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n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鲁迅的十七岁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鲁迅的十七岁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鲁迅的十七岁的故事
鲁迅的十七岁的故事
18的绍兴,青石巷里的荷花香满十里,17岁的鲁迅还在三味书屋里读线装书。
晚清的绍兴茶楼人声鼎沸,茶馆里的说书人熟悉明刻本的曲艺杂谈,清末的游仙小说,说着古代会稽的惊险故事,端着木制的黑碗,喝着琥珀色的老酒。私塾先生们捻着胡须写小楷,临摹碑刻,三月的落花在书案上招蜂引蝶。读完《三字经》、《千字文》,磨墨的书童们爬上树梢看闹市和石巷里的行人、茶客、穿着皂鞋的官差们,看阁楼里眉目清秀的女子十里红妆。清水色的屋脊,墨迹淋漓的原木、梁椽、屏风雕刻挡不住窗扇的玲珑秀气和石雕画栏古旧的情怀。远处的青山脚下,说书先生数着铜钱,吃着茴香豆,长长的衣衫沾满草木的青涩。
古代会稽的私塾,红地青花的瓷器摆在案几上,雕花的窗棂,纯蓝色的细瓷花瓶,镶嵌玉石或描红着绿的笔筒里插着孔雀翎、白羽和青竹笔。阳光透过洁白的素纸慢慢渗透到残余的文字里,墨汁和油彩浸渍着衣襟。清香的朱墨,柔软的竹帛,有豆荚和稻花的色泽。老先生手把手地教书童们念诵古书,一笔一画地描红,横折弯勾,点提撇捺,一寸见方的纸张上写满古旧的文字。书童们恭听先生圈点口哼,毕恭毕敬,散学之后却逼着老童生讲故事,唧唧喳喳不能罢休。
17岁的鲁迅还没有去江南水师学堂,他应该读过许多线装书,包括那些手抄本,明清的小说书。白墙乌瓦,黑白分明的绍兴,浓浓的酒,酸酸的菜,戴着小毡帽晒稻谷的农夫,穿长衫的读书人,撑着油纸伞拜访深石巷里的老中医的短工,在茶肆里侃着京城奇闻的食客,他们都曾经是鲁迅读过的那些线装书里的一个影子。薄似篾片的绿竹签,夹在线装书里,或者用莲子的梗叶做书简,清香诱人,书卷里莲子的清香溢满前厅后院。水泊之洲,土木院落,尺轨方寸,迷雾中乌黑的砖瓦沉在浮尘与渺茫的炊烟之中,世事如棋,南国的底蕴就杂陈在这粉墙黛瓦和水墨色的石巷之间。
晚清南国的地图上,分布着许多私塾,古朴的书院、祠堂、阁楼。青色的山体,河泽起起落落,错落的马头墙,粉白的风火墙,浸润着草木的腐朽味道与丹青意境。船儿悠悠地晃着,水声潺潺地响着。先生们孩子们在私塾里案几上描红、写生。私塾里读书的书童们,在春天的时候从油菜花丛中捉蝴蝶,在师傅的.检视下读书写字,背诵古文。他们喜欢纸风筝,钓鱼虾,拥有细腻的情感和敏锐而又容易受伤的心。
江南的水车和水磨在唧唧喳喳地转动,时间在慢慢磨。大红的宅门,青色的屋瓦,黑色的墨线,书童们笔下的汉字骨节突出,秀气而不失锋芒。秋叶散落在庭院的水池里,古代的文字和稚嫩的笔法竟然拥有如此新鲜的生命力。但是17岁的书童,还是水中的莲子,有着清秀可人的笔迹,他们不像乌篷船里的茶客和盐商那样世故,很难在茶水的寡淡中领会在如此众多的谵妄之语中有几分人情世故,几分奸猾刁钻。
嘉庆年间,绍兴的水路和稻花,飞过临街两扇石库台门,读书人喝着陈年的米酒,书房里行囊齐备,准备乘着乌篷船出门远行。绍兴地处丘陵山地和河网平原的衔接地带,水墨色的山脊横在船头,往来的渔船载着虾米和青豆,慢慢地摇着桨。群山裙连,书的清香与饮酒的寂寞在水路上肆意蔓延。船舱里搁置着油纸伞、青布衫、炊具、小人书。温润的气候,山晦暗的光和清淡的水色,花鸟的嬉戏与水性的刺绣是这些私塾里的书童们的旅伴。
私塾里的红草笺,稻花丛中的乌篷船,17岁的鲁迅寒衣单薄。鲁迅也许是在私塾外面的茶楼下听评书吧,叫天子、何首乌,煮熟了的豆荚,热腾腾的气息,吸引着放鹅、牧牛、摘罗汉豆的孩子们。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私塾的窗口里飘来状元红的酒香。酒当然是绍兴名酒状元红,善酿,香雪。老酒坛上面压着沙袋,坛旁搁着酒吊、漏斗和窜筒等舀酒、温酒工具,孩子们嗅着香气,嚼着青豆,偷偷地读些笔记小说,学先生的样子抹抹嘴,扑哧一笑。
少年的鲁迅,懂得绍兴黄酒里那种绵绵不绝的趣味,豆荚的香味,说书先生的嬉笑怒骂,私塾师傅的刁钻,民间艺人的憨厚与刻板。听一折戏,看着台上油彩浓妆的生旦净丑,人情的冷暖与麻木。喝一坛绍兴酒,钓一只鱼虾,书童们眼中的水路,乌篷船总是有着呜呜噜噜的声音。私塾里的孩子散学后呼朋引伴,折纸鸢,吃酸杏,躲猫猫,喝芝麻糊,这是童稚之心。17岁的鲁迅正当少年,风华正茂,激笔挥毫,有着赤子之心,恰是少年意气,单薄的衣衫,一叶轻舟,走遍东南几百里水路。
给我一坛绍兴陈酿,敬给同学少年,一醉方休。
篇2:我们十七岁的故事
愿执等待之手,共度流年岁月。
——题记
我们是定格在自由与非自由之间往往寂寞而又假装矜持的孩子,我们大声喧哗,只为诠释那青春的不老;我们相互打闹,只为说明我们的骄傲。十七岁的词藻太多,太多,来不及我们采摘,就已经枯萎,随水而去……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我曾一度以为那个字母‘z’,是我的专属,这也往往是我们九零后的特点;就让我记叙我们十七岁的故事。
一
潇潇雨下,切切思彼。
我们相识在透亮而明澈的雨天,漫步在花季雨季的交界处,享受那雨的清新,和他的爱情就像玻璃娃娃一样,清澈、纯净,没没有一点杂质,但是……没想到易碎!
因为不知道爱情什么时候会来,所以不停的排练着。犹如清晨的朝阳,婉约、朦胧,总是傻傻的发呆,幻想一切美好的事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像花蕾,没有经历过风雨,只懂得风的柔情,而忽略了雨的冰凉。永远只是那样幻想着,傻乐着……我们每天坐在操场感受夕阳的美好,橘色的阳光斜洒在地平线,投下我们绰绰的影,被风吹得摇摇晃晃;我每天站在教学楼上看你与篮球共舞,脸上只浮现出浅浅的微笑,心想只要这样就足已;我就像小孩一样,是个都不停的看看手机上有没有你发的短信、看看你的q是否在,看看你今天发表的心情……心情随你的一言一语而波澜起伏,但却不知海水的广阔与汹涌。
我们如所有情侣一样,一起散步、一起打闹、一起讲那些古老的童话;又羞涩的牵手,并许下诺言,我一定是你的新娘;你是我的字母‘z’,春日的桃花总是那么耀眼,不知我们又能共赏桃花多长时间?或许晴天娃娃不会只属于你的,美好也不会定格在此的,我们的快乐就这样被流水冲走了,我没有想到那么快!
二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是上天捉弄吗?你辍学了。你静静的离去,一步步孤独的背影,我伸手想要抓住,却如沙砾般从手中匆匆溜走,花静静的开放,在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依靠你,多想如曾经一样,可你已离去,独留我在这徘徊。都说木棉花期长,可谁知那是叶子的自我舍弃?
夜晚和梦境一样透明绵长,我感谢夜风的吹拂,在这孤寂的夜里,唯有它不曾离我而去,我的泪在空中飞舞,你静静的在远方,我却在曾经那个十字路口等待着,握着那已泛黄的照片,望着田野中的稻草人,它扬起那并不好看的脸,张开手,随风倾斜着、摇摆着、我扑向前去,拥抱着它,却没有找到你的一丝儿感觉,我们隔着千山万水,就让我的泪化作相思雨,滴落在你的掌中。
昔日消失在血红的残阳中,我爱了你整整一个曾经,你到最后只对我说;对不起;只因你手臂上出现了别的字母,我们各忙各的,偶尔在网上碰到也无言以对,沉默,恰好成了陌生人……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就像站在裂缝两边背对而行的人,距离越来越远,即使地球是个美丽的圆,我们也不会回到最初相逢的那个点了。
有人说:爱情是等来的。于是我就那样做了。仍幻想着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永恒;会有‘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扶持;会有‘山无棱,江水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美丽誓言。可最后只是那句;我们不可能!心想;被雨水冲刷过的秋季,只剩下痕迹罢了!我绝望了,翻开日记本,又合上了,因为笨拙的笔不再转动,凋零的花儿不再开放,似火的心顿时冰冷,没有光、没有亮,只留下黑暗。顺势拿起一本杂志,打开几面,看到一句话:佛说,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在想:如果是真的话,自己和z‘前生’回眸了多少次呢?应该很多很多次吧!可惜总是匆匆而过,所以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曲散人离!后来我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地球是不停地转圈,日子仍在一天天地过,一切都没变,变了的只是我们的结束了,里面的故事早已淡化,里面的情节都古老,那份等待的爱情遗失在曾经的美好里了!只属于我们的爱被封锁在那水般纯净的年代中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三
流云在天边,行囊在眼前,有一条通往太阳的路无边又无沿,今日,我们又相逢了,我只想说;请不要假装对我好,我很傻,会当真的。那个字母,我仍无法忘记,你给的所有,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那个字母,我们都只是十七岁的主宰者,只是我将自己的主权让给了你,来如此迷茫的过着,十七岁的故事你充当着我的男主角,而我在你的世界只是配角。
好好想想,原以为一份炙热的感情可以给我们带来欢乐,逃离孤独,可炙热过后仍是寒冷,原来谁也不曾逃离这孤独。坐在一起是亲密的恋人,分开了什么也不是。可心中仍残留着对他的不舍,所以记下,如果忘不掉,就刻骨铭心的记住,悼念那青灰色的年华……
那个字母,‘彼之草芥,我之珍宝’。
十七岁就这样匆匆的画了这么一笔,那一场盛世流年、我们守着爱情伤得面目全非。
篇3:我们十七岁的故事作文
愿执等待之手,共度流年岁月,
——题记
我们是定格在自由与非自由之间往往寂寞而又假装矜持的孩子,我们大声喧哗,只为诠释那青春的不老;我们相互打闹,只为说明我们的骄傲。十七岁的词藻太多,太多,来不及我们采摘,就已经枯萎,随水而去……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注: 流年:光阴。形容
一
潇潇雨下,切切思彼。
我们相识在透亮而明澈的雨天,漫步在花季雨季的交界处,享受那雨的清新,和他的爱情就像玻璃娃娃一样,清澈、纯净,没没有一点杂质,但是……没想到易碎!
因为不知道爱情什么时候会来,所以不停的排练着。犹如清晨的朝阳,婉约、朦胧,总是傻傻的发呆,幻想一切美好的事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像花蕾,没有
二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是上天捉弄吗?你辍学了。你静静的离去,一步步孤独的背影,我伸手想要抓住,却如沙砾般从手中匆匆溜走,花静静的开放,在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依靠你,多想如曾经一样,可你已离去,独留我在这徘徊。都说木棉花期长,可谁知那是叶子的自我舍弃?
夜晚和梦境一样透明绵长,我感谢夜风的吹拂,在这孤寂的夜里,唯有它不曾离我而去,我的泪在空中飞舞,你静静的在远方,我却在曾经那个十字路口[注: 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等待着,握着那已泛黄的照片,望着
昔日消失在血红的残阳中,我爱了你整整一个曾经,你到最后只对我说;对不起;只因你手臂上出现了别的字母,我们各忙各的,偶尔在网上碰到也无言以对,沉默,恰好成了陌生人……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就像站在裂缝两边背对而行的人,距离越来越远,即使地球是个美丽的圆,我们也不会回到最初相逢的那个点了。
有人说:爱情是等来的。于是我就那样做了。仍幻想着会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永恒;会有‘同甘共苦[注: 甘:甜。共同享受
[1] [2] 下一页
篇4:关于鲁迅的故事
鲁迅先生住在北京时,每天晚上都会有客人来访,鲁迅先生总是热情接待,亲自为客人倒茶,拿花生和糖果给客人吃,当客人告辞的时候,他总是要端起灯来,将客人送出门外,客人作别离去,他并不立即回屋,而是一直那么端着灯站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到了,才关上门回屋。未名社成员作家王冶秋曾在《怀想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深夜,他端着灯送出门外,我们走了老远,还看到地下的灯光,回头一看,灯光下他的影子好看得很,像是个海洋中孤岛上的灯塔,倔强地耸立着在这漆黑的天宇。”尊重,有时是说出来的,有时是做出来的。体现在细节中的尊重,是一种更加让人感动的尊重。
篇5:关于鲁迅的故事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关于鲁迅与许广平由相识相交到相知相恋的过程,在《许广平的一生》、《许广平的故事》等专着中已有详尽的介绍。去年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绍兴电视台又联合摄制了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近期将在荧屏与广大观众见面。在这篇短文中,没有必要再费笔墨去复述那些广为人知的内容,只想着重介绍他们相恋的思想基础和某些生动细节。
用世俗的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论年龄,双方相差有十八岁之多;论外貌,鲁迅身材矮小,并无特殊魅力;论金钱,鲁迅不但家庭负担沉重,而且因购置北京西三条二十一号寓所而债务在身;论地位,鲁迅固然在文坛享有盛誉,但当时却因支持进步学生运动而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免去佥事之职,甚至面临着被通缉的危险。最大的障碍,还是鲁迅有着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倍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陪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却无辜的异性。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着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害的共同遭遇(许广平刚生下三天,被酩酊大醉的父亲“碰杯为婚”,将她许配给劣绅家的子弟,后逃婚离家,北上求学),又有着反抗旧社会、旧礼教、旧教育的共同思想。
她跟鲁迅当时所能选择的惟一的结合方式,就是同居。许广平后来对此做出了明确解释:“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而彼此间在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样相待,相亲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们不是一切的旧礼教都要打破吗?所以,假使彼此间某一方面不满意,绝不需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我自己是准备着始终能自立谋生的,如果遇到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么马上各走各的路……”(《〈鲁迅年谱〉的经过》,原载1940年9月16日上海《宇宙风》乙刊)。
篇6:鲁迅的故事
有关鲁迅的故事3则
鲁迅的故事: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
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
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鲁迅的故事:鲁迅刻“早”字励志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www.52article.com、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为鲁迅留下深刻的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公费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1906年鲁迅又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过课,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鲁迅全集》,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泛地在世界上传播。
鲁迅的故事: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 十七岁日记
★ 十七岁高三作文
★ 十七岁的高中作文
★ 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 十七岁的落蕾诗歌
鲁迅的十七岁的故事(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