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岭上芭蕉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有关端午节诗词五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有关端午节诗词五首,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有关端午节诗词五首
七律 端午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丝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f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有关端午节诗词五首集锦]
篇2:25 诗词五首
|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水 调 歌 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练习
一 背诵这五首诗词。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
二 完成下列各题。
1“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你觉得“曲径”和“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
2说说“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两句诗的意思。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其一),看看二者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4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里通常蕴含的意义。
5《醉花阴》是表达怀人的情思的。试分析词中的景物、节令描写对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有关资料参见:www.0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里。
篇3:古代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
教学要求
1、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适当结合作者写作时的生活背景,领会其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
教学重点
理解《春夜喜雨》《如梦令》《西江月》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1、《春夜喜雨》喜在哪里。
(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它抒写了一场春雨激发出来的喜悦,寄托着杜甫希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春夜喜雨》这一诗题,感情色彩很浓,其中三个字表景物,一个字表感情。写好春夜雨景是基础,写出喜是关键。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联直接写了春、雨两个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时。春天,是万物萌发生机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滋润。正当这个时候,雨就来了,这不是知时节吗?面对着这场及时雨,诗人的心里欣喜极了。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直接写听觉。这场夜雨是随着风悄悄地来到人间的,它轻轻地不声不响地滋润着万物,诗人的心里对它充满欣喜与敬佩的心情。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一联写的是雨夜的环境。这时原野、路径、云块虽然是一片漆黑,惟有江上的船只却仍然灯火通明。它象征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前途一片光明。这里写的是诗人的视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联写第二天早上诗人看到仍在带雨的花朵,想到万紫千红的鲜花开遍锦宫城,诗人的心花随同春花一起开放了。
《春夜喜雨》,除诗题外,全诗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见,处处流露出诗人对春雨产生的.喜悦情怀。这首诗主题深刻,语言优美,借景抒情,诗意浓郁,故千百年来为人们赞誉,传诵不已。
2、《春夜喜雨》是怎样运用拟人的手法的?
(作者赞美春雨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春雨这个本来没有知觉的事物,写得它好像也深通人性,知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就来了。它夜间悄悄地来到,哺育着禾苗,不愿让人们知道。做了好事,并不居功。这样,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美好特征,也写出了它的美好品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这里是悄悄的意思。一个潜字,一个细字,把春雨的特点形容得惟妙惟肖。它和夏天的大雷暴雨不同,雷暴雨来时,雷鸣电闪,哗哗一阵,有时甚至雷声大,雨点小,大呼隆一阵。这里写的是春天的牛毛细雨,夜间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随风飘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很准确,也很形象。)
3、《春夜喜雨》中的发生是什么意思?
(诸家选本,大多把发生理解为下雨。然而,《唐诗一百首》的注解却有另外一种解释:发动植物生长。我们赞成后一种注解。为什么?一是这样注解切合诗意。自然界所以生机蓬勃,正与春雨催发密切相关。把发生理解为催发生机,更切合作者的感情,更切合拟人手法,更切合诗歌所着意描绘的、也是春雨所带来的想象中的动人景象。 二是这样注解切合用典。人们知道,杜甫擅长用典,杜诗无一字无来历的说法固然不足为训,但是,这首诗中的发生显然用了《庄子》中的春气发而百草生的命意。)
4、《如梦令》中的争渡二字,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有人把争字解释为竞争。抢先,看来不大符合原词的意思。因为天气已晚,又在藕花深处,同别人赛船是不大可能的:有人解释为快划,这虽然和上下文可以连贯起来,但实际上船入藕丛,障碍很多,是快不起来的。因而,把争解释为怎比较合适。争作怎讲,诗词中时常见到。如白居易的《燕子楼》中,就有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之句。
5、《如梦令》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李清照这首词,表面看来,重点是在写自然景色,但实际也是为抒情,而作者的情主要是由景引出的。这便是景中含情,情由景生的艺术境界。赴溪亭游览,至日暮兴尽而归。这里的兴显然是因为自然景色的吸引而产生的。沉醉不知归路的沉醉本意是指多喝了酒,但也未尝不意味着为自然景物所陶醉而流连忘返,一味观赏景物而迷失路途;在暮色苍茫中误入藕花丛中,又出现了一片新的美景,使作者不忍心破坏它,也不愿马上离去,不由发出怎么渡呀的呼声;当一滩鸥鹭被惊起,暮霭沉沉的天空突然闪耀着一群白色的水鸟,和水面的荷花交相辉映,就构成了更新鲜、更美好、更迷人的景象。作者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可以想象,作者大概又沉醉了。
日暮、沉醉、归路、兴尽、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都是在写事物的进程和发展,给人以具体的跃动感,一景推进一景,一环紧扣一环,处处都是在写动。这就使作品形象生动,富于吸引力。但是,作者并不只是写动,也注意写静,且是动中取静。日暮、沉醉、晚归等,本身就有某种静的含义。这种静是从动中引申出来的。而误入藕花深处,则创造了一种回旋、曲折的意境,在词的节奏上和作者感情的发展上,给人一种起伏的感觉。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静。有了这种静,更能衬托动,也更能感染读者,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6、《西江月》的物与情是如何统一的?
(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昂、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象,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一个夏天的夜晚,词人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看到的乡村景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感情,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月别技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两句运笔细致,足见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富于生活实感,不亲历其境是决然写不出来的。作者以明月起笔,是别具匠心的。因为他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果把夜写得漆黑一片,就会大煞风景。他抉取明月来写,画面就出现了若干亮色,给人以清景幽色之感。以明月泻辉,鹊儿惊飞,离枝而去的动,衬出了月夜的静温和幽美。此外,这句还给我们留下了艺术上的空白,让我们用想象去填充:不用很多笔墨渲染月之明媚,但从明月惊鹊四字,却见月光之皎洁;鸟鹊跳枝,不写啼声而啼声自见。作者为了更显示月夜幽美,又将清风鸣蝉纳入画面。这样惊鹊与鸡蝉相呼应,明月与清风融一体,交织成画,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紧扣上文,将文笔一转,使画面递现,展示出另一番景象。稻花香里,说明此时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点明夏季,它承清风而来。因清风吹拂,才送来稻香阵阵。笔墨有序,过渡自然。在这里,如果说人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也可以。但这样理解,未免辜负了作者的一片匠心。他灵光独运,把不知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以人的思想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烈气氛和欢乐之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这两句,作者注重自然景物和表达人物心理的关系,使得意境和情调相和谐。他巧妙地抓住了一个细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景、声、情一并写出。作者写声写景,其实都是为了突出其情表达出因丰收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如果说上片是写夏夜之晴,着重在写物,那么下片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的思想感情。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幅图画的组织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妙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味,深遂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作者对此先将笔一跃,然后又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这首词写的是夏夜之景以及感受。上片写并月风光,吹来阵阵稻香,蛙声一片,奏起丰收乐章,表明作者对稻谷丰收的喜悦之情。下片从行人的感受写到行动和心情,上下衔接,笔调活脱轻快,与行人惊喜之情相和谐,增强了词的表达效果。
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特色是以数入调,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倍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这几个数字用得巧妙无比。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的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春夜喜雨》
第3、4课时:《如梦令》
第5、6课时:《西江月》
教学过程
《春夜喜雨》
一、组织教学
二、解题。
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情况?
明确:季节春,时间夜,表现的对象雨,诗人的心情喜。
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三、朗读。
四、理解内容。
1、一、二两句写什么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感情?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4、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关系?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这两句在结构上互相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两个句子的调性完全相同。因此,对仗非常精工。)
5、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
6、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
(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好春景。)
7、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五、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i 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
六、齐读,背诵。
《如梦令》
一、组织教学
二、参阅注释①,掌握有关内容。
三、范读,朗读。
四、理解内容。
1、简介: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了一次作者跟友人们郊游的欢乐情景。词作虽然短小,可写得富有情趣。
2、提问:根据句号,可见词作分为三层意思。请仔细阅读课文,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意思?
(开头,常记二字说明这是回忆往事。溪亭、日暮分别交代了那次郊游后与友人欢宴的地点和时间。沈醉即沉醉,说明大家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结果连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第二层,写大家游宴尽兴后驾船回家,结果走错了路,误入了藕花深处。到这时,朋友们才醒悟过来,就争着把船划出去,一时桨声、水声齐作,把栖息在岸滩上的小鸟都惊醒了。)
3、小结:词作没有具体写郊游的过程,只是写了它的尾声,归途中迷路后争渡的情景,构思非常巧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
五、齐读课文,体会意境。
六、分析韵律。
跟前面几首诗比较,可以看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这是由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这首词作中的暮、路、处、渡、鸳等字押韵。
七、齐读,背诵。
《西江月》
一、组织教学
二、参阅注释③,掌握有关内容。
三、范读,朗读。
四、理解内容。
1、提示:这首词是辛弃疾罢职闲居时写的。原来词牌下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部。词作写的是作者在夜行路上的情景。这首词分上、下罔,我们分别理解。
2、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向我们展示怎样的景象?
(上阕写的是作者在月光中夜行所见的一片美丽景象:一轮明月高悬天边,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鹊。清风徐徐,送来了蝉的鸣声。走在路上,蛙声阵阵,不绝于耳;稻花香飘,沁人心脾,这一切都预示着丰收的前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的农村夏夜充满了欢跃的气氛。)
3、齐读上阕,体会。
4、提问:下阕写什么内容?
(下阕写骤雨将至时的景象:正赶着路,忽然乌云笼罩,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点点,紧接着就僻里啪啦地掉下了雨点。加紧脚步,赶快找个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因而内。已充满了欣慰的感情。)
5、齐读下阕,体会。
6、小结: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夜行途中所见的农村夏夜的美丽景象。尽管作者当时正罢职闲居,可是由于对生活的热爱,他即景生情,借词作表达了闲适愉快的心情。词作语言质朴,格调清新,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7、齐读,体味意境。
五、分析韵律。
押韵的字是蝉、年、片、前、边、见等。
六、齐读,背诵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篇4:诗词五首——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写文章要*平时不断的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
篇5:端午节诗词
端午节诗词:《西江月·窗户风薰端午》
年代: 宋 作者: 李处全
窗户风薰端午,楼台月满中秋。阴晴寒暑总无忧。几事不如重九。
落帽何羞种种,看山都付悠悠。黄花已作醉乡游。梦觉黄花在手。
篇6:端午节诗词
年代: 宋 作者: 白玉蟾
方瀛山上风飕飕,五月六月常如秋。
松花落地鹤飞去,万顷白云空翠浮。
夜半蟾蜍落丹井,琪林深锁寒叶暝。
满天白露点苍苔,蛙市一散万籁静。
三树两树啼断猿,树冷栖禽夜不眠。
数点飞萤恋沙径,山腰石润悲寒泉。
钟声隔断华胥路,不知蝴蝶蜚何处。
摩挲两眼摺纸衾,人道今辰正端午。
晓雨初霁梅子肥,龙孙脱箨新燕飞。
山居萧然无一物,摘荠捣麦充晨炊。
忆着往年五月四,葛巾羽扇鸾溪市。
龙艘破浪桨万枝,钲鼓聒天旗掣水。
纸钱飞起屈原祠,行人往来如蚁移。
桐花入鬓彩系臂,家家御疫折桃枝。
庭前绿艾制绿虎,细切菖蒲斟绿醑。
羹鹅鱠鲤办华筵,冷浸水团包角黍。
今年寂寞坐空山,山雨山风生晓寒。
默菴令我休噫气,作诗畧述山居意。
安得两腋生飞翰,与君飞上泬寥间,
免使在世赋辛酸。
端午节诗词:《端午日张园分题》
年代: 宋 作者: 韩元吉
辇路逢端午,今年始赐休。
不知人世暑,还有水轩秋。
花气晴薰坐,湖光晚逼舟。
明朝又奔走,賸作片时留。
篇7:端午节诗词
年代: 唐 作者: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篇8:端午节诗词
年代: 宋 作者: 连文凤
相传楚俗试兰汤,一枕南薰日正长。
门掩绿阴无个事,起来烧过午时香。
★ 端午节诗词
★ 端午节诗词摘抄
★ 小学生端午节诗词
★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
★ 端午节诗词大集合
★ 端午节的诗词佳句
有关端午节诗词五首(精选8篇)




