?(2分)

(4)有人认为这首诗用了“春秋笔法”,有借古讽今之意,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嘘”、“走”二字特别传神。(2分)

“嘘”字写云雾,在长满青苔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1分)

“走”字写江涛澎湃,白浪淘沙,滚滚奔流。这大自然的气势磅礴景象衬托出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1分) 公务员考试

(2)荒凉意象与全诗情感基调不矛盾。(1分)因为这首诗主旨赞美了大禹。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诗人采用了反衬(2分)手法,以冷落荒凉的真实之景,有力地表现了大禹的气魄与功绩。(分析1分,谈及一点即可)

(3)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十分荒凉的禹庙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治水英雄的歌颂之情,情绪昂扬豪迈。(2分)

(4)禹庙的山“空”庭“荒”,正是当时唐代社会的写照。(1分)诗人借大禹治水这一神话传说,暗讽了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3分)

二:

(1)颈联中的“嘘”字和“走”字用得好,试析其妙处。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颈联中的“嘘”和“走”用得奇妙。江流奔腾咆哮,好似画中神龙飞跃在悬崖峭壁之间,嘘出团团云气;这个“走”字写出了长江之水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的速度迅奔的气势,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的崇敬之情,且暗含了对当时统治者昏慵误国的讽刺,希望当政者能像大禹一样“乘四载”“控三巴”,艰苦创业,重振河山。

译文:

大禹庙坐落于空寂的山谷中,秋风萧瑟冷清,残阳斜照在大殿上。荒芜的庭院里树上挂满了橘子和柚子,古 屋的墙壁上还残留着龙与蛇的画像。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声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之道向东奔流。早就听说大禹乘着四种交通工具治理水患,开 凿石壁,疏通水道,使长江之水顺河流入大海。

赏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出蜀东下,途经忠州,特地前去观览大禹古庙。首联巧妙地点出了游览的地点和时令。秋风萧瑟之时,诗人前去游览大禹庙,他举目远眺,只见四周群山环抱,草木幽深,而大禹庙就坐落在这空旷寂静的山谷中,残阳正好斜照在大殿之上。颔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庙宇内部的景色。大禹庙因位于深山之中,常年无人照管,故而房舍残破,杂草丛生,显得荒凉而又冷清。庭院的橘子树和柚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致使树枝低垂,好像要被压垮似的。古庙的墙壁上残留着龙和蛇的图像,依稀可辨。颈联描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天空的'浮云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着身姿,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之声从远处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道向东奔流。此联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嘘”、“走”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形象逼真,气势不凡,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尾联借景抒情,点破本诗的题旨。

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诗人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万代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将缅怀英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出来。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象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山“空”庭“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诗人用“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事业单位招考

在抒情诗中,情与景本应协调、统一。而这首诗,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但禹庙之景却十分荒凉:山空,风寒,庭荒,屋旧。这些景物与感情基调不协调。诗人为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由此可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蜀先主庙原文及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游子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池》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昭君原文、翻译及赏析

《短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东山》原文赏析及翻译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运河》原文及翻译赏析

萤火原文、翻译及赏析

禹庙原文赏析及翻译(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禹庙原文赏析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