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民俗的谚语

时间:2022-11-30 00:53:41 作者:谢腾飞谢花花儿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谢腾飞谢花花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国 民俗的谚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国 民俗的谚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中国民俗 谚语

中国民俗 谚语

除虫如除草,一定要趁早,

一亩不治,百亩遭秧。

耕地过冬,虫死土松。

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

若要来年害虫少,今年铲尽田边草。

田塍三面光,害虫无处藏。

一人一把火,螟虫无处躲。

烟叶肥皂,治虫良药。

别看蛤蟆这么丑。

却是种田人的好帮手。

种也在人,收也在人。(河南)

割到地里不算,拉进场里一半。

精打细收,颗粒不丢。

一粒粮食一粒金,颗粒还家要当心。

拿到场里算庄稼,收到家里算粮食。

一年劳动在于收,谷不到家不算收。

割稻要轻,打稻要稳,翻稻要勤。(广东)

割稻不轻手,稻粒都要走。

栽秧不怕雨绵绵,打谷不怕火烧天。(四川)

棉花要摘好,不能满地跑。(湖南)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在丢。

麦收九成熟,不收十成落。

麦上场,快快扬。

快割快打,麦粒不撒。(甘肃)

麦子上了黄,不能地里放。(青海)

麦黄不收,有粮也丢。

谷子老了吃米,高不梁老了吃糠。(山东)

收麦如救火。

小麦发了黄,秀女也下床。

庄稼上了场,孩子老婆一齐忙。

收麦有五忙:割、拉、碾、晒、藏。

顶风扬场,顺风簸簸箕。

麦捆根,谷捆梢,芝麻捆在半中腰。

甘薯马铃薯,同类不同储。

蒜见蒜,粒一半。

小枣要晒,大枣要晾。

植树造林,富国富民。

家有寸材,不可当柴,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种树。

路是人开,树是人栽。

栽树忙一天,利益得百年。

现在人养树,来日树养人。

眼前富,拾粪土;长远富,栽树木。

人要文化,山要绿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吃山要养山。

绿化赛过宝,一宝变百宝。

林带林网,赛过铁壁钢墙。

城镇变绿海,除尘少公害。

荒山变林山,不愁吃和穿。

干劲足,荒山发;干劲大,顽石怕。

角头角脑栽一颗,足够养个老婆婆。

治水先治山,治山先栽树。

绿化秃山头,浊水变清流。

山上绿幽幽,泉水不断流。

揭了山皮,饿了肚皮。

山岗多栽树,水土不下流。

要想风沙住,地上多栽树。

圩堤多栽树,汛期挡浪头。

河边树成排,不怕洪水来。

植树把林造,抗旱又防涝。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树木成林,风调雨顺。

家门栽杨柳,砍柴不用远地走。

房前屋后,栽桑种柳。

房前栽柳,房后栽槐。

间苗要早,定苗要小。

灌水有三看:看天,看地,看庄稼。

种好管好,丰收牢靠;只种不管,打破金碗。

光栽不护,白搭工夫。(陕北)

年年防灾,时时防虫。种前防虫,种后治虫。(湖南)

捕蛾一个,增产一箩。

春来多捉一个蛾,秋后多收谷一箩。(河南)

螟虫灭光,谷米满仓。

苗要好,除虫早。

春天栽树要早,夏天灭虫要了。

治虫没巧,治早,治少,治了。

开春杀一虫,强于秋后杀百虫。

篇2:中国民俗作文

根据中国的习俗,为了迎接春节的来临,奶奶准备自己动手包包子,我一听可高兴了,从没见过。

首先奶奶准备好了面团和菜心,剩下的就是包的过程,我来点红。

包包子开始了,奶奶切面团,我揉面团,普普通通的面团和菜心在奶奶大手的揉捏之下“包子娃娃”诞生了,一个个笑开了花。我帮奶奶把包子放进了蒸笼里,15分钟过后“包子娃娃”更白更胖了,真想立即咬一口,看着劳动成果我更卖劲了。

今天虽然辛苦,但是我很开心。

篇3:中国民俗歇后语

中国民俗歇后语大全

1. 鼻子上冒烟——急在眼前

2. 鼻子上抹黄连——苦在眼前

3. 鼻子下面挂电灯——闻名(明)

4. 比干丞相——没心

5. 比赛场上的运动员——争先恐后

6. 比着被子伸腿——量力而行

7. 笔杆子吞进肚——胸有成竹

8. 闭着眼睛鼓风——瞎吹

9. 闭着眼睛和面——瞎掺和;乱掺和

10. 闭着眼睛哼曲子——心里有谱

11. 闭着眼睛卖布——瞎扯

12. 闭着眼睛摸田螺——瞎碰;瞎撞

13. 闭着眼睛趟河——听天由命

14. 闭着眼睛跳舞——盲目乐观

15. 闭着眼睛训话——瞎说

16. 闭着眼睛走路——净想歪道儿

17. 闭着眼睛走路——瞎摸

18. 闭着眼睛走南墙——瞎碰

19. 壁虎尾巴——节节活

20. 壁画上的耕牛——不中用

21. 壁上的耕牛——离(犁)不得

22. 壁上挂鬼星——鬼话(画)

23. 蝙蝠看太阳——颠倒黑白;傻了眼

24. 鞭打快牛——忍辱负重

25. 鞭打千里驹——快马加鞭

26. 鞭打死鸟——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27. 鞭杆当笛吹——没心眼

28. 鞭杆做大粱——不是正经东西

29. 鞭炮店失火——恭维自己

30. 鞭梢上拴两个蛤馍——经不起摔打

31. 扁担冲水——牌子很大

32. 扁担打跟头——先一头落地

33. 扁担倒了也认不出来——一字不识

34. 扁担窟窿插麦茬——对上眼了

35. 扁担搂柴——管得宽

36. 扁担上睡觉——想得宽

37. 扁担挑柴火——心(薪)挂两头

38. 扁担挑水——挂两头

39. 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40. 扁担挑水走滑路——心挂两头

41. 扁担无钉——两头的塌;两头滑脱;两头耍滑

42. 扁担砸杠子——直打直

43. 扁担做桅杆——担风险

44. 扁豆绕在竹竿上——有靠了

45. 扁鹊开处方——手到病除;妙手回春

46. 变不挨皮鞭挨砖头——吃硬不吃软

47. 变戏法的打锣——虚张声势

48. 变戏法的亮手帕——不藏不掖

49. 便宜买回的处理品——贱货

50. 婊子挂起贞节牌——假正经;假装正经

51. 婊子立牌坊——假正经;假装正经;不要脸

52. 裱糊店里的纸人——一点就透;一戳就破

53. 裱糊匠上天——胡(糊)云

54. 裱画店夫人——自己丢出话(画)来

55. 鳖蛋上抹香油——圆滑;又圆又滑

56. 鳖咬手指头——抓住不放;揪住不放

57. 瘪肚臭虫——要叮人

58. 瘪粒儿的麦穗——头扬得高

59. 瘪嘴吹萧——走漏风声

60. 殡仪馆里的棺材——装人

篇4:中国民俗“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统称为“文房四宝”。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笔、墨、纸、砚亦然。在使用之余,文人雅士还给它们取了人性化的名字(见韩愈《毛颖传》):

笔:中山人毛颖。中山是脚代诸侯国名,在今天的河北省定州一带,战国时为赵国所灭。据王羲之《笔经》记载,汉朝时天下诸侯郡国争献兔毛笔以书写洛阳鸿都门上的匾额,结果只有赵国兔毛笔入选。中山属赵,所以称毛颖为中山人,颖是指毛笔呈锥状的笔头。另有人因宣城多产笔,也称之为宣城毛元锐,字文锋的。

墨:绛人陈玄。古时绛州在今天山西省新绛县,所产之墨较为有名,为朝廷贡品,而墨又以陈年、浓黑者为上品,故称之为绛人陈玄。又:南唐时燕人李廷圭以松烟造墨,光泽可鉴最负盛名,后渡易水而江南,故也有人称墨为燕人易玄光,字处晦的。

纸:会稽褚知白。古时会稽在现在的浙江绍兴,出产贡纸。楮树之皮是造纸的上等原料,而褚与楮音同形近,故有人从人的姓氏中取“褚”为纸的姓氏,称之为会稽褚知白。另外也有人因河南华阴多产纸,称褚知白为华阴人士,字守玄。

砚:弘家陶泓。隋唐时期,天下陶砚盛行,而其中又以虢州,即汉时弘家郡(今河南灵宝)所产最负盛名,砚中间下凹以存墨汁,故称之为弘家陶泓。也有人称以石料所制之砚为石虚中,字守默(墨)的。

古人不仅给笔、墨、纸、砚取了名字,而且还给它们封了官职。笔:书写用品,因笔杆以竹管作成,使用时要饱蘸墨水,故封之为中书君、管城侯、墨曹都统、墨水郡王、毛椎刺史;墨:多以松烟制成,品质上乘的还要添加香料,故封之为松滋侯、黑松使者、玄香太守、毫州楮郡平章事;纸:性柔韧,可随意裁剪,且以洁白者为佳,故封纸为好畦(侍)侯、文馆书史、白州刺史、统领万字军略道中O将;砚储墨之器,质地坚硬,帮封之为即墨侯、离石侯、铁面尚书、即墨军事长。

篇5:中国民俗作文

中国民俗作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假日与节日,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实行。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已经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首度被列为法定假日。除此之外,中国实行双休日和八小时工作制,即每星期六、星期日放假(双休日),每天工作八小时。每逢元旦、春节和十一国庆节等特殊节日的时候还实行「调休」。

1月1日元旦公历新年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妇女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做出的贡献女职工放假半天

3月12日植树节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以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为纪念,1979年全国人大恢复不放假

5月1日国际劳动节庆祝劳工运动为社会及经济等作出的贡献放假三天

5月4日五四青年节纪念19的五四运动不放假

6月1日国际儿童节庆祝儿童福利的促进小学生放假一天

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纪念197月23日-7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不放假

香港回归纪念日纪念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特别行政区放假一天

8月1日建军节纪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不放假

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纪念1945年9月2日日本与盟国签订日本投降书不放假

9月10日教师节庆祝教师为社会做出的贡献,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小学、初中一年级教师和学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国庆节纪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放假七天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不放假,12月25日圣诞节纪念耶稣基督降生,公元纪元开始中国基督宗教徒(包括基督徒和天主教徒)的节日,不放假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

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二月十九,观音圣诞

二月十五,花朝节

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三月二十三,妈祖圣诞(福建、台湾、澳门等地的重要节日)

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一般在阳历4月5日,闰年在4月4日

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夏至节

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七月三十地藏节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十月十五日,下元节

冬至,传统祭祖之日

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

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年除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圣贤诞辰日:

屈原诞辰:正月廿一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观音诞辰:二月十九

苍颉诞辰:三月廿八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佛诞:四月初八

炎帝神农诞辰:四月廿六日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

鲁班诞辰: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关公诞辰:六月廿四

诸葛亮诞辰:七月廿三日

孔子诞辰:八月廿七

篇6:中国民俗过年作文

中国民俗过年作文

王安石的《元日》里有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又过年了!春节将要来临了,大家都忙里忙外的,连小孩也要帮大人干活,大人们每天都在准备着过年用的,吃的',玩的,连小孩也不能闲,每天都在家里啃瓜子,看电视。专门给大人添乱,即使这样年还是来临了。

除夕是我们最值得庆贺的时候,因为今天除了特殊原因外,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子女,父母都会吃团圆饭的,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会说一年中发生的所有有趣的事情,一年中的所有收获,还有说说下一年的生活目标。吃过团圆饭,所有的人都坐在客厅里,大人们在打麻将,而我们这些读书人会在一起对别人诉说着自己在学习中的趣事。“嘭!彭!彭!窗外五颜六色的,哦!原来是每年必要的节目开始了——放鞭炮,每家每户都点燃自己准备的节目——烟花!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希望今年所有的同学们一起努力吧!用一个好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篇7:中国民俗故事读后感

中国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合称四大文明古国。在这些国家中,中国是最古老的,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节日,如,春节、中元节、吃新节……类似的节日都多的数不胜数。这时我的脑海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

比如民间常说二十三啃糖盘?这本书中就详细的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张生不顾一切的抛下丁香,后来又遇到丁香,丁香却不计前嫌的帮助他,张生既羞愧又后悔,所以钻入灶中烧死了,玉皇大帝听说了张生的事,认为他是个知错能改的人,于是就让他去管理人间百姓的衣食住行。人们怕他和玉帝告状,所以就在每年腊月二十三他下界这天,用糯米做一个又大又甜的糖盘给他吃,好黏住他的嘴,让他在天帝面前说不出话来。

读了这本书后,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对生活中一些习俗的由来及影响,也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就是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传承中,华夏文明才能不断延续。

五千年!五千年!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好比一棵参天大树,无论是时光的飞速流逝,还是万物的悄然变化都无法磨灭,我是中国人,也是龙的传人,我为我的'祖国历经磨难与辉煌而骄傲,同时也为五千年悠久又灿烂的历史而自豪。

篇8:中国民俗故事读后感

过年的时候,我帮爸爸贴对联,突然想起来一个问题:过年为什么叫过“年”呢?于是,爸爸就给我讲了关于“年”的故事,我觉得又吓人又有趣。爸爸见我对过年的习惯非常感兴趣,就给我买了一本《中国民俗故事》,我非常高兴!

书买回来了,我一口气看了半本,直到妈妈叫我吃饭我才依依不舍地合上书。吃完饭我给妈妈讲了我看的故事,比如,端午赛龙舟,中元节的故事以及重阳登高等等,我发现原来我们国家的节日背后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呀!妈妈告诉我:这些民俗故事是在人们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充满了奇妙的想象,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是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

听了妈妈的话,我对这本书更有兴趣了。连着几天都在看,看了好几遍。越看越喜欢,越看感受越深,比如:在《端午赛龙舟》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屈原对国家的热爱;在《龙灯舞起来》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我还带着我的感受给我的朋友讲了讲,他们也都很喜欢听。我决定,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以后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国家的民俗故事,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篇9:中国民俗传统文化书单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

[明]张岱撰,马兴荣点校

《陶庵梦忆》是晚明散文家张岱的著名作品。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明亡以后,隐居著述。《陶庵梦忆》写的是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对当时的茶楼酒肆、说书演戏、山水风景等社会生活和风俗人物都有所反映。

《陶庵梦忆》

中华经典随笔

[明]张岱撰 淮茗评注

《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通过作者的经历和见闻,可见晚明时期江南生活特别是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由于是苦难过后的追忆,作者不自觉地会过滤掉很多记忆,只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东西。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在书中,作者不时表达出忏悔之意,不过,该忏悔的不是他这样一位没有任何官阶的平民百姓,而应该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和显赫一时的权臣。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不仅是个人在忏悔,也是在替一群人进行忏悔,替一个王朝进行忏悔。

《清俗纪闻》

[日]中川忠英编著 方克 孙玄龄译

《清俗纪闻》是日本宽正(1799)刊印的记述清朝乾隆时代中国福建、浙江、江苏一带民间风俗、传统习惯、社会习尚等的一本调查纪录。全书分为年中行事、居家、冠服、饮食制法、闾学、生诞、冠礼、婚礼、宾客、羁旅行李、丧礼、祭礼、僧徒十三卷。主持这项调查工作的为长崎地方长官,被调查者为到长崎进行交易的清朝商人。该书不仅全面记录了当时清朝的江南民俗,还在清朝商人指导下由画工绘制成各种物事的图像。 全书有近600幅清代民俗绘图,犹如一幅鲜活的清朝民间生活画卷,详尽而生动,对研究清代民俗、中日贸易沿革,以及建筑、绘画、文物等方面,都是难得的珍贵资料。

《一本书读懂民俗常识》

赵宗福 梁家胜编著

本书选择中国传统民俗中具有代表性、广泛性、传承性、文化性的事项,逐项进行详细解说,并配以相关图片,以增加解说的直观效果。全书分为岁时节日、宗法仪制、婚丧诞寿、衣食住行、信仰禁忌、生产工艺、游戏娱乐等七个方面,收录民俗事项四百多条。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文史知识文库

萧放 著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岁时文献资料的深刻思考,结合田野考察,向读者解释了:在中国特定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蕴育了中国民众特有的岁时观念,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体系。在历史―现实的时间流程中,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诸多节庆中,我们体味到了中华民族不息的生命意识,感悟到了民众情感的凝聚,历史的传承、社会活力的延续。

《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册)》

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

[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

《东京梦华录》是一部名著,记述了北宋后期东京汴梁的繁盛景象,再现了当时的生活风貌。《笺注》一书充分吸收了前人对《梦华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邓之诚注本和京都译注本的成果,补充了大量资料,纠正或弥补了前人误注、漏注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集成的性质。本书资料详博,远逾前此诸本,无疑应是研究者的首选版本。

《清嘉录 桐桥倚棹录》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清]顾禄撰 来新夏 王稼句 点校

《清嘉录》是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著作,此书以十二月为序,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大量引证古今地志、诗文、经史,并逐条考订,文笔优美,叙事详实,有保存乡邦文献的作用,是研究明清时代苏州地方史、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风俗通义校注(上下册)》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

《风俗通义》主要记载汉代风俗习尚,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篇10:中国民俗读后感800字

重塑传统民俗魅力

恰逢寒假,我细读了叶涛先生的《中国民俗》,体会到中国民俗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根,滋养着民族之魂,引领我们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出现了无数伟大的人物。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却被我们这一代人忽视,导致许多社会问题涌现出来。例如:中国节日不被重视,许多中国青年沉迷于“洋节”,许多人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民俗等。

在当前经济一体化和文化趋同化大潮的冲击下,如何保护我们的民俗文化,如何使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新形势下得以延续和健康发展,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更多的是仪式感。仪式感是最近很火的一个词,被越来越多人提到,但遗憾的是这并不代表真的有被重视。仪式无处不在,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我们应该需要一些仪式感的东西来提醒我们,比如过年,许多习俗伴随在我们身边,贴春联、吃团圆饭、看春晚、穿新衣、接财神等许许多多每年都反复进行的仪式。但我并没有厌倦它,而是更加的喜爱它,因为它象征着一种信念,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信仰,在新的一年中的精神支柱。它反反复复地提醒我们忘记去年不开心的事,在新的一年更有信心,更加努力地撸起袖子加油干。

其实,节日并不是单纯地过,更是在感受一份厚重的民族情怀和心心牵挂的感动。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在21世纪的新时代,许多人仅仅把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当做一种仪式,但这并不代表重视,因为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它的真谛,再多的形式也只不过是“一纸空谈”,从根本上落实才能发挥其效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如何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民俗文化是全社会人民的任务,两者结合并达成双赢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民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塑传统节日民俗,让民俗文化之花越开越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谚语

爱情谚语

谚语人生

寒露谚语

冬至谚语

读书谚语

农谚语

节气谚语

常用英语谚语

白露谚语

中国 民俗的谚语(锦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 民俗的谚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