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

时间:2022-12-01 00:34:23 作者:Chiu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hi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说课稿

一、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为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整体阅读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一开始我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然后让学生阅读2-4自然段,引领学生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从而突出重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为了突破难点,于是我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2:矛和盾

泰安东岳中学初二 刘淇

哥哥和弟弟要去与山里的野兽搏斗,哥哥想要一支矛来进攻,而弟弟只想要一把盾,哥哥与弟弟发生了争执。

哥哥说:“矛多好,能轻而易举的杀死野兽。”

弟弟说:“可以把盾边削尖些,这样又能进攻又能防御。”

兄弟俩人分开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了。

在此之前,弟弟与哥哥打了个赌:谁能杀死山里的  狮子,谁就听谁的。

哥哥在前两天也不停锻炼,并改造自己的矛,使其成为一把锋利无比的矛。

弟弟终于造出了自己以为能够挡住一切进攻的东西的盾,并掌握了用铁盾的技巧。

第三 天到了,哥哥和弟弟聚到了森林里。他们相互轻视,认为能赢的一定是自己。暗处,一双眼睛正注视着他们。

哥哥说:“你要是害怕就别去了。”

弟弟没说什么,向前。

前方,狮子狰狞的面貌出现!

哥哥大叫了一声冲去,矛没有刺中狮,它一跃就躲开,哥哥摔倒在地。弟弟也顾不了什么了,冲上前举起了盾。可狮毕竟是狮,它一掌将弟弟打翻在地。兄弟二人已经没有力气再反抗了。

暗处的蒙面人跳了出来,他一手持矛,一手拿盾,与狮子搏斗。狮子进攻,他就用盾来挡,最后,他用矛杀死了狮子。

兄弟俩感谢救命之恩时,他摘下了蒙脸的黑巾,原来是他们的父亲。

他说:“没有能穿透一些东西的矛,也没有能挡住一切的盾。矛和盾在一起,才能进退自如!”

兄弟俩人看着远去的父亲,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篇3:三年级语文矛和盾的结合

一、认真阅读《矛和盾的集合》一课,回答下面的问题。(15分)

发明家手持(chí)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bān)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zhuō)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wō)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lǚ)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tǎn)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3分)

安全胜利()进攻()

2.文中有不少用得好的词语,

如:“左抵右挡”……我要把它们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另外写几个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_______”划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我还能仿写一句呢:_______________。

4.请围绕“发明家矛盾合二为一坦克”这几个词,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了短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

篇4:三年级语文《矛和盾》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矛和盾集合》评课稿

此次区教研活动中,聆听了**学校两位老师执教的语文课:《矛和盾的集合》和《科里亚的木匣》,颇有受益。他们的课风清新,语言灵动,教材处理简约得宜,导学扎实,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下面着重就毛老师执教的《矛和盾的集合》来做以简单评析。《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纵观毛老师的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教学重点突出;课堂导学耐心细致,比较重视学生读的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读悟之中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堂课上下来,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两点。一、毛老师对学生极具耐心的指导。比如,毛老师对课堂上书写和朗读的指导符合年段特点,很能调动低年段孩子听说读写的多种感官。及时课堂教学容量较大,时间稍显紧缺的情况下,毛老师依然能花一定的时间对生字的书写进行指导和巩固,对词语反复认读,放在句中同桌互读,非常扎实;再如对“大显神威”相关语段和重点句的朗读,形式多样,指导有效,不走过程,“耐心”让课堂更具语文味。

二是设计精心,学生的学习活动层次性比较强。毛老师先从《自相矛盾》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对矛和盾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在认读词语、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全文“谁把矛和盾集合成了什么”,而这恰恰是切入教学重点的突破口“文中有一句话非常概括地写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波浪线划出来。”引出重点句“坦克把段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结合第五自然段终点语句理解了“大显神威”之后,老师紧接着顺理成章地抛出本课核心探究的问题“这么棒的武器来自于矛和盾的集合,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合二为一的呢?”接下来毛老师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重点剖析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心路历程,让学生明白发明家在发明坦克中遇到什么问题,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从而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发明都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时间关系,最后的总结比较仓促,但此刻学生对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的明理感悟已经水到渠成,教学环节层层推进,不说教,不空洞。

最后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果在课尾,老师对教学的设计能有一个学以致用的训练环节,如联系生活拓展的环节深入为课堂的小练笔,将思维固化为语言,就如课件的思维提纲一样,或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5:《矛和盾的》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围绕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专题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矛和盾的集合》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识字量比较大,教学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子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在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五、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乡镇意见个人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3、

学写生字“矛、盾、集”。板书课题。矛:不要少一撇;盾:外侧有两笔;集:共有五横,长短有变化字形才好看。(2)在插图合适的位置写一写“矛”和“盾”。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1)默读思考后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教师随机归纳概括板书:矛-进攻-枪或炮口;盾-自卫-铁屋子;

(2)概括成一句话,提供词语:自卫 进攻 坦克 战场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生字、抄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

集合 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内容、情感打下基础。)

3、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么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吗?

4、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雨点般:你能想像那是怎样的雨点吗,如春雨般温柔吗?是疾风骤雨啊,雨点又大又密集。请学生好好读一读

(2)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

(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3)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

(5)自由读,指读。

(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理解“难以招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三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还是要培养学生抓住一定的事物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5、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呢?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发散思维,说一说大家的想法,这样更能体会出发明家思维的活跃。)

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找到有关的内容进行默读。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同桌交流,给出提纲: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6、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

(2)这是他先想到的,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你能根据他想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如果在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__、

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补充这句话、(补充出两句完整的话、)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这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7、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

8、老师小结:看来,自卫和进攻都是很重要的,应该把它们合而为一。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它们的长处)

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这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三、总结全文

1

发明家将矛盾的好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极具战斗力的坦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在这里是处理课文中黄泡泡提出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如:孔子拜师。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2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特别是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3 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篇6: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矛和盾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矛和盾的集合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道理的小短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并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我让学生查词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安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是古代打仗用来遮挡对方刀、矛、箭的防护武器。一个是进攻的兵器,锐利无比;一个是防护的武器,坚固无比。它们怎么会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终于弄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盾就是铁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铁屋子用来防护,炮用来进攻,合二为一,威力无比。学生经过读书、探究重点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学生认认真真的读书,认认真真的探究问题就会攻克重点。

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认真读文章,找到了说明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含义深刻,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为了让小学生好理解,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我们天天使用的中性笔就是集圆珠笔与钢笔的优点发明的,发明者就是个胜利者。因此,我们如果从小善于发现,科学思考,博采众长,就会有发明创造,你也就是个胜利者。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切忌滔滔不尽地去讲,你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不一定听懂,只有让学生读书后感悟出来的东西才能记忆犹新。

篇7:《矛与盾》语文教案

《矛与盾》语文教案

一、激趣导入

1、六年级是毕业班了,同学们平时的学习非常辛苦,今天上课前,老师先和大家放松一下,来看一段动画片。

2、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老博士发明的这两样新式武器吗?(自相矛盾)

3、你知道“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比喻说话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这个成语中的“矛”与“盾”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5、说话行为前后不一致和古代的这两样兵器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这个成语的典故,一起来念课题,齐读。

二、了解作者,扩大知识面

1、《矛与盾》这篇文章选自《韩非子》。这是一篇文言文。在上学期,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了,来谈谈你的体会,我们怎样才干把文言文学好了呢?

A多读,读通读顺,读到能背诵。

B借助注释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文言文将故事的内容讲出来。

2、同学们归纳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用这两个方法学习《矛与盾》。

三、朗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试着用以前学过的读古文的方法读读课文,请你注意,要读流利,读通顺,读正确,读的`有古文的味道,直到自身满意为止。

2、大家读的真认真,请一位同学来试试,其他同学可要聚精会神地听,听听他读的好在哪儿,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更好。

3、听原文配音,照着配音员的样子再来读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边看注释边读文章,大概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五、课堂小结

看得出,大家都非常喜欢文言文,课后老师再优秀给大家几篇,我们可以回家继续研究充溢魅力的文言文。

篇8:矛与盾

矛与盾_550字

春秋战国时侯,楚国很弱,常被邻国侵略……不久楚国又被邻国侵略了,可楚军中缺乏武器,无法应战,朝廷让全国铁匠铺打造武器,铁匠们接到命令后争先制造武器……

不久这消息被一个卖兵器的黑贩子听到了,为了骗个假名声,他夜以继日工作,用很差劲的劣质钢材,打造了许许多多好看却不耐用的矛与盾……几天过后,他找了个好时机想把他的矛与盾搬到市上人多的地方卖。

到了市上,他先拿起自己其中的一副漂亮的矛和盾。向街上收购兵器的军人和农民大叫到:“快来吧!快来了!这有上好的矛与盾……来看看!快来……”说着他还高举矛、盾,向人们大举炫耀。人们听他说在卖上好的兵器,就半信半疑地走过来。农民和军人一看到这些兵器,眼睛发亮,都觉得这些兵器做得很细腻、很结实。都争着要那些劣质的矛与盾,军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赞美到:“这盾和矛真的好啊!”那人见了自己的东西那么受欢迎,越来越得意,吹虚到:“我这盾,非常坚固什么都刺不进去?”然后又誉到自己的矛:“说他的矛什么都能刺进去。”等他说完,大家知道了他不怀好意,便臭骂黑贩子一顿。

后来有个军官说:“你不是很能骗人吗?”说着就把矛刺向卖矛、盾的'人。卖矛盾的人手忙脚乱,只知道拿他的盾抵,可他的盾不够结实,一下就被刺穿了,军人的矛又直插卖贩的胸膛……卖兵器的那个黑贩死了……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诚实,不然受伤的是自己!还有,现在的社会多变,买物品时,不能光看物品的外表和听商贩的花言巧语,不然会被“迷惑”!

矛和盾的的教学设计

读矛和盾的有感

《矛和盾的》的教后反思

《矛与盾》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三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的教学设计内容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矛与盾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锦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