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根据航磁数据探讨阿尔金断裂带的结构及构造演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根据航磁数据探讨阿尔金断裂带的结构及构造演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根据航磁数据探讨阿尔金断裂带的结构及构造演化
根据航磁数据探讨阿尔金断裂带的结构及构造演化
阿尔金断裂带是西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带.通过对阿尔金断裂带及周边地区航磁资料的化极、解析延拓处理,获得了很多有关断裂及地质体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阿尔金断裂带的`主要断裂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位移幅度,对盖层与基底的拆离进行了正反演拟合,结合地质资料探讨了阿尔金断裂带的形成时限和演化历史.
作 者:张永军 张开均 ZHANG Yong-jun ZHANG Kai-jun 作者单位:张永军,ZHANG Yong-jun(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张开均,ZHANG Kai-jun(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物探与化探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年,卷(期):2007 31(6) 分类号:P631.2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带 航磁 构造演化 化极 延拓篇2:从郭扎错断裂构造特征探讨阿尔金断裂带西延问题
从郭扎错断裂构造特征探讨阿尔金断裂带西延问题
阿尔金断裂带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西延过郭扎错后的.走势存在争议.郭扎错断裂为北东东向的线性构造带,具多期活动性.笔者从宏观到微观详细论述了该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结合动力变质作用、沉积盆地、岩石地层分布及变形年代学等资料将其划分为韧性左行平移(J3-K1)、韧脆性正-平移(E1-N1)、韧脆性逆-平移(N2)和脆性左行滑落(Q)等4个阶段.综合分析地质调查资料、地球物理场资料及卫片影像特征,认为郭扎错断裂与阿尔金断裂带是在同一动力学系统中形成的具有相似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相关线性构造,应属同一断裂系统.因此,阿尔金断裂带并非西止于拉竹龙,亦非由郭扎错北侧转向北西,而是经郭扎错继续向南西延伸,过龙木错、羌臣摩河后,由空喀山口进入克什米尔.
作 者:鲁如魁 张国伟 钟华明 童劲松 夏军 蔡小兵 LU Ru-kui ZHANG Guo-wei ZHONG Hua-ming TONG Jin-song XIA Jun CAI Xiao-bing 作者单位:鲁如魁,LU Ru-kui(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张国伟,ZHANG Guo-wei(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
钟华明,夏军,蔡小兵,ZHONG Hua-ming,XIA Jun,CAI Xiao-bing(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
童劲松,TONG Jin-song(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
刊 名:中国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Y IN CHINA 年,卷(期):2007 34(2) 分类号:P542+.3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带 郭扎错断裂 变形 磁组构 年代学篇3:阿尔金断裂带东端断裂展布型式的研究
阿尔金断裂带东端断裂展布型式的研究
利用高精度的'ETM卫星图像,从宏观和露头尺度对阿尔金断裂带过祁连山后的酒西盆地-宽滩山地区的断裂展布形式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解译和实地考察,发现除主干断层以外还有4条具有一定规模的均具左旋位错特征的分支断层,且呈“树枝状”展布.通过研究得出,阿尔金断裂带以“树枝状”的型式消失在酒西盆地和花海盆地内.
作 者:龚建业 张志诚 张臣 郭召杰 王晓丰 GONG Jianye ZHANG Zhicheng ZHANG Chen GUO Zhaojie WANG Xiaofeng 作者单位: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刊 名: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年,卷(期):2007 43(2) 分类号:P5 关键词:ETM卫星图像 树枝状 阿尔金断裂篇4:塔里木盆地车尔臣断裂系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
塔里木盆地车尔臣断裂系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
车尔臣断裂系地质结构东西分3段,塘古地区以西发育南倾叠瓦状逆冲席;古城地区为典型和复杂的前陆盆地构造样式;塔东地区以东发育简单的背斜.形成不同构造样式的主要原因是相同的挤压应力遇到不同的.地块导致应力释放时影响的范围不同所致.构造演化表明车尔臣断裂系主要受阿尔金山两期活动影响:一期于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活动,挤压应力源来自北部,盆山边界位于于田北-塘古1井北-古城2井北-塔东2井南一线;二期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活动,挤压应力源自东向西逐渐南移,盆山边界位于现今阿尔金山前.两期构造运动叠加造成了车尔臣断裂系现今的构造样式.
作 者:丁长辉 单玄龙 李强 蓝平曾祥洲 王清斌 DING Chang-hui SHAN Xuan-long LI Qiang LAN Ping ZENG Xiang-zhou WANG Qing-bin 作者单位:丁长辉,DING Chang-hui(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26;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库尔勒分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1)单玄龙,王清斌,SHAN Xuan-long,WANG Qing-bin(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26)
李强,蓝平,曾祥洲,LI Qiang,LAN Ping,ZENG Xiang-zhou(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库尔勒分院,新疆,库尔勒,841001)
刊 名:世界地质 ISTIC英文刊名:GLOBAL GEOLOGY 年,卷(期):2008 27(1) 分类号:P542 关键词:断裂系 地质结构 构造演化 车尔臣 塔里木盆地篇5: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
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
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古)阿尔金断裂带可能形成于三叠纪,后又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强烈左旋走滑活动,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后阿尔金断裂再次活动.主要的走滑活动发生在:(1)245~220Ma;(2)180~140Ma;(3)120~100 Ma;(4)90~80 Ma;(5)60~45 Ma;(6)渐新世至中新世;(7)上新世至更新世以及(8)全新世.沿阿尔金断裂带,伴随左旋走滑活动形成一系列的逆冲断裂和正断裂,反映走滑过程中伴随隆升作用的存在,并且形成自北向南包括祁连山、大雪山、党河南山、柴北缘山、祁漫塔格山和昆仑山,表明阿尔金断裂带制约着青藏高原北部的.生长和隆升.阿尔金断裂带东、西两端的白垩纪和新生代火山活动是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作 者:李海兵 杨经绥 许志琴 孙知明 Paul TAPPONNIER Jerome VAN DER WOERD Anne-Sophie MERIAUX LI Hai-bing YANG Jing-sui XU Zhi-qin SUN Zhi-ming Paul TAPPONNIER Jerome VAN DER WOERD Anne-Sophie MERIAUX 作者单位:李海兵,LI Hai-bing(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Laboratoire de Tectonique, 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 4 Place Jussieu, 75252 Paris Cedex 05, France)杨经绥,许志琴,YANG Jing-sui,XU Zhi-qin(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孙知明,SUN Zhi-ming(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地壳变形与作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Paul TAPPONNIER,Paul TAPPONNIER(Laboratoire de Tectonique, 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 4 Place Jussieu, 75252 Paris Cedex 05, France)
Jerome VAN DER WOERD,Jerome VAN DER WOERD(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Strasbourg EOST, 5 rue René Descartes, 67084 Strasbourg Cedex, France)
Anne-Sophie MERIAUX,Anne-Sophie MERIAUX(School of Geosciences, Institute of Geography, Drummond Street, EH8 9XP, Edinburgh UK)
刊 名:地学前缘 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卷(期):2006 13(4) 分类号:P542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带 逆冲断裂 火山作用 滑移速率 青藏高原北部篇6:阿尔金碰撞造山带西段的构造特征
阿尔金碰撞造山带西段的构造特征
根据阿尔金山西段前早古生代变质岩的岩石组成、沉积建造、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历史、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将阿尔金碰撞造山带西段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北阿尔金地块、中阿尔金地块(包括英格里克构造-蛇绿混杂岩带、肖鲁克・布拉克高压变质岩带和塔什萨依玉石矿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岩带)和南阿尔金地块(包括南阿尔金中-新元古界隆起带和阿尔金南缘复合构造-蛇绿混杂岩带).提出该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前长城纪古陆核形成阶段、长城纪-青白口纪不同基底联合阶段和早古生代洋陆转换阶段3个阶段的构造演化.
作 者:覃小锋 李江 陆济璞 许华 胡贵昂 周府生 李乾 QIN Xiao-feng LI Jiang LU Ji-pu XU Hua HU Gui-ang ZHOU Fus-heng LI Qian 作者单位: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3 刊 名:地质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年,卷(期):2006 25(1) 分类号:P542 关键词:阿尔金山 前早古生代变质岩 碰撞造山带 构造演化★ 鲁迅文集《阿金》
★ 阿尔德罗蒂简介
根据航磁数据探讨阿尔金断裂带的结构及构造演化(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