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i2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小知识: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小知识: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小知识: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
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知识: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
篇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民间文学:苗族古歌、布洛陀、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刻道、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满族说部、河西宝卷、耿村民间故事、伍家沟民间故事、下堡坪民间故事、走马镇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等。
传统音乐:蒙古族呼麦、河曲民歌、左权开花调、蒙古族长调歌、巢湖民歌等。
传统舞蹈:京西太平鼓、秧歌、井陉拉花、龙舞、狮舞等。
传统戏剧:昆曲、潮剧、弋阳腔、青阳腔、高腔、河北梆子等。
传统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石湾陶塑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等。
曲艺: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福州评话、山东大鼓、山东琴书、河南坠子、绍兴莲花落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天桥中幡、维吾尔族达瓦孜、抖空竹、宁德霍童线狮、线狮等。
传统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等。
传统医药: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养生、藏医药等。
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
篇3: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文化遗产作文。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神秘禁忌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篇4: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
不到兵马俑,不算去过西安。所以去西安,兵马俑一定是重头戏。
千呼万唤始出来。原本说好第一天就去的,结果导游由于旅途奔波的劳累,安排第二天去。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道道检票,一道道安检,紧张兮兮的。
然而进入了兵马俑,我们才意识到之前所有的程序都不为过。一开始只是陈列馆,几尊出土的典型与精致的陶俑被安放在有一定温度、光线控制的玻璃罩内。当步伐迈向一号大厅时,眼前明朗起来。高高的房顶,是为了保护陶俑特意建造的顶棚。再往前走,一个巨大的陪葬坑中整齐地站立着数不胜数的陶俑。陪葬坑太大了,大的我们无法一下看清坑中陶俑的面目,数出坑中陶俑的数量,甚至不敢估量它的大小,计算它的深度。我想用雄伟,我想用壮观,可是就是这些词语在兵马俑的面前也至少失掉了三分的力量。看着黄土色的陶俑与陪葬坑,时光仿佛一下回到了当年秦始皇时的大秦,回到了能工巧匠们不辞昼夜拼命赶制陶俑的现场。那种磅礴的气势,让人不能用一般的言语来形容。
眼前明晃晃的灯光终于柔和一些的时候,我回过神来,开始凝神细视坑中的陶俑。他们的动作不多,无非是笔直地站立着或者驯服地蹲着,千篇 一律。然而他们的发型、着装、最重要的是面部表情却都像人们的指纹或是树叶的纹路一样,没有哪两个是相同的。如果说人的指纹与树叶的纹路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怎么能不说兵马俑是巧夺天工呢?
导游说,这些陶俑都是工匠们面对面相互雕刻而成。他们或是面色凝重,似乎耐不住千年的寂寞;或是神情严肃,表着忠于皇上的赤子之心;或是一脸无奈,似乎在为自己的前程担忧……千人千面,万人万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从兵马俑的脸上又看到了秦朝文武百官、庶民百姓的生死苦乐。
篇5: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安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要属黄梅戏了,如果大家提到黄梅戏,那么一定就会联想到安徽。那么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黄梅戏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中期再皖、鄂、赣三省领地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黄梅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走进了世界;用戏曲之音乐精华,独特的风格推崇者艺术;将表演质的细致、真实和活泼呈现给了观众。
黄梅戏的出场人员丰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也有年龄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丑等等。黄梅戏的作品数量繁多,有大戏小戏之称,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则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还有花腔和平词两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安徽的黄梅戏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篇6: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我的家乡安庆最大的特色便是那婉转的黄梅戏了。在我还在故乡时,一家人去听戏可是家常便饭的事呢!那时的我虽然年幼,但黄梅戏的柔绵悦耳的却依然深深的可在我心里。
黄梅戏是委婉清新的,它仿佛是海边的微风,带着清新的空气,轻轻地抚摸着你,使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天边的彩霞,多姿多彩,美轮美奂,在天空中游荡着,让人悠然自得;又好像是百灵鸟的歌声,既圆润又清脆,在无形之中变化,令人应接不暇。当黄梅戏迎面扑来时,你并不觉得突兀,也许相反的,你还会惊讶于自己竟这么快地沉浸其中;当它环绕在你耳边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当它悄然离开时,你也许还浑然不知,脸上还挂着一丝安详的笑容。黄梅戏是美的!
黄梅戏是极其质朴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充满了朴实的气息。原汁原味的地方方言唱腔和那古朴的伴奏也让黄梅戏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特点都让观众们身历其境,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黄梅戏。它是美丽的!
黄梅戏虽朴实但绝不肤浅。
黄梅戏是富有哲理的。每一支戏曲都讲叙了一个动听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直接来源于当时当地的真人真事。而朴实的字眼织就了故事戏谑的外衣,披在了故事们的身上,可是因为来源于民间,自然就不可避免的渗透着生活的经验与道理,内蕴丰富,极具个性。谁能说它不是黄梅戏的一个特点呢?它是美的!
有人说黄梅戏太过婉转。不如流行歌曲简洁。我说,那是它的特点,美的悠扬;有人说黄梅戏太过乡土,不如京剧华丽,我说那是它的特点,美的朴素;有人说黄梅戏道理浅显,我说源于生活中的道理永远是最深奥的。
黄梅戏是轻快的,是幽默的,是新鲜的,它是美的!
这个文化快餐的时代,戏曲文化逐渐衰落,可我还会衷心地希望黄梅戏能够发扬光大,不止在我一个人心中婉转回荡!
篇7: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今天天气很舒适,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用小三角做出来的仙鹤、福娃、龙虾、孔雀、水壶……五颜六色,非常好看。还有用纸剪出的蝴蝶、竹子;还有用糖做出的马、蛇、龙、小猪、长颈鹿;还有用手工做出来的鲜花戒指、冰激凌娃娃。用小珠珠穿出来的小球。其中鲜花戒指是最引我注目的,大人戴就把它拧大,小孩戴就把它拧小。还可以把它拧到铅笔头上,还可以用线绑在戒指的小环上当项链。它真是一个多功能的戒指啊。
观看了这么多的作品,一个个象真的一样让我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我很高兴,我想到我不会做,我一下子又难过下来,但是我想到不会做可以学,我以后要好好学,发挥想象图片,观察力,争取给老师做的一模一样好看。
小知识: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推荐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