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廉以洁身

时间:2022-11-30 01:44:09 作者:北凉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北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两袖清风廉以洁身,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两袖清风廉以洁身,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 廉以养德作文

廉以养德作文

南宋名将岳飞曾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意思是一个朝廷,一个国家的官员能做到清廉自律,洁身自好,则这个国家必定昌盛。岳飞出生寒门,幼时就勤奋好学,苦寒的家境,良好的家教,塑造了他节俭清廉的境界。他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身居高位仍不忘根本,这样的人生观支撑他走完了一生。同样,历史上还有很多与他一样,丹心照汗青的.官员,如欧阳修,范仲淹,文天祥,于谦,谭嗣同,周恩来等,他们自动刻苦求学,远大的抱负,严格的自律,让他们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

范仲淹幼时求学划粥而食,为官后忧民生疾苦,把个人享受抛在脑后,即使受到排挤打击,也能做到以百姓利益为第一位,所以他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文天祥视民族气节高于生命,被俘后宁死不屈,以生命的代价成就了他高洁的人生。谭嗣同为民族复兴,国家改革,慷慨赴死,大义凛然,令我们后人肃然起敬。周恩来总理读中学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所以,总理的一生总是为民众谋福利,节俭勤劳,鞠躬尽瘁。

古人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以来纨绔少伟男。优越的家境是一把双刃剑。当今,就有许多“官二代”“富二代”骄横傲物,目空一切,为所欲为。结果是害了家庭也害了自己。因此,节俭自律是一种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瑰宝。古人提倡的忠孝礼仪无不强调俭廉两字,俭以养德,俭以修身。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淡泊宁静之心呢?就是要远离物资享受,以俭和廉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培养我们的美德,从而让我们受益终身,成为一个队社会有用的人。

国是这样,家也如此。一个家庭如果不勤俭,沉迷于物质享受,就会产生矛盾,甚至闹得不可开交。我们附近就有很多人不做正事,只知打麻将,结果家里经常纠纷不断,很不和谐。

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和谐,为了国家的未来,让我们一起用俭和廉养德吧!

篇2:以廉为宝议论文

以廉为宝议论文400字

我曾读过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廉洁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很多人都是以金钱为宝,以地位为宝,而子罕却以廉洁为宝,他怎能不让人崇敬?

说到这,我就联想到我自己曾经做过一件错事。还记得,有一次,老师有事出去了,让我管班级的纪律,记录下吵闹同学的名字,我得意洋洋地站在了讲台上,并向同学宣布了老师的要求,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只能听见沙沙的写字声。突然,从教室左边传来了“阿嚏”一声,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我的死对头打的喷嚏。我高兴极了,其实我早就有记他名字的想法,但一直没有机会,现在终于让我找到了机会,我马上把他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他气的正想反驳,我眼睛一翻,他不敢说话了,气愤地瞪着我。这时又听着我的死党在和同桌小声议论着什么,我立马给她使了个眼色,她立马坐的端端正正。这时,老师回来了,看见黑板上写的名字,把他叫到办公室,严厉地批评了他。

比起子罕,我简直羞愧不已,这件事让我后悔极了,事后我给同学道了歉,并对自己暗暗地立下了宣言:我一定要做一个以廉洁为宝,清清白白做人。

篇3:广播稿:以廉为本,勤俭节约

广播稿:以廉为本,勤俭节约

甲:敬爱的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下午好!

甲:我是主持人 , 乙:我是主持人 。

合: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啦!

1:本次红领巾广播的主题是:“以廉为本,勤俭节约”。

2: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在50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哺育着中华儿女。

1:中华民族是一个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正直无私、自律自强的民族。自古以来,清政廉洁的人数不胜数,接下来请听故事《周恩来的廉洁自律》。

2:斗转星移,光阴荏苒。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整整20个春秋了。前,百万首都人民肃立十里长街,顶风冒雪,哭送周恩来灵车的动人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对周恩来怀念和敬仰之情,不但没有淡薄,反而与日俱增。 那么,周恩来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颗颗爱心?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党和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他毕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连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华大地,完全彻底地实践了他“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宏愿。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周恩来特有的纯真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的爱戴和钦佩,甚至连他的一些国内外政敌也不得不为之折服。周恩来廉洁自律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贯的。 (一)对待个人生活 衣着——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至于他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饮食——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有一次,他出差到上海,听说有的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费用都由地方开支,非常生气。回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工作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出具帐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他吃饭,掉了个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看到这种情景,这位机长后来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什么叫廉洁,看看总理就知道了。”

住房——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

1959年底,趁他和 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用车——周恩来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他不同意,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医院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1:周恩来勤政为民、廉洁清政的高尚品德真是值得大家学习啊!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用什么来约束自己,提醒自己呢?

2:那就是勤俭节约。虽然我们现在衣食无忧,但听完一组数据后你就知道还有多少人挣扎在温饱线上了:据统计,世界饥民人数,20世纪70年代约为4亿多人,80年代初增加到5亿人,1988年约为5.6亿人。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十人中有一人生活在饥饿状况中。这些人绝大部分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其中非洲最多,占了总数的一半。全世界有许多人还因为营养不足或饥饿而死亡。现在世界粮食虽然过剩,但人口仅占1/4的发达国家,就消耗了3/5的肉、鱼以及半数以上的谷物。所以当我们在大吃大喝或抛弃吃剩的食物时,请想一想那些因营养不足而死亡的孩子们。

1:哦,我明白了。浪费真是可耻。想到那些非洲以及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我真是惭愧到极点了。不过,我觉得除了要节约粮食外还应养成节约用电、用水的好习惯。

2:是的,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父母一起谈论这个话题时,我更是有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当父母童年的时候,都有穿过带补丁的衣服,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还有谁会再穿这种衣服?生活用品不断的提升层次,人们的生活也不断优化。但是资源总有一天会用完的,那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节约每一小点资源,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资源。

1:说起勤俭节约,有人总觉得它是不入时的代名词,认为勤俭节约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的产物,在物质日益丰富、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倡导勤俭节约已经不太合时宜;对于勤俭节约,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来把握,真正把它边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2: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在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节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紧密相联。试想如果一个人住着高楼别墅、开着高级轿车,但呼吸的是污染的空气,连喝水都没有保障,那还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节约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正在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所推崇。

1: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习惯。这里我有一些好的建议,当我们离开家或教室时,记得把电器开关关上;当水龙头滴漏时,我们可以先用一只容器把它接着,然后在请人抓紧修理;当我们要扔掉一张纸时,看看它的另一面是不是还可以用,这样可以减少一半的用纸量。

2:说的真不错,节约是一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因此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如果我们这样做,节约本身就成了一种资源,通过节约,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拯救一片森林。有专家指出,如果13亿中国人每人少用一双一次性木筷,意味着成千上万亩森林免遭砍伐;如果采用节能光源,照明用电量将下降60%,一年可节约740亿千瓦时电能,相当于节约2989万吨标准煤,可见节约中蕴藏着多么大的能量。

1:在此,我们只想说一句话,请勤俭节约吧!

1、2:本次红领巾广播到此结束!感谢大家收听!Goodbye!

篇4:以廉为镜正己身演讲稿

一提到镜子,人们自然会想起14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这句话一语道出了镜子的真正价值。

在如今这个物欲繁盛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更需要有一面镜子,既让人看清自己、也让人明白社会。把个人放在它面前,能照出行为的正斜、品格的高下;把社会放在它的面前,能照出公德的存废、世俗的清浊。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人得到一块玉石,他将它献给齐国的大夫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人对子罕说:“我曾把这块玉石拿给做玉器的工匠看过。工匠认为这是一块非常难得的宝石,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可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子罕说:“我为人处事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我把玉石收下,那么我们两个都失掉了宝。我不收,这样我们各人就有各人的宝石啊!”

这是发生在2600多年前的事,尽管它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但它却如同一面清亮的铜镜,折射出古人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优秀品德。

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即便是在封建社会那混浊的官场中,依然有许多出淤泥而不染、严于律己、奉公守法的清官廉吏:包拯、海瑞、于成龙……他们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抵挡住各种诱惑,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官,他们的.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古人说得好:“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如果利用手中的权利行一己之便,贪一己之利,那么终将会落得身败名裂,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的下场。

面对这白发老人那佝偻的身影有多少人感叹,贪赃枉法者,害己、害人、害父母、害儿女、害家庭、害了社会呀……

以廉为镜,多么沉重的字句啊!它关系到党的命运、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幸福。

有人说,廉洁是一棵松,在万木凋零的冬日,她依然挺拔翠绿;

有人说,廉洁是苦藤上结出的果,在别人看来很苦,但她却心里很甜;

有人说廉洁是官德、是官品,有人说廉洁是做官人的境界、做官人的尊严,而我们更要说,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把廉洁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自己,照耀着自己,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坦坦荡荡为民众,留得清白在人间!

篇5:作文:静以修身,廉以养德

在这么多说廉洁修身的句子、词语中我最喜欢这个:“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个词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个句子。

《廉洁修身》这本书对廉洁修身的生命价值的探讨使人们有了新的领悟。廉洁就是不损公肥私,不贪污;修身则要求人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读完这书使我深受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一名当代小学生必备的基本品质:

其中,这本书还说了司马光卖马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有肺病,

篇6:《高士廉以德处世》阅读答案

《高士廉以德处世》阅读答案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①,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②,交趾太守丘和署③为司法书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④远至,内离外蹙⑤,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身免,余众尽降。

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擢拜⑥侍中,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廉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遗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车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旧唐书高士廉传》)

【注释】

①器局:才识,气度。②阻绝:隔绝,断绝。③署:任命。④悬军:孤军。⑤蹙(cù):处境窘迫。⑥擢拜:提拔,提升。⑦下车:官员到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    )

②寻属天下大乱(    )

③水陆俱进,逆击破之(    )

④士廉下车,以礼致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文章是怎样表现高士廉讲求伦理道德的'?

【参考答案】

八、1.①出嫁②不久③打败④招来2.①隋军攻打辽,当时的兵部尚书斛斯政逃跑到高丽,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被贬官做朱鸢的主簿。②窦轨镇守益州时,听说后就召见他,把衣服送给他穿,逼迫他做乡正官。3.亲情方面,他照顾妹妹一家人的生活,买住宅给妹妹一家居住,恩情甚重;孝情方面,母亲不便跟随自己到岭南,就留下妻子侍候母亲;教化方面,因势利导,使蜀地风俗大为改变.《高士廉以德处世》“高俭字士廉,渤海人”阅读答案

篇7:以廉为镜做新时代的小学生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廉为镜做新时代的中学生》。

一提到镜子,人们自然会想起14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这句话一语道出了镜子的真正价值。在如今这个物欲繁盛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更需要有一面镜子,既让人看清自己、也让人明白社会。把个人放在它面前,能照出行为的正斜、品格的高下;把社会放在它的面前,能照出公德的存废、世俗的清浊。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人得到一块玉石,他将它献给齐国的大夫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人对子罕说:“我曾把这块玉石拿给做玉器的工匠看过。工匠认为这是一块非常难得的宝石,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可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子罕说:“我为人处事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我把玉石收下,那么我们两个都失掉了宝。我不收,这样我们各人就有各人的宝石啊!”

这是发生在2600多年前的事,尽管它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但它却如同一面清亮的铜镜,折射出古人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优秀品德。

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即便是在封建社会那混浊的官场中,依然有许多出淤泥而不染、严于律己、奉公守法的清官廉吏:包拯、海瑞、于成龙……他们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抵挡住各种诱惑,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官,他们的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也许你们会说,廉洁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小学生没有钱也没有权力,跟我们扯得上什么关系呢?殊不知,廉洁和我们每一位学子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贝,父母的掌上明珠,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里,父母拼命赚钱,来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钱似乎要得太容易,以致于我们已经忘记了那是父母怎样辛苦赚来的了。有些同学在学校里拿父母的钱摆阔,肆意挥霍;还有一些同学太过注重自己的服饰、打扮和享受,穿名牌、追潮流,全然不顾那些钱凝聚着父母的血汗。在加上电视节目经常充斥着对灯红酒绿生活的渲染,有些书刊上堆积着对奢侈生活的描写,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也是父辈们的“迎来送往”,长此以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祖国明天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要传承和发扬这种美德。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相信,只要我们师生人人都能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以廉为镜,那么我们的校园上空一定会撒满廉洁的云彩,我们祖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鞠躬)

南丰附小五年级:陈彧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

两袖清风课外阅读答案

廉承诺书

廉的发言稿

个人勤廉事迹范文

家庭助廉倡议书

勤廉榜样事迹材料

部队真情助廉寄语

读书思廉心得体会10篇

家庭助廉的倡议书

两袖清风廉以洁身(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两袖清风廉以洁身,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