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也很烦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小学生节约小故事-电影明星苏可的节约小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小学生节约小故事-电影明星苏可的节约小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小学生节约小故事-电影明星苏可的节约小故事
小学生节约小故事-电影明星苏可的节约小故事
小学生节约小故事-电影明星苏可的节约小故事 苏可从小受到比较严格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影响,在他身上具有许多好的品质,例如:学习刻苦、工作认真、不怕苦累、节俭助人、孝敬父母、谦虚诚恳他做了好事从不表白。现在,讲一些他的小故事,事情虽小可窥见一斑。 “ 外面有人了!” 现在说起来觉得很可笑。苏可还是上小学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是很早的到学校。有一天,他在吃完早饭后,从窗户往外面看,见到有小学生走在去学校的路上,他便急的一边哭一边说:“外面有人了!外面有人了!今天晚了!”。其实离上课的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哪! 流着眼泪练功 在小学毕业之前,苏可想报考舞蹈学校学习舞蹈。因为住在文工团大院,每天向舞蹈队的叔叔阿姨学习。练功需要多下工夫压腿,开始一段时间,压腿时疼的他直流眼泪。可是他毫不畏惧,仍然坚持练习。不管干什么苏可总有这么一股子韧劲,他作词作曲也是这样,有时连续几个小时坐在桌子前面,聚精会地进行创作,汗水湿透了衣衫竟全然不顾,如果不是喊他吃饭,不知他会一直坐在那里创作多久呢? 冬泳・暴晒・抢修 参加电视剧拍摄通常是个苦差事。在青岛拍摄电视连续剧《朗园》 时,有一场戏是在海里游泳,可是正值严寒的冬天,怎么办?为了工作的需要,苏可在大海的沙滩上,冒着凛冽地寒风,毅然地脱下棉大衣、以及其他衣服只穿一条游泳裤,根据导演的要求认真地进行表演。当拍摄一个镜头后,剧组的同事则迅速地把事先准备好的棉大衣给他披上,只见他浑身发抖,不久又投入了排练,就这样坚持了近一个小时难耐的寒冷,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像这种比较艰苦的事例有好多。1987年在拍摄电视连续剧《苏东坡》时,有 一场海边的戏。由于在烈日下的暴晒,他的后背和臂膀上的皮肤一大块一大块 地脱落。那时他还才十四岁,回家后,父母发现了他的后背皮肤的脱落非常心 疼,可是他却笑着说:“没关系”。 1995年拍摄电视连续剧《山还是山》,由于剧情的需要,剧中维护铁路的工人,在夜间冒着雷电交加飓风暴雨,进行抢修路基。苏可就是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身体泡在冰凉湍急的水流中打桩子,而耗尽了体力。好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啊! 一个拳击迷 凡是星期天,只要上午十点至下午两点没有要事,他就会“雷打不动”地看世界拳王争霸赛。他不仅是个道地的拳击迷,而且苏可对许多运动项目都很爱好。 他在五、六岁时对象棋、军旗特别感兴趣,他和住在空政文工团院里的施工 连队的战士,每天都要下棋。战士们说苏可下棋下的好,经常赢他们。 1981年文工团搬到了新的驻地,苏可和乐队的小伙子打起了克郎棋,乐队的小伙子佩服他打的特别准确。 苏可很快的他又爱上了乒乓球,他经常是连续的玩几个小时,其他人是换了又换,而苏可一直坚持到最后。他在睡觉前,倒在床上还在琢磨着用乒乓球拍子削球的动作。由于他不懈的努力,乒乓球也打的很有技巧。 不久,苏可已经十岁了。他和院里的男孩子们踢开了足球。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居然他可以面对比他高出一头的初中生,轻松的带球过人。 除此之外,他还经常练习哑铃,坚持健美锻炼。 香烟・挎包・皮凉鞋 1988年初苏可去广东参加六集电视连续剧《苏东坡》的拍摄。从广州给父亲买回来名牌香烟;给母亲买回来精致的挎包;给姐姐买回来时尚的皮凉鞋。真是难为他,一个刚刚十五岁的少年,就知道主动地关心亲人。 一分也不留 苏可在大学毕业之前,他平时的零花钱和在大学学习时的伙食费,都是父母按月给他。而他参加拍摄影视所得到的劳务费,每一次都主动的如数交给父母,一分也不留。这是他自觉地这样做,父母并没有要求他。当他拍摄完电视剧,风尘仆仆地从外面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从包里掏出全部的劳务费,笑着往茶几上一放,并说出钱的数目。甚至有时他在外面临时参加了配音,父母并不知道,但他回家以后也如数的把劳务费交给父母。 电脑・空调・大彩电 父母的生活比较简朴,舍不得花太多的钱买大件家用电器。苏可就多次反复地动员父母,说生活上如何需要,你们年纪都大了,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等。在他的.多次地倡议催促下和陪同下,陆续的把电脑、空调、大彩电等大件家用电器一件一件地买回来。尤其是电脑,已经成为父亲不可缺少的多用工具,用它做音乐、做视频编辑、做照片、写文章等。大彩电成了家庭中学习娱乐的好帮手。因为电脑更新的速度太快,苏可又专门给父亲买了一个新的奔4的电脑,而父亲的旧电脑他拿去用了。 “魔术” 有一天苏可从学校回家之后,父母发现卫生间的水变蓝了,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苏可买了固体消毒块放到池子里面了,由于这种固体消毒剂是蓝色的,融化后水就变成蓝色了。这种不声不响地买来东西放到家里的事情,简直是太多了。例如:隔一段时间父母发现牙刷换了新的;又隔一段时间发现漱口杯也换新样的了;再过一段时间擦脸毛巾也换了新的,好像是在变戏法,哈哈… 香喷喷的烤白薯 苏可对父母的饮食爱好了如指掌,冬天爱吃什么?夏天爱吃什么?他的心里 都有数。在严寒的冬天他回到家来,经常带回来一些热腾腾香喷喷的烤白薯,让父母趁热吃下去。在炎热的夏天又经常带回来消暑的冷饮。他只要回家就经常带 回来各种小食品,如:羊肉串、糖葫芦、蜜枣等等。并且他每次到外地拍戏,总要给爸爸妈妈带回来一些当地的土特产、衣物或是纪念品等。 节日的祝贺 苏可是一个很孝顺的男孩,父母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他记得很清楚。一般情况下他都是买一个大蛋糕带回家来,共同祝贺父亲或母亲的生日。如果他实在太忙没有时间回家,他也要往家里打个电话表示祝贺。像“母亲节”、“父亲节”、“三八妇女节”等节日他都是要往家里打电话,有时间他就亲自回家,并且带回鲜花祝贺。 为了节约班费 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期间,他的班主任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班主任派他外出为班里办事,因为天气酷热,临走前班主任要他“打的”去。可是苏可为了给班里节省班费,放弃了“打的”的安逸舒适,他不怕三次换乘公共汽车的麻烦和疲劳,不顾天气炎热,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往返硬是乘坐公共汽车,并且自付车费,按时地完成了任务。 资助同学 为了培养苏可艰苦节约的精神,在大学学习期间,家里给他的生活费用是非常有限的。而他省吃俭用,把自己的节余,用以资助在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有的同学在春节探家时,还用这微薄的资助,给他的父母买了礼品带回家去。 两个暖瓶 苏可在三岁时就愿意帮助父母干家务活。家里买来大白菜他就帮父母搬运;经常主动拿抹布擦桌子、擦家具,拿起比他矮不了多少的大笤帚扫地。到了六岁以后,去食堂打水打饭都是他的任务了,他干活从无怨言。有一次,他两支手各拿一个五磅的暖瓶去食堂打开水。因为地面结冰路滑,苏可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他机敏地把两个暖瓶高高地举起,虽然自己全身向前扑倒在地,但是保住了两个暖瓶安全无恙。他回家后不但没有因为摔疼了而哭泣,并且还微笑着说:“我回来时候摔了一跤”。 “舅舅我最喜欢你,你救了我” 7月苏可的姐姐带着7岁的外甥女,从巴黎回北京探亲.全家去参观故宫.在返回的时候,刚刚走到午门,小外甥女肚子疼的叫了起来.在故宫里面根本找不到出租车,苏可毫不犹豫地把小外甥女背了起来.正是酷暑盛夏的中午,骄阳似火、热气蒸人,自己走路都是气喘吁吁,然而苏可一直背着小外甥女,吃力地走着,而外甥女在他的背上肚子疼的乱动,很不好背.姐姐和父母想替换他,他执意不肯,就这样走了差不多有三、四里路,到了南池子才终于找到了出租车.直到现在小外甥女从巴黎打来电话还说:"舅舅我最喜欢你,你救了我". 临危不惧 在拍摄电视连续剧《最后诊断》时,当马培德(陈建斌饰)想与沈之鱼(苏可饰)同归于尽,马培德从高楼顶部,将坐着沈知鱼的轮椅推向楼顶的边沿时,那时轮椅只用了一条细绳子斜着拴的.的确是十分危险,而苏可没有任何杂念,全神贯注地投入了表演,毫不畏惧.把事业看得重于生命.篇2:名人节约小故事
周恩来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在周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篇3:关于节约的小故事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里也流淌着节约这一美德;在中国历史长河过程中,也流传着为人称赞的小故事。
(一)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不喜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
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
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二)“勤”、“俭”不可分离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
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三)苏轼之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身为龙的传人应当秉持中华民族节约的美德,多向先辈们学习敬礼!
[关于节约的小故事]
篇4:真实的节约小故事
节俭,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的社会里,更显得意义深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渐渐地将过去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抛弃,而选择了奢侈安逸的生活。人们似乎已忘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血汗拼出来的。
有的同学会说,那时国家底子薄,所以需要勤俭,现在人们富裕了,应该享受一下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的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仍然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些同学就有铺张浪费的坏习惯,他们专挑高档、名牌的文具相互攀比、炫耀,没用一两次便又扔掉了。有一些同学一直嫌学校的饭菜不好吃,时常 倒 饭 菜。要知道我们的一顿饭,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啊。农民伯伯顶烈日,冒风雨;食堂叔叔阿姨,买菜、拣菜、洗菜、炒菜,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我们手中时,多少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怎么能不好好珍惜呢?
生活贫困要勤俭节约,生活富裕也要勤俭节约。俗话说:坐吃山空。历史上“今日花天酒地,明日乞讨过街头”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今天,我们应该大声倡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节俭意识,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这样我们的地球家园才会永远美丽富饶!
篇5:真实的节约小故事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就曾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经典诗句。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每一口饭,每一口菜,每一粒米。
殊不知现在社会上却出现了与节约格格不入的盛宴变剩晏的现象。在一场公务宴请中,发现大量的饭菜被剩下了,一道标价为600多元的全家福吃了连一半都不到,而这些剩菜都只能被服务员倒进回收垃圾的桶中。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举行的年会聚餐中,餐桌上个,整条鱼、正盘子的海鲜、大虾几乎都没有动过,而半瓶的红酒几乎每桌都能发现。在一个食堂,有很多人都至少剩下了一半的饭菜,最后倒入垃圾桶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一转眼就成了泔水桶里的垃圾,在我国每年食品浪费的总量相当于每年倒掉了2亿人一年的口粮。而且在全球每年有1000万人因饥饿丧生,每秒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
现在全国正掀起勤俭节约活动。我们学校也积极响应。通过学校大会,班队会,开展勤俭节约大讨论,让我们每个人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并制定一些节约方案。
比如,我们可以把淘米的水用来浇花、冲马桶。当我们洗完脸,要把水龙头给拧紧。上体育课、音乐课、电脑课,教室没有人,我们都要把灯关掉。用完的作业本,反面再当练习本。让我们 行动起来吧,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张纸做起,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学生。
篇6:真实的节约小故事
近日,我校开展“学习林则徐”的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我了解许多关于林则徐的丰功伟绩,也了解了他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优良传统——勤俭节约。那作为小学生,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一下课,我就急忙冲进洗手间。不想竟与几名女同学撞了个正着,只见他们把水龙头开到最大,顿时水花四溅。他们一边洗手,一边拿水喷对方,我也不小心被喷到了。“马上停止你们的行为!”她们听到后,用眼睛瞟了我一眼,然后想逃跑。我立即大喊:“请站住!同学们,你们知道节约用水的意义吗?请听一笔帐:一吨水大约可供炼钢150千克,发电每小时一千度,生产化肥500千克,织布220米,磨面粉34袋。“滴水成河”,如果我们国家人人节约用水,积累起来,就可以派上多大的用处啊!所以,我们应该……”话音刚落,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我错了!”我开心地笑了。
看见班上静无人,可风扇却开着,我会主动去关掉为班级节约一度电;看见厕所里没有人影,但水龙头却开着,我会主动去拧紧,为学校节约一滴水;看到一排排没有动过的饭盒,我会主动去提醒同学要节约粮食。看到……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为了圆一个美丽的“中国梦”,我们应该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厉行节约,把实际行动洒遍每一个角落!
篇7:中外名人节约小故事
香港富豪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
★ 小故事汇集
★ 七夕节小故事
★ 经典哲理小故事
★ 短篇幽默小故事
★ 经典爱情小故事
★ 文明礼仪小故事
★ 动物小故事精选
小学生节约小故事-电影明星苏可的节约小故事(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