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6

时间:2022-12-01 01:21:13 作者:和月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和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我与地坛》 6,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我与地坛》 6,欢迎大家分享。

篇1:《我与地坛》 6

《我与地坛》 6

学习重点和基本要求:

一、通过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

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查生字、词,并注音:

1、宿命(     ):

2、坍圮(         ):

3、玉砌雕栏(    ):

4、亘古不变(      ):

5、颓墙:

6、肆意(     ):

7、隽(      ):

8、恪守(    ):

9、捋(      ):

10、熨帖:(   )

11、撅(    ):

12、猝(    ):

13、狼藉(      ):

14、日没(    ):

15、????(         ):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前两小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中间三节,写“我”在“失魂落魄”中走进园子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最后两节,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并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第一节为过渡段。第二至三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第四至第九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第十节结束回忆。

小结: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称为“人与景观”,后一部分可称为“人与人”(“我与母亲”)。

集体讨论,整体感知第一部分

1、提问: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

2、提问: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处。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3、提问:文中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朗读该部分),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

明确:史铁生在二十岁青春韶华时下不幸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 。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几处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禅意。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不同况味的理解和咀嚼,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

4、提问: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总结:对这篇自读课文,重在赏析。作者本文的首要线索是“我和地坛”,即命运受到重创之后,作者面对地坛的思考。文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物我不分。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继续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第二条线索。

2、领会散文的创作方法,领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一、分析第二部分,体会第二条线索

1、提问: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明确:“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

2、提问: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明确:正是母亲的行动,使作者在她猝然去世后,进行设想、体会。

3、文中第二节有一句话“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设想”对刻画母亲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种“设想”无论对.写作对生活都很有启发。能作这样的设想,才能充分理解母亲的爱心。如果仅仅写母亲帮我上轮椅车,目送“我”上地坛,到园中来找“我”那还不足以表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母亲在家怎么样,日日夜夜怎么想,写这些,才能使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可是不去设想,就不能懂得母亲的爱心。

4、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作者回忆母亲,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作者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伟大的。

作者最为痛惜的是母亲早逝,仅仅活了四十九岁,再也看不到到儿子的出息。作者对文学成就的追求,为母亲也是一个动机,母亲却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的获奖的一天,未能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真是魂牵梦绕,痛切心肺。

5、提问: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明确:母亲只是以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暗中默默地鼓励我勇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6、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二、思考: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在写散文方面的技巧呢?

1、回忆漫长岁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条思路来。

“我与地坛 ”这个题目,设身处地想,很难写。时间跨度十五年之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何从写起?从文章节选部分来看,先写自己,再写母亲。作者写自己那一部分,以“我”残疾了双腿之后对生命的思考为线索,而将地坛的环境描写分散挂在这条线上,既扣题目又显示了生命的历程。写母亲那一部分,则由“我”这一部分派生出来。

2、.写作,即可以反映客观世界,也可以表现内心世界。

史铁生不是那种依马而立下笔千言的“高产作家”,但他是一个寻求文字分量的作家,一个值得重视的独特的作家――他自己给自己决定了:他所传达的思想意蕴在与人的存在处境的关联方面,要比其他作家显得更为密切,更为细致,也更为丰富深刻一些。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3、散文应注重语言的优美、流畅,富有情感表现力。

在本文如月光般清纯的叙述中让人感到自己也变得纯洁而多情。并不是说好散文一定要感化读者,但是在史铁生的笔下,无情的岁月似一张流走的脸庞,成为音乐、图画和梦幻,尽管忧伤像地坛一样古老,但是母亲身上那种真挚而坚韧的信念使我们永远无法忘怀。

本文语言富有创新精神。例如文中对地坛的第一、二处的景物描写等。

三、 讨论:从思想内容,本文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有哪些?

明确:1、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2、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

3、珍爱生命,珍爱健康。

4、要关心残疾人。

结构图解:

琉璃剥蚀

朱红淡褪

高墙坍圮

雕栏散落

柏树苍幽

草藤茂盛

昆虫活跃

落日灿烂

雨燕高歌

气象万千

珍惜生命,顽强生活

远离死亡,走出自卑

无言准备

忧心祁求

悄悄寻找

焦灼牵挂

过早去世

儿子身残,母亲最苦

报答母恩,愿望难偿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6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我与地坛》教学设计6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6

学习重点和基本要求:

一、通过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

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查生字、词,并注音:

1、宿命(     ):

2、坍圮(         ):

3、玉砌雕栏(    ):

4、亘古不变(      ):

5、颓墙:

6、肆意(     ):

7、隽(      ):

8、恪守(    ):

9、捋(      ):

10、熨帖:(   )

11、撅(    ):

12、猝(    ):

13、狼藉(      ):

14、日没(    ):

15、????(         ):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前两小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中间三节,写“我”在“失魂落魄”中走进园子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最后两节,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并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第一节为过渡段。第二至三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第四至第九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第十节结束回忆。

小结: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称为“人与景观”,后一部分可称为“人与人”(“我与母亲”)。

集体讨论,整体感知第一部分

1、提问: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

2、提问: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处。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3、提问:文中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朗读该部分),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

明确:史铁生在二十岁青春韶华时下不幸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 。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几处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禅意。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不同况味的`理解和咀嚼,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

4、提问: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总结:对这篇自读课文,重在赏析。作者本文的首要线索是“我和地坛”,即命运受到重创之后,作者面对地坛的思考。文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物我不分。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继续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第二条线索。

2、领会散文的创作方法,领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一、分析第二部分,体会第二条线索

1、提问: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明确:“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

2、提问: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明确:正是母亲的行动,使作者在她猝然去世后,进行设想、体会。

3、文中第二节有一句话“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设想”对刻画母亲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种“设想”无论对写作对生活都很有启发。能作这样的设想,才能充分理解母亲的爱心。如果仅仅写母亲帮我上轮椅车,目送“我”上地坛,到园中来找“我”那还不足以表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母亲在家怎么样,日日夜夜怎么想,写这些,才能使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可是不去设想,就不能懂得母亲的爱心。

4、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

篇3: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  :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 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 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  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

篇4:《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陈凯歌

一、学目标:

1、人文――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知识――散文的阅读理解。

3、能力――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二、学安排:两课时

三、学设想:343+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1、切入点(拎动点):

天下母爱――残疾人母亲的母爱。

2、制高点:

母亲深沉、痛苦又毫不张扬的爱(行为、内心)。

3、增长点:

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能: ①设想人物内心世界

②情景交融

4、延伸点:

对亲情的感悟;设想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5、语言:

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进行朗读训练,学习描写与抒情语言。

6、思维:

形象思维和分析归纳。

7、迁移:

联系自身进一步认识母爱;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技巧。

四、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内容(课文第一部分)

1、配乐朗诵,从整体上把握感情基调。

2、通过分析,把握文章整体思路。

3、领会本文语言特色。

4、带感情朗读文段。

[第二课时]

▲学内容(课文第二部分)

▲学目标:

1、品味散文的语言和意境;

2、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

3、设想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更好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训练配乐朗读的能力。

▲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我与地坛(节选),作者:史铁生。一个操劳的母亲画面相继在电脑屏幕上显现]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爱。(显示学目标)

二、研讨文中母亲行为描写部分

(一)学生配乐朗读1、2、8自然段,分三位同

学进行。认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感情。

(二)问题研究:

刚才三位同学朗读得很好,抓住了课文的基本感情基调:作者在回忆中带着淡淡的哀愁与悲伤。读起来语调比较缓慢、沉重。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理解课文。(以下问题相继在电脑屏幕上出现)

1、请同学们把书上1、2、8段中描写母亲行为的句子找出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感情。

2、学生讨论

3、小结:从这些行为描写可看出,母亲对儿子的感情除了伟大、无私外,由于面对的是一个残废儿子,所以有更多的痛苦而毫不张扬的爱。

残疾人的母亲母爱(独特的.表现形式):伟大,痛苦而毫不张扬。

三、研讨文中母亲内心描写的部分

1、提出问题:

课文中有一句话:“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作者设想了哪些具体的内容?请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2、作者的这些设想对描写母亲祈祷什么作用?

3、学生讨论回答

4 、小结:作者通过母亲的行为进一步探求母亲伟大而痛苦的内心世界。作这些设想,使母亲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逼真可信。从中还给我们带来的写作启示是:写文章,既要反映客观世界,也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逼真感人。

5、为了进一步体会作者笔下的母爱,全班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四、总结:母亲对作者的作用

1、全班齐读第十自然段

篇5: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自读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放音乐《命运交想曲》

同学们一定知道这首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想曲》。这当中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的激情。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也是抗争命运的文章。打课题和作者幻灯片。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

还写了母亲。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二:朗读、分析、评价

(一)第一部分

1. 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2. “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残废自伤的心境。

3.“总是”到地坛去。为什么“总是”到地坛去?这是一个环境怎样的地坛?它是不是与作者有什么灵犀相通之处?这样的环境特点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启示?(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

朗读写“荒芜”的句子;稍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朗读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

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配乐朗读此句。)

这个启示使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样的变化?    摆脱了那颓废、消极、残废自伤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他“决定活”下来了。(古园的形体“辛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譬如``````”这些环境的永恒特点又给作者思考“怎样活” 提供了一种氛围。

所以说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种“宿命”的“缘分”。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总是”要跑到地坛去。

(二)第二部分

导: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那么就有几个问题要问同学们:

1.是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3.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4.这样的母亲,母亲这种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

(个别学生朗读1-3段,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划出回答前三个问题的关键语句。)

(1)“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

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4)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而这正给作者“怎样活”递了一把钥匙。(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转,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5.作者知道这一点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其中蕴涵着深深的对母亲的怀念。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

(个别学生朗读,评点,老师范读,再学生齐读。)

三.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导:地坛的特殊环境给了作者这样的生死观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那样的生存启示,那么我想问同学们:你对生死观有无别的看法?

为理想而活,为爱我的人而活,也为母亲的骄傲而活等等。

作者经历了深重的苦难,经历了这般近乎致命的打击后,才悟出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对待生命的道理。所以我又想问同学们:你又如何看待“苦难”?有句话这么说“只有经历痛苦,人才能变得深刻;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个人不希望自己灾难降临,所以我又想问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苦难”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板书:

地坛:荒芜但           母亲:疼爱理解

不衰败                 活得最苦

意志坚韧

作者:设想

生存的启示

生,不再可以辩驳 决定活

死,不必急于求成

怎样活:  承受苦难,坚忍生活

[1]

[1]

我与地坛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与地坛 读后感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说课稿

再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经典语录

语文 -我与地坛节选

课文《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000字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1200字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600字精选

《我与地坛》 6(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与地坛》 6,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